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
江苏连云港市的汉代古城遗址
土城,指的是连云港市赣榆区汉代古城遗址。
基本介绍
土城古城位于赣榆县原土城乡驻地的土城村,从赣榆县城西北走不到20公里就是原来的土城乡驻地,如今已经跟原来的徐山乡一起合并为塔山镇,镇驻地仍然设在土城。土城古城遗址坐落在镇驻地的东南角的土城村境内,离政府办公楼很近。下车后问:“要不要找个当地老人,介绍一下?”“不用了,对古城太了解啦,光屁股的时候,就在古城边上玩耍了!”镇党委张绪强秘书十分幽默,看得出对古城有很深的感情。在引领下,开车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一处绿树掩映的长方形的水塘边。水塘的对面是一个杨属掩映的大土丘,上面杂草丛生,好像还有豆类等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玉竹蔓延。要不是一个黄土夯就的断面上,至今还有清晰可见的绳纹、夯层提醒,人们决不会相信这就是汉代先民在这里留下的杰作。“这就是古城墙了,上前看看吧!”张秘书指了指眼前的大土堆。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城古城始筑于西汉,迄今大约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原来的城池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分南北四条街、东西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悬索桥。土城城墙顶宽4米,全是用当地的黄土层层夯实,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间隔在5米左右。据说当年城墙完好的时候,城内可以容纳72个村的村民入住。
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回望两千多年前的先民,究竟是靠什么样的神奇魔力夯筑的呢?文物考古专家揭开了谜底。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土城古城的城墙断面上均有绳纹痕,且含石英较多,层次分明,夹眼清晰,夹眼间隔:上下90—100厘米、左右72—75厘米;夹眼直径12—15厘米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古城墙是当年先民用木板大力夯筑而成。问题也由此出来了,既然是黄土夯筑而成的,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遗址至今还岿然不塌?答案就出在先民对用土的选择上。南京博物馆的专家对土质检测后发现,这种沙壤土不仅黏性大,还相当透水,一旦夯实就像砖石一样坚固。
遥想当年,依山傍海、静卧丛林中的土城内商贾云集,市声嘈杂,淳朴的先民在这里过着原生态自给自足的生活,是何等惬意呀。也可能是某一天的早晨,或者某天的黄昏,先民们一觉醒来,战火已经烧到了自家门口。先民们未能幸免,古城同样也未能幸免。
当真正站到古城脚下,认真打量它时,全然见不到史书中记载的当年古城的雄伟壮观模样,眼前只有成排的杨属、老槐树,以及被绿树遮掩、碧草覆盖着的土城遗址。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繁华能瞬间湮灭,不朽也能瞬间铸造。
土城遗址位于土城乡驻地土城村,是县内汉代三大古城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就业者实地考核,土城古遗址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两面用夹板,中央用绳连接一层层夯下去。目前留下的古城墙上,已经可以显露地看见当年系绳的绳眼,层与层之间的陈迹相当显然。从城界限汉墓群,出土了多量汉代青铜器、漆器和陶器,可见其时的土城必然很繁华。事实上
在还原炉的石英管内用氢气于650~680℃还原得到金属锗
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边各有一段古城墙。
照例是车停在路边,步行沿着一条乡间大道往前,可见一段地势略高的农田,那略高的农田,其实已经在古城之中了。
登上那片地势略高的田时,其实便是站在了以前土城古城的城墙之上。远处,有农人在耕作,脚下的田垄上,尽是收回幼苗的花生。展目向古南远看,可见一截单独的土丘直立在平原上,那便是土城古城西南角仅剩的一段城墙了。这时夕照将落未落,一抹洁净的余辉从土丘之后掩映过去,土丘便仿若隐匿在一层薄薄的暮蔼之中。
步向古城,好象走进一段数千年前的光阴。
