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仲谋(958-1038),男,字有开,密州高密人(今
高密市),
北宋时期著名大臣。鞠仲谋是宋朝雍熙年(
公元985年)
进士,先后任康乐
主簿,连江县令等,官至
东京汴梁判官、兵部员外郎、殿中丞,
侍御史,是
赵恒时期著名的“
景德二十四贤”之一。他在任连江县令期间兴修的连江
水利工程为后世称道。卒于
大中祥符年间,享年六十岁。
简介
鞠姓在百家姓中是很稀少的姓氏,据说在中国以鞠为姓的人口总数只有三十万。在鞠姓家族内部,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鞠氏来源于鞠陶,鞠姓的始祖
鞠武传承于鞠陶等各种说法,最近发掘的《鞠氏高安族谱总世系》拨乱反正,使以前的多种说法归于正统。总世系记载:“鞠氏来源于鞠昇”。鞠昇是春秋战国时期
燕易王的长子,原名叫姬昇,因与其弟
燕王哙争夺王位失败,逃避到“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姓”的避难改姓,由于姬昇以鞠命姓,所以
西周先祖鞠陶只是
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开创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鞠姓虽然是小姓,历史上却名人辈出,像鞠武,因帮助
燕太子丹反抗暴秦而名闻天下;鞠谭,官至西
刘欣尚书令,在任期间刚正不阿,力主重审“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案件”,被汉哀帝削职为民,率子鞠闭“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鞠闭的后代出现了很多历史名人,有
鹊桥之战以八百羌兵大破
公孙瓒的
麴义,有
晋朝大司马大将军麴允,有在西域立国一百三十九年的高昌国王麴嘉。鞠氏在宋代更是名人辈出,像
鞠常、
鞠咏、
鞠嗣复鞠杲……鞠仲谋就是其中一位。
鞠仲谋,约公元958~1017年人。
北宋雍熙二年
进士,先后任康乐
主簿,连江县令,
东京汴梁留守
推官,
陕西省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判官,殿中丞,
侍御史;
赵恒时期,为著名的“景德二十四贤”之一。卒于
大中祥符年间,享年大约六十岁。
鞠仲谋家族在宋代是密州高密的世家大族,远祖鞠景沂在唐初任淄青节度使司,宦居“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到高祖鞠玉润始迁高密陶哥庄(今姚哥庄)。高密鞠氏从鞠真任职登州黄县令开始到
鞠咏连续六代皆为朝宦。关于高密鞠氏的来源目前有三个版本,一说来源于战国时期“
燕易王之子姬昇,因与其弟
燕王哙夺位不克,避难
辽东”的改姓【《高安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
西周始祖
后稷之孙鞠陶,“唐
贞观十二年正月,上命吏部尚书
高士廉等官采访诸州县知名氏族谱时,定
汝南郡、
莱州市二处鞠氏同为一宗,有司各状申户上部以传不朽。旧谱故载,其鞠受姓始于后稷”【《吉水吟村鞠氏族谱》】;一说来源于
春秋鲁国第一代国君
伯禽,“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
王禹偁《鞠常墓碣铭》】。这三个版本中,《高安鞠氏族谱》的源流记述,是鞠仲谋的八世孙鞠性复于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首次编《高安鞠氏族谱》前身石岗老谱时,亲往
高密市寻根探源,从征集的各支家谱中经过甄别筛选誊抄所得、这部家谱世系记载完整清晰,重要人物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轨迹与史典记载基本吻合,因而最具权威性和研究价值。
鞠仲谋父
鞠常字可久,生于
东汉天成三年,卒于
