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1945年8月-),原籍河北束鹿,1945年8月出生于甘肃平凉,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1964年赵季平考进西安音乐学院,1970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这期间,他用了大量时间研磨
秦腔、
碗碗腔、眉户和陕北民歌,并和
京剧、
豫剧、
山西省民俗音乐进行对比。这段经历成就了其对民间
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以及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1978年,赵季平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两年。
1983年,赵季平为电影《
黄土地》
配乐,由此与影视剧音乐创作结缘。先后为多部影视剧创作音乐,1988年,为电影《
红高粱》创作《颠轿歌》《
酒神曲》以及《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凭借为《红高粱》所作的音乐获得第八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之后,他先后为
张艺谋、
陈凯歌、
周晓文、
叶鸿伟、
何平、
刘镇伟等多位导演的多部影片创作电影音乐。其中凭借为《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所作的音乐获
法国“
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凭借为影片《孔繁森》创作的音乐获得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电视剧
音乐创作方面,赵季平同样有着不凡成绩。凭借为《水浒传》创作的音乐,获得第16届“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音乐奖,其中《
好汉歌》获得最佳歌曲奖。凭借为影片《嫂娘》创作的音乐,获得第18届电视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
赵季平还创作了多部交响乐、管弦乐作品。《风雅颂之交响》入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并获“
江苏省文华大奖”。交响乐版《乔家大院》由中国爱乐乐团于2007年在北京首演,深受各大乐团青睐,在各地的各个乐团均有演出,演出效果较好。其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歌曲八首》在2011年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还先后成为各类演出和
声乐比赛的常演曲目。
赵季平作为中国影视音乐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乐坛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他先后出任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中华之光—-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大奖。2018年10月,赵季平被聘为
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2023年2月,赵季平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5年,赵季平生于甘肃平凉,其父是长安画派创始人
赵望云。赵季平从小就趴在画案旁看父亲作画,但他更着迷的还是音乐,一听见
钢琴声就走不动,一听到
秦腔、
京剧演出的锣鼓声,心里就有种莫名的冲动。小时候,他到
马衙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参加活动,听见钢琴声,就趴在窗户上看,学校隔壁有个歌舞剧院,他常常趴在墙上看他们排练,把曲子记下来教给院里的小朋友。大家学会后,他拿筷子当“指挥”。六一节,老师让每个同学说自己的理想,他说长大要当音乐家。因为父亲非常喜欢听戏,跟很多演员关系很好,
尚小云每个礼拜天都会到他家去玩,他跟
尚长荣在一块玩。赵季平的大哥是中国知名的
大提琴演奏家,大他8岁,哥哥经常在家练琴,他就在一旁听。哥哥给他讲许多音乐故事,讲曲子的结构以及表现的内容,哥哥不在的时候,他会偷偷去拉琴,对音乐非常痴迷。在这种耳闻目染的氛围中,他对传统音乐非常熟悉,有很深的印象。
1958年,他小学毕业想报考音乐学院,因为父亲是
右派,属于“黑五类”,虽然分数高,仍然被拒之门外。后来,他在西安三十中学读初中,学校的方强老师组织了一个音乐小组,从作曲到简单的歌曲创作,到试唱练耳,包括音乐作品分析,都做了系统的教育。方老师的教育,使得他对音乐内涵有了深刻认识,也成为他的音乐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初一时,他在方老师指导下写下了人生第一个作品,接着他在方老师指导下写下第二首歌曲《粮食钢铁两件宝》,方老师把歌曲拿到课堂上,交给全校同学。受到鼓励的他,与同学们一起创作了一首组歌,在元旦晚会上唱给全校师生听。1961年,他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有一门民歌课,老师要求每个礼拜必须背几首民歌,他背了很多民歌,这些民歌的积累,对他后来的创作起了很大帮助。
