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淳(1584年~1665年),字仲垒,号二何,明朝广东
程乡县(今梅县
松口镇洋坑祥安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
李士淳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19岁考中秀才,23岁,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乡试中解元。明天启二年(1622年),为
阴那山修志,并在乡开设私塾“五龙馆”,岁招收数百学生,为后来
梅县区文风鼎盛作出了一定贡献。
天启三年(1623年),李士淳进京,
崇祯元年(1628年)会试中式第十八名会魁,殿试三甲第254名
进士。崇祯四年(1631年)始任山西
翼城县县令。到任后,捐俸银130两建“翔山书院”,招生育才,政务余暇,亲为
生员讲学。至崇祯癸酉、丙子两科,翼城士子中
举人者20余人,其中有6人登进士。翼城士绅为李二何建生祠一李夫子祠。崇祯八年,调往
曲沃县任知县,在当地建乔山书院,捐俸银100两为该县科举诸生作书卷资,并申明学道,竖碑学宫。后曲沃一连三科夺得榜眼。人称李二何为“岭南夫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应召入京,对策切中时弊,为崇祯帝赏识,升为翰林院侍讲,教授太子慈读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攻陷北京,李士淳备受刑笞,后逃脱潜归故里。抗清失败后,隐居乡里,不应征召,鬻产办学,潜心著述。撰有《程乡县志》《
阴那山志》《古今文范》《三柏轩集》《燕台近言》等。清
康熙四年(1665年)病逝于松口,终年82岁。其墓葬在
松口镇晒布岗(今
中山公园内原工农兵
塑像的基地即为他的墓坟)。
生平简介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于梅州松口镇洋坑村。自幼聪敏过人。十二三岁能下笔千言,为时人所称赞。19岁考中秀才。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解元。时朝政衰败,民不聊生,
梅州市境内遭天灾,发生大饥荒,李二何目睹灾情,内心极为难过,与邑中人士共商平赈济灾民,首先捐出自己赴京会试的津贴花银,兑换官谷,赈救饥民。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有感于梅州松口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决心改变这一山川环境,牵头发动乡贤集资兴建
元魁塔。
天启二年(1622年),为梅州阴那山修志,并在乡开设私塾“五龙馆”,岁招收数百学生,为后来梅州文风鼎盛作出了一定贡献。
崇祯六年(1633年),会试得中第18名会魁。越三年,始派任
翼城县县令。到任后,捐俸银130两建“翔山书院”,招生育才,政务余暇,亲为
生员讲学。至崇祯癸酉、丙子两科,翼城士子中
举人者20余人,其中有6人登
进士。翼城士绅为李二何建生祠——李夫子祠。
崇祯八年(1635年),调往
曲沃县任知县,在当地建乔山书院,捐俸银100两为该县科举诸生作书卷资,并申明学道,竖碑学宫。后曲沃一连三科夺得榜眼。人称李二何为“岭南夫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朝廷为选拔贤才,李二何由于在
山西省两县政绩显著,得当时京魏
御史荐贤,参加殿试,御试答策切中时弊,召对称旨,钦取第一,授翰院
编修,并被命为
东宫侍讲,教授太子读书。此后,他在“恭逢圣明千秋之遇疏”中建议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并指出当今朝臣的四个劣性习:“一好浮议求胜;二不肯实心做事;三庸庸者各为其身家;四矫矫者各标其门户。”他认为这些人的病根在于“安处”二字。建议皇帝甄别群臣,察其优者超擢,劣者处治。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进京,
崇祯自缢于煤山。传说李二何曾携太子
朱慈烺潜返回故里并隐居于梅州阴那山,继续为太子侍讲,并组织训练乡兵,在老家梅州松口一带募资,以图恢复明朝。后见中原清军势大,
反清复明无望,便削发为僧。李士淳曾为此作一诗一联。诗云:“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
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联日:“
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求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鹿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自后,李二何筑室于梅州阴那山灵光寺三柏轩隐居,著《三柏轩文集》,并设“花馆”课士育才。
