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
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
马友友(英文:Yo-Yo Ma),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祖籍浙江县。马友友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也曾获得“2004年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溷合音乐专辑奖”“2017年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等重要奖项。
马友友4岁时开始学习大提琴,音乐的启蒙来自于同样热爱古典音乐的家长,7岁的时候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同台演出。1962年,马友友随家人迁居纽约,并在6年后就读纽约神童特殊中学,此后进入茱莉亚学院学习。高中毕业后,马友友先就读了哥伦比亚大学,但由于压力太大而退学,调整好状态后在1972年考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大学中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吉尔·霍纳,两人于1978年结婚。1998年,马友友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专辑古典《首演》,获得“第40届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最佳器乐独奏”等多项大奖。2000年,马友友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为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的配乐获得“”。马友友在2005年为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配乐,并在次年回到家乡举办了《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2007年至2013年间,马友友先后参加了世界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美国坦格伍德音乐节等演出。此外在2013年与三位蓝草合作的《山羊雅集弦乐四重奏》让其获得了“第55届格莱美奖最佳民俗音乐专辑奖”。2020年,马友友在国际青年音乐周上与来自13个国家的成员隔空合奏了作品。马友友在2023年受邀与香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梵志登合作庆祝香港中文大学60周年。
马友友在1998年开启了自己的“丝绸计划”,综合历史上丝绸之路各国的音乐家表演以交流文化。马友友此后尝试了音乐跨界,开始从人类学的层面探索音乐,并先后前往非洲草原、中东沙漠、巴西丛林等地进行民间拜访。2011年也在为马友友颁发,此后在2017年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是一位小提琴家,曾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授一职。马友友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小提琴,但并没有练习地很好,于是4岁时开始学习大提琴。按照父亲的要求,马友友每天练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无伴奏的两个小节,一年后,他已能完整地演奏三首巴赫。1962年,7岁的马友友随全家迁居美国。在纽约,马友友受到了众多大师——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小提琴家斯特恩、指挥家伯恩斯坦等的眷顾和厚爱。
1962年11月,马友友和姐姐马友乘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夫妇出席晚会,马友友和姐姐被纽约时报评为“大提琴神童”和“钢琴神童”。9岁时,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学习,师从大提琴家罗斯。由于无法突破音乐“匠气”的瓶颈,马友友在16岁时毅然从茱莉亚音乐学院退学,进入哈佛大学,主攻人类学和德语。在哈佛4年期间,他从哲学、心理、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去审视音乐创作,探讨音乐本质,不再受固于技巧的框框,达到了意念游走于琴弦之上的艺术境界,并获得了哈佛大学人类学学士。1978年,马友友与吉尔·哈诺尔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马友友“荣誉音乐博士”。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76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马友友开始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 1978年,他获得了在国际乐坛上声誉颇高的艾弗里·费希尔(Avery Fisher)大奖。此后,他开始步入职业演奏生涯。马友友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20场以上,他与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匹兹堡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英国皇家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世界优秀乐团都进行过合作演出。1984年,马友友发行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组曲专辑,该专辑奠定了他在新力博德曼公司中首席古典音乐家的地位。
1985年,马友友来到上海市,在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小礼堂举行了巴赫作品专场音乐会,并且又来到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演奏。这次的访问演出打开了中国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眼界,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1987年,马友友再次来华,与指挥家李德伦、袁方以及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进行了巴赫无伴奏组曲专场音乐会的演出。
