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雯,笔名潘楷昕,男,
壮族,1983年9月出生,祖籍广西来宾。曾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做记者、编辑、主编助理。青年学者、资深媒体人、金融从业者。现居
北京市,供职某机构。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青岛市全民阅读研究院荐书人。
学术志趣为
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等理论和管理投资的实践结合,融媒体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课题组成员之一,国家新闻出版署“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第1至3届媒体评委,
河北卫视读书主题电视晚会《2012读书盛典》媒体评委,
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华书房”评选活动专家评委。
著有《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跨越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坎:坏听力时代的财智逻辑》《智识的冒险:精英如何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摆脱巨婴:996时代的方与圆》《
价值盲盒》等;《北京阅读空间漫游指南(2019—2020)》执行主编。
主题或学术文章曾被《
新华文摘》《
马克思主义文摘》《
甘肃社会科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核心
学术期刊转载。相关著作被
梁小民、
邹东涛、
李大霄、
郑磊、
郑风田、李文、
夏烈、
李德林、
赵曙明等知名学者推荐。散文作品《沉思录:“哲学家帝王”的独白沉思》《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被收入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题库。
人物经历
1983年9月,生于广西
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那城村(又名“里城村”)。
2009年至2015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做记者、编辑、主编助理。
2008年11月10日,潘启雯在《
浙江日报》“理论视野版”上刊发评论文章《把极端事件当作起点》。
2009年6月29日,潘启雯在《浙江日报》“学海版”上结合学者
张夏准的《富国陷阱》撰写评论文章《“踢开梯子”是为了不让你超越》。
2009年10月,围绕“推动学术交流和图书功能的转化”话题,潘启雯采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成文并刊发在2009年第11期《
编辑之友》杂志“人物栏目”(P53-P54)。
2010年02月09日,潘启雯以《提升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 为题采访民间文艺理论家
刘魁立,提到“历经千年演变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涵着极高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010年03月,围绕“中国的军事崛起与军队建设”,潘启雯采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原所长
刘明福。
2010年03月30日,潘启雯以《“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题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
赫治清,并提到“对待
三峡大坝生态安全问题,既不要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
2010年7月22日,潘启雯以“洪水背后的社会治理与历史经验”为题,采访
郑风田、
李从东、
王立祥、
陈高华等学者,成文刊发《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
2010年8月5日,潘启雯以“莫道“天”不语 寒暑总关情——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态化’的反思与应对”为题,采访
王式功、张建民、
温之平、陶丽等学者,成文刊发《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
2010年8月21日,潘启雯以“不要扶贫,要公平发展机会”为题,在《
上海证券报》上点评青年学者爱新觉罗·蔚然的《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
2010年10月19日,潘启雯结合“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0”活动撰写《就理想发出声音: 一群“傻笑的知识分子”? 》。潘启雯在文中指出:在一个看上去有点功利的时代,谈“未来”和“理想”似乎有点奢侈;在一个快速转型的时代,谈“现实”难免有点苦涩。
2010年11月02日,潘启雯围绕“2010年京沪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高层年会”撰写《就因同根同源,坚守文化使命永不嫌晚》指出:三联书店的出版标记,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简直成了读书人的“图腾”。
2010年11月09日,针对读书会悄然流行的背后,潘启雯采访
钱宏、
贺雄飞、蔡继辉、方八另等学者或出版人撰写《着力点在“书”和“会”,忽略了“读”》。潘启雯指出:读书会填补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满足了人们求知上进的渴望。它像一个强大的
磁场,牢牢吸引着我们。
2010年11月20日,潘启雯以“三代经济学人在历史转折点激情碰撞”为题,在《
上海证券报》上点评
柳红的《八〇年代:中国
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2010年11月28日,潘启雯在《
现代快报》以“
吉他杀死
法西斯主义”为题点评
张铁志《
时代的噪音》。潘启雯认为,“不论是音乐的先锋性对主流美学的挑战,或者是在虚伪时刻对真诚人性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力量”。
2011年03月08日,潘启雯结合相关出版物和采访撰写《旅居中国的外国作者写作调查》,潘启雯提到:“走出去”还得“先请进来”,通过“洋眼睛”观察记录“中国故事”。或许异域者眼中关于“中国故事”的细节描述都是泥沙,但正是这些泥沙包含着金子,而读书的过程和真谛就是“沙里淘金”。