由于
生员过多,68岁时又重建松江书院,并筑敕书楼珍藏明柞史籍、颂典、约法。这里是他借讲学行文
反清复明的据点。
李士淳70岁修《程乡县志》,75岁登
元魁塔作《登塔记》,78岁作《古今文苑序》。著述中,都蕴蓄着试图为民请命的宏愿,是他之年对后生英俊们的殷切期望。李二何一生著述颇丰,《古今文苑》、《三柏轩文集》、《燕台近言素言逸言》、《质疑十则》、《诗艺》、《
阴那山志》,均是他得意之作。
清廷为笼络人士,几次征召,李二何均辞以老病,坚卧不出。其登塔诗云:“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莫再来。”李二何一直隐居于梅州阴那山十余年。
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病逝于梅州松口,终年81岁。
主要影响
保存历史文献
李士淳在保存地方历史文献上,《阴那山志》与《程乡县志》的传世,都和他的努力分不开。
推动教育
李士淳鬻产得500金重修松江书院,在攀桂坊倡建立诚书院,并亲自教学造士,培养了诸多学生,从此松口文风大振,人才辈出。家风相传,李士淳的儿子
李楩是著名书法家,首创岭南第一书法帖《溪声堂法帖》,他的孙子李恒熉
高中解元。据统计,有清一代,松口出了10多位翰林
进士和诸多
举人,如号称“经学博士”的
吴兰修、翰林
温仲和以及被称为一门三进士的饶应坤、
饶轩、
饶轸三父子等。
构建地方文化
李士淳运用自身的社会声望和人脉关系,为地方文化的建构起到龙头作用。李士淳与明朝遗民
罗万杰、牧原和尚均有密切的交往,又曾邀请日后的
大埔县百侯进士萧翱材来课读子弟。李士淳家族还与攀桂坊的张、萧两大家族联姻,对以书香世家为核心的科举教育也起到推动作用。
轶事典故
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二何。二何父亲李秋宇是个乡村教师,在镇平石窟都(今
梅州市蕉岭县)教授生徒。他7岁丧父,8岁死娘,家境日渐陷入困境。但他自强自立,在困苦中坚持读诗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岁时考中秀才。他中了秀才后,即携带行李书箱,跋涉60余里,住进梅州阴那山灵光寺内厢房,潜心攻读经史,常以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语为座右铭。梅州市
梅县区雁洋镇李姓为大族,二何在山寺读书时,族众常来读诗论文,亦不寂寞,闲时在山中游玩,曾写下《阴那灵雨》诗:“五指峰前白鹤旋,空中锡卓祖居先。桥横曲涧三株柏,路人曹溪一洞天。听法缘探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甘霖愧负苍生望,云雨分膏且插田。”他将自己寄寓的书房题额曰:“粲花馆”,取佛家“粲花一笑”之意。
二何的父亲生前曾与隔河饶员外指腹为婚,为二何订定饶小姐为妻。二何父母死后,家道中落,饶员外顿生悔婚之意,将女儿改配给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内的富商马家公子,饶小姐对马家公子不屑一顾。她深爱二何的才貌和人品,抵死不肯嫁马家公子,非二何不嫁,此举得到母亲的支持,为承全女儿的婚事,母女两人与二何相约行事,待马家到饶家迎亲那天时“抢婚”。马家少爷来迎亲那天,李家的花轿先到饶家,饶家人不知其意,待时辰一到,饶小姐登上二何所备花轿,到李府厅堂与李二何双双拜堂,结成夫妻。饶员外气急败坏,但想当年自已与李家订约的誓言,亦无话可说。马家知道二何与饶小姐指腹定婚在先,争闹反羞己,也就罢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何在妻子激励之下,发奋攻读,于万历七年(1609年)25岁时,在省城乡试中,
高中头名
举人,荣获“解元”称号。
松源河流经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在
铜琶村出口汇人
梅江,二何深感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所谓“文峰”,即是毛笔形状的山峰,
迷信说法:“文峰”凸显的地方,就能多出科举人材。文峰欠佳,就要补救,唯一的办法就是建造一座笔形的巨塔。因此,二何发出倡议,募捐建造九层八角巨塔,这个倡议得到许多乡绅的响应,纷纷捐钱捐物,巨塔遂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动工,至崇二年(1629年)建成,历时10年,即二何高中会魁的第二年落成,故命塔名“元魁”。又在塔旁建造一座文昌阁,岁时祭祀
张亚子,祷告松口能多出人才。李二何亲题塔门联云:“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
