濯水古镇位于
重庆市市黔江区南部濯水镇东南角,毗邻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交通便利,是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濯水古镇兴起于
唐朝,兴盛于
宋朝,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街巷总体上呈“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格局,保留了浓厚的渝东南古镇风貌。主要景点包括万天宫、
禹王宫、
万寿宫、八贤堂、龚家抱厅、汪本善旧居、汪家作坊、烟房钱庄、濯河坝讲堂等,展现了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
2018年8月,获得“
重庆市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2018年12月,入选首届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名录。2022年9月,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名录。2022年12月30日,包括濯水古镇在内的
濯水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是渝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
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
黔江区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古镇、
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改土归流”后,属酉阳县上际里。民国17年(1928)属酉阳县北三乡;民国24年(1935)为酉阳县第三区濯河乡,后更名为濯水乡;1952年7月从酉阳县划入黔江,属黔江县第八区;1956年2月属黔江县濯水区;1958年10月建立濯水公社;1968年9月更称濯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称濯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1月改称濯水乡人民政府;1984年11月属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濯水区;1985年7月撤销濯水乡,设立
濯水镇,建制不变;1993年12月属黔江自治县濯水区工委。2000年9月
黔江区建立后,乡镇职级升为县处级;2001年11月区内实施“撤区并乡建镇”的行政体制调整,组建新乡镇,由原濯水镇(17村115 组)、濯西乡(13村83组)、蒲花乡(7村55组)合并为濯水镇,辖原濯水镇所属行政区域,设2社区10村79组。2007年,三门、柏杨、乌杨村改为三门、柏杨、乌杨社区,撤销龙门村、泉门村、千坪村,至此,全镇为5社区4村79组。其后,建制未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濯水镇位于黔江区南部,距黔江城区26公里。东邻马喇镇,南连
阿蓬江镇,西接太极乡和水市乡,北界冯家街道和水田乡。地势东为五福岭山,西有麒麟山,中间为阿蓬江冲积平坝,阿蓬江由北向南穿越全境,沐珠河(
温泉河)、蒲花河自西向东注入,形成了独特的“两山一江一河”地形地貌。海拔最高1434米,最低412米。渝湘高速、国道319线、
渝怀铁路纵贯全境,设有渝湘高速出入互通,距
黔江站16公里,距武陵山机场18公里。实现2小时内到达武陵山周边市、区(县),8小时到达毗邻省会城市。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方位布局
古镇的街巷布局总体上呈现出“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形态。其中,“五街”从南向北依次为半边街、江西街、中街、老盐行、李家老街,分布在古镇南北两侧。古镇的“七巷”都沿东西方向走向,包括醉巷子、水巷子、汪家巷、万天宫巷、染浆巷、余家巷以及谭家巷。古镇内还有“三宫”,自南向北依次是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此外,沿街分布着“七院”,包括八贤堂、龚家抱厅、烟房钱庄、汪本善旧居、汪氏油号、光顺号以及濯河坝讲堂。
主要景点
万天宫
万天宫,又称江浙
会馆,建于清
乾隆,由濯水两省商人
共同出资兴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整个建筑群包括大殿、万天阁、中堂、议事厅、照壁、丹池、大山门、廊舍、侧门、殿堂等十余座建筑,展现了浓厚的渝东南古镇特色。万天宫是古镇中的三大会馆之一,也是其标志性建筑。实际上,濯水万天宫是