2011年3月14日,潘启雯以“在底层发现学问”为题,在《
羊城晚报》上点评
于建嵘的《底层立场》。
2011年03月29日,围绕核安全战略出版物表达专家学者对核危机的担忧,潘启雯撰写《人类面临核威胁究竟有多大?》指出:从“末日之门”到“希望之门”的转换,带来的将是全世界的希望。因此,各国专家学者纷纷在自己的著作中希望“世界末日钟”在警示人类的过程中不断被拨慢——因为“非同寻常的未来”是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共同的未来。
2012年01月,“2012北京图书订货会媒体最期待10本好书”出炉,潘启雯等10位媒体人共同参评和推荐。
2012年4月22,
河北卫视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跨媒联手推出“2012读书盛典”大型电视晚会 ,潘启雯、朱桂英、谷霄燕等位列“2012读书盛典”专家评审 名单当中。
2012年4月24日,围绕“读书盛典”等相关全民阅读活动,潘启雯以“指引一个风向标,寻找一个良好出口”为题,采访时任
河北广播电视台台长
范红潮。
2012年07月03日,以“修好厨艺,恪守理想”为题,潘启雯采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温故》主编
刘瑞琳。潘启雯在文中提到刘瑞琳以出版为核心把外延扩大,“形成一种文化生态圈,打造一条文化产业链,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出版是一个纽带、核心、平台,会用各种各样的产品、活动和事情,连接起作者、读者、书商、听众、讲者,是很立体的东西。多种产业合力打造文化平台和文化品牌,是必然趋势。”
2012年09月14日,以“用‘亮剑精神’打造出版”为题,潘启雯采访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社长
齐学进。潘启雯在文中提到齐学进面对
数字出版这一全新的事业,“应该像《
亮剑》里的
李云龙那样,面对困难,一往无前。在这个意义上说,‘亮剑精神’也是出版人的一种品质、一种灵魂”。
2013年,潘启雯和吴静春共同撰写的消息稿《热词十年 “文化”缺位》进入“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网络公示”阶段。
2013年01月13日,潘启雯在《
海南日报》以“对社会变革的冷静观察”为题点评
亚历克西·托克维尔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潘启雯指出“如果一场革命没有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观作为支撑,那么在人们奋起合力打破旧制度之后,这种革命带来的未必是历史的进步,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
2013年5月7日,武侠小说能否登大雅之堂,针对“
古龙写进文学史”“《
射雕英雄传》入选小学图书馆图书基本配备书目”等社会热议话题,潘启雯以“炫目武侠小说:争论和热闹背后的追问”为题,采访
王春林、
胡野秋、叶克飞、许姗姗等学者和出版人。
2013年07月25日,潘启雯在《
海南日报》发评论文章《拒绝经典无异于自绝文脉》,潘启雯在评论文章中提到“经典阅读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凝聚民族力量,而拒绝经典阅读受害的是个体,更是社会和民族”。
2013年09月05日,以“朱基:大胆闯大胆试的精神与魄力”为题,潘启雯在《海南日报》撰文点评《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潘启雯在文中指出“让后人了解改革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它可以作为后来执政者的借鉴”。
2013年10月15日,在公布
加拿大作家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得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潘启雯以“艾丽丝·门罗82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凤凰集团集团、新经典宣布各拥部分版权”为题,采访
李文俊、
韩敬群、
袁楠、蒋卫国、田智、黎遥等学者和出版人。
2013年10月17日,潘启雯以“追忆自我成长与历史的沉重”为题,在《
北京日报》上点评
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2013年12月19日,潘启雯在《
海南日报》以“书为媒的纷扰世界”为题点评总结2013年度出版文化事件。
2013年12月21日,“2013新京报年度好书”评选年度书选·入围好书公布,潘启雯出现在好书推荐评委当中。
2014年4月20日,潘启雯在《
现代快报》以“在完美世界里追问我是谁”点评
维罗尼卡·罗斯《
分歧者:异类觉醒》。潘启雯指出:社会惧怕“分歧者”,那是因为他们无法明确归类,将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
2014年06月05日,潘启雯在《海南日报》以“故乡漂浮的‘江湖记忆’”为题点评作家
徐则臣的《
耶路撒冷》,潘启雯指出“故乡是徐则臣的创作母题,这使得他的小说自然地被划归到了乡愁的谱系”。
2014年06月10日,以“把脉‘工’字特色和品牌”为题,潘启雯采访
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李庆堂。如何与先进的出版社相比?李庆堂谈到:只要依托
中华全国总工会这个系统、依托全国亿万会员、依托上百万个工会组织,并积极探索经营出版走向和规律,走出一条具有工人社特色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之路,最终必将会“杀出一条血路来”。
2014年09月23日,以“积极探索文献采访建设和服务创新”为题,潘启雯采访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张纪臣。
2014年12月,《儒生(第三卷)》出版,潘启雯的《“隐权力”何以能抗衡正式权力》一文被收录其中。
2015年01月20日,围绕长篇小说《
无尽藏》,潘启雯采访
腾讯控股商报“华文好书”获奖作家
庞贝。庞贝提到“空间小说本是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愿景,而在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背景中,空间概念却是一个明确的存在”。
2015年02月03日,围绕《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话题,潘启雯采访
胡野秋、
夏祖焯等9位学者和作家。
2015年02月27日,以“电视读书栏目:生存边缘挣扎和突围之路”为题,潘启雯采访
胡野秋、
麦小麦、梁春芳等专家学者,潘启雯在文中提到:众声喧哗里,电视读书栏目如何才能“独善其身”?这恐怕是未来出版界、文化界、读书界需要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2015年04月27日,潘启雯在《
