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乡,位于中国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距仙居县城西约25公里处,全乡面积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万。
1950年,撤销丽正乡,分设皤滩乡、板桥两乡。1953年8月,改为皤滩镇,1956年3月,又恢复为皤滩乡。1969年,皤滩与板桥公社合并为皤滩公社。1984年,皤滩公社改为皤滩乡。截至2024年2月,皤滩乡辖1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皤滩乡大桥南路1号。
皤滩乡将无骨花灯与古宅相融合,打造具有宋韵风格的花灯体验,带动山区群众创业增收,促进村集体增收3万元。2022年,皤滩乡成功引进仙居数字生态渔场建设项目,生态渔场项目已投资1500多万元,技术成熟后预计年产出水产品1000吨,产值3000万元,年可发电408万千瓦时,收益204万元,光伏电站可持续收益25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绿色银行”。
1990年,皤滩乡开始挖掘针刺无骨花灯工艺。1999年2月,县人民政府公布皤滩古街(上街)、枫树桥古民居、山下桐江书院等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皤滩被评定为
浙江省“
东海文化明珠”乡镇,针刺无骨花灯获金奖。2020年,皤滩乡山下村被授予“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简介
皤滩古镇位于
仙居县城西约25千米处。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三华里长,
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
街旁唐、宋、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 的“三透九门堂”,
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
世界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让你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内涵。
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所对是五溪汇合点,这究意是巧合还是古人的图腾崇拜“臆造”,还有待考证。而龙尾所在处至令还矗立着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坊,高3.5米,跨度8米,砖头的外表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
麒麟、
丹顶鹤、仙 鹿、花卉、人物等图案。古街两旁至今还保保存着二百六十多家店铺,其中当时勾栏院招牌“色赛春花”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见。古街除了店铺外,还有不少书香门第,其中以长门堂和何氏里 门堂为突出。长门堂门庭结构整齐大方,在正堂屋檐下悬挂着一块清
雍正年间的匾——“贻厚堂”,堂屋里还悬挂着一块由清吏部待郎
齐召南书写的“洛社名高”的匾额。何氏里门堂,其地域代表性不亚于北京的四合院。整座建筑楼轩相连,廊庑回环,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原厅堂正中悬挂一块镶贴真金的“
大学士”匾。现今何氏家族还珍藏着
清代“大学士顶冠”与“服饰”。
盐马古道
皤滩乡蜿蜒曲转的"龙"形古街、流转历史的古建筑、还有沉淀积年的盐运文化,这些标识都属于皤滩古镇。五月初夏,笔者一行受邀来至这方闻名遐迩的水土,俯拾尽是历史和文化的片片碎忆。驱车渐渐驶入了古镇的范围,感觉依然陌生,鼎盛的盐运历史依然模糊,故而深究探寻的好奇感也就越来越强烈。车子慢慢里进,在初阳的映衬之下,古镇的轮廓才开始渐渐显露起来。稠密的光投射在眼前这条通往皤滩古镇的沙石路,密密的绿树拥挤在沙石路的两侧,串起的红灯笼也在努力地释放自己的色彩。步行若干步,整齐划一的古建筑齐齐地映入笔者视野,青砖土墙的飞檐,灰瓦木的层叠,一杆挑着一串红灯笼的旗杆,让人又产生不安的错觉感,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在武侠大师笔下出现--孤日,村落,荒凉的
