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谦
考古学家
冯永谦,男,1935年12月生,辽宁沈阳人,考古学家,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冯永谦的研究方向有:中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古代陶瓷、历代长城。
代表作品
冯永谦在数十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有十几种专著问世。专著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东北考古研究》《北方史地研究》《辽宁古长城》《法库县文物志》《营口市文物志》《凤城市文物志》《彰武县文物志》《北宁市文物志》《松辽文化》以及多卷本的《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等。
社会任职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辽海文物学刊》杂志责任主编。
人物事件
粗茶淡饭养身心
人送雅号“冯长寿”
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冯永谦,除了耳朵有点背,牙齿略松动外,身心康健,无病无灾,他从不吃任何保健品,到医院体检,医生每每感叹道:“您是八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心脏啊!”;平素遇见老熟人,对方见面就夸:“真羡慕您这身体,怪不得都称您为‘冯长寿’呢!”……案头治学熬神,野外考古伤身,与冯永谦同辈分的业内专家,不少人已撒手人寰,健在者也多半老迈多病,足不出户了,冯永谦有何独到之养生学,助其健康长寿呢?他开出的“妙方”平淡无奇,可归纳为七个字:粗茶淡饭亦养人。
冯永谦的父亲冯德明曾是沈北新区地区医术精湛的名医,他没让儿子接班,冯永谦虽未走上从医之路,但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就会抓药、背《汤头歌诀》,一些用药名、药性编成的顺口溜,张口就来,他的养生学里就含着一些古老的医学理论。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这一日三餐究竟该吃什么,怎样吃,才算是营养健康?冯永谦的食谱是这样安排的:每天煮饭的食材用九种米,分别为:赤豆、大米、黑米红曲米高粱米、苞米馇(chā)、薏(yì)仁米、荞麦米、小米。这种搭配是有说道的:红小豆,利水;薏苡,去湿;小米,暖胃;荞麦米,可以控制血糖……
熬煮这九种米时,下锅是分先后的:先用高压锅煮红小豆、黄甜糯大穗馇、高粱米、薏仁米,因为较难煮、不易熟;其余几种米,因为易熟,后下,这样一来,九种米煮熟的时间便是一致的。先煮的时候,水要比米高,再下米时,水跟米面持平或高出一点即可。焖好饭后,不要急于放气,等气散尽再开锅,这样煮出来的米,软烂却不稀,正是适口的干饭。
冯永谦与老伴每天至少喝两顿豆浆,用五种豆子:黄豆、青豆黑豆粉、豌豆、花生豆, “豆子里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微量元素,如黄豆里含有异黄酮,对人体健康有益,将五种豆子一起煮熬,营养齐全。”冯永谦说,这种煮饭与熬豆浆的吃法,他已坚持30来年,受益颇多。
冯永谦喜欢吃蔬菜,芸豆豇豆菜豆、茄子、圆葱、白菜、青椒、各种青萝卜(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特别喜欢吃清炒西红柿,不加糖,少放鸡蛋,从小就爱吃。在冯永谦看来,西红柿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无论生吃或熟吃,对任何人都适宜。除西红柿外,冯永谦还爱吃枸杞、木耳与蘑菇等食物。
冯永谦反对每天吃大鱼大肉,认为不符合养生学,吃鱼肉要适量,一周吃一两次即可。他从不吸烟,聚餐很少喝酒,实在推不过,也仅以一小杯葡萄酒或啤酒为限。
冯永谦表示,饭后一小时内不要喝水,不要吃水果,因为那样会冲淡胃液,不利食物消化,影响营养吸收。
言及健身之道,冯永谦建议大家不要刻意锻炼,“现在不少人喜欢起早贪晚的长跑、暴走,没有必要。我每天坚持走路散步,因为走路是匀速运动,四肢、内脏都能得到锻炼。我以前搞考古调查,每天走几十里路,现在年纪大了,在市内,不着急的话,三站五站地不坐车,直接走过去,走路,是最好的锻炼。”
嗜书如命
看过百部武侠小说
冯永谦五岁上学,念了七年私塾,中原地区的古代经典几乎被他读遍了。一开始,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志》《千字文》《明贤集》《孝经》《朱子家训》,然后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以后又念了《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幼学琼林》《东莱博议》……对这些文化经典,冯永谦到现在仍能倒背如流,“《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庄农杂志》,‘南北大炕,书桌摆上’;《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陈宿列章。’;《明贤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除了这些圣贤经典外,冯永谦还读了很多“杂书”,他很早就读过《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这两本书,使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54年3月,冯永谦在考古训练班时读了一本陈常所写的《中国上古史演义》,此书生动再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这之后,他又看了裴文中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考古报告,结合那本生动小说,使他对中华上古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认知。
