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博物馆
广东端州的综合性博物馆
肇庆市博物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江滨东路阅江楼,总建筑面积约11550平方米,展厅4280平方米。该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6月,与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在阅江楼合署办公。截至2019年末,馆藏文物有1333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71件(套)。该博物馆于2019年10月成为广东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并于2021年获评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肇庆市博物馆是肇庆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正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馆下辖有梅庵、肇庆古城墙、阅江楼、崇禧塔、肇庆府学宫、丽谯楼、元魁塔等文物景点。该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肇庆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并与多个单位共建文化教育基地。新馆正在筹建中。
博物馆简介
肇庆市博物馆是肇庆城区内一所综合性博物馆,与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在阅江楼合署办公,属正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下辖有阅江楼、梅庵、肇庆古城墙、丽谯楼、崇禧塔、元魁塔、肇庆府学宫等文物景点,内设梅庵管理处、古城墙管理处、古塔管理处三个管理机构。馆内设馆长室、办公室、研究室、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拓展部、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两馆的行政管理、保护维护、宣传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博物馆设有“砚都瑰宝”、“铁军独立一雄团”、“谢志峰藏古端砚”等常设陈列,每年举办陈列展览,多种形式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肇庆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肇庆市最佳旅游景点”,并与肇庆市多个单位共建“爱国拥军教育基地”。
截至2019年,馆内有藏品数量13,337(件套),珍贵文物271(件套)。
叶挺纪念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0月1日,馆址阅江楼。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掌握的一支正规武装部队,它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帮助中国国民党创建国民革命军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领导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当时中共两广区委的陈延年、周恩来等同志深感有必要建立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革命军队。他们经过与国民政府和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等协商,决定建立第四军独立团。周恩来亲自从黄埔军校抽调学生作为骨干,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招募部分士兵,于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市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全团有2100余人,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连以上干部多为中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团员。这个团虽名义上隶属于第四军,但建立了团内直属中共两广区委的党支部,各营和直属队设有党小组,干部任免调动主要由中共两广区委决定。
独立团在肇庆驻防期间,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有力地支援了西江地区的农民革命斗争,并成立巡查队维护社会治安,深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1926年5月1日,该团奉命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市出发,在湖南安仁田以一团之众打败敌人六个团。该团挥师北上,攻醴陵市、破平江县、勇夺汀泗桥、占领贺胜桥、大战武昌城,为北伐大军扫清了重重障碍,功勋卓著,为四军赢得了“铁军”荣誉。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建的二十五师七十三团,部分骨干被派遣到其他部队去担任领导工作。屡建战功的叶挺将军任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戌司令。
1927年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8月1日,以原独立团骨干组建的几支部队作为主力,在南昌市举行了武装起义。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革命武装斗争。
叶挺独立团为北伐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军事人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提供了新经验。朱德同志在1959年3月视察肇庆市时,指示要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诞生地——肇庆建立叶挺独立团旧址纪念馆。朱德同志题写馆名。1962年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肇庆市博物馆现有《铁军独立一雄团》、《砚都瑰宝》、《谢志峰藏古端砚》、《六祖惠能生平故事陈列》、《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马窦》等基本陈列。
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的中心主题是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军队——叶挺独立团在肇庆的建立和后来发展的历程,分“肇庆建团”、“军政活动”、“援助农运”、“北伐先锋”、“武装起义”、“将星璀璨”六个专题,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场景、雕塑、绘画、模型、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展现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斗历程。是观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砚都瑰宝》陈列位于肇庆城区江滨东路阅江楼西侧台书院端砚陈列馆内,陈列面积368平方米,展线200多米,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概貌,系统地介绍了端砚的砚坑与矿床地质,端砚的形制与石品花纹,以及历代端砚雕刻工艺的发展轨迹。陈列实物以100多方历代古端砚为基础,同时展出肇庆市当代制砚名家、收藏家和砚厂砚坊的端砚精品100多方。通过古今端砚的生动组合,辅以模型雕塑、场景等效果,把已逾千年的文房瑰宝端砚的独特风采,直观生动地、有声有色地展示给观众。