客栈,寂寥的人影,似乎寓示着一场未知的尘事。
皤滩乡皤滩原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块滩地,因满布白色
鹅卵石,得名"白滩"。从
唐朝起这里渐渐形成村镇,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在江浙地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盐运埠头。至今仍保留着停放货物的码头,不过已然满是
青苔。房子,是特别的鹅卵石垒成的墙,远看五颜六色,给寂静的古镇平添了几许生气。窗一律是木雕出来的,花式繁复多元。只是窗棂斑驳得很,上面的漆片迎风摇曳,似乎就要摔下来的样子。门也是木头的,门楣上有木刻的《八仙》和《
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大门上画的
哼哈二将门神,虽然被雨水洗刷得模糊了一点,远观过去,威严与雄壮的硬汉形象,仍是能镇住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的。
传说中的古街上,节次邻比的店铺和古色古香的店名,依稀可见昔日古镇的繁华盛景。这些老字号的店名,有的被写在粉墙上,有的被镌刻在门楣深处,墨迹依稀可辨。一字排开的石柜台,整齐的店面铺板,街也是
鹅卵石砌成的,呈龙鳞状,远远望去好似一条
蛟龙在地上翻滚。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龙"型古街,是求阴阳调和、人财两盛的意思,应和了古代中国风水堪舆之说。
只可惜,这些完整的依稀弥漫花香的院落,和沿街的店铺虽然还在,已然 属于了尘封的历史。大多封存在了记忆之中,现为普通百姓居住,有些破败,有些萧条,不免让人生出造化弄人的感叹。
弯进一家赌局,天真的稚童在父辈臂弯中撒娇,全然没有了曾有的喧嚣。一老妪倚靠门窗之上,迷离的眼神告诉笔者,你们不属于这里。
出了赌局,小巷曲折弯转,闯进了又一个豪门宅院,一个头发花白,颤巍巍却依旧秀气的老太太端坐在小凳上,手头不停地滚动攥转些东西。询问之下,这些原来是蜡烛芯,既是消磨时间,又可赚些零碎小钱。院子里大石缸里盛着雨天房檐上低落的雨水,晒衣服的架子也是三两根的竹子搭成一个三角架。我们把脚步放得轻轻的,生怕打破了这里静谧的气氛。
自然,吊足了我们胃口的是传说中的勾栏院春花院。七拐八弯终于得见,院外的墙上"色赛春花"四个字依稀看见。跨进院内,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见,只是美人不再,二楼的栏杆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红袖拂过。皤滩乡迎面大厅里据说是艺妓们歌舞诗乐的地方,
鹅卵石做成一颗心和九个铜钱的图案,寓意为"脚踩九连环,方得美人心"。转到院内就是一间间待客香闺,暧昧迷离的灯光和红纱罗帐释放着醉人的春意。
皤滩就是这么个地方,时光一点点雕刻下痕迹,百年、千年过去,什么都没有变。花没黄,唯有人老了。
皤滩古镇也许跟明清时几乎所有的古镇一样,也依托着不可或缺的水源,从那碧玉般水池倾泻而下的水潺潺环绕小镇,被称为环镇溪流。溪流两侧岸墙都是用鹅卵石堆砌而成,与古街形成相对应,形状也是曲折如"龙形古街",溪岸上依然杨柳青 青,窄小的溪道水埠石级、石桥一应俱全,溪水却依然绿得可爱,犹如那原野上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绵绵绿意。藏身于山野、田埂深处的皤滩古镇似乎早已淡去那曾有的熙攘市井、繁华商埠,如今的它透着一份幽静、一份古朴。
附皤滩古镇简介:皤滩古镇,位于
仙居县中部的河谷平原上,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神仙居5公里。
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
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长达2公里,街面石板柜台比比皆是:除"水埠头"外,镇内还分布着"埠头"五处:武义埠、东阳埠、云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镇区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筑群,丰富多样,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赌场、书院义垫、