海南日报》以《“诗人顾城”之外的顾城》为题点评顾城的《英儿及其他》和他人生。潘启雯指出,
顾城的现实人生悲剧,其中很大一部分根源与婚恋领域有关。“三角恋”“第三者”“忏情录”等概念让他们的故事迅速成为一桩坊间谈资。
2018年1月,潘启雯出版著作《
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原理》。
2018年5月,潘启雯出版著作《
跨越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坎:坏听力时代的财智逻辑:坏听力时代的财智逻辑》。
2018年11月01日,
刘颖和潘启雯共同撰写的《北京新型阅读空间 市民第二客厅》刊发《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07 版)。两位作者在该文中指出:新型阅读空间散落在
北京市各个角落,让北京市民与阅读离得更近。并且它们已跳出陈列图书的单一“卖场”模式,转身变成“好玩”的文创天地和跨界的人文美学空间。
2019年06月27日,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报道 《北京阅读空间漫游指南(2019—2020)》出版 ,作为该书执行主编之一潘启雯在报道中谈到编该书的过程及收获,潘启雯同时指出“北京越来越多的中小书店探索出与书相融的多元经营模式”。
2019年8月,《北京阅读空间漫游指南(2019-2020)》出版,潘启雯是该书的执行主编。
2019年09月07日,潘启雯和刘颖共同撰写的《触摸国民70年阅读轨迹》刊发《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07 版)。两位作者在该文中指出:70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百花齐放的路上,阅读场所从家庭、阅览室换到兼具“颜值”和“内涵”的新型阅读空间,书从纸质变为电子,而且阅读与各个领域跨界,衍生出“阅读+行走”“阅读+话剧”“阅读+科技”“阅读+互联网”“阅读+公益”“阅读+摄影”“阅读+音乐”“阅读+电影”“阅读+社交”……阅读,让生活更加多彩。
2021年8月,潘启雯出版著作《
摆脱巨婴:996时代的方与圆》。2019年—2020年,
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产业提升发展研究报告》项目主笔人。
2021年—2022年,深度参与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实体书店”项目主流媒体宣传的整体策划 。
2022年8月至10月,深度参与“第十三届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城市体育文化节”整体宣传策划(开幕式活动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
2022年11月—2023年1月,全程深度参与2022年“湾区梦·中国梦”大湾区音乐季项目的整体宣传策划。
2023年1月,深度参与学术著作《风景园林学》的整体宣传策划,
新华网单篇文章超过260万阅读量。
2018年—2023年,深度参与
北京市委宣传部全民阅读工程“书香中国·
北京阅读季”项目整体宣传策划、“北京阅读季”新媒体号整体运营等。
2023年7月22日,以“在‘伟大’与‘计划’间建立新认知”为题,潘启雯在《
解放日报》上点评
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开放式人工智能公司)两位研究员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在合著的《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潘启雯在文中指出:“如果距离目标只有一块踏脚石的距离,那么设置并遵循目标依然是有意义的。问题是,伟大的目标与平常的目标不同,好东西从来都不是按照某个目标刻意计划出来的。”
2023年12月29日,“
中国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国散文学会2023年发展会员名单(第三批)”,此次公布的发展名单共有463名,
北京市有35名作家被发展为中国散文学会新会员,潘启雯出现在北京组别的名单中。
主题文章
1.《台湾阡陌中的雅与俗》,《广州日报》,2007年08月07日;
2.《“天安门广场”浓缩的历史》,《
北京日报》,2007年10月08日;
3.《危机时刻,且看欧美五国如何抉择》,《
上海证券报》,2009年10月31日第8版 ;
4.《破解名人故里之争离不开学术论证》,光明网,2010年05月22日 ;
5.《从“功能等价物”的视野中远望》,《上海证券报》,2010年06月12日第7版 ;
6.《相似的姿势飞翔 相同的姿势坠落》,《
江西日报》,2010年11月26日;
7.《动荡年代的人性“恶”》,《广州日报》,2011年02月12日;
8.《从“动物精神”看当代凯恩斯主义陷阱》,《
上海证券报》,2011年08月06日第8版;
9.《以“阅读年”为概念欲打造书业界的奥斯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阅读周报》,2012年04月24日 ;
10.《从资本创新扩张路径回望中国改革历程》,《上海证券报》,2012年05月12日第8版;
11.《告诉你吧,我对这个世界并不满意》,《
现代快报》,2012年8月19日第B13版;
12.《亚洲会回到西方崛起前曾占据的舞台中心吗》,《上海证券报》,2012年12月22日第7版;
13.《以书为媒:2012年度热点出版和文化事件透视》,《
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期 ;
14.《傅高义笔下的邓小平:只想把到手的牌打好》,《
上海证券报》,2013年02月02日;
15.《从新兴“中产”身上能窥见多少未来的中国》,《上海证券报》,2013年06月08日第10版 ;
16.《传统编辑角色的坚守与变身》,《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08月01日第10版;
17.《马凯硕的世界格局建构》,《
新京报》,2013年10月19日第C02版;
18.《中国人生活品质上不去的症结在何方?》,《上海证券报》,2014年01月14日第A7版 ;
19.《用“数据集”审视战争动机》,《新京报》,2014年03月08日第B07版;
20.《“吾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上海证券报》,2014年06月17日第A8版;
21.《从“常识”到“关键词”述者》,《新京报》,2014年07月12日第B15版;
22.《从卢布危机看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之困》,《上海证券报》,2015年01月27日第A8版;
23.《面对当今全球两股巨大的权力转移之势》,《
上海市证券报》,2016年09月24日第8版 ;
24.《以“世俗的革命人道主义”对抗资本异化》,《
上海市证券报》,2016年12月17日第8版;
25.《临空经济区:“捷者生存”将是唯一法则》,《
