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英语: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Lithuania),是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国土总面积6.53万平方千米,首都是维尔纽斯,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截至2024年1月,立陶宛人口为287万人。
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沿岸,地貌以低地平原为主,夹杂着少部分丘陵山地,平均海拔48.8米,低于欧洲平均海拔。全境属于温带海洋向大陆的过渡性气候,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多雨雪。立陶宛的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拥有广袤的森林和植被,生物多样性丰沛,琥珀是最知名的自然资源,被称为“立陶宛黄金”。
公元前12000年,已经有人在今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居住。公元5世纪至8世纪期间,立陶宛形成众多部落,1253年7月6日,明道加斯建立封建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与年幼的波兰女王结婚,皈依天主教,是欧洲最后一个基督化国家,后于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17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力衰退,末期又爆发瘟疫与饥荒,联邦失去了近40%人口。18世纪末期,立陶宛(除克莱佩达外)被并入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战争结束后于1918年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苏联、德国占领,直到1990年3月11日才正式独立。1991年后,陆续加入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
立陶宛拥有开放、混合的经济,是中东欧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以服务业(占GDP的67.2%)、工业(29.4%)和农业(3.5%)为主,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体。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多饲养乳牛、肉猪和家禽,种植业以小麦、亚麻、甜菜、马铃薯、蔬菜等为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分为采矿及加工制造业、水电气供应两大部分。其激光产业、生命科学、高新科学技术为国家特色产业,尤其是激光产业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全球销售的皮秒激光器中有一半是立陶宛公司生产的,而其制造的用于产生超短激光脉冲的飞秒参量光放大器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之多。2022年,立陶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8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598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9%。人均财富中位数为32000美元(平均值为70000美元),国民财富总额为1470亿美元。
立陶宛文化结合了本土传统,并受到北欧国家的文化影响,境内有考纳斯城堡等20多座城堡和历史古屋,并拥有维尔纽斯历史中心等4项世界遗产。境内居民大多信仰罗马天主教,拥有维尔纽斯主教堂、圣米哈伊尔等教堂。此外还有众多旅游景点,如内林加与帕兰加等滨海度假胜地、德鲁斯基宁凯和比尔什托纳斯等温泉镇、祖文塔斯保护区和尼曼三角洲区域公园、维尔纽斯与特拉凯的热气球巡游等。立陶宛是一个体育强国,其中篮球是最受欢迎的国民运动,其国家篮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曾三度夺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1937年、1939年和2003年),并在欧洲篮球锦标赛、2022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奥运会上共获得8枚奖牌。
名称由来
立陶宛是一个历史古国,其名称最早出现在1009年的一部拉丁文编年史中,《编年史》记录了立陶宛这个名字的罗马化形式:Litua。Lithuania来源于立陶宛语“Lietuva”,立陶宛语“Lietuva”源于拉丁语“litus”,“litus”在拉丁语中是海岸的意思,因此意为“海岸地区”。约1600年,Lithuanian作为名词开始出现。列塔瓦河(Vltava)是距离克尔纳韦(Kernavė)不远的一条小河,克尔纳韦是早期立陶宛国家的核心地区,也可能是最终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首都,通常被认为是这个名字的来源。
Artūras Dubonis 提出了一个假设,立陶宛与leičiai(leitis的复数形式)一词相关,从 13 世纪中叶开始,leičiai是立陶宛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战士社会群体,隶属于立陶宛统治者或国家本身。leičiai这个词在14-16世纪的历史资料中被用作立陶宛人的民族名称,并且在与立陶宛语密切相关的拉脱维亚语(latviešu valoda)中,比如诗歌或历史语境中仍在使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公元前12000年-12世纪)
早期定居
公元前12000年,立陶宛就已经开始有人居住,但是尚未形成定居点。根据历史学家玛丽亚·金布塔斯的说法,这些人来自两个方向:日德兰半岛和现在的波兰。他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公元前8000年左右因气候变暖,当地森林茂密,人群也逐渐形成定居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期间,各种动物被驯化,住宅变得更加复杂,以便容纳更多的家庭。由于恶劣的气候和地形以及缺乏合适的耕地工具,农业直到公元前三千年才出现,手工艺和贸易也在此时开始形成。在公元前3200-3100年间,西北印欧语言的人可能带着绳蚊器文化到达过这里。
波罗的海部落时期
公元前3000–2500年,印欧波罗的海人来到这里居住,波罗的海国家的主要部落是西波罗的海的古普鲁士人和约特温吉亚人,以及东波罗的海的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波罗的海人说的是印欧语系的语言。他们开始发展农业、手工艺制作和贸易,与当地人混血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小部落。当时,波罗的人部落与罗马帝国有一些商业往来,透过琥珀之路将琥珀运往罗马,但受罗马的文化与政治影响不大。公元5世纪至8世纪期间,西部地区形成了普鲁士王国人、约特温吉亚人、库罗尼亚人、赞加利亚人、立陶宛人和拉特加利亚人等部落。他们以狩猎、捕鱼为生,居住的是土窑,并选择有天然屏障能躲避敌人侵袭的地方做为村址,就这样长期居住在被沼泽包围的丛林之中,过着“封闭”生活。第一个已知的立陶宛国家出自1009年3月9日的《奎德林堡修道院年鉴》。
立陶宛国家的雏形
11世纪时期,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遭受维京人的袭击,丹麦国王时不时征收贡赋。1231年,丹麦人口普查手册提到波罗的海地区向丹麦人进贡,其中包括立陶宛。在10-11世纪期间,立陶宛领土是向基辅罗斯进贡的土地之一,之后立陶宛开始遭到入侵,其中侵略者包含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等。从12世纪中叶开始,立陶宛人入侵了鲁塞尼亚领土。12世纪末期,立陶宛拥有了一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它被用来进行外部袭击、掠夺和聚集奴隶,进而引起了社会分化和权力斗争,这开启了早期国家的形成,立陶宛大公国由此发展而来。1183年,波洛茨克和普斯科夫遭到攻击,甚至连距离较远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也一再受到新兴立陶宛战争的威胁。
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1569年)
明道加斯时期
13世纪初开始,由于波罗的海各部落之间合作与协调的加强,频繁的对外军事远征成为可能。同时期,两个德国十字军骑士团——利沃尼亚剑兄弟会和条顿骑士团分别在道加瓦河河口和海乌姆诺地成立。他们以让人民皈依基督教为借口,征服了现在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立陶宛的部分地区。之后,一些波罗的海小部落团体在明道加斯的统治下联合起来与德国骑士团进行对抗。明道加斯最初是库尼加斯(kunigas)或大酋长。约1219年,涅穆纳斯沿岸不同的立陶宛部落统一为立陶宛国家,形成早期的封建国家,其中有21位立陶宛公爵与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签署和平条约,这是波罗的海部落联合最早的证据,明道加斯是条约中列出的五位高级公爵之一。
1236年,立陶宛人在萨乌利(沙乌利亚伊)打垮了德意志骑士。1240 年左右,明道加斯统治了整个奥克什泰蒂亚,随后征服了黑鲁塞尼亚地区(包括格罗德诺、布列斯特、新赫鲁达克及其周边地区)。1250年,明道加斯与条顿骑士团签订了协议,他同意接受洗礼成为罗马天主教,并放弃立陶宛西部一些土地,作为回报,他要获得王冠。1251年,明道加斯抵御了剩余联军的军事进攻,并在骑士团的支持下成为胜利者,确认了他对立陶宛的统治。同年7月17日,教皇英诺森四世签署了两份教皇诏书,命令海乌姆诺主教加冕明道加斯为立陶宛国王,任命立陶宛主教,并建造一座大教堂。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立陶宛王国成立。
特莱德尼斯时期
1263年,明道加斯被暗杀,之后立陶宛恢复传统的多神信仰,国内产生内战。1264年,明道加斯的儿子瓦伊什维尔卡斯继位,他是第一位成为东正教徒并定居鲁塞尼亚的立陶宛公爵。后于1267年被杀,国内爆发权力斗争,以特雷德尼斯(Traidenis)胜利告终。特雷德尼斯的统治(1269-1282)是动乱时期最长、最稳定的时期,他统一了立陶宛所有土地,多次成功袭击鲁塞尼亚和波兰,并在1279年的艾兹克劳克尔战役中击败了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条顿骑士团。他还成为了约特文贾、塞米加利亚和东普鲁士的统治者,随后与波兰建立了友好关系。1279年,特莱德尼斯的女儿立陶宛的高德蒙达嫁给了皮亚斯特公爵马佐夫舍的博列斯瓦夫二世。
特莱德尼斯死后,德意志骑士团完成了对西波罗的海部落的征服,转而集中精力攻打立陶宛。1274年,普鲁士大起义并征服了老普鲁士部落后,条顿骑士团继续征服其他波罗的海部落。1274-1277年的纳德鲁维亚人和斯卡尔维亚人,以及1283年的约特温吉亚人。利沃尼亚骑士团于1291年完成了对立陶宛最后一个波罗的海盟友塞米加利亚的征服。
格迪米纳斯、阿尔吉尔达斯时期
14世纪初期,条顿骑士团不断的袭击和入侵立陶宛,维特尼斯在1298年左右与他们进行了有效的战斗,大约在同一时间,立陶宛与里加的德国市民结盟。之后,格迪米纳斯(Gediminas)在位时,1322到1323年间加强与里加政府合作,并利用骑士团与里加大主教弗里德里希·冯·彭斯坦之间的冲突,采取了外交行动。随后,格迪米纳斯通过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以及西欧统治者和其他权力中心的通信,扩大了立陶宛的国际联系,并邀请德国殖民者在立陶宛定居。教皇强迫骑士团在1324年至1327年期间与立陶宛签订了为期四年的和平协议。
明道加斯时代起,立陶宛的统治者就试图打破立陶宛的文化孤立,加入西方基督教世界,从而免受骑士团的侵害,但骑士团和其他利益集团却阻止了这一进程。14世纪,格迪米纳斯试图受洗并在他的国家建立天主教基督教,但遭到萨莫吉希亚人和格迪米纳斯的东正教廷臣的阻挠未成功。1325年,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儿子卡齐米日与格季米纳斯的女儿阿尔多娜结婚。1333年,卡齐米日登上波兰王位后,阿尔多娜成为波兰王后,这场婚姻巩固了格季米纳斯统治下立陶宛国家的威望,同年与波兰防御联盟。1328年至1340年间,骑士团每年都发动入侵,立陶宛人则以袭击普鲁士和拉脱维亚作为回应。
格迪米纳斯大公的统治时期是立陶宛历史上第一个被视为强国的时期,其领土扩张到了鲁塞尼亚。格季米纳斯征服的地区包括西斯摩棱斯克地区、南波兰和基辅,基辅于1330年左右由格季米纳斯的兄弟菲奥多尔统治。立陶宛控制的鲁塞尼亚地区逐渐扩大到包括现代白俄罗斯乌克兰第聂伯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15世纪组成了一个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大国家。
14世纪中期,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在蓝水之战中大败钦察汗国,占领基辅、波多里亚与乌克兰原野,东面与莫斯科大公国接壤。14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因地缘关系其文化与宗教均呈现多元化,官方文件除拉丁文也使用Chancery Slavonic(书面的罗塞尼亚语)。1368年、1370年和1372年,阿尔吉达斯入侵莫斯科大公国,并且每次都逼近莫斯科本身,经过最后一次尝试后,两国签订和平条约。
雅盖拉、维陶塔斯时期
阿尔吉尔达斯去世后,他的儿子雅盖拉(Jogaila)于1377年成为立陶宛大公,他集中精力保卫立陶宛的鲁塞尼亚帝国。于1379年与年长的公爵单独达成停战协议,随后向条顿骑士团示好,并于1380年与他们秘密签订《多维迪什克斯条约》。他的行为遭到叔叔肯斯图蒂斯的反对,1381年,当雅盖拉的军队正忙于镇压波洛茨克的叛乱时,肯斯图蒂斯进入维尔纽斯,立陶宛内战爆发。
1385年,波兰贵族同意,如果雅盖拉成为天主教徒并与13岁的加冕国王成婚,就可以继承波兰的王位。1386年,雅盖拉大公接受洗礼,与波兰女王亚德维加结婚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贵族、城市居民和农民都接受了基督教,是欧洲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地区之一,其北边地区于12世纪末即被数个骑士团征服时就已经开始信仰基督教,立陶宛因当时击败了宝剑骑士团,迟至14世纪末才接受基督教。
此后,立陶宛和波兰由同一个雅盖拉王朝统治。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姻促进了波兰大地主和小贵族阶级向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渗透。雅盖拉死后,维陶塔斯在内战中胜出,于1392年成为立陶宛公爵,他治下的立陶宛国势达到顶峰,开始中央集权。1399年,维陶塔斯与脱脱迷失钦察汗国的君主)的联军在沃尔斯克拉河战役中败于金帐汗国。1410年,波兰、立陶宛、基辅罗斯(也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军队在格吕沃尔德会战中歼灭了条顿骑士团的军队,从而结束了他们对南方和东方的侵略,此战役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战役之一。1429年,维陶塔斯获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德封为国王,但运送王冠的使节在波兰被截住而耽搁,维陶塔斯于隔年皇冠送抵的前几天逝世,维陶塔斯逝世后立陶宛贵族一度试图脱离与波兰的联盟,但未成功。1440年,立陶宛大领主将雅盖拉的次子卡西米尔提升为大公国的统治者。1446年,波兰人选举卡西米尔为国王,1492年,雅盖拉的孙子约翰·阿尔伯特成为波兰国王,而他的孙子亚历山大成为立陶宛大公。两国之间的持久联系有利于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罗塞尼亚人、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以及雅盖隆统治者本身。与此同时,立陶宛大公国的版图在一步步缩小,1503年,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俄罗斯三分之一领土。1505年,鞑克里米亚汗国逼近维尔纽斯,立陶宛因此失去遥远的领土。
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年-1795年)
1558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对瑞典波兰和立陶宛发动战争。立陶宛为了寻求波兰的帮助,于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但保留领土(乌克兰转让给波兰)、行政机构、军队、司法等方面的独立。这一时期波兰文化对立陶宛的政治、语言、文化与国族意识等都产生了影响。1576年4月20日,立陶宛大公国贵族代表大会在格罗德诺举行,会议通过了一项普遍公约,它是由与会的立陶宛贵族签署的,他们宣布如果立陶宛大公国的代表在选举众议院中感受到来自波兰人的压力,立陶宛人将不必遵守卢布林联盟的誓言,并将拥有权利选择一个单独的君主。1580年5月29日,维尔纽斯大教堂举行了一场仪式,主教梅尔凯利斯·吉德拉蒂斯( Merkelis Giedraitis )向斯蒂芬·巴托里(Stephen Báthory)赠送了礼物。这种仪式体现了立陶宛大公国的主权,并具有晋升新立陶宛大公的意义,因而无视卢布林联盟的规定。
1583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立窝尼亚战争取得胜利,签署的亚姆—扎波利斯克停战协定中联邦获得立窝尼亚、波拉次克与韦利日,波兰立陶宛军队则退出大卢基与普斯科夫等俄罗斯领土。联邦初期国力强盛,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影响下文化、艺术与教育勃兴,并对外与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瑞典征战,在俄罗斯混乱时期进攻俄罗斯,甚至在1610年至1612年间占领过莫斯科
