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崇诚吕氏续修族谱》是
田和姜子牙后裔吕磻溪、吕正名主持,吕正君、吕静轩、吕鹤轩编辑的一套族谱,民国甲申年(1944年)由
四川省成都市祠堂街39号的三三印刷社印刷,全套族谱共四册十四卷。
内容简介
四川省
中江县吕姓祖先为齐太公吕尚,在清
康熙其后裔吕若蓉、吕若杨、吕若汉、吕若相、吕若袍和吕若龙等六兄弟从
福建省省汀州府
永定区迁入四川省中江县南山镇
三塘村定居。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吕若汉、吕若袍等兄弟将其祖父吕积琳、祖母杨氏金骸迁于中江县东中皇寺癸山丁向合葬,其父吕崇城、母徐氏金骸迁葬中江县南山镇三塘村(吕崇诚葬白坟,妣徐氏葬白庙沟燕子窝形),奉为入川中江始祖。清雍正八年又将其祖父妣严氏金骸迁葬
中江县南山镇三塘村。
吕崇城:字时弼,生于明天启乙丑年十月一日寅时,卒于清
康熙戊午年二月十二日戍时(1625年10月1日~1678年2月12日)。妣徐氏生明
崇祯辛未年十二月初七戍时,卒清康熙壬午年十二月十五日亥时(1631年12月7日~1702年12月15日)。生子六,长子吕若蓉、次子吕若杨、三子吕若汉、四子吕若相、五子吕若袍、六子吕若龙。
四川省中江崇诚吕氏家族世系简图
姜子牙(始祖齐太公)→
齐丁公(齐丁公)→
齐乙公(齐乙公)→
齐癸公(齐癸公)→吕不辰(
齐哀公)→
齐胡公(齐胡公)→吕山(
齐献公)→
齐武公(齐武公)→
齐厉公(齐厉公)→
齐文公(齐文公)→吕脱[说](
齐成公)→
齐庄公(齐庄公)→
齐僖公(齐釐[僖]公)→吕小白(
齐桓公)→
齐惠公(齐惠公)→
齐顷公(齐顷公)→吕环(
齐灵公)→
齐景公(齐景公)→
齐悼公(齐悼公)→吕骜(
齐平公)→
齐宣公(齐宣公)→吕祁
吕积: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405年在位,子贷立。齐宣公子吕祁,隐居民间迁阳翟奉为阳翟始祖。
2、阳翟世系(今河南阳翟)
吕祁(阳翟始祖)→吕光(长子)→吕敏→吕不伐(次子)→吕雍(五子)→吕威→
吕霸→吕鸽(五子)→吕微→
吕陵镇→
吕隆(次子)→吕(次子)→吕凝(长子)→
吕泽(次子)→吕远(长子)→吕德(三子)→吕肇→
吕虔→吕鹄(次子)
吕虔:字子恪,
任城区(今
济宁市东南)人,三国时
曹魏将领。有胆策,
曹操在
兖州时,委以从事,率家兵驻守湖陆。后迁
泰山太守,与
夏侯渊共镇压
济南市等地的
黄巾军。又举秀才,加骑都尉,仍领
泰山郡。文帝即王位,加
裨将军,封爵益寿亭侯。再迁
徐州市刺史,加威虏将军。
曹叡曹即位,徙封万年亭侯,食邑二百户,合计六百户。后去世,其子吕翻袭爵,吕翻死后,其孙吕桂继嗣。娶
孔姓生子二长子吕翻、次子吕鹄,薨长子吕翻继嗣,次子吕鹄迁居河东,魏史有传。
吕鹄:徐州剌史,始居河东,为河东始祖,娶
赵姓生子二,长子吕慈明、次子吕行钧。
吕鹄(河东始祖)→吕行钧(次子)→吕拾(三子)→吕时→
吕端(长子)→吕应麟→吕雄→吕崇嗣(四子)→吕延之→
吕渭(次子)→
吕温(长子)→吕镇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贞元十四年(798)
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
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
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
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
吐蕃滞留经年。
李诵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
永贞革新”。
永贞元年(805)秋,使还,转
户部员外郎。历司封
员外郎、
刑部郎中。
元和三年(808)秋,因与宰相
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
衡州府剌史,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吕温卒年四十,娶方氏生子一吕镇。
吕镇:字安行,始迁河南洛,为河南始祖,娶汪氏生子二,长子吕康、次子吕宁。
吕镇(河南始祖)→吕宁(次子)→吕信(三子)→吕江(长子)→吕学→吕圣(长子)→吕菽(三子)→吕良(次子)→吕福(次子)→吕→吕韬→
吕梦奇(长子)→吕龟祥(次子)→吕蒙亨(长子)→
吕夷简(次子)→
吕公绰(五子)→吕希杰(长子)
吕公绰:字仲裕,荫补将作监丞、知
陈留县。宋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
中允,出知
郑州市,还判吏部南曹累,迁
太常博士,尚书
工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历知制、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祀明堂,迁
