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灵光寺,位于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阳镇
阴那村阴那山的五指峰西麓,海拔约500米,占地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梅州灵光寺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历史悠久,始建于
唐朝李漼咸通年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
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将原圣寿寺更名为“灵光寺”,并在
三门殿的门额上亲书“灵光寺”三字。
梅州灵光寺以佛教得道高僧
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为主角,他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佛教高僧,有求必应,行善赐福,兴神助战,功德卓著。惭愧祖师的名字远播四海,受到人们敬奉和崇拜。1978年7月18日,梅州灵光寺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梅州灵光寺还是国家4A级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景区简介
重点名胜古迹灵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
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麓。始建于
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圣寿寺,明朝
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建筑布局大体为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拥有山门、殿堂、楼阁等建筑,内有
大雄宝殿、金刚殿、罗汉殿、钟楼、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最大特色是“灵光三绝”。尽管香火鼎盛,但香烛浓烟却从宝殿顶端的螺旋形风斗“八藻井”散发而出,使殿堂终年清新,此为一绝;殿顶外古树参天,但瓦面却片叶不留,何故?此为二绝;寺大门前挺立两棵古柏,一荣一枯,一生一死,生者枝繁叶茂,死者枯而不朽,奇特之“生死树”,世所罕见,此为三绝。
历史发展
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
唐朝李漼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
福建省延平 府沙县人)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广东省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
三门殿的门额上。
梅州灵光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修整一新。由于
梅州市人民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现已修建了“三柏轩”、“观音阁”,塑制了“三宝”、“
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门、歇石亭、花馆、陶茶亭、古银桥。
它与附近
梅县区的景点“
叶剑英故居”和“
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相衬联辉,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观看日出美景和山顶风光者,可以头一天到达灵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顶等待日出,幸运者还可能看到“灵光”的出现。
寺宇周围阴那山峰顶尖削如五指,称
五指峰。登高远眺将灵光寺的美景尽收眼底!
名称由来
梅州灵光寺,原名圣寿寺。为什么要改名灵光寺呢?这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粤东
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由
潮州市潮安区乘船到
梅州市梅县区,经过梅州市梅县区
松口镇蓬辣滩时,忽遇狂风暴雨,河水迅猛上涨,
木船随风漂荡,江水涌入船舱,船夫举篙失灵,船将覆没。这时,船上的梅
御史和随从们,胆战心惊,挤成一团。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一声巨响,随即风停雨止。这时只见一位和尚,登船而来。他手挥拂尘,合掌闭目,盘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词。霎时,船中的水尽退,风平浪静,化险为夷。
一天,梅御史来到梅州阴那山圣寿寺进香,见佛殿中央供着一尊木雕佛像,与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样,十分惊异。向寺僧一打听,才知他是圣寿寺的开山祖潘了拳,生平轶事极多,四十九岁坐化成佛,称为
惭愧祖师。梅御史听后,即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五年后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惭愧祖师威灵光大,便将"圣寿寺"改名为"灵光寺。
景观建筑
梅州灵光寺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大殿面阔14.52米,进深19.21米。坐东向西,寺宇由佛殿、天王殿(
三门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太史馆、半日闲等组成建筑群。灵光寺主体建筑是佛殿,佛殿与天王殿(山门殿)位于同一轴线,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灰瓦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寺内主要
建筑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
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藻井”为独立构件,由两层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辅作,双抄天昂,藻井内有螺旋形圆穹,工艺高超,结构严谨,风格独物。灵光寺是
