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1944年—2021年4月20日),男,
江苏省徐州人,出生于重庆金刚坡,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生前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其父亲是中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
李可染,母亲是雕塑家
邹佩珠。
李小可16岁进入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两年后
应征入伍,他的故事还登上当年的《
人民日报》。“文革”期间,李小可复员到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打铁近十年。1978年,他协助父亲李可染到黄山写生,开始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李小可开始正式的艺术人生,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并于同年进入北京画院。1986年至1987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卢沉人物画研修班。80年代起李小可先后三十余次深入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长江源头、黄河源头、
甘肃省等西部
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之后多次赴
黄山市、
太行山、
燕山等地写生。2003年,李小可举办题为“水墨家园”的个人展览。同年开始创作《
藏迹》系列的
版画作品。2005年以来李小可赞助、策划“雪域彩练”“大美
西藏自治区”“藏缘”等西藏当代绘画展。
2007年开始李小可在担任黄山书画院院长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到黄山写生,《山静瀑声喧》《黄山天下无》《黄山归来不看岳》《水墨造化》等均出自这段时期。2014年7月24日李小可出席
旧金山南海艺术中心的“墨韵书香”—李小可书画艺术展暨中美艺术家交流活动。同年8月参加在
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墨彩情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李小可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作品《众志成城》。2017年芭莎明星慈善夜上,李小可新作《山魂》以50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功。2021年4月20日11时,李小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李小可的系列代表作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
黄山”以及“师法自然”,另外作有《古都老屋》《宫墙》《山口》等画作。其作品中留白不多,画面基本饱和,在“体验”基础上重“表现”。水墨及
版画作品被诸多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藏家等收藏。他还利用
摄影、
版画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凝固与转化,积极支持西藏艺术事业的发展,桃李天下。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李小可1944年出生于
重庆市金刚坡,两岁时跟随父母迁居北京。1948年,李小可跟随父亲
李可染又搬入北京
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2号。当时这个院子里住着
叶浅予、
李苦禅、李可染、
董希文、
吴冠中、
黄永玉等一批为艺术理想和艺术发展而努力的探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受教于父亲李可染之外,诸位艺术大师也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指引了他的个人审美和艺术发展方向,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12岁的李小可创作了一幅《千帆图》,参加当年在
印度举办的“世界儿童画展”,还得了奖。16岁时李小可进入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基础美术。在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
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李小可军事技能过硬,同时也没放下画笔,他的故事还登上了当年的《
人民日报》。“文革”期间,李小可复员到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打铁近十年。
进入画坛
1978年—1999年
1978年,李小可协助父亲
李可染到
黄山写生,开始系统研习山水画,也是从那时起,李小可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李小可重回山水画的起点,家族血缘、家学渊源和文化之源使他回到了专业的书画创作中来,而这个转折点就在黄山。
李可染曾讲过,“对于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对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基本理念。1979年正式成为职业画家的李小可承袭了父亲的理念,开始了他正式的艺术人生。同年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1980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和
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北京当代十人画展》。李小可的部分作品展出,由此开始,北京系列的作品初见雏形。父亲
李可染用“师造化”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改革,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李家山水”的辉煌。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
中国画,在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1983年李小可开始创作北京系列题材的作品。
1986年至1987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卢沉人物画研修班。在正值东西方文化碰撞之时,他听了许多不同文化属性的讲座,也了解了更多现当代艺术门类与风格。在此期间,李小可创作的作品《宫墙》成为他艺术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李小可多次表示“重表现”的艺术理念。1988年,摄影家郑云峰拜访
李可染,请其书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交他刻成碑带到源头去。随行的李小可首次来到这个在当时看来荒无人烟、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李小可到达