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
开封府。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
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兼判
太常寺。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
庞籍外属道士赵清受赂,杖脊道死。至是,
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
徐州市。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迁右司郎中,未拜,卒年七十有七,赠左
谏议大夫。娶上官氏封
京兆郡主,生子三,长子吕希杰、次子吕希道、三子吕希亚。
吕希杰:娶戴氏,生子二,长子吕求一、次子求二,迁金陵为金陵始祖
吕希杰(金陵始祖)→吕求一(长子)→吕嗣恭(次子)→吕理(长子)→吕应申(三子)→吕德秀(长子)→吕瑞(长子)→吕天德→吕福荫(长子)→吕骞(次子)→吕佛飬(长子)→吕旷兴→吕怀义(长子)
吕旷兴:号大德,简命
福建省平海有功,增太保,封出朝神将公王,娶蔡氏封一品夫人,卒同葬灌洋乌鸦形令为一乡神地。生子二,长子吕怀义,迁居
龙岩市,次子吕怀礼,迁
广东省未详。
6、福建龙岩世系
吕怀义:始迁福建龙岩州枫背,为福建龙岩始祖。娶廖氏生子一吕佑裔,卒葬倒林尾廖氏葬上风雨送钱形。
吕怀义(龙岩始祖)→吕佑裔→吕绵世→吕兴远(次子)
吕绵世:娶邱氏生子二,长子吕庇远,次子吕兴远,吕绵世卒葬形,妣邱氏葬下三层钟形。其长子吕庇远娶陈氏生子吕永盛,其次子吕兴远后由龙岩迁居
永定区。
7、福建永定世系
吕兴远:始迁永定县太平里长流村大路背居
马遂,奉为永定始祖。娶林氏生子三,长子吕东一郎,次子吕蒙一郎,三子吕千一郎
吕兴远(永定始祖)→吕东一郎(长子)→吕惟安→吕文富(长子)→吕景端→吕世隆→吕积琳(长子)→吕崇城
吕世隆:娶
卢氏县又娶罗氏,生子三,长子吕积琳、次子吕积、三子吕积玢。
吕积琳:字元泰,娶严氏无子,又娶杨氏生子吕崇诚,卒葬
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清康熙四十九年其孙吕若汉、吕若袍将其及妣杨氏金骸迁于
四川省中江县东中皇寺癸山丁向合葬,奉为入川中江始祖。清雍正八年其孙吕若汉、吕若袍又将妣严氏金骸迁葬中江县南山罗家坝卯山酉向。
8、四川中江世系
世系简图略。
四川中江县吕世子孙主要集居地在南山镇
三塘村、东北镇白梨村、东北镇七里村、
辑庆镇黄姜寺村,
通济镇、
集凤镇、
回龙镇以及四川省
三台县也有部分,还有部分移居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续修族谱
四川中江县吕氏崇诚续修族谱卷一
1、吕氏家乘世系原序(一)
乎盛哉有周十乱之佐
平王东迁树强七国勋德之隆昭烂史册无论河东得姓父有尚父女有
邑姜金柜传,神支衍庆一门两德佐周八百为三代雄冠至吾家圣祖手勤删述而必于书修吕刑於诗存采齐於
春秋不遗桓胡其因经重吕因吕证经若斯之殷勤是则吕不必远追
炎帝中推
四岳而三经二语以及孟氏之言谱过半矣第于支传衍脉络因流溯源则营丘启国莫详于太公自王舅
齐丁公嗣封合七百四十年而
齐康公逊齐于田又百三十年而
文天祥以贾得于秦年逾四十降秦于汉文信有弟迁晋其四世孙覇为汉
尚书令又十一传为威虏将军虔有功于魏封万年亭候又十一传为
开元进士延之子
礼部侍郎渭世居河东四子曰温为幽州剌史今业州洛阳寿州安阳海监平湖金华长州常熟吴江太仓新安宁陵四明嘉善其後也曰恭为防御副史世居
幽州今开封青州余姚新昌西蜀其後也曰俭为
侍御史世居
汲郡今卫辉蓝田三晋其後也曰让为右庶子今世所奉
吕洞宾其後也於是播河洒流普天作涧吹葭生吕叶响成音于宋有馀庆易直文穆文靖正献正湣六宰相皆史有传名大臣若与叔源明居仁伯恭班又亚程朱理儒标望矣然昭代不有文懿文安全州三相国沃州鸿原介儒三尚书仲木叔简易轩三侍郎望娄渭南两京尹九柏肖山槐长其南诸卿等之功何以名振当时光耀後祀乎至於
心学渊源则泾野新吾皆于中原唱导理学足称先後登坛其若屈官散局注意圣门力浚神腴溯萦灵脉手成卷轴谈道诸公若有居肆则观理助劳大为理学之人无大於孝节廉退又有文懿之侨葬感恸孔学之弃官奉母圣符之赞公著述升之之记阙裏孝何至也复有孝隆观察之不私一御南州司理之三日解
官廉退何真也而太淑人盛年禀节荷旌昭代更钦女贞则
都事之女上配
建文三桥之女育训琴川相公良称闱生气独存笔撰千秋前载莫逾作家推逢原父子各文集新昌
司空有元史正要
诗易二笺山河图等集关西
太史姓经野集宇冈工部有尚书讲意介儒司马存古约言非庵祠部有河溪家乘季可参藩有圣门重修山东通志令太子有阙裏陋巷宗圣三十裏
东野姓三墓诸志圣迹复圣道统各图与
中书居仁先生侍讲
吕祖谦笔墨争函矣馀惟乘生於谱谱生於姓
黄帝诸子受姓者十有四人大较得姓到今多自轩後而我孔上从圣祖之肇先不至历代之传乘已计六十有五而颜曾孟仲以及东野故皆轩禹辛後稷之所从出即当五子身自开家代各籍至六十有奇惟东野代逾七十多若
