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痢(Pollorum Disease)是由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传染病,在
雏鸡和雏
火鸡通常呈急性全身性感染,在成年鸡则以局部和慢性感染最为常见。经卵传染是本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孵化和出壳期间可以出现死胚、死雏和弱雏。
病原
禽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属
肠杆菌科,具有高度适应专一宿主的特点,
鸟纲中鸡最易感,火鸡次之。它和鸡
伤寒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中仅有的不能运动、无鞭毛的细菌。
1.形态本菌为两端稍钝圆的细长杆菌(0.3~0.5µm×1~2.5µm),对普通碱性
苯胺染料易于着色。菌体多呈单个存在,很少见到呈两个菌体以上的链状排列。在抹片中偶然可以看到长丝状的大菌体。本菌不运动、不液化明胶、不产生
芽孢、不产生色素,为需氧或兼性
厌氧。
2.培养特性本菌可在普通
肉汤琼脂或肉汤中生长,也可在营养性培养基中生长。分离本菌应避免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因为有些菌株特别敏感。例如有的菌株对
去氧胆酸盐敏感,而另一些菌株则不能在亮绿琼脂上生长。与其他
沙门氏菌属比较,本菌生长缓慢,主要由于它缺乏氧化利用各种氨基酸的能力。
在马丁肉汤琼脂(pH7.0~7.2)上划线接种,分散的菌落光滑、闪光、均质、隆起、透明,形态不一,呈圆形到多角形。密集的菌落为lmm或更小,孤立的菌落可达3~4mm或更大。菌落大小因培养基质量与培养时期长短而异。
本菌能发酵下列物质,产酸但不一定产气:阿拉伯糖、
葡萄糖、
半乳糖、果糖、
甘露糖、
甘露醇、
鼠李糖和
木糖。本菌不发酵
α-乳糖、
蔗糖、侧金盏醇、糊精、卫茅醇、
赤藓糖醇、
丙三醇、
肌醇、
低聚果糖、棉实糖、杨、山梨醇及淀粉。很少菌株能发酵
麦芽糖。石蕊牛乳不变色,
吲哚和VP试验阴性。产生
硫化氢比其他
沙门氏菌属缓慢,能还原
硝酸盐。能使
鸟氨酸迅速脱羧,这是本菌与鸡沙门氏菌在生化特性上的主要区别。
3.抗原结构 禽白痢沙门氏菌只有O抗原而无H抗原,抗原成分是9、121、122、123,也含有0-1。抗原型变异涉及122和123。标准菌株含有大量的123和很小量的122,而变异株这两种抗原的量正好相反。在标准菌株中有一小部分菌体带多量122抗原,据认为这是正常的。最初的野外分离物通常很不稳定,除非它们是变异型。为了确定一个培养物的抗原型需要广泛检查单个菌落,有时还需通过连续移植培养。大多数分离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继代过程中趋于稳定。标准抗原型培养物甚至在长期人工培养后仍有小部分122优势菌落。变异型培养物常为纯的或接近纯的122和123因子。中间型菌株的菌落通常为122和123优势菌落的
混合物,或者在少数情况下单个菌落含有可观数量的两种因子。0-1抗原的含量各菌株之间也可不同。
硫酸沉淀试验可用于区分标准型、变异型和中间型。当硫酸铵浓度为310g/L时,可使标准型菌株的悬液上部完全变清,但对变异型菌株悬液无影响,而中间型菌株悬液上部仅部分变清。当硫酸铵浓度增至470g/L时,才能使后两者的上部液变清。目前使用的禽白痢检疫全血玻板凝集抗原均为含有标准型菌株和变异型菌株的多价检测抗原。
沙门氏菌O1、O9、O12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成功,为
鸡白痢沙门氏菌抗原结构分析和检疫提供了新方法。鸡沙门氏菌未见有抗原变异。
禽白痢沙门氏菌含有一种耐热毒素,有几种
啮齿动物对之敏感。因为
雏鸡对这种毒素有抵抗力,所以在鸡的疾病过程中它可能没有多大作用。
4.抵抗力本菌在有利环境中可存活数年,但对热、化学消毒剂和不利环境的抵抗力比大多数
副伤寒沙门氏菌要差。
流行病学
鸡和
火鸡是禽白痢沙门氏菌的自然宿主,感染通常是终身的。本