《谢志峰捐赠古端砚》陈列内可以看到镇馆之宝——康熙御书碑,这五块碑是清代两广总督郭世隆把他父子们所得的康熙手迹摹勒石上的,刻上有双龙的顶额,底下是雕龙的基座,每方碑刻上都有“御书”两字。碑刻的内容有康熙的诗作和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诗帖。展厅内还展出了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谢志峰先生捐赠给我市的历代古端砚共116方,自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历代古端砚,其中有刘墉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陈济棠胡根天启功齐白石商承祚容庚赖少其等不少历史名人使用过或题书镌刻了铭文的砚,并且有6成以上是配有原装的名贵木盒,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六祖惠能生平故事陈列》陈列形式设计打破以往图片加实物的手段,全部用场景来制作,真实、形象地展示六祖生平的传奇故事,使陈列具有地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共制作了场景18个,玻璃钢彩塑人物圆雕48尊,大型浮雕一组。整个陈列以背景音乐和灯光映衬营造气氛,取得很好的展示效果。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开一代新风的禅宗大师。惠能创立的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影响中国佛教长达千多年的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六祖创立的南宗禅不但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主流宗教,而且流传海外,远播欧美。
该陈列对惠能一生的经历作出概要的梳理,旨在让广大观众透过六祖惠能平凡而又曲折的经历,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惠能这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点,希望以此对惠能的生平事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以便更好地了解惠能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陈列,以珍贵的历史文献、图片、绘画以及场景等形式,向观众介绍利玛窦来华活动二十八年的有关事迹。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利玛窦在肇六年里,入乡随俗,与肇庆市人民真诚相处,虚心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带领肇庆工匠们建起了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建筑物——仙花寺(圣童贞院);在知府王泮的建议下,绘制了世界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主持研制了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钟;编了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平常问答词义》等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
整个陈列分为“博学才子跋涉东来”、“东西文化在肇碰撞”、“泰西儒士永留中原地区”三大部分。以及“利玛窦在肇庆活动场所分布图”、“利玛窦生平大事一览表”、“利玛窦中文著述一览表”等。陈列展出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的照片有:《利玛窦中国札记》手稿的扉页;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萄牙文与中文)《平常问答词义》手稿选页;《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同文算指》、《几何原本》等书的封面、选页;利玛窦弟子澳门人游文辉所画的利玛窦油画像;朝廷钦赐的利玛窦墓地官文;利玛窦墓及墓碑拓片等。
2006年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年。中西文化交流第一城——肇庆市的人民,特以此展,纪念优秀的意大利之子,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纪念他当年在此地路蓝缕,打破藩,为开辟中西文化交流之先河所做出的不朽功勋。
馆藏文物
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肇庆端州城区,南临西江,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历史上曾为鹄奔亭,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改建为纪念唐朝高僧石头希迁陈希迁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1432年)扩建为崧台书院,嘉靖二十五(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命名为“阅江楼”。
阅江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典型的广东省四合院式古建筑。楼高2层,南楼高13.9米,北楼高12.9米,东、西两楼高均为12.5米,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连通。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庭院面积248平方米,内植米兰,已有300余年树龄,并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石阶,石阶宽阔。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时两广总督郭世隆所立的康熙御书碑5块(其中1块毁于日寇轰炸)。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和朱德元帅题写的“独立团团部旧址”匾额。
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要农民自卫军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等都曾在此指挥军事,训练队伍。现为肇庆市博物馆和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所在地,馆内设《砚都瑰宝》陈列和《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2004年2月8日,江泽民视察阅江楼,参观了《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后,欣然题词“北伐先锋,永垂青史”。
梅庵
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城西的梅庵岗上,北枕山岗,南眺西江流水。梅庵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为岭南名刹。相传六祖76岁那年返回故乡新兴,路经端州,在城西山岗上插梅为记,以示不忘。宋至道二年(996年),六祖的弟子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在岗上建庵,庵以梅为名,故取名梅庵。