姜子牙传世神裔灵苗指掌所及虽七十有七犹有自来从营尚算其数之难限量其为宗派不既远且大哉圣符谱学甚深其家世与
安阳市治五
进士两门一家而世系精博力于搜考罗南北
吴楚收既散之血脉上会于汉唐宋培有据之根技系合乎太公岁几三千齐诚大矣哉世家也
吾宗系出
炎帝本姜性也际
四岳功封吕及周复以吕显迄汉唐宋大盛焉而尤耀我朝其间树德巍峨耀史册有唐宰相世表宋名臣列传及中原文献诸传皆载吕氏德业勋望甚详至以理学忠义著者尤不可胜数今居浙之盐官者盖安阳
主簿公之支派也主簿公者为逊国忠臣天开其,文章勋业代为继美与吾洛阳新安宁陵金华长州吴江新昌余姚皆鼎立至参藩公手志孔林其子圣符辑家乘世系既成问序于余馀乃喟然曰圣符其知谱,夫谱于
春秋成于汉小宗伯之法详于隋唐选举籍於是婚姻繇於是是以国谱有局即令使四方各以其家收来
上官姓为考定焉厥後是制废矣甚矣圣符之知谱也似春秋也夫春秋之义惟据述前唯定信後唯慎谋始唯简导从唯忠布言五者失一不足以训人训族乎何也谱者所以合散所以萃离族之於吾无不萃也无不合也世异则湮湮则离离则散非此曷道之从也言谆而不实述详而无据是始谋之失而曰族族之罪也斯不忠不简不慎之过也今圣符之为谱所可书事必核实且夫有疑之必阙而引以可行尊亲是义此非
孔子之从而得
春秋之旨而能若是乎夫然後子孙世守其无悖也无悖则不湮矣不湮则不离不散矣不离不散则宗法明族类洽而家道成矣甚矣圣符之谱似春秋也虽然非犹此也其意若曰为之後者勿终使封岳钓渭遂为千古绝响而使文穆正湣文靖正献忠亮诸君子专美于前云,诗曰无念,祖聿修厥德则此谱系似春秋者又是诗也夫
明赐进士第奉勅
总督粮储南京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签
都御史新安吕惟祺撰
丙午家君司铎永丰予往修定省之职因得与丰邑诸君子相道性命谈风雅时表亲日东修族谱询谱序于予余管而序之盖吕之先系出
姜子牙由来久矣至汉唐宋族大人繁散于天下徐国公蒙正公文
杞靖公夷简公籍河南贤哲辈出仕多显宦盖极盛焉後希杰公迁金陵旷兴公简命福建人文蔚起,※不绝及至国朝裔孙分居吴楚闽越蜀粤等处所居不一千一郎公尝思修谱而来逮已卒至孙日东承其志而重修乃动其族人曰谱者所以载源流明宗派以传後人也效古者家谱国史木本水源耳忆自千一郎公以来子孙数枝世传数代矣难有托身商贾致仕远游者犹得彼此相传而不失其序使於此时而不修其谱至世远年湮老成已往恐子孙各居异地不记其我祖我宗所来何自也余闻彼言固深信其为人简而厚朴而不华但尊尊亲亲以继惇睦之风其素所蓄积者然也且更喜夫
姜子牙圣人也徐国公文靖公正献公皆贤相也其流风馀韵宜其在後人也今得日东倡之不诚大有庆。
清赐进士第奉旨用雷鸣阳撰
古者天子有本纪载诸国史诸侯公卿载於世家列传虽尊卑不同其叙所出则一也故言尧舜之祖者必曰
黄帝言汤武之祖者必曰契稷苟非有其纪焉能遡而推之吾吕氏系出
炎帝等姓
四岳伯夷之後虞夏之际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今之南阳宛县西亭是也商末失国子孙氏焉自太公
姜子牙誓苍雉平商牧开国于
齐桓公责,茅匡
周道世伯诸侯至文信君不韦为秦相国汉有
吕公封临泗侯因而侯王于高惠高後之世者十有四人厥後
尚书令覇历十二传有万年亭侯虔生子二长曰翻次曰鹄又八世至唐浙东
节度使御史大夫延之生子渭官至
御史中丞生子四长曰温户部郎中世居河东次曰恭
殿中侍御史世居幽州三曰俭太仆寺进为洗马世居汲郡四曰让生子岩为
吕洞宾其世系姓名官爵稽诸史传与
吕姓世传五谱无一不合真所谓信以传信,诸百世而无疑者也然由虞
夏商周汉唐宋迄国朝历七十五世与
周公後裔东野氏世代适相符合焉如配享孔子庙庭从祀郡邑学宫及勋业在社稷者代不乏人未易枚举信矣其为公卿阀阅世德悠长与孔孟颜东仲六世谱并传不朽矣
5、吕氏重修族谱原序(五)
孔子仕不媚君祭不媚鬼然则有所媚乎其所当媚不媚乎其所不当媚也父子兄弟宗族之懿天属也以恩而全其天非所当媚乎是故圣人之教在父子则相隐在兄弟则怡怡在乡党则恂恂似不能言者媚之至也今夫一族千万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自一人而视千万人能以一人之心为心自千万人者不以一人之心为心而各以其心为心此谱之所以作也今日东而曰籍于祖祠通其族心以媚于其族人长老呼其少者前来曰自吾先人之有斯土也以儒世其家者数百年於此矣儒者之道何谓也既知吾谱之所以作乎凡为吾族者子以孝媚其父弟以敬媚其兄少者以顺媚其长贫而无,者富者收之愚而无能者才者教之贵而且富之以加其父祖宗族生相庆而死相吊千万人惟一心媚於一人如斯而已矣
尝思族谱者所以溯其始祖之源流考其世系之远近识乃祖乃宗出自某朝知贤子哲孙为某代之名臣再者代远年湮朝代更异散处於天下四方者若非作有族谱不几使一脉相传之子孙无所稽查不识为一脉之苗裔竟等一脉之子孙视之为路人不诚为世道人心之悲也夫今余传得吕氏家乘世系族谱并阅诸公族谱序其所言子孙其无悖也无悖则不湮矣不湮则不离不散矣不离不散则宗法明族谱洽而家道成矣又言一族千万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自一人而视千万人能以一人之心为心自千万人者不以一人之心为心而各以其心为心此谱之所经作也甚至凡为吾族者了以孝媚其父弟以敬媚其兄少者以顺媚其长贫而无归者富者收之愚而无能者才者教之贵而且富者不以加其父祖宗族生相庆而死相吊千万人惟一心媚於一人如斯而已矣又谓谱者所以载源流明宗族以传後人也效古者家谱国史木本水源耳忆自东一郎公以来子孙数技世传数代矣虽有托身商贾致仕远游者犹得彼此相传而不失其序使於此而不修其谱迨至世远年湮老成已住恐子孙各居异地不记其我祖我宗所来何自也余阅诸公五作族谱序其言痛切其言精祥其言曲当其言金石凡吾