病原体高度适应于自然宿主,对其他动物的致病性差,感染程度轻,无长期意义。不同品种的鸡在易感性方面差异显著,如来航鸡等轻型鸡的感染率比重型鸡高。这种遗传抵抗力与体温有关。根据出壳后6天内的体温的高低可选育出高抗病力和高易感性的纯系鸡。高体温的纯系鸡有很好的温度调节机理,在攻击后对死亡的抵抗力明显高于体温低的纯系鸡。此外,鸡的MHC位点B基因复合体影响抗体应答,也可能影响死亡率。
多年的检验结果表明,母鸡的阳性率比
公鸡高,这可能与
卵巢滤泡的局部感染有关。本病的死亡通常限于2~3周龄以内的鸡。随着出壳后最初5~10天内血液淋巴细胞和体温的增加,
雏鸡的抵抗力迅速提高,但80~120 日龄的中雏或
育成鸡发病的国内已屡有报道。成年鸡,特别是产棕壳蛋的成年鸡的急性感染各地都偶有报道。成熟和半成熟
火鸡也可看到死亡。耐过本病的存活鸡中有相当部分仍保持感染状态,这些鸡有的带有病变,有的不带有病变。
雏鸭、雏鹅及其他野禽如
珠鸡、雉、鹌鹑、麻雀和
欧洲照觉鸟、龟鸠、金、
金丝雀、
鹰头鹦鹉等亦可自然感染,但无长期感染的表现,亦未见其能传至后代。国外在控制
鸡白痢过程中是在家禽与野禽仍有机会接触的情况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个事实足以说明野禽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仅起很有限的作用。虽有多种
哺乳纲可以自然或人工感染,但它们的流行病学意义也不大。
感染的种蛋是传播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的母鸡有三分之一的蛋带有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主要是排卵后卵子污染所致,因此是真正的经蛋传播。虽然产蛋后禽白痢沙门氏菌可以穿入蛋壳,但这一感染途径仅有次要意义。有些感染母鸡所产种蛋的卵黄内含有与其血清中相同水平的凝集素,如将禽白痢沙门氏菌接种到这些蛋的卵黄内,它们存活的时间比对照胚长得多,有时可孵出
雏鸡,后来死亡。这种抗体保护作用可能是防止感染种蛋胚胎死亡而使经蛋传播得以成功的关键。在孵化过程中从感染雏到未感染雏的感染传播可导致广泛散布,出雏器的薰蒸只能起部分防止作用。随着病雏胎绒的飞散、粪便的污染,使孵化室、育雏室内的所有用具、饲料、饮水、垫料及其环境都被严重污染,造成群内感染的散布。啄蛋、啄食癖和存在伤口也有利于群内传播。饲料在本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大,这一点与禽
副伤寒不同。同群未发病的带菌雏,在长大后将有大部分成为带菌鸡,产出带菌蛋,又孵出带菌的
雏鸡或病雏。因此有
鸡白痢的种鸡场,每批孵出的雏鸡均有鸡白痢病,常年受本病困扰。
临床症状
禽
白痢主要是雏鸡和雏
火鸡的一种疾病,所以又称雏白痢。在雏鸡和雏火鸡的症状近乎相同。即使感染源于种蛋传播,禽白痢间或也可呈亚临诊型。成年禽通常不表现急性感染的特征,但间或也有例外。
1.雏鸡和雏火鸡如为蛋内感染,在孵化过程中可出现死胚、不能出壳的弱雏或在出壳后短时间内在出雏器中看到弱雏或死雏。病雏虚弱,无食欲,可发生突然死亡。有时在出壳后5~10天才看到白痢病鸡,但在随后的7~10天内日渐加重,通常在第2周或第3周龄时达死亡高峰。呈最急性者常无明显症状即行死亡,肺有较重病变时,表现呼吸困难及气喘症状。经口感染和气溶胶感染均可产生肺部病变。一般病雏精神萎顿,紧靠热源处聚集成堆,不吃,闭眼,缩头,拱背,翅及尾下垂,缩成一团,姿态异常。有些病雏排出粉白带绿色粪便,沾污肛门周围绒毛,重者肛门被排泄物封闭,排粪时发出尖叫声。幸存者大多生长很慢,发育不良,羽毛不丰,与同群健康雏体重相差悬殊。病愈雏长大后。大多数成为带菌者。有些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菌株感染时,病雏双目失明,或出现胫跗关节和其他关节及附近滑膜鞘的
肿胀,.表现跛行。严重时蹲伏地上,不久即死。
2. 成年鸡和
火鸡 正在成熟或已成年的鸡群和火鸡群,禽白痢一般不表现急性感染的特征。感染可在群内长时间传播而不产生明显症状。感染禽只可不显症状,根据体况不能检测出来。但是通常可看到不同程度产蛋下降和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群内的感染率。
