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春梦》是由唐人创作的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全书共有八集,共三百二十回,230万字,这八集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以及《大江东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晚报》从1952年年中开始在香港连载,到1955年连载前六集后结集出版,1955年至1958年连载后两集,直至1958年才将全八集发表。中国大陆于1980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全集出版。
《金陵春梦》从
蒋介石出生开始着笔,描绘了蒋介石一步步走向权力顶端的大半生,从
河南省的“郑三发子”步步为营成为
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袖,以及败退台湾,另续“残梦”为止的过程,以蒋介石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历程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的
社会变迁。
《金陵春梦》不仅是一部蒋家王朝在大陆的兴衰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半个世纪以来恢宏的斗争史,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佳作。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内战。1949年12月,国民党最终退守台湾。对于国民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了中国的领导权,海内外众说纷纭。甚至于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政坛还就“谁丢失了中国”展开了众多讨论。
中国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政权之争中落败,从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沦为偏居一隅的统治者。作为国民党最高领袖的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命运紧密相连,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时海内外民众对于蒋介石的个人经历知之甚少,对蒋介石本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唐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对于蒋介石多年的了解为基础,进行《金陵春梦》的创作。
个人背景
《金陵春梦》的由来,是缘于《
新晚报》的另一部连载作品——《侍卫官杂记》。《侍卫官杂记》是《新晚报》上的连载的小说,由一篇篇杂记组成, 新晚报编辑宋乔假托为蒋介石的一个侍卫官,写了“总统先生”的一些逸闻琐事。但读者反应小说所描绘的“
蒋介石”形象不够深入。于是,《新晚报》决定,由编辑唐人再写一部小说,力图在读者心目中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
严庆澍本名严庆澍,江南人,唐人在蒋介石发迹的
上海市住过,到过抗战前线和内战前沿,去过台湾。蒋介石的大业征程停留所居之地,
华人大多都有所涉足,在《
新晚报》内可谓是与蒋介石“联系”较多的人。因此任务最后落到严庆澍的身上。由于是因宋乔之作引来的,由宋而唐,严庆澍就想出了“唐人”这一笔名。1949年后,有一位真正的
蒋介石侍卫官退休来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给唐人写下几页他亲自接触到的有关蒋的一些情况,如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人际交往等都是可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是用八行纸写的,一共只有薄薄的5页。唐人在此基础上,结合蒋介石的
家谱、
浙江省地方志、风俗习惯、蒋介石
传记等逐一核对,再加上他的成长过程和各个阶段的表现,由此开始创作《金陵春梦》。《金陵春梦》的题材由于其敏感性,不仅使作者下笔难,这也成为创作《金陵春梦》的一个难题。
出版历史
1949年冬天,唐人开始着手《金陵春梦》的第一集《郑三发子》的创作。香港《新晚报》从1952年年中开始连载,到1955年发表六集并且结集出版,唐人于1958年将后两集发表,全书总共八集。现主要流行的《金陵春梦》共有两个版本,分别为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内地的第一版,和1981年唐人将《金陵春梦》交给北京出版社,并作为中国唯一的正式版本出版,由唐人为这一版本执笔为序。
与最初在《
新晚报》上刊登的版本相比,上海出版社和
北京出版社的《金陵春梦》在内容上都有较大的修订。例如纠正
蒋介石访
莫斯科的具体情形、访问
日本的日期差错,并增加了
蒋经国痛斥其父的长信,订正有关郑三发子
河南省原籍的修改等等 。其中第三集《三大战役》修改较多。缘于在当时报纸中难以找到相关资料,《三大战役》的内容略显单薄,当出到第四集《血肉长城》时,
华人根据《
羊城晚报》总编辑扬奇所提供的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进行补充,因此,
