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英文名:Ukraine Crisis)是一场发生于
俄罗斯与乌克兰以及西方之间的冲突,其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主导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的博弈与斗争。
2013年,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有关乌克兰与
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导致乌克兰亲欧洲派不满引发大规模骚乱,进而引发亚努科维奇被罢免总统职务。2014年3月,
克里米亚半岛全民进行脱乌入俄公投,随后俄罗斯总统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克里米亚危机事件发生后,
乌克兰中断了与
俄罗斯大部分的合作,两国关系持续恶化。受
克里米亚事件影响,乌克兰东部
顿巴斯地区的
顿涅茨克州和
卢甘斯克州也都进行公投后宣布独立,
乌克兰视两个“共和国”为恐怖组织并出兵讨伐,
顿巴斯地区自此成为乌克兰军队与当地民间武装交火的战场。2021年2月,时任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签署法律,允许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武装部队进入乌克兰参加多国演习并随后多次组织由乌克兰士兵和北约国家士兵参加的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作为回应,
俄罗斯调集大量兵力及装备进入
克里米亚半岛和其他俄乌边境地区,俄乌双方在边境地区和黑海上爆发了多场小规模摩擦。2022年2月24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俄罗斯在
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随后战火在
乌克兰全境蔓延。双方在
马里乌波尔、
巴赫穆特等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2022年9月30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
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
扎波罗热市、
赫尔松四个地区并入俄罗斯。同日,时任乌克兰总统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与乌议长斯特凡丘克和乌总理
杰尼斯·什米加尔签署了乌克兰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申请。为了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作战,西方国家为前者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2023年5月29日,乌克兰在
扎波罗热市发动了大规模反攻。11月16日,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表示已经夺取了
黑海的主动权。2024年1月上旬,战斗进入了新的阶段,俄乌双方使用
导弹向对方城市大规模的火力打击。
乌克兰危机及欧美启动的对俄制裁等措施,推高全球
通货膨胀,引发了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难民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根据乌克兰智库“乌克兰未来研究所”(UIF)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乌克兰人口已经减少到约2900万。
背景
内部因素
国家版图
在17世纪,
俄罗斯沙皇主要通过对波兰的战争,控制了
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地区。在18世纪后半叶,通过对
土耳其和
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夺取了第聂伯河下游直达
黑海的“新俄罗斯”地区。在18世纪末,
俄罗斯帝国伙同
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瓜分波兰,将现今乌克兰除西部地区以外的领土全部囊括入沙俄帝国的版图。1919年2月17日,苏维埃国防委员会作出决议,撤销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日矿区,并于次年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顿涅茨克省。即以列宁为首的
布尔什维克党在划分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与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边界时坚持撤销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日共和国,成立顿涅茨克省,把
顿巴斯地区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在
苏联时期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分别从
罗马尼亚、波兰、
匈牙利获得了
切尔诺夫策、东加利西亚、外喀尔巴阡等西部地区。1954年,
克里米亚半岛被从
俄罗斯划入乌克兰,从而奠定了现代乌克兰的版图,其组成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和克里米亚等五个部分。
民族构成
据苏联1989年的人口统计,乌克兰当时人口为5145万余人。
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带来了部分人口流失,全乌克兰人口减少了近300万人。俄罗斯族是仅次于乌克兰族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克里米亚和东部、南部地区,其中在克里米亚地区,俄罗斯族人口甚至超过了乌克兰族,成为当地的第一大民族。
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并入俄国版图的时间较长,这里很多居民信奉东正教,日常交际语言主要是俄语,经济上与俄罗斯联系紧密,表现出明显的亲俄倾向;而西乌克兰长期处于
波兰和奥匈帝国管辖之下,居民多信奉
天主教,主要以
乌克兰语为交际语言,表现出亲西方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和
乌克兰内战中,东西部参加对立营垒相互厮杀,积累了很深的历史积怨。
政治对立
独立以后,
乌克兰的宪政体制经过了多次修改,并在总统议会制与议会总统制之间数度徘徊。在总统选举中,以亚努科维奇为领导人的地区党提出保障
俄语在东部地位的政治主张而得到东部选民的拥护,而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和
尤利娅·季莫申科的祖国党则先后凭借西方化、欧洲化的外交主张,赢得了西部选民支持。在2004年和2010年的选举中,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在东部的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两个州都没有获得超过10%的选票,同时,亚努科维奇在西部的
利沃夫、捷尔诺波尔和伊万诺—弗兰克夫斯克三个州中从未过10%,相对应的是,亚努科维奇在东部、尤先科还是季莫申科在西部的选票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作为
乌克兰最高立法机构的最高拉达(议会)选举情况与总统大选基本类似,它同样也体现了东部和西部对峙的格局。即乌克兰的民主政治形成了东西地区两大政治阵营,任何一方的政治代表当选总统或主导议会都很难为另一个阵营所接受。
外部因素
乌克兰位于
欧洲东部,国土面积在欧洲居于第二位,仅次于
俄罗斯。乌克兰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苏联解体后,它随之独立。
乌克兰东接俄罗斯,西临
波兰、
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和
摩尔多瓦等欧洲诸国,地理位置重要,是
欧盟与
独立国家联合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而且,它还拥有掌控
黑海命运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半岛及位于该半岛上的