梅州市梅县区现有较为完整的佛殿寺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均衡对称,庄严肃穆,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1987年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灵光寺出名于80年代,然而由于本地居民对灵光寺的保护意识不够,灵光寺曾被美国、
英国、
法国的建筑师花低价钱把它拆开来分析其中的建筑奥妙,因此我们看到的灵光寺的菠萝顶已经没有当年的魅力了。
从梅州灵光寺沿山登6750级石阶,就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
玉皇顶,凌晨2时可观日出。历代名人墨客游览此处,留下许多诗词墨宝。
寺内格局
天王殿
大门正面的是天王殿,迎头的这一位笑脸相迎的是
弥勒佛,也有人叫他做笑佛、
欢喜佛。相传弥勒佛学佛的历史要比释伽牟尼佛早,但因其喜好交游、爱吃穿,修行不及释伽牟尼,因此后来者居上。弥勒佛就成了释伽牟尼的弟子。弥勒佛的形象是根据五代后梁时的
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的。相传弥勒佛将在56.7亿年后成佛接替释伽牟尼佛普度众生。
殿内左右两边的是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四位护法天神:东方
持国天王,手持
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琵琶弹奏需要调弦,司职调;南方
魔礼青,手握宝剑,表示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宝剑锋利无比,司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表示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就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司职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
佛塔,同样也是表示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宝塔内可避雨,司职雨。因此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又有风调雨顺之意。
韦陀菩萨
天王殿背后供奉的是一位表情严肃的护法天神,它叫韦陀天。据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时,有邪魔把佛祖的遗骨抢走,韦陀天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另外佛教还有一位护法天神叫韦琨,是四大天王手下32位神将中的首将,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大将之一。后人就常把韦天将军与韦陀天相混。从宋代开始,
中国寺庙开始供奉韦陀天,常站在
弥勒佛背后,面向
大雄宝殿,意为保护佛法,保护出家人。在这里给大家说两个关于韦陀天神的趣闻: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则是管账的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弄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有一次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生出一计,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
弥勒佛负责公关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作为寺院护法,铁面无私,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以后,庙里果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小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佛家道理:为人处事要扬长避短、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方能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另一个关于韦陀身上这根杵的趣闻,据说如果韦陀的杵扛在肩上,表示这是个大寺庙;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或杵立在地上,则表示这是个中小型的寺庙。虽然灵光寺的规模不大,但俗语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不在大有灵则名。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平面宽14.52米、进深14.75米,呈四方形,是明显的唐代建筑平面结构。殿内供奉有:最前面供奉的就是灵光寺的开山祖师,也就是
惭愧祖师——潘了拳师父;再往后是
千手观音、地藏王菩萨、目莲菩萨和佛法僧三宝大佛。大佛后面供奉有
送子观音;左侧山墙供奉有太子菩萨、
六祖慧能和
文殊菩萨;右侧山墙供奉有
普贤菩萨和
定光古佛;殿后立面供奉有
伽蓝菩萨和
达摩。
十八罗汉殿
供奉有18位罗汉,据佛经记载,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所谓“罗汉”,它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教义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而“阿罗汉果”便是
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免除投胎转世(生死轮回)之苦。凡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可称“阿罗汉”(简称“罗汉”),也都可以享受人间供奉。佛祖释伽牟尼曾明示:十六罗汉,可不入涅(nie)盘,常住人间,弘扬佛法,享用人间供奉与祭祀。佛经上说是十六罗汉,为何又成了
十八罗汉?后加上去的两位,一说是著《
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
唐僧,一说是
摩诃迦叶与
布袋和尚。清朝皇帝
乾隆则定十七罗汉为