在半成熟或成熟鸡群偶尔可看到急性感染,有一定数量的鸡死亡。国内不少鸡场的中雏或
育成鸡也可看到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病鸡
鸡冠花萎缩、贫血、两翅下垂、头颈卷缩、
腹泻、少食或不食,病程一般为4~5天,短者1天即可死亡。
3.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鸡和
火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都很大,受年龄、品系易感性、饲养管理和感染途径等因素的影响。死亡率可从无死亡到严重暴发时的100%死亡不等。最高的死亡发生在出壳后第2周,在第3和第4周龄死亡迅速下降。发病率往往比死亡率高得多,有些受害鸡可以自然康复。苗鸡的运输应激可使
鸡白痢的死亡率升高。
病理变化
1.眼观变化与临诊症状一样,
雏鸡或雏火鸡的眼观变化和成年禽的眼观变化有很大区别,因此分开来介绍。
(1)雏鸡:在育雏早期突然死亡的雏鸡,病变不明显。肝脏肿大、充血,并有条纹状出血。在败血型除肝脏外其他器官也可看到充血,但卵黄囊及其内容变化不大。病程更长的则可见卵黄吸收不好,内容物呈带黄色的奶油状或干酪状。心肌、肝脏、肺脏、盲肠、大肠和肌胃有坏死结节。有的病鸡有
心包炎。肝脏点状出血并有灶性坏死。脾脏肿大。肾脏充血或贫血,输尿管因充满尿酸盐而明显扩张。盲肠中可见干酪样物,有时混有血液。肠壁增厚,常有
腹膜炎变化。肝脏是眼观变化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依次是肺脏、心脏、肌胃和盲肠。在只有几日龄幼雏,肺仅表现为出血性
肺炎,年龄再大一些的可见带黄灰色的肝变区。心肌中的结节可大到引起心脏形状改变。
(2)成年鸡:慢性带菌母鸡最常见的病变是卵子变形、变色和呈囊状,腹膜炎,急性或
慢性心包炎。受害卵子在一层厚厚的包膜内含有油状和干酪状物质。变质卵子有的仍附在
卵巢上,有的脱落于腹腔内并为脂肪组织所包围。卵巢和输卵管的机能紊乱,导致向腹腔排卵或阻塞输卵管,进而引起广泛
腹膜炎和腹腔内脏的粘连。也可有腹水。病变严重的很少分离不到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的。
心包炎在
公鸡和母鸡都经常见到。心包、心外膜和心包液的变化决定于疾病过程持续的时间。轻者只见心包膜透明度较差,心包液增多、微混浊。进一步发展,则心包囊增厚,不透明,心包液大量增多,会有很多渗出物。病久则心包和心外膜永久性增厚,心包腔因粘连而部分阻塞。含有琥珀色干酪样物质的小囊包,或埋于腹腔脂肪中,或附着于肌胃或肠壁上,偶尔也可看到。公鸡的病变仅限于
睾丸和输精管的炎症。
胰腺也常受感染,有时有灶性病变,通常从中可分离到
病原体。
急性感染的成年鸡,其病变与鸡
伤寒急性感染不能区分。主要病变为心脏肿大变形,心肌有灰白结节;肝脏肿大呈黄绿色,质地粗糙;脾肿大、质脆;肝和脾常有灰色坏死灶;肾脏肿大有实质变性;各脏器表面覆有
纤维素性渗出物。
2.显微变化在
雏鸡,肝脏充血、出血、灶性变性和坏死。内皮-白细胞积聚以取代变性或坏死的肝细胞是
鸡白痢感染肝脏的特征性细胞反应。其他显微变化广泛,但不是特异的,包括心肌灶性坏死,卡他性
支气管炎,卡他性
肠炎,肝、肺和肾的间质性炎症,心包、胸腹膜、肠道和肠系膜等浆膜炎。炎性变化包括淋巴
细胞、淋巴性细胞、浆细胞和异嗜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但不伴有渗出性变化。
诊断鉴别
禽白痢的确诊需要分离和鉴定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鸡群病史和症状对诊断的价值有限,因为有很多其他疾病与它相似。病变,尤其是受害严重
雏鸡的病变,可以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血清学试验可检测出感染鸡,因此在控制规划中很有价值,但它还不足以确诊本病。
1.
