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
深圳市Zhongshan Bridge),是连接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和
中山市的跨江通道。是世界级的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是中国“十三五”
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建造工艺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正式开工。2018年9月6日,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2年6月28日,
中山一桥完成合龙。2023年4月28日,
伶仃洋大桥合龙,标志着桥梁工程实现全线合龙。6月11日,长约6.8公里的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成功合龙。7月,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中国首个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主体正式成形。11月1日,深中通道
伶仃洋大桥开始
钢桥面铺装。11月28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深中通道主线贯通。2024年4月17日,经过136辆总重约5000吨的大货车组的载荷测试,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完成动静载试验。2024年6月7日,伶仃洋大桥正式命名为深中大桥,挂牌在深中通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桥塔上。6月16日,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6月30日15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深圳市、
中山市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深中通道东起中国广东省
深圳市,向西跨越
珠江口,通过6.8公里的特长海底隧道,经西人工岛上穿出海面,与主跨1666米的
伶仃洋大桥相连,跨越
广州港航道,最后在中国广东省中山市马鞍岛登陆。全长24公里,全线采用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项目概算总投资约为460亿元,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对突破城际交通瓶颈发挥巨大作用,也对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未来自贸区的建设也有巨大的助力作用。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制约广东省
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从珠三角核心区来看,存在着
珠江口东岸强、西岸弱的不协调问题,影响珠三角乃至大湾区整体实力。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谋求一条更快速、更便捷的通道,是深圳、
中山市两市多年谋划的共同课题。
规划历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山市曾规划部门“起意”在深圳与中山之间谋划一条通道。深中通道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始于2002年,2008年开展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并于2010年成立了项目前期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2015年11月,深中通道纳入中国国务院督办项目,并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
2015年12月21日,深中通道项目工程可行性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路线起自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接已建的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向西跨越
珠江口,在
中山市马鞍岛登陆,止于横门互通,接规划建设的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全长约24公里。
2016年1月23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深中通道从项目前期论证阶段正式转入实施阶段。
2016年3月,深中通道国际方案竞赛结束。来自丹麦COWI公司的设计在技术组和美学组均获得第一名,被评为此次竞赛最终优胜方案,成为深中通道设计阶段的基础方案。
2016年8月4日至5日,
广东省交通厅在
中山市召开深中通道初测初勘外业验收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认为,初测工作程序规范,符合相关规范,同意通过验收。
建设历程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先行开建,标志投资约460亿元的深中通道正式开工。
2017年12月21日,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是中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
2018年9月6日,深中通道
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9年6月26日,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钢壳运往世界最大沉管预制智慧工厂浇筑。
2021年5月6日,随着最后一预制
箱梁稳稳落在深中通道陆域引桥墩盖梁上,深中通道陆域引桥箱梁架设任务圆满完成,为实现深中通道与中开高速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4月30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西塔跨径1666米海中最长
猫道贯通。
2022年10月27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最后一段
匝道CJD05顺利完成浇注,标志着岛上现浇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全部完成,为实现隧、岛、桥转换和全岛互联互通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3年1月4日,深中通道海上非通航孔桥完成全部
箱梁架设。
2023年3月12日,
中山一桥完成
钢桥面铺装,创下热拌
环氧沥青钢桥面单日铺装的
世界纪录。中山大桥主塔于2021年9月21日
封顶,并于2022年6月28日完成合龙。
2023年4月28日,深中通道
伶仃洋大桥合龙,标志着该项目桥梁工程实现全线合龙。伶仃洋大桥主塔于2021年7月19日封顶。是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
悬索桥和世界最高的海中大桥,可以满足30万吨散货轮和3万标箱集装箱船的通航需求,抗风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3年6月11日,长约6.8公里的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成功合龙。海底隧道沉管钢壳试验段于2018年4月开工,并于2020年6月17日完成首节沉管E1管节沉放安装。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2023年7月,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中国首个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主体正式成形。
2023年11月1日,深中通道
伶仃洋大桥开始
钢桥面铺装,当天顺利完成主桥左幅钢桥面首次铺装施工,单日铺装面积达25772平方米,继中山大桥单日铺装两创
世界纪录后,第三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钢桥面热拌
环氧沥青单日铺装世界纪录。11月28日,
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2024年3月3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内
沥青路面下面层首件段施工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全线路面施工转入冲刺阶段,项目路面工程
总体计划于2024年4月完成。深中通道正全力推进机电、交安、附属工程等建设,计划6月具备通车条件。
2024年4月13日,深中通道已顺利进入桥梁
荷载试验阶段。最大达136辆总重约5000吨的大货车组,将为深中通道中山大桥、
伶仃洋大桥、非通航孔引桥进行“体检”。
2024年4月17日,经过136辆总重约5000吨的大货车组的载荷测试,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完成动静载试验,这是世界首次在全离岸海中超大跨径
悬索桥上完成的荷载试验。深中通道的机电、交安、路面、房建附属等工程全力推进。6月16日,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深中通道交工验收通过后,还需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核备,才能正式具备通车条件。6月30日15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经济生活圈”。计划于2024年底,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含万顷沙支线)开通,并接入深中通道。