1648年开始,乌克兰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开始,立陶宛联邦被一系列战争削弱。1655年,维尔纽斯之战中立陶宛联邦败于沙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被沙俄占领,为历史上该城首次被外国军队攻占。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城中抢掠破坏,直至1661年联邦才收复维尔纽斯,立陶宛许多文物与国家档案均在战争中丢失。同时期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联邦全境一度被瑞典军队攻占,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不久后联邦国力未能恢复前又爆发了大北方战争,同时爆发瘟疫与饥荒,联邦失去了近40%人口。1791年,联邦的四年议会通过五三宪法,是世界第二部成文宪法,试图改革贵族民主制的缺陷,向君主立宪制转型,主张贵族与城镇居民权利均等,将农民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下以减轻虐用农奴的情形。18世纪末期,联邦王国被俄罗斯普鲁士王国奥地利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除克拉佩达)大多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俄国统治时期至一战期间(1795年-1918年)
立陶宛在被俄罗斯侵占时期,沙俄对立陶宛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这一政策下,立陶宛被划为数省,积极推行“俄化”政策,影响了立陶宛的民族文化发展。1803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古老的耶稣会学院复兴并升级为俄罗斯帝国最大的维尔纽斯帝国大学。大学和地区教育系统由亚当·恰尔托雷斯基亲王代表沙皇领导。1812年,很多立陶宛人加入了法国入侵俄罗斯的行列。法军战败并撤退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决定继续开放维尔纽斯大学。1815年,华沙起义爆发,有30000立陶宛人参加起义,解放了除维尔诺和科夫诺之外的所有领土。1830年-1831年,立陶宛人和波兰人两次起义反抗俄罗斯的统治,但最终被镇压。1832年,维尔诺大学被关闭。接着,大俄罗斯化政策开始加强,甚至连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名字也不能使用,而改称“维斯瓦边区”和“西北边区”。之后立陶宛人民坚持斗争起义。1840年,立陶宛大公国法规被废除。1863年夏,立陶宛起义士兵达14万余人,最后以失败告终。1864年,立陶宛语和拉丁字母在初中被禁止。禁止立陶宛语印刷反映了俄罗斯民族主义政策,即“恢复”立陶宛所谓的俄罗斯起源。这些活动遭到莫蒂尤斯·瓦兰修斯主教等人领导的立陶宛人的抵制。1865年起,俄罗斯禁止立陶宛语出版品,此外还关闭数个文教机构与天主教堂,但因有许多人走私立陶宛语书籍,以及在家庭内部秘密推行立陶宛文化教育,俄罗斯化的效果并不理想。1867年至1868年立陶宛发生饥荒后,大量立陶宛人移民到美国。1868年至1914年间,大约有635000人离开了立陶宛。立陶宛的城镇在俄罗斯统治下不断发展,但该国按照欧洲标准仍然不发达,就业机会有限,许多立陶宛人还前往俄罗斯帝国的工业中心,例如里加和圣彼得堡。立陶宛的许多城市以非立陶宛语的犹太人和波兰人为主。1905年后,俄国革命爆发,波罗的海三国开始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生冲突、游行、抗议等反抗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军队不敌德军撤退后,立陶宛于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国占领,9月15日,维尔纽斯沦陷,被并入东部领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与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压。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列宁成立苏维埃政权,此时的立陶宛知识分子试图利用政治形势发动独立运动,同年9月,维尔纽斯会议选出了立陶宛国民大会的20名成员。
独立战争(1918年-1940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立陶宛获得独立,但依旧是德国的附属国。同年11月,德国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立陶宛人迅速组建了他们的第一个政府,通过了制定临时宪法,并开始组织基本的行政结构。新政府总理为奥古斯蒂纳斯·沃尔德马拉斯。当德国联邦国防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撤军时,苏联军队紧随其后,其目的是传播全球无产阶级革命。后于12月6日,维尔纽斯苏维埃宣布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以维尔纽斯为首都。12月2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并颁布了将科温省和维尔诺省划归苏维埃立陶宛的命令。
1919年1月1日,德国占领军从维尔纽斯撤出,并将这座城市移交给当地的波兰自卫队。立陶宛政府撤离维尔纽斯并向西迁至考纳斯,成为立陶宛的临时首都。同年1月5日,维尔纽斯被苏联红军占领。到1月中旬,苏联控制了立陶宛约三分之二的领土。从1919年4月起,立陶宛-苏联战争与波苏战争并行进行。4月21日,波兰军队从苏联手中夺取了维尔纽斯。同年8月,苏军被由西尔维斯特拉·祖考斯卡斯(Silvestras Žukauskas)将军指挥的立陶宛军队赶出立陶宛领土,立陶宛部队到达道加瓦河。随后年底,西俄罗斯志愿军被赶出。立陶宛独立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920年5月31日,立陶宛首次召开民选的宪法会议。同年10月,爆发热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中立陶宛共和国。之后,立陶宛政府迁至考纳斯,但仍以维尔纽斯为法律上的首都,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莱佩达起义后占领了原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积极改变,但是西方国家一直想要立陶宛发展成为反苏联军事基地。1926年,立陶宛发生军事政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崛起的重要人物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夺取政权,开始实行独裁统治,直至1940年6月。
二战期间(1939年-1990年)
苏联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于1939年3月占领了立陶宛港口克莱佩达,苏联为了阻止德军东进,保证自身安全,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0月,立陶宛被迫签订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准许苏联在境内设立5个军事基地与驻军2万人以交换苏军交还波兰战役时占领的维尔纽斯。1940年,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改组立陶宛政府允许红军随意驻军,立陶宛政府因境内已有苏联驻军,无武力反抗而被迫同意,正式成为苏联的成员国,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逃离了立陶宛。之后,立陶宛对银行、工业企业、运输业、大的住宅实行了国有化,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
苏联政府为了获得贫苦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大农场被分配给小地主。然而,为了准备最终的集体化,农业税大幅增加,试图使所有农民破产。银行、大型企业和房地产的国有化导致生产中断,导致商品严重短缺。1941年春,立陶宛立特被人为低估并被撤回,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所有宗教、文化和政治组织都被取缔,只剩下立陶宛共产党及其青年支部,估计有12000名“人民的敌人”被捕。在1941年6月的驱逐运动中,根据消灭民族精英的政策,大约12600人(主要是前军官、警察、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及其家属)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地区古拉格,许多被驱逐者因不人道的条件而丧生,3600人被监禁,1000多人被杀。
德国占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在弗兰茨·沃尔特·施塔莱克10月15日给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报告中,施塔莱克写道,他成功地掩盖了德国先锋部队(Vorkommando)的行动,并使其看起来像是当地居民发起的考纳斯大屠杀。德军行动迅速,只遇到了苏联的零星抵抗。维尔纽斯于1941年6月24日被占领,德国在一周内控制了整个立陶宛。撤退的苏联军队杀害了1000至1500人,其中大部分是立陶宛人。立陶宛人普遍欢迎德国人,将其视为从苏联压迫政权下解放出来的解放者,并希望德国恢复立陶宛的部分自治权。立陶宛积极分子阵线在立陶宛组织了一场被称为“六月起义”的反苏起义,宣布独立,并组建立陶宛临时政府,由尤萨斯·安布拉泽维丘斯(Juozas Brazaitis)担任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没有被强行解散,它被德国人剥夺了实际权力,总理于1941年8月5日辞职。
最初,德国联邦国防军和一些立陶宛人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合作与协作。但是,之后立陶宛人对于德国军队的强迫劳动、征召男子进国防队等行动感到失望,并进行反抗,最后德国军队对立陶宛进行了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立陶宛的经济造成了冲击。据苏联方面记载,德国占领期间至少有21个村庄被摧毁,56个发电站在德军撤退时停止工作,1140多座桥梁被毁,工业区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使得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第二次苏联占领
1944年,德军撤退后苏联军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继续将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亚地区,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才停止。1940年至1954年间,在纳粹主义和苏联占领期间,立陶宛失去了超过78万居民,成为大屠杀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苏联试图将立陶宛融入其社会,禁止一切立陶宛国家象征,但是立陶宛的反抗势力一直存在,并组成游击队对抗苏联,共有约5万人参加,其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立陶宛防卫力量(LVR),该组织是在波维拉斯·普莱恰维丘斯将军领导下由德国人建立,但这位领导者于同年5月因反对德国军方被捕,LVR的成员遵循他最后的命令分散成小组前往乡下继续活动,将游击队扩散到整个立陶宛,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使他们同时与德国占领军和苏联军队为敌。1949年,全立陶宛的各个游击组织进一步联合并组建了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其领导人约纳斯·热梅蒂斯于2009年被任为立陶宛总统,事后欧洲人权法院与立陶宛法院均判决苏联镇压立陶宛游击队的行动为种族灭绝。
二战后
二战结束后到1987年,立陶宛人持续以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反抗苏联统治和立陶宛的“苏维埃化”,其重要的领导者是天主教会,它在立陶宛历史和立陶宛独立运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88年6月3日,立陶宛独立运动组织萨尤季斯成立,同年8月,在维尔纽斯温吉斯公园举办了一场反苏集会,约25万人参加。1989年8月23日,为纪念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使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的情形,立陶宛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发起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波罗的海之路活动,萨尤季斯为组织者之一,共有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千米的人链,穿越波罗的海三国
独立至今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签署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是第一个这样做的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军队试图镇压这一分裂,于4月22日宣布对立陶宛实行经济封锁,停止向立陶宛供应石油等原物料。1991年1月,苏联试图策划兵变推翻新独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当局认为该国经济情况不佳,当地人应会强烈支持政变,便派遣军队进攻维尔纽斯政府大楼,此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独立的政府,故政变未能成功,苏联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撤军。1月31日,苏联红军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攻击立陶宛边检人员,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凯袭击事件)。
1991年2月4日,冰岛成为第一个承认立陶宛独立的国家。1991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后于1994年,成为波罗的海国家中第一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1个成员国。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约正式、平等成员国,同年5月1日,立陶宛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协议。2015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2018年7月4日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2009年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ė)当选总统,为立陶宛第一任女总统,2014年成功连任。2015年1月1日,立陶宛加入欧元区,并作为最后一个波罗的海国家采用欧盟单一货币。2019年,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继任总统。2023年7月11日至12日,北约峰会在维尔纽斯举行,北约国家及其盟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立陶宛位于欧洲中部,波罗的海东岸,其经纬度范围是北纬53°54′-56°27′,东经20°56′-26°51′,北临拉脱维亚、东临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临波罗的海和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州。其国境线总长1644千米,海岸线长90千米,总面积为6.53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面积22.2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7031平方千米。立陶宛属于欧洲东部时区(UTC+2),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日至当年10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即UTC+3。
气候
立陶宛属温带海洋向大陆过渡性气候,夏季短而凉爽,日照时间较长,冬季长多雨雪,日照少。年平均气温是6-7℃左右,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19℃。9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维尔纽斯一月平均气温为-6°C,七月平均气温为17°C。夏季白天常见温度为20°C,夜间常见温度为14°C。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出现−20°C的情况,沿海地区冬季极端温度为-34°C,东部为-43°C。