北宋开宝七年,享年47岁。鞠常在
五代十国后汉刘承祐二年一榜中进士第,时年二十一岁,被誉为“明经神童,探花少年”。“开宝中,
赵普为相,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
杨徽之、
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宋史鞠常传》】。母亲于氏,北宋
太常少卿于鹏的次女,生于
后唐清泰三年,卒于北宋
太平兴国七年,享年47岁。于氏生有二子二女,次子鞠仲渊不仕,长女嫁太子中舍聂巨川,次女嫁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太常丞王禹锡,王病故后改嫁聂巨荣;鞠仲谋
叔父鞠愉,
后周广顺二年
进士,中第后先任仓部
员外郎,后来在任职
陕州区(今陕县)时病故。叔母
张姓,为
北宋知制张澹之女,张氏生有二子三女,除第三女长大成人出嫁靳氏外,其他四子女均夭亡。
鞠仲谋的确切生卒年正史和家谱都没有记载,推测大约生于
五代十国后周的显德年间,于北宋
赵恒大中祥符年间卒于任上。鞠仲谋自幼生长在
高密市,由于父亲和叔父均在外地做官且任职累迁居无定所,由母亲于氏率子女留守高密故居。叔母亡故后,两院子女一共九人皆于氏抚养,于氏贞淑慈爱,将侄儿侄女视如己出,照顾得非常周到,乃至乡亲邻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这群孩子原来来自两个家庭。后来,鞠仲谋的堂兄孟荣随父去
陕州区,病故就地埋葬。
鞠仲谋作为高密籍考生一共参加两次科考殿试,第一次是
太平兴国五年,在开封考院备考的朝夕相处中结识了后来鼎鼎大名的文豪、诗人
王禹偁,二人结下深厚情谊,遗憾的是那次殿试双双落榜。第二次是在
雍熙二年榜中
进士乙科,随后被派往康乐(今江西万载)任
主簿。
太平兴国八年于氏病逝,鞠仲谋悲痛万分。将母亲的遗体同八年前故去的亡父骨卜葬后一件大事提上日程,祖父与
叔父的遗骨仍然葬在为官之地,按照旧制,只有归葬祖坟魂归故里才能告慰先人在天之灵。于是决定终断科考准备行囊,择日启程踏上行近万里的迁葬之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十分艰辛,特别是这样长距离的孤身旅行,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路上,陆行涉步,遇水泛舟,千回百转,风餐露宿,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由申(申州,今信阳)抵陕(
陕州区,今
三门峡市陕县),将祖父母、叔父母、堂兄五份遗骨收敛分装后背负五丧东返高密,完成了归葬祖坟的夙愿,鞠仲谋“捧土起坟,扶丧万里”的孝行壮举,一时被高密邑民传为佳话。
在这次扶丧返回
高密市途中鞠仲谋分别造访了两位老朋友,第一位是沿
黄河下行途径河阳(今孟州)转道南下
洛阳市拜访了高密籍同乡,
北宋开国第四任状元时任殿中丞分管
唐长安城的
苏德祥,得知鞠仲谋“捧土起坟,负骨归葬”,徒步扶护五丧的行孝壮举和艰辛经历,苏德祥十分感动,当即设宴热情款待并撰《饯行文》相送,文中记叙了鞠仲谋“自申抵陕,历河阳下洛都,由浚郊东至高密,迂行曲途,近万里”的行迹,并且对鞠仲谋本人的文学修养和出身门第给以高度评价。虽然今天无缘读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字,但从只言片语中仍能感受到苏德祥流畅的文笔与浓浓的乡情!第二位是途径
菏泽市(今菏泽)转道
城武,拜会了科举场上的老朋友
王禹偁,此时的王禹已于太平兴国八年春第中乙科被派到
成武县任
主簿。考场一别六年,相见悲喜交加,用王禹偁自己的话说“居一日,生款扉而来,余既喜且愧,盖喜生之命驾,而愧生之未禄也”【王禹偁《送鞠仲谋序》】,当谈到太平兴国八年春的殿试为何没能参加时,答道:“哀祭之中,不敢事笔砚而事家产,姑以卜葬为事耳”。又问到这次出行所为何事?答道:“某之祖考季父,俱以游宦终于理所,今悉扶护而归,将于故里”。说罢,拿出
苏德祥的饯行文给
