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韩镇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下辖镇
古韩镇地处襄垣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是全县的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发展强镇。全镇共辖48个行政村,121个自然村、6个社区、29个重点企业,总人口7.2万人,区域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179亩。
历史人物主要有,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张良东晋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法显;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连楹;明嘉靖年间礼部和吏部尚书刘龙等。
经济发展
近年来,古韩镇   紧紧围绕市、县发展目标,紧扣该镇提出的“举龙头,靠工业强镇;舞龙身,靠农业富镇;跃龙尾,靠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兴镇”的“龙型”发展战略,狠抓“两园一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八仙湖旅游区)工程建设,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2.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0元。2006年1月-10月份,全镇财政收入已完成1.32亿元,实现了亿元镇目标。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传统煤焦企业进行了改造提升,镇办6矿有4个达到省标Ⅰ级、2个达到省标Ⅱ级标准,并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新上了粗苯硫酸铵、煤气发电等项目,初步形成了煤、焦、电、气、化产业链。同时,瞄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前景广的项目,新上了花宝沟煤矿数字化逆变焊机、天利煤业公司贮氢合金材料等项目,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了实力,增添了活力。该镇曾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小康建设百强乡镇”、“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全市“百强调产先进单位”、“发展民营企业十强乡镇”、“上党工业调产第一镇”。
地理位置
古韩镇位于襄垣县县域腹地,在长治市区北4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2'-113°14',北纬36°23'-36°44',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环境资源
古韩镇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土质肥沃,南部有浊漳河环绕。年平均气温9.9°度,一月份平均气温-5°度,七月份平均气温16°度,平均年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历史沿革
据考古证实,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栖息繁衍,东北阳、安宁、上王、五阳、陶家庄、南邯、西营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绳纹陶片、器形鬲是等文物出土。经鉴定,为龙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
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
西周复属上党国。
春秋时期,姬林二十一年(前699)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
姬匄十二年(前508)行政区调整后,地属干阳。
战国姬介十四年(前455),归晋侯赵毋恤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
姬骄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上党郡,郡治襄垣城。
周郝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韩,割断上党与韩都联系,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地又属赵。
赵王迁十四年(前222),赵被秦灭,地归秦辖。秦置襄垣县属上党郡。
胡亥二年(前208)为战国七雄之余魏豹所据。
西汉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襄垣为上党亭。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
东汉建武四年(28),属匈奴族郝散领地。
晋朝永嘉二年(308),刘琨迁都尉张倚领上党郡据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带)筑安民城。
东晋咸和三年(328),为后赵石勒辖地。
升平二年(358),上党郡治安民城,地属前燕
太和五年(370)苻坚灭燕,地属后秦。太元十一年(386),地归后燕
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党置襄垣郡,领屯留区、长子、壶关县、寄氏、乐阳五县。
北魏泰常五年(420),废郡复县,属乡郡。
北魏建义元年(528),复治襄垣县郡,领五原、建义、陵、襄垣四县,属太原市北齐废郡为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为潞州区开皇三年(583)罢州。十六年(596)于襄垣置韩州,隋大业初罢州为县,届上党郡
唐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领襄垣、铜、黎城、涉县武乡县等五县。
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以县属潞州。
五代十国梁开平三年(909),地属梁。
龙德三年(923)属五代唐。
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属五代晋。
五代汉天福十二年(947)属五代汉。
五代汉乾三年(950)属五代周。
行政区划
人口数据
1978年有8752人,2010年有24144户82816人。现有人口中,农业人口43024人,非农业人口39792人。人口的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49689人,高中以上19937人,大学8281人。
交通情况
古韩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8国道、长太高速纵穿南北,太焦铁路穿境而过,是襄垣县通往外界的重要门户。2007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11年古韩镇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全镇农村街巷硬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发展
古韩镇传统的种植业有玉米、红薯、谷子等。1978年74783亩, 2010年50955亩。1978年1079吨,2010年达18752吨。至2010年,全镇建成高标准园区化农田23200亩。
水果以苹果、核桃、梨、枣为主,蔬菜种植面积2800亩,年产量达8400吨。
2010年投资460万元,在崔家庄、仓上、南里信3个村发展反季节蔬菜,流转土地606亩,建成生贵式大棚225架,日光温室大棚35架,上市后,亩收入1.4万元;投资560万元在崔家庄建设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育苗基地;投资1400万元在西王桥新建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蔬菜冷库基地,形成了温室智能育苗——大棚蔬菜生产——冷库储存转运一体化产业链。
林业主要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育林为主,至2009年全镇累计投资2478万元共植树57.1万株,绿化面积1660亩,2010年投资2750万元,投工8.7万个补植补种各种苗木63.3万株,绿化面积1845亩。