积淀音乐素养
1964年他考进
西安音乐学院,因为作曲系停办,他转入民乐系,在此期间,跟随
郭石夫、
屠冶九、
饶余燕等老师学习作曲。在学校乐队排练时,他注意乐队的配器,以及声部的特点、乐队的和声,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作曲的追求。他先后创作了歌曲《越南人民打得好》、弹拨乐《战风沙》、表演唱《誓师大会开得好》,以及大合唱《革命青春赞歌》等作品,但没过多久,文革爆发。文革期间,他自己在琴房里听东西,并没有间断自学,还尽自己的能力保护老师。
1970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因为他在学校学的都是西洋作曲技法,父亲鼓励他到民族音乐的老窝子里去学习,会有巨大的好处。这期间,他指挥
秦腔《
红灯记》不下百场,从城市到乡村,从
西安市到
陕北地区,走遍陕北10多个县。下乡演出之余,他用了大量时间研磨秦腔、碗碗腔、眉户和陕北民歌,并和
京剧、豫剧、
山西省民俗音乐进行对比。这段经历成就了他对民间
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以及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1978年,已经工作8年的赵季平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两年。他用8个字总结:如饥似渴,胜过5年。
他看到父亲从丝绸古道写生回来创作的一幅幅国画山水,觉得画中充满了音乐的空间。1979年至1983年,他先后创作了多首音乐作品,如
双簧管与乐队合奏曲《陕南素描》、
琵琶协奏曲《祝福》、交响乐《
秦川抒怀》、民族管弦乐《长安社火》,以及交响组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舞剧《秦俑颂》等。
与影视剧结缘
电影音乐
1983年年底,准音乐电影《
黄土地》筹拍,影片需要穿插大量的民歌。经由
西安音乐学院老师推荐,
陈凯歌导演找到了赵季平,在听了《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后,决定邀请赵季平为影片作曲,由此与影视剧
音乐创作结缘。他与
张艺谋、陈凯歌、
何平等人去
陕北地区采风。他们在陕北跑了很多地方,从
延安市到
安塞区,再到青化砭,在陕北农村待了一个多月。回来后,他很快写出了《女儿歌》,歌曲在剧组播放后,感动了许多剧组成员。张艺谋决定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让赵季平作曲。在插曲《
酒歌》中,他采用陕北安塞民歌元素,粗犷的原始感打动很多人。《
黄土地》让他与影视剧结缘,也开启了他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音乐创作的旅程。1985年,赵季平担任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之后两年,他先后为《你的微笑》《黄河在这儿转了一个弯》《老井》《大阅兵》《月月》《
千古一帝》等多部影片
配乐。
1988年,他为电影《红高粱》创作音乐,他感觉电影音乐应该在渲染上强烈一些,要能把人心抓住,让人波动起来。电影拍摄之前,他完成了《颠轿歌》《
酒神曲》以及那首《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中,他采用了当时具有先锋性质的‘音块写法’,用36支
唢呐模拟人声呐喊,唢呐声里又融进笙。曲调融入打夯歌的素材,行腔采用
山东省地方戏曲柳腔和茂腔,加上
秦腔、花腔的唱法,配器演唱与音乐,都与传统音乐大相径庭。音乐体现了中国人内心一往无前的激情。《颠轿歌》的灵感来源于河南民歌《
抬花轿》,在创作《酒神曲》时,他注重表现
中原地区男人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子汉气概,通过粗犷、酣畅的曲调和自然的人声演唱,透露出一种力量和快乐。他凭借为《红高粱》所作的音乐获得第八届“
红腹锦鸡”奖最佳作曲奖。同年5月,
首都体育馆以《红高粱》为题举行大型文艺晚会。之后,他先后为
张艺谋电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
活着》、
陈凯歌电影《
霸王别姬》《
风月》、
周晓文电影《
秦颂》、
叶鸿伟电影《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何平电影《
炮打双灯》、
刘镇伟电影《
大话西游》、
陈国星、
王坪联合导演的《
孔繁森》等多部影片配乐。1992年,为
孙周导演的
剧情《
心香》
配乐,并荣获
小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电影《菊豆》里留给音乐的空间很小,他根据影片的特定要求,巧妙的运用具有独特音色的古老乐器埙的独白,仅以一首淳朴单一的童谣作为主导性音乐,构画出影片的艺术特色。《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他的音乐构想、写作方式、乐队编制都打破常规,他创新地选取
京剧西皮流水的过门,加工成循环往复的主导音乐,与画面结合得十分生动贴切。《
秋菊打官司》里,他让老艺人们弹
月琴,并配上
碗碗腔,与电影的整体氛围极为贴合。而在影片《霸王别姬》里,他以立体思维创作音乐,大段使用复调音乐手法。并将京剧音乐素材、