王禹偁看,王禹偁十分震动:“夫苏公,天下之名士也,非生之博雅笃行,又乌肯序以褒之?”王禹偁十分感慨地说:“非事父母能竭其力者,谁能与于此乎?”对待父母以外的亲人尚能这样尽力,谁能与你相比呢?此次相见,使王禹偁深受感染,联想到自己,由于家庭贫困加之躲避兵,
伯父、
叔父均客死他乡至今不得归葬,于是激起了“不匮之志”,自称“受惠多矣。”【王禹偁《送鞠仲谋序》】。
太平兴国九年,皇帝下旨赠封鞠仲谋父母,鞠仲谋曾致信
王禹偁托他撰写墓志,王禹偁不知何故当时并没动笔,十五年后王被贬
黄州府方才一时兴起,由书童秉烛一挥而就,于是便有了那篇不曾镌刻墓碑却流传千古的《著作佐郎赠国子博士鞠君墓碣铭》收录于《
小畜集》中。
从
雍熙二年到
端拱二年鞠仲谋任康乐
主簿,当时的康乐归洪州(今
南昌市)管辖,从康乐到洪州的来往公干都要乘船在锦水(今锦江)上通行,锦水在
新建区石岗拐了一个大湾儿,这里是天然的避风港。每当停船上岸,站在石岗这块平阳之地放眼北望,丘陵起伏层峦叠嶂,山清水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洪州铁柱观高洪殿(今南昌西山万寿宫高明殿)的红墙绿瓦隐映在参天的
松柏之中,在高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壮美,真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端拱二年接到迁升连江县令的谕旨时,便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留下次子鞠砥在石岗筑石斯址,开辟新基。鞠仲谋有两个儿子,长子鞠砺当时正修科业,而且志存高远成绩优异,次子鞠砥则以田为业,这是鞠仲谋为后代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鞠砥不负父望,孝悌力田,子孙繁盛大江南北。
初任连江的鞠仲谋踌躇满志,决心干出一番事业,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连江县北有一处东塘湖蓄水量很大,灌溉周围的四万亩良田,由于年久失修,湖塘淤积,河道雍塞,附近村民还利用湖滩坝埂耕种农田,把好端端的一个蓄水湖,变成了逢旱
碘化钠灌溉,遇涝漫田绝收的害湖,邑民意见很大,改造迫在眉睫。鞠仲谋经过多方筹划,在
淳化二年,选定良辰吉日,发下令动工。首先清淤扩容,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然后把原来所有放水闸门易朽的木质门柱“琢石以代”,并在闸门上修建
廊桥,以便利通行,又在湖外河道上修建六座桥梁,用以便利放牧时牛羊通过;最后在河湖堤坝上栽种成排的柳树用以护堤。一切就绪后,镌刻标尺,制订章程,派专人管理。淳化二年十月,工程告竣,鞠仲谋亲手撰写《连江县重浚东湖记》并刻石以志。这是鞠仲谋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篇传世之作,碑文记事细腻,用笔工整,读之气势恢宏,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反映鞠仲谋行为大度、坚毅果敢,满腔热忱且思维缜密的处事作风。工程告竣,邑民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自发地为他募捐建祠立庙,称赞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至今,“
名宦祠”香火不断,仍然吸引无数游客驻足瞻观。
宋朝的官员任用选拔靠科举,升职靠推荐,要害部门的任用往往由皇帝亲自考核把关。对于那些政绩卓著,造福一方的官员,当地百姓都自发地选派代表直接进京保举,因此,鞠仲谋被顺利的调进京城述职。进京后,开始任
东京汴梁留守
推官,办公地点设在开封府衙门。当时的开封府尹是
赵光义第二个儿子即后来的
赵恒,判官是毕世安。级别虽然没升,但机遇却为他以后的仕途带来了无限的机缘。他勤恳办事,真诚待人,很快就获得上司们的好评,几年内便接连提升为
