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长庆集》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集。此书最初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出版,因此得名为《白氏长庆集》。
原书共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到了宋代,已经失传四卷,现存七十一卷。有宋绍兴本的影印,但未区分前、后、续集,其中包括了三十七卷的诗集,涵盖了讽喻、闲话、感伤、歌行、杂律等形式,以及三十四卷的文集。
2020年10月30日,《白氏长庆集》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清代文学家
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指出,白居易的作品虽然没有完整的集子传世,但其中的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
琵琶行》却已经成为不朽之作。
创作背景
《白氏长庆集》,别集名。
唐朝白居易著。因编集于穆宗
长庆年间,故名。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宋、明均有刻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
顾学颉《
白居易集》点校本。白居易生前就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长庆为
李恒年号),后改名《白氏文集》,收诗文380 0余篇,分75卷,抄写5部,分藏子弟家,后散乱。今存71卷,共收诗文3600多篇(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
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
绍兴本基本相同。
清代汪立名《
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
陈寅恪有《
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
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分为前后两集,是他两次编集的。
前集有“古调诗”九卷,“律诗”八卷,后集有“格诗”四卷,“律诗”十一卷。“古调诗”即“格诗”,都是指古体诗。另外有一卷 题作“半格诗”,所收的诗,大体上都是古体,但常有对偶句,或者用平仄黏缀的散句。
《白氏长庆集》所收诗,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2800余首。讽谕诗是白氏诗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l0首等代表作。名篇如《观刈麦》、《卖炭翁》、《杜陵叟》、《轻肥》、《重赋》、《上阳白发人》等。此类诗作大多直赋其事,有的则托物喻言。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或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同风光,代表作有《适意》二首、《归田》三首等。
内容简介
讽喻诗
讽刺政治和社会现状,以训诫人们的诗。以仿效乐府(汉朝的
民俗音乐,字、句数都不受限制)的形成所写成的五十首“新乐府”为代表。其中又以批评宫中府库官吏横霸行为的卖炭翁,以及哀诉战争悲惨的新丰折臂翁二首,所受评价最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木炭的老公公,在都成南面的
终南山上,砍柴烧炭。他被烟熏得满面灰尘,满身污黑,头发却已灰白。他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赚来的钱却只够勉强维生。天气寒冷的时候,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裳,却担心木炭会跌价,暗自祈祷天气越冷越好。到了晚上,降起
大雪,地上堆起一尺厚。不等天亮,他就用牛车装满木炭,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到市场时,
太阳一高悬在天,老公公
和牛都已疲惫不堪,他想休息一会儿,便把牛车停在南门外的泥路上。徒然,两个宦官快马加鞭地赶过来;一个穿黄衣,另一个则穿白衣。他们手里挥动着公文,嘴里高声喊道:“圣旨!圣旨!”然后调转老公公的牛车,向北赶去。牛车上的木炭,重大一千多斤,可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又如何敢跟官府作对?只好干瞪着眼,让他们夺走自己的心血。他们把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做炭的价格。)
闲适诗
用以表达心情平静时那种闲适境界的诗。白居易这类作品大都属于古体诗,不过,他的近体诗里也有不少吟哦这种意趣的诗。
日高睡足有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堂阳已经升的很高,我也睡意全消,可是却赖在小阁楼上,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想起床。我依靠在枕头上,静听从远处传来的遗爱寺钟声,伸手撩开窗帘,香炉峰的雪景尽在眼底。
庐山是个风景幽美、远离尘嚣的好地方,虽然我现在身居卑微的官职,不过,就一个隐者来说,这已算是不错的了。只要身心能够永保宁静舒泰,到处都可为家。)
感伤诗
这是描写人间悲欢离合的诗。内容包括思念亲人、知己、情人和看到四季景物触景生情所咏叹的诗。白居易这一类的作品,多是抒发无法实现理想而产生的苦闷。其中又以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篇叙述诗,最为有名。尤其是描写
李隆基与
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长恨歌被编成剧本后,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声名更盛。长恨歌全篇共有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个字。因此,我们只能把当中的主要情节,介绍给读者诸君。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朝皇贪爱女色,想得个倾城倾国的美女,可是统治天下多年却依旧没有找到。杨家有个女孩刚刚长大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没有人知道。但他天生的美丽姿色无法遮阴,所以终于被选送到君王的身旁了。她只须眼珠一转,轻轻一笑,便露出种种的娇态,六宫众多的嫔妃和她一比,都黯然失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在清寒的春天,
李隆基赐她在
唐华清宫里洗浴,滑润的泉水洗着她白嫩的肌 肤,然后娇软无力地由侍女们扶起,这正是她承恩得宠的时候。她云般得秀发,花样的容颜,头发戴着金簪,走起路来真是婀娜多姿。他们在芙蓉帐里度过了温暖的春夜,却恨春夜太短,直到
太阳升高时才起身,从此以后,皇上不再早起登朝接见臣下了。)
——皇帝舍不得离开
杨贵妃,一天到晚与他饮酒作乐。杨家大小都封爵禄,这令人可羡的光彩照耀在她一家门户上,使得天下的父母亲,都希望自己也养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而不再重男轻女了。忽然,战鼓喧天动地而来,
安禄山造反了。皇帝一行逃往蜀地避难,谁知半途护驾的大军却不肯在前进,可怜杨贵妃成了牺牲品,被活活勒死。不久,叛乱平息了,皇帝回到京城,但却天天过着感伤的日子。有位道士被皇上这种持久缠绵的思念所感动,便利用他的法术,代为寻访杨贵妃的魂魄,最后终于在东海的仙岛找到了她,不过此刻的杨贵妃已是仙女了。他取下头上
金钗折为两半,托道士把其中的一半带回去,聊表心内对皇上的深情,并要他告诉皇上说他日总有再见的机会——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临别的时候,又殷勤地捎上几句话,说的是只有两人知道的誓言。那一年七月七日在
长安殿中,夜半无人私下发誓:在天上愿意作为永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下愿是枝干相连的两棵树。啊,天虽长,地虽久,但都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生离死别的愁恨,绵绵不绝无终止。)
杂律诗
杂律诗(既是近体诗,具音乐性,研究规律)泛指各种诗体的律诗。由于它是一种非常注重形式美的诗体,故白居易本身极轻视它;不过尽管如此,杂律诗的数量在它所有的作品中仍高居第一位。他运用诗人们不敢大胆尝试的
长律,完成了一百句、两百句的长篇杰作,表现出这方面的惊人才能。而且题材极其广泛,包括闲适、伤感、赠答叙景等,其中不乏值得吟咏的好诗。不过他这一类的作品,大都暗含着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所以要特别留意此点,才能体会出他诗里的深意。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老鼠经过了千年以后,就会化作白蝙蝠成精,所以能深藏在洞窟中,避开网罗,免遭陷害。这的确是永保一生安全的最好计策,可是,难道说一生就在躲躲藏藏中度过?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七十岁在
嵩山旅游时,看到洞窟里的蝙蝠即兴写成的,诗中那只蝙蝠,事实上正是暗喻自己,并借以自我讽刺。由此可见,他直到退隐那一刻,仍不甘心就此离开政坛,去过明哲保身的生活。
作品目录
其他信息
清人
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指出,白居易“即无