年平均降水量沿海地区为800毫米,西北部萨莫吉希亚高地为900毫米,该国东部地区为600毫米。每年从10月到4月都会下雪,在某些年份,9月或5月可能会出现雨夹雪。全年植物生长期为169-202天,西部地区生长季节为202天,东部地区为169天。立陶宛东部地区很少发生严重风暴,但沿海地区却很常见,陆地平均风速3-3.5米/秒,滨海平均风速5.5-6米/秒。
地质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沉积盆地,由古老的元古代基岩组成,上面覆盖着厚层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海相沉积岩,形成于斯维科芬尼造山运动期间,其地质构造是是加里东晚期,有一定的石油储量,还有丰富的石灰岩白云石磷矿和海绿石。其基岩由西立陶宛花岗质地块铝片岩、变基性岩和片麻岩以及东南立陶宛带花岗石类、斜微斜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还有一些中元古代岩脉群,在东南部花岗岩类与变灰砂岩角闪岩和稀有的白云石大理石、云母片岩交替出现。
地形地貌
立陶宛位于东欧平原的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夹杂着丘陵与高地,平均海拔48.8米,低于欧洲平均海拔。立陶宛从西向东大部分为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和南北走向的丘陵交替,波罗的海沿岸是低地,海湾处是库尔斯湖,与波罗的海之间被库尔斯沙嘴隔开,往东是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地带,中部低平原,南部和东部则为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东南端地势最高,最高点是奥克斯托哈斯山,海拔是293.6米。
奥克斯托哈斯山(Aukštojas Hill)位于维尔纽斯地区梅迪宁凯高地,是立陶宛的最高点,于1992年建立了尤扎皮涅地貌保护区,占地251公顷。该山的名字来自古代立陶宛神话,奥克斯托哈斯是其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如今,该地区已转变为旅游和文化场所,将其排除在国家农业用地范围之外,并在此举办各种项目和艺术活动。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立陶宛境内共有722条河流,总长6.4万千米,长度超过100千米的有21条。
尼穆纳斯河(Nemunas),也被称为涅曼河,全长937千米,流域面积约98000平方千米,流经立陶宛的部分全长359千米,是立陶宛境内最长的河流,拥有105条支流,约占立陶宛国土面积的74%。该河流发源于白俄罗斯,从东南部流入境内,最后流入克拉佩达以南的波罗的海库里斯湾,其最大深度为5米,最宽处约为500米。
湖泊
立陶宛境内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4个,面积600多平方千米,占立陶宛领土的1.5%。
德鲁克夏伊湖(Drūkšiai)位于立陶宛伊格纳利纳区和扎拉赛区自治市境内,还有一部分在白俄罗斯,面积4480公顷,是立陶宛境内最大的湖泊。其长度(从西北到东南)为10.4千米,最宽9.9千米,表面海拔141.6米,最大深度33.3米(西部南缘),平均深度8.2米,流域面积470平方千米,湿地占29%,流域内还有97个小湖泊。
Asveja湖是莫雷泰区、斯文奇奥尼区和维尔纽斯区市境内的一个湖,位于帕布拉德以西8千米,吉德拉伊奇艾以东7千米处,是立陶宛最长的湖泊。其面积是1015公顷,长度(从西北到东南21.9千米,最大宽度为0.9千米(东南),平均0.42千米,表面海拔138米,最大深度为50.2米,平均深度为14.7米。
陶拉纳斯湖(Tauragnas)位于陶拉格奈东部乌田纳区,是立陶宛最深的湖。该湖起源于俄罗斯,面积为503.3公顷,长9.5千米,最宽1.1千米,表面海拔164.8米,最大深度为62.5米(位于湖的西部),平均深度为18.4米。
库尔斯潟湖(Kuršių marios)位于波罗的海海湾、尼穆纳斯河口,流经了俄罗斯、立陶宛两个国家,面积1619平方千米,与波罗的海之间被一个狭窄的沙丘覆盖的沙嘴隔开,是一个淡水潟湖。该湖形成于公元前约7000年,水深平均为3.8米。
水利
考纳斯水库(Kauno marios)位于Nemunas山谷,水力发电厂大坝上方,面积63.5平方千米,长度80千米,最宽3.3千米。距Nemunas河口223.4千米,最大深度为24.6米,平均深度为7.3米。建设于1955年10月,1992年,为了保护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建设了考纳斯水库地区公园。
土壤
立陶宛主要有12个土类,生产力最高的土壤是黑麦土(约占该国土壤覆盖的17%),分布在中部低地。在波罗的海和热迈察的高地,白叶土壤很常见(约20.4%)。在Žemaičiai高地的东部和Aukštaičiai高地的西部,成土岩石的碳化程度较低,淋滤土很典型(约21%)。在立陶宛东南部的冰川平原,有palvazems,在浅坡上也发现了小面积的palvazems(约1.6%)。在Dzūkija的河流冰川和沿海风积沙中,沙土很常见(约11.9%),其次是不同大小的区域(约占土壤覆盖的6.7%)是粉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8年,立陶宛土地面积有6530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6268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620平方千米,其中农业用地以及耕地占34.9%,永久作物占0.5%,永久牧场占9.4%,森林占34.6%,其他占20.6%。
水资源
立陶宛拥有大量地下淡水储量,也是欧洲少有的拥有充足地下水的国家之一。立陶宛人每天消耗约50万立方米的水,仅占所有已开发淡水资源的12%至14%。还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富含矿物质的水,每年批准的矿泉水量约为270万立方米,而产量仅占全部矿泉水资源的4%至5%。而且其水质高,因其饮用水来自不受地球表面污染的深层,钻孔深度通常达到30至50米,在克莱佩达地区甚至达到250米。维尔纽斯波罗的海唯一一个使用深水泉水集中供水的首都,该泉水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而且不受污染。在立陶宛,水的清洁不使用化学物质,该州约20%的消耗水是未经过滤的优质水。
森林资源
立陶宛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17.7万公顷,覆盖率为33.4%。人均森林面积0.8公顷,木材蓄积量为4.9亿立方米,人均木材蓄积量为186立方米。面积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多为针叶林,主要为松树。阔叶林占国土面积的2%,主要树种是橡树桦树。其中最大的森林是Dainava森林,面积1350平方千米。第二、第三和第四大森林分别是Labanoras森林(911平方千米)、Kazlu Ruda森林(587平方千米)和Karsuva森林(427平方千米)。立陶宛森林中树木的平均年龄为53年。
矿产资源
立陶宛主要有泥煤、碳酸钙、砂石、铁矿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主要是大陆架的石油,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但是只有少数油井在运营,据估计,波罗的海大陆架和立陶宛西部地区蕴藏着商业上可用的石油量,但如果开采的话,这些石油只能满足全国未来二十年每年对石油产品的需求的约20%。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石等资源。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为240万吨、泥煤(2.1亿吨)、硬石膏(2.35亿吨)、石灰石(4.42亿吨)、粘土和砂石等,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岩。此外,立陶宛在波罗的海沿岸拥有很大一部分热能
琥珀
立陶宛在公元前3000–2500年就已经开始加工并对外开展琥珀贸易。1854年,立陶宛在Juodkrantė附近的库尔斯潟湖加深海道时发现了大量琥珀。自1883年起,琥珀就被蒸汽抽吸式挖泥船机械开采出来,并引起了世界考古学家的关注。当时,每年可开采出30至85吨琥珀。之后,在帕尔维宁凯(Palvininkai,今加里宁格勒地区 Jantarnyj)建立琥珀矿,世界上90%的琥珀产自帕尔维宁凯。据统计,20世纪末,该地共开采了500-800吨琥珀,目前减少到每年150吨左右。后来,克莱佩达海道加深时,再次发现琥珀层,占地约3000公顷,约有112种琥珀色。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立陶宛共有70多种哺乳动物、13种翼手目、330多种鸟类、99种鱼类、1.5万种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其中包含1.3万对国鸟水老鹳、26种海鱼、1.3万对河狸。哺乳动物有野牛、鼩鼱等,还有被列入保护名单的猞猁、水獭。境内约有25万只大型野生动物,其中最多产的是狍子,有12万只,其次是野猪(55000头),还有约800只狼。蹄类动物包括2.2万头鹿,其中有2.1万头小鹿,7000头驼鹿。还有约200只夏洛特黄蜂和20万只兔子。
植物
立陶宛共有1800种植物,约100种古植物、550多种外来植物和约450种青苔,2000多种种藻类、约6500种真菌和约630种地衣,这些植被形成于更新世末期,即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期。立陶宛北部和东北部分布有圆叶桦(桦木属 nana)、灯芯草(Juncus stygius)、湖水韭(Isoetes lacustris)等植物,还有比较常见的普通芦苇、阔叶莎草、莎草等群落。
自然保护区
立陶宛共有402个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公园及其他保护地面积为115.1万公顷。
尼穆纳斯三角洲(Nemuno delta)位于克莱佩达地区,总面积5002公顷,于1993年4月10日建立为自然保护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群落,而且位于东大西洋迁徙路线上,是数千种水鸟和候鸟的国际繁殖、越冬和过境地。每年有超过6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库尔斯沙嘴国家公园(Kuršių Nerija National Park)位于内林加市和克莱佩达市,公园建设于1991年,于2000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园面积为26474公顷,园内动植物丰富,有632种植物、1277种动物、279种鸟类,还有11处天然纪念物、27处文化遗产古迹。
自然灾害
立陶宛曾经是一片森林,地形大多为平原,自然灾害以旱灾、火灾为主。春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季容易积雪。2002年,曾经历过干旱,引起森林、泥炭沼泽火灾。2006年夏天曾遭受海浪的侵袭。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立陶宛全国由7个城市、43个区、8个自治机构和2个疗养区共60个地方行政单位构成,大小城镇100余座。自2010年解散县长制度( apskrities viršininkas )以来,直辖市一直是立陶宛最重要的行政单位。
主要城市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aus apskritis)是立陶宛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东部,也是立陶宛面积最大的城市,总面积9730平方千米,人口55.61万(2021年)。维尔纽斯名称来源于境内的维尔纽斯河,是欧洲古老城市之一,境内约有1200处文化古迹,老城区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城市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工业和交通中心,国际公路和铁路都经过维尔纽斯,还有国际机场,同时包含全国建筑业、食品、缝纫、生物化学、木材和家具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重要产业。
考纳斯
考纳斯(Kaunas)是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涅穆纳斯河和涅里斯河的交汇处。总面积为8086平方千米,人口29.87万(2021年)。考纳斯是一座现代化、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拥有独特的老城区及其建筑古迹,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纪念激浪派艺术教父——J.马丘纳斯的博物馆。城市内有考纳斯爵士音乐节、考纳斯城堡轻歌剧节、Pažaislis 古典音乐节、歌曲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等各种节日活动,被誉为国际文化活动和节日的举办地。
克拉佩达
克莱佩达(Klaipėda)是立陶宛唯一的港口城市,位于沿海低地和库尔斯沙嘴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和库尔斯潟湖,总面积5222平方千米,人口为31.9万(2021年)人口密度1369人/平方千米(2022年)。该城市于1252年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建立,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波罗的海东海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并且拥有通往拉脱维亚、加里宁格勒地区(俄罗斯联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中欧的良好公路、铁路和海运网络。
政治
政体
立陶宛是民主议会制国家,自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恢复独立以来,它一直保持着牢固的民主传统。1992年10月25日举行首次独立大选,56.75%的选民支持新宪法。1992年5月23日举行了一次单独的公民投票,以了解公众对此事的看法,41%的选民支持立陶宛总统复职,之后同意实行半总统制,国家总统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届。总统负责外交事务和国家安全,并担任军队总司令。
宪法
立陶宛现行宪法共15章154条,于1992年10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1月2日生效,后多次修订。规定立陶宛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权利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任命和解除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有权弹劾总统,但需经3/5以上议员支持。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最多任两届。凡年龄在40岁以上且近3年在立连续居住的立公民可竞选总统。如总统病故、辞职、被弹劾或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时,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重大外交问题做出决策,经议会同意任命和撤换总理,根据总理推荐任命和撤换部长。
元首
现任立陶宛国家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在第二次选举中在立陶宛所有市镇一致获胜,于2019年5月26日当选。
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EDA),1964年出生于立陶宛克莱佩达,毕业于维尔纽斯大学产业经济系,经济学家、维尔纽斯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在立经济与私有化研究所、竞争委员会、央行货币政策司、瑞典银行等任职。后于2019年5月当选为新一任总统,7月12日宣誓就职。
政要
议会
立陶宛议实行一院制,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共有141个席位(含议长),任期4年。其中71名议员由全国71个选区直接选出,其余70名由进入议会的政党产生,获得5%以上选票的政党和7%以上选票的政党联盟可进入议会,并根据各自获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本届议会于2020年10月选举产生。主要党团及所占议席分别为: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50席、农民与绿色联盟党20席、“以立陶宛之名”民主联盟16席、社会民主党12席、自由运动党12席、自由党11席、劳动党8席以及由其他党派及独立议员组成的议员团11席。现任议长是维克托丽娅·奇米莉特-尼尔森(Viktorija ČMILYTĖ-NIELSEN),2020年10月当选。
司法
司法由宪法法院、检察院和司法部门共同行使司法权。宪法法院院长是金塔拉斯·戈达(Gintaras GODA),2023年4月就职,任期9年。最高法院院长是里丹古奥莱·布布利埃内(Danguole BUBLIENE),2023年3月就职,任期9年。总检察长是妮达·格鲁恩斯基埃内(Nida GRUNSKIENE),2020年就职,任期5年。
政党
截至2021年3月,立陶宛共有40余个政党和政治组织注册登记。
国际关系
综述
截至2021年9月,立陶宛建交国总数为189个。奉行务实的对外政策,重视睦邻友好合作,努力扩大在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欧盟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大力发展与乌克兰摩尔多瓦、外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支持其加入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11年,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该组织在应对跨国威胁、维护地区安全、发展与地中海国家关系等方面加强对外合作。2012年,担任波罗的海与北欧八国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员。2014—2015年,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同波兰的关系
