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儆
孙儆
孙儆(1866~1952),字谨丞,一作谨臣,号沧叟,江苏南通人,孙武第74世孙。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清末举人,曾任南通市知县,江苏省议会副议长等职。他是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金沙中学、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通州实验小学等校的创始人。孙儆喜藏书,建有“经楼”和“斐庐”藏书处,藏书达几十万卷,包括罕见的元刊本《道园学古录》。晚年寓居上海市,以鬻字为生,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甲骨文书法。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教育的贡献受到广泛赞誉。
人物经历
孙儆,清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二月十四日生于通州直隶州金沙场(今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是春秋兵家孙武第74世后人。孙儆之父孙汝霖,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因州试涉讼被累未致仕,次年闰6月因考场讼狱忧郁而逝。其母曹氏是书香名门闺秀,娴习“五经四书”,1889年病故,时朝廷旌表贞节坊彰示纪念。孙儆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官通州区知县。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议会副议长,不久离职,归乡积极兴办教育。喜藏书,在南通市修建别墅沧园,内设藏书楼名“经畲楼”。郑逸梅艺林散叶》记载,其所收藏南通地方文献颇富。晚年寓居上海市,又建有“斐庐”藏书处,前后所积藏书达几十万卷之多,收有元刊本《道园学古录》,属罕见之本。编撰有《经畲楼收藏南通文献目录》。藏书印有“经畲楼”“二十年心血所得”。所藏书历经战乱,散佚不少。解放后,由其婿冯雄将藏书捐献给南通市图书馆。精于书法,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晚年在上海靠鬻字为生。平生研究贞卜文字,造诣极精。晚年居沪,以鬻字为生。
刻苦求学
孙儆自幼受族训“立德、立功、立言”的深刻熏陶,四岁时即开始识字并学习“四书五经”。其父延请挚友、学者范当世专授学业,范氏实行因材培养,授业范围甚宽。孙儆成绩优异,到十岁时,群经十三种“熟诵如流水”,“书法神童”声名渐起。范氏感赞之余,曾赋诗一首《赠孙童子》。孙儆十九岁时进州库继续学习,二十岁时考入江南著名学府南菁书院深造,成为黄元同的得意门生。他不间寒暑,半夜辄起专治毛诗,努力精通《礼经》《公羊传》。孙儆所撰联语、所作诗词及论文,体现了其在意境、说理、炼字乃至韵律等方面的水平,被书院的刊物《南菁文钞》收录。研临三礼,楷宗上唐,隶法大汉,砺出功底。孙儆在书院数年所表现出来的刻苦学风和达到的造诣,师友叹:“君肄业南菁书院为诸生之冠。”
与结友
孙儆与张謇的交往始于张謇“金榜题名”前的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时孙儆仅24岁。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孙儆在金沙张载之宅相识并相交比他年长13岁的张謇先生。十二月初四,往伴张謇先生于金沙城隍庙作联。两位传奇人物自此就结下深厚的友谊。后孙儆在南菁书院学成返乡,在金沙招生设馆办学,常至通城拜望张謇,并数次迎张謇来金沙北山春晖阁共议时政并求教张先生兴教育之事。1893年,张謇约孙儆同去贵溪市,其间共经六十八天之久,为张謇兄张詧(时任贵溪知县)张罗了五百童生之考试。
初入仕途
1900年,张謇保举孙儆到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任训导,这是孙儆步入仕途之始。1907年孙儆被推通州直隶州教育会会长,未及述职值吏部放仼,遂奉召入川。他秉承家训,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极受周善培道台赏识,并被委以四川教育公所学政职务。1908年出任青神县知事并供职国史馆,任上他尽心尽责,留有“蜀道官声今感诵”、“西川德政革流弊”的政声。面对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局,历宦场四年之辛酸的孙儆,写下《川行录》一部,于1910年断然引疾辞官,率妻儿跋涉数千里返回故里金沙,积极追随张謇参与推动君主立宪运动。
投身革命