塞瓦斯托波尔。学者赵鸣文认为,基于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地缘角逐重要区域,无论其倒向西方或
俄罗斯哪一方,都会使地缘战略天平向倒向的一方倾斜,导致另一方在地区主导权的角逐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客观情况。
俄乌关系
渊源与历史矛盾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1654年,俄乌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国版图。
苏联建立时,乌克兰为加盟共和国之一。20世纪20年代,
波兰和
英国的反苏行动使
约瑟夫·斯大林担心乌克兰成为西方分裂苏联的前沿地带,开始使用高压手段控制乌克兰。1932年-1933年苏联因政策错误和自然灾害导致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多个加盟共和国发生大饥荒,有乌克兰学者认为这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
美苏冷战期间,黑海是
苏联海军进入地中海的出海口,也是苏联与
美国对抗的战略支点和海上重要基地。
黑海的
敖德萨是
俄罗斯与地中
海地区以及与距离更远的国家贸易的重要通道。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中、东欧和
亚洲三个地缘板块的中间地带,是连接西欧、
中东、经
地中海和
大西洋到
非洲及
拉丁美洲的咽喉要道,也是包括俄罗斯、
乌克兰、
格鲁吉亚、
罗马尼亚和
保加利亚在内的滨黑海国家通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唯一出海口。位于
塞瓦斯托波尔的苏联黑海舰队对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
欧洲石油航线及美国至亚洲的海上交通线曾形成巨大的战略威慑作用。随着
美苏冷战结束,尽管
俄罗斯海军力量已萎缩至
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及其附近海域,可
黑海舰队在保卫俄罗斯
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沿海、黑海经济区及威慑黑海水域的潜在敌人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俄罗斯对欧洲的80%以上天然气都需经乌克兰境内的管线输送。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它和
白俄罗斯是冷战后俄罗斯抵御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略挤压的最后一道屏障。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提出,没有乌克兰,俄罗斯不再是一个帝国,但是如果重新控制乌克兰,俄罗斯将自动成为一个帝国。
去俄罗斯化
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
乌克兰经济形势堪忧,它没能从
俄罗斯方面得到经济支持。同时,俄罗斯在与
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交往中,一直试图主导和支配其他国家。为了摆脱影响,
乌克兰搞起了“去俄罗斯化”运动。1989年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法》中,明确将
乌克兰语作为官方语言。到了1996年,在宪法中进一步规定了乌克兰族的主体民族地位,并将
俄语降为少数民族语言。据统计,乌克兰独立以来,俄语学校在乌克兰中学中的比重从1991年的54%下降为2004年的23.9%。尤先科上台后,在不到四年时间内,就出台了70多项旨在限制
俄语使用的法令。此外,尤先科时期还颁布了在法律诉讼中只能使用乌克兰语、对国家公务员进行
乌克兰语水平测试等一系列“限俄令”。独立后,
乌克兰当局重新修正历史,将
基辅罗斯单纯视为乌克兰历史的起源,而非乌俄两族共同的历史起点,认为乌克兰历史是一个异于
俄罗斯而属于欧洲文明的独立进程。从历史上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兄弟民族割裂开来。
黑海舰队归属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因为
克里米亚半岛地位、
塞瓦斯托波尔港的
黑海舰队划分等问题上不断。1996年6月28日,乌克兰通过了“在乌克兰领土上不允许设置外国军事基地”的《
乌克兰宪法》,矛头指向了驻扎于
塞瓦斯托波尔港的
黑海舰队。经过艰苦谈判,俄罗斯代表与
乌克兰代表于1997年5月28日签署了有关黑海舰队地位的协定,明确黑海舰队归俄罗斯所有,俄罗斯租用塞瓦斯托波尔港至2017年,年租金为9700万美元。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策
2008年2月12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当面向乌总统尤先科表示:“一旦乌克兰领土上部署了
导弹防御系统,在理论上不能排除
俄罗斯将导弹对准乌克兰。”鉴于乌克兰在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欧盟问题上的不断推进,
俄罗斯国家杜马于2008年6月通过决议,提出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将立即废除1997年两国签署的《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2013年以后,俄罗斯在
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问题上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如俄罗斯在2013年数次关闭俄乌之间的边界口岸,对乌克兰商品追加特别关税,导致大量乌克兰商品变质。为了拉拢乌克兰,俄罗斯采用了一些经济手段,比如在天然气价格上进行调控,俄罗斯为亲俄罗斯的乌克兰政府提供价格折扣,在
乌克兰政府西倾明显时就提高价格。如俄罗斯在2013年12月以打三折的优惠价格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并且购买了150亿美元的乌克兰国债。
乌克兰与西方的关系
乌克兰对西方的战略价值
在1994年12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布鲁塞尔外长会议上,以
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提出东扩战略。在1999和2004年,北约经过两轮东扩,吸收
波兰、
匈牙利、
捷克、
拉脱维亚、
爱沙尼亚、立陶宛、
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和
斯洛文尼亚等中东欧十国加入。之后,乌克兰成为北约继续东扩的重要目标。早在1994年2月,乌克兰就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成为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早加入这一计划的国家。1997年5月29日,乌克兰与北约签署《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乌克兰一直是以
美国为首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欧盟实施分化
苏联势力、战略围堵
俄罗斯链条上的关键国家之一。乌克兰属于
导弹技术发达的国家,美国还考虑在乌克兰部署
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同时,欧洲所需的俄罗斯油气也几乎都要经
乌克兰境内的管线来输送,即使绕过乌克兰的“北溪”管道满负荷运营,欧盟每年从乌克兰过境进口的天然气数量也不少于其进口量的50%。
乌克兰的国家战略
为了摆脱昔日受
莫斯科控制的阴影。独立伊始的乌克兰把发展与西方关系作为其对外战略重点,将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欧盟、实现与欧洲一体化作为最终归宿。2002年5月,乌克兰总统
列昂尼德·库奇马首次提出加入北约的目标。同年7月,
乌克兰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同年11月,双方制定并通过了《乌克兰—北约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
乌克兰为加入北约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优先方向,以及乌克兰与北约在《特殊伙伴关系宪章》框架内开展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紧接着,乌克兰按照北约标准进行军队改革。2003年10月,时任乌克兰国防部部长马尔丘克宣布,到2005年底,乌克兰军队人数将减少到15.5万人,使军队总人数达到不超过20万人的目标。
