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黑猪
湖北西部山区南型黑猪的总称
鄂西黑猪是湖北省西部山区南型黑猪的总称。
百科名片
1959年湖北省开展地方家畜良种调查埋为本名。它包括恩施黑猪、长阳猪和阳黑猪等类群,具有适应山区生态环境条件、耐粗饲和其肉、脂宜于加工火腿、熏腊肉等特性。目前以中等体型的恩施黑猪(当地称为“中型猪”或“二眉猪”)数量最多,质量最优。1981年,《中国猪种志》编辑组在昆明市召开的中国西南地区猪种资源讨论会上,将本猪种列为“湖川地猪”的组成部分。
数量及分布
鄂西黑猪主产于鄂西23个山区县市。产区东至公安县虎渡河,西北部与渝、陕接壤,南部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界,北至竹山县房县,周围省、县亦有分布。1981年本品种在湖北境内存栏约180万头,其中繁殖母猪12.5万头,种公猪2500多头。中心产区的恩施地区(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存栏12万头,繁殖母猪8.5万头,种公猪2000头。2001年底,本品种在恩施自治州境内存栏96392头,能繁母猪89480头,种公猪仅76头。
养殖特点
鄂西黑猪在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都适宜养殖,鄂西黑猪属肉脂兼用猪种,与其他猪种相比,鄂西黑猪肉色泽鲜红、细嫩多汁,富含钾、钠、镁、铁、锌、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是食中珍品。鄂西黑猪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8个县市现辖行政区域。鄂西黑猪的饲养环境,饲养地位于产品产地范围内的武陵山山区地形,海拔300米至2000米,分布有成片的巴东红三叶、白三叶、山豆根救荒野豌豆、杂灌木等组成的天然植被。以清江水系的山涧溪流为饮水。鄂西黑猪的饲料条件:以本土生产的玉米、杂豆、马铃薯、番薯等为补饲原料,允许在仔猪阶段补饲适量的蛋白质、矿物质饲料。一般较为经济的饲养方式为牧草喂养,养猪应选择鲜嫩、多叶、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的草种。适宜养猪的草种有hn-mc黑麦草、hn-mc紫云英、hn-mc苦荬菜、hn-mc籽粒苋等,以及多年生的hn-mc白车轴草、hn-mc紫花苜、多年生hn-mc黑麦草等,这些牧草营养价值高。鲜草喂猪后,将剩余的牧草用塑料袋青贮饲料,在淡季用。鄂西黑猪的饲养方式:放牧加舍饲。鄂西黑猪的圈舍条件:猪舍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换气和卫生条件。
品种的形成
据历次调查分析,鄂西黑猪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山区条件的制约
产区境内山大谷深,地形复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800—1700毫米,气候寒冷潮温,且垂直差异大。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4,农作物以玉米、薯类为主,旱杂粮、薯类藤叶等副产品数量多,是养猪的主要饲料来源。另外,产区内各种野草、树叶以及红车轴草火棘、橡实等来源广。群众还有利用山区优越条件放牧养猪的习惯。长期在山区环境条件下生活的鄂西黑猪,形成了耐粗饲、耐寒湿和蓄脂能力强等特性。
人为的选择
产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副业门路少,生产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群众把养猪作为积肥,吃油、肉和用钱的主要家庭副业。加上单村独户的长期闭锁繁殖饲养,群众有吃腌熏肉的习惯,火腿外销情况好。这些都是形成鄂西黑猪品种的因素。