建设与规划
地理位置
深中通道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至中山市的跨江通道,地处中国广东省
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距
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
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
参建单位
设计参数
整体布局
深中通道东起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向西跨越
珠江口,通过由32节钢壳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6.8公里的特长
海底隧道,经西人工岛上穿出海面,与主跨1666米的
伶仃洋大桥相连,跨越
广州港航道,最后在中国广东省
中山市马鞍岛登陆,全长24公里,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结构组成
相关参数
运营
交通流量
深中通道预计通车后,交通量中标准车车流量为10万车次。
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大脑”助力深中通道在车流量预测、车辆救援以及车流高峰期与邻近高速联动等方面“提智增效”。当有车流高峰或发生特殊情况时,深中通道可与其衔接的4桥15路约1000公里高速路网(包括
黄埔大桥、
南沙大桥、
虎门大桥等,以及珠江东岸相关高速公路7条)进行智慧联动。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6月30日15时,深中通道通车正式通车试运营。截至2024年8月4日18时,车流总量超337万车次。
收费标准
收费车型执行《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JT/T489-2019),项目全线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为66元/标准车次,其中,东
人工岛(起点)至西人工岛的收费标准为37元/标准车次、西人工岛至万顷沙枢纽互通的收费标准为23元/标准车次、万顷沙枢纽互通至横门互通(终点)的收费标准为6元/标准车次;1至4类客车的收费系数分别为1、1.5、2、3,其中3类客车、4类客车收费系数按前述系数的60%执行;1至6类货车的收费系数分别为1、2.1、3.16、3.75、3.86、4.09,专项作业车的收费标准参照货车执行。
交通接驳
深中通道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
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
配套设施设备
救援码头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西人工岛均设有救援码头。西人工岛东北侧设救援码头一座,长度为65米,宽度为24米,可停靠200吨救援艇船。
紧急逃生口
在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内共有83个紧急逃生口。紧急逃生口位于隧道中间位置,连接着隧道的中管廊。
消防设施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内设置有消防管道,还配备了700多套灭火设备。
直升机停机坪
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设置有直升机停机坪。
特色与价值
设计理念
深中通道建设团队充分借鉴国际跨海通道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建设经验,首次在中国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推行建筑与结构深度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国际范围内公开组织、开展了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力求选择最优秀的设计方案,将竞赛优胜方案作为设计基础参考方案,并在
施工图设计中充分应用建筑美学理念,致力于实现深中通道工程与自然、人文相和谐。
在强调设计引领的同时,深中通道工程建设注重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增加施工图联合设计阶段,目的是在确保设计理念被完整执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构造细节、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等。
工程难点
技术创新
为满足桥面高达91米的抗风需求,建设团队通过三年多、上千组模型试验,研发了新型组合
气动控制技术,将大跨整体钢箱梁
悬索桥颤振的临界风速提高到88米/秒,相当于能抵御
17级台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面对高盐、高温、高湿的极端建设环境,研发应用世界最高强度2060兆帕
悬索桥主缆钢丝、首创组焊一体化及全熔透焊接技术、打造智能筑塔机,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悬索桥主缆高强耐久、超高桥梁抗风等方面创造了5项国际领先的技术。
深中通道采用了世界
单体体量浇筑最大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单个管节混凝土浇筑方量达到2.9万立方米,累计91万立方米。在解决沉管最终接头的防漏水问题上,深中通道创造了世界最宽的可反复折叠M型止水带。
重点工程
伶仃洋大桥
伶仃洋大桥为主跨1666米的全漂浮三跨吊
悬索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高,通航净空高度为76.5米。单片钢箱梁全宽49.7米,最大重量约400吨,全桥钢箱梁总重约5.7万吨。伶仃洋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悬索桥和世界通航净空最高的海中大桥,也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深中通道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米);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桥面高91米);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长83米、宽83.85米、高51.5米,单个锚碇混凝土方量约34.4万立方);世界最高
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颤振临界风速88米/秒);世界最大体量钢桥面热拌
环氧沥青铺装(面积达到37.88万平方米)。
中山大桥
中山大桥单座塔柱浇筑混凝土约4.2万立方米,由120根斜拉索连接主塔与桥面。2023年3月,中山大桥完成
钢桥面铺装,创下了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
世界纪录。
海底隧道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长6845米,沉管段是由32节钢壳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沉管标准管节长度165米、排水量约8万吨;32个管节平均每个用钢量约1万吨;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
文艺作品
歌曲
《牵手伶仃洋》是由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中山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国营与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孔玉联袂创作,知名音乐人李亮华编曲,著名歌唱家周强激情献唱。作品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切入点,胸怀中山、放眼大湾区,以桥歌颂大国工匠、以桥歌颂中国力量。
专题片
2019年1月,《湾区纽带智慧深中——深中通道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纪实》荣获建设项目档案专题片三等奖,深中通道项目档案专题片反映了以提升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效率为目标,运用新思想、新手段探索信息化、数字化下电子档案与智能建造相结合的档案管理新模式。
摄影艺术展
2024年6月26日至7月7日,“一桥飞架·气象万千”深中通道摄影艺术展在宝安1990展览馆举行。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
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宝安区委区政府主办,宝安区委宣传部、市摄影家协会以及宝安区文联、区
中华全国总工会承办,宝安区摄影家协会、区美术馆协办。60幅摄影作品向公众展示了深中通道这一
粤港澳大湾区新地标的独特魅力和建设背后的故事。
价值意义
深中通道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交通纽带。大大减轻
虎门大桥的交通压力,改变了
粤西方向
湛江市、
茂名市、
阳江市民众出入深圳必经虎门的交通瓶颈。将缩短
中山市至深圳、香港等地的通行距离,深化打造
珠江口岸“
黄金内湾”的生活圈,让广州、深圳、
中山市、
珠海市、香港、澳门等地联结更加紧密。同时还将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深中通道落地,有望重塑珠江口通道的整体格局,深圳也迎来打开局面的关键一子,在现有规划框架下,深圳通过深中通道重新在珠三角划分“势力范围”,与广州一道,真正支撑起两大极点城市的坐标。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