上海证券报》,2017年05月04日第12版 ;
26.《市场经济不能缺失秩序架构与社会价值理念》,《上海证券报》,2017年10月14日第8版 ;
27.《南宋“盐”政策何以在紧缩与宽弛间摆荡》,《
文汇报》,2018年03月12日第6版 ;
28.《用“掠夺之手”把脉政府行为》,《
法治周末》,2018年08月11日;
29.《网上下单前,你查阅了多少买家的评论?》,《上海证券报》,2019年06月24日第4版 ;
30.《阅读空间 越变越美 ——书店70年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6日A9版 ;
31.《维系社会良好运行离不开“看不见的心”》,《
上海证券报》,2020年03月16日第7版 ;
32.《金融 “不稳定性”原来是内生的》,《上海证券报》,2020年03月30日第7版 ;
33.《创意的“飞奔”并非凭空而来》,《
解放日报》,2020年04月25日第6版 ;
34.《那些影响经济的叙事力量》,《解放日报》,2020年06月06日第10版;
35.《探寻团队 “合作无间”的内在密码》,《上海证券报》,2020年06月29日第4版 ;
36.《“别做傻事”:传奇投资人代价昂贵的教训》,《
上海证券报》,2021年04月06日第6版 ;
37.《算法真的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上海证券报》,2021年07月05日第5版 ;
38.《寻找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根源》,《上海证券报》,2021年08月23日第6版 ;
39.《与老年人共情,满足多样需求》,《
解放日报》,2022年04月15日第7版;
40.《“
黑天鹅”背后的底层逻辑》,《解放日报》,2023年01月07日第6版;
41.《打破思维定式开辟数据价值创造新路径》,《
上海证券报》,2023年04月24日第7版;
42.《非目标探索会带来哪些无限机会?》,《上海证券报》,2023年05月22日第06版;
43.《“精确”如何彻底改变现代世界的面貌》,《上海证券报》,2023年06月26日第07版;
44.《当AI进入医疗领域》,《上海证券报》,2023年08月07日第06版;
45.《跟着大自然学习做投资》,《上海证券报》,2024年01月08日第06版;
学术论文
《世界上到处都在说着“中国故事”》,《
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
《读迈克尔·桑德尔\u003c金钱不能买什么\u003e》,《
马克思主义文摘》2013年第5期;
出版作品
策划选题
1.《传统编辑角色的坚守与变身》,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6200字,2013年08月01日,第50版;
2.《国内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3年08月02日,第13版;
3.《一线作家“致青春”被指“集体靠回忆吃饭”》,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3年08月13日,第09版;
4.《
上海书展持续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十年书香之旅 新起点新跨越》(与金霞合写),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100字,2013年08月20日,第01版;
5.《2013上海书展:名家背景和声音引众多粉丝“竞折腰”》(与金霞合写),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300字,2013年08月20日,第14版;
6.《纵横审视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发展脉络》(Examination of theKingdom of Saudi Arabia and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700字,2013年08月27日,第37版;
7.《众多知名作家“秀”北京图博会:推动作品走出去,为阅读推广加力增色》,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500字,2013年09月03日,第15版;
8.《“不差钱”的学术出版为何“墙外开花墙内香”?》,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900字,2013年09月10日,第13版;
9.《作家与作品要否经营如何经营?》,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3年09月17日,第09版;
10.《出版界未曾缺失对汉字书写的关注和把脉》,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3年10月08日,第09版;
11.《艾丽丝·门罗82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凤凰传媒集团、新经典宣布各拥部分版权》,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600字,2013年10月15日 ,第05版;
12.《黄永玉:文学在乐器里是钢琴》,人物专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1800字,2013年10月15日 ,第07版;
13.《有声读物兴起会威胁到传统阅读习惯吗?》,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3年10月18日,第09版;
14.《家庭伦理小说走热,学者、作家分析原因》,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800字,2013年10月22日,第21版;
15.《打工文学30余年蜕变:野百合也有春天》,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3年11月05日,第17版;
16.《从改革类出版物中把脉“未来中国”》,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900字,2013年11月08日,第09版;
17.《短篇网络试水“单篇销售”引业界和学者热议》,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500字,2013年12月03日,第09版;
18.《没有太多“新闻点”,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缘何也能畅销?》,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3年12月17日,第17版;
19.《学者和出版人畅谈当下网络文学及未来发展生态》,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3年12月24日,第17版;
