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墟,虚拟地点,是《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神山。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
黑枕黄鹂侍奉。是
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根据传说,昆仑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超越凡尘的场所。在道教信仰中,昆仑墟被视为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修炼成仙和达到长生不老境界的场所。
昆仑墟的文化包括昆仑文化、道教文化、神仙文化。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昆仑神话的男主神是
黄帝,而女主神则是
王母娘娘。在道教中,山是神仙的居所,也是道士修炼的仙境,所以道教文化也是昆仑墟文化的重要部分。神仙文化源于昆仑墟是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仙山,这里是众多神仙的修炼之地,也是通向仙界的门户。相关人物有
陆吾、
开明兽、
英招、西王母等。相关传说有
伏羲创龙图和
蚩尤认祖宗等。相关建筑有昆仑增城、九井等。
基础设定
基本性质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
黑枕黄鹂侍奉。是
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根据传说,昆仑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超越凡尘的场所。在道教信仰中,昆仑墟被视为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修炼成仙和达到长生不老境界的场所。
基本特点
昆仑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地理位置、结构和象征意义等方面。首先,昆仑墟位于
黄河上游地区,具有极高的地势,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次,昆仑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台地,其周围有七条河川流过,包括赤水、河水、洋水、黑水、青水、弱水和流沙等,这些河川流往不同的方向。其中,河水流经昆仑墟的北面,西南进入
渤海,出海后又“即西而北”入
积石山附近的海。弱水则环绕昆仑墟的三面,形成匚形。另外,昆仑墟的特点还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上。虽然山海经作者只着重描写了昆仑虚的平面结构,纵向方面语焉不详,但在其他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例如,《
淮南子·地形训》中提到,
昆仑山脉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上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表明昆仑墟由下到上一共有三层,第一层为凉风之山,第二层为悬圃,第三层为太帝之居。这与明堂营三重,通八方的特征相符。此外,昆仑墟的九门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未提及九室,但既然有门很可能也有室。九这个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九州和天盖九重等。昆仑墟在帝下之都,同样也有九室,其身份意义不言而喻。综上所述,昆仑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和象征意义等方面。
地理位置
神话中昆仑墟记载于《
山海经》《
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今日河涅地区的大积石山(
阿尼玛卿山)、
甘肃省的
积石山(
炳灵寺北),河西
酒泉市西南的
昆仑山脉,就是古人心中昆仑墟的大致范围。
相关典籍
据史料记载
(
战国)
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解释:“其凥安在:到底坐落在哪里”,“其谁从焉:什么人出入往来”,“西北辟启,何气通焉:西北的大门常敞开,什么风从这吹过来?”此句主要提出来几个关于昆仑墟的悬圃、
增城区和四方门的问题。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
开明兽镇之。”
解释: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
开明兽镇之:上有九口井,以玉为栏。上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压守护。”此句主要介绍了昆仑墟面积以及具体情况。
(先秦)
宋玉《对问》“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警于碣石,要宿于孟诸,夫尺泽之,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解释:“朝(zhāo):早晨。发:出发。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墟(xū):土丘。暴:暴露。:鱼脊。碣石(jié-):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此句主要表达了鲲鱼知晓昆仑墟的宏大,而小鲵鱼不能测知江海的广阔。”
《水经注》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日樊桐,二曰玄圃,一名闾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解释:“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最上一级叫层城,又叫天庭,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解释:“隅:角落。”此句主要介绍了昆仑墟的位置。
《
尔雅》曰:“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解释:“河出:河流流出”此句主要通过河流的颜色体现出昆仑墟的宏大。
这些史料主要介绍了昆仑虚的地理位置以及基础特征等信息。
文化内涵
昆仑文化
昆仑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昆仑神话,而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昆仑神话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昆仑神话的男主神是
黄帝,而女主神则是
王母娘娘。昆仑神话发祥地在以
青海高原为中心的西部地区。顾颉刚先生在《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首先是