聂氏宗祠庙宇。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异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但主体建筑与结构却保持完好。
古镇集萃
皤滩古街
皤 滩古街位于
仙居县城西25公里处的皤滩乡内,早在公元998年前,皤滩因水路便利成为
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皤滩至今保存着一条由
鹅卵石铺砌成的“龙”形古街。街旁有唐、宋、元、明、清、民国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布局精美,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和历史见证。
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所对正是五溪汇合点,龙尾所在处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牌坊,高3.5米,跨度8米,所用砖头外表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
麒麟、
丹顶鹤、仙鹿、花卉、人物等图案。龙形古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看似尽头,转弯却又是另一古街境地,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皤滩“龙”形古街,东西长2公里,弯曲呈“龙”形,拐弯街道有9处为直角90度,街平均宽度3.5米,以
鹅卵石镶嵌成各种图案。街区占地8万多平方米,其中832米为精华地段。古街至今存有石板柜台100多个,保存着260多家店铺。如今保存完好的有:
李世民诏词“霞蔚云蒸”的麻布堆灰匾;清
雍正年间张若霞的“贻厚堂”匾;清
吏部侍郎齐召南的手迹“洛社名高”匾;建于
南宋绍兴年间的何氏里宅居里的“
大学士”匾与密麻盖壁的“官报”、“捷报”等榜文真迹,还有宋代名臣
胡则(民间称胡公)的纪念堂,无不折射出古镇的文化内涵。古街区还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家具”及明清遗风,“古
民俗音乐”、“花灯”、“民间大戏”、“明清茶道”、“
八大碗”等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
皤滩古街以其十分独特的龙形结构引来不少国内学者。这条古街长达2.5公里,新建的街道已将它拦腰截断,分成上街、下街两段,下街模样依稀,上街则保存完整,大量的古迹也集中在上街。
长门堂
长 门堂长门堂又称“贻厚堂”,
清代雍年间,安徽桐城一位名叫
张若震的学者送给当时长门堂的主人一块匾,上书“贻厚堂”三字,所以,这里又称“贻厚堂”。长门堂的天井有点特别,它是两个方形天井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长方形天井,天,当地人称作“六堂”,所经这个四合院称为长门堂,又叫大门堂。二天井中间原有一个气势均力敌不小的门桉。据说是重叠式跳搁牌楼。长门堂的前后天井,都以
鹅卵石图案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上方左右是两条龙,这个图案表明主人品德主洁,志向远大。长门堂正堂
太师壁上端挂着一块匾,尽管匾木已部分腐朽,但贴金的“贻厚堂”三个大字,依然闪闪发光,显得苍劲有力。匾落款为“
桐城市张若震题”,时间为
雍正壬子(1732)孟夏月,说明这块匾离现在已有268的个年头了。"贻厚堂"中"贻厚"的意思是遗留忠厚的美德,这是当时安徽桐城著名学者张若震对主人道德文章的高度赞美。挂在正堂门楣上的这块匾写着“洛社名高”四个字。“洛社”是我国历史上“洛学”的一种组织,是当时的一种学术组织,"洛社名高"意思是在洛社中的名气很大,威望很高。匾的右上主题有祝祠“年学兄六旬荣寿”。落款为“琼台
齐召南”,琼台,即天台,因天台有"琼台双阙"胜地,所经,琼台,是天台的别名,齐召南,
清代天台人,官司至
吏部侍郎。可见这块匾是齐召南送给他的一位名叫瓒璜的
张学友六十大寿的生日礼物。据初步考证,这块匾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再看贻厚堂的建筑,很有自己的特色,一些专家认为具有宋代的风格。你看,这两厢的牛腿、梁柱的雕饰采用了剔空的
透雕艺术,在檐下的梁(牛)腿上还雕有头、身象龙,尾象鱼的
