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贝柳斯
浪漫主义时代晚期的芬兰作曲家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原名约翰·朱利叶斯·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兰作曲家,浪漫主义时代晚期的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作品表达了对于民族和大自然的热爱。
西贝柳斯早年就读于海门林纳开创性的芬兰语文法学校,1885 年,他完成学业并搬到赫尔辛基,名义上是学习法律,但也就读于音乐学院。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大型管弦乐作品《库勒沃交响曲》(Kullervo Symphony)、交响诗芬兰颂》(Finlandia)、《图内拉的天鹅》(Swan of Tuonela)、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为戏剧《死亡》(Kuolema)配乐的《悲伤圆舞曲》(Valse triste)、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歌曲、钢琴曲。
人物简介
让·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作曲家;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海门林纳(Hämeenlinna),西贝柳斯9岁起学习钢琴,14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他曾希望成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而非作曲家。
1885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随韦格利乌斯(Martin Wegelius)学习,1889年毕业;这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公演,得到好评;1889年赴柏林,随贝克尔(Albert Becker)继续学习作曲,次年至维也纳,师从卡尔·戈德马克(Carl Goldmark)深造。
1891年回到赫尔辛基,写下了合唱交响曲《库勒沃》,1892年首演,受到热烈欢迎;此后他致力于创作。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
1897年,芬兰政府肯定了他的成就,开始为他提供津贴,使他能够专心作曲;1900年,他的《芬兰颂》首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的爱国思想;1904年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受到来自国外的许多邀请,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定居赫尔辛基近郊耶尔文佩的艾诺拉别墅(Villa Ainola, Järvenpää);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
1957年9月20日逝世于耶尔文佩,享年92岁;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物生平
让·西贝柳斯,芬兰作曲家,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中南部小市镇海门林纳,1957年9月20日卒于耶尔文佩。
其父为外科医生,在西贝柳斯未成年时即去世。西贝柳斯9岁开始学习钢琴,成绩虽并不突出,却喜即兴演奏。15岁又学习小提琴,并热切希望成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但毕竟由于学习开始得过迟,他的愿望不能实现。尽管西贝柳斯在中学时已显示出很好的音乐才能,但还是遵从母亲和祖母的意愿,考入了赫尔辛基大学的法律系。同时又以特别生的身份入音乐学院从匈牙利教师H.奇拉格学习小提琴,并从学院院长M.韦盖柳斯学习乐理。不久西贝柳斯终于放弃了法律,完全转向音乐专业。
1889年,西贝柳斯以两部颇受好评的室内乐──A大调弦乐三重奏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 ,结束了在音乐学院的学习。随即获得一笔奖学金,去柏林深造,从A.贝克尔学习作曲理论。柏林的音乐生活使西贝柳斯的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受益不浅。1890年秋,西贝柳斯回到芬兰,短暂停留后,又去维也纳进修,受教于R.富克斯和K.戈德马克。
1891年回国后不久,受聘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从事创作。他的创作成就,逐渐受到国内舆论的重视。从1897年起,西贝柳斯得到皇家议会给予的年金,使他得以减轻教学负担,用更多时间从事创作。
至20世纪初,他终于辞去教学工作,除专心创作外,也应邀去过美国英国等国进行教学和演出活动。
西贝柳斯最初的作品主要是室内乐,但他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是在管弦乐方面,并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杰出作品。他的管弦乐作品,多取材于民族史诗或民间传说。根据由芬兰民间诗歌和神话编成的史诗《卡勒瓦拉》中的题材进行创作。如交响诗《库莱尔沃》(1892,乐队与声乐)、传奇曲《勒明基宁组曲》 (1893~1896)、交响幻想曲波约拉的女儿(1906)等。其中《库莱尔沃》是西贝柳斯第1部成名之作,全曲共分5个乐章,故事表现库莱尔沃和一个少女相爱,后来发现这个少女竟是他幼年时失散的同胞妹妹,结果导致悲剧的结局──妹妹投水自尽,库莱尔沃也拔剑自杀。《勒明基宁组曲》也是一部颇受人欢迎的传奇曲,它包括4个部分,即《勒明基宁和少女们》 、 《勒明基宁在图奥内拉》 、 《图内拉的天鹅》和《勒明基宁的归来》 。勒明基宁是传说中生活放荡类似唐璜式的人物。在这苏格兰足球丙级联赛传奇中以《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突出。图奥内拉是芬兰神话中的冥府,它被一条黑水河环绕,河上游着一只天鹅。乐曲在加弱音器的弦乐的背景上,突出英国管吹奏的旋律,有如天鹅悲凄的歌声,意境幽深。这些作品,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在芬兰人民反对俄罗斯帝国入侵,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创作的;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政治意义,但却鼓舞了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9年,是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斗争史上更加尖锐的一年;西贝柳斯在这一年内完成了几部富于爱国热情并给芬兰人民以鼓舞的作品。如童声与男声合唱《雅典人之歌》 、乐队组曲《历史场景》和第音诗《芬兰颂》等。