1989年至1991年间,立陶宛和波兰两国正式重建关系,波兰支持立陶宛独立。2020年 7月28日,立陶宛、波兰和乌克兰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称为“卢布林三角”。该协议由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外交部长在波兰东部卢布林市签署。合作不仅涉及防务问题,还将涉及加强三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旅游合作。2021年9月17日,波兰和立陶宛总理马泰乌什·莫拉维茨基和英格里达·西蒙尼特在华沙出席政府间会议后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
同俄罗斯的关系
1991年10月9日,立陶宛与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立俄关系发展缓慢,高层往来不多。2014年,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立俄关系有所恶化。2022年4月,立陶宛降级外交关系并驱逐俄罗斯大使。截至2022年,两国之间的关系已降至最低限度。2023年8月,经过调查,立陶宛宣布居住在立陶宛的254名俄罗斯公民和910名白俄罗斯公民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吊销其居留许可。同年9月,在欧盟委员会对欧盟制裁作出新解释后,立陶宛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一起禁止挂有俄罗斯车牌的车辆进入其领土。2024年2月,俄罗斯警方以破坏苏联时期纪念碑为由,把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立陶宛文化部长和拉脱维亚上一届议会成员列入通缉名单。5月5日俄罗斯外交部表示,波罗的海国家采取的“敌对路线”已经导致它们同俄罗斯的大部分关系断绝,还警告说莫斯科会采取不对称措施予以回应。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由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公开敌对路线”,三国同俄罗斯的“所有国家间、部门间、地区和行业关系都已经断绝”。莫斯科会继续对波罗的海国家使用外交影响力措施。
同波罗的海邻国的关系
同拉脱维亚的关系
立陶宛与爱沙尼亚互设大使馆,两国均位于波罗的海地区,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盟的正式成员。之后,两国签署了机密信息相互保护,边境地区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等合约。2020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之间的贸易额达49亿欧元。立陶宛向拉脱维亚出口了价值26.5亿欧元的商品,是对外贸易出口额第二位,从拉脱维亚进口22.6亿欧元商品(进口额排名第四)。拉脱维亚主要从立陶宛进口矿物燃料(15%)、电机和设备及零件(10%),立陶宛从拉脱维亚进口——电机和设备(17%)。2017年,拉脱维亚对立陶宛经济的直接投资达4.935亿欧元,立陶宛对拉脱维亚的经济投资10.57亿欧元。此外,2020年,拉脱维亚在立陶宛入境旅游领域排名第一。
同爱沙尼亚的关系
立陶宛与爱沙尼亚于1991年5月10日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互设大使馆,两国均位于波罗的海地区,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盟的正式成员。2017年,两国与拉脱维亚签署了铁路协议。2020年,立陶宛与爱沙尼亚之间的贸易额达23.1亿欧元。立陶宛向爱沙尼亚出口了价值13.3亿欧元的商品(立陶宛对外贸易出口额排名第六),从爱沙尼亚进口9.86亿欧元(进口额排名第六)。爱沙尼亚主要从立陶宛进口矿物燃料(17%),立陶宛从爱沙尼亚进口汽车(22%)。同年,爱沙尼亚对立陶宛经济的直接投资达27.7亿欧元(对立陶宛经济的直接投资排名第二),立陶宛对爱沙尼亚经济的直接投资为8.5931亿欧元。
同美国的关系
1991年9月6日,立陶宛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独立以后,一直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场,积极参与美领导的军事行动。2013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总统集体访美,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并就加强战略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网络信息安全以及跨大西洋经贸合作交换意见。2015年2月,立陶宛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慕尼黑安全峰会期间会见美国副总统拜登。3月,立陶宛外交部长林克维丘斯访美。
同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4日,立陶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19年,中立关系稳步发展。4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杜布罗夫尼克会晤期间与立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举行双边会见。2021年11月,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方宣布与立陶宛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据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中立贸易额26.3亿美元,同比下降28.5%,其中中方出口额17.9亿美元,同比下降18.4%,进口额0.9亿美元,同比减少79%。2024年1月26日,欧盟已经暂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针对中国限制与立陶宛的贸易争端对中国提出的诉讼。
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
立陶宛和其他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法国丹麦摩尔多瓦、 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2022年,立陶宛向德国出口货物超过36亿欧元,而德国向立陶宛出口货物超过55亿欧元。2023年,德国同意在立陶宛永久部署4000名士兵,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达到了新的水平。2022年,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后,立陶宛强烈谴责这次入侵,并呼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
国际组织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正式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此外,还加入了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欧元区等国际组织。
军事
军事力量
立陶宛军队由陆军、空军、海军、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与其他后勤、训练、指挥、宪兵等单位组成,由国防部指挥,截至2020年,共有约2万人(不含后备人员),其中陆军约8000人,空军约1000人,海军约600人,还有6000余名预备役人员。此外立陶宛还有边防局,由内政部管理,负责边境检查、海关查缉并与海军合作防止海上走私。2015年国防部下新成立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负责保护国家资讯安全与打击网路犯罪。除正规编制人员外,立陶宛还有受政府支持的步枪兵联盟。该联盟成立于1919年,截至2016年,已经拥有约8000名会员。
军事活动
1994年,立陶宛向联合国派遣了第一批维和行动人员,之后连续27年参加维和特派团行动。2022年2月13日,立陶宛向乌克兰发送了FIM-92“毒刺”防空导弹系统和弹药。据立陶宛国防部长称,截至2022年11月21日,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达6.6亿欧元,其中军事援助2.4亿欧元。此外,立陶宛还参与英国领导的多国军事行动,训练和支持乌克兰武装部队“Interflex”——最多25名军事和文职人员。
2020年,立陶宛在帕布拉德军事基地举行军事演习,包含立陶宛军队和部署在波兰美国空军共1300多人参加演习,内容包括战术环境训练、战术野外训练以及实弹射击训练等。2022年,立陶宛与美国、英国在立陶宛卡兹卢鲁达举行联合军演。2023年5月,立陶宛和其他12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3500名士兵和600件装备参加军事演习。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7月,立陶宛人口为286.5万,相比去年增加约3.5万人,人口最多的地区是维尔纽斯、考纳斯和克莱佩达。从1990年到2021年,立陶宛的居民人数减少了近90万。2022年,新生儿出生21957人,0-14岁占总人口的14.9%,15–64岁人口占6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人口老龄化比例有所上升。2021年,总人口是281.1万人,其中女性150.6万名,男性130.5万名。
族群
截至2022年,立陶宛共有154个民族,其中85.1%的居民是立陶宛人,6.6%是波兰人,5.1%是俄罗斯人,1.0%是白俄罗斯人,0.5%是乌克兰人,其他民族占1%。立陶宛承认少数民族,并且可以教孩子母语和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
波兰族是立陶宛最大的少数民族,集中在立陶宛东南部的首都地区,俄罗斯人是第二大民族,主要集中在维尔纽斯(12%)和克莱佩达(19.6%)以及维萨基纳斯(52%)。此外,还有约3000名罗姆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和帕内韦日斯。
语言
立陶宛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多数居民懂俄语。 立陶宛语有奥克斯泰蒂亚、萨莫吉希亚两种方言。奥克斯泰蒂亚方言主要在立陶宛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使用,而萨莫吉希亚方言则在立陶宛西部地区使用。两种方言之间的显著特征是重音和非重音双元音uo和ie的发音不同,萨莫吉希亚方言也有许多完全不同的单词,甚至被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国家还为不同少数民族设立幼儿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学校以立陶宛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提供教育。针对学院和大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使用官方语言以外的语言进行。 大多数立陶宛学校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但学生也可以学习德语,或者在某些学校,学习法语俄语。立陶宛大约80%的年轻人懂英语。
根据2021年立陶宛人口普查显示,立陶宛85.33%的人口以立陶宛语为母语,6.8%的人口以俄语为母语,5.1%的人口以波兰语为母语。60.6%的居民以俄语为外语,31.1%为英语,10.5%为立陶宛语,8%为德语,7.9%为波兰语,1.9%为法语,2.6%为各种其他语言为外语。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是用罗马文字的改编版本写成的,并被公认为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立陶宛语起源于东波罗的海亚群,直到公元1年左右几乎没有变化。直到公元500年左右,东波罗的海北部的语言受到芬兰语的影响,促进了从南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根据声乐年代学研究,东波罗的海语言与西波罗的海语言在公元前400至600年间分裂。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之间的分化始于800年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可以被视为同一语言的方言。
宗教信仰
立陶宛人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新教路德宗等。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大约77%信仰天主教,大约6%的人口声称他们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
立陶宛是唯一一个天主教徒占多数的苏维埃共和国。14世纪到15世纪,立陶宛开始基督化,罗马天主教开始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并在希奥利艾市附近的反共抵抗圣地上建设“十字架山”,山上有数千种拉丁仪式十字架。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1993年访问立陶宛期间参观了这座山,它是天主教抵抗的标志,也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场所。
新教路德宗主要分散在立陶宛的北部和西部地区,该教占总人口的1.9%,是少数群体。立陶宛历史上位于北部的两个德国控制的利沃尼亚国家和南部的新教、前修道院、条顿国家普鲁士王国之间。十六世纪,路德新教开始从这些地区传播到该国。立陶宛独立后,建立了传教机构,其中包括联合卫理公会、浸信会联盟、门诺派和福音派新教教派世界冒险会等,自1945年后,路德教在立陶宛逐渐衰落。
东正教是立陶宛的少数民族社区,主要是俄罗斯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9%,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卡拉教(犹太教的一个古老分支,由一个长期存在的社区代表特拉凯),他们合计占人口的1.6%。
经济
综述
在早期社会,波罗的海部落与古罗马有密切的贸易联系,主要为古罗马提供琥珀商品。12世纪末,立陶宛土地开始整合,经济主要以封建农业为主。之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18年至1940年独立期间,经济开始复苏,成为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三的亚麻生产国和出口国,仅次于苏联波兰。之后被苏联占领期间,实现了密集的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农业产量下降,城市化率从1959年的39%提高到1989年的68%。20世纪90年代,立陶宛开始改革,进行国有资产私有化和货币改革,2000年开始入欧盟谈判。后于2004年加入欧盟,于2007年加入申根,2015年1月1日,欧元取代立特成为国家货币,并于2018年加入经合组织。
2000年-2009年间,立陶宛GDP实际增长率一直处于增高的形式,2007年达到峰值11.1%,因此,该国经常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虎。到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立陶宛GDP萎缩了14.9%,2010年,其失业率达到17.8%。之后,立陶宛的经济增长速度变缓。2016年,立陶宛公共债务比率下降至GDP的40%,而2015年为42.7(全球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为GDP的15%)。
2017年,立陶宛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其中绿地投资项目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其投资项目平均就业价值排名第三,仅次于爱尔兰新加坡。投资来源主要是美国,占FDI总额的24.59%,其次是德国英国,各占项目总数的11.48%。立陶宛外来投资95%以上来自欧盟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批发零售、机动车和摩托车维修、信息通信等领域。其中最大的投资者为瑞典,占立陶宛外国直接投资的20%至30%。2000-2017年,立陶宛GDP增长了308%。截至2022年底,立陶宛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97.4亿欧元,较上年增加9.7%。
目前,立陶宛拥有开放、混合的经济,以服务业(占GDP的67.2%)、工业(29.4%)和农业(3.5%)为主,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41位(在137个排名国家中)。2018年,欧洲首个国际区块链中心在维尔纽斯成立,立陶宛共授予了39个电子货币许可证,在欧盟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拥有128个许可证)。同年,谷歌在境域内成立了一家支付公司。此外,立陶宛实行统一税率,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其个人所得税(15%)和公司税(15%)税率是欧盟最低的。该国的隐含资本税率(9.8%)是欧盟最低的,企业税率为15%,小企业税率为5%,目前拥有7个自由经济区正在运营。
