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又称小三台或观音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西部,下辖西平、建林、狮王、朱君、峨山、凯河、跃进7个办事处。2017年,西平镇总面积77.01方千米,总人口53880人。
西平镇原名观音场,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等原因,当时四川地区人口锐减,西平地区成为荒芜之地。直到清
顺治末年才有移民迁入。
清代,西平镇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西路星日乡和西路亢金乡。明洪武年间,在建林寺建古道驿站,即建林驿,后渐形成集市。清
康熙帝元年,在西平场镇建盘龙寺,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形成了观音场,后来又改称西平。清嘉庆五年,设立团练组织,并设有观音联保、建林联保。民国时期,设团甲、联保、乡等机构,驻地为观音场。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乡、公社等机构,1956年,观音乡改名为西平乡。1992年,撤销区并乡,建立西平镇,辖区包括原西平区的多个乡镇。经过多次调整,2019年12月,撤销跃进镇和
上新乡,将其
行政区划划归西平镇管辖。
2010年1月19日,由
四川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等联合主办,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
西平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排名全省第二。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称号。
历史沿革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
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西平地区和四川一样,“终日虎豹逐鹿”,百里难见一个行人。直到
顺治帝末年,才有移民迁入。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兴场,兴场已有500户居民,主要是来自
福建省、
广东省、湖广(
湖南省、湖北)、
江西省等省的移民。因
盘龙寺中有观音
塑像,故得名观音场;兴场以后逐渐扩建的“十字”形老街,占地约1平方公里。清末民初属星日乡(驻观音场)。
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地方官兵,为镇压
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指定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
三台县、
中江县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因而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故叫做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面北的门叫东门;面南的门叫西门。
小东门亦称环碧门,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八年整修,嘉庆九年(1804年)补修。老城中的观音寺念佛楼、城墙及城门楼洞,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星日乡(驻观音场)团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观音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建
三台县国民政府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星日乡为观音乡;
1956年3月,观音乡改名西平乡;
1956年改名西平区,西平镇政府驻地辖10个村,2个居委会。即辖联盟村、黎明村、
柑子园村、踏水桥村、金星村、古房沟村、核桃沟村、西江村、活力村、上河村,东街一、二居委会,为原西平区唯一镇。
1958年10月,建立西平公社;
1984年3月,复名西平乡;
1985年,改名西平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西平镇,辖原西平区的西平镇、峨山乡、朱君乡、建林乡、狮王乡。其所辖建林办事处,1992年之前为
建林乡,原名建林驿,位于县城西24公里的三台到西平的路线上,清至民国初为亢金乡驻地,1935年设建林驿联保,1940改为建林乡。
2000年,上新划出单列为上新乡。
2017年,撤销凯河镇,原凯河乡并入西平镇,原跃进乡设立跃进镇。
2019年12月25日,经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跃进镇和上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平镇管辖,西平镇人民政府驻广东街4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平镇位于
三台县西,北纬31°06′54′′~31°09′28′′,东经104°53′38′′~105°58′53′′,与
德阳市中江县毗邻,西距
成都市80公里,北距
绵阳市77公里,东距三台县城32公里。幅员面积77.0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平镇为浅丘地貌,
植被面积4533公顷,森林面积4443公顷,
森林覆盖率27.32%。
气候
西平镇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年平均气16.7℃。年平均无霜期283天,年平均降水量882.2毫米,年平均日照1376小时。
水文
镇内属
涪江水系,主要有
凯江等5条河流总长29.7公里,其中凯江境内长15公里。
自然资源
西平镇年平均温度16.7℃,年平均无霜期283天,年平均日照1376小时。
行政区划
2019年底,西平镇辖东街、南街、西胜街、兴盛街、西蜀大道北段、建设街西段、凯河场、跃进场、上新场9个社区,61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西平镇2000年总人口55605人,16934户。2015年总人口56151人,20476户,其中农业人口48430人,少数民族有
回族共144人;场镇常驻人口2万余人。
场镇上有85%以上人口是
清代“
湖广填四川”时,从
福建省、
广东省、湖广、
江西省等省迁进的移民、客家及后裔。场镇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2971人(2017)。
2021年6月,
三台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西平镇常住人口55028人。
经济
综述
2005年西平镇
地区生产总值15762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8699万元、1096万元、5967万元;粮食总产31061吨,油料总产2833吨;出栏生猪26612头、羊16573只、牛1472头、禽畜105.34万羽;乡镇企业产值17902万元;财政收入257.97万元,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元。
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含专项资金和基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7元。
第一产业
2015年,西平镇第一产业产值23527万元;
第二产业
2015年,洗镇派第二产业产值18215万元;
第三产业
2015年,西平镇第三产业产值17577万元;
社会
教育