吕姓後人不必再请文人重作族谱序以贻前人之羞也可。
清乾隆二十八年甲申仲冬月孙生吕秦学敬撰
7、吕氏重修族谱世系原序(七)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非有谱以纪之安知千万人之身推而上之实自一人之身而一人之身等而下之实千万人之身甚至世系莫辨昭穆俱紊将必卑逾尊疏逾戚渎宗乱伦莫不由是此谱之所由急急也窃叹我吕氏之族其来也有自稽古
姜子牙都营丘传二十世三十君至吕祁迁阳翟传十八世至吕鹄迁河东传十二世至吕镇迁
洛阳市县传十六世至吕希杰迁金陵
旌德县传十二世至旷兴子吕怀义迁
龙岩市州传三世至兴远迁
永定区太平裏长流村大路背居焉至崇诚公传及八世矣至
清代康熙庚寅四十九年若汉若袍二公迁居
四川省披星戴月手足几无甯时劳心焦思经营未有暇日卒能发愤自雄创业中江约数千亩以贻子孙厥後蓉扬相龙诸公亦接踵而至此
吕姓之族所由兴其得於困,者有如此使不笔之於书则一线之传湮没不彰矣第念谱以传信列祖以上已不足徵固滋罪焉特将世系之可据者详而录之俾後之人不昧所自将见功德茂而追远自深教训存而克家有继不益见我吕氏敦宗睦族之至意也。
清乾隆已酉
举人特授保宁府
南部县教谕崇诚公五世孙吕声韶谨撰
8、吕氏族谱原序(八)
国凭史纪家赖谱传斯二者固不可缺者也然家谱虽不敢与国史并较而国无史则一世之盛衰无由而知家无谱则一姓之尊卑奚自而别溯
吕姓之受封自虞夏始厥後
姜子牙崛起
周文王师焉表有
东海爰及苗裔其间或数传而迁其地或数十传而迁其地逾越险阻跋履山川尤多伟人後先辉映而其极盛者莫过於宋所谓千载一时也盖自闽迁蜀世系渐微而孰知其兴也勃焉汉袍诸公虽艰苦备尝不再传而芹藻生辉自是人文蔚起食者亦不乏人至
乾隆已酉际
虞公中式後愈见多士济济科甲联登祖宗之培植甚厚故子孙之显荣愈繁余阅吕氏之谱系知其源远流长福自己作成
寝庙置祭田馨香荐妥以者在先灵支派炽而昌者在後嗣祖训谆谆条目秩然无非光使後之人皆能克体先志将见称盛于宋者又何难称盛我朝哉。
自
姜子牙吕望封于齐传国三十君康公逊齐于田有弟吕祁隐居阳翟四世孙不韦为秦相国其弟不伐迁晋世居河东传二十六世安行公迁
河南省十六世希杰公迁
南京市十三世旷兴公简命福建平海有功号大德赠太保勅封出朝神将公王蔡氏夫人御葬灌洋子二怀义怀礼长子怀义迁居龙岩枫北四世孙东一郎公迁太平裏长流村遂建祠创业於永定焉历八世而若汉公迁四川中江县中村永松裏大屋基居焉上蒙祖德後裔繁盛散于四方故力於搜考周罗南北吴楚越蜀闽粤诸地收既散之血脉上会于汉唐宋元明清系
姜子牙一百一世孙重修谱志毋致後人紊伦而失序视宗族如路人谱之所系大矣哉。
自川始祖由福建入川落业住
中江县今已二百馀年矣瓜绵椒衍子孙千亿况值此社会进化中外交通吾家族人有因出任别省州县者有因兵役而出征海外别省别县者有因耕商而添业别省别县者枝分派析莫有宗绪又因班派将终应添班辈以分老小以统宗派今我年登斜阳晚境自愧不能提兴族党但族间叔侄子弟留心亲亲之仁者叠次访查恐失血统再三相劝续修前谱以望後世人材复臻宋代五世贤相亦知
清代七入词林光我宗绪荣我家邦吾等拭目俟之万望後世感兴继起云。
崇诚公八世孙吕磻溪撰
夫族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也虽范围不同如天地四时必顺其序人体百骸各就其理则一也吾族自
姜子牙夹辅周室受封营丘两汉迄
唐朝有完人赵宋理学虽倡自周程而史乘所载祖谦公践履笃实与朱张齐名称为东南三杰
赵祯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间天下晏然夷简公之力为多
靖康之变年金人入寇天下震惊舜徒公首定大计委曲以成中兴之业此岂仅吾族之荣抑亦关系社会风俗民族存亡至深且巨也清康熙时南静公由闽迁蜀旧谱仅载至
爱新觉罗·旻宁近百年来子孙繁衍谱牒未全不无遗憾况际此国家多事人各有职诚恐散处四方久而世系莫考逮辛己秋族人集义续修族谱众谋同爰推光晟兄董其事显亦与其役惟显因服务教育绝鲜襄赞今全谱告成读之秩然有序蔚为巨观亲亲之谊可以百世不杀列祖嘉言懿行永垂不朽显乐观厥成无任钦企之至是为序。
崇诚公八世孙吕光显敬撰
礼云始迁称祖继别称宗继祢者为小宗祖与宗义虽有别皆属血统尊亲而其有功德于子若孙则一宜基祀之百世而不则均也盖闻之祖宗之德愈盛则其生齿愈蕃人材愈众其族愈大而其发也愈悠久所谓源远流长本固支茂诚理之所必然者也故典称帝尧之克明峻德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大雅美文王之圣德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其在古先帝王莫不兢兢於亲亲长长敦宗睦族以重伦序以厚风俗而垂范後世以开致治之源故所以乃周亦设有小史氏奠世系辨昭穆专职掌之而冢宰摄之盖慎之又慎教民不忘本也宗法不其从此始而族谱当亦从此修矣尝考吾
吕姓源出