川主庙,规模位居三大会馆之首,集川主庙和
四川省本地会馆于一体,具有多功能性质。主要供奉万天川主
李冰(封号为“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
刘备玄德(刘备)、
关羽关羽、桓侯大帝
张飞等。在民国时期,它还作为濯水民间
社团会议和袍哥之间的交流中心。原始的万天宫是以砖、木和石结合而成,门楣上采用青石斗拱直至顶部,正中刻有“万天宫”三字。尽管后来遭到破坏,只剩下残墙,但如今已经重建。
禹王宫
禹王宫,也称湖广会馆,是
濯水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明代“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到濯水从商。禹王宫成为了该地区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禹王宫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主要供奉
大禹,为四合院中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前壁有精美的青砖
浮雕花卉、
鸟纲、走兽、喜字图案和
丹顶鹤寿星图等,刻工十分精湛,栩栩如生。两个戏班子来自湖南龙山和
来凤县,长期驻扎在这里,定期演出南戏等剧目。
万寿宫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是中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由于其纪念江西地方保护神
许逊的目的,也被称为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在濯水镇商贸繁荣的氛围中,万寿宫逐渐成为商人们娱乐聚会的场所。江西商人们还带来了昆山腔的表演队伍,与湖广会馆的南戏表演以及濯水镇的后河戏进行着艺术交流,从而为这三种古老戏曲形式带来了创新和发展。
八贤堂
八贤堂,又称余家大院,是濯水古镇的一处重要古建筑。建成于清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原为一位进士的宅第,总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光顺号,为古镇第二大古民居。
该大院左右两侧设有封火山墙,墙体采用小青砖砌成马头墙,墙角和天井则用青石裁割成石条进行筑造。墙上装饰有兽头,用以避邪镇煞,显示出对避邪意义的重视,体现了典型的风水建筑风格。夹泥墙是八贤堂的一个独特设计特色。院内结构采用穿斗架全木结构,梁架涂以桐油,显得古朴典雅。整体颜色以灰、白、木色为主,展现出地方传统窗户的比例、尺度和材料,较好地体现了渝东南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
这座大院共有三进,第一进有9根立柱,第二进
聂氏宗祠有11根,第三进有7根,横向分布为5列4间。院内共有五个天井,是古镇中拥有最多天井的大院之一。沿着中轴线有三个天井,靠南的封火墙上设有两个挂壁天井,只有三面,其中一面由墙代替,因此被称为“挂壁天井”,即将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
整座宅第拥有90根立柱、68座雕花柱磴、183朵雕花窗和33扇门。各进正门均为6扇3开,大院前后各设有侧门。地下设有水道,使五个天井地下水相通,然后通过暗沟排入河边。
梁架多使用料硕大,注重装饰。两端雕有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第一进的最中间一根栋梁上画着太极图。整体显得雄伟、华丽、壮美。梁托、斜撑等多雕刻有花纹和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结合,呈现出珠联璧合的效果。余家是一个重视学问的家庭。余共安成为
进士后,皇帝赐予他花,夫人则赐予凤冠霞帔,现存有皇帝赐予的匾额。余家注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祖上要求子孙代代学习文学和医学。因此,他们在大院的街边前堂设立诊所和药房。街边共设有三个柜台,大院门厅内两侧各设有一个柜台。目前,由于多户居民居住在大院内,门厅内的两侧柜台已经改建。
龚家抱厅
龚家抱厅是镇上最具建筑空间特色的古民居之一,位于老街“三倒拐”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全木结构四层。结构上穿枋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建筑依山势而建,临街为一层,还有平层之下两层沿江面采用吊脚接地。平面布局灵活端正,为利于通风,院落和天井开敞的过厅、穿堂等加以联系,内部家居环境十分通透,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有一层在过厅上端撑其歇山式屋顶形成的“抱厅”。
