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之劫,是指
顺治帝顺治七年(1650年),
清代军队在广州的屠城事件。这次事件也被称为广州大屠杀、杀人十八甫、填尸六脉渠、血洗十八甫。
顺治元年(1644年)5月,清军入关。同年(1644年)10月,
顺治帝即位,定都北京。在清军建立政权后,民间依然残留着不少反清复明的活动。而统治者采取的剃发令和圈地等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在
顺治七年(1650年)2月,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率领清朝大军围困了广州,并下令进攻城市。广州城内的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清军围城近十个月,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最终,广州城的守将投降并背叛了城内人民,导致广州城最终被攻破。为了发泄长时间攻城的愤怒,尚可喜、耿继茂二人下令士兵屠城。这场惨剧历时12天,结果导致广州十万百姓丧生,广州城成为一片废墟。幸存者寥寥无几。由于这起事件发生在庚寅年,被称为“庚寅之劫”。
“庚寅之劫”发生后,
尚可喜、耿继茂进一步占领了
广东省全境,对广东省境内的百姓横征暴敛,给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明清经济史学者罗一星评价,两藩肆虐广州这历史上悲惨的一幕,在广州人民心头刻下了深深的伤痕,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事件名称
因为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650年为中国农历庚寅年且地点在广州,所以被称为庚寅之劫或广州大屠杀。除此之外庚寅之劫也被称为杀人十八甫、填尸
六脉渠,血洗十八甫等,“杀人十八甫、填尸六脉渠”,是庚寅之劫发生后流传在
广州市的民间传说。两藩兵马入城后,残存的百姓被迫逃往外城,清军们从广州的西门起一路屠杀,接连杀了十八铺路。一铺路为十里,十八铺就是一百八十里,广州百姓的尸体填满了六脉渠,血洗十八甫也同理。
事件背景
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2月,李自成率大顺军进京,
崇祯在
万寿山自缢,明朝灭亡。大顺农民政权进京后,李自成派人前去招抚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认为吴三桂会替他拒清兵于关外,结果吴三桂投奔清朝。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降的消息后,于4月13日率军出师,直至4月21日抵达山海关。当日,李自成起义军在山海关内与吴三桂军决战。次日,清八旗军参战,迫使起义军退回北京。吴三桂引清军进逼北京,京城内外,明故僚旧属趁机破坏,散布谣言,商人罢市,抗拒
大顺的命令,农民军形势急转直下。同年5月,清睿亲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
爱新觉罗·多尼多铎和孔有德、尚可喜等率领八旗兵入关。之后不到半年,
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建立大西政权。
顺治元年(1644年)10月,
顺治帝即位,定都北京。
统治政策
清军入关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如圈地、“投充”“
逃人法”、剃发等,这些法令极大地伤害了
汉族的利益,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民族矛盾。
在
后金时期,清军在攻占明朝地区后,便强迫令
汉人剃发。入关后,清军继续延续在
辽东地区的剃发政策,并把其作为是否归降的标准。清军南下
江南时,更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力口号。圈地指的是
清代在清朝直隶和京地区圈占汉人土地,分配给满洲贵族和
八旗将士,以解决
满族安置问题的法令。与圈地相关联的一个政策就是汉人“投充”,满族入关后,圈占了大量土地,但他们不擅长农耕,于是清朝采取投充政策。满族采取恐吓、威胁、逼迫等方式,使大量能自食的农民和各种工匠都投到其旗下为奴。因为投充到满人旗下的汉农民,受到各种压迫和欺凌,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针对“逃人”问题,清朝为维护满族利益,制定了“
逃人法”。宣布凡是
汉族奴仆逃离主家,一旦捕获,即刻处死。
清朝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
汉人严加防范,通过暴力手段打压汉人,发布的政策具有明显的民族不平等性,这些严厉的政策激起了汉人的强烈抗争,加剧了汉人与
清代之间的矛盾。
南下屠杀
在统一
江南和西南的过程中,清军滥杀无辜,造成了“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等历史暴行。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四日,清军在完全控制
扬州市后,清军将领以百姓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之内,扬州城百姓尽遭屠杀与奸辱,城中积尸如乱麻。同年,从闰六月初清军攻破