截至2022年,立陶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8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598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9%。人均财富中位数为32000美元(平均值为7000美元),而国民财富总额为1470亿美元。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立陶宛的平均月工资总额为2000欧元。但是全国生活成本低,家庭最终消费支出(HFCE)的价格水平为63欧,比2016年欧盟平均水平102欧低39%。
第一产业
农业一直是立陶宛的基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其发展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至1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立陶宛农业谷物类作物占大部分,其品种包含甜菜、油菜籽、马铃薯等。2004年,加入欧盟后迎来了新的农业时代,欧盟追求高的食品安全和纯度标准,立陶宛开始发展有机农业。该国有机种植者和生产者的地位由公共机构Ekoagros授予,截至2016年,建设有机养殖场2539个,占地225541.78公顷。其中,谷类作物占43.13%,多年生禾本科占31.22%,豆科作物占13.9%,其他作物占11.75%。截至2022年,立陶宛农业产值为50.0亿欧元,同比增长62.8%。
立陶宛境内森林约占该国领土的33.7%,林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国220万公顷森林中近一半由私人拥有,国有森林由国有林业公司管理。森林产业由森林经营、生态、森林加工业三大要素组成,并进一步与市场链对接,林业部门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10%。
第二产业
立陶宛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位列全球第四,在机械工程和电子制造业、激光产业表现突出,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机器人、航空和汽车工业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根据戴德梁行《2018年全球制造业风险指数报告》显示,立陶宛在最吸引制造业企业投资的国家(地区)中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Schmitz Cargobull,Mars,Peikko,Cowi以及PhillipMorris等国际制造工程企业开始在立陶宛落户。截至2022年,工业产值285.5亿欧元,同比增长9.5%。
立陶宛激光研究起步较早,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身国际市场,产品包括激光发生器、电子光学元件、切割、涂层等激光加工设备及工作站等,并一直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全球销售的皮秒激光器中有一半是立陶宛公司生产的,而立陶宛制造的用于产生超短激光脉冲的飞秒参量光放大器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之多。不少享有国际声誉的尖端科研机构都是立陶宛激光产品的重要用户,90%的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等都在使用立陶宛制造的激光设备。维尔纽斯大学和物理研究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即第一台功能激光器被展示大约十年后,一直在进行尖端激光研究。
第三产业
立陶宛第三产业以旅游业、生命科学产业、金融科技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主要出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木材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化工产品、蔬菜及水果等。截至2022年,进出口总额为968.5亿欧元,其中出口额443.1亿欧元,同比增长28.5%,进口额525.4亿欧元,同比增长39.4%。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拉脱维亚,占出口总额的12.8%,其次为波兰(9.0%)、德国(7.9%)、俄罗斯(6.2%)。主要进口国为德国(11.7%),波兰(11.6%),其次为拉脱维亚(7.8%)、美国(7.5%)。
立陶宛的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2016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截至2022年,立陶宛共有各类宾馆、酒店等4580家,客房41885间,宾馆、旅店、疗养院等旅游机构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82.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14.9万人次,占30%,主要来自拉脱维亚波兰德国等国。2022年,立公民赴国外旅游30.4万人次,同比增长17.8%。
立陶宛的生命科学行业每年增长约20-25%,特别专注于生物技术、制药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研究。主要生命科学公司有UAB Fermentas、UABSicor Biotech、UAB Biocentras等,还有370多家制造商。目前有130家生命科学企业,产品出口比率超过80%。立陶宛生命科学产值超过GDP的1%,是欧俄平均水平的6倍。
立陶宛政府建设了欧洲金融科技中心,其金融部门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目前有13家商业银行持有立陶宛银行牌照,还有8家外国银行分行。其国家银行建立了监管沙箱,并在真实环境中测试金融创新。立陶宛银行还开发了LBChain,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开发的基于区块链的沙盒,结合了技术和监管基础设施。此外,境域内出台了宽松的金融创新政策,申请取得电子货币机构(EMI)和支付机构(PI)牌照仅需三个月,比欧盟其他国家快2-3倍。截至2019年,立陶宛境内有146家Fintech公司(其中50%是支付公司),已有10家中资Fintech公司获取EMI或PI牌照。
维尔纽斯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 OMX Vilnius)是立陶宛一家证券交易所,它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维尔纽斯证券交易所。其业主为OMX集团,该集团还经营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和斯德哥尔摩证交所。该交易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市场之间的投资壁垒而建立。
经济功能区
立陶宛拥有7个自由经济区,分别是阿克梅内、考纳斯、凯代尼艾、克莱佩达、马里扬波列、帕内韦日斯、希奥利艾。
克拉佩达经济区是运营时间最长、比较领先的自由区,面积412公顷,共有45家公司。2020年总营业额达9.27亿欧元,出口额近4.78亿欧元。该地区投资者主要专注于PET、电动运输及零部件、食品工业、工业设备等领域。此外,克莱佩达自由经济区的一些公司从事生产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重要企业
立陶宛拥有农业、家具、物流、纺织、生物技术和激光工业等产业。Maxima是一家零售连锁店,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开展业务,是立陶宛最大的资本公司和波罗的海国家最大的雇主。Girteka Logistics是欧洲最大的运输公司。
Biotechpharma是一家专注于重组蛋白技术开发的生物制药研发公司。BIOK实验室是一家由生物化学科学家创立的初创公司,是立陶宛最大的天然化妆品生产商。UAB SANITEX 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最大的批发、分销和物流公司,在爱沙尼亚和波兰也开展业务。UAB SoliTek Cells 是北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UAB Teltonika是欧洲蜂窝物联网网关生产商的领导者之一。
社会
教育
立陶宛采取10年义务基础教育制度,即初等小学(1~4年级)、基础中学(5~10年级)。基础中学毕业后,学生可选择进入高中(2年)、职业学校(3~4年)、音乐学院(6年)或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教育从基础教育第五年(14-15岁)开始,该课程在“基础教育证书”之前持续两到三年。然后,学生可以继续接受职业高中教育,两三年后,还可以参加“成熟”考试。高级中学毕业后可进入高校进行为期4~5年的本科学习,高等教育可分为大学和学院,大学提供获得国际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教育,自2006年起,可以授予专业学士学位。
此外,国家还设立强化高中(通常为私立中学)(4年)、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而设)和青年学校等。2019年教育支出占GDP的4%。2022/2023学年,共有各类学校910所,注册学生总数为473698人,教师总数40789人。全国共有大学17所,在校大学生102366名,教师10386名。主要高等院校有:维尔纽斯大学、维尔纽斯师范大学、盖迪米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维陶塔斯大学、考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医学院和立陶宛军事学院等。
维尔纽斯大学(Vilniaus universitetas)创建于1579年,是立陶宛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截至2023年,其QS排名连续3年排进前450名,在艺术和人文科学概论方面排名364。学校现有学生2.2万名,教学人员2234人。维尔纽斯大学初为教会学校,之后发展成为立陶宛中学毕业生中最受欢迎和最受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该学校有商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化学与地球科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多种课程。
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Established)成立于1922年(1989年重建),位居世界700强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是立陶宛最自由、最现代化的学术机构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培育和延续根深蒂固的传统。
卫生健康
立陶宛是欧洲医疗保健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并向所有公民和登记的长期居民提供免费的国家资助的医疗保健,提供免费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此外,居民有强制健康保险。其中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和帕内韦日斯有5个地区有健康保险基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缴款占收入的9%。截至2019年,立陶宛出生时预期寿命为76.0岁,其中男性71.2岁,女性80.4岁。
截至2020年,立陶宛医疗支出占GDP的7.5%,每1000人拥有5.08名医生,每1000人拥有6.4张床位。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机构,按规模分为诊所、医疗中心和医院。整体医疗条件较好,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拥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医护力量。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是维尔纽斯大学医院桑塔拉斯诊所。
维尔纽斯大学医院桑塔拉斯诊所(VUL Santaras)成立于1980年11月,当时是维尔纽斯共和国临床医院。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医院,也是唯一一家为儿童和新生儿进行最复杂的心脏手术的医疗机构,拥有35个医疗中心(治疗)和3个专业协调和咨询中心,有6300名员工,其中包括1663名医生、2277名护士、765名护理助理和其他高素质专家,370余名教授、博士学位医生和4名院士为患者提供帮助。诊所的十几位医生曾荣获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奖项。
科技
立陶宛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政府采用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集群的方式为科研创造条件,重点领域包括:生物技术、通信、激光和医疗设备等,其中,激光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被广泛看好,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的利用率居欧盟前列。
激光
Šviesos konversija(“光转换”)开发了一种飞秒激光系统,应用于脱氧核糖核酸研究、眼科手术和纳米技术,在全球拥有80%的市场份额。维尔纽斯大学激光研究中心开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飞秒激光器之一,主要致力于肿瘤疾病。1963年,Vytautas Straižys和他的同事创建了维尔纽斯光度系统,用于天文学。科学家A. Ragauskas开发了无创颅内压和血流测量装置。
航空航天
2009年,立陶宛航天协会成立,于2018年成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联系成员国、欧洲航天局合作国家,并在维尔纽斯和考纳斯设立两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孵化器,建立了物理科学与技术中心。截至2023年,立陶宛15家研发机构是立陶宛航天协会的成员,已向太空发射了三颗卫星:LitSat-1、Lituanica SAT-1和LituanicaSAT-2。Rimantas Stankevičius是唯一的立陶宛籍宇航员。
生命科学
截至2016年,立陶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行业拥有16个学术机构、15个研发中心(科学园和创新谷)。国家为了给创新和研究机构提供支持,专门创建了创新中心,其在国际创新指数中排名中等,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34位。2008年,为升级立陶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并鼓励商业和科学合作,启动山谷发展计划,分别启动了Jūrinis(海事技术)、Nemunas(农业、生物能源、林业)、Saulėtekis(激光和光、半导体)、Sanara(生物技术、医学)、Santaka(可持续化学和制药)五个研发谷。
文化
立陶宛全国共有42座博物馆、1500个电影放映站、1500所俱乐部、2100座群众图书馆,还有话剧院、歌剧和芭蕾舞剧院、青年剧院和木偶剧院等数十座剧院。其中群众图书馆馆藏图书和杂志3730万册。立陶宛国立图书馆是共和国最大的图书馆,建于1919年,藏书360余万册,收藏有15~18世纪的拉丁文、俄文和外文珍本书、16世纪以来的立陶宛作家手稿和音乐文献以及地方志。
琥珀博物馆
琥珀被称为“立陶宛黄金”,是立陶宛最受欢迎的纪念品,其境内有多个琥珀博物馆,比如波罗的海艺术中心(Art Center of Baltic Amber)、帕兰加琥珀博物馆(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等。
帕兰加琥珀博物馆(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位于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帕兰加,坐落于蒂希基维茨宫,是立陶宛美术馆的分馆之一。该博物馆收藏约28000块琥珀,其中约15000块琥珀内藏有昆虫、蜘蛛或植物化石,并将4500件琥珀公开展示,多数是艺术品或珠宝。
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
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Lithua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成立于1933年,是国内最大的艺术保护和展示博物馆。博物馆包括维尔纽斯画廊、拉德维拉宫美术馆、应用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国家艺术画廊、钟表博物馆等9个分馆。藏品25万件,主要分为美术、应用艺术和民俗艺术。美术收藏有超过7.7万件藏品,包括16~19世纪的油画、20世纪的油画、立陶宛版画、雕塑、水彩画、粉蜡笔画与艺术摄影等,应用艺术收藏有超过10万件藏品,包括考古出土陶瓷、传世陶瓷、琥珀、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钱币与钟表等,其中琥珀收藏近3万件。民俗艺术收藏是立陶宛规模最大的,有超过2.5万件藏品,包括民俗应用艺术、民俗美术和民俗纺织品等。分馆设有不同主题的展陈。例如,维尔纽斯画廊位于霍奇凯维采宫,成立于1956年。
