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通史
2002年吕一民所著的书籍
《法国通史》是2002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吕一民
本书以政治史为骨架,以叙事为主要体裁,按年代、分阶段顺序铺陈法国历史的重大事实,勾画出了法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使读者一窥法国历史的全貌。
内容简介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最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最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本书在内容上凸现了略古详今的特点。而且,尽管笔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法国历史的多样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国的骨架。又由于法国长期来始终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故本书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占的篇幅也颇为可观。
本书是全球通史系列中的《法国通史》分册,全书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阐述了法国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图书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史前与高卢时期(史前—5世纪)
史前时代
高卢时期的居民
凯尔特人高卢的社会制度
罗马对高卢的征服和统治
高卢的反抗
高卢的罗马化
基督教的传入
奴隶占有制的危机
日耳曼人的入侵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形成(5世纪—9世纪)
克洛维一世和法兰克王国的形成
王权的巩固
教会
墨洛温王朝的政治制度
法兰克王国的分裂
宫相权力的加强
第二节 查理大帝帝国
查理·马特及其采邑改革
矮子丕平的篡位
教皇国的建立
查理大帝时代法兰克国家的扩张
查理称帝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农民的农奴化
加洛林王朝的政治组织
查理大帝帝国的分裂
冈德·弗兰克国家的文化
第三章 从分裂到统一(9世纪—15世纪)
第一节 法国的封建制度
诺曼人的入侵
加佩王朝的建立
封建割据
封建等级制度
农奴的生活和农民起义
城市的兴起与公社运动
统一的开始
路易七世
菲力浦二世与金雀花王朝的斗争
教会
异端
路易九世和法国王权的巩固
菲力浦四世对加斯贡尼和佛兰德尔的合并
菲力浦四世同罗马教廷的冲突
圣殿骑士团的取缔和三级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百年战争(1337—1453)
14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百年战争的开始
巴黎起义
法国的反攻
战火重起
贞德的抗英爱国运动
第三节 11世纪至15世纪法国的文化
英雄史诗
骑士文学
城市文学
阿伯拉尔
历史和诗歌
第四章 从国土统一到专制王权的确立(1461—1610)
第一节 路易十一与国土统一
对地方贵族的打击
与勃良第家族的斗争
国土的统一
专制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侵略意大利的战争
16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
战争的背景和进程
战争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第三节 宗教战争(1562—1598)与亨利四世
法国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宗教战争的进程
宗教战争的后果
南特敕令及其意义
政治、财政改革和经济措施
法国国际地位的恢复
第五章 专制王权的巩固和发展(1610—1715)
第一节 两主教的统治(1610—1661)
从太后摄政到黎世留掌权
黎世留对国内反对势力的镇压政策
法国与三十年战争
黎世留的经济政策
马扎然登台
福隆德运动
马扎然的外交和内政
第二节 路易十四亲政(1661—1715)
专制王权的理论和实践
集权政府的机构
人口和农村状况
科尔伯与重商主义
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
宗教争端和南特敕令的废除
卡米扎尔起义
第三节 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
古典主义文学与艺术
勒内·笛卡尔和帕斯卡尔
中法关系的开始
路易十四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旧制度的没落与启蒙运动(1715—1789)
第一节 旧制度的没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绝对君主制度的衰落
封建王朝财政改革的失败和三级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启蒙运动
主要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大革命(1789—1799)
第一节 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攻克巴士底狱——革命的开始
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
十月事件和各项反封建法令
国王逃跑事件和1791年宪法
战争和君主制的倾覆
第二节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吉伦特派执政
国民公会的召开和宣布共和
物价问题与疯人派(忿激派)运动
第三节 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政权的建立
恐怖统治的开始
雅各宾派的困境和热月政变
第四节 热月党的统治
恐怖统治的终结
镇压人民起义和打击王党活动
第一督政府时期(1795—1797)
果月政变和第二督政府(1797—1799)
第八章 执政府与神圣罗马(1799—1815)
第一节 执政府(1799—1804)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波拿巴
共和八年宪法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建立
执政府初期(1800—1802)的业绩
对外和平
从执政府到帝国
第二节 大帝国的极盛期(1804—1810)
从特拉发加到提尔西特
拿破仑与帝国的演变
帝国的社会基础
从大陆体系到法奥联盟
第三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崩溃(1810—1815)
1810—1812年的帝国
侵俄战争
失败和退位
从厄尔巴到圣赫勒拿
拿破仑神话与神圣罗马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复辟王朝(1814—1830)
第一节 从反动到自由主义
从旧制度经济到工业革命
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第一次复辟与1814年宪章
第二次复辟与白色恐怖
第二巴黎条约
君主立宪制的自由主义尝试
第二节 从自由主义到革命
第二次白色恐怖
自由派的斗争
烧炭党
贵族的反动
对外干涉政策
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七月敕令
七月革命
第三节 复辟时期的文化
空想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思潮
史学
第十章 七月王朝(1830—1848)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1830—1840)
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动荡
政府与人民的进一步对立
奥尔良派的内部矛盾
1839—1840年的危机
第二节 从稳定到革命(1840—1848)
工业革命的进展
各阶级的状况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基佐政府的对外政策
王朝的末日
第十一章 第二共和国(1848—1852)
第一节 共和派的共和国(1848年2月—1849年5月)
临时政府
六月工人起义
制宪议会
第二节 保守派的共和国(1849年5月—1851年12月)
立法议会的政策