昆曲音乐素材与管弦乐队的手法有机融合在一起,为特定的戏剧人物艺术形象的表现、内心世界的刻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影片《
炮打双灯》讲述了深宅大院里的主仆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为了对自己以往电影音乐模式有所突破,采用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通过对管弦乐队丰富音乐色彩和表现能力的发掘,烘托气氛、表现故事,使得
音乐创作与电影手法达到高度融合。在电影《
秦颂》中,他借鉴了黄河流域一带的曲调,把音乐做得非常朴素。但是结构较大,导演
周晓文认为音乐起了连接情绪渲染、连接人物关系、叙事、装饰审美等诸多功能。《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他使用
榆林市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腔山歌作为全片的音乐素材,使得音乐具有
西北的艺术特色。他凭借为此片所作的音乐获
法国“
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1990年,赵季平为抗战片《
黑山路》、喜剧片《
现世活宝》进行
音乐创作。
赵季平为《大话西游》创作音乐时,剧本还未成型,故事荒诞离奇,他感觉无从下手。于是他去片场找灵感,结果看到的却是挂满肠子、内脏的场景。他根据
卢冠廷谱写的主题曲旋律,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
配乐工作。在乐曲里,他在钢管、弦乐、木管等西洋乐器的基础上,精心搭配了
二胡和萧,增添古典风韵。他怕电影出来坏了自己名声,特意叮嘱片方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
影片《
孔繁森》拍摄时,影片的艺术指导陈凯歌在看过样片后,非常激动,执意推荐赵季平为影片作曲,这时的赵季平已经是
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并兼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电影音乐学会会长等职务。
西藏自治区当地
民俗音乐民歌《吉祥》有
藏族载歌载舞的感觉,细听之后有一丝伤感的味道。他在听过由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陈翔宇收集到的这首曲子后,保留了曲子的根,但是放慢了三四倍,悠远、神圣的感觉立即突出了出来。在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赵季平凭借为影片创作的音乐获得最佳音乐奖。
电视剧音乐
在电视剧
音乐创作方面,赵季平同样有着不凡成绩。1994年,他为中国台湾导演
赖水清执导的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作曲,又为中国香港导演
李添胜执导的电视剧《
射雕英雄传》谱曲,之后为李添胜的多部电视剧集配乐,如《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雪山飞狐》等。他还先后为《大秦腔》《康熙微服私访记》《水浒传》《嫂娘》《笑傲江湖》《
大宅门》《
天下粮仓》等多部电视剧
配乐。
其中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的制片主任
张纪中邀请赵季平创作音乐。赵季平在
山东省西南一带采风待了一个多月,并与张纪中一起仔细研究背景音乐的烘托,以及在何处如何丰富歌曲等问题。《
好汉歌》的音乐素材取自于郓城民歌《呀儿哟》和单县民歌《王大娘补缸》,并没有用传统歌曲的开头,转而用打击乐与民间戏曲相结合,经由
刘欢演唱,匪气不过分,又不中规中矩。凭借为《水浒传》创作的音乐,获得第16届“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音乐奖,其中《好汉歌》获得最佳歌曲奖。同年,他凭借为影片《嫂娘》创作的音乐,获得第一届
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
在创作《
笑傲江湖》主题曲时,赵季平考虑到老版《笑傲江湖》中的《沧海一声笑》与“好汉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便把《笑傲江湖》主题曲定位为既能感受到江湖难平危机纠纷,同时又优雅大气。
电视剧《
大宅门》共有24段音乐,涵括主题歌、片头曲、人物
主题音乐、背景音乐等。主题曲揉进了京韵大鼓、
京剧、评剧、
豫剧、
梆子等戏曲元素。赵季平为电视剧《
乔家大院》作曲,数次深入山西沂州、
河曲县一带采风,在
晋中市观晋剧,
晋西南听蒲剧,特别是主题曲《远情》,运用了晋胡和二股弦这两件地方特色乐器伴奏,将晋商
乔致庸的形象凝结成一个地域乃至时代的缩影。
大型音乐作品
电视剧《大宅门》之后,赵季平在音乐创作的路上不断前进,他根据电视剧音乐创作了管弦乐作品《大宅门写意》,为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混合编制。作品采用京剧的音乐元素,扩展为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后来他还将这部作品写成交响乐。
199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委约他创作献给首都迎接千禧年贺岁的交响乐作品,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曲:2000》。之后赵季平与台湾舞蹈编导