经济人文原因
产区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混居的地方,汉、土、苗人民在祖传的礼仪习俗中,多离不开猪和肉。《湖北通志》、《咸丰县志》上就有“陈—牛—羊—豕”祭祀和“细阴米各用膏煎水煮”作“茶饮”(即用细茶、糯米、猪油等制成的饮料)的记载。可见,产区养猪业历史悠久,鄂西黑猪是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
产区自然形成“母猪窝子”和交易猪行,对产区内外猪种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据《咸丰县志》记载,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该县有交易猪行30余处。《来凤县志》亦有类似记载。目前各地“母猪窝子”繁殖的仔猪,通过交易所销往四方,对生猪的发展和猪种质量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据《竹山县志》、《施南府志》等记载,历史上因灾荒、战乱等引起了人畜的流动,如明朝荆州市及川、湘等地部分移民迁入产区,带来了外地猪,这对本品种形成不同类群也有一定影响。
野猪的影响
产区有些地区山高林密,野猪多,曾多次发现野公猪配家母猪产出杂种猪。如1980年,原鹤峰县中营公社长二队黄玉斋的母猪被野公猪配后产仔5头,1982年4月5日,已饲养至16月龄,屠宰其中的一头体重88千克,屠宰率70.79%。该猪被毛粗长,鬃毛长16厘米。绒毛密,头直长呈圆锥状,体长与头长比3.27:1,耳小竖立、后张,眼球巩膜鲜红,四肢强健,性刚烈,体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介于野猪与家猪之间。可见,在有放牧习惯和缺栏圈养猪的偏僻山区,野猪的血液对鄂西黑猪的形成,也多少有些影响。
品种的特征特性
体型外貌
鄂西黑猪被毛黑色,结构匀称。成年母猪平均体高60.89厘米,体长122.62厘米,胸围106.24厘米,体重94.53千克(表36)。头稍长,额部有横形皱纹,有的有旋毛。额有似眼眉的两道深皱者,当地称“二眉猪”。耳中等大,软而下垂,长不及口叉,皮肤皱较少。颈下少见垂肉。背腰较平直,腹大而不拖地。后躯较弱,略高于前躯;斜臀。尾帚长不及飞节。四肢健壮。表36 鄂西黑猪成年猪的体尺体重
此外,鹤峰县等地猪体格较大,当地称“大型猪”、“狮子头猪”。其体质较疏松,毛密鬃硬,皮肤皱多而深,膝部多“穿裤腿”,颈下垂肉明显,尾帚长,过飞节。恩施石窑、建始官店、巴东马眠等地的猪,体型较小,头直长,嘴筒尖,耳小,耳廓较硬,前躯发育差,皮肤平滑无皱,当地称“小种猪”、“狗头猪”。
生长发育
测定鄂西黑猪120头猪种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表37。表37 鄂西黑猪生长发育统计
鄂西黑猪生长强度情况见表38:
表38 鄂西黑猪增重情况(母猪
据资料分析,鄂西黑猪的种猪在6月龄以后生长速度变慢。
鄂西黑猪种猪7—8月龄,体重40千克以上,为适宜初配时期,而育肥在中等饲养表示问候等平下,9月龄体重达90千克左右,其增重比种猪高1倍以上。
繁殖能力
鄂西黑猪性成熟较早,有的公猪在55日龄,体重14千克左右,即有爬跨、射精等性行为出现。农村对公猪普遍利用过早,一般3—4月龄即行配种,不少公猪因利用过度,一般仅能利用1—2年。在种畜场的公猪一般8—10月龄配种,利用年限达3—5年。测定7头鄂西黑猪公猪的射精量,平均为119.5毫升,密度1.64亿,活力0.88,PH值7.25。
鄂西黑猪一般在90—120日龄第一次发情,发情周期18—22天,持续3—5天,发情征候明显。发情后,初产母猪在2—3天,经产母猪在1.5—2.5天为适宜配种时间。据238窝统计,情孕期平均为113.92天。产后在哺乳期发情者较少见,一般在仔猪断奶后5—7天发情配种。
产仔数,初产平均8.69头,二产10.27头,经产11.88头(表39)。表39 鄂西黑猪繁殖性能统计
成年母猪各胎次产仔数情况见表40.