体育
1990年立陶宛从苏联独立后,体育运动由体育部负责管理。拥有维尔纽斯游泳馆、德鲁斯基宁凯运动员训练中心等多种体育设施。2022年12月19日,考纳斯被宣布为2023年欧洲联赛四强赛的主办城市,是立陶宛体育史上的第一次。
立陶宛在田径、现代五项、公路和场地自行车、国际象棋、赛艇、特技飞行、大力士、摔跤、拳击、综合武术、极真空手道等运动领域比较突出,并主办了2021年国际足球联合会世界室内五人足球锦标赛,这是立陶宛首次主办国际足联锦标赛。铁饼运动员Virgilijus Alekna是独立后立陶宛最成功的奥运会运动员,曾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并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上获得铜牌,还获得了众多世界锦标赛奖牌。2012年,15岁的游泳运动员Rūta Meil​​utytė在伦敦夏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
篮球是立陶宛最受欢迎的国民运动,其国家篮球队在国际篮球赛事中曾三度夺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1937年、1939年和2003年),并在欧洲篮球锦标赛、2022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奥运会上共获得8枚奖牌。立陶宛于1939年和2011年主办了欧洲篮球锦标赛,篮球队BC Žalgiris于1999年赢得了欧洲篮球联赛欧洲联赛冠军。NBA代表球员有阿维达斯·萨博尼斯(Arvydas Sabonis)和Šarūnas Marčiulionis,以及乔纳斯·瓦兰丘纳斯(Jonas Valančiūnas)、多曼塔斯·萨博尼斯(Domantas Sabonis)和伊格纳斯·布拉兹代基斯(Ignas Brazdeikis)等现役球员。
媒体
立陶宛的宪法规定了该国家的言论和新闻自由。截至2021年,立陶宛最畅销的全国性日报是Lietuvos rytas(占所有每周读者的5.4%)、Vakaro žinios [it](3.2%)和Kauno diena(2.9%)。最畅销的周报是Savaitė [lt](16.5%)、Žmonės[lt](8.4%)、Prie kavos(4.1%)、Savaitgalis(3.9%)和Verslo žinios(3.2%)。最受欢迎的国家电视频道是TV3(占每日观众席的34.6%)、LNK(32.3%)、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31.6%)、BTV(17.3%)、Lietuvos rytasTV(16.2%)、TV6(15.3%)。最受欢迎的广播电台是M-1(占每日听众的14.5%)、Lietus(12.7%)、Radiocentras(9.1%)和LRT Radijas(8.5%)。
治安
立陶宛社会治安总体良好,犯罪率较低。在一些大城市,盗窃、抢劫、谋杀等案件有一定发案率。国家专门成立了公安局,主要参与恢复公共秩序,并作为主要防暴警察部队,负责防暴和保护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
综述
立陶宛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其中公路线发达,世界经济论坛将立陶宛公路评级为4.7/7.0,公路管理局(LAKD)评级为6.5/10.0。主要的公路线有E67、E28等6条欧洲公路干线经过。其铁路是原苏联运输网络的一部分,与俄罗斯及其他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交通方便,是连接东西欧的重要货物运输走廊,境内一半以上的内陆货运是通过铁路运输。截至2022年,立全年货运总量为1.49亿吨,较上年下降18.9%。客运总量为3.09亿人次,同比增长47.9%。
公路
立陶宛拥有发达的公路网,将其同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公路总里程为84317千米,其中国家级公路21241千米,包括干线公路1751千米,国道4925千米,县级公路14566千米。公路货运发达,全国有卡车司机10万人,近90%的商业卡车运输量是国际运输,是所有欧盟国家中最高的。
E67公路跨波罗的海三国,在立陶宛境内途经考纳斯、潘涅维日两大城市,向北经里加、塔林,可直达赫尔辛基,向南通往华沙布达佩斯
E28公路横跨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内经过马里亚姆波列、维尔纽斯等大城市,经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直通柏林,向东通向明斯克、戈梅利等城市。
E77号公路连接普斯科夫、里加、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克拉克夫、布达佩斯等城市。
E85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考纳斯、维尔纽斯、利达、布加勒斯特特等城市。
E262号公路连接俄罗斯的奥斯特罗夫、拉脱维亚的陶格夫皮尔斯、直至考纳斯。
E272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帕兰加、首莱、潘涅维日直至维尔纽斯。
铁路
立陶宛于19世纪中叶开通了第一条铁路,境域内铁路是由长1762千米(1,095英里)、长1520毫米(4英尺11.8英寸)的俄罗斯铁路组成,其中122千米(76英里)为电气化铁路,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交通十分方便。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铁路铺轨里程2335.7千米,运营里程1911.3千米,其中非电气化路线1789.3千米(包括单轨线1453.6千米和双轨线335.7千米),电气化路线122千米(包括单轨线5千米和双轨线117千米)。纵贯南北的1号铁路干线和横跨东西的9号铁路干线铁路网使立陶宛成为连接东西欧的重要货物运输走廊。
1号铁路线连接赫尔辛基、塔林、里加、考纳斯、华沙等城市。IIA号走廊连接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等城市。
IXB号走廊连接基辅、明斯克维尔纽斯、克莱佩达等城市。IX号走廊连接凯希亚多里斯、考纳斯、加里宁格勒等城市。
航空
1992年,立陶宛的航空运输开始发展,当时俄罗斯德国Deruluft公司开通了卡拉利奥丘斯-考纳斯-莫斯科航线。自1932年起,开通了华沙-维尔纽斯-里加航线。1934年,成立航空运输监察局。1938年,立陶宛第一家航空运输公司立陶宛航空成立,为此购买了2架6座Percival Q.6客机。1954维尔纽斯国际机场大楼建成。恢复独立后,国家航空运输公司立陶宛航空于1991年在原俄罗斯航空公司维尔纽斯分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是苏联第一家使用西方波音飞机执飞的航空公司,后于2009年停止飞行并破产。
目前,立陶宛主要有四个国有国际机场,分别位于维尔纽斯、考纳斯、首莱、帕兰加。其中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是立陶宛最重要的航空客运枢纽。2019年立陶宛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为650万人次。比较重要的航空公司有Avion Express(维尔纽斯)、DAT LT、Transaviabaltika(卡尔梅拉瓦),它们的客运和货运航班主要是包机(不定期),根据旅游、贸易和其他公司的具体订单进行。
维尔纽斯国际机场(Vilniaus oro uostas)是立陶宛最大的机场、欧洲第91位最繁忙的机场(欧盟100个最大机场),承担国家约80%的游客流量。其第一个航站楼于1932年建成,在二战期间曾被用作军用机场。1945年,新机场大楼开始建设并沿用至今。
航运
立陶宛具备较好的海运基础,克莱佩达港是立陶宛唯一的商业货运港口。截至2018年,克莱佩达港货物吞吐量为4658万吨,其中液体散货1033万吨,干货1985万吨,普货1640万吨。同期,集装箱吞吐量为75标箱。
克莱佩达港(klaipeda)位于立陶宛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是波罗的海东岸最北的深水不冻港,是白俄罗斯、哈萨克族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的主要出海口,也是东西方海运、公路、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它是一个多式联运、通用型深海港口,有17家大型货运、修船和建筑公司在此运营,提供与海运业务和货物装卸相关的所有服务。该港口每年可处理各类货物达4000万吨。
文化
综述
立陶宛是一个历史古国,其文化既有本土特色,又受到北欧国家文化的影响。2009年,首都维尔纽斯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老城内的千余座建筑物分别建于不同的世纪,形成迥异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其建筑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但也有许多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式和其他风格的建筑。后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其音乐在爵士乐摇滚方面也比较有特色,国内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考纳斯爵士音乐节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等活动。其饮食与北欧料理相似,常用的食物素材有酸奶、大麦阳芋黑麦甜菜、蔬菜等,特色食物有黑麦面包、蜂蜜酒
风俗
生活和社交
立陶宛人在平时谈吐中,使用“请”与“谢谢”字眼非常普遍,即使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社交场合很注重“女士优先”。无论是行走、乘车等,男士都习惯于对女士给予特殊的优先和照顾。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以握手为礼,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还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对数字“13”和“星期五”很反感,“7”则被认为是吉利数字。立陶宛人忌讳在门槛处与人握手,认为这会带来坏运气。
节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节日,在立陶宛是每年的4月21日到22日,根据古老的传统,复活节期间厨房用具都必须清除酵母,人们会吃猪肉和羊肉菜肴,这个节日的特色是大量精美的烘焙食品,此外,餐桌上还摆着用黄油雕刻而成的羊肉与乳制品。
立陶宛圣约翰·里弗斯(仲夏)日在每年的6月24日,来源于名字约拿,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人们可以尽情的玩乐,举行篝火晚会。该节日有一个习俗是在湖里或河里游泳,据传言,在一年之中最短的夜晚,水会变得有魔法。年轻人会纷纷制作自己的花冠,漂在水上,看看自己的未来到底走向何方。未婚的女孩会做两个花冠:如果两顶花冠互相漂向对方,寓意着今年可望订婚。如果朝着不同的方向漂去,可能暗示着爱人分离。
饮食
立陶宛料理与北欧料理相似,经常使用的素材有大麦阳芋黑麦甜菜、蔬菜、浆果及蘑菇等本地农产品,沿海地区也常有鱼类料理,其中土豆一般是煮、烤或炒,通常用莳萝(krapai)装饰,甜菜通常用于制作罗宋汤和配菜。常用的香料有芥末籽、辣根(krienai)、莳萝、香菜籽(kmynai)、大蒜、香菜、牛至月桂叶、杜松子(kadagiouogos)、大麻籽和水果香精等。乳制品是立陶宛传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白干酪(varškės sūris)、凝乳(varškė)、酸牛奶(rūgpienis)、酸奶油(grietinė)、奶油(sviestas)和酸奶油黄油kastinis。传统料理中的肉类主要为腌制,如烟熏香肠、火腿、斯基兰迪斯香肠等;汤品则有牛肝菌汤白菜汤、甜菜汤、牛奶汤与数种粥品,还比较喜欢的食用家鱼、鱼、野生浆果和蘑菇、蜂蜜等。
黑麦面包是立陶宛传统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与晚餐均会食用,并在传统祭仪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成分比较简单,是用水发酵黑麦面粉,质地浓密,天然甜味,其面包的外皮是黑色的,看起来几乎是烧焦的,但不影响味道,几乎任何杂货店、面包店或市场都有黑麦面包。
啤酒是立陶宛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早在11世纪即有农家酿造啤酒的纪录,被用于传统祭仪中,近代立陶宛人则以农家酿造为基础,开发了商业酿造啤酒的生产模式。根据2015年统计,立陶宛为欧洲单位人口啤酒饮用量第五高的国家。
米多斯(Midus)是蜂蜜酒的一种,波罗的海人民几千年来一直在制造米多斯。最早提到波罗的海和蜂蜜酒的人是9世纪的旅行家赫德比的沃尔夫斯坦,他拜访了普鲁士人。古老的立陶宛蜂蜜酒是由蜂蜜和水的溶液与百里香属、柠檬、肉桂中国樱桃、树花、杜松子和啤酒花等各种香料一起慢煮而成。如今,米多斯由多家公司生产,并且在大多数酒类商店中都可以找到。手工蜂蜜酒生产也越来越流行。传统的立陶宛midus Stakliškės发酵长达90天,具有受保护的地理标志(PGI)标签。
艺术
文学
16世纪文学
立陶宛大部分文学作品用拉丁语写的,拉丁语是中世纪的主要学术语言。1522年,第一台印刷机在立陶宛大公国建立,1480年,在伦敦伦敦金融城建立印刷机的是立陶宛人约翰·莱图(John Lettou)。尼古拉斯·胡索维亚努斯(Nicolaus Hussovianus)是第一批用拉丁语写作的立陶宛作家之一。他于1523年发表的诗《Carmen de statura, feritate ac venatione bisontis》描述了立陶宛的风景、生活方式和习俗,触及了现有的政治问题等。
Abraomas Kulvietis(约1510–1545年)和Stanislovas Rapolionis(1485–1545年)是最早用立陶宛语写作的作家。1547年,天主教《教义问答概要》出版,是立陶宛最早出版的书籍,其序言“小书本身对立陶宛人和萨莫吉希亚人的吸引力”是第一首立陶宛语原创诗句,是立陶宛诗歌的最初来源。该书由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根据马丁·路德《路德小探题》的波兰语译本而编成,不久后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将耶稣会教士亚科伯·雷德斯马(Jacobo Ledesma)所著的教义问答翻译成立陶宛语出版。
1588年,人文主义诗人乔纳斯·拉德瓦纳斯(Jonas Radvanas)模仿普布留斯·马罗的《埃涅阿斯纪》写的一首拉丁史诗出版,名为《拉维利亚斯》(Radivilias),是16世纪立陶宛文学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立陶宛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佳范例之一。乔纳斯·布雷特库纳斯(Jonas Bretkūnas)也是立陶宛16世纪著名文学创作者,1591年,其创作的《Postilė》问世,是对教会中所说的福音书的简短而贫乏的解释,也是立陶宛此类散文的第一本印刷出版物,对于立陶宛通用语言的发展和书面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6世纪,维尔纽斯共出版了约158本拉丁书籍。研究统计,15至16世纪期间,有374本书在立陶宛大公国出版,或由GDL公民撰写并在国外出版。
17-19世纪文学
16-17世纪,立陶宛文学主要是宗教文学。宗教改革期间,立陶宛的天主教和加尔文主义支持者相互竞争影响力和思想教育。其中一个例子是17世纪最大的立陶宛语出版书籍约翰·加尔文教理问答和诗篇集《Knyga nobažnystės krikščioniškos》(《基督教虔诚之书》),由Jonušas Radvila赞助。
17世纪出版了首部立陶宛文法和字典。18世纪,立陶宛开始提倡和发展无宗派文学,当时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其诗作《四季》以六步格写成,是首个立陶宛语的虚构文学作品。19世纪初,立陶宛文学受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等思潮影响,重要作家有麦洛尼斯、安塔纳斯·巴拉纳斯卡斯、西莫纳斯·道坎塔斯、奥斯卡·米洛什与西蒙纳斯·斯坦内维丘斯等。19世纪末,沙俄颁布立陶宛书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语出版物,有许多书籍走私者私下传播立陶宛语书刊,使立陶宛语免于消亡。
米卡洛尤斯·阿克莱蒂斯(Mikalojus Akelaitis,1829-1887年)是立陶宛说教文学著名的创作者和出版商之一、公论家、民族志学家。他为《Auszra》(《黎明》)、《Gazieta Lietuwiszka》(《立陶宛报纸》)撰稿,创作叙事作品《Kvestorius》(1860年)、《Jonas Išmisločius》(1860年)等。在1857年写给历史学家米哈尔·巴林斯基(Michal Balinski)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应该提升立陶宛语,使这种语言摆脱蔑视,它具有梵语的伟大、拉丁语的力量、希腊语的精致和意大利语的悠扬。”
20世纪文学
20世纪,当立陶宛语使用拉丁字母的印刷禁令解除后,作家开始尝试并采用各种欧洲文学运动的元素,如象征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该时期代表人物有迈罗尼斯,他是立陶宛著名的古典诗人之一,以戏剧性和抒情浪漫主义诗歌而闻名,被称为“立陶宛民族复兴的诗人先知”。他为现代立陶宛诗歌奠定了基础,其诗歌灵感来自立陶宛的自然风光和古代历史,并经常出现立陶宛大公的名字和事迹。诗集《Pavasario balsai》(《春天的声音》,1895年)是他代表作品之一。