刘凤学合作创作舞剧音乐《大漠孤烟直》。同年,由其创作的《第一交响乐》获得首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铜奖 。
2003年3月他应邀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地举办了《乐坛神笔——赵季平专场音乐会》。
2004年,赵季平参与团队合作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
组曲《华夏之根》,负责创作“古槐寻根”,这个作品后来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民族乐团必演曲目之一,他把手稿捐赠给了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赵季平多次到南京采风,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了大量史料,他受到震动,在听过纪念馆馆长讲述
长江边发生的故事后,决定把金陵大江写到作品里。2004年3月,他完成了交响乐《和平颂》的总谱。2004年5月1日在南京艺术中心首演。同年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和平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2013年,他凭借《和平颂》获第九届
中国金唱片奖创作奖,这部交响乐作品是为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创作的。
2005年,他创作了歌曲《廊桥遗梦》,歌曲的主题来源于《
白蛇传》,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神话爱情故事的艺术歌曲。歌曲在“
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得
声乐作品大奖。
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后,他进一步将音乐改编成交响组曲,交响乐版《乔家大院》由中国爱乐乐团于2007年在北京首演,在音乐界和观众两个层面都获得认可,深受各大乐团青睐,在各地的各个乐团均有演出。次年9月,赵季平出任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2009年12月16日,赵季平当选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主席。2010年2月,赵季平被评选为
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同年4月,赵季平为南方旱灾作曲,创作了歌曲《挂牵》。
他希望中国的唐诗宋词等优秀传统文化,能用音乐去诠释,让音乐插上翅膀,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得到更好地传播。于是他陆续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八首》系列、《
诗经》中的《关雎》、古曲《
猗兰操》《别董大》《永王东巡歌》等。《唐诗歌曲八首》2011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先后成为各类演出和
声乐比赛的常演曲目。而《关》则是他将古代与现代、激情与婉约两种风格互为融合出的作品,曲调宛转悠扬,感情热烈,表现力丰富。2014年12月7日,赵季平出席北京国际电影音乐节,并作为首届
电影节的“年度人物”举行了大师讲堂。
2015年6月,赵季平当选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
国家大剧院委托赵季平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赵季平在脑海中酝酿了十年之久,最终于2017年完成。作品无论配器还是和声语言,始终流淌着中国元素。音乐深沉、委婉、细腻,构架严谨,蕴藏着大爱之意,副部主题灵动,展开部富有内心冲突,最终归结到真善美的博爱之中。赵季平以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抒写了西方交响乐,给观众带来很大惊喜。同年,他获得“中华之光—-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大奖。
2018年10月,赵季平被聘为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
近年作品
2019年10月19日,《风雅颂之交响》赵季平作品专场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音乐厅上演。音乐会选取《澳门印象》《\u003c大宅门\u003e写意—卢沟晓月》《丝绸之路幻想组曲》《风雅颂之交响》四部作品进行集中展示,通过民族音乐管弦化、交响化的艺术表达,致敬中华传统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澳门印象》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不同的音乐主题反复呈现,乐曲欢快活泼,旋律流畅动听。民族管弦乐《\u003c大宅门\u003e写意—卢沟晓月》,是赵季平为电视剧《大宅门》创作的精彩