鳍鱼形象,正在作喷水之状,鳍是一种古代的吉祥物,象征着安详、康乐、幸福。正堂楼板下的角柱上用斗拱,起装饰和支撑作有,既美观又坚固,为贻厚堂所特有,反映了皤滩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春花院
春花 院春花院位于皤滩中间最繁华的地段,是一处开张于明清时期,至今保存完好的妓院。有房30多间,大小天井三个,后花园一个,占地五亩多。临街正门旁的柜台一侧还竖着“色赛春花”的招牌。“色赛春花”四字的意思是:这里的小姐容貌秀丽娇美,赛过春天盛开的花朵。春花院的建筑与古街上别的建筑不同,带有古代妓院的特色。正堂屋檐下的地面上,用
鹅卵石镶嵌成九个铜钿,环环相扣,暗示这里是有钱人来的地方,中间是一朵鲜花,暗示这里的姑娘十分漂亮;还有一种说法,这朵鲜花,象征着姑娘的芳心,只要你有钱,就能得到它。正堂檐下的角柱上雕饰着双喜字样,意思是你踩上脚下的九连环,得到小姐的芳心,你一定会大喜过望的。正堂八扇大门上的漏窗交条中心都有一组雄雌配对的动物,也反映了古代妓院的建筑特色。中院的厢房为喝茶听歌的厢房,相当今天的包厢。
梯形的天井用鹅卵石镶嵌成双狮争钱的图案。后花园过道的天井又是一幅九连环叠钱图案,其铜钿直径为一米以上。这些图案都意味着这里是有钱人才来的地方。
何氏里门堂
何氏 里门堂何氏里,也叫大学士府,原有朝南临街的门楼,门楼前曾立过8对旗杆,你看这里还遗留着一个旗杆的底座。据传,何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这8对旗杆就是为他们所立的。何氏里是一个大天井套几个小天井,厢房连闺房,后花园通船埠的典型的江南民居。据专家初步考证,此宅院为宋代建筑风格,明清时期作赤修整。穿过天井,正南就是官报厅,两边木板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官报,官报,是当时官府为
高中举人或
进士的主人所送的捷报,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经过几百年的风月,尢其是文革的破坏,这些官报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有些字文还依稀可辨,如从其中一张捷报上,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当年何氏家族中的一名叫何朝华的人中了进士第四名。捷报厅
太师壁上原业曾挂着一块贴金的"
大学士"匾。穿过厅堂,过边门,即为后花园,花园的外墙外一大片 桔林,就是当年紧依永安溪的丽水埠。后花园的西南边,有一座何氏读书堂,在读书堂边上,还保存着一口千年古井,这井建于宋代,属于台阶式屋下井,这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这口千年古井的旁边,则是当初小姐的闺房,房梁朝下雕饰着12条形态各异的鱼,寓意为“月月有余”,据传当年这根梁能随天气变换色泽,人称“变色梁”。其梁柱牛腿上的雕刻十分精细,中间两只牛腿主体为
不死鸟图案,上方后部是亭台楼阁的
透雕,前部是一狮子,下方为兰花图案,左或两面只牛腿饰有白鹤、玉免等高浮雕,比喻这里的小姐品格高尚,容貌秀丽。
空城计
沿着一条小巷穿进皤滩古镇,还没有来得及心疼,倒觉得走进了武侠小说里的情景。商铺的旗号还在,门板却紧紧关上。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似的。
皤滩乡慢慢往里走,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古镇才渐渐温软了起来。皤滩原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块滩地,因满布白色
鹅卵石,得名“白滩”。从
唐朝起渐渐形成村镇,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在江浙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运盐埠头。到现在都保留着停放货物的小巷,不过已然满是
青苔。
房子呢,淡雅的鹅卵石垒成的墙,远远看过去五颜六色,给古镇平添了很多生气。窗是木头雕出来的,花式繁复。只是窗棂斑驳得很,上面的漆片迎风摇曳,似乎就要摔下来的样子。门也是木头的,门楣上有木刻的《
水浒传》和《
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跳将出来一样。大门板上画了
哼哈二将的
门神,虽然被雨水洗刷地模糊了一点。退远一点,谁哼,谁哈,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古镇街上,正宗的老字号层出不穷,名字都起得古色古香,“蓬岛源流”是药店,“山珍海错”是饭馆,他们还管首饰铺叫首饰局。这些老字号都被写在粉墙上,墨迹依稀可辨。半人高的石头柜台,整齐的店面铺板,街也是