西藏自治区之后,就全身心扑在这里,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藏民、
活佛、朝拜、寺庙、雪山、云彩,都在他的镜头里面记录着,用摄影和版画呈现自己的艺术感受。80年代起李小可先后三十余次深入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长江源头、黄河源头、
甘肃省等西部
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
摄影创作。近年来多次赴黄山、
太行山、
燕山等地写生。
1990年李小可和郑云峰又走到长江源头,相比黄河源头,
长江源头是无人区,没办法开车,只能徒步,当地两个保卫干部当向导,带着他们走了11天。长江源头的自然风貌很特殊,因为常年累月的风化,地面松软危险很大,走到一处有人在的地方,李小可给他们拍摄了照片。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小可西部之行》摄影作品展中,展出了画家到
西藏自治区及
长江、黄河源头等西部地区的近300幅摄影作品。1999年在李小可开办的”可创艺苑”再次展出了部分摄影作品。《春月》的
桃花、《彩练》的经幡,在李小可的笔下,用色彩与标志性事物展现了
西藏自治区的浪漫。《
山魂》是他在去了西藏第11年后开始创作的第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就是表达他对雪域高原的敬畏之情。山的苍茫、瑰丽、圣洁在他独特的
艺术语言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雪域
藏迹”系列水墨作品及“藏迹”系列
版画成为李小可艺术的标志之一。
2000年—2009年
2000年前后,李小可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探索水墨表现的新可能性”。他从未间断每天清晨的“日课”,通过临碑帖、名画的学习传统,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到世界各地,以毛笔和中国水墨的语言表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和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创作出《美国写生—旧金山金门大桥》《日本写生—京都雨后》《美国写生—树》《美国写生—洛杉矶现代美术馆都市一角》等,这是李小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他所处时代所作的回应。2003年,李小可在“可创艺苑”举办题为“水墨家园”的个人展览。同年开始创作《
藏迹》系列的
版画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策划了很多重要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
西藏自治区美术事业的发展。2004年,李小可探索将藏区采风体验所拍摄的近万张照片再创作,使
版画语言与
纪实摄影相互结合,为原有的作品赋予了新的表现力。从照相制版,到手工的复杂分色,到背景肌理的再造,到色彩的主观改变,再到二十多版复杂的套色手工印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与手工结合的系统工程。李小可在藏地拍摄的照片,构成了他版画创作的基础,艺术家对人与自然的审美得到了放大和更为主观的塑造。在藏区李小可曾七次去到
珠峰大本营,都拍摄到了
珠穆朗玛峰。2005年以来李小可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藏缘”等西藏当代绘画展。
2007年,
黄山成立黄山书画院,特邀李小可任书画院院长,李小可答应了,妻子刘莹颇为不解,因为李小可当时已是60多岁,北京“水墨家园”和西藏“雪域藏迹”系列已经非常成熟,再把黄山作为新的创作主题,难度很大。最终,李小可凭借自己对黄山的爱说服了妻子。在后来的创作和生活中,刘莹都给予了李小可毫无保留的支持。他的
黄山市题材作品有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貌,创作出了《天都迎客图》《水墨造化》《山静瀑声喧》等一批优秀作品,浑厚温润的黄山饱含着李小可对黄山情缘与他的责任、担当。在关于黄山系列作品中看到的是李小可从现代国画山水表现向传统靠拢,在自己的体系中加入更多传统的技法和审美趣味。
在黄山书画院旁有一处李小可的工作室,在爬山之余,李小可就在这里进行构思、创作。作为
黄山市书画院院长,李小可心中还有一份责任—扩大黄山人文的宣传和海内外山水文化的交流。为此,李小可曾数次带着学生来
黄山写生,把黄山作为创作基地,持续地深入了解黄山,通过表现黄山来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李小可匠心创作,“山水黄山”成为继
北京市“水墨家园”和
西藏自治区“雪域藏迹”系列后的第三个艺术创作主题,其作品受到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
2009年李小可完成近7米长的代表作《水墨家园》,在这幅巨大的作品上,李小可用单一
黑色绘制了近千间房屋,构成了北京胡同的大全景。而据他所说,这幅作品没有草稿,画到哪里是哪里。这样尺幅的作品,用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构图完整、造型准确、不散不乱,不常年坚持写生显然无法达到。观看李小可的画作,擦形成的山体,其
肌理、光感明暗变化都非常准确,就是看似信笔而为的街巷、树木也都有着深厚的造型功底。可以说长期写生使得李小可得心应手。
2010年—2019年
2010年10月15日至16日,
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时任北京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李小可参加,他认为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的举办是在经济、文化开放的环境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肯定,为下一步发展中国文化做好了准备。2011年3月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正式在京开馆,李小可任基金会理事长。同一时期李小可再次进藏在扎达写生,之后很多年,李小可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他多次进藏,有了和藏地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同年11月13日,“藏迹—李小可
版画作品展”在
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2012年6月15日,李小可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颁发仪式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7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此次展览以“水墨家园”为主题,分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三大板块。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展出总长度超过23米的三幅水墨巨制,分别描绘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黄山的奇峰苍松。此次画展较全面地展示了小可的艺术生涯和心路历程,既是绘画成就的总结,也是探索创新的发端,展览持续到7月20日。同月30日“北京风韵中国画展”“北京的魅力”摄影展开幕式暨《这里是北京》美国ICN入网开播仪式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同时举行,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北京文化的热潮,李小可赴美国参加开幕式。