嘉定区后,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与清军大小战斗十余次。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
南京大屠杀的事件。
事件原因
顺治即位后,继续打击农民军及
南明,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顺治七年(1650年)1月,
尚可喜尚可喜与靖南王
耿继茂率清军南征,进占
韶关市。明朝守将罗成耀逃遁,明桂王逃往
梧州市。尚可喜又进占
英德市、
清远市、
从化区等县,进逼
广州市。当时明将
李成栋驻守广州。李成栋战死后,其子
李元胤和
李建捷代为将领,分别据守
肇庆市和广州。
事件经过
顺治七年(1650年)2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军来到广州城下。当时的广州城,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易守难攻。同时广州城内兵多粮足有炮台,兵民上下一气准备殊死抵抗清军。
尚可喜下令士兵攻城,然而遭遇到了水阻,无法顺利进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始开凿深壕并修筑坚固的
防御工事,准备长时间地围困广州城。在此期间,明将李建捷誓死抵抗,并且还有其他多名明将率领兵力前来驰援广州。清军在近十个月的围城攻坚战中连连受阻,长时间无法攻克。后来,尚可喜一边继续围城,一边对城内的守军进行劝降。尚可喜成功地劝降了广州水师梁标相和外城西门守将
范承恩等人。尚可喜得到了一百五十艘战船的支援,并与范承恩里应外合,使炮台落入水中。
尚可喜命令所有军队放弃坐骑,垫着柴草在污泥中前进。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渡河后,尚可喜的军队占领了炮台,并随后占领了城西城墙。最终,在同年11月24日,尚可喜和
耿继茂攻陷了广州城。
在城破之后,尚可喜和耿继茂为了发泄攻城期间的愤怒,命令士兵屠城,指挥他们斩杀了六千多名明军士兵。清军进城后也没有放过平民,他们抢夺一切可携带的物品,无论遇到男女老少都将其杀害。然而,满人留下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提供服务,并且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性,让他们为清军运送从城中抢夺来的物品。广州城百姓听闻清军在屠杀后,纷纷逃往
六脉渠避难,然而当天正下着大雨,渠水暴涨导致许多人溺亡。城内伤亡惨重,那些侥幸逃出城外的人也未能幸免,因为官兵一路追堵,将他们逼死在海边。最后,在12月6日发布了布告,禁止了烧毁和抢劫。大屠杀之后,广州城内几乎没有幸存者。
事件结果
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
清代尚可喜尚可喜和靖南王
耿继茂率领清军攻下
广州市,导致城市遭受了长达12天的屠杀。城内的男子无一幸免,妇女和孩子则都被俘虏。据《鞑战纪》记载死亡人数约为十万。
事件影响
庚寅之劫使得广州城化作废墟之地,城内死伤无数,幸免于难者屈指可数。两藩在占领广州后,迅速平定了
广东省全境,并将广东视为自己可以任意剥削的地区。两藩依赖军事系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并直接干涉官僚和财政系统。两藩的横征暴敛,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征赋、扰民和敛财三个方面,首先在征赋方面,他们巧立名目,加征厚敛,设立“总店”、大索军需。其次,在扰民方面,他们强占蛮夺,占地牧马。在敛财方面,他们以暴聚敛,主要手段有设立王庄、牟利海舶、诬盗勒赎。市民们纷纷破产逃离,农业生产陷入了困境。明代时期曾以物产丰富而闻名的
广东省农业经济陷入了破败的境地。
事件争议
庚寅之劫广州死难人数存有争议,在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
卫匡国在《鞑靼战纪》记载:“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亲身经历庚寅之劫的李一奇说:“人民死至几万。”但据《番禺县志》记载“可喜等屠城,死者七十万人,民居遂空。”岭南三大家年表简编记载,十一月初二日,广州城再陷于清
尚可喜尚可喜、靖南王
耿继茂,屠城,死者七十万人。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指出,七十万人的数字似乎不可靠。因为明末
广州府十三县的总人口只有四十万,但是这个统计数字只考虑了纳税人口,实际人口远远超过官方统计的人口。总之,对于庚寅之劫
广州市死难人数还存在争议。
事件评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洪门在
广州市发布了一份《讨满清檄》,其中提及了关于庚寅之劫的描述和控诉,据檄文所述,
广州五羊城外,十八甫寸草不留,六脉渠中,四万众残生莫保。
现代史学者罗一星:“两藩肆虐
广州市这历史上悲惨的一幕,在广州人民心头刻下了深深的伤痕,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启汉:“自广东抗清义军兴起至被清军镇压下去,坚持抗战十五年,最后虽然都归于失败,但是他们抗击清军的破坏暴行,符合当时的人民利益,理应给以肯定的历史评价。”