细菌学检查 用增菌培养基或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本菌,分离率往往不高,可用普通肉汤
琼脂平板直接分离,根据其菌落形态特征可作出初步的鉴定。
急性禽白痢是全身感染,大多数组织都可用于细菌分离,但以肝脏为最好。有病变的脾、心肌或心包、肺、肌胃、胰或卵黄囊也可用来分离细菌。对于慢性感染的鸡,可取正常或有病变的内脏器官直接接种于小牛肉浸液(VI)琼脂和亮绿(BG)琼脂,同时取各内脏器官的一部分混和,加10倍容积的VI
肉汤研磨,取悬液接种VI和四硫磺酸盐亮绿(TBG)肉汤,培养24h后再接种平板。可疑菌落移植到
三糖铁和
赖氨酸铁
琼脂,37℃孵育24h,呈典型
沙门氏菌属者继续进行生化和血清型鉴定。
2.血清学试验 成年鸡及青年鸡常为隐性带菌者,无可见症状,必须对全群进行血清学试验,才能查出感染鸡。如群内发现一些阳性反应鸡,并分离到禽白痢沙门氏菌,即可判为
鸡白痢病群。检出和淘汰阳性带菌鸡也是控制和消灭禽白痢最重要的措施。
目前已为各国普遍采的血清学试验有全血凝集试验(WB)、试管凝集试验、快速血清凝集试验(RS)和微量凝集试验(MA)。我国大多数鸡场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所用的凝集抗原为染色抗原。鸡和
火鸡在16周龄后接近免疫成熟之时进行试验,检验前3周不得喂任何药物,否则凝集反应出现假象,影响结果。检验时每鸡一方格,鸡号写于格内边缘,采血环须用挤干的
乙醇棉球把沾在上面的血擦净后再用,否则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平板凝集试验最好在20℃以上室温中进行,气温过低,反应时间略长,也可在装有2个40W灯泡的检验箱上操作。应及时观察反应并记录判断结果。
多种细菌具有与禽
白痢沙门氏菌属相同或相近的抗原,如某些沙门氏菌特别是D群的
副伤寒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微
球菌、
链球菌尤其是兰氏分类的D群链球菌,它们占非白痢阳性反应的大部分。抗原中的122因子是这种交叉反应最经常的起作用因子,因此用变异抗原时非白痢交叉反应比用标准抗原时更常见。鸡群内非白痢阳性反应鸡可从几只鸡到高达30%~40%。凝集特性可以从典型到不典型,凝集可以从低到高。此外,鸡沙门氏菌感染在血清学试验上,与禽白痢是不可区分的。因此,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检出群内带菌者,而对本病的确诊,仍需在分离及鉴定本菌后,才能肯定。
除了上述广泛使用的禽白痢检疫试验外,各国的研究者为提高检出率,较早地检出抗体或排除交叉凝集现象,建立了多种免疫学试验,如变应原皮内试验、斑点试验、絮状沉淀试验、间接补体结合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快速血凝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微量凝集试验、微量抗球蛋白试验和ELISA试验等。这些方法大多费时、费力、费钱,在现场使用受到限制,均未能得到推广。
3.鉴别诊断
雏鸡白痢应与
禽曲霉菌病、
球虫病等进行鉴别诊断。雏鸡感染
曲霉属后的发病日龄、死亡规律、症状及病变均似
鸡白痢病。这两种病的肺部均有结节性变化,但曲
霉菌病的肺结节明显突出肺表面,柔软有弹性,内容物呈于酪样,与雏白痢的肺病变有所不同,且肺、气囊、
气管等处有霉菌斑。
鸡球虫病有血性
腹泻,在
小肠或盲肠损害部刮取粘膜作显微检查可发现球虫卵囊。鸡白痢有时出现关节肿大、跛行等症状,这与滑液囊
支原体感染或病毒性
关节炎相似,应按各病的特点加以区别。
较大的幼龄鸡和成年鸡感染后往往眼观变化不明显或仅为心包或