单行本的《三大战役》相较于《
新晚报》中连载的有较多增补。后续唐人根据这本《文史资料》对前四期的内容进行不断修订,交由
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
第八集《大江东去》于1957、1958年刊登于香港《新晚报》上,由于当时作者写作任务重、催稿急、资料缺等原因,有些地方失真。但当时作者受时间所限,便也没有重写。直到1981年10月,唐人多次和北京出版社的社员协商,着手重写的工作。在完成收集资料,拟定修改计划的任务完成后,唐人先生意外于1981年11月26日死于心脏病。编者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理第八集《大江东去》遗稿的任务。新版的《大江东去》在原发表在《新晚报》中的那稿相比,有了较多改动,如: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上,增写了许多情节。与原来相比,北平和平解放的功劳不仅有傅作义将军八十五天思想斗争的原因,同时也有解放军兵临城下的压力及地下党大量工作的功劳,全方位展示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曲折。
内容情节
唐人所著的《金陵春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共有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以及《大江东去》。该书共三百二十回,作者以说书的风格,记载了从1887年10月至1944年5月这横跨五十七年的历史。这230万字的书讲述的不仅仅是
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时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改朝换代的颠沛岁月。纵使是一部小说,唐人结合蒋介石的
家谱、
浙江省地方志、风俗习惯、蒋的
传记等史料严谨写作,对读者窥探蒋介石一生具有一定意义。
《郑三发子》
光绪年间,蒋介石的母亲
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的一位
郑姓的农民。生有三子,长子郑绍发,二子郑二发、三子郑三发子。郑家世代农民,老实巴交,唯有三发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其母却尤为溺爱三发子。1892年,恰逢逃荒年,为了活命,王采玉和丈夫各奔一方。采玉带着三发子,为一位浙江籍的
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后来一起随蒋师爷回到浙江奉化
溪口镇,郑三发子也改名为蒋介石。蒋介石从
浙江省开始他的崛起之路,加入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党军中逐渐拥有一定地位,通过与
宋氏家族联姻,加强了与
美国的联系。发起“反共”,举起屠刀砍向共产党,中国人民陷于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中。
《十年内战》
本集主要讲述了国民党数次“围剿”共产党,
蒋介石大力打压党内其他派系及
西安事变后国共联合抗日期间的故事。叙述了蒋介石在北伐期间,在济南城过分相信日本人渡边大佐,以至于外交官
蔡公时惨死,酿成
济南惨案,而蒋介石在惨案发生后强力镇压反日情绪,主张对日绥靖;
东北易帜后,蒋介石两面三刀,清除异己,压制
中国国民党内地方实力派;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妥协政策,才助长了
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使得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扣西安,西安成为政治漩涡中心,各方势力围绕蒋介石展开博弈。
《八年抗战》
以
西安事变为起点,国民党内
何应钦一派主张武力解决,而
宋美龄坚持谈判,最后
张学良陪同
蒋介石飞回南京,西安事变才得以解决。然而张学良却被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夫人
于凤至四处求援却无济于事。蒋介石虽然迫于各方压力答应共同抗日,但其内心深处仍然将共产党当作最大敌人。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消极抗战,将所有的筹码押在英、美、日、德身上,企图依仗欧美强国对抗
日本,以外交手段解决日本侵华危机。没有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继而导致在抗战之中,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在日军即将打至南京城时,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
德国大使魏德曼的调停上。
《血肉长城》
蒋介石在各国记者面前控诉西方对华的支援不力,下命唐生智苦守南京城,然而终究无力回天,南京城破,日军对南京城军民展开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汪精卫表面奉蒋介石之意前去
云南省见龙云,实际上却是劝龙云独立,未果后,汪精卫逃至
河内,公开发布艳电投日,引发海内外民众一致声讨。在抗战中,蒋介石命
顾祝同暗算
新四军,破坏国共合作。
中国国民党内部极度腐化,四大家族重的孔家孔二小姐
孔令杰凭借其父的印章,随意保举将领为