宇宙秀,万年腾奎壁之光”。从下联可以看出他建塔的宗旨和美好的愿望。
二何25岁考中解元后,当时已是朝政衰败,武政不修,寇乱之祸,发生了大饥荒。李二何身处此境,内心极为难过。与邑人商会共商平粜赈民办法,首先捐出自己赴京会试的津贴花银,兑换官谷,散赈饥民。
他还为梅州阴那山灵光寺的重修奔走募捐,他写了《重修灵光寺募缘序》、《阴那山造桥募缘序》、《阴那山造桥募缘疏序》和《阴那山灵光寺山场田地碑记》。建造
元魁塔期间,他奔走于松口和
阴那山之间。
天启元年(1621年),
江西省高僧真莲来阴那山主持
灵光寺,发愿向京师请一部“大藏经”,为山门之宝,当时
广东省名寺皆有志书,如《南华志》、《鼎湖志》和《罗浮志》。李二何不辞辛劳,翻阅史料,走访父老,跋山涉水,编写成《梅州阴那山志》。在此期间,他游遍阴那景点,写下许多诗词,诗中表达读书之乐及其闲适之情。
崇祯元年(1628年),44岁的李二何第七次上京应戊辰科会试,这次考试不负他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中
进士并荣获会魁(即考生每18名为一组,这个组的头名进士称为会魁)。1644年4月24日(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八),
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由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次日,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自尽,一个曾经强大的明王朝统治大厦轰然垮塌。这时,一个
梅州市人不仅亲眼目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
汉族封建王朝的覆灭,还经受了人生何去何从的心理煎熬和肉体上的痛楚,更在民间催生了一出携带皇子隐身梅州的神奇传说,这人就是明末翰林院
编修李士淳。李自成大顺义军攻陷京都,
崇祯自缢于煤山,朝廷崩溃,皇子皇孙四散外逃,二何与一些官员为大顺军所执,遭受四夹毒刑,逼其归顺,二何宁死不受其官职,他乘守卒疏忽之机,脱身出来,携太子
朱慈烺潜身归里,途中巧遇上京寻父的其子李梗,相将南行,抵家。
李二何秘密携太子从京城回家乡,沿途经过诸多波折,数次组织勤王之师,均未实现,为避开清兵追捕,日宿夜和,跋涉千里,马不停蹄兼程奔赴南尊故乡,抵达家园时刻,已是夜阑人静,人们已入梦乡。当他回到久别的故乡,感触翩翩,强忍悲痛,奋发精神,叩打喊门。在家胞兄匪何闻声起床,走到大门边问道:“半夜三更谁叩门?”他细声答道:“阿哥是我”。曾读诗书、久受礼教、深识大节的匪何,听出是弟弟的声音,便厉声呵责二何道:“国破朝廷亡,为何不忠于朝廷,只身逃命?”拒不开门接纳弟弟入屋。二何听到呵责之后,伏在大门缝隙处,低声分辨道:“阿哥,我是保护皇太子回来的。”匪何不敢听信斯言,点起小灯笼从门缝隙处,观察外面情况,果然有一小孩偎依其弟身旁。急忙开门迎接太子和弟弟等人进来,安顿他们的食宿。李二何回乡之后,他与哥哥匪何怀着效忠祖国,
反清复明的事业而奔忙,与
赖其肖、
罗万杰、谢志汴等志土,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扶持太子登基,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号召各路勤王之师,以图恢复大明江山。匪何儿子李直简是个富商,鼎力支持
叔父大业,出巨资建了一座殿堂式围龙屋(此地名为“
世德堂”,规模大构造独特,今仍存,曾有中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游人络绎不绝)为太子登基时用。
二何有“国事于今成缺陷,家人从此愧团圆”之句。偷偷遁入梅州
阴那山,二何始终认为阴那山是个福地,
惭愧祖师可助他成功。他把阴那山圣寿寺(即惭愧祖师原创设的老庵)改名“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
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联中二何以吕仙自比,这个“旧主”正是明太子
朱慈烺,二何也许自认“前身”是本寺僧人,此次遭逢大劫,正是大彻大悟之时。农历三月十九是
崇祯在北京自缢的日子,每年此日他们在
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州客家人定为节日。
由于形势严峻,二何力劝太子在寺中出家,太子为了保命,只好落发为僧,法号“大山和尚”。清兵入粤后,大山和尚逃往
交州(今
越南),后圆寂于羊城报国寺,其徒孙真愧和尚将其骸骨偷偷带回程乡县葬于东郊祥云庵侧,这是后话。
李二何与明朝遗臣
潮州市郭之奇、
丰顺县罗万杰、镇平(今
蕉岭县)
赖其肖、
平远县谢上逵和
澄海区谢元汴积极联络,并争取
吴六奇,徐图大举。1645年(乙酉年),
朱聿鐭朱聿键在
