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属(
学名:Triticum)是
禾本科、
小麦族下的一属,一年或越年生
草本。小麦属约有20余种,我国常见有4种和4变种,小麦原产于
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后传播至
欧洲与
中亚地区,在全球
温带地区,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均有栽培。小麦是一种温带
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在中国,
黑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和
西北种植
春小麦,于春天播种,7~8月成熟;
辽东、
华北地区、新疆南部、
陕西省、长江流域等地栽种
冬小麦,秋季播种,翌年5~7月成熟。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全球产量位居第三,主要用作食用,约六分之一作为饲料。小麦籽粒通常磨成面粉加工食品,如面包、
通心粉等。
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
草本;秆中空或基部有髓,有
分蘖;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互生长线形,
叶舌及叶耳均很小;
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
小穗单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所以通常1小穗只有2
颖果,以自花授粉为主;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小麦籽粒为不带内外稃的颖果;颖果平均长约 8 mm,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野生则紧密包裹于稃体不易脱落。颖果结构由外而内为:果皮、种皮、珠心层、糊粉层、
小麦胚芽、
胚乳。
小麦属与
山羊草属约250万年前分开,100万年前演化为
生殖隔离的两种:
一粒小麦(T. monococcum)和乌拉尔图小麦(T. urartu)。50万年前,这两种分别与拟山羊草杂交,形成了
提莫非维小麦(T. timopheevii)和
野生二粒小麦(T. turgidum)。1.4万年前
末次冰期结束,人类引种驯化了一粒小麦和
二粒小麦。8000年前,栽培的二粒小麦与
节节麦杂交,形成了
普通小麦。距今约五千年,小麦传入
中原地区,成为
华北地区居民的主食之一。
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L.
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
叶鞘松弛
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
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
披针形。
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
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圆锥小麦(原变种)TriticumturgidumL.var. turgidum
秆直立,光滑无毛,高100-130厘米,径约5毫米,具4-5节。叶片上面被毛或无毛。
穗状花序短粗而密聚,椭圆形、
纺锤形、圆锥形等因品种而异,长5-8厘米,宽约3厘米,花序下方具分枝或否,穗轴不易折断,棱边被粗硬毛,
小穗基部两侧更为长而密;小穗含5-7小花;颖革质,宽卵形,长约为外稃之半,背部纵贯1明显的脊,先端几无齿,侧齿与侧脊均不明显;外稃卵圆形,多具长芒、间或有短芒或无芒的品种,内稃稍短于外稃。
颖果较大,细长或椭圆形,易于从稃内脱落。
小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可磨成面粉,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粮。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
乙醇、
面筋等,加工后
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至2012年,世界十五大小麦生产国中,以中国占最多,其次是
印度、
美国和法国。
小麦属内有A、B、D、G四种
染色体组。二倍体皆具A染色体组。四倍体种,有Ab
染色体组和Ag染色体组两大类,具ab染色体的种是由乌拉尔图小麦与拟斯卑尔脱(或其他)山羊草经天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而来,它包括野生种、原始种和
栽培种三类。野生种为
野生二粒小麦,成熟时穗轴自然断落,颖壳(稃)紧包籽粒,难脱粒。原始种有栽培
二粒小麦、科尔希二粒小麦和伊斯帕汗二粒小麦,其穗轴在成熟时受压力可折断,籽粒带皮,较难脱粒。栽培种有
圆锥小麦、
硬粒小麦、
东方小麦、波兰小麦、
埃塞俄比亚小麦和
波斯小麦,它们的穗轴不断,裸粒,易脱粒。四倍体中具ag
染色体组的种,是由野生
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或其他)山羊草经天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而来,有野生种和原始种两类。其野生种为阿拉拉特小麦,原始种为提莫菲维小麦。
六倍体种,也有ABD和AAG染色体组两大类。有ABD
染色体的六倍体种是由有AB染色体组的四倍体种与方穗山羊草天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而来,如
普通小麦、密穗小麦等,有AAG染色体组的六倍体种是由提莫菲维小麦与栽培一粒小麦的天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而来,如茹可夫斯基小麦。
旱麦草属 Eremopyrum (Ledeb.) Jaub. et Sp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