卵巢等处的局部病变,与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以及其他
沙门氏菌属引起的病变有时难以区别,确诊仍必须作细菌分离及鉴定。
有些鸡群,特别是饲养管理不善、卫生防疫措施不力的鸡群,在发生
鸡白痢的同时往往存在一种或几种其他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曲霉菌病等,使诊断更加复杂。
防制措施
药物治疗虽可减少
雏鸡的死亡,但愈后仍带菌。长期使用药物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易于产生耐药菌株。采用不断检疫种鸡群和淘汰阳性鸡的方法建立和保持无
白痢鸡群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建立无白痢种鸡群,在不与感染鸡或
火鸡发生直接与间接接触的条件下孵化和饲养后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1.药物治疗磺胺类、喃类和某些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磺胺类药物如
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常与
甲氧苄啶(TMP)并用,TMP与磺胺类的比例为1:5,该合剂常混合于饲料,浓度为0.02%。磺胺类药可抑制鸡生长,并干扰饲料、饮水的摄入和蛋的生产,因此仅有短期经济价值。呋喃类以呋喃唑为好,拌入粉料浓度为0.04%,最高不超过0.066%,如作为预防0.011%的浓度即有显著作用。呋喃类可连用10~14天。也可以同样浓度配成饮水。注意
呋喃类用药不可过量,拌料应均匀,溶解应充分,否则易发生中毒。
氯霉素和
土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对
鸡白痢也有一定疗效。氯霉素的用量为占饲料的0.5%,土霉素为200~500mg/kg饲料。对呋喃类和抗生素等药物的耐药菌株已屡有发现,为此各类药物可以交叉使用。
2.消灭带菌鸡禽白痢主要是通过种蛋传播的,因此消灭种鸡群中的带菌鸡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用前面介绍的血清学方法检测种鸡群,淘汰所有的阳性鸡。检测一次通常不能除去所有的感染鸡,这是因为:感染鸡的凝集素滴度有波动,在短时间内可能检测不出来;产生凝集素至少比感染要迟几天,有些鸡虽已感染,但尚未产生凝集素;在除去阳性鸡后可能存在环境污染,作为后来感染的来源。因此,要建立无
白痢种鸡群应每间隔2~4周检疫一次,直至连续两次均为阴性,而且该两次之间的间隔不少于21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短间隔检测从鸡群消灭感染,重检2~3次足以检出所有的感染鸡。目前国内很多种鸡场在消灭阳性带菌鸡,建立无白痢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鸡场考虑短期经济利益较多,对消灭阳性鸡的决心不大,措施不力。
3.卫生措施能防止引进传染性
病原体的常用方法,一般都能用于防止引进禽白痢
沙门氏菌属。因为经蛋传播在本病的散布方面占主导作用,所以只能从确知无
白痢的鸡群引进种蛋或苗鸡,至少也应该从已知阳性率较低的种鸡群引进。孵化器和出雏器用
甲醛水溶液薰蒸可以减少禽白痢的散布,并摧毁孵化批次间残留的感染。从无白痢鸡群来的种蛋不与感染鸡群的种蛋在同一孵化室孵化。任何时候都不应将无白痢鸡与未确知无白痢的鸡混群饲养。这一原则以鸡场为基础,一鸡场中的感染鸡,即使是在分开的鸡栏或鸡舍内,对该场所有的鸡只均可构成威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