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长眉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
「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
「
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坐鹿罗汉」
「看门罗汉」迦叶——「降龙罗汉」
弥勒佛——「
玄慈」
诸天殿
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二十四位护法天神,这一说法来源于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早期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关于天神至上的说法,但佛教并不反对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做为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份,并逐渐演变为保护佛法和弘扬佛法的美好象征。其中有一份“诸天天神”吉祥天女”就是象征吉祥财富的天神。他们分别是:一
梵天、二
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
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
菩提树神、十五
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鼓楼
大鼓建于明朝,原鼓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坏,是后来重新蒙制,但鼓架仍为明朝时所造。大鼓直径1.48米、通高1.67米。刻有一对联“革鼓叩空空,空古空今,今古皆从空里去;木鱼敲觉觉,觉人觉世,世人都向觉中来”。
关帝
鼓楼隔壁间供奉“关帝”:关帝既是关公(关羽),中国佛教将关帝供奉为伽篮菩萨,与韦驮天菩萨并称为
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
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福寿阁
在鼓楼与罗汉殿之间的福寿阁供奉有原灵光寺
住持“润海法师”的
塑像:是现任住持释瑞基法师的师父,因为其德高望重,传灯有功,1992年由旅港乡贤杨光华捐资修建福寿阁作为纪念。
钟楼
大钟铸于明朝(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重约二千斤,口径约1.5米,高约1.8米。刻有一对联“一百八名钟声,唤醒人间春梦;九十三峰山色,显呈我佛禅机”。
景点特色
梅州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雁洋生死柏
一绝:生死柏位于梅州灵光寺寺大门前的草坪上。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右侧的一棵高30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傲然耸立;左边那棵高27米,虽已死了近四百年,无片叶,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就是被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树”,相映成趣,给佛寺更添神秘感。
八十年代初期
珠江电影制片厂曾经拍过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棵树为背景,设计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荣的为男,枯的为女。
菠萝顶
二绝:寺里最壮观的主殿是
大雄宝殿,殿内经常香烟鼎盛,但却终年空气洁净,没有香烟薰人。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此藻井是藻井中的斗八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的螺旋状藻井,因其螺旋状结构像菠萝,所以在
梅州市也俗称其为“菠萝顶”。
此藻井建于明朝(138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比
天坛的方形藻井早了一百多年。相传是当年粤东监察御使梅鼎扩建灵光寺之时专门从
福建省请了一个老的木匠艺人过来建造,整个藻井的结构没有用到一颗钉子,全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工艺高超,是古今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民间视为“鬼斧神工”。
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一处是广东梅州的灵光寺,另一处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也叫九龙藻井)。这种藻井妙就妙在它能及时把大殿内的香烟吸到殿顶然后迅速排出,所以殿内游人都不会烟呛着。这种通风设备在古代寺庙建筑中堪称经典之作,是中华寺庙殿堂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大雄宝殿无叶片
三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灵光寺除大殿外,还有金刚殿、罗汉殿、诸天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
景观故事
无笃石螺
无笃石螺是生长在阴那山小溪当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好像是人们将螺尾部敲去后将要下锅煮的样子。相传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不少善男信女来寺进香,有人用在溪中捉到的石螺做菜,当他们敲去螺的尾部,正要下锅的时候,被了拳和尚发现,于是上前给他们讲“信佛人要诫杀生”的道理。众人听后十分羞愧,就将石螺放回溪中。石螺为了感恩了拳,便保持敲去尾巴的样子,繁衍至今,后人称为“无笃石螺”或“无笃螺”。从此,无笃螺便成为
阴那山极富特色的一种
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片生熟鱼
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
红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五色雀
