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间
中原地区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对
北洋军阀发起的内战,分前后两期。由于战场是由南向北推进,因此被简称为“北伐”或“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引发
孙中山等人讨伐。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为争取中国的最高统治权陷入混战,中国进入
军阀割据时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时孙中山吸取之前的失败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和
苏联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在
广州市组建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建立黄埔军校。1926年,为了援助
湖南省的唐生智,广东
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担任总司令。北伐军从广东起兵,经过两湖、江西、浙江等数个战场的作战,连续攻占了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但此时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分歧而出现分裂,北伐一度陷入停顿。随后蒋介石控制下的
南京国民政府和
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别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重新获得动力,蒋介石遂于1928年初开始了
二次北伐。在与西北的
冯玉祥和
山西省的
阎锡山联合后,国民革命军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
张作霖从北京撤退到
东北地区,在
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炸死。张作霖的儿子
张学良在同年底宣布
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北伐正式结束。
北伐的胜利宣告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终结,客观上统一了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获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为
国民政府的建设奠定了客观条件,此后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开启了建设的
黄金十年期。
战争背景
北洋政府分裂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
南京市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
爱新觉罗·溥仪退位。随后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
北平市(
北京市),开始了北洋政府时期。1915年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受到全国抵制,孙中山组织了护国战争,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于次年病死。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
军阀割据时期。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其中皖系和直系是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嫡系。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为争夺政权,相互攻伐,先后爆发了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等军阀内战,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国共合作
随着
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随后北京、
武汉市、
广州市等地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上海市和
嘉兴市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此时的
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先后失败后,经过反思,抛弃了过去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方法,决定重组
中国国民党。同时
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使孙中山有了新的希望,他决定借鉴
苏联经验,联俄联共。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了
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赴俄国考察,10月,
苏联代表
米哈伊尔·鲍罗廷到达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
中国国民党。1923年冬,国民党先后成立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和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负责国民党改组。11月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并筹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许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建立党组织。
1924年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
广州市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文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会后
中国国民党还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习,即
黄埔军校。国共合作还使得
广东省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湖南内战
湖南是20年代初第一个宣布自治的省份,是国民政府与
北洋军阀之间的缓冲地带。1926年3月,湖南省防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与国民政府联系后起兵占领
长沙市,驱逐了
赵恒惕,宣布代理省长之职。4月,
吴佩孚任命湖南省防军第三师师长
叶开鑫为“讨贼联军
湘军总司令”,并派李卓章率部援叶。唐生智寡不敌众,被迫退出长沙,向广州求援。从形势上看,如果唐生智战败,两广革命根据地势必受到直系军阀的严重军事威胁,陷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派兵进入湖南支援唐生智。5月,国民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兼理
湖南省民政事宜及第八军军长;同时令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八旅
钟祖培部及第四军独立团叶挺部入湘援唐,吹响了北伐的前奏。
战前部署
国民革命军方面
当时北伐军为了各个击破顽敌,确定了先击破吴佩乎再消灭
孙传芳的方针,并为此制定了如下作战计划:编制四、七、八三军为中央军,唐生智为中央军总司令,直趋武汉,封锁武胜关;二、三军及驻瑞金的赖世独立第一师,为右翼军,集中攸县,朱培德为总司令,监视江西的孙传芳军;新收编的彭汉章、王天培九、十两军为左翼军,袁祖铭为总司令,集中津、洋,进出荆、沙,牵制鄂西的卢金山、于学忠等直军。
北洋军阀方面
北洋军阀的直系、皖系和奉系总兵力约75万。其中,
吴佩孚的直系军约20万人,控制着
湖南省、湖北、
河南省等省以及
陕西省和
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孙传芳的军队约20万人,控制着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和苏州五省;奉系的张作霖军约35万人,占据
东北地区各省和京津等地。这些军阀在
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控制了