乌克兰还计划通过不断充实文职专家来建立文职国防部,到2004年将使文职人员占现役军人的比例达到40%至50%,到2005年底占到军人总数的70%至80%。
2004年3月17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了《乌克兰政府和北约欧洲及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关于支持北约行动的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乌克兰允许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快速进驻乌克兰领土,并为北约相关军事行动提供技术、信息、医疗等援助;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北约的飞机、坦克、舰艇等大型武器装备可在乌克兰境内活动。2005年,亲西方的尤先科出任总统,其主导的
乌克兰政府一再表示要正式递交加入
欧盟的申请。在
乌克兰民间,也对加入欧盟抱有极大的热情。2006年10月,据乌克兰拉祖姆科夫经济和政治研究中心民调显示,有48.8%的受访者认为乌克兰有必要加入欧盟,反对者只有31.9%,尤其是年轻人更希望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在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问题上,乌克兰社会意见基金会在2006年底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全乌克兰有61.8%的被访者消极对待
乌克兰加入北约,持积极态度的只有17.8%,另有17.1%的人觉得回答相当困难。2010年,出于发展俄乌关系的考量,时任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乌克兰为不结盟国家(后在2014年12月23日,
乌克兰议会通过关于放弃乌克兰不结盟地位的法案),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告一段落。但乌克兰与北约的合作仍在继续进行。2012年3月,
乌克兰与
欧盟草签了旨在准许其加入欧盟“联系国协定”,并允诺在翌年召开的欧盟“东部伙伴关系”峰会上正式签署这份文件。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
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影响
为吸纳新
成员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申请国是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第二步是申请国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参与第二步的国一般被视为北约候选国;第三步是北约的正式邀请及所有成员国的批准。
乌克兰和
格鲁吉亚独立后,环
黑海国家由四个增至六个。俄罗斯在黑海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并丧失了在黑海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在北约和
欧盟加紧“双东扩”的背景下,原东欧国家被逐渐纳入西方轨道,特别是黑海国家
罗马尼亚与
保加利亚先后于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加入欧盟。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的边界与势力扩展至黑海地区,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因此遭到极大压缩。
截止到2016年,北约武装力量人数是俄罗斯的7倍;军舰数量是俄罗斯的10余倍;飞机和直升机数量是俄罗斯的5倍;坦克数量是俄罗斯的9倍;北约预备役人数340万,俄罗斯70万。如果北约继续东扩,俄罗斯与北约军力对比将更加失衡。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应
俄罗斯一直对北约的扩张保持警惕,其国内不同的政治派系都认为,北约扩张是对俄罗斯一种新的孤立。2000年6月,普京向克林顿表示希望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叶利钦也曾表达过同样的意愿。但是俄罗斯希望在北约内获得某种特殊地位,在重大事项上具有否决权,这是
美国无法接受的。2007年,以普京在
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为转折,俄罗斯与北约和西方的关系开始全面趋紧。2008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有意接纳
格鲁吉亚、
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在俄罗斯极力反对和法德劝阻下暂时作罢。同年发生了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又称“五日战争”。俄与美西方战略博弈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2009年5月1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指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导的全球及
欧洲—
大西洋地区安全架构存在缺陷、国际法律制度及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对国际安全保障构成威胁。”
事件进展
“广场革命”
2010年,亚努科维奇就职乌克兰第四任总统。他调整了乌克兰对
俄罗斯政策,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但在根本上,亚努科维奇执行的还是一种东西方平衡的外交政策,即把与
欧盟一体化作为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不加入北约。不割断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2013年11月,欧盟在立陶宛首都
维尔纽斯举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峰会,欧盟原打算在此次峰会上与
乌克兰正式签署联系国协定(Association Agreemen)和深度全面自由贸易协定(DCFTA),这两个协定都是欧盟邻国政策架构下欧盟与伙伴国关系的核心部分。但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领导的乌克兰政府突然决定暂停有关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转而寻求与
俄罗斯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亚努科维奇的此举得罪了乌克兰国内亲欧洲派。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首都基辅进行反政府示威,抗议活动提出政府和
欧盟重新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等要求。同年12月8日,示威活动进一步扩大化,50万
乌克兰民众涌入首都基辅,推倒了列宁雕像,和防暴警察发生肢体冲突,双方还动用了烟雾弹和
催泪弹。2014年1月,乌克兰国内示威抗议持续升级,总统亚努科维奇只好向反对派做出让步,接受了
内阁的全体辞职,总理
尼古拉·阿扎罗夫也辞职下台。次年2月18日,反政府示威升级。数千名示威者前往议会大楼附近进行抗议,意图强迫议会通过决议,以恢复2004年宪法。抗议过程中,示威者与警方爆发了激烈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2月22日,
乌克兰议会罢免了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务,并宣布于同年5月25日提前举行总统大选。
克里米亚事件
2014年3月6日,克里米亚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
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在俄罗斯力挺下当选为
