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志
1997年济南齐鲁书出版的县志
《平县志》是1997年济南齐鲁书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茌平县地方史志编委员会。
内容简介
1997版
茌平区编修县志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今存清康熙二年(1663)王画一修,张纂《茌平县志》4卷;康熙四十九年(1710)王世臣修,孙克绪纂《茌平县志》5卷;宣统三年(1911)盛津颐修,张建纂《茌平县志》28卷;民国24年(1935)牛占诚督修,周之桢纂《茌平县志》12卷。
新编《茌平县志》1982年7月始修,共搜集各种资料240余万字,1997年正式出版。志书上限一般起至1840年,有的上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1985年末。全书前置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中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财税·金融、商业、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人事·劳动、公安·司法、社会、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医药、方言·民谚、人物共23编,后缀附录。编下设章、节,计101章、326节。
茌平区位于鲁西平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茌平自秦置县以来,县治3次转徙,境域屡次变迁,县名也时有变化。1985年底,全县总面积1116.9平方千米,总人口484200人,共有12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气候属温湿带大陆性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境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境内主要粮油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番薯、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等;蔬菜和瓜类主要有白菜、韭菜、芹菜、甘蓝、箭干白、茄子、青椒、豆角、大蒜、大葱、青萝卜黄花菜、黄瓜、冬瓜、西葫芦香瓜等;木本植物46科,140多种;草本植物67科,120余种;动物资源40余种,200多个品种。名优土特产有圆铃大枣、茌梨、黄花菜、十孔藕等。圆铃大枣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素以个大、核小、脆甜、味美、营养丰富而著名,历史上为贡品。经熏制而成的熏枣,宋代即远销东南亚等地,今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茌平区自古以农为本,是典型的农业县。《茌平县志》从县情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农业县的特点,在农业编中设“生产关系变革”一章,对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水利设施、生产资料、技术条件、经营管理、农作物产量、分配制度等情况客观记述。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3139万千克,农业总产值22005万元。
茌平县手工业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色。食品加工、条编、纺织、造纸熬硝、制鞭炮等已有数百年历史,熏枣、土布、风箱、绘画久负盛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11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1978年全民企业增至20家、集体企业122家,工业总产值60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2%。198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141家(其中县属工业48家),工业总值达2201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初步形成了纺织、造纸、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编特设“名优产品”专节,详细介绍“花生牛轧糖、龙凤酥芯糖、节能变压器、毛巾被、风箱”等获省、厅奖的名牌产品。
茌平区旧有北京至南京的“御路”通过,为历代军争要地。为突出表现全县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茌平县志》在概述、大事记和军事编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地的农民起义,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太平天国、黑旗军捻军、义和团部辗转茌平的主要活动及战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县有2060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茌平县志》特设“烈士英名录”专章,分乡镇记载烈士的村名和姓名,以慰藉英灵教育后代。
茌平县战国时有齐国大臣淳于髡、名士鲁仲连,唐有名臣马周,宋有状元孙?、医学家成无己,明有状元朱之蕃,清有著名杂技艺术家张义成、李禄来。新中国建立后,有王杰式的英雄成秉臣、肖奎祥,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35名,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130多人。境内现已发现的大汶口遗址、龙山、岳石、商周秦汉文化遗址42处(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3处),碑碣石刻468幢,革命纪念地19处。出土并收藏价值较高的文物511件。有文字记载的祠、寺、庙、坛、亭、阁、楼、坊等近200处。
2008版
《茌平县志》山东省茌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朱士明、侯文芳、主编:玉强、李玉龙、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8月、4000册、1100千字、663页、268元
ISBN:978-7-101-06192-5
该志为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茌平县志》(1997年出版)的续志。上限为1986年,与1997年版《茌平县志》下限衔接,有些内容适当上溯,下限截至2005年底。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横列门类,纵述史实。卷首置概述、大事记,中设专业志20编、94章、417节,人物、附录殿后。
茌平区,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位于山东省西部,为聊城市所辖。地处北纬36°22′~36°45′和东经115°54′~116°24′之间。东邻齐河县(属德州市),西靠东昌府区临清市,南接东阿县、东昌府区,北连高唐县。东西46.30公里,南北43.50公里,总面积1119.68平方公里。2005年底,县辖6镇、8乡、两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76499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64%。
茌平区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70819.01公顷,占总面积的63.25%。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等14条河流,有位山引黄第一、二干渠和9条分干渠,全县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生物资源除种养业的生物种类外,全县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700余种。