龚家抱厅是土家族吊脚楼中的一处稀有宝物,备受人们的关注。这座吊脚楼按照传统的建筑章法而建,通常由
一明两暗三
开间的“正屋”组成,两侧再配以“厢房”。龚家抱厅临河而建,正屋位于临街一侧,拥有11根柱子、4列、3间,正门为6扇3开,左右各设有一个柜台。与河流相对的吊楼实际上位于正屋的背面,但从河边看过去却成了正面。
光顺号
光顺号是明清时期濯水古镇的一处重要建筑,占地面积约880平方米,是该古镇最大的古建筑之一。
光顺号是濯水古镇七大院之一,采用了两开大门的设计。它是镇上少数使用青砖和青瓦墙的大院,正门面向街道一侧完全由木头构成,两侧和后院则是用砖砌成的。大门是卷斗门式样,为镇上的一道风景线。
最初,这座大院是安徽
詹姓商人在古镇上经营
客栈的地方。詹家主要从事桐子榨油和制造墨水的业务,在镇上享有盛名。后来,詹家与当地汪家合作开办钱庄和其他企业,于是将这座院子卖给了当地著名神医俞光顺,并将它更名为光顺号。俞光顺是一位
失明的医生,他凭借把脉诊病的能力而闻名,他的医术被当地人称为“神仙”。
整个院落分为三进两个天井,形成了一个合院式的建筑格局。房顶呈坡形,采用了三层木结构。每进之间没有大门,而是保留了一片平地。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院内形成了一个长长的走廊,同时也确保了良好的采光效果。第一进有9根柱子,4列;第二进有7根柱子,4列。左右两侧的厢房都有一个冲天阁楼。内院的二、三层共设有七段栏杆阳台,展现了典型的商号风格,而不是纯粹的民居建筑。
光顺号这座
徽派建筑还运用了木雕和石雕技艺,展现出卓越的装饰艺术水平。窗扇、窗下挂板、楼层的拱杆栏板以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雕刻的人物、虫鱼、花鸟、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都非常逼真,极富装饰效果。这些雕刻内容丰富多样,手法也各异。木雕作品并未着色,而是通过选用高质量的木材,凸显其自然色泽和纹理,使得雕刻的细节更加生动、质朴而高雅。
汪本善旧居
汪本善旧居是濯水古镇上仅存的一栋有封火山墙的临江五层吊脚楼,也是唯一一栋矗立在街面上的建筑,通过大门和地下通道可以俯瞰江景。因为其高度,被称为“濯水第一楼”。这座吊脚楼曾是汪家重要的产业之一,坐落在汪家榨油作坊对面靠近河岸处。建筑依托河岸坡地而建,总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采用木结构穿斗构架,建造精细考究。除了山墙外,所有部分均为木质结构,装饰和细部设计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座吊脚楼共分为两进合院,临街一进为7根柱子,4列,3间房;临江二进为11根柱子,4列,3间房,带有偏挑的两层栏干式吊脚阳台。进入内部,可见天井位于平街的下方一层,四周为内栏干所围,沿着院内平街层有16级台阶通向天井底部,再经过石级到达另一层,这一层有9间房。从这里再往下就可以直通江边。站在江边俯视这座吊脚楼,被绿树掩映,高耸的建筑显得非常壮观。整座建筑体现了山地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结合地形巧妙解决了交通与采光问题,体现了高品质的建筑工艺和雕刻艺术。
汪家作坊
汪家经营多种
加工业,仅榨油作坊就有三个,该建筑是榨油作坊保留的其中一个。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四进三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砖木结构,仍可以看出“前店后坊”的形式,大型榨油工具也在原位置附近保存较好。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原大院主人汪世富,号子文,是当时镇上最大的地主,镇上的人们用“汪家的银子”,来形容当时汪家的富有。汪家拥有的房产,占了当时整条街的建筑的三分之一。民国时期,这个家庭在镇上拥有两台木炭汽车,他们除了三家榨房,还有酿酒、烟墨等产业,另外还经营
山西票号、钱庄、运输等业务。
作坊大院的格局大气中透着保守,蕴含着浓重的明清封建习俗。大院南边与钱庄共用山墙。第一进为9柱4列3间,第二进为10柱4列3间,第三进为9柱4列3间,作为作坊的第四进为9柱4列3间。
从建设的空间布置上看,作坊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前店与街平,而后坊和居住的两进却高出了几十公分。院内雕梁画栋、飞檐翅脊,并且全是纯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用卯榫嵌合,加上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和别具匠心的设计施工,充分体现了古韵建筑极高的艺术价值,分别展现了前店后坊的集镇建筑特色。