姜姓本神农
炎帝后其得姓也尚在唐虞之际伯夷作秩宗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子孙因氏焉历夏殷而世系莫传将千祀而
姜子牙吕尚名世挺生佐周为文武师始以吕显受封于齐都营丘而我族原谱起自太公遂以太公为始祖礼也但律以士庻人不得祖天子诸侯之例不免分而乃上溯其所自出之世系渊源不敢不详虽曰僭分亦所不避其後也传二十世历三十君及康公逊齐于田有弟祁迁阳翟隐民间以绵祀而蕃衍子孙遂奉祁公为阳翟始祖至鹄公迁河东又奉鹄公为河东始祖至镇公迁河南又奉镇公为河南始祖至希杰公迁
南京市又奉希杰公为金陵始祖至旷兴公简命福建卒葬龙岩州子孙不忍云遂家於是焉又奉旷兴公为龙岩始祖至兴远公迁永定又奉兴远公为永定始祖皆本礼始迁称祖之义千百年莫之或易也迄
清代我祖南静公讳若汉崇诚公第三子也於
康熙帝庚寅四十九年不辞关河之险涂路之艰由永定携家跋数千里来至
中江县奠厥居创业垂统以榖贻子孙据礼当然奉为中江始祖乃我祖其时并邀同胞长兄若蓉仲兄若扬四弟若相五弟若袍六弟若龙等公相继前来比屋同居田让耕土让畔分荆重荣友爱异常因其友爱以启迪其不匮孝思皆不忍父祖坟墓远在海隅犹尚三返福建负其父崇诚公祖积琳公两世考妣金骸来中安葬创建祠宇成立尝业因之遂尊奉崇诚公为中江始祖自居继别退而为宗以崇诚公正位足以统属六大房子孙故也抑亦善则称亲之义也其孝弟为何如耶宜其子孙众多而其发也久远孰谓非祖若宗之遗荫也欤
乾隆中我太高祖际
虞公讳声韶曾经会同宗老重修族谱世次分明秩然有序诚钜制也然而草创初成未经刊刻世止于金字辈下无及焉今又八世历二百年有奇老幼丁男之繁盛已达三千馀口之多又况迁居别县者有之如三台盐亭广汉什邡德阳绵阳成都等是迁居别省者有之如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是近日海禁大开世界几成
大同市将来必有迁居海外者也於此时聚居间或有问其父为何人祖为何人有不可得而知者何况宗亲将见亲者疏疏者远有不视一脉之骨肉为秦越者几希此谱之续所龙急急也故而举族宗老会集屡谋续修或作或辍中间已历有年功不果成迄民国辛已春重申前议群推予小子执笔负编之责正名年来主讲东山中心校担任教育外服公务内迫家私心力俱不遑宁息兼之才本庸腐学识謭陋恐不足以述先人之馀烈而发扬潜德之幽光敢步太高祖际
虞公重修我族谱之後尘耶再三恳辞辞而不允不得不竭尽绵薄略抒已意因拜手言曰夫谱者所以谱一脉血统宗亲之世系源流明姓氏别支派定亲疏决长幼序功序德序贤序能序齿序爵诸大端谈何容易但任他世变纷纭革故鼎新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相率而从事於亲亲长长敬宗尊祖之义不废也今兹续修一循旧例据实录忌浮夸礼不云乎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拟于原谱有纪传可考者略加更正无可考者依然仍旧此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也於新续世系首重分房采访切实登载烦为调查无遗勿稍忽疏漏略是我崇诚公支系虽贱必录非我崇诚公支系虽贵不取甯学狄枢密不附会梁公之族不蹈
郭崇韬拜
汾阳市之墓以贻笑方家因定名曰中江崇诚
吕姓续修族谱所以冠祖讳於其上其以别於同县同姓而不宗者也究竟吾吕氏原来本无异族皆
姜子牙後也于此时虽欲兼采并收溥敦族谊力有不足待将来有机会联同宗会同全国太公吕氏之子孙各执谱相对合而辑之为太公吕氏族谱则成壮观矣但期诸异日也自辛已迄今冬壬午恰将一年采访既毕编辑甫就族中长老相与催促交付社印无暇考核不知其中有无纰缪而采访者果切实无遗漏乘错讹也耶诸希原谅谨书梗概以为序。
崇诚公九世孙吕正名撰
水源木本谱所以修派别支繁谱继以续皆祖宗成法也四川中江我
吕姓始崇诚公由福建分支自明末清初重修族谱以来至今又二百馀年矣子孙繁衍分折各居散处各省市县代不乏人若不续修将无从知其为一派之流传一脉之支系此所以有续谱之举也夫谱之所以谱者明世系别宗支欲使我族人人知其某为所亲某为所尊某为所长湏尽亲亲尊尊长长之谊如不明亲亲尊尊长长之谊反背孝弟之道或同室操戈或箕豆相,自相残害致令不忍读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之诗则又何必再为续谱哉但稽诸先祖懿行懿德立功立事入川尚负父祖金骸先後并邀兄若弟同来其孝友之风曷可泯灭在後世子孙应当如何效法不然则生为不孝不弟没将无面目以见先祖於地下也凡我族人均宜反身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兹谱续成不为无益况我祖自
姜子牙至今九十余代历朝文武贤才济济众多宗支繁荣人皆知悉如能精诚团结上追祖德再本互助精神愿我族继起青年从事而扶持之俾我族人人各有所能皆有职业不论亲疏不分彼此一心一德追著社会进化努力事业有成庻几不负续谱焉耳是为序。
崇诚公九世孙吕静轩撰
夫谱者所以纪世系别支派者也有源有流有分有合虽一本万殊而万殊之所以一本皆我祖一脉血统属毛离裏之骨肉俾于万斯年于万斯世仰休先德者犹足信而有徵以引起後世子而孙孝弟之良知天性由亲及疏自近而远人人均有祖宗之关念而明其已身所自出之来源上溯历代始高
