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隶属于中国医科大学。其首任院长为司督阁(Dugald Christie),现任为孙思予。
医院前身是1883年由
英国医学博士司督阁在盛京(今沈阳)创立的盛京施医院,是东北地区第一家西医院。1949年被中国医科大学接管,并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在建院120年时更名为“盛京医院”。
医院设有南湖、滑翔和沈北三个院区,均位于
辽宁省沈阳市,总建筑面积达69.2万平方米,医院员工共7394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49人,含聘任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937人;编制床位6750张,年门急诊量471.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25.9万人次,年手术量10.9万例。年总收入超过30亿元。
2018年12月4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2020年5月,入选辽宁省具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
医疗机构名单。截至2022年,医院拥有
消化内科、急诊科等19个临床重点专科,成立包括辽宁省内镜诊治中心、辽宁省康复医学中心等共计17个特色医疗中心,且拥有1个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2021年度
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排行第33位。
历史沿革
创办初期
1881年7月,英国医学博士司督阁接受
苏格兰教会邀请,远赴中国开展医疗布道工作。1883年司督阁来到盛京并创立了
东北地区第一家西医诊所——盛京诊所,后逐步扩大为临时医院,因其初期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慈善医疗,而被百姓成为盛京施医院。
1892年司督阁在盛京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盛京医学堂”,并于1890年医院择址重建。1900年6月30日,盛京施医院因义和团运动而被全部烧毁,直至7年后才于
沈阳市小河沿附近全部重建完成。
1912年在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支持下,盛京医学堂扩建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高等学校——
奉天医科大学,盛京施医院为其实习医院。
合并及更名
1948年盛京施医院被
中国医科大学接管,并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69年,为响应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并在其基础上成立滑翔院区。
2003年,在中国医科大学举行的建院120周年庆典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宣布更名为 “ 盛京医院” 。
稳步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成为奥运沈阳赛区唯一定点医院。2016年,医院完成了三院区一基地的建设布局,即南湖、滑翔、
沈北新区三个院区和本溪高新区的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2019年,医院成为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综合类),次年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东北),是国家首批、东北唯一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单位。2022年,医院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承担了对
辽宁省省内外其他地级市和
县级市的
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任务。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截至2023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有南湖、滑翔和沈北三个院区,总
建筑面积69.20万平方米。医院员工共7394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649人。编制床位6750张,年门急诊量471.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25.9万人次,年手术量10.9万例。
南湖院区
南湖院区位于辽宁省
沈阳市沈河区
三好街36号,南湖院区始建于1883年,总占地面积36.5万平方米,承担着区域重症患者的会诊、急救及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的培训等多重任务。
滑翔院区
滑翔院区位于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39号,始建于2002年,
建筑面积125.9万平方米。滑翔院区开创了康复医学中心、血液病医疗中心、临终关怀科和宁养院等特色医疗服务,开放床位2200张。
沈北院区
沈北院区坐落于
沈北新区蒲河大道16号,总规划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沈北院区以慢性病康复诊疗为特色。医院配备多个综合医疗单元,一期门急诊病房楼,设置了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等科室,还涵盖了
手术室、
放射科、超声科、内镜诊治中心、
输血科、病理科、
检验科、神经功能科、心功能科等支撑科室。二期的康复中心楼包含康复治疗室,普通病房及VIP病房。
盛京科创中心
盛京科创中心为医院的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位于辽宁省本溪市高新区“中国药都”,具体地址为中国辽宁省本溪经济开发区木兰路7号,建筑面积15.21万平方米。
医联体
2009年11月,医院成立“盛京医疗联盟”,从2015年起在联盟内部逐步推进多个专科联盟的建立。截至2022年底,联盟医院已扩展至9省区共115家,专科联盟达到28个,覆盖510家医院。医院还同步打造了省、市、县三个层级的“医疗联合体”,助推“分级诊疗”落地实施,为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设施设备
截至2023年4月,医院拥有各种医疗和科研设备共17600余台(套),其中包括第四代达芬奇
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daVinci Xi、中国首台正式安装使用的GE SIGNA PET/MR、
亚太地区首台GE Discovery PET/CT Elite、
东北地区首台光谱CT、东北地区首个全自动化生物样本库、基因测序平台、
激光共聚焦
显微镜、3.0T磁共振、能谱CT、伽玛刀、医用
直线加速器、平板DSA、3D-4D彩超、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系统、大型生化免疫整合系统、自动采血流水线系统、超高清3D腹腔镜和共聚焦电子内镜等高端设备。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参考文献:
重点科室
截至2023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有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204个,其中包含1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42个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消化内科
截至2023年4月,医院消化内科共有3个病区,500余张床位,其中内镜诊治中心面积5000m2,拥有医护人员153人,年接诊患者近8万例次,其中超声内镜年完成8000余例诊治操作,中心年完成ERCP、EUS及其他内镜下治疗万余例。该科已建立了包括消化内镜亚专科、
炎症性肠病亚专科、
胰腺疾病亚专科、肝脏疾病亚专科、胃肠动力亚专科、
幽门螺杆菌亚专科、消化重症亚专科等在内的多个亚专科。
肿瘤科
截至2023年4月,肿瘤科共有床位460张,现有医护人员 3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 42%,中级职称占比达 40%,博士学历占总人数 70%以上,科技人员占比82%。下设肿瘤外科(乳腺肿瘤外科)、乳腺肿瘤内科、头颈胸部肿瘤内科、消化肿瘤内科、儿科肿瘤及泌尿系