伊格纳斯·塞尼乌斯(Ignas Šeinius,1889-1959年)是一位小说家、立陶宛驻瑞典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外交官以及印象派作家。他代表作品是小说《驼背》(Kuprelis)(《驼背》,1913年)和《红色洪水》(Raudonasis tvanas,1940年),后者最初用瑞典语写成《Den röda floden》。塞尼乌斯描述了苏联人如何摧毁立陶宛的独立,践踏立陶宛民族的爱国主义,强行引进苏联的生活方式。他们如何使国家经济苏维埃化并没收私人企业,红色洪水是这些可怕事件的有力见证。
21世纪文学
2006年,劳拉·辛蒂亚·切尔尼亚斯凯特(Laura Sintija Černiauskaitė)创作的处女作小说《 Kvėpavimas į marmurą》(《呼吸到大理石》出版,该小说于2009年荣获欧盟文学奖并已被翻译成英文。2012年,立陶宛阅读量最高的小说是Alvydas Šlepikas创作的《Mano vardas – Marytė》(狼的阴影),并已重印六次,该书的英文译本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2019年7月月度图书,是立陶宛翻译最多的小说之一,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波兰语拉脱维亚语爱沙尼亚语乌克兰语和荷兰语等版本。
建筑
立陶宛境内有约20座城堡,还有许多古代贵族的宫殿与庄园,其中泽尔维诺斯与卡皮尼什基艾为民族村,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屋。17至19世纪的立陶宛建筑师将巴洛克与新古典的建筑引入立陶宛,使维尔纽斯成为东欧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城内历史建筑具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古典式等风格,具有独特的外观、空间构成、内外饰面要素。它们构成了极具多样性的城镇景观,但同时又表现出总体和谐,也因此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考纳斯建设了许多装饰风与立陶宛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是欧洲装饰风建筑的代表之一,并获得欧洲遗产标识。
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Šv . apaštalų Petro ir Povilo bažnyčia),位于维尔纽斯市,建于1408年,是立陶宛唯一的长方形哥特式建筑,此后不断改建,直至1655年俄瑞战争开始才告结束。该教堂的外型和构造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建筑特色,其教堂塔楼高41.9米,内设有9个祭坛,其内部拥有2000多种不同的装饰元素。
音乐
立陶宛传统音乐为波罗的音乐的一支,多用于风俗仪式,所以包含一些多神异教的元素,可因地区分为单音、异音与复音(如苏塔廷内斯 Sutartinės)三种形式。常用的伴奏乐器为拨弦乐器(康科勒琴)与管乐器
19世纪末,立陶宛音乐代表人物是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他一共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对立陶宛文化带来重要影响,是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与世纪末艺术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欧洲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布罗纽斯·库塔维丘斯、奥斯瓦尔达斯·巴拉考斯卡斯、奥努特·纳布泰特与维德曼塔斯·巴图利斯(Vidmantas 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渐登上舞台,他们尝试将现代极简主义及新浪漫主义与立陶宛传统音乐结合,以创造新的曲风。同时期维亚切斯拉夫·加内林、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与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纳斯三位爵士音乐家的组合(加内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纳斯三人组)奠定了维尔纽斯爵士乐派的基础。
立陶宛今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考纳斯爵士音乐节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等多种艺术活动。
Sutartinės,立陶宛多声部歌曲(Sutartinės, Lithuanian multipart songs)于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Sutartinės(来自“sutarti ”一词,意思是“一致”)是一种由立陶宛东北部女歌手演唱的复调音乐形式。这些歌曲旋律简单,有两到五个音高,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正文歌曲和随机词的副歌。
1965年,立陶宛的第一批摇滚乐团成立,包括考纳斯的Kertukai、Aitvarai与Nuogi ant slenksčio,以及维尔纽斯的凯斯图蒂斯·安塔内利斯、Vienuoliai与Gėlių Vaikai。1987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歌唱革命,立陶宛音乐家举办了艺术摇滚游行(Roko maršas)音乐节,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讽时政的比喻来进行音乐抗议。阿尔吉尔达斯·考斯佩达斯担任团长的后现代摇滚乐团安蒂斯(Antis)是当时最活跃的乐团之一,在其歌曲《僵尸》(Zombiai )中即有关于苏联红军占领立陶宛、在乌克梅尔盖驻军的歌词。
立陶宛独立时,摇滚乐团Foje的演唱会有上万人进场。1997年,乐团解散后,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仍是立陶宛乐坛的重要人物。另一名歌手马里约纳斯·米库塔维丘斯(Marijus Mikutavičius)创作了立陶宛体坛国歌《Trys Milijonai》,与2011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立陶宛主办)的主题曲《Nebetyli sirgaliai》。
影视
1909 年,立陶宛电影先驱Antanas Račiūnas和Ladislas Starevich发行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其中《By the Nemunas》被誉为体积动画的先驱。很快,拉丘纳斯兄弟对立陶宛电影的录音在国外的立陶宛裔美国人中流行。1925 年,Pranas Valuskis 拍摄了关于立陶宛图书走私的电影《Naktis Lietuvoje》(立陶宛之夜) ,并在好莱坞上映。同年,立陶宛电影摄影师联盟在考纳斯成立后,建立Lietfilm 公司,开始了电影演员的培训。1940年,Romuva 电影院在考纳斯开业,该影院是立陶宛仍在运营的最古老的电影院。1965年,立陶宛Birutė Pūkelevičiūtė根据格林兄弟童话故事拍摄了电影Aukso žąsis (金鹅),在当时影响很大。恢复独立后,Šarūnas Bartas、Audrius Stonys、Arūnas Matelis、Audrius Juzėnas、Algimantas Puipa、Janina Lapinskaitė、Dijana 和她的丈夫 Kornelijus Matuzevičius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成功。
2011年,维尔纽斯电影集群成立,联合了31家领先的视听公司和立陶宛最大的大学,用于NetflixHBO电视网电视剧的制作。2014年1月,立陶宛电影为促进立陶宛本地和外国电影制作实施税收激励措施,2016年,立陶宛电影中心颁发了29张证书,共收入1850646欧元回扣。2019年,税收优惠从20%提高到30%。2018年,立陶宛电影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27.9%,首映了21部民族电影,创作了54部不同长度和类型的新电影,其中28部是故事片,大部分得到立陶宛电影中心的支持。近年来,立陶宛主办了许多大型国际制作,包括《Young Wallander》、TVNorge的《石油基金》、瑞典电视剧《汉密尔顿》、丹麦电影《Erna i krig》 、挪威导演Hans Petter Moland 的电影《偷马》等等。有时5到6个不同的国际摄制组同时在立陶宛进行拍摄。
剧院
立陶宛目前有13座国家剧院:8座戏剧剧院、2座木偶剧院、3座音乐剧剧院。还有一些在国内外知名的戏剧导演。比如奥斯卡·科尔苏诺瓦斯(Oskaras Koršunovas),他曾四十多次荣获特别奖,还获得过瑞典指挥官大十字勋章:北极星勋章。如今立陶宛知名的剧院位于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帕内韦日斯等地区。比如立陶宛国家戏剧院、维尔纽斯的怪胎剧院(Keistuolių Teatras)、考纳斯国家戏剧院、奥斯卡·科尔苏诺瓦斯剧院、克莱佩达戏剧院、Gytis Ivanauskas剧院、帕内韦日斯的米尔蒂尼斯戏剧院、玩偶剧院、维尔纽斯老剧院等。立陶宛知名戏剧节有Sirenos (Sirens)、TheATRIUM、Nerk į teatrą (Dive into the Theatre) 等。代表导演有Eimuntas Nekrošius、Jonas Vaitkus、Cezaris Graužinis、Gintaras Varnas、Dalia Ibelhauptaitė、Artūras Areima等。代表演员有 Dainius Gavenonis、Rolandas Kazlas、Saulius Balandis、Gabija Jaraminaitė等。
立陶宛国家戏剧院(Lietuvos Nacionalinis Dramos Teatras)位于维尔纽斯主要街道格迪米纳斯大街,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剧院之一。其大厅最多可容纳660人,宽敞的大堂可举办最多200人的宴会和最多660人的各种招待会。剧院上演类型多样的剧作,包括经典、现代和立陶宛国产戏剧。剧院每2年选举一次组织艺术委员会,安排调整剧院将排演的剧目,还聘请了许多不同背景的戏剧界人士参与戏剧的制作。比较知名的剧目包括Mishima的《萨德夫人》(Madame de Sade)、Strindberg的《戏梦》(the Dream Play)、Mickievicz的《纪念死者之日》(The Day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d)。
国家象征
国旗
立陶宛国旗由黄色(顶部)、绿色和红色三个相等的水平带组成,黄色象征金色的田野,也象征太阳、光明、善良,绿色代表乡村的森林,此外还代表自然、自由、希望,红色代表勇气,代表为保卫祖国而流血。
国徽
立陶宛的国徽是维蒂斯(Vytis),象征着能够用剑保卫祖国的成熟统治者,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徽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其象征意义不像大多数欧洲国家那样取自王朝国徽,而是取自王子肖像印章的国徽之一。国徽的红色区域描绘了一位骑着白马的银甲骑士,右手握着一把举过头顶的银剑。骑手的左肩上有一面带有双金色十字的蓝色盾牌。马的马鞍、缰绳、缰绳和挽具都是蓝色的。剑柄、缰绳、马鞍环和五环、剑鞘的金属加固物和马具都是金色的。
国歌
立陶宛国歌是《Tautiška giesmė》,由Vincas KUDIRKA于1898年创作,后于1918年被采用。国歌内容是Lietuva, Tėvyne mūsų, Tu didvyrių žeme, Iš praeities Tavo sūnūs Te stiprybę semia.Tegul Tavo vaikai eina Vien takais dorybės, Tegul dirba Tavo naudai Ir žmonių gėrybei.Tegul saulė Lietuvoj Tamsumas prašalina, Ir šviesa, ir tiesa Mūs žingsnius telydi.Tegul meilė Lietuvos Dega mūsų širdyse, Vardan tos Lietuvos Vienybė težydi。
国鸟
立陶宛的国鸟为白鹳,境内繁殖了大约13000对白鹳,是世界上已知的白鹳种群密度最高的地方。白鹳在立陶宛是一种既受到欣赏又受到保护的鸟类,立陶宛有句古老的谚语说,哪里有鹳鸟巢,哪里的人就是诚实的。自1973年以来,鹳一直是立陶宛的国鸟,也是立陶宛的象征。每年有1500万只候鸟在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斯半岛停留。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立陶宛共有4项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维尔纽斯历史中心、库尔斯沙嘴、克尔纳韦考古遗址(克尔纳韦文化保护区)、斯特鲁维环形山大地测量弧(Struve Geodetic Arc)。其中库尔斯沙嘴是与俄罗斯共享,斯特鲁维环形山大地测量学弧由265个点组成,途径10个国家,是10个国家的共有世界遗产。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Vilnius Historic Centre)是指的维尔纽斯老城区,其发展经历了五个世纪,一直是立陶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认为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历史中心之一,占地352公顷。老城区拥有112个街区,呈现中世纪街道网络、城市结构以及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古典主义风格等多种历史建筑,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克尔纳韦考古遗址
克尔纳韦考古遗址(Kernavė Archaeological Site)位于立陶宛尼穆纳斯河右岸,距维尔纽斯35千米,是国内最大的露天考古遗址之一,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于2011 年被列入加强保护文化财产名录,展现了波罗的海地区人类住区一千万年的演变历史。在13世纪、14世纪,克尔纳韦(kernave)是立陶宛国家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该景观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形成的,拥有泛神论基督教葬礼传统的特殊证据,保存下来的古代土地使用痕迹克尔纳维山堡代表了波罗的海定居点、防御工事的演变和防御系统的所有阶段。
主要景点
维尔纽斯大教堂
维尔纽斯大教堂(Vilniaus Šv. Stanislovo ir Šv. Vladislovo arkikatedra bazilika)位于维尔纽斯老城区的大教堂广场,是立陶宛天主教教堂之一。如今的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师 Laurynas Stuoka-Gucevičius),但其墙壁却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痕迹。该教堂始建于1387-1388年,教堂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教堂内小礼拜堂的祭坛上有立陶宛唯一的圣徒卡济米拉斯的棺木,还有有14世纪末哥特式水彩壁画和14-20世纪初教堂用具。教堂正面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此外,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世纪古城堡的瞭望塔,内存17座钟表,是这座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黎明门
黎明门(Gates of Dawn)位于维尔纽斯,是该城市的古城门。于1514年被首次提及,之后成为维尔纽斯的象征之一。该城门是维尔纽斯防御墙的一部分,17世纪时期,黎明之门附近建立了一座独立的木制教堂,并放置了圣母玛利亚的神奇图像。之后经历火灾重新,呈现出现在的古典主义晚期外观。
圣安娜教堂
圣安娜教堂(Šv . Onos bažnyčia)位于维尔纽斯,建于 1495-1501 年,是立陶宛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高22米,宽10米,正面由33种不同截面的瓷砖铺砌,结构复杂,顶端有主塔,凌空高举,若干小塔簇拥捧护,其线条奇特美观,整个教堂布局匀称,色调和谐,像由线条、图案和角塔构成的绚丽多姿的图案。其造型玲珑别透,雕刻精致细腻。1812年拿破仑·波拿巴远征莫斯科,途经这里时,对它非常欣赏,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是个巨人,我就要用双手把圣安娜教堂带回巴黎,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摆放在一起。”
考纳斯城堡
考纳斯城堡(Kauno pilis),位于Nemunas和Neris的交汇处,于1992年起被列入立陶宛共和国文化价值名录。该城堡建于13世纪,是立陶宛最早的防御工事与唯一有双层墙保护的要塞,初建时墙体厚2米,高13米。1362年十字军入侵考纳斯,连续围攻城堡三个星期,并毁掉了城墙。1368年城堡重建,结构更为坚固,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庭院,庭院西南角保留了方形塔楼的底部,东南角有一座圆形塔楼(恢复至四层和屋顶),塔脚有棱堡,棱堡内的射击场与塔楼一楼有一条隧道,一条深护城河从南侧和东侧环绕着城堡的遗迹。14世纪的考纳斯城堡是考纳斯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也是立陶宛最古老的石头城堡之一,还专门设计了展示城堡历史的现代展览。此外,还会举办绘画、雕塑和陶瓷展览以及文化活动。