2015年西平镇有幼儿园7所,有朱君小学、峨山小学、狮王小学、西平镇中心小学(明德小学),有西平初中、狮王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林中心学校,有西平中学(
高中),中小学在校学生共计43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适龄中、小学入学率100%。
西平中学: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三台县西平中学坐落在西平场镇南端美丽的
凯江河畔,该校原系一所农村戴帽高中,2004年12月,经省
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为一所
完全中学。在
绵阳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西平中学屡次被提及;在绵阳市高三工作表彰会上,西平中学连年获奖;西平中学先后创建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合格高中”、“绵阳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历史跨越。
文化事业
2015年西平镇有艺术团体4个;电影院1座;文化站1个、图书室45个、藏书77700册;体育场地18处,3个社区,7个村安装有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2015年西平镇有村卫生站26个,二级乙等
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200张;敬老院1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基础建设
新城中,新建的中小学校、自来水厂、商贸大厦、邮电大楼、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休闲庄等,是物质与精神生活富有的标志。4000家个体商户、1300家工贸企业
西平镇整合国家省市县重点镇资金1.5余亿元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6段、8公里、人行道改造45000㎡、新建改建雨污管网16.8公里、栽植行道树1500余株、安装路灯400余盏,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西平
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新建商贸型居住小区6个,建设商品房近12万㎡(其中住宅10万㎡、商铺2万㎡
全镇有商铺门店824个、
金融服务机构3家、大型超市5家、大型餐厅8家、商务宾馆2家,服务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近300个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红梁村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动公园、新庙村聚居点配套建设工程完成,
南垭村综合市场建设投入使用;
城乡通畅工程:丝厂路道路建设;
排洪沟治理项目:对场镇内1.2公里排洪沟进行景观排污改造,已完成该项目的95%工程量;
雨污管网建设配套工程:完成第一批雨污管网工程和
车道铺装工程;
旅游
西平镇老城格局与县城相似。由原粮台连缀建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的城墙,四方大小7道城门,均与实地方向错位。念佛楼、古民居、石板街、四大
会馆、吴氏宗祠,以及朱君办事处红梁村陈宛溪故居遗址等文物、遗迹,素有小三台之美称。
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是川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的客家宗祠,也是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吴氏客家中仅存的一处。位于西平镇大东门外凯江河畔,始建于
清代乾隆初年,创建宗祠的主人吴公求俊,是清
康熙帝五十六年"
湖广填四川",来此落业的
吴姓始祖,吴氏宗祠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筑,它由正殿,圣武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左右还各有一个天井,外加三个院落。宗祠所辖十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
客家祠堂。是西平客家吴氏族人举族祭祖的场所。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吴氏客家宗祠2003年9月15日成功地接待了“
四川省移民与
客家文化研讨会”的全体专家、学者,成为省内第一客家家族的隆重盛会。2006年10月世界客属第二十一届恳亲大会在台湾
台北市举行,由
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当时的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先生亲自为三台县西平吴氏客家宗祠题赠
匾额《吴氏宗祠》。
宗祠产生于旧时
宗法社会时代,是孝道文化的载体,是孝顺父母的延伸。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好公民、好工作人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
华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宗祠,正是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一种形式。
吴氏族人借助“移民与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
三台县召开的东风,进行了较系统的修整。恢复了神祖牌和匾对。吴氏宗祠在旧的时代,为培养吴氏家族人才和西平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在取精用宏的基础上,仍然有不可代替的德治辅教作用。
客家会馆
西平会馆,为西平移民与客家人修建。其建造规模、大小、结构、样式等,均与该省籍移民人数、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相称,并成正比。
老城中
广东省、
福建省、湖广(
湖南省、湖北)、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4大会馆,大多为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建造。如广东会馆戏楼中梁上就有“道光七年(1827年)修建”等字样。据老人传说,最大会馆是湖广馆,巍峨壮丽,还有钟楼和鼓楼。其次是福建馆,现存厢房、二道排匾、一个香案等文物。有万名碑,说明修建时有万人捐赠。广东馆保存最好,有神庙、戏楼、门面等,现为茶园、饮茶者甚多。江西馆仅存门楼,湖广馆只有遗迹。
会馆集乡恋、社交、信仰、娱乐为一体。对西平移民的安居乐业、再造家园,起到历史的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盘龙寺
盘龙寺迁出
古城区后于
盘龙山继续延续香火。每逢过年过节寺庙上的人群往来不断,现如今盘龙寺已具规模,早晚前往供奉的人络绎不绝,也成为了人们晨练健身的好去处。
获得荣誉
2010年1月19日,由
四川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等联合主办,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
西平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排名全省第二。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