羌族的祖先,然后才是华夏族的祖先”,“不仅以
炎帝为宗神的古代羌人生活在今青海祁连山南北河涅之地,而且青、甘、陕、川一带,主要是炎黄部落联盟活动,成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昆仑文化在
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及神圣地位的确立,同昆仑主神黄帝在华夏地位的日益显赫是息息相关的。顾颉刚先生曾说:“
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
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这是使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这是使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也就是从这时起,黄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进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天象中的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是大自然物质存在的形式,地形中的山川河流、季节气候是大自然物质存在的形式,人世中的万事万物也是大自然物质存在的形式。华夏人文始祖
伏羲正是受昆仑山大自然物质存在的长期影响,才形成了符合昆仑山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他采取象形、效法自然世界的方法,在昆仑山创造了先天太极八卦文化,即河图洛书、历法文化,既是伏羲认识昆仑山自然界形成的思想理念,也是伏羲记载昆仑山自然界存在形式的方法。
先天太极八卦文化的融汇渗透,是伏羲向华夏先民传播自然唯物象形观,教化、启迪创世思想方法的基本途径。它凝结在大自然物质之中,又游离于大自然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交流、教化、传承的华夏上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数千年以来华夏民族普遍认可的、固有的
意识形态和文化基因。由于它具有自然、本源、教化等本质特征,因而成为了上古时期以来华夏民族认识、创新世界的哲学思想和创世方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
世界观和实践论。
昆仑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昆仑文化是华夏文化最主要的源头之一。华夏文化的繁盛在于
炎黄部落以及华夏族的创造。而其中,无论黄帝还是
大禹,还是
周代之建立都与西北昆仑文化区与西北
羌族有着深厚的渊源。
周太王宣父率周人迁岐后,与原居于
周原遗址的
姜姓部族联姻结盟,
武王伐纣之所以成功 ,乃是姬姜联盟之功,以
姜子牙为代表的羌人厥功至伟。及至战国时代,为消除各个氏族的珍域,需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共同祖先以作号召,又以黄帝作为种族的偶像。自此而后,昆仑神话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神圣的集体记忆。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基本教义不同于寻求彼岸世界的精神解脱的域外宗教,而在于长生不死、贵生、乐生,极力寻求现世的幸福。它的思想直接的源头就是战国时代的神仙思想。而神仙思想,无论是燕齐之地的神仙思想,还是荆楚之地的神仙思想,无论是仙术还是仙方,其核心都在于对不死的探寻。这种对不死的执着追求,其思想渊源正在于昆仑不死观念。
在道教中,山是神仙的居所,也是道士修炼的仙境。昆仑是古代中国人最感神秘的圣山仙境。古今学者中有许多人认为,昆仑神话是中国上古神话的滥觞,后被
道教吸纳,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中国道教文化里,
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传说古时这里是道教昆仑派的发源地。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的神仙
王母娘娘,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为道教正神,在道教中地位极高,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神仙文化
神仙思想的产生则在于战国时代诸侯君王对长生的企盼。闻一多先生在《神仙考》中说:“所谓神仙者,实即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出来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
昆仑神话影响深远,早期
道教吸收昆仑乐园神话和
秦汉仙说,将昆仑乐园转化为神仙治所。
魏晋以后,道教对昆仑乐园神话和秦汉昆仑仙境说重新诠释,使昆仑不仅成为地仙棲集之地,也是“天界——昆仑——世间”宇宙结构的中层,“昆仑——地仙”遂而对应,此说与隐逸、游仙思想结合,使昆仑之境充满游仙之乐。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神仙们居住的仙山。传说中,这里是众多神仙的修炼之地,也是通向仙界的门户。
顾颉刚先生敏锐地指出,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也是一个民族宗教的中心,在宗教史上有它永恒的价值”。这的确是卓见,神仙思想不但是
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核心所在。
昆仑不死观念激发出凡人修仙长寿的神仙思想,以致产生了以各种宗教仪式,各种生命实践修炼成仙的道教思想,成就了道教的贵生精神,成为了世界宗教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对于华夏医学、
化学、生命科学的影响至大。
李约瑟在其《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将道教比作中国文化大树的根,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相关人物
相关传说
伏羲创龙图
伏羲听说域内的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至此可以直达天庭,向天帝倾诉人间的祸福因由,得到天帝的恩赐,为天下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幸福。
伏羲聚齐了同伴,率领他们绕着天庭下都四处察看:西北罡风习习而来,在此化为暖流;南面一条长山岭,恰似巨龙出水凌波,飞舞盘旋;东面一片汪洋大海;西面沟壑纵横,几座山头错落有致,云蒸雾铸,紫气笼罩。好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伏羲遂决定定居此地。
以伏羲为首领的部落在此长期定居,以渔猎为生。