20.《“朝花夕拾”回望2013年度的书人书事》,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900字,2014年01月03日,第26版;
21.《2013年度10大出版文化事件盘点:纷扰书为媒世界与“流行语”的热闹并驾齐驱》,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5000字,2014年01月03日,第27版;
22.《向好书和出版人的一次集体致敬 “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结果出炉》,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600字,2014年01月07日,第57版;
2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全国9家媒体记者编辑共荐 另一份新书导览:2014年度值得期待30种图书》,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900字,2014年01月17日,第13版;
24.《2014年,19年才出现一次“情人节”遇上“元宵节” 图书与玫瑰:各有各的内涵和美意》,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02月11日,第10版;
25.《实现支柱性产业,文化消费增速需破13%:潜在的文化需求旺盛,尚存在3.66万亿元文化消费缺口》,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4000字,2014年02月11日,第09、10版;
26.《纸媒别慌:且看出版物如何思拓破解转型》,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4年02月18日,第09版;
27.《学者和出版人共话“家文化”出版及阅读》,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700字,2014年02月25日,第09版;
28.《平民史写作“逆袭”:丰满正史 亲近可感》,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100字,2014年03月11日,第09版;
29.《关注现实:作家学者开始接地气?》,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4年03月14日,第13版;
30.《众多出版物审视互联网金融发展走向和脉搏:靠瞄准“草根”赢得市场,是微创新的孵化器》,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03月18日,第09版;
31.《中国作家“走出去”:除了靠“运气”,还有哪些途径?》,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4年03月28日,第13版;
32.《互联网时代传统书业的破与立》,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600字,2014年04月15日,第06版;
33.《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出版机构与译者:致敬莎士比亚和经典》,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4年04月15日,第09版;
34.《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与任志茜合写),3200字,2014年04月22日,第10、11版;
35.《学者共话国内散文写作和出版现状》,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500字,2014年05月06日,第09版;
36.《母亲节来临:母爱主题图书受读者关注》,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600字,2014年05月09日,第09版;
37.《科幻类读物始发力 众盼“金牌”作品早现身》,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600字,2014年05月13日,第09版;
38.《“作家工作室”兴起:实现作家价值最大化?》,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700字,2014年05月20日,第13版;
39.《朝花夕拾品味十二届好书风景》,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9200字,2014年05月27日,第15、22版;
40.《李庆堂:把脉“工”字特色和品牌》,人物专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06月10日,第04版;
41.《中法建交50周年:两份书单耐人寻味》,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700字,2014年06月10日,第09版;
42.《父亲节来临:父爱主题图书受读者关注和追捧》,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4年06月13日,第09版;
43.《2014:自然文学作品为何由冷变热?》,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100字,2014年06月17日,第09版;
44.《寻找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文化密码》,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600字,2014年07月15日,第09版;
45.《是上帝的礼物还是魔鬼的捣乱:巴西文化之谜与陷阱》,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200字,2014年07月15日,第10版;
46.《回归“现实题材”:中国作家还有很长路要走》,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4年07月22日,第13版;
47.《学者和出版人共话“名人手迹”何去何从?》,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300字,2014年08月05日,第09版;
48.《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主题出版 题材规模呈现堪称“一道独特的风景”》,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5100字,2014年08月12日,第09、10版;
49.《纸媒作家集体触网:“推广意义大于盈利意义”》,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4年08月19日,第13版;