克里米亚共和国总理。克里米亚议会当日决定在10天后举行是否加入俄罗斯的公投。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全民进行公投,决定其是否脱乌入俄。克里米亚居民公投投票率为83.1%,结果表明,高达96.77%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脱离
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
弗拉基米尔·普京和克里米亚代表签署协议,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从法律上认可了这一公投结果。克里米亚危机事件发生后,乌克兰中断了与俄罗斯大部分的合作,两国关系持续恶化。同年3月27日,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决议,认定克里米亚举行的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决“破坏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违反
国际法,是一次不合法的投票活动”。
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与和平谈判
顿巴斯冲突打响
受克里米亚“公投入俄”的影响,
乌克兰东部分离趋势愈演愈烈。2014年4月6日,数千名反政府示威者占领了
顿涅茨克州行政大楼,升起俄罗斯国旗。同日,在
卢甘斯克州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随后,亲俄民间武装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4月13日,时任乌克兰代总统
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宣布开始对民间武装展开“反恐行动”。政府军与乌克兰东部民间组织持续激烈交火。2014年5月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就是否独立举行了全民公投。5月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全民公投结果出炉,支持独立的
选票分别高达89%和96%。随后,两州宣布成立独立“主权国家”。乌克兰视两个“共和国”为恐怖组织,将其控制区域称作“反恐行动区”,
顿巴斯地区自此成为乌克兰军队与当地民间武装交火的战场。2014年8月26日,
乌克兰安全局宣布,乌克兰方面在俄乌边境靠近
顿涅茨克州的泽尔卡利内伊居民点附近抓获10名携带武器和证件的俄罗斯军人。
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随后宣布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派军队进入乌克兰一事,俄罗斯方面予以否认。
明斯克协议
2014年6月,在纪念
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间隙,
法国、
德国、俄罗斯、乌克兰领导人举行会晤,旨在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四方会晤“诺曼底模式”正式形成。由俄、乌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代表组成的三方联络小组也组建起来。围绕乌东部武装冲突,俄罗斯、德国、法国及
乌克兰冲突各方在2014年9月与2015年2月先后签订两个《明斯克协议》。三方联络小组签署的《执行明斯克协议一揽子措施》(新明斯克协议),有13点内容,包括全面停火、双方等距离撤出所有
重武器、根据不同的火炮系统建安全区、欧安组织监测和核查、乌克兰实行宪法改革、卢甘斯克和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个别地区实行地方自治等,提供了实现和平所需的更多细节步骤及具体时间表。2015年3月18日,乌克兰总统
彼得·波罗申科签署了关于顿巴斯个别地区地方自治特殊制度的法律修正案。乌克兰民间武装方面称,特殊地位法中涉及选举的修正案内容违反了新明斯克协议第12条,即所有与选举相关的内容均应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代表进行协调。
冲突不断
《
明斯克协议》为乱局带来了短暂的和平,然而,随着代号“无畏守护者—2015”美乌联合军演的举行,多方冲突再起,
顿巴斯地区彻底陷入内战之中。2016年11月29日,新一轮“诺曼四方”外长会议在明斯克举行,
俄罗斯、乌克兰、
德国、
法国四方共同商讨《明斯克协议》在顿巴斯地区的执行情况。然而,参会四方未就《明斯克协议》的和平路线图达成一致,当天
顿涅茨克州的阿瓦迪夫卡工业区等地便爆发武装冲突。
2016年12月2日,时任
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访问
波兰,双方签署“国防合作协定”加强军工领域的合作,为乌克兰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12月7日,顿巴斯多地再现激烈交火。2017年2月7日,130名德国士兵抵达立陶宛,北约准备在波罗的海三国及波兰部署4个由德国领导的营级部队,应对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潜在威胁。同年2月9日,俄军出动两架
图-160轰炸机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逼近
欧洲多国周边巡航,同时俄军各指挥机构、兵团和部队均已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在3月7日的美参议院听证会上,
乌克兰外长、
波兰等东欧五国大使敦促
美国应保持对俄制裁,并强化北约的军事部署。3月9日,
俄罗斯在
克里米亚半岛正式部署
S-400防空导弹系统,以应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威胁。4月22日,
卢甘斯克州的泽勒特等地燃起战火,激烈交火造成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人员伤亡。随后,
英国皇家空军派遣“台风”战机前往乌克兰黑海上空巡逻,以威慑俄罗斯。7月10日,北约代号“海风—2017”跨国军演在
黑海地区西北部举行,俄罗斯对此表示强烈抗议。随后美国表示,将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开始出现在顿巴斯作战前线,协助乌军进行军事侦察。
2018年1月18日,
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顿巴斯重新一体化”法案。法案将
俄罗斯称为“侵略国”,将
顿巴斯地区认定为“被占领”地区。俄外交部对此发布声明称,该法案正式确立了
乌克兰当局武力解决顿巴斯问题的方针,事实上已经“埋葬了明斯克协议以及现有克服危机的机制”。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热尼兹亚克认为,该法案的通过彻底中断了明斯克协议进程,对顿巴斯人民的权利、利益和生命构成巨大威胁。
2018年11月11日,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举行领导人和议会代表选举。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表示,欧盟认为本次选举“非法”,是对明斯克协议的破坏。德国总理
安格拉·默克尔也表示,选举有悖于解决顿巴斯冲突的明斯克协议。乌克兰外长克利姆金表示,国际社会将因此次选举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声称,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即将举行的选举不违反明斯克协议。
《
明斯克协议》的签署没能结束战争,顿巴斯的冲突一直在持续,双方所达成的29次停火均未得到严格执行。根据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报告,2016至2020年间平均每周发生约200起违约事件。在《明斯克协议》签署后,俄罗斯对
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介入没有停止,向当地提供财政支持,拨付养老金和公共部门的工资。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将《新明斯克协议》喻为“在重症监护室里苟延残喘的病人”。该协议存在不少模糊之处,主要条款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有关各方多次指责他人违反协议规定。“
明斯克进程”未实现在确保乌克兰主权的条件下通过下放治理权促使乌克兰东部地区重新回归乌克兰的目标。