2013年,李小可首次从
滇藏铁路进入
藏区采风写生,经历了由
德钦县、
芒康县、
左贡县、
然乌湖、波密、
林芝市等地到达
拉萨市,拍摄
梅里雪山、
明永冰川、古盐井、桃花沟等风景地貌。再由拉萨经过日喀则、
阿里地区拍摄圣山、圣湖,体验了自1975年以来最大的风雪天气,历经21天,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2014年7月24日上午,“墨韵书香”—李小可书画艺术展暨中美艺术家交流活动在美国
旧金山南海艺术中心举行,李小可等近百人出席此次活动。第三届“
墨彩情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于8月18日在
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美术馆开幕,李小可等54位当代中国画家的108幅作品参展。同年10月,“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开幕仪式,展览持续至11月3日。此次展览展出李小可30余年的创作写生作品及版画作品200余幅。展览分为四部分,分别由“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
黄山市”以及“师法自然”四个系列组成。2015年8月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李小可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作品《众志成城》。
2017年1月由澳门颐园书画会主办的“北京风光国画展”在澳门回归合理陈列馆展出,李小可等5位艺术家参展。同年3月24日,“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在深圳
关山月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学术展的开篇之展,也是李小可近年来“水墨家园”系列巡展中展品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2017年芭莎明星慈善夜上,李小可新作《山魂》以50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功。2018年8月,“藏迹—李小可写生之路”展在北京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开展,透过三十年来三十四次入藏经历的一张张作品,经由李小可的眼睛发现非同小可的藏地印记。2019年4月23日,“湖山尽染 对话大师”活动在徐州万科翡翠湖山举办,李小可与家乡的书画爱好者一起绘画的乐趣。在活动现场,李小可对
儿童画作品逐一点评并签名赠书。同年9月,上海宝龙美术馆“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正式开幕。此次展出了艺术家李小可所创作的百余件作品。11月22日,“水墨造化—李小可作品展”在
荣宝斋大厦举办,此次展览系统地梳理李小可先生的水墨艺术创作,共计展出70余幅作品。
晚年生活
2020年5月18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岭画院第一次会议在
凯里市裕豪国际写字楼召开,会议通过聘请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小可任苗岭画院名誉院长。10月16日,由
中央文史研究馆、北京画院主办的“笔谭—
程大利水墨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李小可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李小可认为,程大利能够将最传统的笔墨表现痕迹与结构做到浑然一体。他既有对客观世界感受的表达,同时又强化了笔墨内在表现力的丰富性;能够用笔墨的点、线、皴、染来构成形式美,又能传达出物象之美。同月15日至25日,“
中国美术馆文化扶贫项目:守望乡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暨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李小可参观黔东南“守望乡愁”美术作品展,并在开展仪式上致辞。
2021年4月20日11时,李小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沉痛发布讣告:兹定于2021年4月26日8时50分至11时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李小可
告别式,疫情防控期间不设灵堂。
个人作品
画作
水墨家园
西藏系列
以上资料信息来自
山水黄山
师法自然
以上资料信息来自
摄影作品
出版著作
以上资料信息来自
创作特点
艺术史上素有体验派与表现派之分,前者重视生活体验,强调忠实于现实,后者重视主观感受为艺术创造的第一要素,以“表现为首要追求。作为艺术大师
李可染之子,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与教化的缘故,李小可在艺术修养与创造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成就了李小可的绘画生涯。在跟随父亲去
黄山写生后,李小可奠定了他以写生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式。并根据自己学习中外绘画的体会以及对
中国画发展趋势的认识,使自身技艺与修养不断得到提高。他把“重表现”立为自已创作的目标,重视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不断揣摩如何抓住生活中有特征的事物与景象,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独特的、有表现力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水墨”是李小可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
李小可将所有的
文化资源、视觉营养融入自己的艺术血液,化为笔下的“水墨家园”。不仅如此,他还利用
摄影、
版画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凝固与转化,通过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服务社会,支持西藏艺术事业的发展,桃李天下。在面对新与旧、传承与融合等问题上,李小可从不回避、不激进,他坚持“以学为进”的态度,本着“实者慧”的精神,缓缓地寻求着自己的语言方式,在渐变中求
质变。在他营造的“水墨家园”中,关于
北京市、
黄山市、藏地的作品,已然成为其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水墨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的家园,需要有当代发展的成就来见证当代文化发展的成果。李小可没有将前人和经典看作是自己前行的“拦路虎”,而将其视为一座座富含资源的矿山,深入其中。同时,他与时代同呼吸、共跳动,融合传统意境与现实精神,以“水墨家园”为念,探寻属于自己的、符合时代的绘画之路。