1991年,马友友与园艺、建筑、舞蹈、电影、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顶级艺术家合作,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演绎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拍摄了六部影片(与六位导演合作),总标题为《巴赫灵感》(The Cello Suites Inspired by Bach),耗时六年完成。1997年,《巴赫灵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展映,成为主要热点之一。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奖无数,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
渐入佳境
马友友在1998年发行了《马友友的巴赫灵感》专辑。《音响》杂志称该专辑是座里程碑,是大提琴演奏的登峰之作。音乐评论员大卫·莫尔(David W.Moore)在《美国唱片指南》中写:“马友友赋予了每一部组曲不同的性格——几乎是音乐外的一种深刻,甚至超越了音乐本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友友致力于探索西方古典音乐传统之外的各种不同音乐形式 。1993年,他开始非洲之旅,之后到阿根廷日本等世界各地寻访民俗音乐。1998年,马友友开启了“丝路之旅”的音乐计划,他在世界各地寻找民族音乐传统演奏家,大胆地用大提琴和中国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等东西方多种乐器同场演奏。2001年3月,“丝路计划”在北京世纪剧院正式启动,迄今已推出了五张相关专辑。
2000年,马友友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2002年,他受邀在美国“9·11”一周年纪念会上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萨拉班德》。2004年,马友友获得了“第43届格莱美大奖”,并在次年与约翰·威廉姆斯合作共同完成《艺伎回忆录》的配乐。2005年至2008年间,马友友先后在故乡宁波市举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世界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2011年,马友友的跨界新专辑《圈羊四重奏》在全球发行。2013年,在美国坦格伍德音乐节上,马友友与钢琴家郎朗先后奉献了一场华人艺术家“背靠背”音乐会,这是华人古典巨星首次在同一音乐节舞台上展开的巅峰碰撞。 同年与三位蓝草合作的《山羊雅集弦乐四重奏》让其获得了“第55届格莱美奖最佳民俗音乐专辑奖”。
稳步发展
2014年,马友友率丝绸之路合奏团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了《丝绸之路组曲》《夜深沉》《编织》《万马奔腾》《皇宫之乐》《斯瑞斯蒂》等风格迥异的作品。2016年至2017年间,马友友先后为“香港管弦乐团2016-2017音乐季”开幕演出、“西部音乐会”等活动演奏。在“西部音乐会”中,马友友与中国演奏家不断沟通,分享经验,提高新疆爱乐乐团音乐技巧的同时,将其与世界接轨。
2020年,在广东省国际青年音乐周上,马友友与来自13个国家的成员隔空合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以期待为全球受疫情波及的人们带来安慰。次年,马友友入选“福布斯中国·北美华人精英TOP 60”。2023年,马友友受邀与香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梵志登合作庆祝香港中文大学60周年。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个人专辑
个人单曲
资料来源
个人音乐会
参演作品
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创作理念
马友友在法语、汉语和英语的环境里成长,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他的性格。他认为音乐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心灵的纽带。他一直希望能在悠久而多样化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一种方法,使其能跨越时空、国界和种族,成为一种人们共通的、国际化的传统。
马友友极具创新精神,他对当代作品态度开放,对传统演奏技法实践大胆。在参与作曲家谭盾的交响曲《天堂、地球、人类》的演奏时,他潜心研究二胡的演奏弓法,将其运用到大提琴演绎中;在演奏马奇奥佛(Ton Machover)的现代作品时,为了增强演奏的现代效果,他将大提琴联结到电脑上;在《巴赫灵感》中,他将现代科技与多种学科同时运用在巴赫无伴奏组曲的演绎中。
马友友并不一味“求新”,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尝试,甚至步伐迈向“返古”。1993年,马友友与阿姆斯特丹当地的“本真”乐团(ABO)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合作演奏,他请琴师把他的琴改造成仿古提琴的样式,并深入研究仿古技法,这次合作双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演奏特点
马友友掌握了大提琴的高难度技巧,对音乐理解深刻而准确,其内在感情相当充沛,他的演奏幅度有魄力、音色华丽,富有动人的歌唱性,并与伴奏合作默契。马友友的演奏音色既洗练又纯正,特别擅长浪漫派作品。他在演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马友友的演奏有着不拘泥于乐谱的自在感,却又理性节制,他在作曲家有意无意布下的陷阱中自由穿梭,在演奏领域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
荣誉奖项
奖项
个人荣誉
成就影响
