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谦,男,1935年12月生,辽宁沈阳人,考古学家,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冯永谦的研究方向有:中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古代陶瓷、历代长城。
代表作品
冯永谦在数十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有十几种专著问世。专著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东北考古研究》《北方史地研究》《辽宁古长城》《法库县文物志》《营口市文物志》《凤城市文物志》《彰武县文物志》《北宁市文物志》《
松辽文化》以及多卷本的《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等。
社会任职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辽海文物学刊》杂志责任主编。
人物事件
粗茶淡饭养身心
人送雅号“冯长寿”
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冯永谦,除了耳朵有点背,牙齿略松动外,身心康健,无病无灾,他从不吃任何保健品,到医院体检,医生每每感叹道:“您是八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心脏啊!”;平素遇见老熟人,对方见面就夸:“真羡慕您这身体,怪不得都称您为‘冯长寿’呢!”……案头治学熬神,野外考古伤身,与冯永谦同辈分的业内专家,不少人已撒手人寰,健在者也多半老迈多病,足不出户了,冯永谦有何独到之养生学,助其健康长寿呢?他开出的“妙方”平淡无奇,可归纳为七个字:粗茶淡饭亦养人。
冯永谦的父亲冯德明曾是
沈北新区地区医术精湛的名医,他没让儿子接班,冯永谦虽未走上从医之路,但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就会抓药、背《
汤头歌诀》,一些用药名、药性编成的顺口溜,张口就来,他的养生学里就含着一些古老的医学理论。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这一日三餐究竟该吃什么,怎样吃,才算是营养健康?冯永谦的食谱是这样安排的:每天煮饭的食材用九种米,分别为:
赤豆、大米、
黑米、
红曲米、
高粱米、苞米馇(chā)、薏(yì)仁米、荞麦米、小米。这种搭配是有说道的:红小豆,利水;
薏苡,去湿;小米,暖胃;荞麦米,可以控制血糖……
熬煮这九种
米时,下锅是分先后的:先用高压锅煮红小豆、
黄甜糯大穗馇、高粱米、薏仁米,因为较难煮、不易熟;其余几种米,因为易熟,后下,这样一来,九种米煮熟的时间便是一致的。先煮的时候,水要比米高,再下米时,水跟米面持平或高出一点即可。焖好饭后,不要急于放气,等气散尽再开锅,这样煮出来的米,软烂却不稀,正是适口的干饭。
冯永谦与老伴每天至少喝两顿豆浆,用五种豆子:黄豆、
青豆、
黑豆粉、豌豆、花生豆, “豆子里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微量元素,如黄豆里含有异黄酮,对人体健康有益,将五种豆子一起煮熬,营养齐全。”冯永谦说,这种煮饭与熬豆浆的吃法,他已坚持30来年,受益颇多。
冯永谦喜欢吃蔬菜,
芸豆、
豇豆、
菜豆、茄子、圆葱、白菜、
青椒、各种
青萝卜(青萝卜、
白萝卜、
红萝卜、
胡萝卜),特别喜欢吃清炒西红柿,不加糖,少放
鸡蛋,从小就爱吃。在冯永谦看来,西红柿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无论生吃或熟吃,对任何人都适宜。除西红柿外,冯永谦还爱吃枸杞、木耳与蘑菇等食物。
冯永谦反对每天吃大鱼大肉,认为不符合养生学,吃鱼肉要适量,一周吃一两次即可。他从不吸烟,聚餐很少喝酒,实在推不过,也仅以一小杯
葡萄酒或啤酒为限。
冯永谦表示,饭后一小时内不要喝水,不要吃水果,因为那样会冲淡胃液,不利食物消化,影响营养吸收。
言及健身之道,冯永谦建议大家不要刻意锻炼,“现在不少人喜欢起早贪晚的长跑、暴走,没有必要。我每天坚持走路散步,因为走路是匀速运动,四肢、内脏都能得到锻炼。我以前搞考古调查,每天走几十里路,现在年纪大了,在市内,不着急的话,三站五站地不坐车,直接走过去,走路,是最好的锻炼。”
嗜书如命
看过百部武侠小说
冯永谦五岁上学,念了七年私塾,
中原地区的古代经典几乎被他读遍了。一开始,他读《
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志》《千字文》《明贤集》《
孝经》《
朱子家训》,然后是《
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以后又念了《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古文观止》《
幼学琼林》《