特级上将,在财政部内任人唯亲,甚至随意扣留前线军队的军费,造成部队动荡。
《和谈前后》
约瑟夫·史迪威在
缅甸战役中大获全胜,而
蒋介石指挥的战场却屡战屡败,战场上的失利,以及史迪威推崇中共的抗战功绩,使得史迪威重提国共合作,逼迫蒋介石将西北的军队开出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接受
富兰克林·罗斯福建议,表面邀请毛泽东谈判共商国家大计,实际上暗藏祸心,企图以国共和谈为名麻痹共产党,大举调兵遣将包围解放区,并且试图将发动内战的罪名强加给共产党,最终引爆
国共内战。
《台湾风云》
蒋介石认为已经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后,他卸下伪装,开始全力消灭共产党。但是战事进展未如
蒋介石所料想的一般,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连连失利,王牌七十四师在
孟良崮战役被围歼。国民党
东北地区战局不稳,蒋介石寄希望于
张学良出山挽救危局,少帅宁死不愿出山。
美国特使
阿尔伯特·魏德迈来华,大力整顿国民党腐败不堪的状况,引得孔宋两家不满,魏德迈回国前发布离华声明,痛斥国民党内部的种种弊端。国民党四中全会,蒋介石悲愤陈辞,西方各国记者加以润饰,在西方演变成蒋介石承认失败的消息。
《三大战役》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国民党军队遭到重大打击,数百万军队遭到消灭,
陈诚接任接手东北
军政大事,结果处处受挫。由于战局不利,
蒋介石在各地来回不断,最后留在
北平市主持
东北地区的大撤退。郑洞国兵团被困
长春市,在突围无望的情景下,郑洞国最终顺应民情带兵阵前起义。
中国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受挫,物价飞速上涨,国统区内社会和经济秩序动荡不安,
蒋经国在上海打虎但是碰到“自家人”就不了了之。在军事前景黑暗的前提下,政治家
陈布雷以死劝谏蒋介石,望其早做打算。而蒋介石寄希望美苏爆发大战继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此来拯救他的失利。
《大江东去》
这一集主要讲的是
蒋介石作为国家元首的政治生涯落幕的时刻。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兵团相继被歼,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也显露颓势,蒋介石穷于应付,在美国和国民党内桂系势力的压迫下,蒋介石被迫下台,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蒋介石则在浙江溪口老家幕后操纵军国大事。
中国国民党内李宗仁一派主张谈判,划江而治,但却屡遭蒋介石阻扰,李宗仁一筹莫展。蒋介石表面谈判以作缓兵之计,背地里布置江防决战,确是无用之举,共产党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无奈之下泪别溪口,
上海市沦陷之际,蒋介石仓皇出逃澎湖栖身。
人物角色
蒋介石
蒋介石是一个追求利益,阴险狠毒,狂妄自大,为人粗暴的人。蒋介石原是河南许州逃荒至浙江奉化的“郑三发子”,早年曾混迹青帮,拜上海黑社会大佬
黄金荣为师,生活浪荡放纵,其后投身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党内部运用高超的政治权术步步为营,打压异己,扶摇而上成为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嫌贫爱富,不认穷出身,极力隐瞒母亲为生计而改嫁的事实和他在蒋家低微的社会地位。他跟
孙中山革命,但私心很重,他并不是一个献身革命的勇士,只是一个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爬的投机者。他善于耍弄权术,甚至他的婚姻也是一场没有爱情的政治交易。他在抗战中带领全国军民坚决抗战,在国共和谈时虚与委蛇,阴谋挑起国内内战,在三大决战中惨败后退守台湾,金陵春梦一场空。
蒋经国
蒋介石长子。蒋经国早年即被蒋介石送往
莫斯科上学,蒋经国在
苏联时曾是
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共产党地下刊物上发文批评其父蒋介石。从苏联返国后,曾在
江西省政府历练,在
上海市组建“建国社”特务组织,
国共内战时在上海整顿
金融市场,稳定物价。直至1949年蒋介石下野,隐藏在幕后指挥“反共”,使蒋经国成为他父亲最亲近的政策参与者、传递者和执行者。蒋经国经历12年的苏联共产主义熏陶,但由于他的身份,最终选择踏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蒋家王朝的接班人。
宋美龄
蒋介石妻子,宋氏三姊妹之一。
宋美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口唇抹得像血一样红,既娇艳,又爱故作“洋气”媚态的女人。宋美龄早年留学海外,能力超群,是蒋介石的贤内助,经常帮助蒋介石做“外交”工作。与蒋介石结婚时极不情愿,在
宋氏家族成员的劝慰下与蒋成婚。
西安事变时,制止
中国国民党党内的讨伐行动,积极和平谈判,主张援救蒋介石。随蒋介石参加
开罗会议,与欧美各国政要关系交好,引诱
美国资本投资开发
中原地区。国民党在
解放战争中失利后,作为
蒋介石的代表飞往美国求援遭遇冷落。
宋子文