50.《纵横审视“左脚亚洲右脚欧洲”的土耳其 鲜为人知的文化脉络和魅力》(Seldom-known Culture Turkey and its Charm),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5500字,2014年08月26日,第30版;
51.《BIBF:世界阅读的镜子,中国文化的风向标》(BIBF:AmirrorofGlobal Reading,an IndicatorofChina's Culture),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1800字,2014年08月26日,第59版;
52.《“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魅力大放送》,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4年08月26日,第59版;
53.《中图公司与BIBF:职业情怀,专业态度,细节感动》(CNPIEC\u0026BIBF:Professional Enthusiasm andAttitude),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5900字,2014年08月26日,第64版;
54.《国内文学奖屡惹争议:喧嚣背后何去何从?》,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500字,2014年09月05日,第09版;
55.《如何慧眼发现好书再版价值?》,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4年09月16日,第09版;
56.《积极探索文献采访建设和服务创新》,人物专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4年09月23日,第03版;
57.《市场需要更多名家“屈尊”为孩子写书》,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10月10日,第09版;
58.《法国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业相关链条反应相当神速》,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700字,2014年10月14日,第13版;
59.《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国学阅读热回归》,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000字,2014年10月21日,第09版;
60.《“80后”作家乡土派也开始反思和感伤》,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900字,2014年10月28日,第05版;
61.《“文明转型期”别让口头文学转瞬即逝》,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400字,2014年10月31日,第05版;
62.《依法治国话题正热,主题出版大有可为》,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11月14日,第09版;
63.《体育健身类读物还有新的出版阅读高潮吗?》,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4年12月02日,第09版;
64.《出版机构自评年度好书的现实价值》,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300字,2014年12月30日,第29版;
65.《“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结果出炉 持续打造深具影响的年选好书品牌》,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600字,2015年01月06日,第49版;
66.《2015年度国内阅读推广趋势及展望》,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6300字,2015年01月06日,第50、51版;
67.《本报联合全国11家媒体记者编辑共荐“2015年度值得期待30种图书” 媒体人的视野和判断:2015新年新书导览》,4500字,2015年01月16日,第09版;
68.《新移民作家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5年02月03日,第09版;
69.《从学者和研究报告里审视国内文化消费的态势》,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3800字,2015年02月03日,第10版;
70.《名人手稿逆市上扬别丢了“文学尊严”》,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800字,2015年02月13日,第09版;
71.《电视读书栏目:生存边缘挣扎和突围之路》,理论评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400字,2015年02月27日,第13版;
72.《网络小说占领荧屏会带来什么?》,理论评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700字,2015年03月03日,第09版;
聚焦领域
学术志趣为
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等理论和管理投资的实践结合,融媒体传播。同时专注于云计算、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优秀企业的价值投资。
学界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编《
马克思主义文摘》(2013年第5期) 刊发潘启雯的《读迈克尔·桑德尔\u003c金钱不能买什么\u003e》。
2010年第11期《
新华文摘》刊发潘启雯的《世界上到处都在说着“中国故事”》 。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姜春林在核心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上刊发学术论文《人文社科报纸书评的发展态势和推进策略》对潘启雯是这样评价的:“不同的作者发表书评的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按照发文数量梳理排名前20的作者,发现这些作者主要发表哲学、
社会学、
政治学、文学、
历史学等学科的书评文章。其中,潘启雯以128篇的数量居于榜首,他是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的编辑,72.66%的书评文章发表在《
上海证券报》。发文量排名第二的叶雷,56.67%的书评文章发表在《上海证券报》。胡艳丽、
贺绍俊、禾刀分别以75篇、73篇、72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三、第四、第五,他们的书评主要发表于《上海证券报》《