曾祖父考莫敢不敬下而子孙曾元来云莫敢不以为法犬为人心风俗世道之防则谱之修也关於家国岂不重哉故自上古得姓氏以来族各有谱周以上掌之宫
秦汉而下各自为之尝考历朝诸名家虽有家乘家牒宗谱族谱之各别其所以纪载世系分别支派大都相类其中书名字书妻妾书字女书科第书官阶书生殁书墓地等不过互有详略损益之不同皆各自为例以成一家言今我
中江县崇诚
吕姓续修族谱将安取法耶考原谱吾吕氏起自
姜子牙太公为周文斌师封于齐都营丘为营丘始祖则列营丘世系史记有齐太公世家此其最著者也至祁公迁阳翟为阳翟始祖则列阳翟世系至鹄公迁河东为河东始祖则列河东世系至镇公迁
河南省为河南始祖则列河南世系至希杰公迁金陵为金陵始祖则列金陵世系至旷兴公迁
龙岩市为龙岩始祖则列龙岩世系至兴远公迁永定为永定始祖则列永定世系系统分明支派不紊一循旧例何不可之有但我祖南静公由永定迁蜀卜居中江已历十一世将近三百年既尊崇诚公为中江始祖宜续中江世系窃中江世系支别过繁人口太众若仍照旧例而以一世系统之诚恐房分莫别支系混淆势不得不略为变通决拟以若蓉若扬若汉若相若袍若龙六公为六宗分为六支系惟三房若汉公人最多支系更繁又分秦贤秦学两公为两支系虽支系各别皆上属崇诚公而丝牵绳贯此分中之合也至於格局方式每页横分五栏栏列一世横行五世并进一五世毕再起二五世准此三五世四五世亦如之取五世同堂义也此续修之大刚另为详其书法之节目如左。
凡世系必直书派名虽尊亲不讳以别班次但名上必冠以某之第几子名下湏书娶某氏注明所生几子某某以明统系。
凡妇人古只书氏不书名虽乾坤并立二大同尊但书某氏附於其夫名下足矣女统於男也以吾国数千年来血统关系专属男子而女子不与焉。
凡登科第易名入仕籍易名或字某号某或以字行又别号某均宜详於名下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俾後世并知其为一人而异名也。
凡科第官阶无论大小均皆详注名下以纪国家盛典人材遭际为宗族光荣所以序贵也不另书遵旧例也若有诰封者湏提出特另汇载而表扬之。
凡生殁年月日时与及寿算皆宜详於名下详其生而後长幼可辨详其殁而後忌日之礼可举详其寿算所以序齿也。
凡坟墓兆域必详其地名山向或异地或同穴夫妇均宜注明诚恐世远年湮子孙莫知其处虽欲祭墓以展孝思而不可得但照有影片者提出另汇载之。
凡抚子承继似续
鳞翅目大族不免代有其人必于本宗昭穆相当由亲及疏或某兄某之第几子或某弟某之第几子必详其所自出以重所生以明一本之系预防乱宗之渐。
凡一夫一妇本人伦之正故初娶曰正室曰元配即不幸失偶再娶曰继室无後娶妾曰侧室嫡虽无出必正命书之重伦常也庻必有出而後书之母以子贵也。
凡子之所出母有不同或出嫡或出庻或嫡无而庻有或庻长而嫡幼长幼宜循其序而嫡庻不可不分必详其某嫡出某庻出以严嫡庻之防。
凡大族不免有赘居异姓以为人子者亦必有义养人子以为已子者亦或有幼而失随母下堂上婚书以为人後者均宜详其所来注其所以防非族之乱令其各自归宗可矣。
凡族中有懿德懿行义夫节妇卓卓可传足以模范宗族而垂法将来者湏当详其事实另汇载德义节孝两类以励後起。
凡有家传寿文墓志碑铭等项与及本有著作尤湏尽力搜辑选择汇编载入文徵籍翰墨以光姓氏而增辉族谱。
崇诚公九世孙吕正名撰
礼君子将营丘室必先立祠堂於正寝之东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旁亲及无後者以其班附盖神所凭依之地尤为子孙所亟讲者吾家宗支繁衍大都聚族而居虽墓祭以时而宗祠未建对越骏奔不得咸序其等於祠中报本追远之谓何而乃听其委诸草莽乎
乾隆三十七年二世祖秦芳秦学统四大房人共立基址於大东街至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伯铣叔铿董理其事材鸠工倡建屋宇一片孝心几经辛苦所谓殷勤惕厉统族人以昭轮负之美也功何伟哉礼云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传曰莫为之後虽盛弗传我族人在中江者井庐相错固宜深木本水源之思即从居他邑者每年祭祀亦当动春露秋霜之感。
有祠必有祭有祭必有祭田礼置祭田千古维昭也我吕氏崇诚公蒸尝系三房若汉公四房若相公五房若袍公三人出银得买中江治东地名白庙沟产业一处
乾隆五年八月三十日有大房嗣孙
秦秀弟友凑银拾五两本虽少而日久生息颇多又居长房蒸尝田土故尔有分但大房未买田土子孙不得管理蒸尝
钱谷厥後蒸尝银又买
三台县治西三圣寺产业一处所有租典收入以为每年一切公用之费至二房若扬公六房若龙公并未出银钱故蒸尝俱无分乾隆三十七年始买大东街
地基创修祠堂屋宇由内及外焕然一新蒸尝至此渐大时有六房若龙公第六子秦禄情愿帮钱二十千文祇许安神主所有蒸尝产业祠堂房屋店基等项不得占分至各房立有私蒸尝另有分关簿记载明为据不在大蒸尝内。
16、遵録祖训遗规
一安神主昭穆次序勿得混乱若无嗣者不准安神主上下堂屋耳房抱厅平时关鎻祭祀展开以昭恪恭
一祭祀时宜衣冠整齐长幼尊卑各循其序祭择年高德者执事选读书明理者自始至毕不得喧哗
一白庙沟三圣寺两处田土山场既葬有阴地者不得侵葬如子孙
中将已分田地已卖者惟蒸尝山场许葬
地黄不得进葬傥有事故或修补堰塘一切用费照粮均派不得尽用蒸尝银钱
一佃蒸尝田地房屋店基者每年租典照佃约纳楚倘有不清将押租钱扣除另行招佃至佃客上租典惟当年管事人去理处
一祠中物件务开清单交与典守者经理如有失落典守者赔出以专责成
一子孙繁盛费用宜节每年祭祀管事者随时斟酌若何辨理先晓族众