土城古城遗址的西南段,是一截古城墙的拐角,经过岁月沧桑,拐角已经没有了棱角。但当伫立在城墙之下,依然可以显露地看见城墙显露的层次以及遍及其上的圆形凹痕。
看着土城遗址,确实不能把它和以前的繁华相干起来。据记载:“土城城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南北四条街,东西也是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公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悬索桥。土城城墙顶宽4米,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断绝5米”。听说,为了遁藏战乱,界限72个村的村民都能到城内暂住,于是,听说城内共有72眼水井。
土城内的地名也颇有讲求。城内西北角有一块地叫“小牢”,有块场合叫“大堂”,这说明其时土城并不是一个小村落,而是一个城池。城门沿是砖砌,门为拱形,城门属木质资料,用铁条成。每个城门洞里有一门铁铸的大土炮,装发射药和碎犁铁片,以敷衍攻城之敌。
记载中以前的繁华若梦,已俱付东流之水。唯剩下这一方土丘,还在寂寞地单独直立。
考核完土城古城遗址的西南段,再驱车前往东城城墙。现存的东城城墙形式仿若一个梯形的土丘。
在城墙之下遇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据她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城古城还是绝对完善的,东西西北各有城门。到了1943年春夏讯期,城墙一概倒塌。再加上先人文物维持认识不强,无间从城墙取土,才以致合肥古城墙遭到了紧张作怪。
原来古城是这样衰落的。
土城村位于赣榆区的最中心位置,坐落在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塔山水库脚下,还是是赣榆县塔山镇党委、政府驻地所在地。该村辖4个自然村,有1170户、4400多口人,耕地面积有4210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土城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文古迹随处可见。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建于隋末唐初的土城城墙,城墙高10余米,墙基厚度达数十米。隋唐演义中的著名大将罗成就战死在这里,并葬于土城村北面,罗成墓至今还在。
撩开土城的神秘面纱
莒国,史载为西周秦武王封少昊之后赢姓兹舆期于莒,莒国始立,为四等诸侯国,故亦称莒子国。历600余年,传30世,至战国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灭于楚。有文献可查的莒国历史始于春秋,而终于战国。赣榆区西北部春秋时曾属莒,莒国三都中的一城——渠丘,经史界多年的研究考察就在今塔山镇的大小莒城村。
莒国最后的建都之地就是今天的莒县,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地处海岱之间,属夏朝九州的“海岱惟青州市”之域。周围山峦起伏,境内河流密布。沭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莒都阳城就坐落在河西岸的冲积平原上。
莒人是一个古老的赢姓部族。这由发现的西周的“棘生 铭”得到证实:“周棘生作莒,甚 其孙孙子子永宝享用”。这件青铜器,是莒女出嫁周室的陪嫁,铭中的“ ”字,即赢,和盈通借,属少昊氏族的后裔。
莒族在尧族时期发展很快,部族衍生,向外迁徙。商代的“巨”族、举族即是其后裔。周封国为莒,以国为姓。商代其势力已到达费县一带。1981年,北京市文管部门曾在北京冶炼厂拣选出28件费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举”的即商代巨国。在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其与商朝为敌,屡受商的征伐而附属于商。