陕西省转运使,兵部员外郎,
开封府判官,在任开封府判官期间,忠于职守,正直敢言,曾因推荐同乡
王仲宝平寇有功而名载宋史。宋真宗即位后,毕世安拜相,鞠仲谋升任殿中丞,专司朝廷重要公文的起草和呈达,是皇帝的近臣。虽说伴君如伴虎,而鞠仲谋却很快取得皇帝信任,
景德二年六月朝廷下令推举官员留任,鞠仲谋被
赵恒钦点为“景德二十四贤”名列第二,随即擢升
侍御史(管理大臣上朝、监察朝纲朝纪的官员)。在此期间鞠仲谋收集整理其父
鞠常的著述编辑成文二十卷。
鞠仲谋逝世具体时间历史无载,据推测当在
大中祥符年间的侍御史任上。鞠仲谋病逝后,为了表彰他忠孝传家的品德和对朝廷所作的贡献,宋真宗钦敕:“柩葬大岭,命子孙就而居焉,盖欲不忘乎先人之遗泽,敦乎本源之思也【《金田鞠氏重修族谱小引》】。”葬地大岭就是今天的万寿玉隆宫前,鞠仲谋最终回到了他生前为自己选定的这块风水宝地上。第一批守灵的是次子鞠砥,因为此时长子鞠砺英年早逝已先父而终;第二批是大约九十年后,鞠砺的后世孙
鞠杲,因状告宰相
张惇被剥夺进士及第,从
吴江区举家迁到石岗参与守灵;第三批是鞠的后世孙鞠朝柱,从石岗直接迁到
万寿宫前守护陵墓,这支号称“西山金田鞠氏”。
鞠仲谋在
北宋不属于名声显赫的朝廷大员,宋史并未给以列传,只是在其父《鞠常传》之后作一附录对其进行简介,因此世人对他的了解甚少。但是他却是研究鞠氏分衍与迁徙很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根据鞠氏总世系记载鞠氏至今一共传绪80代,鞠仲谋处正在41代的中间节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对于鞠氏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另外
高密市鞠氏是从鞠仲谋开始南迁的,高密是故土,非特殊情况不会轻易迁离故土,鞠仲谋为何迁徙?大家都知道
胶东半岛是北宋与辽金对峙的前沿,是否在北宋
赵恒时期朝廷内部一部分高层人士已经预感到
金朝快速崛起的威胁?果然在之后不到100年胶东沦陷,这段历史对于了解当时
北宋与辽金对峙的严峻形势及其民族情绪很有帮助。
由于历史对鞠仲谋记载甚少,本文只能根据北宋文学家
王禹偁《送鞠仲谋序》《鞠常墓志铭》以及《高安鞠氏族谱》《西山鞠氏谱》等有限的几部作品经过甄别推判有取舍的进行采纳,本人推断王禹偁上述两部作品中所述鞠仲谋家事当是鞠仲谋本人提供,因此除了描述鞠氏来源的“伯禽之裔”有待商外,其它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史载
陈傅良写的
南宋福州市地方志《淳熙三山》卷第十五有关鞠仲谋的记载曰:
进贤里
东塘湖 县之北野。隋开皇十二年,邑民林尧等舍田为湖,水深一丈四尺,灌七里民田四百余顷,原管产钱二十余贯,均入钦平上、下二里水利人户,岁久壅阏,奸民侵冒,几半为田。唐咸通初,
刘逵为宰,奏请尽复之,民感其德,庙祀逵于其所,后县令李立碑记其事。皇朝
淳化二年,县令鞠仲谋以木斗门朽坏,琢石代之,架以桥梁,覆之亭宇,外造散桥六所,小创斗门七所,又约刘君石刻李令木桩,取西大石柱三字,每字之中,划为“水则”,(底本自“取西大石柱”以下文句如是,崇抄作“三字月字之中画一水则”,库本作“立于亭宇之中画一水则”。)且谓:溉田四万亩,则其利浸广矣。
刘准又奏降特敕,约束民间,四山野地,不许请佃。邑人又立仲谋庙而祀之。大中祥符元年,敕有物力者二人,岁管输税,三岁一更。时雨涨溢,告县,登时修诸斗门,令丁壮巡视,百姓毋得盗决。
乾道九年,知县曾模复增修之。
淳熙三年,有赂县请佃者,(底本作“淳熙□年有诏召请佃者”,缺一字,崇抄作“淳熙二年有绍名请佃者”,据库本补改。)民以告郡,索县帖毁之。五年,又有为道观陈请者,亦既耕种矣,民又以告,方下县重断人吏给佃者,于是讼息。刘、鞠二庙,至今
春秋祭祀不绝。
宋朝学者
王禹偁曾作 《送鞠仲谋序》:“﹝ 鞠仲谋 ﹞曰:‘哀之中,不敢事笔砚而事家庭,姑以卜葬为事耳。”
参考资料
《宋史》.ChineseTextProject.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