表40 鄂西黑猪产仔数分胎次统计
利用年限一般5年左右。平均乳头12.71个(表41):
表41 鄂西黑猪乳头数调查统计
肥育性能
鄂西黑猪的肥育性能较好,按南方饲养标准饲养,240日活重达92千克,肥育期平均日增重509.13克,每千克增重消耗可消化蛋白559.70克,消化能60.2兆焦耳,混合料4.42千克,青料3.75千克;在农村饲养,9月龄活重可达90千克,肥育期平均日增重401.7克,每千无增重消耗可消耗化蛋白337.08克,消化能52.3兆焦耳(表42)。表42 鄂西黑猪肥育性能
胴体性状
据屠宰测定20头育肥猪,平均屠宰率71.66%,花板油占活重的11.24%,腿臀比25.14%。测定20头育肥猪左半边胴体,瘦肉41.80%,肥肉36.63%,皮10.25%,骨9.19%(表43)。表43 鄂西黑猪屠宰测定结果
表44 鄂西黑猪可食部分化学成分分析表(鲜样)
肉的品质:肉色鲜红,系水力58.83,PH值5—6.2,熟肉率67.75%,肌纤维细度67.2微米。
脂肪品质:背膘出油率为87.16%,碘价63.22;板油出油率为89.85%,碘价58.97。鄂西黑猪瘦肉、肥肉、花油和板油的化学成分见表44。
肉品的加工利用
鄂西各族人民均有屠宰“年猪”并加工腌制品的习惯,主要产品有熏肉、熏火腿、肘蹄、腊肉和灌肠(熏腊肠)等。1980,“恩施火腿”和“恩施熏肉”是全国同类产品中的名牌产品之一。 (1)恩施火腿:1980年在全国杭州市火腿制品会议上被评为全国第4名。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高年产火腿可达33万只,其中半成品12万只。
恩施火腿有下列特点:
①制作工艺吸取南(金华市)北(皋)火腿加工技艺之精华,继承本地熏腿的传统经验,发挥本地原料的特点。成品盐度适中,造型美观,有竹叶形、琵琶形之分;色、香、味都很好;鲜肉成品率68%左右。
②以鄂西黑猪中、小个体肥猪的后腿作原材料,皮薄、肉嫩,脚杆细,成品更优。
③营养价值丰富,可食部分含蛋白质36.36%,脂肪18.48%,水分35.37%,还含有钙、铁、磷等成分,且腌制不用硝。
(2)恩施熏肉:又名“土腊肉”。是产区的传统特产,色泽橘黄,瘦肉具有玫瑰色,食不腻口,风味独特,以鹤峰县大型肥猪作原料的产品为上选。恩施熏肉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与恩施火腿相近,蒸、炒、炖均可,清香爽口。
(3)灌肠制品:分腊肠和灌肠两类,均以生料加工制成,风味别具一格,保存期较长。
适应性
本品种长期生活在山区,在以青粗料为主(结合放牧)和精料少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繁殖,抗逆性强。
据放牧试验,在低山野草萌发季节,鄂西黑猪日平均放牧采食面积53.4平方米,采食量2.34千克;高山区日平均放牧采食面积34.7平方米,采食量2.91千克。据试验,在海拔1100米高山区放牧期的架子猪,日增重可达470克。
咸丰县种猪场试验。8头鄂西黑猪拖架期113天,饲以70%的青饲料,30%的红薯粉渣,平均日增重275克。可见该猪种耐粗饲的性能良好。
杂交利用
鄂西黑猪用中约克、巴克夏、哈白、苏白、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内江市荣昌区、监利等国内外猪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都有一定效果,测定结果见表45。90年代初,则引进大约克猪与鄂西黑猪进行二元杂交,1997—1998年又引进长白公猪进行三元杂交,开始生产长大鄂三元杂种肉猪。目前,80%的商品猪为大鄂(主要的)和长大鄂,另20%则为中鄂猪(中约克×鄂西黑),多用作制作优质火腿的原料。表45 鄂西黑猪杂交效果
评价和展望
鄂西黑猪是湖北省山区数量多、分布广的地方良种之一,具有适应鄂西南高山地带生态环境饲养、肉旨适于腌制火腿和腊肉等特点。目前,鄂西黑猪数量减少,品质下降,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繁育体系,整顿好县、市种猪场和核心群,采取切实措施对该地方良种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选育工作,不断提高种猪质量。同时,进一步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在保持鄂西黑猪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和瘦肉率。并注重火腿和腊肉等肉制品的研究开发,扩大市场,提高效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百科名片
数量及分布
养殖特点
品种的形成
山区条件的制约
人为的选择
经济人文原因
野猪的影响
品种的特征特性
体型外貌
生长发育
繁殖能力
肥育性能
胴体性状
肉品的加工利用
适应性
杂交利用
评价和展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