孙儆比张謇小13岁,他们很早就开始交往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前夕,两人审时度势,从主张君主立宪转变为积极拥护孙中山的取消帝制、实行共和的主张。宣统三年(1911年)9月,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夕,张謇高喊“废除清帝拥护共和”的时候,金沙的孙儆就与张謇情投意合、形影相随。彼时在苏州市召开江苏省临时议会,时任清廷袁世凯内阁农工商大臣、东南宣慰使的张謇由上海市转苏州参加会议,发表“废除清帝拥护共和”的激情演说,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嘉赏。而此时,陪伴张謇左右的就是金沙的孙儆。在这时期,孙儆与力挺共和的张謇形影相随,至是年10月,孙儆伴謇回沪会晤章太炎黄兴等诸君筹建统一党。11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帝制,第二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儆义无反顾地热烈拥护其之成立,并顺应时潮马上回金沙,慷慨激昂地宣布金沙自治,发起组织成立自治公所,出仼金沙首届议会会长,并兼县教育会会长。1912年1月,孙儆又当选为江苏省临时议会副议长。
建设乡梓
孙儆紧随张謇积极寻求救国良方。在民国元年当选江苏省议会副议长后,新入政界的他倾心于地方自治及实业教育。1914年,他以寻求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满腔热情来到南京市的江苏省议会会场,热情激昂的演说惊动四座。被力推率队出访国外。1914年5月,孙儆以省副议长身份亲率议员荣德生等35名议会代表东渡日本考察。每至参观现场,他见物必问,有答必记。当参观机械馆后禁不住怒火中烧地站在日本国土上发出:“明吾国不能专精于此,遂令实业不克发展”等愤慨。孙儆将改变金沙社会面貌的理想以《东游笔记》的形式向当局大声疾呼。从日本归来后,他就在金沙积极兴办社会事业。在张謇韩紫石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他在大张旗鼓兴办教育的同时,组织建造东洋桥、西洋桥,修建了约八十公里的公路,使得无论风雨雪落天气,寒冬酷暑时节,四乡广大群众走路得到方便。创办了“金星电气公司”和“金沙镇医院”,由于商店、居民及交通照明的解决、新的医疗设施面世,使得社会面貌为之一新。还创办了“游民工厂”及油坊等企业,不仅充实了建设资金来源,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也改善了社会治安。他还从当地情况出发,创办了养老院和育婴堂,解决了孤苦无瞻养老人困苦以及社会弃婴等问题。还曾创建“金南剧场”于南山古庙附近,方便群众参加公共娱乐活动。他还曾拟建“南通县金沙市公园”。孙儆建工厂,铺公路,筑洋桥,造剧场,开办戒烟所、育婴堂,老人院,创办医务院,各项自治实业均办得有声有色。当时名家赋诗赞他是:“运盐河亘古金沙,自治成绩冠迩遐。”
兴办教育
晚清时期,中国教育普及程度在封建统治下十分落后,十个人中仅有一两个识字,于是孙儆就在金沙大办学校,他认为,教育是自治的根本,一点儿也不能耽搁。孙儆尝曰“国何以弱?识字者占十之二、三;不识字者十之七八,是故学校不可不立”“乡里自治为匹夫应有之责,教育为民治之本,自治先教育为当今不可缓之图。”《张謇日记》于1905年1月23日记载了孙儆办学的这段历史:“晨至金沙,诣立卿、谨臣(即孙儆),同看施蛰存,规高等小学校。”孙儆最早在金沙办起新学堂是在1906年2月,他力助其弟孙私费创建“金沙第一初等小学”,也就是“北市小学”,后孙儆又办了“南市小学”。经过许多困难和曲折,1907年,孙儆积极推动南市初小与北市初小合并成,遂成今之金沙小学,不久,金沙小学更名为“南通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二高”)”。这是今南通市通州区范围内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小学校。彼时,“高等小学”在通州大地上极其稀少。1920年,孙儆独资投入万元,在今通州实验小学校址处购地四十亩建造“孙氏高等小学”校园,除77间教室外,还有农场、花园、荷池、假山、延月亭、蕊春园、晚香阁、图书仪器等。孙儆另外还拨出私田348亩、店房72间作为校产,以租金供学校正常开支。张謇先生听说孙儆创办“孙氏私立高等小学”,兴奋异常,特赠手书“以学愈愚”木匾一块赠之,孙儆将此匾郑重地悬挂于校内菊寿堂供大家瞻仰。孙儆还是创办金沙中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是后来从金中分校衍化成公办完全中学的)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人。