宋子文是宋家长子,宋美龄的哥哥,蒋介石的大舅子。是掌握国民党政府财政决策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蒋介石政权的“财神”。宋子文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由此被蒋介石所防备,不比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受到重用得多。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时,宋子文提出召开
编遣会议的办法,来一招杯酒释兵权,削平党内群雄。其后宋子文与蒋介石产生蹉,愤而辞职,继而启用。
国共内战时,出任
广东省政府主席主粤,为
蒋介石稳定后方。
冯玉祥
中国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盟兄。为人尽职尽责,厚道敢言,忠心耿耿,性情豪爽。曾组织
国民军起兵反对北京国民政府,宁汉对立期间从中调解,与蒋介石结拜为异姓兄弟。
蒋阎冯大战时与蒋介石对立,其统帅的
西北军被蒋介石分化瓦解。
九一八事变后,坚决主张抗日,非常推崇共产党在抗战中所作出的贡献。抗战胜利后,遭到蒋介石排挤,出访西欧。其后受到中国共产党邀请,返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轮船在
黑海失事而亡。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唐人在《金陵春梦》中主要对现当代史进行了批判和思考,是其政治立场的充分展现。但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倾向的产物,毋宁说,是作家在掌握了大量史实的前提下,以丰富的材料和形象的塑造进行发言。该书以批判
蒋介石为首的
中国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独大为主题,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中国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艺术特色
《金陵春秋》之所以特别广受欢迎,与其章回体形式、生动流畅的文笔、起伏有致的情节安排、贯穿全书的鞭鞑政治的勇气、社会正义感和由上述特点构成的知识性、
可读性密切相关。全书共八册,每册都有四十回,以时间为线索,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蒋介石的全貌。
作品影响
唐人于一九五八年初完成了这部八卷巨著后,港澳和海外的刊物纷纷登载,上海文化出版社仅“内部发行”就先后印刷五次,发行量达二百余万册,但仍难以满足读者的要求。《金陵春梦》在当时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引起极大轰动,他所写的《金陵春梦》,只广东出版社的数量,在一年内便得一百万本以上。唐人凭借《金陵春梦》一书闻名海内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对内地读者来说,香港最出名的的作家是唐人。他的《金陵春梦》在内地有着最大的销量,尽管这二十年一直是内部发行,但他几乎是从南到北的读者所知道的唯一的香港作家,有着最高的知名度。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时任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于1955年底在该书的“序”中说:“《金陵春梦》在报上刊登迄今,已经三年多了;不独港澳读者对这个连载极感兴趣,海外侨报也纷纷转载,数年于兹。唐人先生自己说:《金陵春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他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像说书先生那样描绘而已。广大的读者们,则认为《金陵春梦》不但生动活泼,刻划入微;它的真实性,尤其值得推崇和信赖”。
媒体人
贺越明评价道: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若论中国大陆最有吸引力的文学读物,唐人这部《金陵春梦》绝对名列前茅。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是一个长时期里描写“蒋家王朝”从兴盛、衰竭到迁台的唯一作品,还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高级干部才可购买,“内部发行”更增添了稀缺性和神秘感。谁能有本书觅得此书一阅,在书友中便足以夸耀一番。而该书作者唐人尽管身处
香港特别行政区,但在内地的名气之大,实在不亚于有“八亿人民一作家”之称的浩然。
历任新华社总编辑、
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的
范长江十分赞赏唐人写的《金陵春梦》,还用红铅笔作记号,写了不少眉批、注释。他认为这是一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蒋家王朝”覆灭的历史记载。中国人民革命的经验,可供亚非拉
殖民地、半殖民地,封建、半封建的国家的人民参考,并有深远的影响。
负面评价
曾担任《金陵春梦》的责任编辑吴光华指出,作者在描写
蒋介石这个把中国人民推向灾难深渊的独夫民贼时,由于夸张而使得形象漫画化了。漫画化的结果,便是人物形象浅,缺乏思想深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著名作家何慧认为,由于《金陵春梦》不是蒋介石本人的忏悔录,从蒋介石个人来说,因内心考证不足,作品的价值就失去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