2021年2月,时任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签署法律,允许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武装部队进入乌克兰参加多国演习,并在当年组织多次由乌克兰士兵和北约国家士兵参加的多国联合军事演习。随后,泽连斯基签署“关于
乌克兰退出
独立国家联合体框架内缔结的国际条约”的法令,根据该法令,乌克兰退出了1991年12月25日在
明斯克签署的《民用航空和领空使用协定》,同时,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通过了关于对
克里米亚半岛实施切断供水等一系列制裁措施。
作为回应,
俄罗斯调集大量兵力及装备进入克里米亚和其他俄乌边境地区,俄乌双方在边境地区和黑海上爆发了多场小规模摩擦。2021年6月,俄罗斯撤回了部分增兵。
弗拉基米尔·普京随后发表了文章《论俄罗斯人和
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该文强调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渊源;乌克兰政府对西方的依赖以及在后者的影响下成为反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
乌克兰只有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才有可能能获得真正的主权。同年10月,俄罗斯开始再次增兵,到11月,集结在俄乌边境附近放入俄罗斯军队已超过10万人。以
美国为首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乌克兰与俄罗斯展开了多轮谈判要求俄罗斯撤兵,但未果。俄方多次强调,美国和北约给出“安全保证”,北约停止进一步东扩,停止在俄西部周边国家,尤其是在乌克兰部署威胁俄方的
航空武器系统,这将触及俄方“红线”。
2022俄乌冲突
危机升级
2022年2月,
顿巴斯地区,
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的
地方武装和乌军的冲突升级,至2月18日,双方已经进行了百余起小规模冲突。2月22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关于承认“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命令,以及俄罗斯分别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日,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授权俄罗斯军队可以进驻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领土。次日,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宣布,俄罗斯已经收到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关于按照同盟协定协助击退乌克兰军事侵略的请求。
俄军全面进攻
2022年2月24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俄罗斯在
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他表示,30年来俄罗斯一直试图就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东扩达成协议,但却受到欺骗、施压和讹诈。
弗拉基米尔·普京还指出,北约的战车正在朝着俄罗斯边境移动。同日,乌克兰宣布与俄罗斯断交。2月27日,战火已经几乎覆盖乌克兰全境,俄乌两军在包括乌克兰首都基辅在内的多个城市展开激战。在东南部,俄军推进到了
扎波罗热市西北部的埃内霍达尔市的
扎波罗热核电站,
装甲部队兵临
尼古拉耶夫城下。同日,乌军抵挡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向基辅的推进,使得俄军未能完成对基辅的包围,在南部,俄军成功占领了
别尔江斯克。次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已完全包围
赫尔松和
别尔江斯克。此外俄军还进入了
哈尔科夫、新卡霍夫卡市、库皮安斯克市。
2022年3月4日,俄军占领了
扎波罗热核电站和恩戈达尔市。3月11日,沃尔诺瓦卡市被
顿涅茨克共和国部队占领,3月15日,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夺取赫尔松地区全境。战事伊始,俄罗斯派
空降兵突袭基辅安东诺夫机场,试图在该地区集结部队攻击基辅,但在乌军的抵抗下,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未能占据安东诺夫机场,导致其后续战略计划未能实现。3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福明表示,基辅附近俄军开始撤退。
俄乌和平谈判
2022年2月28日至3月7日,
俄罗斯和
乌克兰在
白俄罗斯共举行了三次谈判。乌方诉求是,俄罗斯停火并撤军。俄方要求为,
乌克兰不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承认
克里米亚半岛归属俄、乌克兰“非军事化”等。第四轮谈判在
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举行。3月10日,两国外长举行直接对话。乌方要求立即停火、改善
人道主义状况和撤军。据乌媒透露,俄方提出六点要求包括,
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保持中立地位;二是取消所有针对
俄语的限制,并赋予其第二官方语言地位;三是承认
顿涅茨克州和卢甘茨克独立;四是承认俄对
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五是“去纳粹化”,禁止极端民族主义和新纳粹党派和组织的活动,废除美化纳粹的法律;六是
乌克兰“非军事化”,放弃进攻性武器。3月15日开始,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针对俄方的“六个条件”进行了回应,提出“六个优先”,包括立即停火和撤出
俄罗斯军队;保障乌的主权;恢复领土完整;可靠可信的安全承诺等。3月29日,双方举行第六轮谈判。但这场有建设性成果的会谈最终却不了了之。俄方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指出,乌克兰在与
美国商讨后推翻了所有谈判成果。俄方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乌意在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二是
乌克兰当局不具独立性,一切由美国决定。同年4月“
布恰事件”发生,该事件影响了俄乌双方的会谈。
俄军缓慢推进
2022年4月13日,
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旗舰
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遭到了
乌克兰海军“海王星”
反舰导弹的打击,于次日沉没。在
马里乌波尔,乌军人员和“亚速营”武装分子坚守于亚速钢铁厂内,与俄军战斗了近3个月,直至5月20日才完全撤离。5月,俄军占领了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利曼市和斯维亚托戈尔斯克市。6月23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同意
欧盟委员会的建议,给予
乌克兰欧盟候选
成员国地位。到7月初,俄军基本控制卢甘斯克全境。8月,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控制了
尼古拉耶夫州的部分地区。
战势焦灼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
2022年8月24日,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发表讲话,反对在领土问题上向
俄罗斯妥协。9月,乌克兰在东部与南部地区发起反攻,并称在
哈尔科夫等地取得进展。9月16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称,
俄罗斯准备尽快结束
乌克兰冲突,但乌克兰的领导人拒绝对话。9月26日,欧俄间的输气大动脉“北溪-1”和“北溪-2”管道发生泄漏。
德国、
丹麦和
瑞典调查后认为,管道或系遭人为破坏。而
美国记者西摩·赫什认为,美国白宫是“北溪”管道爆炸案幕后主使,其目的正是防止德国等
欧洲国家,通过能源贸易与俄建立密切联系。这样做不仅能强制欧洲切断对俄能源依赖,还能推促欧洲继续与俄对抗。9月20日,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
扎波罗热州、赫尔松举行“入俄公投”。9月30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这四个地区并入