这些作品中,《芬兰颂》是一部具有广泛国际声誉,为世界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的名作。该曲初为一部配乐中的终曲,曾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为名演出过。后因沙俄禁演,不得不改名为《即兴曲》。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该曲以严峻深沉的引子开始,引出抒情悲叹的主题,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趋向高昂,充满战斗的激情;最后以充满信心的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贝柳斯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第一交响曲(1899)是按古典传统方式写成,具有史诗般的气氛;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交响曲》 (1902),标志着一种新风格的开始。全曲从忧郁神秘的气氛和烦躁不安的激情,达到宏伟庄严的凯旋结局,具有从苦难经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哲理性;《第三交响曲》(1907)只有3个乐章,是一部明朗、抒情的交响曲,充满了光明和欢乐。 《第四交响曲》 (1911)气氛晦暗,富于冥想性,是一部独特的表现内心世界的作品;第五交响曲(1915)是一部欢快、嘹亮而庄严的作品。作者写此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尽管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西贝柳斯在这部交响曲中却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第六交响曲》 (1923),表现出很强的克制。 《第七交响曲》 (1924)只有1个乐章,它以较为亲切温柔的音乐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欢乐——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创作,以其深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
西贝柳斯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在1929年以后,他的旺盛的创作活动令人不解地中断了,从这时到他去世的近30年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再创作什么重要作品;对此,西贝柳斯在其晚年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专制和战争使我厌恶,只要想起暴政和压迫、集中营和捕人,就使我心理上和生理上发病。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多年中未能创作的主要原因。”
西贝柳斯是继爱德华·格里格之后,北欧乐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受到芬兰人民的极大崇敬,从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每年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都前来参加演出活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也以西贝柳斯命名。
人物评价
西贝柳斯 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称自己崇拜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应该在贝多芬的旁边。
西贝柳斯的音乐对英国美国作曲家影响尤大,在英美两国他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当代作曲家。许多英国作曲家,如巴克斯,格兰维尔·班托克约翰·艾尔兰等都曾模仿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另外,阿诺尔德·勋伯格也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交响曲作者。
西贝柳斯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不但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中以交响乐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七部交响曲,若干首交响诗,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形象多样,有的富于英雄的史诗性,有的着意内心情感的刻画,而这一切都散发着北国大自然的气息,渗透出芬兰雄浑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
西贝柳斯去世后,芬兰人在赫尔辛基市为他树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类似管钢琴,芬兰的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纪念碑的建造,每个钢管的处理都表现了芬兰金属处理的不同特殊工艺。
作品赏析
芬兰颂
芬兰最 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俄罗斯帝国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俗音乐。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第一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E小调,OP.39,作于1898—1899年,1899年4月 26 日在赫尔辛基首演。此曲未显示西贝柳斯的个性,更多受彼得·柴可夫斯基影响。却不失为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作品。共4个乐章:
1.不太快的行板,导人部,独奏单簧管奏哀怨又带有冥想的旋律,成为重要动机,由单簧管微弱的表现引人快板主部。先在第二小提琴节奏上,第一小提琴奏G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大提琴以模仿作答,双簧管。低音号、圆号将其扩大,长笛、小提琴、小号推向高潮。然后在弦乐与竖琴升C小调和弦上,长笛、圆号奏安详的动机过渡后,双簧管奏升F小调第二主题,木管以对位缠绕。这种优美被低音所奏短小的动机破坏,最后以弦乐拔奏尖锐的3个B音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幻想性地发展各动机,单簧管先以B大调奏导人部动机,以G小调、E小调转调发展;2把小提琴以升G小调奏第二主题,各乐器接替形成充满不安的低音弦乐的半音阶性动态后,第一主题后半部旋律以G人调出现。进人再现部后,第一主题以G大调,第二题以E小调再现。管乐以断奏奏E小调叠句后,进人结尾部,以E小调和弦结束。
2.不太慢的行板转广板,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大提琴,先在圆号和单簧管和弦支持下,奏抒情的民俗音乐主题,速度减慢后,以卡农进行G小调旋律,形成高潮。主题旋律大提琴回想后,4把圆号以降A大调奏新旋律,木管应答后,圆号用慢板再现主题,小提琴、大提琴以降E小调奏悲歌。转为降C大调,在乐队狂热发展中,以主题动机推成高潮,减速后,以降E大调再现主题而结尾
3.谐滤曲,快板、C大调,三段体。在中提琴、大提琴拨奏上,小提琴奏主题,木管以快速音群对比作答,轻快的C大调旋律有第二主题功能。长号与木管对话后,由广板而进人E大调中段,中段有巧妙的和弦处理,圆号与长笛对话,回归C大调谐谑曲,第二主题以C大调重现,在粗野的狂热中快速结束。