一管蒸尝事择定明理公直老成谙练者几人於每年冬至日算时账目若有不清管事人是年赔出另报首事所有字约契约佃约及各项字据凭众交出
一过继承嗣必择本族子侄由亲及疏不准异姓乱宗至每年
冬至与祭有年上七十者另颁肉二斤
一秀才赴乡试有正案蒸尝助银三两无正案与主贡
监副榜録遗才者助银五两失録取者退银三两新中式进京会试助路费银壹佰二十两祠堂祭祖坚桅又助银五拾两会进士点翰林归家祭祖助银五拾两拔贡优贡进京朝考亦助路费银五拾两中副榜出恩,贡助银拾两出仕者宜守清慎勤三字及致仕归家将所领上京路费银无利还本庻不愧祖宗体国家作育人才之美意云
一祠堂勒石条规与族谱相符子孙世守勿替
谨案旧谱载当日若汉公若相公若袍公三人出银共买白庙沟田地一处并将崇诚公蒸尝银凑入一分实系四大股共买已将田土山场屋基菜地踩开作四股拈鬮为定其後汉相袍三公所买田土山场一处三股均分不在四股之内所有妆修瓦屋二座上屋艮山坤向下屋癸山丁向俱四股均占一分日後相袍子孙不得以横屋等项强占
地基汉子孙倘要居住相袍子孙退出至崇诚公名下房屋基址菜地山场俱系四股有分上下厅堂安香为四股公共上屋左边正屋二间耳屋二间分在相名下右边正屋二间在袍名下
乾隆七年
正月十六日立制作所关约四本各执一本为据
17、中江吕氏宗祠原载十规十戒
一要敬天敬地二要莫记祖宗三要孝顺父母四要尊敬长上五要兄弟怡怡
六要夫妇好合七要和睦邻里八要亲朋有信九要正直忠良十要轻财重义
一戒天骂地二戒逆父母三戒干伦犯义四戒因私灭祭五戒窃盗狗偷
六戒窝匪赌博七戒不和邻里
猪八戒亲朋无义九戒游手好闲十戒贪财失义
18、祖遗规箴五则
孝敬父母
百行之原莫大於孝一本之爱先笃所生顾复恩勤精力既销磨于生育劳之日风雨栉沐心绪复纷挠于成家粒食之年德重如山恩深似海保世滋大亲之凡也光裕可不勉哉锡类展亲孝之则乎永言鸟能已矣无如人同此心何为各怀异见毛裏罔念堂构弗思孺慕瞻依於幼怒目愤气于壮时知椎牛只鸡古人之致慨不少树静风息今时之抱恨何多活佛在高堂何湏远朝胜景爱日承色笑务必喜惧交怀情而将以文爱而将以敬匪计物力之盈,惟求此心之安慰
友恭昆弟
手足异形官骸同气自昔古圣先王首重敦宗睦族行苇
方苞锡类缀天家之燕县瓜有展亲联子侄之班慨自墙之多故致有参商之分离者豆然萁泣煎何急种瓜抱蔓伤摘无馀此椒实既蕃或亦棠萼失韡乃知大被同眠伯维之风流宜效灼艾分痛太祖之友爱当遵莺声花底讵可听乎雁影天边尚自反也虽曰安宁之日不如友生其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克谐夫妇
夫妇乃人道之始闺门为起化之原明禋而告荐币配阴阳之位陈词以姓氏备内外之官旦警鸡鸣协静好於琴瑟昏成雁奠宜偕老乎室家
梁鸿之举案齐眉固由内相得贤冀,之饁亩如宾亦自顺从惟正苟敌体不谐将反目奚咎二三其德士固不耻於人群从一罔终女亦徽音之罕嗣讵知刑於有自身修而后家齐物恒克端夫义自然妇顺
交友睦邻
会友辅仁诚信为质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切切偲偲订交不尚声气懃恳恳比屋须存行仁敬业乐唱和严凶终隙末之戒桑麻交错友助敦锄强抑暴之情果其感召以真诚六合犹比闾里居皆忠厚一乡尽是友朋春树暮云尚深令德令仪之望乡邻徴逐永怀周乏恤贫之思乃知文章之内有实修尊贤尚齿亩之中行仁义学校井田去伪存真云山花鸟成益友省身克己西园东壁作重篱
勤俭耕桑
四民之中农居次一家之计食为先匹夫耕而匹妇蚕恒产制而恒心复事止日用政大经力穑有秋宜惊心於布榖机梭无旷当系念於仓庚如偷安而务闲何来乃积乃仓之庆乐戏游而宴饮奚致为絺为綌之观职思其业好乐无荒唐魏之风固足尚也
糜子重飮蜡吹诗岐之俗讵不嘉哉物力维艰当思三年九载之蓄人情多伪切戒一食万钱之奢
19、原载宗派十六字
积崇若秦金声玉振文光长发世德作成
20、续拟宗派十六字
谨按原有派行十六字载在老谱一代一字已十三代用去十三字下馀仅三字耳兹者既经续修族谱会同族众更拟派行十六字以续之自成字派後即续以家字凡属宗诚公子孙均宜一律遵守庻明统系以免混伦失次
吕正名谨识
21、中江吕氏崇诚公蒸尝沿革
崇诚公原有尝业两处一在三台三圣寺一在邑东白朝沟嗣又陆续添买族内之业多契初由族内公推总管首事管理之至民国十七年族众以每年
春分祭四大坟墓及
冬至聚餐一次一食钜万实为无益销耗旋因国政维新经全族决议每年春秋祭祀只行典礼节省浮费而以此创办学校为树人大计乃组织校董会公推董事於白庙沟创办私立第六初级小学一所十九年添办高级改为私立第四小学校後又改为崇诚小学校拟具简章并呈准政府立案将三台及本县两处产业完全拨作学产废除総管名义交由校董会管理四大坟墓及祠内春秋祭祀焚献亦由校董会办理复见南静公名下蒸尝儒租除焚献办学外馀拨作留学贷费培植人材颇众惟南静公子孙享有权利其他支系未免向隅嗣会族众集议咸感觉货费办法收效宏大亦欲仿照办理俾全族优秀子弟皆可深造博得优越智识伟大材力乃可以为社会谋利益为吾族争光荣始由校董会召集族众扩大会议决议除办学校并补助全族子弟升学之费即拟具补助各级学生升学费简章呈准并实施在案至民国二十九年佥以既名补助费则将来无归还之日恐升学名额增多不敷给发校董会决议改补助费为贷费另拟崇诚小学校董事会各级学生留学贷费简章呈报政府准予备查在案自是全族优秀子弟均有升学机会而求上进济济日众将来吾族之繁荣兴盛不难媲美于宋代矣所订崇诚小学校各级学生升学贷费简章二份经一份存政府备案以一份交董事会作为交案永远遵照办理