俄罗斯。同日,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与乌议长斯特凡丘克和乌总理
杰尼斯·什米加尔签署了
乌克兰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申请。9月15日后,乌军在
哈尔科夫以及东部地区反攻;11月10日后,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撤出
赫尔松。12月初,俄军和
瓦格纳集团包围了
巴赫穆特,
乌克兰军队据城而守。攻守双方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战斗。
2023年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指示俄军自1月6日12时至1月7日24时在特别军事行动区整个接触线上实施停火,同时呼吁乌克兰方面也实施停火。1月25日起,
美国和
德国、
英国等北约国家宣称将向
乌克兰提供坦克。5月20日,
瓦格纳集团创始人
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宣布“巴赫穆特全城解放”。
乌军反攻
2023年5月29日,乌军集结了经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训练的第9军、第10军的大部,在
扎波罗热市方向发动了大规模反攻。6月和7月,乌军进攻部队在战场上遭遇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打击,损失惨重。乌军投入不得已
预备队参与进攻作战,作战双方展开了罗博季涅-维尔博韦攻坚作战。8月24日前后,俄军从罗博季涅村站撤退至新普罗科皮夫卡和博尔维尔的预设阵地。8月31日,乌方官员称乌军已突破罗博季涅村方向的
俄罗斯第一道防线。
瓦格纳事件
2023年6月10日,俄罗斯国防部长
谢尔盖·绍伊古签署了一项命令,为规定志愿部队在同年7月1日之前与俄国防部签署合同,接受国防部指挥。
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公然抗命,直言“瓦格纳不会与绍伊古签任何合同”。次日,普里戈任被控发动武装叛乱。同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声称
瓦格纳集团的行动是“背叛”“武装叛乱”。25日,经过谈判,
瓦格纳集团撤兵,针对
叶夫根尼·普里戈任的刑事立案将被撤销,他将离开
俄罗斯并前往
白俄罗斯,而瓦格纳集团被俄罗斯政府“收编”。2023年8月23日,
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及多名
瓦格纳集团高层人员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战事延续
2023年8月24日,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表示,乌克兰军队登陆克里米亚半岛。10月4日,乌克兰特种部队小组在克里米亚登陆时与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生了激烈的战斗。2023年11月14日,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
叶尔马克·奥莱宁宣布,乌军已在俄军控制的
第聂伯河东岸取得一个立足点。这有可能会让乌军开辟一条攻击克里米亚的新战线。15日至17日,乌克兰成功袭击了
俄罗斯占领的第聂伯河东岸。同年11月16日,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的海军无人艇舰队在
黑海展开行动,乌克兰已从俄罗斯手中夺取了黑海的主动权。之后的17日至18日,
乌克兰军方表示,乌克兰武装部队先后击退了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12次进攻,成功巩固第聂伯河东岸的几个桥头堡。12月26日,
乌克兰空军宣布在克里米亚地区摧毁了俄罗斯大型登陆舰“新切尔卡斯克”号。从2023年年底至2024年1月上旬,俄乌双方使用导弹、火箭弹对对方纵深区域、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火力打击。
影响
政治方面
乌克兰政治改革
乌克兰的政体是半总统制,半总统制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总统-议会制和总统-总理制两种。总统-议会制中,总统可以任命和解除总理和其他内阁官员的职务,总理需要在总统和议会的双重信任下开展工作。总统-总理制中,尽管总统有任命总理的权力,却没有解散政府、解除总理职务的权力。1996年,乌克兰通过宪法,确立半总统制,后来因为运作不顺畅,多次面临宪法危机,不得不修改宪法。1996年版乌克兰宪法确立的是总统-议会制政体。该制度不够稳定,因为总统在民众支持率下跌的时候,会将政府和总理作为替罪羊,使得政府不稳定、政策执行缺乏连贯性。2004年“
橙色革命”后,乌克兰第一次修订宪法,将总统-议会制转变为总统-总理制,降低总统单方面解散政府、解除总理职务的权力。2010年,乌克兰宪法法院认为2004年宪法修订存在程序上的问题,推翻之前的宪法修正,重新回到总统-议会制。2014年“广场革命”后,宪法法院又重新确定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有效性,恢复总统-总理制。2019年5月,泽连斯基当选
乌克兰总统,他领导的“人民公仆党”在同年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赢得超过半数的席位,获得单独组阁的权力。这也是
乌克兰自1991年独立以来,首位总统、议会和政府都来自同一政治阵营,执政党在议会拥有过半数的席位,意味着泽连斯基政府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施政。
对俄乌关系的影响
乌克兰独立以后,其外交政策一直是在“疏俄”与“近俄”之间摇摆。2004“
橙色革命”后上台执政的尤先科政府,奉行疏俄亲欧政策,导致俄乌关系急转直下。2010年,总统亚努科当选
乌克兰总统,开始施行亲俄政策。但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乌双边关系渐行渐远。2018年4月12日,时任
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表示,乌克兰将正式退出
独立国家联合体。9月17日,波罗申科将《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废除。他的举动体现了
乌克兰方面“疏俄”“远俄”“弃俄”甚至“反俄”的政治意志。11月25日,
俄罗斯与乌克兰在
黑海刻赤海峡发生海上争端,3艘试图硬闯刻赤海峡的乌克兰军舰被俄方扣留,俄乌双方紧张局势因此升级。乌克兰国防部随后宣布,乌军根据总参谋长的命令进入全面战备状态。12月15日,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宣布脱离俄罗斯东正教会,正式终止了对俄罗斯东正教牧首300年的从属关系。2019年2月20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确认了
乌克兰的
欧洲身份,并将获得
欧盟和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资格作为国家战略方针。
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
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
美国修改国家安全战略学说,将俄罗斯视为“现实的主要威胁”,欧洲委员会暂停了俄罗斯的代表权。而俄罗斯则退出“
八国集团”,与北约理事会也暂停运转。2015年3月10日,俄罗斯宣布退出《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在
约瑟夫·拜登执政以后,
美国大搞“联盟外交”和“价值观外交”,西方在对俄政策方面再次结成统一战线,导致俄罗斯与欧盟对话的希望也破灭了。在2021年版《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将西方从“潜在威胁”调整为“现实挑战”。
在
2022俄乌冲突爆发后,
俄罗斯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关系完全破裂,
欧盟和
俄罗斯间的关系走向严重对立。
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俄发起了全面的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涉及金融、能源、交通和科技等领域。据卡斯特勒姆人工智能(Castellum.AI)统计,截至2023年6月,西方对俄制裁措施已超过15000项。2023年5月,俄、德先后大规模关闭对方领事馆并设定人数上限。2023年12月19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曾在一次讲话中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已经非常接近