鹅卵石砌成的,成龙鳞状,远远望去好似一条
蛟龙在地上翻滚。导游说这就是赫赫有名三华里长的“龙”型古街,是求阴阳调和、人财两盛的意思。
皤滩乡栀子花香的院落 沿街的店铺虽然还在,只可惜已经没有人经营了。大多封上了木板门,改为百姓居住。有些破败,有些萧条,的确生出一点让人心疼的味道。
弯进一家赌局,如今已经归一户
李姓人家居住,天真的小女孩趴在
八仙桌上做功课。大妈在厨房的灶头上烧
腌咸菜,炊烟袅袅从烟囱里冒出来。当地人仍然劈柴烧饭。大妈热情地打开一篮鲜
杨梅让我们尝尝。
出了这户人家,小巷曲曲折折,转个弯,一不小心又闯进一个豪门大院,一个头发花白,颤巍巍却很秀气的老太太站在一个堆满草药的竹匾前用手拨弄着这些东西。拨开“草药”的杆子,露出一颗芝麻大小黑色的籽。才弄明白是
青萝卜的籽。据导游说老太还是古宅的传人。
院子里用
鹅卵石垒起来一个小小的花圃,栽了一株
大花美人蕉,一株
栀子,都开了大半,散开悠悠的香气。大石缸里盛着雨天房檐上低落的雨水。晒衣服的架子也是三两根的竹子搭成一个三角架。我们把脚步放得轻轻的,生怕打破了这里静谧的气氛。
迎春院古戏台
当然,吊足了我们胃口的是传说中的勾栏院迎春院。七拐八弯终于寻见,院外的墙上“色赛春花”四个字依稀看见。迎春院分为外院、中院和内院。首先跨进外院,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见。只是美人不再,二楼的栏杆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红袖拂过。
皤滩乡迎面大厅里据说是艺妓表演歌舞诗乐的地方,地上
鹅卵石做成一颗心和九个铜钱的图案,寓意为“脚踩九连环,方得美人心”。转到中院里就是一间间待客的厢房,不知道那一间是头牌花魁的闺房。后花园里还是
大花美人蕉、
栀子,还多了一棵高大的文旦树,青涩的小柚子刚刚长出来。这个如今破败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还没有收拾好思绪,又走到古戏台前,一个小小的木头戏台。“咚咚”踏上木头台阶,走到戏台上,恍然间又听见锣鸣鼓向,老旦、青衣粉墨登场的热闹场面。台下的人叫好喝彩声不断。戏台两侧二楼的阳台上可能是富贵人家才有资格坐着喝茶看戏的“包厢”。会不会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对着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呢。
皤滩就是这么个地方,时光一点点雕刻下痕迹,百年、千年过去,什么都没有变。花没黄,唯有人老了。
风土人情
皤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很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浸透着古文明的印痕和商业活动的气息。
板凳龙
板凳龙起始于哪个朝代已无据可查。每逢
春节、
元宵节、舞龙队都会敲锣打鼓,穿村绕庄地游行,非常热闹。
鲤鱼跳龙门
是皤滩闹元宵时颇受乡民喜爱的节目之一。鲤鱼跳龙门出游时,配以烟花和鼓乐。在元宵节举行,又包含着新年的祝福。
卷地龙
卷
地龙又称
九节龙。据当地宗祠堂簿记载,皤滩在
宋朝时就有卷地龙,
清代时比较盛行,民国初年相沿成俗,场面雄壮威猛,动人心魄。
七月七娘娘赴会
皤滩观音堂里,从古代开始供奉着陈十四娘娘(即
胡则之妻陈思兰)的雕像。每年七月七,陈十四娘娘要到十三都下叶村的
北顶娘娘庙赴会,其仪式非常隆重。
特色美食
绿色豆腐
绿色豆腐指颜色为绿色的豆腐状食品。可分为柴叶豆腐与树果(苦果)豆腐两种。属绿色食品,口感柔润细腻,味微苦,清香。有清热降火,减少血管中胆固醇之效。
豆酱菊花脑
主要原料是豆酱与菊花脑。豆酱亦称“
豆瓣酱”,是
豆类的酿造制品。
麻糍
麻糍将糯米蒸熟后,再捣糊压扁而成。在粘稠的麻糍中包进用
豆腐干、猪肉、
腌菜等炒熟的馅料放进锅里烙成两百黄,即可食用。
麦饼
柴叶食饼筒
在盘里把麦粉掺柴叶汁的稠糊烙成圆形的薄皮,然后放入柴叶豆腐、
豆芽菜、
米面丝、海带丝、
肉丝等炒熟的作料,卷成筒状、立等可吃。
交通
从
上海市前往皤滩的豪华大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趟,先走
沪杭高速公路,再转入
宁杭高速,车程6小时左右。从楠溪江方向到仙居的车比较少,每天只有一趟,必须仔细小听当地的百姓,造成不要错过了。从仙居汽车站有车可到皤滩,需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