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这里所说的“二诗”,即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
琵琶行》。
《长恨歌》写
李隆基与贵妃
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聩误国、变乱迭起,寓有明显的讽谏之意;也写“此恨绵绵无绝期”,对李杨爱情的不幸表示同情。《琵琶行》写琵琶女沦落风尘、嫁作商人妇的不幸,与自己被贬之后的遭际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心声。
《歌》、《行》二诗,虽也反映社会现实,但它们能超越时空而不朽,在于其题材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爱情与命运。这样的题材是人类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深切关心的,而李杨爱情、琵琶女与江州司马的遭际又是那样典型,就无怪乎其不朽的魅力了。
二诗题材固然为人所重,其不朽则更在于白居易写得好。这两首长诗结构宏伟,组织有致,想象丰富,叙事曲折,写情人微,描摹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明快,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二诗在当时即受到了广泛欢迎,
李忱《吊白居易》说:“童子能解《长恨曲》,
谢朗能唱《琵琶篇》。”后人除吟咏、欣赏二诗外,更有文学名家取其题材,创作出许多传世名作,如
白朴、洪异根据《长恨歌》分别创作《梧桐雨》、《
长生殿》,
马致远、
蒋士铨根据《
琵琶行》分别创作《青衫泪》、《
四弦秋》。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
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
皮日休,
太原市人。是
唐朝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
元稹共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并称"刘白"。
李豫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
新郑市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籍贯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
白锽移居
下邽镇(今陕西
渭南市北),白后曾任
巩义市(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新郑东郭宅。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
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生平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地黄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
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
进士,十八年,与
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
启功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
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
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
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
李绅等倡导
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
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
武元衡凶手,被贬
江州(今江西九江)
司马。次年写下《
琵琶行》。开始“吏隐”,在
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
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
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
杭州市、
苏州市刺史,颇得民心。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拜
秘书监,明年转
刑部侍郎,四年,定居
洛阳市。后历
太子宾客、
河南郡、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
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
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
李白?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
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
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
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
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
李隆基和
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
长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
朝鲜、
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晚唐皮日休、
陆龟蒙、
聂夷中、
罗隐、
杜荀鹤,宋代
王禹偁、
梅尧臣、
苏轼、
张耒、
陆游及
清代吴伟业、
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
白朴、
洪升《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
长生殿》;
马致远、
蒋士铨据《
琵琶行》分别作《
青衫泪》、《
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
文言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
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
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
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
长相思令》诸
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作品鉴赏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二年戮李(钅奇),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珍左换氵),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艹凡)(艹凡)。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小臣诚愚陋,职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读张籍古乐府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此白发新。
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
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哭孔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
突兀海底,首冠三神丘。
钩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
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
(尸贝)(三贝)牵不动,纶绝沉其钩。
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
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
鲸得其便,张口欲吞舟。
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
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
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羸骏
骅失其主,羸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踏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废琴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今人:一作今日。
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云居寺孤桐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