相传在梅州阴那山中有一种灵禽,有五种颜色,每年都会飞来灵光寺在生死树之间来回穿梭,有如前来梅州灵光寺朝圣。据寺中老僧相传,这种五色雀并非产自本山,而是来自
沙县区,即灵光寺祖师潘了拳的家乡。相传潘了拳少年时在家乡
小庙学习佛经,有一天听同伴在外面吵吵闹闹,他走出庙门,见大家在争拔一只从山上捉来的
益鸟的彩色羽毛。了拳心里着急了,说道:你们这样干,是要害死一中小鸟的。于是他用几块米把小鸟换出来,并小心护养。时间过去个把月,小鸟羽毛丰满了,潘了拳便把它放生了。这只彩色鸟在寺庙上空飞鸣着,绕了几圈才飞去,好像是向了拳告别。过了不久,这只小鸟又邀集了一批同类,飞到寺庙上空盘旋鸣叫,好像是感谢了拳救命之恩。后来,潘了拳由闽来粤,这种彩色鸟年年都要往南飞一次,当时人说这是
台湾拟啄木鸟去向远方的潘了拳拜年。灵光三奇虽然只是传说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佛家道理:“众生皆有生命,我们信佛之人理应本着众生平等的慈护之心,切忌杀生,而应提倡放生,积累功德”,为此灵光寺门前专门设有放生池一个,供广大善信放生积累功德。
茶泉
从灵光寺右侧进去约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条小溪,长年流出清彻的溪水,清凉可爱。但是,每当春雨连绵,久雨之后,泉水变赤,类似茶色,人们称茶泉山谷叫茶坑。传说潘了拳当年来到
阴那山,上山伐木结茅修炼。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寻找而来并住下,照顾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练外,还经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姐姐看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了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看见树木繁茂,
荆棘遍山,只听得斧锯之声和相闻呼唤之声,,却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于是叫弟弟上来喝茶。可是在山谷深处,不容易上来,就叫姐姐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拳闭目,嘴里似乎叨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至今仍同茶水一样的颜色。又据传,
清明节前后,雨水特别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时,天更将放晴了,故又有茶泉报晴之说。
坐化椅
在灵光寺内,还现存着一张1000多年前的藤椅。据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条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历时长久,不断修补,椅身已布满了近千枚铁钉,样子十分苍古。据传说潘了拳49岁坐化时,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现在已用玻璃橱保护起来,存于灵光寺内,作为珍贵文物保存。
木龙迎客
灵光寺祖师宝殿的殿顶四角,有四条雕刻木龙。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发现四条木龙不见了,到了傍晚,木龙又回到原处。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里,窥视殿顶,想看个究竟。果然那木龙慢慢地离开原位,偷偷地向西去。和尚随即跟踪而去,走到二里远的深潭处,只见四条木龙在那里乒乓乒乓地游泳。那和尚不声不响地回到寺里,想到了一个降龙之计:打制了四个
铜铃,分别系在四条木龙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龙又要动身,铜铃便“铃铃”地发出响声,木龙顿时胆颤心惊,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几天后,木龙脖子下的铜铃又响了起来,那和尚以为木龙又想偷去游泳,便从房里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左方角的木龙未动,只是铃声作响,其它三个铜铃哑然无声。接着,一群善男信女从左方走进寺来。客人一到,铜铃便不响了。右方的铜铃作响时,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进寺庙。
传说木龙被系上铜铃之后,改邪归正,将功补过,以铜铃作为迎客的信号,故有木龙迎客之说。
千亩茶海
灵光寺坐落于广东梅县县城东南40公里的阴那山麓,这里海拔1297米,终年温和湿润,气候宜人,山间云雾缭绕,环境优美。依托着
阴那山气候湿润,高海拔的天然优势,使灵光寺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种植气候和地理环境。自古就有“高山
南岳云雾茶出茗茶”的说法,灵光寺千亩茶山凭借这有利的地理优势,茶田所产茶叶自然醇香,回味无穷,堪称茗中之秀,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奖项。
灵光寺向下极目所见皆绿色,成片的茶田沿着山势蜿蜒而上,依山而植,群山环绕,处处茶香飘逸,沁人心脾。绿油油的茶田,层次分明,呈阶梯状向远延伸,似无止境。千亩茶海浩浩荡荡,形成浩瀚的绿色海洋,将灵光寺团团围绕,满山绿意氤,清新自然。茶树整齐种植其间,成行成片,肆意妖娆。每年3月至4月,满山
翡翠,春意盎然,时有采茶女漫步背篓于茶田间,轻笑浅语,间或放声齐唱客家采茶山歌,你应我和,山间时可闻鸟声,时可听人语。身处山间,感受千米茶山带来的清香,禅意油然而生。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灵光寺千米茶山风景秀丽,千亩茶海四季皆绿,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休闲旅游,寄情山水,放松心情,尽情体验灵光寺“禅”文化的佛教魅力。
地方特产
梅州金柚、梅州盐焗鸡、
梅州客家娘酒、
味酵粄(小吃)、梅州腌面腌粉、芋丸、
牛奶树根 交通指南
梅州灵光寺交通:出租车、客运巴士、自驾车
梅州市区梅城——(走S223线)——梅州市
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
雁洋镇——梅州灵光寺
广州市——
广州—惠州高速公路——
惠州—河源高速公路——
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灵光寺
深圳市市区——
深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灵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