1922年孙儆在金沙小学东邻建立金沙职业学校,购置铁木纺织机和染色设备,以谋改进手工纺织的技术、他聘请纺织染色专业人材郁君、黄君等为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边学边做,有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一年后,该校扩充为县立初级中学,但仍保留职业科。1930年左右,县教育局因该校校址无扩展余地,拟迁至孙小附近。孙儆闻讯,又欣捐孙小校园后之良田16亩为县立初中迁校地基(即今金沙中学搬迁前的校址)。孙儆一直奔走宣传教育之重要,常说:留给后代黄金一筐,不如兴学一方。他与社会贤达、殷实之户大兴教育,从1914一1937年,在金沙四周四百二十方里之内先后兴办小学四十多所,创办幼稚园多所,推动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孙氏小学聘请了许多优秀的教师来学校上课,彼时有一位张馨谷的美术老师,其画作还得了巴黎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培植的菊花举行展览,轰动了整个南通市地区。孙氏小学对贫困学生准予免费入学。只要是刻苦学习的,孙儆都乐于慨助并资助其继续深造,他前后资助了几十名学生,这其中许多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民国十年(1921年),张謇到金沙视察,应孙儆之邀,在南通县第二高等小学的东邻——金沙市第十六国民学校(现市民广场附近)的礼堂里,为县二高和金沙十六国民校的师生作演讲。在演讲中,张謇高度评价了金沙办学的成就,他说:“金沙为二十一区中数一数二的区分。鄙人是南通国民分子之一。鄙人对于学校的观念,非从今日为始,很愿同志的人能发挥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听说有几位先生在金沙很热心的做,所以一天一天地发达起来。现在的国民校,差不多超过原定的数目,在全县之中,可算是独一无二的。”这实际就是对孙儆为首的先贤们办学成绩的肯定。
孙儆还是一位文化名人。深圳市《国际甲骨文书法家篆刻家大辞典》上所载世界上298位甲骨学者的作品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教育家、书法家、曾任南京临时议会副议长的江苏南通人孙儆”,这是他在国际甲骨文研究界地位的佐证。溯源孙儆的书法功力,得于从小的陶冶与磨练,以后又多经历练。24岁就曾伴张謇先生在金沙城隍庙现场书联,获得僧徒与围观市民的嘉评,27岁再伴张謇先生在江西省贵溪市为人作书和题画,被誉为“篆隶楷皆奇珍”。1902年,在海门区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张謇居所和通州师范学堂等处,与甲骨研考巨擘罗振玉有过多次交往,还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供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过面晤。总之,日积月累的磨砺,使孙儆渐成一代书家。据《南通县志》载,孙儆“五十岁始研究贞卜文字”,也就是说,在发现甲骨文之初的1916年,孙儆就成为了“甲骨文书法”研究者。1933年10月,已是67岁的孙儆不再满足于在书斋中研究殷墟贞人文字,他慕名独身来到巍峨险峻的太行山东侧,悠远古老的水河边,寻访这《周易》的诞生地、甲骨文之乡和汉字之都。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甲骨文发掘现场,安阳殷墟考古发掘队队长郭宝钧河南博物院馆长关白益等人给他以热情的接待。两个多月的访问交流活动中,他收集了大量资料,作了大量手记。在周访村民的过程中不惜代价获得“碎骨残龟盈”的收获。面对第一手资料,他不知疲倦地投入卜辞研考与对书法研究。抗战开始后,由于日的摧残,孙儆这近乎疯狂的甲骨文字学术考研于1938年4月无奈地中止。此后,他为远离日伪的纠缠,远避到上海市儿子处。在寓沪“斐庐”的十五年里,他沉入书斋,以文房四宝为伴,有时他还鬻字为生。然而,艺术的魅力总是掩藏不住的,孙儆的卜辞书艺渐次在沪上鹊起,名声直播江浙大地。1938年他精心创作数件十二言长联,参加何香凝、张大千等在九华堂厚记书画店的书画联展,1940年九华堂厚记书画商店预订他的作品长年销售。1946年,其在南洋办学的弟子还珠楼主襄助孙儆在成都路沧州书场举办八十寿辰书法展,报纸名家称其书法“文词俊秀,书印合一”,在“钟、王、苏、黄”之外另树一帜,1947年,他的书法作品在这一年被《中国美术年鉴》影印收录。孙儆著有《经畲楼印谱》(西泠印社辑),《甲骨文集联》(罗振玉作序,线装木刻版),《甲骨文联句》等书。
爱国精神