北洋政府,并在
北方地区如南口和
多伦县等地对倾向革命的
国民军发起进攻。在南方,吴佩孚增兵进入湖南,试图联合西南军阀,攻击
广东省的革命根据地;而孙传芳则在赣、闽地区伺机行动。
战役过程
第一期北伐
誓师北伐
1926年6月4日,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
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随后开始组建总司令部。7月4日至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决定蒋介石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会议还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在
广州市举行北伐誓师典礼,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两湖战场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首要目标是湖南湖北,作战方针是:先肃清湖南之敌,进而会师武汉。主力击破当面之敌,相机进占长沙,以一部位于湘赣边境,监视江西的孙传芳军,掩护侧背之安全。占领长沙后,主力沿武长铁路攻略武汉并进出武胜关,以一部于湘赣边境,对孙军取攻势防御;以一部进出荆沙,相机占领宜昌、襄阳。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各部依据计划,陆续向湘南集中。向湘南集中的国民革命军7个军的兵力共有16个师、4个旅另3个团,在唐生智的指挥下分左、中、右三路准备向湖南的
吴佩孚军展开进攻。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右路军与吴佩孚军交战,右路军下辖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战勇猛,先后击溃吴佩孚军多支部队,于7月10日攻占
醴陵市。左、中路军也按计划向当面之敌进攻,虽然初期受阻,但后续进展顺利,一路攻克娄底、湘潭等地,并在中国共产党湖南党组织领导的纠察队的配合下,于7月11日攻占长沙。
国民革命军攻占陵、
长沙市,使湖南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标志着北伐第一期作战计划基本完成。北伐的顺利进军提高了国民革命军的声望,削弱了
北洋军阀的势力和影响。一些动摇游移于
广州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之间的西南地方势力,对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开始与广州国民政府联络,一起反抗北洋军阀。
国民革命军攻占醴陵、长沙后,
吴佩孚令两湖地区吴军暂取守势,同时以豫军一部南下增援两湖。吴军利用
汨罗江和
洞庭湖的有利地形,固守
平江县至岳阳一线,企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进。国民革命军则乘胜追击,攻克浏阳、湘阳、益阳、常德等地,与防守罗江的吴军对峙。8月,
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歼灭汨罗江北对峙之敌,随后进攻武汉。8月19日,右路军第四军投入攻击,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与第三十六团一同攻克平江,随后会师夹击汨罗江防线的吴军,最终取得大胜。
吴佩孚的势力被逐出
湖南省,国民革命军先锋进入湖北。8月26-31日,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经过汀泗桥、贺胜桥两场战斗,歼灭吴佩孚的精锐部队,直抵武昌城下。9月3日,国民革命军开始围攻武汉,最终于10月10日占领武汉,两湖战事结束。
赣闽浙苏战场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对
江西省的
孙传芳军发动攻势。国民革命军在江西战场的作战方针是:分三路入赣,以第二军为一路,进攻
赣州市、
吉安市;以第三军为一路出
萍乡市,进攻
宜春市、
香樟木,进取
南昌市;以第六军为一路出
修水县、
武宁县,截断南浔路;作战目标是南昌、九江。9月6日,国民革命军攻克赣州、萍乡,国民革命军中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政治工作人员全部深入阵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民革命军在江西进展顺利之时,孙传芳支援江西的主力也已到达。9月19日,
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攻占了南昌,随后
孙传芳军集结重兵意图夺回南昌。
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第一师不听从命令,师长
王柏龄贪生怕死,率先从南昌逃跑,加上各军间缺乏配合,致使占领南昌的第六军遭受重大损失,第一师几乎全部覆灭,南昌被孙传芳军夺回。对于北伐军在
江西省战场的失利,中共中央建议集中精锐击破江西的孙传芳军。10月中旬,北代军再次攻打
南昌市,又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撤围。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改变作战计划,调集精锐加入江西战场,使北伐军实力大增。11月初,北伐军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部主力,随后相继占领南昌、九江,这才完全扭转了江西战局。
在
福建省战场,国民革命军起初采取守势,由于北伐胜利大势的影响,孙传芳在福建的部队纷纷倒戈。北伐军于12月不战而获福州。至此孙传芳的势力遭到重大打击。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福建战场取得胜利后,北洋军阀的部队又在长江两岸继续与国民革命军对抗。此时在北方,
冯玉祥宣布加入
中国国民党,率部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1927年1月1日至7日,
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
长江下游各省,在
南京市会师。北伐军首先开辟
浙江省战场,于1927年2月进入
杭州市,同月平定浙江全省。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程潜、
李宗仁部分别从江西向安徽进军,开辟苏、皖、沪战场,于3月下旬先后占领安庆、南京等地。1927年3月,在北伐军到达
上海市附近时,周恩来领导了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经过三十多小时的战斗,起义取得了成功,依靠
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解放了上海。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白崇禧率部开进上海。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完全为北伐军占领。
国共合作破裂
就在北伐战争取得空前进展的同时,革命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线的内部却暗流涌动,中国共产党和以
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
左派与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
右派在
迁都武汉市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蒋介石则暗中准备清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命令以武力收缴
上海市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占领
上海市总工会,残酷镇压工人及革命群众的
游行示威活动,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员,造成了白色恐怖。随后蒋介石在
南京市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
国民政府,否认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
此时的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
国民政府则选择继续北伐,和
冯玉祥会师,联合
阎锡山,再回头解决
蒋介石。6月,冯玉祥呼吁
宁汉合流,并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合作,武汉国民政府拉拢冯玉祥对抗蒋介石的策略失败。7月15日,汪精卫集团作出分共的决议案,但仍与蒋介石集团对立。8-9月,在经过对峙与谈判后,蒋介石辞职,9月16日,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京选出了新的国民政府,宁汉双方在名义上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二次北伐
