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
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与
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
广东音乐早期被称为粤乐,自明清时期经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其曲名与乐谱可稽的乐曲达五百多首。广东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
旱天雷》《
双声恨》《三宝佛》《
步步高》《
平湖秋月》《娱乐升平》《
赛龙夺锦》等,其乐队有多种组合,较为典型有“
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即二弦、
提琴、三弦、
月琴、横箫)和“三架头”(粤胡、
扬琴、秦琴)。
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以及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受到民众的喜爱,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特征
音乐风格
广东音乐作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活泼、明快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抒情、明朗的作品也不少,有一些作品是风趣、诙谐的或富有造型性的,也有些作品是哀怨的或带有叙事风格的,许多广东音乐作品带有一些“民族
轻音乐”体裁的特色。二是音乐结构精短、简洁、集中是其传统特色。三是调式上常用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而角调式较少。在这些调式中,徵调式最为多见。在调式音阶上重用微分音7,4的“乙凡调”特性使音乐更具神韵。四是多使用富于特色的五、六、八度音程的大跳,赋予音乐更强的明快、活泼的现代感。五是有许多精巧的加花、变奏、装饰、滑音手法。
结构形式
广东音乐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是艺术作品形式之一。曲式取决于作品表现之内容,形式由内容而决定。广东音乐产生多种的曲式结构,其源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所以说,曲式结构的发展,是作品表现之内容变化而来的。综观广东音乐一百多年曲式发展史,走过了沿袭传统乐曲、借鉴出新、自主创新等阶段;经历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它的曲式结构不拘一格,可以说是融会中西,丰富多样,多姿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单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曲体、回文曲体、串曲体、
组曲体和复合乐段曲体等八种。
历史渊源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
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
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
民俗音乐曲艺等等,如今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及我们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
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
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
民俗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
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
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
三弦琴、
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
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
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
汉宫秋月》、《
双声恨》、《雨打芭蕉》等。
艺术特色
是有广东人写的不带歌词的谱子,包括珠江三角洲的民族音乐、汉乐、潮州音乐。纯乐器的,具有岭南特色韵味的乐种,也称粤乐。中西古今结合,自成一格。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结构独特。
地方器乐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
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
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
广东省民间曲调和某些
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
民俗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组合乐器
广东音乐组合乐器主要有五种形式:
硬弓组合:二弦、
提琴(大
板胡)、
三弦琴、
月琴和
喉管(或横箫),便组成
五架头。
软弓组合:
高胡、
扬琴、
琵琶(或
秦琴)、洞箫、
椰胡|或
二胡。
从本地
曲艺伴奏形式发展起来的组合:洞箫、椰胡、琵琶(
古筝或秦琴)。
吹打乐组合:大小
唢呐为主奏,配上
锣鼓等
打击乐器,或加进其他
弦索乐器。
西洋乐器组合:
小提琴、
萨克斯、
电吉他、
木琴等为核心,常用于演奏类似
轻音乐、
舞曲的乐曲。
标题音乐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
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早期作品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
吕文成、
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
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
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
高胡(又称高胡)。加入
扬琴、
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
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
何柳堂的《
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
吕文成的《
步步高》、《
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
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陷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
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
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
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如今所用的乐器有
高胡、
扬琴、
秦琴、洞箫、
大阮、
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
代表作品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
香蕉树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
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
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
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
杭州市,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
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
浙江省的
民俗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
步步高》是
广东省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在当时已很流行。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龙飞凤舞》,民俗节日中挑着龙灯耍戏的长龙,每每成为中国人对新气象的呼唤。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富有极强的推动性,顿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态,前迈后撤,辗转腾挪。
小锣的清爽音色,
唢呐的声声鸣唱,弹拨乐器的整齐节奏,共同造成了欢乐的气氛。
《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国传统
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自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广东音乐语言的细微装饰性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
粤剧的细腻轻爽。
传承意义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
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广东音乐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并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代表性乐器及其组合的独特
民俗音乐品种,因其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影响力远远超过我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
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鼎盛时期,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是人才辈出的年代。从创作技法到演奏技法、流行曲目,使用的
色彩乐器及至其组合形式,均逐渐向我国内地渗透,全国不少省、市、地区都有广东音乐不同形式的社团组织,最少也响着广东音乐的唱片和录音,曾经被誉为“国乐”,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中,无可置疑地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音乐与
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广东的三张名片。
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被他们称为乡音,像一条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联系情感纽带,对海外华人吸收中国文化传统,学习历史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亟需加强保护和扶持。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评论家
刘月宁认为:“广东音乐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为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乐种,除其具有优越的历史、地理、经济条件外陀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音乐风格的开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变性,使其超脱于一般
民俗音乐的或过于典雅或过于粗犷,或过于呆板的局限,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获得迅速传播。”
传承现状
广东省在
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广东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广东音乐走向低潮。
沙湾镇广东民间乐社也随之步入低谷,广东音乐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这种状况在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至今不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情势越来越严重。
传承人物
刘英翘,男,
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名单,广东省
台山市申报。
陈哲深,男,汉族,1938年5月出生,广东台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省台山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7年4月28日,台山少儿广东音乐团成立暨开班仪式在市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举行,旨在寻找广东音乐传承人,培养更多的广东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2019年7月8日,台山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大学生党建和艺术实践基地(广东台山)签约挂牌仪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省
台山市文化馆、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获得“广东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出
2019年5月1日,由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联、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台山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台山市文化馆、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多彩非遗·魅力侨乡——台山市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台山影剧院上演,广东音乐在其中得到展示。
参考资料
广东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