骨肿瘤内科、
放射治疗病房以及肿瘤研究中心。保乳根治术、前哨淋巴结
活检术、
乳房重建、乳腔镜技术及上肢
淋巴水肿治疗是科室特色技术。
急诊医学科
截至2023年4月,该科室分南湖、滑翔、
沈北新区三个院区,共有医生73人,护士192人。科室工作面积达7500平方米,分为环岛式设计的急诊急救诊疗大厅、抢救室、重症监护室、中毒急救病房、日间病房、创伤病房、动物咬伤诊室、缝合室、
洗胃室和急诊
手术室等功能区,配有各种大型的急救设备。
该科室年就诊量达22-24万余人次,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95%以上。EICU年出院患者4000余人次,危重患者比例达60%以上。科室擅长心肺脑复苏、急危重症的诊治、急性中毒的救治、各种外伤和
多发伤救治等方面。自2006年以来,成功地开展了血液净化(包括
血液灌流、CRRT、血浆置换),床旁超声、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双重血浆吸附技术(DPMAS)等重症核心技术,为多类危重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普通外科
截至2023年4月,该科室共有医护人员321人,其中医生122人,护士199人。科室已形成了胰腺甲状腺外科病房、胆道外科病房、胃肠营养减肥外科病房、结直肠肿瘤外科病房、肝胆脾外科病房、肝胆移植外科病房、血管外科病房、结直肠肛门病外科病房、胰腺内分泌外科病房、结直肠疝
微创外科病房等共计12个独立专业病房,辐射南湖、滑翔、沈北三个院区,开放床位近500张,年手术量达15000余例。其中微创技术是该科的特色优势。
感染病科
该科室创建于1953年,为
东北地区排名第一的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心,也是东北地区三甲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专科,截至2023年4月,该科室现有医生30人、护士41人,床位150张,设有专业的传染病门急诊、
肝病特色门诊、三个感染性疾病、肝病住院部和临床实验室。
该科室致力于危重症传染病、重症感染性疾病和重症肝病的救治工作,涉及小儿、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传染病治疗,并在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重型
疟疾、重症
肝炎、儿童和孕产妇传染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该科室同时负责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救治,以及国际重要会议的医疗保障。此外,该科室还是
辽宁省涉外人士的传染病、
寄生虫病和肝病的诊治中心。
妇科
该科室于2010年被卫生部批准为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截至2023年4月,拥有9个病房,床位数620张。妇科共有医生194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博导8人,硕导26人,著名专家9人。该科室擅长以
微创技术为先导的全面妇科技术,包含腔镜微创手术、阴式微创手术、盆底功能障碍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恶性肿瘤非手术综合治疗等。
产科
该科室创建于1953年,是卫生部第一批产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截至2023年4月,两个院区(南湖、滑翔)共六个产科病房和两个分娩室,床位数 255 张,年门诊量达 24 万人次,分娩量1.5万余人次。开设普通产科门诊、产科专病/专项门诊:双胎门诊、优生咨询专科门诊、复发性流产门诊、胎儿医学门诊、分娩镇痛专科门诊、妊娠期高血压门诊、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门诊、胎盘疾病专科门诊、宫颈机能不全与早产专科门诊、高龄妊娠专科门诊、妊娠并发症门诊等。
新生儿专科
该科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
小儿科系之一,截至2023年4月,共有医护人员186人,其中医师49人,护士137人。科室拥有床位230张,年收治病人数达4000余人次,包含
早产1500余名,极低出生体重儿500余名,超低出生体重儿160余名/年,早产儿的总体存活率达99.5%,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接近95%。
新生儿专科拥有现代化诊疗及监护设备共500余台件,已建立了完整的亚专科体系(包括
脑损伤、呼吸、心血管、营养、感染及
黄疸),率先在中国开展肺功能在新生儿出生早期的临床应用,首次提供了中国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出生早期肺功能的正常参考值,主持并制定了中国新生儿的常频机械通气常规,最早在中国开展MRI的临床应用。
儿童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儿童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82年,是中国首批建立的
小儿科急救中心之一。2010年成为卫生部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科室共有115名医护人员,包含38名医生和77名护士,拥有45张重症床位和20张普通床位,每年约收治2000余名危重患儿。
小儿呼吸内科
小儿呼吸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首批入选全国儿童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全国共12家示范单位),全国儿科最早临床药理基地之一,全国儿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合作单位之一,
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目前拥有120张床位,医生总数达37人。
小儿消化内科
小儿消化内科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儿科消化专科病房之一,拥有床位45张,专科病房使用面积630m2,年专家门诊量3万余人,年收治患儿2100余人。消化儿科已逐渐细化为肝胆胰组、胃肠组、内镜组三个亚科。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创建于1956年,201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专科,2020年与盛京医院儿内科、发育儿科共同获批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东北地区),现有床位193张,设小儿普外、小儿胸外科、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外科等三级学科。
中西医结合脾胃科
中医科始建于1951年,2011年科室获批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脾胃病)。截至2023年4月,科室门诊诊室15个,分布在南湖、滑翔及沈北院区,下设中西医结合病房,病房床位60张。现有医生22人,护士2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
医学影像科
截至2023年4月,该科共有员工44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9人;科室在中国率先开展介入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新技术,已形成以心血管影像诊断、腹部影像诊断、
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骨关节影像诊断、产前及小儿影像诊断、
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和数字影像研究及介入放射学为骨干的多分支科研体系。
病理科
科室承担医院的组织
病理学、细胞学、尸体解剖、分子病理检测及省内外病理会诊等临床及教学工作。2014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截至2023年4月,科室共有在岗人员71名,其中诊断医师35人,技术人员28人,辅助人员8人。
临床药学
科室由药品供应、药品调剂、医院制剂、临床药学、药学科研五个单元组成,下设20余个部门,负责承担医院的药品管理及供应保障、药品调剂、医院制剂生产和检验、临床药师培训、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及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截至2023年4月,拥有职工285人,其中博士(后)13人,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