再次北伐
1928年2月,在日、美帝国主义与
桂军李宗仁、
白崇禧等人的支持下,蒋介石重新担任南京
国民政府总司令。2月9日,
蒋介石在徐州整编部队,随后在
开封市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至3月下旬,国民革命军总司部制定第二期北伐总方略如下:国民革命军以消灭奉、鲁军阀,先行肃清直、鲁、热、察、绥境内反动军队之目的,决定第一、第二、第三
集团军参战各部队,于4月开始攻击。本作战分前后两期,前期进展至胶济路、亘高塘、清河、南宫、
石家庄市之线;后期须进展至
山海关区、
承德市、多伦之线。4月7日,蒋介石颁发讨伐奉军的总攻击令。
蒋介石率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北上;冯玉祥第二集团军
孙连仲第二方面军,担任进攻京汉路正面,
孙良诚第一方面进鲁西;
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北路总指挥
商震、东路总指挥
徐永昌防守雁门和娘子关,以牵制奉军主力;李宗仁第四集团军为北伐军
预备队。蒋介石集中四个集团军百万大军,分由
京沪铁路正面海州、归德、
菏泽市、
濮阳市,京汉路正面井泾、五台、雁门等地出动,压向
张作霖控制的冀、鲁、察三省腹地。战线北起晋北的偏关,东迄苏北海州绵亘二千余里。
鲁晋察绥战场
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后,在山东战场先后发动济宁战役、金乡战役、鱼台战役、台儿庄滕县战役、郯城临沂战役,于1928年5月1日攻克
济南市。就在北伐军进占济南之时,日本政府决定进行武装干涉。4月19 日,日本紧急内阁会议,通过《第二次出兵山东案》。同日,急令
第六师团5000人海运青岛,并电令天津日军屯驻军三个中队,沿
京沪铁路南下。5月3日,日军借故寻衅,肆意屠杀中国军民,杀害
中原地区军民6000多人,制造了“
济南惨案”。
在晋察绥方面,阎锡山率领的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在晋东、晋北向奉军发起进攻,1928年5月9日,北伐军攻克石家庄,19日,攻克
绥远省。随后,第三集团军继续向
察哈尔省进军,先后攻占
张家口市、
新保安镇、多伦等地,
奉军在进行了一定抵抗后退向
东北地区。
攻取京津
在京津方面,国民革命军的设想如下:第二集团军坚守黄河北岸地区,防止安国军反攻,并于适当时机施行佯攻,牵制奉军。待
山东省战场结束后,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两侧推进,第二集团军沿京汉路推进,第三集团军沿京绥路推进,会师京、津。4月上旬,奉军对彰德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所部发起攻击,第二集团军经过一个月的防守,击退奉军的进攻,于4月29日发起全面反击。5月3日,第二集团军攻克大名。5月中旬,
奉军企图保住北京、
天津市,于是以重兵 40 万,驻守南口、
保定市、
沧州市之线。5月底,国民革命军开始进攻京津一带的奉军防线,于6月初攻克保定、沧州等地,进逼京津。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5月30日,
张作霖命部队撤出
北京市,6月3日,张作霖发出出关通电,离开北京返回
东北地区。
当国民革命军进占保定、高阳、沧州之线后,各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北京、南京两个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早在
宁汉合流后,帝国主义各国便由联合干涉中国革命,转为激烈的相互争夺,均企图霸占中国。英美帝国主义扶植
南京国民政府,
日本帝国主义则继续控制北京政府。日本帝国主义一面支持张作霖,出兵山东对抗北伐;一面向张作霖施加压力,提出解决“满蒙悬案”,并威逼张作霖退回东北,承诺把东北从中国本土肢解出去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要求。张作霖在全国人民反帝浪潮的冲击下,未能满足日本的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这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决定抛弃张作霖,6月4日,张作霖在前往
沈阳市途中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于
皇姑屯站。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15日,国民政府宣布
二次北伐成功结束。
改旗易帜
张作霖死后,奉系交到了其子
张学良手中。7月初,张学良通电停止战争,并与
南京国民政府和谈。1928年12月29日,奉系首领张学良、
张作相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告服从三民主义与国民政府,
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
南京市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结果及影响
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是工人、农民、城市
小布尔乔亚和
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统一战线的反帝反封建的战争。北伐战争符合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自1912年以来,统治中国十余年的北洋军阀,迅速地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
北伐的胜利宣告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终结,客观上统一了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获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为国民政府的建设奠定了客观条件,此后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开启了建设的
黄金十年期。同时,由于
东北地区易帜,挫败了日本
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使东北摆脱了日本的控制,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状态,阻止和延缓了日本对
东北地区的武装干涉和
军事占领。从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立场说,东北易帜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进步之举,符合华族的根本利益。
战争评价
1926年北伐战争前,
蒋介石在演说中称:去年可以统一
广东省,今年即不难统一中国。
毛泽东:“中国在二十二年中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三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这就是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1926年9月7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面临干涉危机告各国工人书》中,赞扬称:“
广州市政府军队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军网及其背后唆使的帝国主义列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中评价北伐: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能够集中力量对敌。北伐军将士英勇奋战,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北伐战争的辉煌战果。在10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广州打到武汉、
上海市、南京,打垮了
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敌数十万人。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面临崩溃。北伐的胜利进军并未能制革命阵营的危机。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
蒋介石,因北伐的胜利提高了个人声望,并通过收编军阀部队等手段,使其实力在北伐过程中极大地膨胀起来。这就为他后来发动反革命
政变准备了条件。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