俄罗斯边境了,他们现在就在我们的围栏下面晃荡。
2024年1月18日,北约
欧洲盟军司令卡沃利宣布“坚定捍卫者2024”的军事演习计划,北约31个
成员国以及等待批准加入北约的
瑞典都悉数参与,演习计划持续至2024年5月。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伯·鲍尔在发布会上称:“北约各国必须为未来20年内与
俄罗斯爆发
全面战争做好准备。”
经济方面
相关国经济状况
乌克兰危机及欧美启动的对俄制裁等措施,让世界经济增长雪上加霜,推高全球
通货膨胀,引发金融危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
美国和西方国家采取极端措施对俄进行金融制裁,严重冲击
国际金融秩序,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2022年美股三大股指年内最深跌幅均超过20%,其中
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指数一度下跌超35%,创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除2020年外)的最深跌幅。
学者马喜立研究了“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经济制裁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长期影响,得出结论,
俄罗斯受乌克兰危机的负面冲击最大,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的负面冲击程度不同。马喜立认为,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基期)在2022年下降1.5%,到2023年底下降2.6%。2023年1月8日,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发布报道称,
2022俄乌冲突令乌克兰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根据乌克兰经济部估计,2022年乌GDP下降了30.4%,创下该国历史上最大降幅。俄罗斯“军事观察”网站认为,尽管乌克兰官方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其GDP降幅巨大,但乌克兰仍可能“有意缩减了真实数据”。另据俄塔社此前报道,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财政、税收和海关政策委员会主席格特曼采夫称,截至2022年11月30日,乌政府债务规模达1074.6亿美元。
学者Liadze等人研究发现,欧洲是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其研究结论为,2022年欧洲GDP萎缩1%以上。在西欧,受影响最严重的是
德国,其次是
法国和
意大利。以乌克兰为最大代表的“发展中欧洲”的GDP萎缩30%。学者丁浩员等人研究发现,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剧烈动荡,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高企,大宗产品价格飙升,
通货膨胀加剧,导致全球能源与农产品生产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23年下半年,英国《
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自乌克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欧洲大型企业在俄罗斯的业务已遭受至少1000亿欧元的直接损失。
能源危机
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在原油市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俄罗斯原油出口量级约占到全球出口的12%,排名世界第二。在天然气市场,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口份额占到全球天然气供给总量的26%。在煤炭市场,俄罗斯煤炭资源可采储量约占全球可采储量的17.2%,煤炭出口份额占到全球煤炭供给总量的18%。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乌克兰危机”对全球能源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刘满平认为,短期来看,乌克兰危机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长期来看,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增大国际能源合作和贸易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当天,
欧洲然气交易中心荷兰产权转移设施(TTF)的天然气交易价格为135.73欧元/兆瓦时,一天之内上涨了53%。2022年3月,欧洲的天然气价格继续升高至180欧元/兆瓦时,
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也升至近十年的高点。以德国为例,乌克兰危机爆发后,
德国的能源价格也随之飞涨。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德国的能源进口价格比一年前高出131.7%,其中天然气价格上涨223.6%,原油价格上涨64.7%,硬煤价格上涨260.8%。
能源价格上涨极大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包括法、英、德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发生了持续性的罢工、游行示威、抗议等运动,冲击社会稳定。“武装冲突地点和事件数据项目”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9月,全球有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因燃料价格或供应问题上街抗议,其中在
阿根廷、
厄瓜多尔、
几内亚、
海地、
哈萨克斯坦、
巴拿马共和国、
秘鲁、
南非和
塞拉利昂等国共有80余人在抗议中丧生。这90多个发生社会抗议的国家或地区中,有三分之一在2021年基本没有关于燃料的抗议活动。
粮食危机
俄罗斯和
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全球货物贸易中29%的小麦、19%的玉米以及80%的葵花籽油都来自俄乌两国。此外,俄乌两国在农资产品和能源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对全球和地区粮食安全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在全球层面,持续的
2022俄乌冲突激化了全球粮食供求矛盾,推高了农业生产成本,最终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结构。学者蒋菁认为,由于西方对俄罗斯最大粮食出口港和来自俄罗斯的船只实施禁运,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面临粮食运输通道缺失的风险。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农业价格指数与2021年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6%;国际肉类价格指数上涨18%;国际谷物价格指数上涨超过20%;葵花籽油价格指数在2022年4月达到历史高位。全球粮食进口费用达到1.9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另外,
美国和西方国家层层加码的制裁加剧全球粮食短缺;各国为增加国内供应和降低价格而实施的粮食贸易限制越来越多,使全球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45个国家或地区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甚至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中,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
经济制裁
