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狗仔
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北方蝼蛄)和非洲蝼蛄(南方蝼蛄)的虫体
土狗仔,又叫蝼蛄科,为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北方蝼蛄)和非洲蝼蛄(南方蝼蛄)的虫体。
土狗仔喜生活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土壤内,并有趋向厩肥和堆肥等有机质及香甜食物的习性。成虫飞翔力很强,趋光性也强。土狗仔成虫体长30—50毫米,前胸宽6—8毫米;腹部近纺锤形;体灰褐色,全体密被细毛;头部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背面为卵圆形,中央有1个凹陷明显的栗色的斑,斑长4—5毫米;前翅鳞片状,能覆盖腹部的二分之一;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前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腿节背面内侧有棘3—4个,腹节末端具2根尾毛;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褐色,孵化前为暗紫色;若虫初孵为乳白色,腹部漆红色或棕色,半天后变成灰褐色,二至三龄后,体色近成虫,老熟若虫体长24—28毫米。土狗仔1年发生1代。越冬若虫在5—6月羽化为成虫,5月下旬—7月交配产卵,越冬成虫4—5月产卵。卵期约半月。若虫5龄,经4个月羽化为成虫,到11月人土越冬。
土狗仔具有药用、食用、饲用的多种用途。以干燥虫体入药,具有利尿、消肿、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水肿、肝硬化、腹水、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等。其体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其睾丸中有10多种氨基酸、血淋巴中有13种氨基酸,去除内脏的蝼蛄科虫体可制作成滋补佳肴。
内容简介
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华北蝼蛄。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外形介绍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1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发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身体呈黑褐色,上面长着层又短又有丝光的毛蝼蛄科(12张),体长约1.5~2英寸(4~5cm)。它短短的前腿长着铲形的脚爪,适于快速挖掘。蝼蛄的翅膀短而坚硬,能长距离飞行。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栗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华北蝼蛄成虫身体比较肥大,雌虫体长45~66毫米,头宽9毫米,雄虫体长39~45毫米,头宽5.5毫米。体黄褐色,全身密布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有1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前翅黄褐色,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毫米,纵卷成筒形附于前翅之下;腹部圆筒形、背面黑褐色,有7条褐色横线;足黄褐色,前足发达,中后足细小,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1~2个或消失。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较小,长1.6~1.8毫米,宽1.3~1.4毫米,孵化前膨大为长2.4~3.0毫米,宽1.5~1.7毫米。颜色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若虫共13个龄期,初龄若虫头小,腹部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渐变土黄色,以后每蜕1次皮,颜色随之加深,5龄以后,与成虫体色、体形相似。初孵若虫体长3.56毫米,末龄若虫体长41.2毫米,体长增加10余倍。
两种蝼蛄科形态主要区别
华北蝼蛄体型比东方蝼蛄大,体长36~55mm,黄褐色,前胸背板心形凹陷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仅1个距或消失。卵:椭圆形,孵化前呈深灰色。若虫:共13龄,形态与成虫相似,翅尚未发育完全,仅有翅芽。5~6龄后体色与成虫相似。
习性说明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科。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蝼蛄科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
附中药蝼蛄
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科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科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尿石症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白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科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别名
拉拉蛄、杜狗
来源
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大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虫全体。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说明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安徽、辽宁等地。
基本性状
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学成份
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β-氨基酸组氨酸的生物合成、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L-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学作用】蝼蛄科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味归经
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尿石症小便不利,,肿恶疮。
①《神农本草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3~5只,焙干研粉,黄米酒温开水送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癃闭,可用蝼蛄科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蝼蛄的方言
蝼蛄的“方言”蝼蛄也叫喇喇姑,是一种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地下农业害虫。在土质疏松的地区,发生量尤其多,活动猖。钻行地表之下,咬食作物根部,造成作物枯死。蝼蛄主要在晚间活动,时常可听到一片咕咕的鸣声,这种声音可全是男声合唱,因为只有雄蝼蛄的翅膀才能摩擦出声音来,其实它们是在唱情歌,以招来蝼蛄姑娘前来幽会,生儿育女呢。沉默羞涩的蝼蛄科姑娘常为这种动听的歌声所打动,并姗姗地爬到雄蝼蛄身旁。当然它们爱情的唯一后果就是使当地蝼蛄的数量增多,加重对农作物的为害。我国的昆虫学为了消灭蝼蛄,最近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就是用灵敏的录音机,先行将雄蝼蛄唱的情歌一首首的录下来,然后需要时在晚间于田野中以大音量进行播放,在这雄壮多情的歌声感召下,果然蝼蛄姑娘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雄蝼蛄的爱抚,却是人类对它们无情的消灭,当然十分方便而容易。农作物受到了保护。可是,当昆虫学家们将蝼蛄科情歌在各地播放时,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各地“听众”多寡不一。如把北京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盒式录音磁带在北京附近播放时,可深得雌方欢心而趋之若鹜,但要是拿到河南省播放,却得不到当地蝼蛄姑娘的青睐。原来那里的姑娘听不懂或不爱听北京情歌,它们只对河南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赏心悦目。由于发现了蝼蛄这种方言上的差别,所以现在所录歌声,一定要在磁带盒上注明演唱者的籍贯,以避免使用时发生误会,影响效益。
生活习性
生长期
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科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幼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科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通常在夜间飞行,飞向光亮处。常见的美国蝼蛄以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和蚯蚓为食,同时也会损坏草根、阳芋、芜箐(turnips)和花生。有种西印度的蝼蛄,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蝼蛄在地穴产卵,蝼蛄的卵松散成群。
华北蝼蛄3年发生1代,多与东方蝼蛄混杂发。华北地区成虫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当年秋季以8~9龄若虫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当年可蜕皮3~4次,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春季越冬高龄若虫开始活动,8~9月蜕最后1次皮后以成虫越冬;第四年春天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于6月上中旬产卵,至此完成1个世代。成虫具一定趋光性,白天多潜伏于土壤深处,晚上到地面危害,喜食幼嫩部位,危害盛期多在播种期和幼苗期。
东方蝼蛄南方一年1代,北方两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冻土层以下越冬。第二年春上升到地面危害,4~5月是春季危害盛期,在保护地内2~3月即可活动危害。9~10月危害秋菜。初孵若虫群集,逐渐分散,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喜湿性。
繁殖期
蝼蛄科为不完全变态,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穴内越冬,第二年4、5月开始活动,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继续危害玉米。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散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越冬。
典故介绍
《荀子》有云:“鼠而技穷”,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科,它有飞,缘,游,穴,走五种本领。但前翅短小,飞不能越屋脊;前足可以挖掘,却不能从土中取食;能爬却爬不上屋顶;落水能游却游不过小河;能走却跑不快。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外形介绍
习性说明
附中药蝼蛄
释名
气味
主治
别名
来源
原形态说明
生境分布
基本性状
化学成份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蝼蛄的方言
生活习性
生长期
繁殖期
典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