配乐,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可谓家喻户晓。乐曲采用了京剧音乐元素和京剧打击乐,结合长气息、长线条的管弦乐,用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为观众讲述了一则具有民族魂魄、民族精神的动人故事。《风雅颂之交响》取材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分“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国风”5个乐章,该曲曾多次在国家大剧院的国家级重要演出中亮相,被业界誉为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标杆性、品牌性曲目。该曲入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并获“
江苏省文华大奖”。
同年,他为话剧《
林则徐》
配乐,主题曲大气悲凉、声声入耳,每次响起皆能将剧情推向高潮。他用极富民族色彩的音乐将
林则徐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
2021年6月,《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总谱)首发式在
西安市举行。作品集全面展示了赵季平
音乐创作的轨迹和发展、成熟的进程。
2023年5月22日,赵季平凭借为影片《
红星照耀中国》,获得第18届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音乐提名。
主要作品
电影音乐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6月8日
电视剧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6月8日
音乐专辑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6月8日
大型音乐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6月8日
其他音乐作品
荣誉奖项
音乐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6月8日
个人生活
赵季平父亲是中国画画家、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赵望云。赵季平的音乐观来自父亲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美学观。1972年,父亲给他画了一本册页,封面上写着:‘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这句话让赵季平受益终生。赵季平兄妹八人,分别是赵桂秋、赵桂敏、赵振霄、赵振川、赵季平、赵振武、赵振陆、赵保平。大哥赵振霄,是
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专家班的大提琴手。三哥
赵振川是陕西美协名誉主席,六弟
赵振陆是一位国画家,赵保平是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
赵季平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孙玲,
原姓方,祖籍安徽桐城,是明末清初大文人方以智的后裔。她的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律系,后进入
中国国民党军界,解放后被判刑,死在劳改农场。1962年夏天与赵季平相识。1971年底,两人确定关系,1972年5月24日,他们在
陕西省喜剧研究院结婚。2001年,孙玲在北京一家医院查出癌症,2002年8月19日去世。
1973年,他们的儿子
赵麟出生,在赵麟成长的过程中,孙玲担当儿子赵麟的钢琴老师。最终,赵麟考入入了
中央音乐学院。赵麟1996年毕业于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进入
中央民族乐团从事创作。2001年建立赵氏父子音乐工作室。2004年应大提琴家
马友友邀请,赴美国为马友友的新丝绸之路进行创作。先后在第二十二届、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最佳音乐奖及提名。
2006年,赵季平与成都新都川剧团的女演员
张宁佳结婚领证。结婚后,张宁佳陆续在《
人民日报》《人民声乐》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艺术评论和散文作品。
社会活动
2006年,赵季平八兄妹向
中国美术馆捐赠351幅
赵望云的作品。2018年,赵季平将其全球首张签名
黑胶唱片赠与
湖南师范大学。2023年5月26日,赵季平向母校
西安音乐学院捐赠了个人购置的第一架
钢琴,希望能激励广大学子刻苦学习,将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下去。
创作特点
他认为
音乐创作需要“三入”:身入,心入,情入。只有身入,才能走进人民的生活,才能深入人心,投入真切的情感。和百姓心贴心,去老百姓的窑洞里听
民歌,拉家常。在艺术上,与民族音乐的血脉贯通了;在情感上,与普通百姓和人民的心紧紧相连,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些情感在随后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影视音乐创作
