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英文名:Hualing Nieh Engle,1925年1月11日-2024年10月21日),女,湖北应山(现
广水市)人,1948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外文系”,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第一”,是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抗战期间聂华苓在湖北、
四川省读中学。1944年,她就读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而后转入外文系。1948年,聂华苓毕业。同年,她在南京发表第一篇作品《变形虫》。1949年,她随家人到中国台湾生活。1960年,聂华苓加入《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艺文版主编。《自由中国》被迫停刊后她应邀赴台湾大学任教。1967年,她和丈夫一起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组织。1978年6月,聂华苓到访中国大陆。1981年至1982年,她担任美国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评审员。1987年,她担任“国际写作计划”主任。1988年,聂华苓退休。1994年9月,她编著的书籍《珊珊,你在哪儿?》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1日,聂华苓翻译的著作《
德莫福夫人》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9月,聂华苓出版了书籍《
三生影像》。2022年夏天,聂华苓于1967年创办的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迎来新一批客人。
聂华苓曾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81年,她获得美国50州州长所颁发的文学、艺术贡献奖。2009年,聂华苓凭借《
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得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1925年1月11日,聂华苓出生于中国
宜昌市,不久全家迁往武汉。抗战期间她在湖北、
四川省读中学。1944年,她就读于当时的
中央大学经济系,而后转入外文系。1948年,聂华苓毕业。同年,她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南京她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变形虫》。1949年,聂华苓随家人到中国台湾生活,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
1960年,聂华苓加入
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艺文版主编,直至该刊被迫停刊。后来,聂华苓应
台静农邀请赴台湾大学任教,随后又应
徐复观邀请在台湾东海大学任教,与作家
余光中共事。1961年,她受杂志刊文批评
蒋介石的影响,同外界隔离,教职也失去了。1964,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去到美国定居,她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1967年,她和丈夫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组织,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
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
1974年,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合作的英译毛诗在
法国出版发行。1976年,二十四个国家曾联合推荐聂华苓、保罗·安格尔夫妇为
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78年6月,聂华苓与保罗·恩格尔到访中国大陆。从1979年开始陆续邀请
萧乾(1979)、
王蒙、
艾青、
袁可嘉(1980)等以及一些
香港电台地区作家进行访问。1981年至1982年,她任美国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的评审员。1987年,聂华苓接任了保罗·恩格尔担任“国际写作计划”主任。
1988年,聂华苓退休,专事写作。1988年10月21日,聂华苓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当时的情景使她联想到
南京大屠杀。于是,她写下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向世界人民发出了要正视历史、消灭战争、捍卫和平的呼唤。后来这篇《亲爱的爸爸妈妈》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成为很多中国读者的集体记忆。1988年至1989年,聂华苓担任了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顾问。1991年3月22日,聂华苓和保罗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1994年9月,她编著的书籍《珊珊,你在哪儿?》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1日,聂华苓翻译的
亨利·詹姆斯作家著作的《
德莫福夫人》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一个
冰清玉洁的美国少女和一个
法国名门望族的
花花公子的婚姻故事。2004年,聂华苓出版了书籍《
三生三世》。2009年,聂华苓凭借《
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得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2年9月,聂华苓出版了书籍《
三生影像》,该书讲述了聂华苓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2021年台湾时报出版社出版了完整的《桑青与桃红》珍藏版,2022年初北京出版了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
沈从文评传》。2022年夏天,聂华苓创办的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迎来新一批客人,中国作家
春树、
七堇年数次上门拜访。
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弯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其中,《 突围·反叛·融合》——聂华苓长篇小说主题嬗变研究中,《
失去的金铃子》《
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水长流》呈现了突围、反叛、融合的嬗变主题,反映了聂华苓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是深入探索作家精神世界和小说美学的关键锁钥。《失去的金铃子》中,主体通过突围行动找寻身体自由,映射了六十年代初期作家的孤绝与奋战心境;《桑青与桃红》中,桑青通过反叛求索身体与精神的双向自由,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流亡命运的典型代表;《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融合中西文化探寻个体、家国、世界自由精神的实现路径,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作家对自由世界的美好希冀.突围—反叛—融合是聂华苓长篇小说自由主题的发展,体现了从探寻肉身自由至精神自由、自由中国至世界自由的嬗变,形象反映了作家精神史和理想观的成熟,显示了对自由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寻。《聂华苓的家庭叙事策略与缘起》家庭叙事是聂华苓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鲜明的审美形态和丰厚的主旨意蕴。在叙事结构层面,创伤背景下的“禁令”“契约”“追忆和呈现”型混合样态,形象展现了表层叙述结构和深层叙述结构。在叙事话语层面,经验自我、叙述自我、中立型全知视角等的运用,有利于形成适中的情感联系、审美距离等叙事效果,自由直接引语流畅自如、真实生动,在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聂华苓的家庭叙事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是对家族境遇和情感取向采取的合适叙事手段,通过对家庭叙事的多样建构、家庭文化的记忆书写,作家不仅完成了自我
身份认同的追寻,也对集体的流亡与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聂华苓童年时家庭条件优越,但11岁那年,她的父亲被杀,生活发生改变,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青少年时代在
长江、嘉陵江畔度过。1963年,聂华苓与美国著名作家、学者保罗・安格尔在一场酒会相识。1971年,聂华苓与保罗·恩格尔结婚。
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于1967年创办了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因这项国际写作计划,两人家中的客厅被誉为“世界华文文学沙龙”。自1967年创办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这一项目,其中
改革开放后来自中国内地的有50多人。
聂华苓著有《
失去的金铃子》《
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水长流》《三辈子》等20多部作品。她在好几种自传书的扉页都写着: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2008年7月,聂华苓从美国到北京参加三联出版社为她组织的《
三生影像》出版签售活动。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聂华苓和数十位专程从各处赶来的作家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