临床护理专科
截至2023年4月,科室拥有护士346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3098名,占全院护士的90%。教授/主任
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 19人;博士生导师 1人、硕士生导师 9人,获取硕士学位 30人;担任
中华护理学会专家库成员10人,省、市级护理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35人次。
骨科
骨科于1958年成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点
医疗机构,2021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建设项目。成人骨科涵盖关节外科、
脊柱外科、脊柱
微创外科、运动医学、创伤骨科、手足外显微外科、骨与
软组织肿瘤学7个亚专业与7个病房单元的综合骨科。
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健委小儿
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11月,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0人。重点实验室近30年来定位于转化应用研究,对常见先天畸形的发生机制、
胚胎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出生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尤其在
肛门直肠畸形、
神经管畸形和发育性脱位等方面拥有优势。
医学成果
医学实践
超声内镜微创治疗
孙思予带领内镜诊治中心的团队成员率先提出并发展了多项内镜超声(EUS)引导下微创诊治技术,如经超声内镜引导下
消化道胆系吻合、肠道吻合等,并针对性研发植入器、支架、锚定等装置。为胆系疾病及消化道梗阻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在中国率先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血管介入诊治,如肝门静脉测压、血管弹簧圈及组织胶置入术、门静脉循环
肿瘤标志物测定等;牵头制定多项中国、国际指南和规范,创立以EUS为核心的诊疗体系并应用于临床,为中国数千名内镜医生提供培训,并受邀前往
印度、
泰国、缅甸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技术指导。
毒物的检测
医院附属的辽宁省中毒中心拥有气相和液相
质谱仪进行毒物的检测,接受省内各地送检的各种中毒标本,能对多种常见毒物、药物及其
代谢产物进行快速筛测,为中毒患者早期合理救治提供实验依据,使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每年累计收治各类中毒患者3万余例,在
百草枯中毒诊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成功开展经中消化道洗涤菌群移植技术
“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功能菌群,然后移植到患者消化道,通过重建患者
肠道菌群而实现对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目前洗涤粪菌移植技术在中国仅有少数
三级甲等医院能够独立开展。洗涤菌群移植技术主要用于难治性疾病的挽救治疗,治疗适应症包括: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伪膜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重症
炎症性肠病、
糖尿病伴重度
胰岛素抵抗、重症过敏性疾病、顽固性便秘及腹泻、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等。2023年4月,盛京医院第二消化内科病房主任郑长清、医生桑力轩团队,成功完成2例患者洗涤菌群移植技术,成功治疗1例重症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及1例难治性放射性肠炎患者。
成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
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2年起开始率先在省内开展完全由重症医师完成的ECMO技术治疗,挽救了数名危重病患的生命。2022年,医院被
中国医师协会授权为中国首批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示范中心,并成为首批国家限制类技术-体外膜肺氧备案单位,2023年,盛京医院第一重症监护病房为两例极其危重患者完成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建立。
局麻下的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是中国及国际最新开展的脊柱
微创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式手术以及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相比,UBE技术具有手术视野范围更大、组织结构辨别更方便、对
肌肉组织创伤小、感染率低、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而且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确切,适用于颈椎、
胸椎、
腰椎的退行性病变,还可以在镜下做椎间融合,在治疗
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需要进行椎管减压的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适用于一些高龄、需要减压融合或者翻修等特殊病例的微创处理。2023年,盛京医院成功为一位83岁的高龄患者采用局麻下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BE)来完成腰椎椎管扩大减压。
医学贡献
乳房重建假体的研究
医院肿瘤外科大力开展日间手术和日间诊疗,开展了多种前沿手术治疗新技术,保乳根治术、前哨淋巴结
活检术、乳房重建、乳腔镜技术及上肢
淋巴水肿治疗是科室特色技术。作为组长单位围绕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牵头开展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利用3D扫描技术结合临床
大数据设计适合亚洲女性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专用假体,获批国家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填补了国际上无乳房重建专用假体的空白。
创建“早产儿产时联合救治”模式
医院
产科学系统性开展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孕前评估、
妊娠期预防性、紧急、救援性宫颈换扎术等,形成了早产预防、救治的孕前、妊娠期全孕期闭环管理体系,创建“早产儿产时联合救治”模式,即早产儿
分娩时,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同时在
手术室、分娩室对其进行救治,立即进行早产儿
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措施。
教育科研
教育
医院教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隶属于中国医科大学。医院拥有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着800余名
博士研究生、170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住院医师和50余名专科医师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中国医科大学2000余名学生的临床理论课、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近2.5万学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年培训量近6万人时。
关联院校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于1948年被中国医科大学接管,为其