文艺报》《
光明日报》和《
经济参考报》。”
南开大学文学院学者窦薇的学术论文《“新反思”的社会意义》(《
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引用潘启雯的相关论述观点。引文内容为:而反思的内容,潘启雯发表于《广州日报》的评论认为是人性的挣扎:“《
古炉》反复诉说‘人’怎么坏堕落、贪欲、极端、不择手段.....整个村庄好像没有一个可持久的坚固定点,所以,人的内心摇摆不定。借用主流说法,这些‘人的内心摇摆不定’确实是‘不高尚’‘不健康’乃至‘不正确’,但从另外的层面看,是不是可以由此说,荒诞的年代,其实人的处境何其可怜,作家却一定要用好强去掩饰虚弱,用坏去抗争好,用欲望去抵消无聊,如此种种,何尝不是自我挣扎的写照呢?显然,动荡的年代给人性的‘恶’充分展示的机会,当整个社会在没有一个柔软踏实的平台能接得住各种下坠的人生时,生活碰一碰,就碎了。黑色的荒谬,就在于将荒谬当做极正经的事情去做,自己却浑然不觉,只能留给隔开一段时空距离的后人去凭吊”。
在《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8期) 上,
山西大学教授
王春林在其学术论文《乡村书写中的人性之旅——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趋向分析》中,引用潘启雯发表在《
中国妇女报》(2007年9月20 日)上《〈福寿春〉:农村生活形态的一曲挽歌》一文的相关观点。引文为:“《福寿春》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则明显立足于农村以及农业文明行将没落的历史命运之上。通过将整个故事聚焦在我国东南地区增坂村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表现了‘变革中中国农村的隐痛’。”
2012年5期《
当代文坛》刊发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
陈建新的学术论文《青春叙事遮蔽下的继承话语——大院玩主文学叙事分析》,引用潘启雯《一代人的青春病历》(《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11期)一文的相关观点。引文为:“那个年代、那个小圈子的那点破事被记录下来、被流传、被颂扬。有人感动,60 年代生人感动;有人艳羡,70 年代生人艳羡;有人惊奇,80 年代生人惊奇。奇怪的是,他们特定‘青春’却得到了非同龄人的认同和爱,也许是为了猎奇,也许是为了热闹,也许就是追忆过往,但毕竟‘青春’谁都经历过。”
文章转载
人物评价
他们怀揣出版理想,带着人文情怀,行走在新闻出版行业第一线,为业界提供了高度实用的资讯服务与深度报道;他们洞悉出版行业态势,笔耕不辍,记录了社科文献从传统出版业走向
数字出版前沿的艰辛历程。今天,我们向两位书业观察者,致以真诚的敬意。他们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潘启雯、《
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王坤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评,2015年)
作品评价
《欲望的边界》
潘启雯在名为《“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的后记中指出,书名(即《欲望的边界》)所说的“边界”,指的并不是某些僵化的数据、模式、类型、路数与章法的简单界线或划分,而是遵循纠正谬误和尊重常识的立场,进而让生活中林林总总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乏“温情与敬意”的深层次认识。 (
中国新闻网评)
潘启雯从事过媒体、互联网研究与实践等多种工作,虽然年轻,但丰富的经历可以说是行万里路,同时他又爱读书,在工作之余读万卷书,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就有了这本书(即《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
经济学原理》)。(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评)
经济学这门与人性密切相连的学科到底忽略了哪些要素?人性的藩篱又最终能否被跨越?面对迷思,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无处不在的
经济学原理》通过总结或提炼前人“财智逻辑”的独特方式,从五个维度做出了启发式的探索。作为“80后”
新生代青年学者和媒体人,潘启雯既有宏大的哲学视角,又不乏生活常识所凝练的敏锐直觉——此尤为难能可贵。哲学式的深刻和常识性的探索,让其有着通俗却又不失深度的阅读体验。(网红经济学家、
英大证券研究所原所长
李大霄评)
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把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经济学原理或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宽广而独到的视角,优美而深刻的文笔,传达给那些想获取知识的经济学门外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风田评)
《欲望的边界》没有按照千篇一律的经济学
教科书的说辞、各种图表、复杂的模型、艰涩难懂的理论,以及令人头疼的数学等式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经济现象,而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性的直觉来描述和阐释其中的道理,并教你怎么手握“
经济学”利剑劈开“思维方式”的混沌。(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文评)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
经济学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生动有趣,且充满哲理性,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夏烈评)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期中,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深入分析国内外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就像用牺牲睡眠及约会、准备考试来解释“
机会成本”,可使年轻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著名财经作家,《改革现场》作者,德林社创始人
李德林评)