烟房钱庄
烟房钱庄是濯水古镇早期的一家
信用机构,由汪氏家族和徽商詹氏家族共同创办。该钱庄位于古镇中心,是风水宝地。除了处理存款和贷款业务外,还发行钱票并以十孝图为主题,雕版印刷。随着银行的兴起,钱庄逐渐停业。
原为汪氏宅院的烟房钱庄建筑面积570余平方米,采用全木结构,色彩以木色为主。院内有南北两面封火山墙,与汪家作坊共墙。院内交通系统通过通敞的过道和穿廊直接相连,体现了合院民居的特色。
钱庄为三进两厢三天井布局,天井排水方向按照规定设置。天井的大小严格遵循宁小不大的原则,排水方向也遵循特定规定。建筑分为前店、起居和银库三个功能区,纯木结构,无一钉一铆,全部采用卯榫嵌合。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钱庄被分成三个功能区,其中第二进后面的两个天井之间设有冲天小阁楼,顶层设有栏干阳台。此外,太平缸是一个独特的消防设施,椭圆柱型,为整石打制。
濯河坝讲堂
濯河坝讲堂最初是樊家宅第和古镇的第一所义学讲堂。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呈三进合院建筑,坡屋顶,采用砖木结构,纵深布局。宅院空间序列严谨,造型独特,各进均呈梯级移位,从大门、二门、过厅、堂屋到后院,依次变化,呈现出由宽敞到紧凑的规律和特色。
在正院前,有一座跨越老街的凉厅,与正院相连,由8根落地柱支撑。大院座东朝西,南北两边有封火砖墙。第一进为7柱4列3间,第二进为9柱4列3间,第三进为7柱4列3间。院内错落着大小两个天井,没有后花园。作为义学讲堂,这栋建筑临街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不设大门。门楣木雕极其精致。院内门厅与大天井之间,后花园与小天井之间,各设有6扇3开大门一道。两个天井之间则没有门,只是一片适合学子活动的空地。凉厅外还有一片开阔地,这在拥挤的集镇上可谓难得。
光绪三十年(1904年),
浞水镇樊家在此开设义学,比
黔江区主城最久远的三台书院还早3年。这表明濯水古镇重视文化传统,也曾有
进士和
举人出自这座宅第。自民国时期,濯水就一直有较多学子外出求学,这也正是这种传统的影响。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濯水古镇商儒并重的世风。
1914年,时任
酉阳直隶州教育会长的刘泽膏回到濯水和龚体之在
濯水镇协同创办酉阳第三高等小学堂,推行新学。濯河坝樊家义学讲堂逐渐停办,凉厅成为小商小贩们赶集聚集之地,也极大地方便了镇上的人们休息避雨。闲适的老人总喜欢三三两两地聚在这里喝茶聊天。凉厅也是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民国时期,这里一度成了布匹的集中市场。樊家也趁着商业氛围卖点烟、酒、菜油之类的小东西,维持生计。
风格独特的“凉厅街”这一古建筑形式早已驰名中外,引起建筑学界的浓厚兴趣。在全国的古集镇中,除四川犍为和濯水古镇的凉厅街之外,尚无发现。而濯水古镇的凉厅街更是体现了
徽派建筑古民居与
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完美结合。
古镇老街
濯水古镇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1000米,宽2-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
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民居之间有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窗花是精美的木雕,墩上有精艺的石刻,走在街上,犹如置身于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古镇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戏台。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由于经济欠发达,这些在重庆各地已经难得一见的雕花保存了下来。
土家吊脚楼群
现存最为完整的建筑是古镇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
古镇道德碑
濯水古镇街道中段立着一块1米多高,宽约50公分的石碑。石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21年的历史。石碑阴刻着“天理良心”4个大字。据介绍,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区极为少见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古镇风雨桥