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
瑞金市的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
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学校在职教职工17908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6.73%,全校正高级986人,副高级186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372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566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8839人,其中博士生1362人,硕士生7051人,普通本科生9602人,外国留学生824人。
科研
2022年,医院共获242项课题,资助经费达7316.48万元,其中,1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工信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课题、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完成2项成果转化;新增11项发明专利,其中1项为国际发明专利;发表809篇SCI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其中25篇高影响力论文(中科院1区,
影响因子10分以上);在
东北地区率先开设科研门诊;拥有配备自动化存储系统生物样本库。
重点学科
盛京医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
核医学。13个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内科学(传染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
小儿科、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外科学(神外)、妇产科学、眼科学、
麻醉学、口腔
临床医学;
医院具备开展药物
临床试验资质的专业32个,具备开展器械临床试验专业65个,近三年共承接项目325项, 其中药物临床试验225项,与近200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该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设放射(含介入病房)、超声和核医学三个亚专业,均为二级学科建制。现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省医学影像中心、是
辽宁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及辽宁省周围血管病与肿瘤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及辽宁省产前诊断中心所在地。获批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医学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及
沈阳市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
科室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20项;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承担科研课题67项,其中包括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子课题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5项等重点项目。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医院拥有26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包括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料来源
杂志期刊
医院编辑出版《Endoscopic Ultrasound》《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国际儿科学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现代医院管理》共六本学术类医学期刊,在中国及国际公开发行。其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收录。
《Endoscopic Ultrasound》是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中心与法国Paoli-Calmettes研究所于2012年联合创刊,于2014年被SCI收录,2021年影响因子达到5.275,位于中科院1区,目前为国际内镜超声学会、欧洲超声科学委员会、亚太内镜超声工作组和拉丁美洲内镜超声学会官方杂志。杂志主要内容涵盖内镜超声(EUS)、支气管内超声(EBUS)、腹腔镜和机器人下超声领域相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国医科大学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的国家级
学术期刊。该刊于1990年创刊,1998年改版为《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该刊为集放射、超声、核医学为一身的综合临床医学影像学科的杂志,被《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1994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主办,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该刊是中国儿科急诊危重症医学领域唯一学术期刊。2018年入选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是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
美国《
化学文摘》、
波兰《哥白尼索引》、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多家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曾荣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
二等奖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连续10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
优胜奖及管理
优秀奖。在辽宁省编辑知识竞赛中多次获奖。
《
国际儿科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原刊名为《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6年第1期起更名为《国际儿科学杂志》。杂志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单位是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2006年在国际系列杂志中率先加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刊登反映国际儿科学领域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综述、论著、临床应用研究等,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
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知网、中国
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创刊于1998年,是由辽宁省药学会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同主办的、在中国及国际
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论著、
临床药学、安全用药、综述、
药事管理、短篇报道等。其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国外权威数据库收录。
《