艺术影响
从1978年与父亲
李可染写生开始,到现在李小可学生们对于写生理念的坚守,“李家山水”在当今中国画坛已形成了清晰地传承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神秘苍茫的雪域高原到绮丽雄浑的现代桥梁建筑;从思考写生的布局构图到还原写生对象的结构质感;李小可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与现代人的视觉体验不断融合,将自我真实的情感与本真坚守融入到艺术创作。李小可在传承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不断拓展“李家山水”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可能。在创立自己的山水画艺术风格之后,李小可还热心于中国画的传承工作,相继在北京画院、北京大学、
荣宝斋画院等机构开展教学工作,并先后创立了“李小可山水画高研班”“李小可艺术工作室”。十余年来,先后有二百多位中青年画家慕名求学,拜在李小可的门下。
人物评价
李小可也被称为是“艺术行者”,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二十余次深入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地),来丰富自己绘画的表现能力,以鲜明的绘画语言,匠心独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早期的“
北京市系列”,延续至“藏迹系列”、“山水
黄山市”等,李小可毕生探索属于自己的“水墨家园”,留下了大量艺术佳作。在李小可关于
西藏自治区写生的画面上,总是有遥远的山巅,巨大的寺庙,还有在路上走着的僧侣,人物虽小,但往往是几笔勾勒出来动态,再上几抹色,他们或是相互交谈,相伴而行,就特别生动,透出一种静谧和闲适。观者往往能从画面中感受到,当面对自然山水的时候,李小可很敬畏,他也很平实。(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评)
虽然
李可染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但李小可的创作又向前走了一步。就作品而言,李小可更注重师造化。因为有早期
摄影和
版画的基础,李小可的水墨山水图式构成讲究,视觉形式感强,笔墨语言形成了一种既丰富又单纯的视觉效果。(
中国文艺网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评)
“李小可的
黄山山水,在厚重与烟云之间形成对比,既体现‘李家山水’的基本规范,也使他自己的风格开始呈现出来。这不仅为李小可的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的系列,而且也是他在发展中的一种自我挑战。”(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陈履生评)
只是在凡器世间他(李小可)比家父多走出了一步,自从他发现了
西藏自治区这个地方,艺术和西藏就成了唯二的话题。一旦开了头就像摁下了语音键一发而不可收,平素的抽象也顿时生动起来,六神归位,情有所依,心中涌动热情,眼里充满光彩,智商和情商得以充分展现。”“这是小可的西藏,或说是非同小可的西藏。”(作家
马丽华在《经由小可的眼睛》一文中评)
李小可在父亲
李可染的光环下生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一破前人留白技法,以皴擦点染代替层层的
烘托晕染;此外,他看似密密匝匝的看似很“满”的画面里,神奇地透着一股生气。(《
南方都市报》评)
李小可是当今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画家。他温润而坚韧,不事张扬的气质,就是北京画院的气质。他的艺术成就高而不寡,他的为人处世暖而不阿,自然而平易。回望小可老师的一生,其艺术旅程始终与传统相系、与时代相伴。他不仅是其父
李可染所创“李家山水”的继承者;是
改革开放,以国际视野思考中国艺术新路的探索者;是新世纪,以传统求新境的践行者;而且更是新时代,艺术高地的开拓者。(北京画院院长、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评)
后世纪念
2021年8月22日,北京画院美术馆《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展落下帷幕。画家李小可的生命在2021年4月戛然而止,他去世百日之际,北京画院用这样一个展览寄托对他的怀念。12月20日,由
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北京画院、
荣宝斋、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的感动·传承的力量—李家山水三代艺术家对景创作展”在
荣宝斋大厦开幕。此次展览以李家山水特属的“对景创作”为主题,集中展示
李可染、李小可及李小可艺术工作室青年艺术家们对景创作的水墨作品70幅,开幕当日也正是李小可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借以此展纪念缅怀。
2022年4月18日,为纪念李小可逝世一周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灵境·人民艺术馆发布六幅“非同小可”李小可限量水墨数字藏品开通预购,并于4月20日11时48分统一发送给预购成功的用户。“非同小可”李小可限量水墨数字藏品精选了水墨家园、雪域藏迹系列中的六幅作品,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宁静和神秘藏地的圣洁,更展现了中国水墨的传承和发展。8月17日,由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精心打造、其夫人刘莹主编画集《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其中包括纪实性的
摄影图片和李小可艺术作品。
家庭成员
社会活动
李小可多年来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教育,策划众多重要的学术性美术展览,关注
西藏自治区美术事业,为推动
西藏自治区当代绘画发展做出贡献。其水墨及
版画作品被多家
中原地区外相关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去世前,在听闻
西藏美术馆建设项目启动后,李小可还主动向西藏美术馆捐赠自己的艺术作品,为西藏美术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为“西藏当代画派”的倡导者和创始人之一,李小可为推广西藏当代绘画一直积极奔走。他在担任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黄山书画院院长的同时,于大自然中感悟传统,兼收西方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以
北京市为主题的“水墨家园”、以西藏为主题的“雪域藏迹”和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黄山”等系列作品,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资料
画家李小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网.2024-03-01
艺术年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网.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