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书,行书,金石考证汇编。成于
北宋嘉八年。
简介
《集古录跋尾》,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原十卷,现仅存文稿四纸,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据《
宋史》等古书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所藏的金石遗文,依此编写了《集古录》十卷。《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所收集器物,上自
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断简残编,掇拾异同,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后来,这位大文豪的儿子
欧阳姓?继承父志,又续撰《集古录》二十卷。后来,
北宋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
赵明诚与
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了一部传世之作《
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
欧阳修的《集古录》。《集古录跋尾》 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诚如东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这亦自然之事,本身编的是金石学,方竣字里行间自不免沾染些金石气息。
原文
右汉西岳华山庙碑。文字尚完可读。其述自汉以来云。高祖初兴。改秦淫祀。
李世民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
刘彻脩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仲宗之世。使者持节。岁一祷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用丘虚。孝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岁时往祠。自是以来。百有馀年。所立
碑石文字磨灭。
延熹四年。
渭南市知府袁逢。脩废起顿。易碑饰阙。会迁
京兆尹。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孙府君讳。其大略如此。其记汉祠
四岳事见本末。其集灵宫。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於集录。可谓广闻之益矣。
治平元年。闰月十六日书。右汉杨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灭。惟其铭云。明明
杨君。其姓尚可见尔。其官阀始卒。则粗可考云。孝顺皇帝西巡。以史召见。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之质。诏拜郎中。迁
常山长史。换
犍为县府丞。非其好也。乃翻然轻举。宰司累辟。应于
司徒。州察茂才。迁鮦阳侯相。
兴平市知府。南蛮蠢迪。王师出征。拜
车骑将军从事。军还策勋。复以疾辞。後拜议郎。五官
中郎将。沛相。年五十六。
建宁元年五月癸丑。疾而卒。其终始颇可详见。而独其名字泯灭为可惜也。是故余尝以谓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顾其道如何。不托於事物而传也。
颜回穷卧陋巷。亦何施於事物耶。而名光後世。物莫坚於金石。盖有时而弊也。
治平元年闰五月八日书。右
陆羽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
魏晋以来有之。而後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
劳作俑。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
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
湖州市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佗书皆不传。独茶经著於世尒。右平泉山居草木记。
李德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说诸侯之国。常视其人贤愚材性。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阴。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说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也。是圣贤之所难也。
评论
〇余少家汉东,
天圣四年(1026)举
进士,赴尚书礼郎,道出湖阳,见此碑立道左,下马读之,徘徊碑下久之。後三十年,始得而入《集录》。盖初不见录于世,自予集录古文,时人稍稍知为可贵,自此古碑渐见收采也。(卷二《後汉樊常侍碑》,47页)
〇余自天圣中举进士,往来穰邓间,见之道侧,今三十余年矣。其後集录
文言文,思得此字,屡求人不能致。尚书职方
员外郎谢景初家于邓,为余摹得之,然字画讹缺,不若余初见时完也。(卷三《後汉天禄辟邪字》,79页)
〇余为
干德令时,尝以公事过谷城,见数荒冢在草间,傍有古碑倾侧,半埋土中,问其村人为何人冢,皆不能道,而碑文摩灭,不暇读而去。後数年在
河北省,始集录古文,思向所见谷城碑,疑为汉碑,求之又数年乃获。(卷四《魏刘熹学生冢碑》,84页)
〇余为童儿时,尝得此碑以学书,当时刻画完好。後二十余年复得斯本,则残缺如此。因感夫物之终敝,虽金石之坚不能自久,于是始欲集录前世之遗文而藏之。今盖十有八年,而得千卷,可谓富哉!
