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是一种有浓烈乡土地域特色的歌种,也是一种展现闽南人社会心理与审美精神的文化形式,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发展变化,具有浓烈乡土地域特色。闽南歌根植于台湾海峡两岸,在
福建省闽南地区以及海外
闽南语系的华人中流行。
闽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闽南戏曲歌舞、
南音、北管在明末清初(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传入台湾,并广泛传唱于城乡的街巷村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歌仔戏的《李连生与白 玉枝》等唱片问世,《草蜢弄鸡公》等
民俗音乐也相继流传开来,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回传到祖地福建
闽南地区和南洋各国华侨华裔中,闽南语歌曲也在此时产生,之后在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八十年代后期,《
爱拼才会赢!》和《—定要成功》等励志歌曲相继出现,闽南语歌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二十一世纪开始,
闽南语歌曲创作迎来新曙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闽南歌独具韵味和魅力的“乡音”,深受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的喜爱,被称为“
活化石”。2020年,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支持闽南语歌曲发展扩大闽南文化影响力的建议》用以支持闽南语歌曲影响力的发展扩大。
历史沿革
闽南歌形成
初成时期
闽南地区歌曲起源于
唐朝的歌仔册,其戏曲歌舞、
南音、北管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 1661-1683 年的时期随大批闽南人民迁入台湾,并逐渐成为台湾人民的文化需求,该时期以本岛原住民族的 “土著
民俗音乐 ” 为主,带有浓郁的本地特点,主要内容与唱歌 、跳舞相联系。《思想起》《种田歌》《草蜢弄鸡公》在寻常百姓家流传,同时漳州锦歌、安溪茶歌等和台湾歌仔戏中的唱段也在城乡的街巷村舍广泛传唱,为
闽南语歌曲的萌生创造了较好的生存土壤。
逐渐成型
清末民初,
闽南地区民间
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依然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主体,同时闽南的歌仔在两岸风靡一时。
厦门市的二四崎顶)“文德堂”和二四崎脚“会文堂”进行闽南方言歌仔册的印刷出版,他们先用水印,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改用石印,歌仔册在厦门的销量很好,且台湾也有销售。同时期歌仔戏《李连生与白玉枝》等唱片问世,《
丢丢铜》《草蜢弄鸡公》等
民俗音乐开相继流传开来。之后
日本开始对台湾的侵占,促成了该时期台湾歌仔戏的兴盛,《雪梅思君》等作品广泛传唱,为今后闽南语歌曲的流行进行了铺垫。
正式产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桃花泣血记》来台放映,宣传歌曲《桃花泣血记》采用歌仔戏句句押韵的手法,此歌曲在播出后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受到了青年男女的喜爱与传唱,同时唤起了有志于此的词曲作者的热情,
闽南语歌曲创作与演唱产生了质的变化。《
望春风》《春宵吟》等经典闽南语歌曲相继出现,具有开创性与艺术性,闽南语歌曲正式产生。
闽南歌发展
遭遇挫折
1940 年至 1945 年期间,由于
日本进一步对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
唱片公司纷纷歇业,闽南语歌曲创作与演唱受到严重挫折而濒于停顿,许多词曲作者、歌手纷转行,第一代闽南语歌曲的歌手也纷纷去世。闽南语歌曲创作与演唱处于秋风瑟瑟、衰颓的局面。
日趋繁荣
抗战胜利以后,
闽南语歌曲的发展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洪一峰作词曲的《
蝶恋花》、
吕泉生作词曲的《杯底毋通饲金鱼》,张邱东松作词曲的《
卖肉粽》以及
周添旺与
杨三郎合作的《思念故乡》等经典代表作品相继出现,而饮酒歌《杯底毋通饲金鱼》 的出现,将闽南语歌曲原四句式、方整型
民俗音乐歌谣风格、结构与格式打破,并汲取西洋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音乐的垛板。使乐曲具有民族民间
嘻哈音乐特征,生动、风趣、别具一格,这预示着闽南语歌曲的创作有新的发展与创新。同时期的《
针线情》《无人熟悉》等歌曲日后也在大陆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当局为对抗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冲击,调整文化政策,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闽南语歌曲也再度掀起热潮。
稳步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短暂的翻唱
日本流行歌的浪潮,如《孤恋花》《锣鼓若响》等的闽南语歌曲。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闽南语歌曲的形式、风格也更绚丽多姿,并不断调整和变化,出现了不少佳作,这是闽南语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如《车站》《野鸟》《酒矸通卖无》《
爱拼才会赢!》《—定要成功》等优秀作品。随后由于有陈文达、
沈文程、
蔡振南、
洪荣宏、陈明章、
江蕙等歌手和制作人积极投身于
闽南语歌曲的传播。这使得闽南语歌曲成功打入了流行音乐的市场,闽南语歌曲成为台湾多元的流行歌坛文化中一道风景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
福建省的
厦门市﹑
漳州市﹑
泉州市地区的娱乐场所里点唱的大部分都是台湾闽南语歌曲,大陆虽也频频进行闽南语歌曲的创作活动,但由于主客等种种原因,推广宣传力度不大。福建省为此举行了多场比赛来宣传闽南语歌曲,之后海峡两岸的闽南语歌曲传播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繁荣。同时
沈文程在首张
闽南语专辑《心事谁人知》中融入了
越南语、闽南语等多
语素在乐坛上首开了闽南语歌多元化尝试的先河,台湾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闽南语歌曲从原来很浓的乡土味,慢慢地转变为闽南语的
现代流行音乐,有