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镇猪存栏13800头,羊存栏5197只,家禽存栏121500只,兔存栏0只,牛存栏420头,规模养殖户达到13家,总产值达660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和软硬环境的改善,同时为了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古韩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04年,古韩镇被设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紧紧抓住其地处集镇中心的集聚与辐射效应,致力创优镇域中心环境,打造全镇商业、文化中心区。2010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8%,成为全镇经济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
综合农贸服务业 古韩镇近抓基础设施,中抓规模发展,远抓城镇效益。以县城为中心,建设集服装、食品、建材等批发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农贸服务基地,形成以大型建材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食品批发市场为主题的服务基地,形成以榆长公路、太焦铁路为框架,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组合成对外物流配送的经济服务基地。投资2500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占地1.7万平方米的西城庄小商品批发市场已建成雏形;以北关、西关为代表的建材、家具市场已形成规模;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西关物流仓储项目,该项目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完成了西河底粮油市场扩建工程;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昆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储存项目,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储存能力3000吨。这些市场工程的建设不仅拓宽了市场经营空间,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而且使得运输业、餐饮业、物流信息均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综合市场年产值可达1.8亿元,利税9500万元,安置从业人员1.2万人。
商业社会服务 2005年,古韩镇实现商业社会零售额4亿元,成为支持古韩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城镇集聚人口8万人,发展商业服务街5条,实现商业零售额9亿元,使综合商贸服务业成为支撑古韩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导产业。
古韩镇乡镇和民营业十分发达,至2010年底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个;中小工业企业35个。2010年企业总产值完成50亿元,税收3.05亿元,其中非煤企业税收完成3200万元,煤炭企业税收完成3.13亿元,从2011年开始,古韩镇大力招商引资,一大批前景好的项目先后落地
集镇建设
2010年,全镇有43个村达到通水、通电、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互联网用户达22户。从2001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全镇4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村村通”,38个村实现了“巷巷通”,28个村实现了“户户通”,各大煤矿实现了“企企通”。投资980万元,完成了城中村17条14.8公里小巷硬化工程。以四关为首的十个城中村完成集中供水5236户,供气4387户,供暖4200户,实现水、电、暖与县区接轨。其他各村也在新农村建设的扶持下建立了甲烷秸秆池、土地暖,用上了清洁能源。
教育事业
以人为本,初步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配套完善的格局。新建了民办公助富民中学、大郝沟小学、南田漳小学、新建西街幼儿园等17所中小学校,投资650万元对17所中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改造面积2.23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古韩镇辖管古韩中学、东关中学,寄宿制学校4所,普通小学15所。镇中学教学设备先进,具有全县领先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以西关小学、大郝沟小学为代表的寄宿制小学全部达到省级验收标准。教师素质高,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127名,一级小学教师157名,先后有36名教师曾荣获市级以上表彰。
矿产资源
古韩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石膏、云母、石英砂碳酸钙铝矾土白云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余种,其中煤、铁矿极为丰富。全县煤田南起阎村、北至南岩长达45公里,宽10公里,共计450平方公里,煤田属沁水煤田,地质总储量75.8亿吨,煤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的贫煤为主,西部和南部储存有煤和配焦煤等优质煤,易开采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盖层为40-120米。铁矿分布在王桥、北底、下良、善福、西营等乡镇,总储量为3300万吨。氧化钙品位55%以上,是水泥、碳化钙及其他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石膏石总储量为150万吨,分布在我县东南部,是全省优质石膏石矿点之一。铝矾土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砂的矿产资源储量在100万吨以上。丰富的地矿资源为该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围绕丰富的煤铁资源进行的采掘和加工业日益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享誉上党区。新开发的具有浓郁本县特色的“黄土蛋”、红土米、糯玉米、襄王牌醋的运用等产品价廉味美,经重新包装和大力宣传,十分畅销,前景可观,特色养殖也走出了新路子。
名胜古迹
凉楼胜观
旧志载:“南峰、县南十二里、峰上有寺、寺后有楼。传说为元察罕那延大师河南王避暑处,故名凉楼”。但历经沧桑,庙宇破烂不堪。1994年,开始在原基础上进行修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广泛进行春播前后物资交流,各种货物品种齐全,晋冀鲁豫均有人赴会,人山人海。
漳江春播
旧志载,李隆基为潞州长史时曾巡游至此,正值春光明媚之季,渡河时有赤鲤腾跃,特作《漳江春渡》和《漳江跃鲤》两赋。现漳江犹在,春渡却与古大不相同。1982年是人民政府在县城东的漳江上建筑了1座气势磅礴的五孔石拱大桥。漳江春渡已变为“桥飞驾东西,长江变通途”的壮观。2008年县政府又对石拱桥进行拓宽,加固,装饰,成为县城的又一道风景线。
永惠桥
位于县城北门的甘水之上,始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桥长40米,宽6米,高18.4米,跨度20米,石拱建造,载重量30吨,桥面东西两边有1.5米高的石人,石鼓,石门,石狮,花草,动物的石制栏杆,一直沿用至今。
南丰沟连氏祠堂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是由当时连氏族人集资修建的。嵌于该祠西壁石碑载:“连族乃知氏源周鲁、系出伯禽矣”。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聂氏宗祠的主堂、东西偏房、山门、台阶以及祠堂东的休息室和祠堂南40米处的戏楼。祠堂的主殿供奉的连氏族人的祖先周代齐国大夫连称等连氏的先人,东西偏房主要是连氏先人留下的一些主要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字物件。祠堂的广场矗立的是唐朝大周飞骑尉连简的塑像。南丰沟的连氏祠堂作为中华连姓开宗的纪念地,2009年,连战回襄祭祖,即在此地。
革命纪念地
邓小平、杨勇住址:民国26年(1937)11月,邓小平同杨勇补充团进驻本县帮助开展工作,团部驻南关樊家大院,邓小平和杨勇在樊家大院住60天,组建八路军襄垣工作团,在全县山庄窝铺,宣传抗战,发展共产党组织,完成建党建政,扩军囤粮任务后撤走。
位于南关村花园路的“革命烈士陵园”,经2009年整修扩建,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经济发展
地理位置
环境资源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数据
交通情况
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集镇建设
教育事业
矿产资源
名胜古迹
凉楼胜观
漳江春播
永惠桥
南丰沟连氏祠堂
革命纪念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