伏羲将此山命名为昆仑丘(墟)。伏羲勇敢地担当着整个部落生存、繁衍、壮大的责任。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伏羲被部落人民尊称为天神,他的后代子孙绵延相传“自己是龙”的传人。
蚩尤认祖宗
蚩尤生性豪放,孔武有力,性喜争斗,但蚩尤也是个孝亲敬祖之人。蚩尤听先人传说,他所统领氏族部落的根在
昆仑山脉,于是他率领部众携带食盐东行去寻根认祖。在昆仑丘,他祭拜了圣祖伏羲,将所带食盐分于各个部落首领,并应邀到各地走访。
蚩尤这次寻根认祖,不仅巩固扩大了自己与各部落的联盟,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故土的冶铜铸器的技术和支持。在
涿鹿县他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十分重视能工巧匠,制造了锋锐的矛、尖锐的戟、巨大的斧、强固的盾、轻捷的
弓箭,等等。
蚩尤在史上还称“九黎”“三苗”,其后裔有逃亡回故土的,风、高、阳、陵、沁五县的人民热情接待,妥善安置,使其传宗接代。
相关建筑
昆仑增城
“增城”,昆仑丘多层城楼。诸多典籍对
析城山地貌形态描述皆如此。如《辞海·析城山》记:“以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险峻得名。”《
光绪山西通志》谓析城山“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险峻,迥出诸山,幅圆四十里。“言析城山四面如城,析城山系周圆如削、顶面平坦的亚高山草甸景观。此即所谓“城”之描述,称为“增(层)城”的原因源自于《
水经注》。
《水经注》载:“三成(层)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 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昆仑九井
“面有 九井,以玉为栏”。
析城山属
喀斯特陷落
洼地,有无数的天坑、漏斗,古称井。玉与石同,可称玉栏。
五城十二楼
《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 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
《
海内十洲记》:“城上安 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
昆仑建木
“上有木禾”。析城山周边皆林木,析城乔木是阳城古八景之一。据析城山附近牛心温村84岁老人张兴哲回忆,在坪上“娘娘池”(龙池、雷池)东侧,曾有一棵枯死的古树,
树洞中可容四五个成年人围坐玩耍,后毁于野火。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可见古树遗迹。
昆仑峤山
《尔雅·释山》:“锐而高,峤。”
《
淮南子·泰族训》:“《诗》云:‘怀柔百神,及河峤岳。’”峤山为
山脊,道路狭窄而平坦,能行走,故又称“大罗岭”,行走于此路者称大罗神仙。
瑶池
(
战国)
列子《
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
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
王母娘娘,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汉)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上有泉、瑶池。”《
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析城山圣王坪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瑶池悬圃。
昆仑悬圃
(战国)佚名《
山海经》:“
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 玄圃之上。”
(
战国)
列子《
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 悬圃。”
(汉)
刘安《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 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据考察,为纪念
伏羲等圣王在此开创中华文明,析城山北部便称
析城山(古称“宛丘”)。圣王坪系8.6km准四方形岩溶洼地,土层平均厚度仅20cm,系典型的暧温带亚高山草甸景观。如今,雨水多的年份,5月中至9月中
草甸繁花似锦,平均每平方米花株达120株。远古暖湿时期,昆仑悬圃的花卉更加艳丽,年花期长达9个月。此即所谓“昆仑悬圃”。
炎火之山
《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 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
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 炎火山。
炎火之山位于析城山(昆仑山)周围。
(
战国)
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
昆仑山脉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 九门,门有
开明兽镇之。
描述
析城山有“四方之门”者,主要集中在原住民自古以来的口传和地方县志之上。自古至今,山西阳城人和
济源市人始终称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东西四缺口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除四门之外,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与《
山海经》所记相符,此即“昆仑四门”“昆仑九门”说。
昆仑山
“现实中的昆仑山脉”,亦即西起
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
西藏自治区和
青海省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的巨大山系。昆仑山脉山势宏伟峻拔,峰顶
终年积雪,屹立在
塔里木盆地与
柴达木盆地之南,海拔7649米。昆仑山脉有
冰川7612条,共12259.55平方千米,冰储量12857.07亿立方米,雪线范围4500—6080米。
远古传说中的昆仑墟是与一般昆仑山不同的。古人认为“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
尔雅注疏》卷7《释丘》就是说,凡山很高的都可以叫作昆仑丘,或昆仑墟(虚),墟也是丘的意思。可古人心目中西北境内的这一座昆仑丘,却是非同寻常的,它是一座神山、仙山,是特称而不是泛称的昆仑丘(山)。《山海经——海内西经》有记载:“海内
昆仑山脉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由此可见,昆仑墟的范围是很大的,由昆仑山、昆仑丘和发源于此的大江大河构成。因此,“昆仑”是山的总称,而“昆仑山”是具体的某座山脉,至于“昆仑墟”和“昆仑丘”的主要区别是“墟”比“丘”的地理范围更大。
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