梅庵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头门、寿龟池、陈列室、禅脉堂、高深莫测池、赏梅廊、常光亭、碑廊和梅园等。梅庵四周筑围墙保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梅庵以独特的建筑艺术著称。其大雄宝殿为长江以南较早的木构建筑,为广东省最古的木构建筑之一。平面五开间,三进深,面积169平方米。梁架结构,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斗拱为外转七铺作单抄三下昂,拱枋用串拱木贯穿紧固,结构和技巧别具一格,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架的形制和做法,而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点,为广东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在全国亦属少有。前后檐柱“侧脚”,增加梁架的稳定性。檐柱和金柱均为梭形柱,亦是古制。斗拱与檐柱高之比为2:5,有北宋早期的特色。石柱础呈短圆柱状,收腹,下端阴雕简单纹饰,曲线优美,颇为古朴。
梅庵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的美誉。1962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梅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禧塔
肇庆市的崇禧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塔高57.5米,外观9层,内分17层,登塔眺望,肇庆秀丽的风光尽收眼底。郭沫若在肇庆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的优美诗句就是赞美分别耸立在西江两岸崇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峰塔四塔。崇禧塔为四塔之冠,赵朴初曾为该塔撰书“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的楹联。
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广东省仅有,全国极少见的。
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肇庆市,端州知府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楼护城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肇庆府总督张镜心主持,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墙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时,改建了四门的月城,增筑了城门马路。清代,城墙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为加强城池的防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许尔显、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窝铺148间、水城炮台2所,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置修葺楼。此后直至民国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灾,城垣抵御了洪灾,使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损害。1916年,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即拨款修葺城墙,浚治东门外的濠道。从1924年至1926年,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现古城墙周长2801.2米,高6至10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城垛,既保留有整段宋砖砌筑的城墙,同时也保留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砖砌的城墙,是历次维修的见证。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和分期维修城墙,逐步整治周边环境,使其雄姿再现。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谯楼
丽谯楼位于肇庆市城中路第一人民医院大门西侧。始建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原称“御书楼”。宋徽宗曾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赵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更名“肇庆”,并御笔赐书“肇庆府”。守臣即于当年在府衙前筑高台,上盖楼宇,供奉御书。明天顺六年(1462年),郡守黄瑜重建,改称“丽谯楼”。楼内置铜壶滴漏、干宁铜钟、大藤鼓以报时刻。明末(1646年),朱常瀛朱由榔抗清时在此称帝,改作“永明宫”。建国后,因台基和楼宇漆以红色而俗称“红楼”。
丽谯楼分台基、楼宇两部分。台基长34.45米,宽14.45米,高6.14米,台基下拱道高4.9米,宽4.44米,长14.75米。现楼宇为90年代恢复,高二层,重檐歇山顶。拱道石质为红砂岩。拱道门上匾曰:“古端名郡”,两旁联曰“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赞颂曾在端州任职三年的宋代名臣包拯离任时,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匾、联均为郡守黄瑜撰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部设在该楼后大院内。丽谯楼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披云楼
披云楼,耸立在肇庆古城墙之巅,是古代城墙上的军事指挥中心,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历经八次修葺和重建。披云楼巍峨壮观,为肇庆八景之一。
肇庆府学宫
肇庆府学宫又称高要学宫孔子庙,位于肇庆市正东路42号,坐北向南偏西10°。该涿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初,元末遭兵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后经多次重修,规模日臻完备。学宫现仅存大成殿和西庑,另有碑记10多通,大成殿为五开间23.5米,五进深20.8米,占地面积为488平方米。高12.3米,九脊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全殿竖36根大楠木柱,微侧脚,柱础为石质花篮形。柱顶为斗拱结构,上檐斗拱24组,下檐斗拱32组。下檐正立面除各柱头置斗拱外,正间置铺作斗拱2组,次间置铺作斗拱1组。斗拱为明式斗拱用足材,外出三跳六铺作,单抄三下昂。
罗定学宫的殿宇高大庄严,雕梁画栋,结构复杂,彩绘独具地方特色,是广东省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1959年和1986年,先后对大成殿台基和大殿进行加固维修、翻新;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22日,高要学宫移交给肇庆市政府,由肇庆市博物馆管理使用。
参观信息
地址:肇庆市端州区江滨东路阅江楼。
交通线路:市内乘15路、27路公交车在阅江楼站下车即到。1、3、4、8、18路可在天宁南路下车,然后沿正东路步行5分钟即到。
门票:博物馆下辖阅江楼(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梅庵免费开放,崇禧塔景区收取相应门票。
开放时间:阅江楼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开放,星期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崇禧塔周一周二休息,其余正常开放。
邮编:526040
参考资料
肇庆市博物馆官网.肇庆市博物馆.2012-11-15
目录
概述
博物馆简介
叶挺纪念馆
建筑布局
馆藏文物
阅江楼
梅庵
崇禧塔
古城墙
丽谯楼
披云楼
肇庆府学宫
参观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