乌克兰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
俄罗斯发起多轮的制裁。2017年,美国通过了《对俄制裁法案》。从
2022俄乌冲突开始到2023年2月24日,
美国和西方在高科技、奢侈品到航天、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对
俄罗斯实施超15000项制裁。制裁内容包括是将
俄罗斯剔除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以及冻结俄企海外资产,并将俄高官、富豪、
寡头等,列为制裁对象。
军事方面
202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年度报告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国家纷纷提高国防开支。2022年欧洲军费开支较2021年增加13%,是30多年来的最大增幅。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22军力平衡报告》指出,受乌克兰危机影响,2022年欧洲各国军费开支激增。其中,16个国家提高了军费开支,12个国家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另有7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军费开支比重的计划。
波兰尤为活跃,除了继续大幅提升军费开支,并斥巨资从
美国购买火箭炮、
导弹等武器装备。3月,美陆军在波兰设立首个常驻基地,为在波
美国军队提供支持。俄罗斯则开始在白俄罗斯部署
战术核武器,这是
苏联解体以来俄首次在境外部署核武器。2023年圣诞节前夕,
德国与立陶宛国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一个“路线图”。宣布从2025年起,约5000名德国武装部队成员将长期驻扎在立陶宛。
难民问题
2022俄乌冲突发生以来,难民问题是危机溢出效应的主要表现之一。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乌克兰难民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大陆出现的最大规模的难民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于2023年1月31日表示,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至2023年1月底,共有1820万人逃离乌克兰,其中1000万人后来返回了该国。联合国难民署统计,
俄罗斯接纳乌克兰难民最多,约285万人。排名第二的是
波兰,接纳约156万人。第三位是
德国,接纳约105万人。截止到2023年10月底,在欧盟登记并获得暂时
庇护的乌克兰难民有416万人,其中德国接纳了约117万人。同时,
欧盟在2023年1至10月总计收到了约93.7万份避难申请。根据UIF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乌克兰人口从2022年2月
2022俄乌冲突爆发时的约3760万减少到约2900万。
国际反应
美国
美国通过向
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打败俄罗斯幕后扶持的乌东民间武装,进而推进
乌克兰国家战略的进一步西化及加入西方阵营,强化在
欧洲东部的
地缘战略地位,维持其在全欧洲的主导地位。同时,
美国可以有效破坏俄乌关系,制衡俄罗斯在
乌克兰乃至于整个
苏联空间的地区影响力,把乌克兰由俄罗斯设定的
势力范围变成美国反俄的前哨阵地。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启动“欧洲威慑倡议”(EDI)计划,旨在通过加大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和军需援助确保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友尤其是东欧北约新成员国的安全。为了支持
乌克兰提升军力,
美国把对乌克兰的国防援助资金从2014年的9100万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4.15亿美元,约占乌克兰所接受军援数额的90%。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执政后,美国继续承诺支持
黑海地区安全,并将“欧洲威慑倡议”计划资金从2016年的8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59亿美元。
2022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为支持乌克兰对抗和消耗
俄罗斯,对乌军事援助持续加大。据
五角大楼报告称,截至2023年5月初,美国自2022年2月俄罗斯在
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已累计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357亿美元。几乎同一时期,
欧盟在欧洲和平基金框架下向乌克兰提供的军援总计高达46亿欧元。2023年7月19日,
美国国防部宣布向
乌克兰提供包括
导弹、无人机系统、反无人机和电子战探测设备、“国家先进防空系统”及弹药在内的价值13亿美元的额外安全援助。2023年12月,
美国国务院宣布一项对
乌克兰提供价值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的计划。据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自2022年初
2022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到2024年1月上旬,
美国已授权向
乌克兰提供近450亿美元的直接军事援助,此外还提供了其他间接军事援助以及财政和人道主义援助。据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
约翰·科比在记者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1月美国政府通过“总统提用权”对
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的资金已经用尽,美国对乌军事支持已经暂停。
欧盟国家
2022年2月7日,
英国国防大臣
本·华莱士表示,英国已向
乌克兰运送了2000多件NLAW
反坦克火箭筒。2022年2月26日,
欧盟多个
成员国表示将向
乌克兰援助包括
导弹在内的武器。
德国总理
奥拉夫·朔尔茨在社交媒体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毒刺”级地对空
导弹;西班牙政府将医疗和卫生类型援助物资运往乌克兰的。荷兰政府表示向乌克兰提供200枚毒刺防空导弹;捷克政府决定向乌克兰捐赠3万把手枪、约7000支突击步枪、约3000挺
机关枪、几十把
狙击步枪以及约100万发弹药,总价值约1.88亿克朗(约合人民币5400万元);
比利时将向
乌克兰提供2000挺机枪及3800吨燃料。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3月8日透露,为乌方提供防弹衣和头盔等自卫队装备,以及防寒服及帐篷、
照相机、卫生用品、应急食品、
发电机等。截止到2023年1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他国家总共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超过200亿美元。
2023年,乌克兰从西方获得的援助只有2022年的三分之一。2024年1月,时任
英国首相
里希·苏纳克和
乌克兰签署了两国安全协议,英国将在2024年度向乌克兰提供25亿
英镑的军事援助。
拉脱维亚总统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表示,拉脱维亚已经向
乌克兰提供了价值6亿欧元(约合6.56亿美元)的援助。
中国
2024年3月2日起,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访问
俄罗斯、
欧盟总部、
波兰、乌克兰、
德国和法国,就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开展第二轮穿梭外交,并于3月12日返回中国。
2024年7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
毛宁宣布,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于7月28日起访问巴西、
南非和
印度尼西亚,就乌克兰危机开展第四轮穿梭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