小资产阶级共和派与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斗争
议会与总统的斗争
第三节 政变后的共和国(1851年12月—1852年12月)
1851年政变
新宪法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第十二章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第一节 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
帝国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帝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帝国
改革的开端
帝国的反对派
帝国后期的改革
第三节 帝国的对外政策
法意反对奥地利的战争
帝国的海外侵略
第四节 19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化与科学
文化艺术
哲学与历史学
科学技术
第十三章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第一节 3月18日革命
公社产生的历史原因
3月18日起义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公社的选举与成立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经济措施
第三节 公社的军事斗争
3月末至4月初的军事冲突
5月的军事斗争
“流血周”——公社的最后斗争
第四节 公社与文化
公社时期的文学艺术
公社时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第三共和国初期(1871—1898)
第一节 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1871—1879)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的“保守共和国”
政治力量的分野
梯也尔的下台
麦克马洪的“道德秩序”
复辟活动的失败
1875年宪法
“5月16日危机”
共和派的胜利
第二节 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金融业的繁荣
工业发展面貌
农业的状况
人口的增长与流动
社会各阶层的状况
第三节 温和共和派时期(19世纪80年代)
温和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议会共和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加强
工商业政策与经济危机
世俗化政策与教育改革
海外殖民扩张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政治局势动荡的加剧
布朗热运动及其后果
第四节 温和共和派时期(19世纪90年代)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教会向共和制靠拢
外交政策与对外扩张
第十五章 帝国主义法国(1899—1914)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
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的集中
高利贷帝国主义
物质、文化条件的改善
科学的进步与思想观念的演变
文学、历史学、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第二节“激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生活
左派联盟”的形成
孔布内阁与政教分离
“左翼联盟”的瓦解
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内阁到普恩加莱上台
第三节 走向世界战争
殖民帝国的形成
从英法协约到两次摩洛哥危机
1914年的法国
第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法国(1914—1929)
第一节 法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6)
大战的爆发
两线的对峙局面
战争期间法国的外交活动
经济状况的恶化和人民的反战活动
对德和平建议的反应
第二节 法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18)
1917年西线的局势和法军中的反战活动
克雷孟梭内阁和强化战争的政策
对俄国革命的反应
1918年西线战局
大战的结束
第三节 战后法国(1918—1924)
法国和凡尔赛和会
革命运动的高涨和法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民联盟”政府的内外政策
普恩加莱和对德政策
鲁尔事件
第四节 战后法国(1924—1929)
左派联盟”政府的建立
赫里欧的内外政策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和对德和解政策
第一次“左翼联盟”执政的终结
国民联合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十七章 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45)
第一节 经济危机和内外政策
经济危机阴影笼罩下的法国
法西斯主义组织的出现和活动
“左翼联盟”的第二次执政
法国对德政策
第二节 人民阵线和人民阵线政府
二月事件和左翼政党
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的联合
人民阵线的建立
人民阵线政府的组成
第三节 大战前夕的法国(1936—1939)
勃鲁姆政府的对内政策
法国和绥靖政策
慕尼黑协定和人民阵线的瓦解
法国和莫斯科三国谈判
第四节“奇怪战争”和法国的覆灭(1939—1940)
法国和“奇怪战争”
德军对法国发动闪电战
贡比涅停战协定和法国的投降
第三共和国的结束和维希政府
第五节 夏尔·戴高乐抵抗运动的兴起
戴高乐的“6.18”演说
“自由法国”的建立和活动
共产党和国内抵抗运动
盟军在北非的登陆和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成立
第六节 法国的解放
法国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解放法国的战斗
巴黎起义
人民武装被解除
法国的解放和欧战的结束
第十八章 第四共和国(1946—1958)
第一节 第四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党联合政府
战后形势和戴高乐的下野
第四共和国的建立
三党联合政府内的矛盾和破裂
第二节“第三种势力”的政府
“法兰西人民联盟”的成立和活动
社会党和“第三种势力”的形成
第四共和国初期的对德政策
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
法国和印支战争
第三节 危机的加深(1952—1956)
工农运动和普扎特运动的兴起
孟戴斯-弗朗斯政府和印支停火
面对西德的重新武装
第四节 瓦解的前夕(1956—1958)
居约·摩勒内阁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战争
五月危机和夏尔·戴高乐的复出
第十九章 第五共和国(1958—)
第一节 第五共和国的成立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1958—1962)
第五共和国的成立
法国的经济发展
戴高乐的对外政策
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
第二节 戴高乐的内外政策(1962—1968)
法美对抗的加剧
对苏政策和中法建交
第三世界的关系
社会矛盾的激化
五月风暴”和戴高乐的下野
第三节 戴高乐后的戴高乐主义(1969—1981)
从蓬皮杜到德斯坦
蓬皮杜和德斯坦的内政
蓬皮杜和德斯坦的对外政策
法国的经济发展(1969—1981)
第四节 左派政府和密特朗的内外政策(1981—1988)
左翼力量的联合
密特朗的对内政策
密特朗的经济政策
密特朗的对外政策
左右两翼的“共治”及其结束
第五节 密特朗总统的第二任期(1988—1995)
密特朗再次出任总统
社会党政府政策的变更
第二次左右翼“共治”
第六节 雅克·希拉克和第三次“共治”(1995—2002)
希拉克当选总统
第三次左右翼“共治”
第七节 希拉克再次入主爱丽舍(2002—2007)
若斯潘的内政
2002年的风波
第八节 法国现代文化
两次大战期间的法国文化
抵抗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文化
大事年表
译名对照表
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