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濯水古镇风雨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
相关文化
景区掌故
在
濯水镇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锭子是拳头的意思,杆子是枪的意思。这一句话,概括了清末民初时古镇上名噪一时的四大家族的特点。
樊氏家族源自一位武夫,代代传承着武艺,以保护家人和镇上百姓为己任。他们经营着小本生意,如烟酒和菜油,并以行侠仗义而著称。樊家女主人们历经守寡,细心照料家庭和生意,展现出贞节风范。家中还保留着
清代贞节匾。樊家在街上有一处凉厅,为客商提供便利。
汪氏家族最初由
江西省迁徙而来,迅速壮大并对濯水的近代工商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引入徽商文化,在濯水开设钱庄,发行钱票,成为当地产业的代表人物。家族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如汪子文、汪启祥等。汪家在民国时期拥有多样产业,包括榨油、酿酒、碾米等,还在濯水拥有唯一的木炭车。
龚氏家族传说始于柏杨湾,后成为镇上拥有枪支最多的大家族之一。他们在古镇拥有多栋房屋,其中一栋抱厅设计科学合理,成为古镇特色建筑。龚家修于晚清时期的抱厅至今仍保存完好。龚氏家族以“濯河坝袍哥会”组织维持地方秩序,为商队提供保镖,维护古商道的运输安全。家族后代龚沛光是中国航天
遥感器研究的先驱。
余氏家族通过经商、开设药铺等方式积累财富,买田置地,注重子女教育。家族中曾有高官,如余公安考取
进士,兄弟四人名字“文学安邦”寓意深远。余家医生余光顺更是清末知名盲人医生,其医馆闻名镇内外。他们将当地土特产运销外地,同时引进
犀牛角、
阿胶等物资。
习俗
文化活动
2018年5月12日,2018黔江首届旺旺向前冲暨萌宠相亲大会在濯水古镇举行。
2021年6月4日,第六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黔江濯水古镇开幕。
2021年12月19日晚,2021中国原生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闭幕式在
黔江区濯水古镇举行。
2022年6月24日,第三届中国
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在濯水古镇举行。
美食特产
重要事件
2018年8月,获得“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首届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名录。
濯水古镇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2022年9月,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名录。
2022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周边景点
蒲花暗河
蒲花暗河是
濯水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由天生三桥、地下暗河、大漏斗、间歇泉、蒲花峡谷等组成,景观迷人,独具魅力。最为奇特的景观是“苍天有眼”,从暗河溯流而上,有三座宽度基本一致的天生石桥,抬眼望去,可观三桥。三桥中间是两个椭圆形的漏斗,高度均在100米左右。其中,一桥和二桥间的漏斗,宽度为41米,二桥与三桥间的漏斗,宽度为52米,以二桥为鼻梁,形成极为罕见的“天眼”景观。峡谷内“赤穴”
溶洞,源于巴族君神与
盐水女神的传说。溶洞里面,有自然生成的千丘梯田、滴水莲花、蒲穴双株、佛手迎春等
钟乳石奇观,美不胜收,更有无数散落地上国内同类洞穴少见的“千年穴珠”。
蒲花园
位于美丽的濯水古镇景区西边、
蒲花暗河景区东边的蒲花社区,将两个核心景区串连为一体,恰似一条浑然天成的绿色丝绸。园区占地560亩,总投资4500万元。园区以“一环、一轴、多园、九院落”的规划布局,打造濯水5A景区差异化旅游产品,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的定位,种植以本地特色瓜果为主,同时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名、特、优、新、稀”奇花异果,依托本地农耕、农具展现民族农耕文化,通过组培室、雾培室等现代农业设施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把“宜游、宜赏、宜识、宜娱”概念植入园中,形成渝东南地区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特色
农业观光园。
参考资料
濯水景区.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