冯永谦读书涉猎甚广,中原地区的二十四史、四大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张鷟(zhuó)的《游仙窟》、干宝的《搜神记》……连魏晋之后的历代笔记小说,他基本都通读过,现在家里尚存几十本。冯永谦有两个版本的鲁迅全集,他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
冯永谦看过大量的外国的小说,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伊凡·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毁灭》、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亚历山大·仲马的《茶花女》、亚历山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上海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冯永谦还读过几百部武侠小说,除了大家熟知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所写的新派武侠小外,他还读过旧派武侠小说大师郑证因的《鹰爪王》、平江不肖生(化名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化名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边塞英雄谱》《蛮荒侠隐》《柳湖侠隐》《兵书侠》《云海争奇迹》等,仅李寿民的的武侠小说,他就看了30多部。
冯永谦读这些书,抓边角料时间,早起点,晚睡点,中午不睡午觉,抽出时间读书。平时坐车读书,出差在车上读书,每次出门都带着预备好的多种心仪的中外小说、诗词,读书不倦。在冯永谦看来,这广泛的阅读给了他无穷的知识滋养,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了考古业务之外更广阔、更灿烂的大千世界,所谓开卷有益,确实所言不虚。
他师从前贤
是考古界的书法家
辽宁省文博界,有两人的书法值得称道,一是李仲元,二是冯永谦,冯永谦以辽金历史学著称,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冯老的书法很不错,其墨宝值得收藏。
私塾出身的冯永谦,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字就写得好,其功力的突飞猛进,则是在进入东北博物馆工作后。
那时,他周围有不少善书之人,如博物馆保管部的保管员郭文宣的钢笔字写得好;齐白石老师胡沁园的孙子胡文效的毛笔字令人赏心悦目;齐白石的三儿子齐子如家学深厚,自己本身就是书法家;冯永谦的老师李文信,写汉隶,乃一绝;至于大名鼎鼎、善写魏碑的沈延毅先生,更是与冯永谦朝夕相处……用现在话讲,与这些高手相处,水平就是熏,都熏出来了。
不仅向高手学,冯永谦还注意临帖、摹写,其书法摹本的等级相当高,多为王羲之家族《万岁通天帖》之类的世间绝品。
因为在博物馆工作,接触历代收藏的书画珍品十分方便,冯永谦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陈列展厅里欣赏这些传世之作,近距离临摹誊写,受益匪浅。他喜欢柳公权欧阳询的字,认为只有先写好楷书,出手一笔娟秀小字,才能更好领会真草隶篆的书境真谛,而借写字养性练气,颇利于书写者心境平和,泰然处世。
懂鉴赏不搞收藏
真假之物都要看
冯永谦的文物鉴赏水平很高,一些收藏爱好者经常拿出自己的珍爱之物,请他辨真假、断年代、评价值、阐原委,他都欣然接受,但像《一锤定音》等国宝鉴赏节目请他做评委,他却予以婉拒。冯永谦回忆说,他年轻时刚走上考古之路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这些新人:搞考古文博的业内人士,不能搞收藏!这句话,他至今铭记在心。而今的文物市场鱼龙混杂,造假成风,帮人甄别真伪,提高判断力,从而丰富阅历与学识,冯永谦乐意从命,但若涉及到复杂的利益纠葛、是非缠乱,则当退身远避,万不可盲目入局。
冯永谦的考古生涯长达60余年,发掘过无数墓葬、遗址,又在博物馆工作多年,所见文物数以万计,即便这样,他还是感觉远远不够。他经常深入各地文物大集、古玩店、现代的玉器作坊、新窑工厂,仔细看各种民间文物与新仿品,甚至自己花钱买一些明显假货,以便研究其形成渊源与制造过程。冯永谦认为,搞文物鉴赏,必须真假均知,才能对错了然,方能给收藏者一个可靠的实质性答复。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代表作品
社会任职
人物事件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