福州市即位,改元
隆武,封二何为詹事府詹事,命其练兵筹饷,二何与子李梗、李梓来往于兴、长、平、镇之间,沿门托钵,有如乞丐,向大户募捐金钱粮食和募集乡兵,又在松口拦河架设铁链,过往商贾之船一律抽税,被人骂为“李秤桄”(即盘剥客商之意),但二何也是为国不得已得罪乡亲,所抽钱粮二万,全部上交
南明,当时兵科给事中
张家玉上疏称其忠劳,赠诗有云:“上劳军如见郭,
渭河平原转饷不推萧。”就是明证。二何命各乡择老练
生员为长,练丁守险,梅州松口为闽粤水路枢纽,凡遗民志士来往经过者,由二何负责接待联络,类似近代交通站。
丙戌(1646年)三月,福州隆武朝廷陷落,清兵攻入潮梅,二何又遁入梅州阴那山,静观其变。
永历七年癸巳(1653年)二月,
潮州市总兵
郝尚久与土弁蔡元反清归明,形势反转。但是,郝尚久是易反易覆的小人,此举试图吞并,故得不到
郑成功和各路义兵的救援。清将
耿继茂与哈哈木等统清兵10万,于八月至潮攻郝尚久,郝兵败父子投井死,清兵屠潮州,死10万人。李二何在梅州阴那山口小歇石上题诗云:“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题诗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他劝同道放下武器(停鞭),等待时机,后来
清代逐日势大,李二何
反清复明的宏愿已不可能实现了。再作徒劳也是无功之事,不如遁入世外桃源,做个化逸民。曲折地表达了无力挽回乾坤的哀叹。
清政府统治稳固以后,为笼络人才,便大兴文教,科举取士,为了家乡的教育,二何又捐出家产,建松江书院,亲自讲学,课士育才。人们把他比作汉朝大学者
郑玄、
宋朝朱考亭(
朱熹)。清政府几次征召他出山,他坚持不就。有“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英再来”之誓言。“
李白应召矣”只是
清代统治者欺骗各地抗清义军的一句鬼话。
永历九年(清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何70岁,在县城攀桂坊建先贤书院,讲学其中,还应邀修撰《程乡县志》并作序,署名为“顺治甲午前赐进士第翰林院
编修邑人李士淳撰,”一个“前”字,可以证明二何未受清朝的官职。
嘉应州程乡县丙村堡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富有民族气节,不愿获取清朝功名。清政府强迫读书士子进入考场,不考者格杀勿论,李文古巧妙地应付,在试卷上写游戏文字云:“砍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鱼,非鲤也,
罗非鱼也毕叭声,其乎。”弄得严学台哭笑不得,便将他落选,正中其意。一天,李二何在梅州阴那山铁桥边凉亭内邀集李文古和一般诗友饮酒,席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第一句是一个物件,第二句是一个古人名,第三句是官话第四句问什么,第五句是回答,要用《千家诗》中的一句。酒令不合格者要罚酒三杯。李二何首先念酒令,说:“我有一张床,送给
张良。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末句暗喻自己处于国事混乱之时,不知如何是好。第二个诗友念:”我有一双屐,送给
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印苍苔。”第三个诗友念:”我有一把伞,送给
曹植。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秋风阵阵寒。”第四轮到李文古,他念道:“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在座者一听都说:“李文古差了,牵二何是现在的人,你违反规定,罚酒三杯。”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
进士,现在是清朝了,他算不算古人。”众人无言以对。李文古继续念:“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他故意把千家诗的“雨纷纷”改成两纷纷。“这个清明时节就变成清朝与
明清战争之”时节,形象地描述了李二何当时的心境,众人叹服。李文古举起酒杯说:“阿叔,要尽盅啊!”话里有话,弄得李二何十分尴尬,只好自我解嘲说:”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好。”这第一个“好”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虽没有明王朝尽忠(以身殉国),却躲在家尽孝。
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何在梅州松口以建
元魁塔落成三十周年为名,邀集各地名士、书生,聚于塔后
广福古塔,敲锣打鼓,饮酒赋诗,二何在会上宣读了自己所作的十首七律,以表明心迹。