现代医院管理》是国家级、医院管理类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科大学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创刊于2003年。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收录。
声誉与排名
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获得中央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3月8日,获得“
辽宁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中,该院综合排名第40名。
医院综合实力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在2021年度排名第33位。
在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在专科声誉排名中小儿外科排名第6名,变态反应排名第9名,小儿内科排名第10名。在
东北地区耳鼻喉科、妇产科排名第1,综合排名第2。
2021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称号。
院内专家
赵玉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先后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妇女代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科技工作者,
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等称号;兼任中华医学会
医学信息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主要从事医学信息学、
精准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相关教育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
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和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等,累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次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
特等奖、
一等奖,承担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孙思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消化内镜
微创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及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率先在中国外建立了一整套以内镜超声为中心的全新微创诊疗体系,创办SCI收录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并担任总编辑,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发表280余篇论文(其中15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5部专著(其中1部为英文),获得16项中国及国际专利,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
三等奖6项。
吴安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以第一完成人共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辽宁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
刘彩刚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辽宁省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诊治培训基地负责人、辽宁省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纽约科学院特邀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百余篇文章,他引千次;以第一完成人获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致力于
乳腺癌术后
乳房重建等综合治疗,在中国率先实施开展上肢
淋巴水肿的微淋巴管
微静脉超显微吻合技术;作为Leading PI主持多项国际和中国注册
临床试验。
王维林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辽宁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曾任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小儿肛肠外科学术带头人,获得首届辽宁名医、
中国医师奖和国家名医卓越建树奖;带领的研究团队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子课题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
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发表260余篇论文(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小儿排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张金哲小儿外科学第二版》等专著。
郭启勇
原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
放射科主任。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顾问,
辽宁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一届和第三届委员会会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分会第一届副会长,辽宁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医师分会会长,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院“先声杯”优秀院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最高奖项“
中国医师奖”和亚太腹部放射学会金奖等。
杨清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科带头人,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特聘教授、教学名师,
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现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兼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分中心主任、辽宁省妇科疾病及妇科内镜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曾任辽宁省医学会
微创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
妇科学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及精准治疗,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及保留生育力的微创治疗,主持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研究课题,获10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参编和主编10余部专著。
资质认定
医院是1991年全国首批通过
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医院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成为奥运
沈阳市赛区唯一定点医院。
参考资料
科室导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