姬发灭商之后,其军事力量还无法统治东夷这片广阔而又方国林立之地,于是用褒封的方法,对已建国的部族作名义上的认可。莒子国亦在分封之列。《姓氏族谱》记载:“莒,赢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引《汉书地理志》:即丘属东海郡:“浦水经琅邪即丘县故城西”。《地理志》中有盐官的“南莒”指的就是今天塔山镇的大小莒城村。把《地理志》中“南莒”古称计斤即介根的误作“即丘”是错误的。《地理志》中所说的莒国初起之地计斤就是杜预称计基、乐史所云《左传》?中谓芥根的,或者称为介,兵器铭文中则称切斤。莒初之都计斤在今山东黄岛区西南三里河,其西北就是齐国,后西周中晚期鲁隐公二年(前721)迁莒(莒县),直至灭亡更不徙都。那么《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所说的“南莒”又是怎么一回事?这样莒国历史上就有了“三都”了;郓、莒县的阳城和赣榆区的大小莒城。孰是孰非?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莒国在600年的建国历史中曾经建立过三都吗?从文献考察,凡建国者必设都,都就是城,也就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代首都的建设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左传》有载:“邑有聂氏宗祠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莒国历史上确曾有“三都”的记载。
《左传·成公九年》(前582)有云:“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尔俘!颧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县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仅仅十二天楚就连克莒国三城,按失城的先后是:渠丘、莒、郓三城。
先说莒城。在三城这中莒最重要,也是作为首都时间最长之城。对于莒城地理位置,无论唐《括地志》或宋《太平寰宇记》都云:“莒县,故莒子国也。《汉书地理志》云,姬发封少昊之后赢姓兹舆(期)于莒,始都计(斤),在今高密市东南四十里。春秋时徙于莒”。迁都的时间和地点说的非常清楚。地方文献记载赣榆古城土城为古计斤,这是地名迁徙,是西汉时设置的计斤县,不是莒初都的计斤。
次说郓城县,郓为莒都之一,惟见《左传》所记,当有所本。史有东西郓城之说,西郓为鲁邑,今鲁西南郓城。东郓为莒县邑,是春秋时期莒邑,因为边鲁,莒鲁争郓时常发生,造成莒国内乱,莒国在此设都本为防鲁,却又成为莒鲁经常交兵之地,这也是莒国弃郓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其准确地望,经莒县博物馆文物普查,郓当在今莒县城北东莞镇,镇北袁家庄曾发现东周遗址,即为古郓邑所在。
再说渠丘。渠丘,莒子国邑名,并筑有城池。这从《左传·成公八年》(前583)得到证实:“晋侯使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池(城也)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对曰:‘夫狡焉’。”唐人孔颖达疏:“(鲁成公)十四年(前577),莒国朱卒,知渠丘公即是朱也。渠丘,莒之邑名”。鲁成公八年到十四年,作为莒国一国之君朱子,在渠丘一住就是六年,渠丘即使不是莒国都城也是陪都之一,其地位可见重要。
渠丘即为莒邑又曾作为陪都所在,它位在何方?和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大小莒城又有什么关系?《太平寰宇记》有确指:“(安丘市后汉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渠丘公所居”。又云:“汉安丘县城在县西南二十公里即莒渠丘邑也”。包括《大明一统志》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都载明渠丘在莒县北之安丘县。似乎莒国三都都没有一个能和连云港市靠近。直至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沧州市人叶圭绶先生对渠丘地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成为绝响的一家之言。叶先生说:“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楚伐莒,渠丘先溃,次莒、次郓,自南而北,渠丘在莒南县明矣”。(见《续山东考古录》卷31),此论一出,诸家服。近读尹钧科先生《春秋莒国三都及疆域略考》,独辟蹊径,提出了渠丘在赣榆区说,然作者只差一步之遥未能考证渠丘城确切的地望,但却解开了塔山镇大小莒城曾为南莒的千古之谜。(见《莒文化研究文集》)
尹先生提出渠丘在莒县之南,有两个推论:一是楚子从陈出兵伐莒,是从西南向东北行进,先入莒国南境,奔莒子朱所在渠丘而去。攻下渠丘后,莒人北奔莒城,楚人进而取莒,然后偏师北上再取郓邑,由南而北依次进军,合情合理。二是鲁成公八年晋侯巫臣使吴,借道于莒,与莒朱子渠丘公相聚于城池之上。晋在莒之西北境,申公使吴,是从西北向西南行,若渠丘在莒之北,晋使则又先东行再折南,路途遥远。如从西北往东南经莒之南境入吴(余案:此时海州属吴)路近而合理。因而作者推论渠丘城不在安丘市,而是今赣榆区之大小莒县