东莱博议》……对这些文化经典,冯永谦到现在仍能倒背如流,“《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庄农杂志》,‘南北大炕,书桌摆上’;《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陈宿列章。’;《明贤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除了这些圣贤经典外,冯永谦还读了很多“杂书”,他很早就读过《
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这两本书,使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54年3月,冯永谦在考古训练班时读了一本陈常所写的《
中国上古史演义》,此书生动再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这之后,他又看了
裴文中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考古报告,结合那本生动小说,使他对中华上古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认知。
冯永谦读书涉猎甚广,
中原地区的二十四史、四大名著、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冯梦龙与
凌濛初的《三言二拍》、
汤显祖的《
牡丹亭》、
孔尚任的《桃花扇》、
张鷟(zhuó)的《
游仙窟》、
干宝的《
搜神记》……连
魏晋之后的历代笔记小说,他基本都通读过,现在家里尚存几十本。冯永谦有两个版本的
鲁迅全集,他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
值得一提的是,冯永谦还读过几百部武侠小说,除了大家熟知的
金庸、
梁羽生、
古龙等人所写的新派武侠小外,他还读过旧派武侠小说大师
郑证因的《
鹰爪王》、
平江不肖生(化名平江不肖生)的《
江湖奇侠传》、
还珠楼主(化名还珠楼主)的《
蜀山剑侠传》《
青城十九侠》《
边塞英雄谱》《
蛮荒侠隐》《
柳湖侠隐》《兵书侠》《云海争奇迹》等,仅李寿民的的武侠小说,他就看了30多部。
冯永谦读这些书,抓边角料时间,早起点,晚睡点,中午不睡午觉,抽出时间读书。平时坐车读书,出差在车上读书,每次出门都带着预备好的多种心仪的中外小说、诗词,读书不倦。在冯永谦看来,这广泛的阅读给了他无穷的知识滋养,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了考古业务之外更广阔、更灿烂的大千世界,所谓开卷有益,确实所言不虚。
他师从前贤
是考古界的书法家
在
辽宁省文博界,有两人的书法值得称道,一是
李仲元,二是冯永谦,冯永谦以辽金
历史学著称,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冯老的书法很不错,其墨宝值得收藏。
私塾出身的冯永谦,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字就写得好,其功力的突飞猛进,则是在进入东北博物馆工作后。
那时,他周围有不少善书之人,如博物馆保管部的保管员郭文宣的钢笔字写得好;
齐白石老师
胡沁园的孙子胡文效的毛笔字令人赏心悦目;齐白石的三儿子齐子如家学深厚,自己本身就是书法家;冯永谦的老师李文信,写
汉隶,乃一绝;至于大名鼎鼎、善写魏碑的
沈延毅先生,更是与冯永谦朝夕相处……用现在话讲,与这些高手相处,水平就是熏,都熏出来了。
不仅向高手学,冯永谦还注意临帖、摹写,其书法摹本的等级相当高,多为
王羲之家族《
万岁通天帖》之类的世间绝品。
因为在博物馆工作,接触历代收藏的书画珍品十分方便,冯永谦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陈列展厅里欣赏这些传世之作,近距离临摹誊写,受益匪浅。他喜欢
柳公权、
欧阳询的字,认为只有先写好楷书,出手一笔娟秀小字,才能更好领会真草隶篆的书境真谛,而借写字养性练气,颇利于书写者心境平和,泰然处世。
懂鉴赏不搞收藏
真假之物都要看
冯永谦的文物鉴赏水平很高,一些收藏爱好者经常拿出自己的珍爱之物,请他辨真假、断年代、评价值、阐原委,他都欣然接受,但像《一锤定音》等国宝鉴赏节目请他做评委,他却予以婉拒。冯永谦回忆说,他年轻时刚走上考古之路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这些新人:搞考古文博的业内人士,不能搞收藏!这句话,他至今铭记在心。而今的文物市场鱼龙混杂,造假成风,帮人甄别真伪,提高判断力,从而丰富阅历与学识,冯永谦乐意从命,但若涉及到复杂的利益纠葛、是非缠乱,则当退身远避,万不可盲目入局。
冯永谦的考古生涯长达60余年,发掘过无数墓葬、遗址,又在博物馆工作多年,所见文物数以万计,即便这样,他还是感觉远远不够。他经常深入各地文物大集、古玩店、现代的玉器作坊、新窑工厂,仔细看各种民间文物与新仿品,甚至自己花钱买一些明显假货,以便研究其形成渊源与制造过程。冯永谦认为,搞文物鉴赏,必须真假均知,才能对错了然,方能给收藏者一个可靠的实质性答复。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