艺术摇滚、有通俗歌曲型等,《思念》《爸爸请你保重》《寂寞的酒》等流传甚广的作品问世。随后,很多国语歌手也参与了闽南语歌曲的演唱和传播,如
苏芮、
蔡琴、
潘越云、
齐秦、
周华健、
伍佰等人。不少歌手推出了许多经典
闽南语歌曲,如歌手
陈小云在九十年代初推出的《爱情恰恰》《
舞女》等歌曲,以及
刘德华在九十年代末期推出经典闽南语歌曲《
世界第一等》。这使得闽南语歌曲成为台湾地区多元的流行歌坛文化中亮丽的一道风景。
闽南语歌曲的主旋律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变成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像
翁立友的《
坚持》、
袁小迪的《打拼》、
王识贤的《坚强》都是以拼搏进取为主题的闽南语歌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闽南地区人民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十一世纪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
闽南语歌曲作品,如
林启得《
大田后生仔》、
魏如萱《
你啊你啊》、
五月天《
志明与春娇》、
陈一郎《
浪子回头》、
苏打绿《
无眠》、
卢广仲《
鱼仔》 、
徐佳莹《
身骑白马》和
周杰伦《
火车叨位去》等。随着政府对闽南语音乐的重视,以及民间各种交流合作活动的不断增多,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投身到闽南语歌曲创作。从2007年开始举办了15年的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培育了超100位闽南语音乐人才,打造了众多优秀的闽南语原创歌曲,如《同心同向》《流金岁月》《爱拼敢赢》等歌曲。赛事走过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城市,为
闽南语音乐的传承、创新、发展,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艺术表现
艺术要素
独特文化
闽南语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饱含了母爱、父爱、思念故乡亲人的感情,体现了不同的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并展现了两岸闽南人拼搏进取的精神观、重情重义的感情观和敢于抗争的行为观,反映了社会状况,且其所折射出的两岸闽南人的人文价值取向具有跨越时代的传承性与一致性。
雅俗之美
闽南语歌曲的唱腔中具有通俗之美,且有着独特的思想内容。它唱出了人们对于认知文化的联系,对于割舍不断的亲情。
闽南语歌曲中久唱不衰的歌曲有许多都是灯红酒绿与缠绵悱恻。闽台歌曲受到不同人群不同年纪听众的喜爱。从乡村小路上的农夫轻快哼唱,到人们在 KTV 里的争相演唱,再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闽南语歌手赛。
闽南语歌曲中有着高雅之美,是因其歌词中的语言美,演唱中的声腔美以及歌曲音乐的旋律美。闽南语歌曲充满悲凉的曲调风格包含了一股辛酸的味道,且歌词能真真切切地把人民大众的心表现出来,让人产生共鸣。闽南语歌曲与生活相接轨,简单的生活描述,细腻的情感描述,能让人对其进行不断地品味。
艺术手法
颤腔
在
闽南语歌曲中通常用颤腔演唱深沉或激昂的歌曲,来表达生活的悲苦与感情的困扰。颤音的演唱之美常用于对答、走路、送别、哭诉、悲叹、抒情、欢乐等不同歌曲情境。具有颤腔特色的歌曲出现在大多数的闽台闽南语歌曲中,流行区域以
闽南地区 为主。
哭腔
闽南语歌曲的哭腔通常用来演唱较悲愤的情绪,哭腔的演唱方式是闽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完善不断美化,并通过无数演唱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哭腔有固定的旋律
音型和伴奏模式。
闽南语歌曲的哭腔能将歌曲的美发挥到淋漓尽致,是其他歌种及唱腔无法替代的。
艺术特征
词曲通俗化
闽南语歌曲在创作上大都先有词再谱曲,作曲家主要通过闽南方言的语言结构和歌词所赋予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歌曲创作。闽南语歌曲的歌词题材大部分体现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命运等。闽南语歌曲在曲调方面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区,音程的级进中以大二度和小三度进行为主,偶尔存在跳进的现象,旋律哼唱起来给人一种抒情、婉转之感。
演唱形式多样性
闽南语歌曲《
爱拼才会赢!》采用的便是男声独唱的形式,
叶启田先生将该曲演绎得细腻、温厚而煽情,独特的唱腔将爱拼才会赢的演唱实力展露无遗。
陈雷演唱的《
欢喜就好》、
张秀卿演唱的《
车站》等歌曲,都已经成为闽南语男女声独唱歌曲中的经典。
闽南语歌曲在男女声对唱歌曲中主要是以情歌为主,在对唱的过程中突出一个“情”字。对唱是男女歌者双方站在自己特定的角度,营造一种抒发情感的意境,相互传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闽南语歌曲无伴奏合唱又称阿卡贝拉,是当今流行的 一种无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人的声 音模仿各种声音、节奏、旋律,即用人的声音模仿不同乐器 的声音,如
大提琴、
小号、鼓、贝司等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
艺术人才
闽南语歌曲发展至今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词家、作曲家和歌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李临秋、
邓雨贤、
周添旺、
陈达儒、苏桐等人。抗战胜利后至
改革开放前期间的洪一峰、
吕泉生、张邱东松、
杨瓒、
叶俊麟等人。改革开放以后的
叶启田、陈百谭、陈维祥、
郑进一、吴嘉祥、陈文达、
沈文程、
蔡振南、
洪荣宏、陈明章、
江蕙等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陈雷、
林姗、
黄思婷、
龙千玉、
蔡小虎、
王识贤、
谢金燕和
孙淑媚等人。
代表作品
数据来源
重要比赛
数据来源
文化价值
闽南语歌曲的广泛传播,传达了闽台民众对生活和人生的内心感受以及精神诉求。有利于闽台人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
文化整合功能和民族凝聚作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传播闽南歌曲,有利于激发音乐课堂的活力和促进音乐
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以及本土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增进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