1949年春,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苏北已是晴朗的天空,5月底,上海市人民盼来了解放。6月初,孙儆居住的上海“斐庐”,忽然外面有人敲门求见,原来是从扬州市过来的一位苏北行政公署的干部。只见那位干部将一张苏北行署收条交给孙儆老人,这位老人用颤抖的手接过收条,当看到上面盖着的通红的人民政府的大印时,他的眼眶湿润了。事情缘起于1949年春,寓居上海的孙儆时刻关注着江北解放区,他不顾个人及家庭面临的白色恐怖的危险,毅然派了一名心腹,携带一个精心缝制的小包,包里有他家所有房契、田券及股票,他将此郑重交给苏北人民政府,用实际行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家乡的土改工作。而这次正是苏北人民政府在上海解放后派专人送收条来给孙儆。1950 年春节期间,新上任的工作极为繁忙的陈毅市长,亲自来到孙宅“斐庐”看望时年84岁的孙儆先生,饱经沧桑、极重晚节的孙儆受到陈毅市长的嘉褒。孙儆的爱国情怀是有史可查的。早在1914年访日期间,见东瀛之博物馆“罗列支那古玩甚多”,他在笔记中写下“愤甚”二字。当听到东京市长阪谷芳郎在迎宾馆致欢迎词中讲到“惟制造十寸以外口径大炮若未能信今造成十四寸囗径大炮一尊陈列会内此可慰者”时,他发出“令吾辈闻之踧踖不安”的强烈感受。至拓殖馆见“罗列南满洲产物并地图模型”“愈令观者生无穷之感”“弱肉强食世界公例,吾之矿产不自开采而外人且探悉无遗,多方要挟,一再互商而卒于订约,计自去年以至今日失矿多矣.外人无矿而得矿,吾国有矿而一如无矿,可不为之太息痛哭哉”。1936年2月,时值孙儆七十寿诞,心系破碎山河的他特作《谢绝乡父老为贱辰称寿书》转发亲朋好友:“怆怀宗国,无限伤心,故不愿有称寿等举动也”,毅然放弃了典庆七十大寿的举动。1937年8月17日,日寇飞机轰炸南通州基督医院(今南通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他忧心如焚,写下“果能为国而死死亦大幸”“不能执干戈卫社稷生滋愧矣”(见孙儆《谢绝乡父老为贱辰称寿书》)。向省军政阶层要员投书极力呼吁抗日驱侮。1938年3月17日,日军喙旅团占领南通,面对时局突变,孙儆又专函致当时驻淮安市江苏省代主席韩德勤及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再次力主抗日。1938年3月27日,日军侵犯金沙,第二天日本小队长竹林高桥由南通地方治安临时办事处主仼薛郢生、徐宇春等人引领上门“拜会”孙儆,用他曾有的省副议长身份访日经历进行利诱威逼,要挟他出面张罗维持会,孙儆即以民族大义严辞予以拒绝。恼怒成羞的日冦随即强驻“经畲楼”,对他施行武装软禁,妄图污化其清名逼其就范。4月25日上午,孙儆看准日寇回撤南通市的空隙,他怀揣七十元盘缠及几件换洗衣服,坐上独轮推车匆匆弃家出逃。下午,孙儆先生考研金石、甲版和著书立说的主要活动场所“经畲楼” (今人民医院南边),被国军及群众打砸劫烧,现场一片人喧火啸,十几里外都能看见冲天而起的烟火,孙儆先生倾平生心血搜集到的不乏国之精粹的珍贵藏品从此消失在万劫不复之中。孙儆到沪后不久,卖国贼汪精卫的干将褚民谊来访。孙儆闻讯迅速转移回避。使褚悻悻而回。1941年,他亲撰赞美台儿庄大捷楹联请人转呈贺慰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宗仁)先生五十寿辰,以泄胸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日寇投降后,孙儆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行径愤恨无比,积极参与民主人士黄炎培、马相伯等二十多人在上海《申报》上向南京市蒋介石发出通电:要求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此通电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民反战洪流中的强大浪涛。1946年,又以满腔激情声援马叙伦、雷洁琼发起的“上海人民反内战请愿代表团”,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孙儆经历了晚清、民国政权半个世纪的统治。他的“立言、立德、为国立功”的家训理念,经历了不断反复的沙淘洗炼,到此时,他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为国家的,是民族复兴的力量和希望,他确立了自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的信念。在当时的上海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时候,孙儆做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决定,将全部房契田券及股票请专人悄悄送往苏北家乡的解放区人民政府。1952年10月30日,孙儆先生以86高龄逝于上海市寓所“裴庐”,生前好友及门生约120多人集资襄助在上海万国殡仪馆棺殓。陈毅市长惊闻噩耗,特送来挽联致以哀思。1953年10月先生逝世一周年,六十余友发起隆重的追思公祭,公议谥号文先生(谥法云,“悫”者,忠厚,正直,谨慎意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