谨按本会产业两处均系插花田土杂在族人之间且历时既久或因开垦或以毗连界限多所侵越甚至大量霸踞民国二十一年各佃纷纷以所佃田土被侵占之情形报告校董会校董会以此事关系重大查
乾隆七年所立之分闗四本各房均以代远年湮不知所在非另行澈底清丈不可乃特组清丈委员会公推吕徽五等九人为清丈委员呈由政府加委令饬根据契约认真清理丈量历时年馀清丈工作始告完成将白庙沟四土逐一缮造清丈册四本呈
清朝备案分别存发在案其三圣寺产业俟土地陈报完成再行根据缮造清册列作移交
22、私立第四小学校校董会简章
第一章名称
第一条本会系以中江吕氏宗族会款项设立民国十七年立案开办
中江县五区私立第六初级小学校兹添办高级呈县政府教育局编定番号现定名为中江县私立第四小学校校董会
第二章目的
第二条本会以谋本族子弟及邻里子弟无论贫富均得同受普通教育为目的直接办理学校并保存学欵
第三章
第三条本会暂设城内大东街吕氏祠
第四章组织
第四条本会组织系遵民国十七年二月六日大学院公布私立学校校董会条例其原有宗族会即为设立者由各房推举九人为校董不拘房分不依班辈但依左列之标准推定之
甲曾任教育职务者
乙於教育富有经验者
丙具有普通学识者
丁热心教育者
第五条各房推举校董确定後应造名册呈请教育行政机关存案备查
第六条本会互选主席一人总理会务
第七条本会举收支一人呈请教育局加委
第八条本会设文牍一人由本会选聘
第九条以上七八两条被举者不限於校董但系在本宗族会者
第五章
第十条校董主席职权如左
一召集校董会议
二经费之筹画
三财务之监查
四编制预结算
第十一条本会收支负保管学欵全责并兼任庶务办理一切收入支出设备招待事宜
第十二条本会文牍办理一切册簿档函牍等
第十三条本会会员系原有宗族会选出暂以二年为限期期满如仍被选得连任之
第十四条校董主席及收支文牍卸任时应将经手事件造具交代册结经新校董会接收清楚始得解除职责
第六章选任校长
第十五条本会以年假开大会时由众公推品学兼优合於教育法令认可之资格者为校长呈请加委
第十六条校长既经任职後应负行政全责校董不得直接参与惟欵项开支须案照本会所制预算如有特别开支应商同本会办理
第十七条校长暂以一年为任期卸任时须将经手事件造具册结移交新任始得解除职责
第七章会议
第十八条本会每於年暑假开通常大会一次其会议要项如左
一审核预决算
二考核各职员
三审核各校董所建议
四筹画将来进行事件
第八章资产
第十九条本会固定资产即原有宗族会所属本城大东街祠宇一院白庙沟田土贰百馀亩三台三圣寺田土壹百余亩吕南静蒸尝帮租榖拾陆石吕绣基蒸尝每年帮租榖肆石每年共收房土典银贰百五拾馀元租榖壹百肆拾余石详列预表
第九章坿则
第二十条本简章呈请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後即发生效力
第一条本简章如有变更时经本会会员三分之二以上之提议得酌量增减呈请核改
23、
中江县第一区私立崇诚小学校董会自费留学贷费规程
第一条本会前於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奉县令开会议决拟具补助本族升学学生学费条例呈准县府存查办理在案後於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三十一
日本会开常会时经族人提请将补助费改作贷费以垂永久而利将来等语经众讨论结果议决自本年度起即将补助费改作贷费拟具贷费规程呈请县府核准以资永久遵守
第二条本贷费以先後所拨管之三台三圣寺本县白庙沟及大东街街房收益除办保国民学校支教员一员薪金及本会经费并完粮焚献外余欵概作贷费
第三条受贷各生不分性别在下列曾经政府立案之各级学校肄业者
一留学高级小学校者
二留学初级中学校及同等专科学校者
三留学高级中学校及同等专科学校者
四留学大学校及专科学校者
第四条贷费比例程份如左
甲留学高级小学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一程
乙留学初级中学及同等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三程
丙留学本省高级中学校及同等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五程
丙留学省外高级中学校及同等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六程
戊留学本省大学校及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七程
已留学省外大学校及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八程
庚留学国外大学校及专科学校者每人每学期配货欵十程
第五条学生请求贷费应先取具在留学校证明书暨三代履厯交由本会召集全体董事开会审查认为合格汇报县府核定方为有效
第六条贷欵核定後由贷欵人或由直接亲属请具殷实妥保到会立无息借约二张并订明於毕业後任有薪俸之职务时分期偿还由会将贷约一张汇呈县府备案一张存会查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