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应该赋予电影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他认为电影音乐不但具有协调作用和媒介作用,还能揭示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他对各种类型的电影,从整体设计到细微末节的音乐布局,使每部音乐既与影片融为一体,又体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设计和鲜明的个性。并且他能捕捉到合作者对电影音乐的理解,使得配合更加默契。
民族管弦乐
1979-1990年这一时期是赵季平纯音乐创作的探索期,他自觉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当代民族音乐表现的方法与途径,《丝绸之路幻想曲》为这一时期代表作。1991-2000年是其创作的“融汇期”,除了坚持用自己的母语和母语的思维去创造,还要用融会贯通的理念来创新发展。民族管弦乐组曲《黄土地组曲》、管弦乐曲《大唐礼乐》等作品为代表。进入21世纪后,赵季平的创作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其“根植传统,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已经化为作品的灵魂。对中外各种作曲方法技法的了解和运用,对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搭配他都能轻松运用。
声乐作品创作
赵季平创作古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他在深刻领会
唐诗内容与韵律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音乐的律法、节奏、节拍与诗歌的抑扬顿挫、语音的平仄、音质的音律、诗歌的对仗与契合;人声与乐队伴奏之间合理搭配与共融,以及民族化调式与现代和声技法之间的统一。歌唱时代的作品,如《爱的怀念》《牵挂》《黄河鼓震》等,他在创作《祓谣》时,用三段体曲式结构和自然大调架构乐曲,又以五声调式赋予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作品影响
赵季平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多部影视剧创作音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国内大多数知名导演都与他有过合作。他的影视剧音乐代表中国,频频走进全球性的电影节,并获得各项国际大奖。曾经获得过
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纪录片导演阿兰·米勒,为了拍摄国际纪录片《音乐家—赵季平》,亲自带领一个九人摄制组,花了大半年时间,从
瑞士到北京、
西安市又到
陕北地区,他认为赵季平是中国音乐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中国的
约翰·威廉姆斯。
赵季平对创作的严肃追求与积极探索,正作为新时代的声音影响着民歌
声乐艺术发展的脚步,如《
断桥遗梦》已成为各大声乐比赛的常选曲目。其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优秀歌唱家的演唱让他的作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再者高校将其创作的作品引入教室,教育工作者开始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训练,催促了声乐演唱技能的发展。
人物评价
作曲家王立平评价赵季平说,“他通过自己的长期积累,突破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限制,善于在‘随’字上做文章,有了好的音乐,‘鸡’也能成为‘金鸡’,甚至会变成‘
不死鸟’”。
电影导演
张艺谋:谈及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不能不说赵季平,他就代表了这一阶段的电影音乐,他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和巨匠。
中国新闻网:作为中国影视音乐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赵季平被誉为中国乐坛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其笔下诞生的大批经典音乐作品,皆展示出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深入挖掘与娴熟运用。
人物轶事
1995年,赵季平为
吴天明的电影《
变脸》谱曲,他邀请电影导演
刘苗苗与作曲家
王西麟吃饭,向刘苗苗介绍王西麟,并说她爱护王西麟,也等于在帮助中国
交响乐。后来两人结婚,并按照
湖南省的风俗给牵线人赵季平送了一双鞋。
赵季平与历史文献片《延安回忆》总撰稿合作主题歌《天爷爷打翻了酒一坛》,虽然只有几句歌词,两人反复推敲了好久,他让
王二妮演唱,并亲自去北京录制,录音前专门为王二妮上了两个小时辅导课,3分钟的歌曲录了4个小时。歌曲制作完毕后,他又给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要求将两个有小瑕的地方迅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