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十四日,二何81岁因病卒于松江书院,临终留诗一首:“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如何当世悠悠口,不谅高山赋采薇。”对当世有人对他泼脏水感到遗憾。死后,公谥“文贞”,与原配饶夫人合葬于松口晒布冈,
程乡县知县
王望如率邻民众种植树木于墓的周围,名曰“李林”,并将其人祀于“程乡县(今
梅州市梅县区)乡贤祠”,春秋致祭。李二何是个身处明、清两个朝代的人物。他曾是明朝重臣,回乡以后关心公益事业,潜心家乡教育,
编修地方史志。他的生平事迹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写了很多研究他的论著。民间野史轶闻中有关李二何的故事也很多,人们把他的故事编成
盒式录音磁带(故事)、录像带(戏剧)广为传播。他是梅州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李士淳是科举时代梅州人的一个典范,通过寒窗苦读而金榜题名,实现从平民子弟到任地方官再擢升为京城中央政府官员的飞跃,其文章学问甚至得到皇帝的赞赏,从而被选为
东宫侍读,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之一。李士淳后来在自己的画像上曾这样自题:“幼树帜于粤东,壮空群于冀北,绩再奏于岩疆。帝特简之太乙,矢启沃于储宫,计寒暑已六历,道渐达于邦家。”人生有此成就,夫复何求,可惜这位李夫子生于末世运便消,
甲申之变让这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最终投笔四顾心茫然。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群龙无首的明朝中央政府一班臣子迅速出现分化,小部分如
大学士范景文等人基于道德忠贞的理念,采取自的方式追随崇祯而去,更多的是迫于形势,主动或被胁迫转投新的政权,其中就有与李士淳同为皇太子老师的项煜。那么李士淳本人是作出怎样的抉择呢?按《程乡县志》的说法,他没有接受新政权
大顺朝的任命,因此受到刑笞,最后潜遁归里,具体则语焉不详。李士淳在自己的文字里也仅提到:“愧一死而未能”和心情沉重“匍匐归里”。
大顺军在农历三月十八进入北京城后不久,对明政府的部分王公大臣进行羁押,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求对方缴交财产,二是惩罚不肯归顺新政权者。这期间李士淳就被羁押在大顺重要将领
刘宗敏的军营里,凑巧的是,据有关记载,太子
朱慈烺也被关押在刘宗敏处,两人有没有相遇碰面的机会,尚不得而知。羁押期间,李士淳曾遭受夹刑共四次,有些人因不堪此刑而死,幸运的是,《
明季北略》虽以“惨甚”的字眼形容他受刑,大概用刑者没有下死力,让这位六旬老者得以死里逃生。此后,李士淳一度被释放,但在四月初三又再次被囚。当月发生的大事是
大顺军在
山海关区被清军和
吴三桂的部队击败,并在这个月底仓皇撤往
陕西省,大概是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中,李士淳才得以从牢狱中脱身,由于刑伤未愈,只能躺着被抬或车载走上还乡的路程,即所谓“匍匐归里”。
在李士淳南归的路上,
弘光帝朱由在南京登基建立
南明政权,改元
弘光,按理,像李士淳这类官员应该成为接纳的对象。但南明政权官员却以党争的态度和从
绝对主义的封建节烈观念出发,不但把投顺和被迫临时顺从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视为逆党,连李士淳这类拒绝合作、受刑的官员也被南明朝廷的刑部定为降贼诸臣,罪名是“被囚偷息生还”,要求类似官员回乡待罪。这样,李士淳成了一名政治难民,大顺,他不肯投降;清政权,他不屑于投靠;南明,他不被接纳。所谓“匍匐归里”,不单是身体有伤,也有心灵受伤写照的成分,这位“岭南夫子”只好回家做一名遗老了。至于他南下是否携带了太子或宗室某王同遁,面对杀气腾腾的清政府及南北发生的假太子案,李士淳即使真的携带了某王,看到如此凶险的政治局面,大概也不敢轻易声张。
亲属成员
其子李,
崇祯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著有《函秘斋诗文集》。
其孙李恒,
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解元。
父亲:李鹍,明朝秀才。
兄长:李士濂。
小儿子:李梓。
侄子:李椅(字直简),李士濂之子。
印度尼西亚华侨李一正是李士淳的后裔,而且是他的儿子李楩一脉。
纪念场馆
李士淳的墓葬位于
松口镇晒布岗(今
中山公园内原工农兵
塑像的基地即为他的墓坟)。
参考资料
李士淳.政协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