历史记载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
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描述了城市被攻陷后的悲惨状况:“大规模屠杀从11月24日开始,持续到12月5日。无论男女老幼,都遭受了残忍的杀害。攻击者只不过说了一句话:“杀!杀死这些反叛者!”然而,鞑靼人留下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提供服务,并且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性,让他们为他们运送从城中抢夺来的物品。最后,在12月6日发布了布告,禁止了烧毁和抢劫。除了攻城期间死亡的人外,据说他们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根据《
广州城坊志》所引方恒泰的《橡坪诗话》记载,据说广州城的四周约四十里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造成了六十多万人的死亡。传闻城中的居民有约六七千人躲藏在六脉渠中,不料遭遇到了一场天雨,导致许多人被淹死,只有两人幸存,其中刘中山是其中之一。只有七人成功躲进了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的神像腹中,幸免于难。
根据《番禺县志》的记载,
尚可喜和
耿继茂攻陷
广州市时,造成了极为惨烈的屠杀,城内的居民几乎被全部残害,城内的逃亡者因无法及时渡江而被挤压致死,死亡人数难以
计数。在城市被屠杀后,尸体被搬运到城东外进行
火化处理,尸骨堆积如山,行人在二三里的距离外看去,就像是堆积的雪一样。为了处理这些尸骨,旁边还修筑了一个大坎,将尸骨埋葬其中,被称为“共冢”。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列传二十一》中记载:“……斩六千馀级,逐馀众迫海滨,溺死者甚众。”
相关人物
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震阳,祖籍
洪洞县,出生在辽东海州(今
海城市)。尚可喜在海州出生,
后金入侵时,他跟随父亲
尚学礼逃到辽西松山(今辽宁松山)避难。父亲加入明军后,尚可喜也加入明朝
水军。他后来被派驻到
椵岛(今朝鲜椵岛)作为驻军。然而,在这里,他受到同僚的排挤,因此转投到
清代。尚可喜被封为总兵官,并驻守在海州。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尚可喜跟随清军参加战斗,他镇压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打击了
南明的势力,并收复了
湖南省、
广州市一带。
顺治六年(1649年),他被封为
尚可喜,并与
耿仲明一起征服广州。他与
福建省的
耿精忠和
云南省的
吴三桂一起被称为清初的
三藩。
耿继茂
耿继茂(?-1671年)
辽东人,清初三藩之一耿仲明的儿子。耿仲明在
崇祯初年为明朝将领,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投降
后金。明崇祯九年(1636年),耿仲明被清朝封为怀顺王,隶属于汉军正黄旗。清顺治元年(1644年),
清代军队入关后,耿仲明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被改封为靖南王,与
吴三桂和尚可喜合称为清初三藩。然而,由于私藏逃兵,同年
耿仲明在进军
广东省途中畏罪自缢于江西吉安。耿仲明死后,
耿继茂在军中代其父率领军队。
顺治帝七年(1650年),耿继茂与
尚可喜尚可喜联手攻破
广州市后,展开“广州大屠杀”。
顺治八年(1651年)耿继茂正式承袭其父的靖南王位。他帮助清朝消灭各个
南明有功,被移封往
福建省。死后由其子
耿精忠继承王位。
李建捷
李建捷,南明将领,他的战斗力非常出众,擅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协助城守广州期间,李建捷数次冲出城门,与敌人展开战斗。
杜永和
杜永和,字际泰,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军事人物,出生于河南通许(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
顺治七年(1650年)初,
尚可喜和
耿继茂率领部队已经形成了对广州的包围态势。尚可喜多次向杜永和发出招降的要求,但都被杜永和拒绝。杜永和在广州抵抗清军长达十个月的时间。虽然杜永和等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明军士兵也表现出了英勇的精神,但是在当年十月底,广州城最终还是被攻破。杜永和和他的部下选择了水路逃往
海南省。
邝湛若
湛若出生于书香世家,被
朱由榔任命为
中书舍人,负责处理诏令和上奏的事务。在两王入粤并围攻
广州市的时候,湛若因公务需要前往广州,但却被困在城内无法离开。当清军屠城时,邝湛若心中已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他沿着六脉渠回到邝家祠。途中遇到清兵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邝湛若仍然保持着镇定。回到邝家祠的海雪堂后,他陈列出了家中珍藏的书籍和器物,然后进行了沐浴和更衣的仪式,点燃香烛弹琴唱了一曲,最终抱着琴选择了绝食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