嘉祐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书。(卷五《唐孔子庙堂碑》,114页)
案:嘉祐八年(1063)上推18年,
庆历五年(1045)
〇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
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卷七《唐中兴颂》,161页)
淳化阁帖及潭、二帖
〇世言真本在
昭陵,唐末之乱,昭陵为
温韬所发,其所藏书画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
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流落于人间。
李世民皇帝时购募所得,集以为十卷,俾摹传之,数以分赐近臣。今公卿家所有法帖是也。然独《兰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于法帖以传。今予所得,皆人家旧所藏者。(卷四《晋兰亭修序》,89-90页)
〇往时故相刘公沆在
长沙市,以官法帖镂版,遂布于人间。後有尚书郎潘师旦者,又择其尤妙者别为卷第,与
刘姓并行。至余集录
文言文,不敢辄以官本参入私集,遂于师旦所传,又取其尤者,散入录中。(卷四《晋贤法帖》,91-92页)
〇太宗皇帝时,尝遣使者天下购募前贤真迹,集以为法帖十卷,镂板而藏之。每有大臣进登二府者,则赐以一本,其後不赐。或传板本在御书院,往时禁中火灾,板被焚,遂不复赐。或云板今在,但不赐尔。故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此十八家者盖官法帖之犹精者也。余得自薛公期,云是家藏旧本,颇真。今世人所有,皆转相传摹者也。(卷十《十八家法帖》,223页)
案:注云《
淳化阁帖》非全据法帖,而有从
南唐《江南十八家法帖》翻刻者。
书学
〇余常与
蔡襄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武夫悍将暨楷书皆可爱。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尔。(卷六《唐安公美政颂》,145页)
〇
五代十国干戈之际,学校废,是谓君子道消之时,然犹有如忠恕者。国家为国百年,天下无事,儒学盛矣,独于字书忽废,几于中绝。今求如忠恕
小楷不可得也,故余每与君谟叹息于此也。(卷十《郭忠恕小字说文字源》,227页)
〇予尝谓法帖者,乃
魏晋时人施于家人、朋友,其逸笔余兴,初非用意,而自然可喜。後人乃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业,至终老而穷年,疲敝精神,而不以为苦者,是真可笑也。
怀素之徒是已。(卷九《唐僧怀素法帖》,169-170页)
〇盖自唐之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书,其残篇断稿为世所宝,传于今者,何可胜数。彼其事业,超然高爽,不当留精于此小艺。岂其习俗承流,家为常事,抑学者犹有师法,而後世偷薄,渐趣苟简,久而遂至于废绝?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至于荒林败冢,时得埋没之余,皆前世碌碌无名子,然其笔画有法,往往今人不及,兹甚可叹也。(卷九《唐辨石钟山记》,199页)
谱学
〇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至其弊也,或陷轻薄,婚姻附托,邀求货赂,君子患之。然而士子修饬,喜自树立,兢兢惟恐坠其世业,亦以有谱牒而能知其世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
巨族,未尝有家谱者。然而习俗苟简,废失者非一,岂止家谱而已哉!(卷三《後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76页)
〇世系、谱牒岁久传失,尤难考正,而碑碣皆当时所刻,理不得差。故《集古》所录于前人世次,是正颇多也。(卷五《唐智乘寺碑》,127页)
〇乙速孤氏世无可称,而其姓出夷狄,莫究其详。惟见于此碑者,可以补《姓纂》之略,以备考求,故特录之。(卷六《唐乙速孤神庆碑》,130页)
〇余自
皇祐、
至和以来,颇求
欧阳姓之遗文,以续家谱之阙。既得
颜真卿《欧阳椎碑》,又得郑真义《欧阳谌墓志》。以与家所传旧谱及《
陈书》、《
元和姓纂》诸书参较,又问于吕学士夏卿。夏卿世称博学,精于史传,因为余考正讹,而家谱遂为定本。(卷七《唐欧阳椎碑》,167页)
韩愈集
〇余家所藏书万卷,惟《昌黎集》是余为
进士时所有,最为旧物。自
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
善本。及後集录
文言文,得韩文之刻石者……,以校集本,舛谬犹多,……盖由诸本不同,往往妄加改易。(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185-186页)
〇《昌黎集》大行于世,而患本不真。余家所藏,最号善本,世多取以为正,然时时得刻石校之,犹不胜其舛缪,是知刻石之文可贵也,不独为玩好而已。(卷八《唐韩愈黄陵庙碑》,187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