尹先生这一推进完全可以确立,这一困扰史学界多年的问题,一旦找到突破口,就如找到了一把开启迷宫的钥匙。大小莒城为何称南莒、古计斤?莒国为何要以渠丘作都?以及纪鄣城与大小莒城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研究古地名时,对赣榆的许多地名来历是颇费心思的。比如说,大小莒城在地名上又称“古计斤”,语言学家解释计斤是“介根”的音转,介、根是介夷和根牟夷的合称,它与莒又有什么关系?《汉书地理志》对大小莒城村的一段话:“莒子起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最后一句南莒无讹,因为莒都今莒县在北而渠丘在南,主体在北,陪都在南,称渠丘为“南莒”是完全正确的。而“莒国起此,后徙莒,有盐官”却又是错误的,“有盐官”当指赣榆区“盐仓城”,这是与渠丘的混淆。“莒子起此”就贻误了后世学者2000年,很多人解释莒子国初封大小莒城,即计斤,后徙莒(北莒)。事实是莒子国初封之地在今黄岛区即古之介根,莒国由介根南迁的时间应该在西周中后期,周代内外交困,无力顾及东方,而介根又与齐鲁接壤,屡受齐鲁侵犯。在公元前721年由介根迁莒,发展壮大,形成半岛地区齐、鲁、莒三强鼎力的态势,莒曾伐鲁,侵杞,旨在拓疆。今赣榆之北境包括纪鄣都曾尽收莒的版图。在山东莒南发现的莒国殉人墓中莒国公子季佗陪葬的编钟上有“端端雍雍,鸣于夏东”的钟铭,正是此时莒国盛况的描绘。这时莒国的地域包括了今费县、临沂、临沭县沂水县莒南县莒县五莲县日照市高密市安丘市、诸城、黄岛区以及赣榆区北境,可谓盛极一时。
莒人初起,是在介人和根牟人的联合体内而独立强大。莒人迁都城阳镇,正当介根两国被齐灭国之时,莒将旧有贵族和部族带到东部海滨,安置到渠丘邑,这就是大小莒城又称古计斤的原因。由于莒国北临霸齐,西接强鲁,到了春秋鲁成公开始,不仅齐鲁拓土于莒,而且楚人也率师伐莒。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齐师遂伐莒侵介根(今大小莒城)。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三月,“季武子伐莒”取郓;秋“叔弓率师疆郓田,因莒乱也”。莒何以内乱?争权夺位还是天灾人祸,史无载述,但在内外交困时期,莒国朱渠丘公移都南莒确是为暂避锋芒,渠公乃莒子朱的名号,渠丘以渠丘公名邑,非为首都,而大小莒县为渠丘公作为陪都的所在——渠丘城。
莒都南适,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其国都仍在北莒。但却像征着莒国走向衰亡的开始,最终也没有逃脱国破家亡的命运。《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8):“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由北莒逃入纪城)使孙书伐之……莒公共惧,启西门而出(再逃南莒)。七月丙子,齐师入纪。”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师东进,经古海州到达沂河流域,楚灭莒,东南半壁人楚,古海州成为楚境。二涧遗址上层曾出土大量蚁鼻钱以及1990年博物馆在锦屏镇陶湾征集到的三件楚戈。铭文为:“都寿之岁,襄城楚境尹所造”。正是楚人东进的史证。
南莒——渠丘城,在塔山镇。光绪《赣榆县志》记载:“治西十五里,春秋莒之国也,灭于齐。谓之南莒”。
土城,名符其实用土夯筑的土城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保存还很完整。现在只残留两段,西南角与东边各保留一段城墙,东城墙只剩下一个梯形的土堆。依稀地可以看出历史中古城的影子。故老相传,土城城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南北、东西各有4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米,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外有40米宽的护城河(40米宽可能有讹错当为4米之误)。从保存的城墙看,顶宽尚有4米多。
土城有可能逐渐消失,南莒为初都也是个历史的误会。但土城曾作为莒国的陪都——渠丘城当不会有太多的争论,让这段被误读而又复原的历史保留在记忆之中,重新写进地方文献的书页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