4.终乐章,幻想曲似的,行板转极快的快板。导人部行板先奏情意绵绵的E小调旋律,此旋律来自导人部动机,但把它改变成灰暗的悲剧性。2支长笛奏优雅的旋律,低音弦的叹息加定音鼓引出快板主部。木管奏E小调主题,弦乐奏另一主题,两个主题以木管表达为中心发展,形成高潮后转行板。在C音上持续,小提琴奏充满表情的C大调旋律,充满憧憬。铜管接替后,向抒情高潮发展,快板主题作赋格发展,乐队咆哮后,回复行板,形成B大调颂歌,最后以E小调和弦结束。
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第一乐章的田园心境很快地变得混乱。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圆满的主题,似乎是杂乱地攀升,又散乱地消失。在漫无章法的背后,是微妙连贯的承续,乐章的所有内容若不是来自两个在开头以弦乐与木管奏出的重复音符主题,就是来自木管和铜管的沉思。而在回到一开始那种轻柔温和前,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高潮。在行板乐章,西贝柳斯在两个相竞争的不同调性主题之间,制造强烈的冲突。第一个主题以挽歌般的d小调(表情标示为“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隐忽现的低音大提琴拨奏,而木管和铜管则制造攀升的高潮;第二主题是弦乐二部演奏的虚无飘渺的升F大调,传递出一种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满痛苦与救赎的希望。西贝柳斯的手稿原就标明了死亡和基督这两个主题,但乐章到结尾时仍充斥着混乱,而且缺乏慰藉,似乎意味着胜利者仍是“死亡”。
谐谑曲乐章表现出机关枪一般的弦乐装饰音,因而产生显著的活力。虽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大多以重复的单一音符为主,但却代表极强烈的对比。依循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先例,直接经由华丽装饰音的桥梁,导入终乐章;该乐章传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单调的节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调从沉重的d小调中脱颖而出。西贝柳斯再次像贝多芬那样,重现转调的乐句。因此,大调的胜利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后他以赞美诗般的旋律来总结全曲。这是西贝柳斯最后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后来的作品里,他将专注于追求形式上的简洁,以及使这首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别具特色的自我表现方式。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D小调,OP.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诺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该年10月19日由哈里尔(Karl Halir)主奏首演。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个声部,奏1)小调主和弦,主奏小提琴奏哀伤的第一主题,单簧管模仿主题开头后,主奏小提琴再将主题动机加以发展。呈示华丽动态、18世纪风格短小华彩后,单簧管以扩大五度下降动机结束第一主题部。在定音鼓持续D音上,先由大提琴巴松为第二主题铺垫,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题,单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对位。主奏小提琴奏降E大调上行琶音后转为降D大调,复弦奏第二主题,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对位。进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与低音弦乐和弦上,小提琴齐奏降B小调第三主题,变为长笛柔和旋律后,由单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再出现转为确实的中板,G小调,华丽地展开华彩。然后再现前面三个主题,变为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调奏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承接。第二主题先由单簧管再现转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承接发展终止于单簧管、巴松、中提琴予以对位。转为活泼的极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调再现第三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后,以第一主题动机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华彩的开头快速音群,以强力主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降B大凋,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体。单簧管奏导入动机,双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题,弦乐予以装饰。第一段以降B大调结束后,中段弦乐奏导入部动机,长笛、小号变形模仿,再产生新的旋律,构成三重交错。第三段重现发展第一段。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在定音鼓与低音弦乐节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回旋主题,高八度反复后,主奏小提琴把顽固音型发展成快速音群,经降B大调、G小调,在D大调属七和弦结束回旋主题。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齐奏G小调第一插句,圆号持续D音与弦乐震音将这个上题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连音型向前发展,单簧管以强音奏回旋主题动机,引出回旋主题再现。单簧管以D小调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对应,合奏再现回旋主题,主奏小提琴华丽地发展,第二插句缠绕后发展至高潮变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以复弦奏跳跃的旋律,小提琴群与中提琴以齐奏反复第一主题节奏动机,圆号与低音弦乐反复节奏尖锐的D音后,华丽地结束。
参考资料
Jean Sibeliu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1-31
Jean Sibelius 代表作.Apple Music.2024-02-04
让·西贝柳斯.豆瓣读书.2023-12-22
Jean Sibelius – a short biography.Sibelius One.2024-01-31
National Biography of Finland.Henkilöhistoria .2024-01-31
The last masterpieces 1920-1927.Finnish Club of Helsinki.2024-02-0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赏析
芬兰颂
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