茌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历年平均气温13.5℃,日照时数2362.8小时,无霜期210天,降水量573.80毫米。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优质商品粮基地县。
茌平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县城东距山东省济南市90公里,西南距“聊城市”聊城20公里。邯(郸)济(南)铁路贯通县境,境内有国道2条、省道4条、县道7条,通柏油路的村庄达95%,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20.30公里。邮电业务发展迅速,国际、国内联络便捷。城区规划科学合理,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茌平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新石器时代教场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各类文化遗址60余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将黄河下游探源的重点放在茌平区
茌平县物华天宝,名优特产众多。圆铃大枣,品质上佳,蜚声中外。1985年,茌平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圆铃枣之乡”。莱阳市“茌梨”,因源于茌平故名,与烟台苹果、肥城桃并誉天下。黄花菜,栽培历史2000余年,1997年7月,茌平县“万亩黄花菜增产技术开发项目”通过省级鉴定。白莲藕,有千年栽培史,博平南莲池藕曾为上等贡品。乐平镇被省列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
茌平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荣。尤以民间剪纸、龙山黑陶著称。茌平剪纸造型简练,线条粗犷,形象传神,栩栩如生。1982年10月,山东省民间美术展展出茌平剪纸364幅,占全省参展作品的三分之一。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收藏茌平剪纸80余幅。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199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剪纸之乡”。茌平黑陶造型优美,图案精细,刀法淋漓,雕刻剔透。1997年,作品“九龙薰”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作为香港回归礼物赠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1998年,“浮雕龙瓶”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国际金奖;2004年,“岁寒三友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命名为“中华黑陶第一瓶”。近十年来,茌平黑陶20多种作品被国家事物管理局定为“国礼”。
1986~200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20年。顺应历史大潮,茌平区人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益繁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767785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364元,一、二、三产的比例为22.76:60.03:17.21。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为1985年的13.7倍。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茌平农业开始转变十几年来“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的传统种植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全县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9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转化率达到51%,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年均增值3亿多元。建立了80万亩优质粮、20万亩无公害蔬菜、8万亩优质杂果、2.5万亩蚕桑、6万亩水产养殖、200万平方米食用菌、1万亩莲藕、4万亩大蒜等10大优质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先后注册了130多个农产品商标,茌平区农产品打入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畅销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06元,比1986年增长3137元。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强县,全面抓经济,突出抓工业,使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了由“小而弱”,向“大而强”的跨越。全县形成了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铝加工、密度板、味精、纺织、制药五大产业集群。茌平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铝加工、碳素生产基地,有“东方铝城”之誉。密度板年生产能力达100万立方米、木地板年加工能力2200万平方米,分列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纺织、味精、制药均跨入全国同行业前列。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24.27亿元,利税17.73亿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1770元,比1986年增长10761元。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1993~1998年,全县高考万人比连续6年列全市第一,且长期处于领先位置。1995年,茌平区《县区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与研究》通过国家级鉴定委员会验收鉴定。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中央、省教科所的高度重视,引起省内外专家、同行的极大关注,被称为“散发着本土性、原创性芳香的教学改革新篇章,充满着民族性、时代性阳光的农村教改好榜样”。科技工作深入扎实,茌平县1997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3~2004年度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化事业繁荣,文化馆、图书馆为全省先进单位,2001年茌平区文化建设通过省委、省政府验收,成为聊城市第一个“文化先进县”。卫生、体育等也有长足的发展。
全县人民正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总体目标,聚精会神谋发展,万众一心求跨越。相信茌平的未来更辉煌,茌平的明天更灿烂!
参考资料
《茌平县志》详情.上海地方志办公室.2021-08-0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1997版
2008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