特拉凯城堡
特拉凯城堡(Trakų salos pilis)位于特拉凯市,是东欧唯一的水上城堡,也是一座哥特式砖砌城堡。该城堡建于14-15世纪,是由立陶宛大公凯斯图蒂斯建造,并由他的儿子维陶塔斯完成。1962年,特拉凯历史博物馆建立在特拉凯岛城堡的中央宫殿内,并设立16个展厅,共展览管道、钟表、家具、瓷器、玻璃和骨制品等40万件展品。
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Kryžių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这座山与基督教有关,于2007年被列入文化价值名录。20世纪初,十字架山成为圣地。在苏联占领期间,人们开始特别频繁地参观十字架山 - 它成为人们反抗政权的匿名场所。尽管苏联政府试图摧毁十字架山,但是仍然有人秘密竖立十字架。1993年9月7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向圣约翰致敬,十字架山被更多人知道。
参考资料
立陶宛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8-14
lithuania.cia.2023-11-01
Methodology.UnitedNations.2023-11-07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08-14
Lithuania.european-union.2023-11-04
LITHUANIA.fisu.net.2023-11-04
立陶宛.中国领事服务网.2023-08-14
立陶宛共和国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2023-08-15
Gates of Dawn.govilnius.lt/.2023-11-06
Kauno pilis.vle.lt.2023-11-06
lithuania.fatbirder.2023-11-04
欧洲地理概况.中国经济网.2023-11-09
Amber Tradition.visitworldheritage.2023-11-08
History.uk.mfa.2023-10-31
LIETUVOS ISTORIJA.partizanai.2023-11-02
Lithuania.新世界百科全书.2023-11-01
The Roads to Independence.liw.lt.2023-11-08
lithuania: Back to the Future.travel-earth.2023-11-04
Þjóðviljinn.timarit.is.2023-11-04
立陶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4
World Bank Country and Lending Groups.datahelpdesk.worldbank.2023-11-01
Naujausios žinios.15min.lt.2023-11-01
Lithuania 的相关词汇.Lithuania.2023-10-31
eu2013. lt.static.2023-11-07
TERRA JATWEZENORUM.archyvas.punskas.pl.2023-11-13
Naudingos nuorodos.voruta.lt.2023-11-13
Mindaugas – Lietuvos karalius.ausis.gf.vu.lt.2023-11-13
Lithuania (11/18/11).2009-2017.state.2023-11-13
Gimtoji istorija.mkp.emokykla.lt.2023-11-14
šaltiniai.info.xn--altiniai.2023-11-08
LUCKO SUVAŽIAVIMAS.partizanai.2023-11-08
History & Today – Facts and figures.truelithuania.2023-11-14
Lithuanian Americans.encarta.2023-11-14
VMU Now and Before.vdu.lt.2023-11-04
Wyłącz AdBlocka/uBlocka.wyborcza.2024-02-03
PAGE NOT FOUND.lituanus.2024-02-03
U.S. Relations With Lithuania.state.gov.2023-11-08
Istorija.thebalticway.2023-11-04
The Lithuanian Crisis.foreignaffairs.2023-11-08
Memorial. Medininkai.coldwarsites.2023-11-08
7 Invitees - Lithuania.nato.int.2023-11-01
EU member countries in brief.europa.eu.2023-11-01
Just a moment....il.mfa.lt.2023-11-01
2023 NATO SUMMIT.nato.int.2024-02-03
Lithuania.oceans.2023-11-11
Lietuvos gamta.vle.lt.2023-11-04
Curonian Lagoon.britannica.2023-11-11
Aukštojas Hill.exploretrakaivilnius.2023-11-05
Aukštojas Hill.alluringworld.2023-11-05
Neman River.britannica.2023-11-05
Drūkšiai.vle.lt.2023-11-05
Asveja.vle.lt.2023-11-05
Tauragnas.vle.lt.2023-11-05
Lithuanian coastal site.ekoi.lt.2023-11-11
Kauno marios.vle.lt/.2023-11-05
KAUNO MARIOS REGIONAL PARK.survigloters.2023-11-05
Amber Extraction.ambergallery.lt.2023-11-08
Wild animals in Lithuania.truelithuania.2023-11-11
Dzukija National Park .wigry.win.pl.2023-11-08
Nemunas Delta.rsis.2023-11-05
vilniaus.lrvalstybe.lt.2023-11-02
Vilniaus miesto savivaldybė.regionai.stat.2023-11-02
Rodikliųduomenųbazė.osp.stat..2023-11-02
Kauno apskritis.lrvalstybe.lt/.2023-11-02
#visitkaunas #kaunastic.visit.kaunas.lt.2023-11-02
Klaipėda.vle.lt.2023-11-02
Klaipėdos apskritis..lrvalstybe.lt.2023-11-02
Presidential Functions.lrp.lt.2023-11-02
Respublikos Prezidento rinkimai 2019.rinkimai.maps.lt.2023-11-02
立陶宛新政府宣誓就职.新华网.2024-12-13
Other Former Soviet Republics.countrystudies.2023-11-08
Russia.urm.lt.2023-11-02
立陶宛国家概况.中国人大网.2023-08-15
Lithuania - Countries.history.state.2023-10-31
Bilateral Cooperation.kam.lt.2023-11-02
China.urm.lt.2023-11-02
Bilateral.urm.lt.2023-11-08
UN Comtrade.UnitedNations.2023-11-0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rm.lt.2023-11-08
Lithuania.UnitedNations.2023-11-02
Forbidden.人民网.2023-11-11
Visagino savivaldybė.visaginas.lt.2023-11-11
Lietuvių kalbos tarmės.geografija6.2023-11-01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osp.stat.2023-11-11
History.balticlanguage.2023-11-14
lietuvių kalbos kilmė.vle.lt.2023-11-14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Challenge.tandfonline..2023-11-12
U.S. Relations With Lithuania.2009-2017.state.2023-11-12
Privatisation in Lithuania.euro.lt/.2023-11-12
Foreign trade.stat.gov.lt.2023-11-12
Forbidden.europa.eu.2023-11-12
Lithuania FDI skyrockets in 2017.fdiintelligence.2023-11-01
Just a moment....lb.lt.2023-11-01
GDP (current US$) - Lithuania.worldbank.2023-11-12
Pramoniniai parkai ir LEZ.ukmin.lrv.lt.2023-11-11
Darbo užmokestis šalyje.osp.stat.gov.lt.2023-11-01
Events.lma.lt.2023-11-12
lithuania.lithuania.travel.2023-11-09
FLANDERS INVESTMENT & TRADE MARKET SURVEY.flandersinvestmentandtrade.2023-11-01
Regulatory sandbox.archive.org.2023-11-12
Verslo aplinka.vz.lt.2023-11-12
EDUCATION IN LITHUANIA.european.2023-11-12
About VU.vu.lt/.2023-11-02
Facts and Figures.vu.lt.2023-11-02
Lithuania..euro.who.int.2023-11-12
WHO Regional websites.apps.who.int.2023-11-12
Santariškės.vilnijosvartai.lt.2023-11-02
Apie mus.santa.lt.2023-11-02
LIGHT CONVERSION.lightcon.2023-11-01
Vilniaus astrofotometrinė sistema.astronomija.lt/.2023-11-01
Arminas Ragauskas (Lithuania).m.epo.org.2023-11-01
Global Innovation Index.knowledge.2023-11-01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wipo.int.2023-11-01
Lithuania.Your targets.Exceeded..investlithuania.2023-11-01
Art Center of Baltic Amber.govilnius.lt.2023-11-08
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4
Departamento įstaigos.kksd.lrv.lt.2023-11-12
The Hall of Famers.hoophall..2023-11-01
Lithuania.polis.osce.org.2023-11-09
Freight transport statistics.europa.eu.2023-11-01
Lietuvos oro transportas.vle.lt.2023-11-12
vilnius-airport.vilnius-airport..2023-11-01
All news.vilnius-airport.2023-11-01
Klaipėdos uostas.shortsea.lt.2023-11-01
kaunasjazz.kaunasjazz.l.2023-11-06
Vilnius Historic Centre.unesco.2023-11-02
欧洲文化之都——维尔纽斯.经济参考网.2023-11-14
VisitVilnius.vilnius-tourism.2023-11-01
Pesachas.vle.lt.2023-11-12
© Lietuvos virtuvė.maistologija.wordpress.2023-11-06
Beer statistics 2016 edition.brewersofeurope.2023-11-06
Legislación de la Unión Europea.euroalert.net.2023-11-12
Jonas Radvanas.vle.lt.2023-11-12
Jonas Bretkūnas.postilla.mch.mii.lt.2023-11-13
Gerbiamieji skaitytojai! .rofondas.lt.2023-11-13
Publica.anthology.2023-11-02
Education and Visitor Services Department.maironiomuziejus.lt.2023-11-13
Culture and Creativity.culture.ec.2023-11-02
Painting.ciurlionis.2023-11-06
Jazz in Lithuania.vilniusjazz.2023-11-06
Ir lietuviškas rokas padėjo Lietuvai atkurti Nepriklausomybę.universitetozurnalistas.kf.vu.lt.2023-11-06
Ukmergės karinis miestelis.autc.lt.2023-11-06
Marijus Mikutavicius.andersen.lt.2023-11-06
Lietuvos kinas.sites.2023-11-09
LITHUANIA: Country Report 2016.filmneweurope.2023-11-09
Skip to main content.screendaily.2023-11-09
OSKARAS KORŠUNOVAS.okt.lt.2023-11-14
Teatras.lrv.lt.2023-11-14
Festivalis „Nerk į teatrą“.dramosteatras.lt.2023-11-14
Nariai.teatrosajunga.lt.2023-11-14
Meeting News.vilnius.2023-11-14
History.teatras.lt.2023-11-14
Lith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visitlithuania.net.2023-11-14
lithuaniaflag.cia.2023-11-01
lithuania.strasbourg-europe.eu.2023-11-04
UNESCO and Lithuania.unesco.lt.2023-11-05
TOP 10 lankomiausių vietų.lithuania.travel.2023-11-06
Apie šią bažnyčią.vilniausonosbaznycia.2023-11-06
Trakų salos pilis.exploretrakaivilnius.2024-02-03
Svarbiausi faktai.kryziukalnas.lt.2024-02-03
Kryžių kalnas.vle.lt.2024-02-03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公元前12000年-12世纪)
早期定居
波罗的海部落时期
立陶宛国家的雏形
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1569年)
明道加斯时期
特莱德尼斯时期
格迪米纳斯、阿尔吉尔达斯时期
雅盖拉、维陶塔斯时期
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年-1795年)
俄国统治时期至一战期间(1795年-1918年)
独立战争(1918年-1940年)
二战期间(1939年-1990年)
苏联占领
德国占领
第二次苏联占领
二战后
独立至今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地质
地形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湖泊
水利
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矿产资源
琥珀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物
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主要城市
维尔纽斯
考纳斯
克拉佩达
政治
政体
宪法
元首
政要
议会
司法
政党
国际关系
综述
同波兰的关系
同俄罗斯的关系
同波罗的海邻国的关系
同拉脱维亚的关系
同爱沙尼亚的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
国际组织
军事
军事力量
军事活动
人口
人口数量
族群
语言
立陶宛语
宗教信仰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经济功能区
重要企业
社会
教育
卫生健康
科技
激光
航空航天
生命科学
文化
琥珀博物馆
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
体育
媒体
治安
交通
综述
公路
铁路
航空
航运
文化
综述
风俗
生活和社交
节日
饮食
艺术
文学
16世纪文学
17-19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
21世纪文学
建筑
音乐
影视
剧院
国家象征
国旗
国徽
国歌
国鸟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
克尔纳韦考古遗址
主要景点
维尔纽斯大教堂
黎明门
圣安娜教堂
考纳斯城堡
特拉凯城堡
十字架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