马友友的音乐视野广泛而多元,他不断寻求和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一直秉持求新求变的艺术态度。无论是演奏新曲目还是传统曲目,无论是和好友一同演奏还是和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触,马友友都努力从中寻找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克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王国、柯汉、拉雷多、Bobby McFerrin、艾格·梅耶、摩里斯、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为他带来不同的灵感。马友友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他希望将音乐化为统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不同种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马友友不仅在音乐舞台上不断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也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并希望他们参与创作。巡回演出期间,马友友会抽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同时,他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并在“Mr.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2013-2014年,“丝路计划”与纽约艺术教育机构继续合作,将“丝路连线”作为纽约公立中学生专门设立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同时,“丝路计划”委约及演出世界各国作曲家、编曲家创作的60多部新音乐和多媒体作品。
人物评价
南京日报》评:“他是与格莱美奖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他已经17次获得格莱美各项殊荣。尤为难得的是他相较于其他古典音乐家更具“兼容性”,比如他一时兴起同友人跨界合作的唱片《马友友和朋友们:为快乐与和平歌唱》,也能轻轻松松将格莱美“最佳民俗音乐专辑奖”收入囊中。”
美国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评:“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
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评:“当你聆听马友友演奏时,有让人沉思的文化意象蕴含其中。”
著名歌唱家艾莉森·克劳斯评:“是神造了马友友,马友友被造出来了,神也就收工了。”
纽约时报》乐评家H·Schonberg评:“马友友特具一种天赐的异常气质和禀赋,可以从音韵中投射出来。他演奏时有一股刚劲之气,冲越前台,直袭人面。”
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评:“马友友是当今稀世奇才。小泽征尔、马友友和林昭亮是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达到某种伟大水平的三个东方人。”
艾迪森奖评委评:“马友友总能顺利地超越一切技巧难点,把我们领进美妙的音乐王国。“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出生于浙江鄞县,是音乐教育学博士、作曲家、指挥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出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声乐女歌手,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著有回忆录《我的儿子马友友》。姐姐马友乘是小提琴家,姐弟俩于1962年一起在卡内基音乐厅参加了巡回义演音乐会,台下的观众包括约翰·肯尼迪和夫人。2017年,马友乘率纽约青年交响乐团访问宁波市并演出。
情感生活
马友友与美国姑娘吉尔·哈诺尔在哈佛大学德语时相识,他俩由互相切磋交流学习心得发展成恋人,于1978年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两个孩子,名叫尼科拉斯和艾密莉。之后吉尔留在哈佛当德语教师。马友友说:“她不是音乐家,但却是我音乐最好的评论家,也可能是听我演奏最多的听众。”
人物轶事
马友友和三把琴
1983年之前,马友友使用的琴是1722年制作的原属于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的格弗瑞勒琴。之后,一位神秘人士将一把1712年制作的大卫·杜夫琴的使用权交于马友友,该琴原属于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友友换了一把1733年制作的价值250万美金的蒙塔尼亚那琴。1999年10月,马友友从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完回家途中,把此琴遗落在出租车上,全城警察出动才找回。记者询问他为何搭乘出租车,马友友回答说因为喜欢听出租车司机闲谈。2005年,马友友携带此琴完成了返乡之旅。
哈佛演出
马友友和丝路之旅的同伴回哈佛演出,要在哈佛学生中选人同台演出,学生们充分准备好了安东·德沃夏克协奏曲沃尔夫冈·莫扎特协奏曲、彼得·柴可夫斯基协奏曲等曲目,准备大显身手,马友友却出乎大家意料地要求大家上台与乐团成员们即兴演奏,没有乐谱,只是在测试前给到每个人波斯音乐的和弦进行公式。
与乔布斯
乔布斯生前是马友友的乐迷,马友友造访乔布斯加,为他演奏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布斯听得留下了眼泪,并对他说:“你的演奏时我所见过、听过的关于雅威真正存在的最佳证据,因为我真的不相信一个人能独自做到这一点。”乔布斯去世后,马友友在乔布斯的葬礼上演奏了巴赫的无伴奏组曲
参考资料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12-11
马友友.qq音乐.2023-12-01
中国侨网.中国侨网.2023-08-03
马友友.续航教育.2023-12-01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2-01
中新网首页.中国新闻网.2023-12-01
马友友.浙江大学.2023-12-11
2020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闭幕.广州市人民政府.2023-08-03
宁波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中国宁波网.2023-12-11
人群中的马友友.博雅文化.2023-12-11
鄞州区咸二村 马友友祖居.新浪旅游.2023-08-03
新周刊.新浪微博.2023-12-11
第55届格莱美颁奖礼.新浪音乐.2023-11-02
格莱美奖历年回顾.新浪娱乐.2023-09-27
马友友.广州交响乐团.2023-11-01
那个歌咏乡愁的大提琴手.今日民族.2023-09-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渐入佳境
稳步发展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个人专辑
个人单曲
个人音乐会
参演作品
创作特点
创作理念
演奏特点
荣誉奖项
奖项
个人荣誉
成就影响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情感生活
人物轶事
马友友和三把琴
哈佛演出
与乔布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