工作中我们处处与经济打交道,生活中时时刻刻与经济发生着联系。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常识并善于使用一些经济学原理,让工作更加井井有条,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那么请翻开这本《欲望的边界: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在经济学的启发下获得更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曙明评)
《跨越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坎》
人类似乎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各种生物繁衍似乎失序了,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更难掌控,人类正在进入AI(人工智能)世纪,也许很快就将出现某些方面比人类更强的机器人。我们将面对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种种竞争。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解决人类一些重要社会矛盾的同时,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社会伦理困局,这些需要深入的思考。我非常钦佩《跨越
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坎:坏听力时代的财智逻辑》一书作者潘启雯的勤奋和用心。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应重点关注的领域。“80后”青年学者潘启雯广泛涉猎了大量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书籍,深入观察了近10年来的重要
政治经济学事件,写下了这些深入浅出的文章。汇集了他对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和中国经济的思考。 (郑磊评)
《摆脱巨婴》
潘启雯是想通过《摆脱巨婴》传达这样的一种理念:在扁平化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好和用好经济学——因为在扁平化社会,意味着分散决策、分头行动,意味着每个法人或自然人皆是决策、行为主体,每个决策、行为主体要为他的决策、行为承担最终的后果和最终责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评)
《智识的冒险》
青年学者潘启雯认为,人生就是接连不断的“
棉花糖实验”。节食的人放弃
吃糖带来的快感,是为了长久的苗条和魅力;精打细算的人按捺住轻率的购物冲动,是为了存钱买新车,或是给孩子攒学费;关注健康的人忍受剥夺感和不方便,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我们要获得不确定且会延迟的回报,就一定要自律。长于自律的人更有可能精通长期规划——阅读和基于未来的思考,或许是建立自律的好方法。(读者邓勤评)
《价值盲盒》
智者,善思。于商而言,投资,究竟如何避免“赌徒”的投机心态?胜负,究竟是不是“有迹可循”?面对复杂系统,该如何提升决策力?针对不可预知和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才能快人一步?潘启雯从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精英的思维方式”关注的维度出发,他的《
价值盲盒》就像打开神奇“盲盒”般带人们洞悉一系列前沿问题背后的规则和智识,同时做思想上的科普和生动演绎,并时刻提醒人们看清本质再理性选择。 (
中国网、读者鲍琳昊评)
潘启雯新作《
价值盲盒》,一个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目不暇接,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研究员颖波评)
收到好朋友,青年学者、媒体人与投资人潘启雯的新书《价值盲盒:精英的见识、探索和我们的时代》。近年来,启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的作品。他的书,不仅紧扣时代脉动;并且更重要的是思想观点超前,兼具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实践可能性。特别推荐之。(诗人、作家、读物博主
刘明清评)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诞生于盒里。《圣经》中“神”所发起洪水灾难净化世界,人类又被“神”的善念吸引,登陆“盒状”的“方舟”;当
宙斯远在
奥林匹斯山,
赫尔墨斯不仅将宙斯远见翻译给凡人,也送了人类潘多拉魔盒。品读潘启雯《
价值盲盒》中“危机的惆怅”一章,亦吸引世人经济危机中期待“希望”,埋伏着“未来谜题”。众生处于全新的元宇宙时期,身体与思想、真实和虚假、现实和幻象……每一种正负能量皆为货币,每一种货币形态提供的价值,也被装进充满变数的“盲盒”里,像极了信仰交易可能会亏损的佛祖,也像极了酒后可能会失算的诗人。(读者
娄师白评)
个人言论
预测未来是一项技术活。而未来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无限希望,包括预测“未来中国”在内的众多预测需要饱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论长焦短距,都需要我们借鉴已有的探索拾路前行。(摘自潘启雯《不同焦距视野预测“未来中国”》一文观点)
我们不必怀疑“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制作者“无聊”或“别有用心”,也不必质疑这个榜单有多少代表性。事实上,在各类阅读排行榜上,名著早已形单影只,只不过没像“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这样集中呈现。(摘自潘启雯《拒绝经典无异于自绝文脉》一文观点)
世间凡能够被感动的人和事,大致可分为“利他”“超越”两种。(摘自潘启雯《有一种感动永远蔓延》一文观点)
赶在时间的前面,把摸到手的牌打好。(潘启雯)
人们需要在决策前为尾部事件预留空间。对肥尾分布的不了解甚至是无视,常常导致人类对人性和未来的盲目自信。实际上,在概率密度曲线的尾部蕴含了三种层次的事件:“
大天鹅”“
灰天鹅”和“黑天鹅”。“白天鹅”对应“历史
极值以内”,意味着“事情可能很糟”。“灰天鹅”对应“分布统计性质以内”,意味着“事情可能更糟”。“黑天鹅”对应“分布统计性质以外”,意味着“事情可能糟得超出想象”。在认识到“尾部风险”后,很多人本能地抗拒“尾部风险”及其背后的“极端不确定性”。“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提出“能力圈”,但一个人并不一定能完全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所在。因为明确自己的“能力圈”首先就要分清自己的已知、未知,但是,人类如何知道自己的未知呢。(塔勒布、潘启雯)
个人荣誉
2013年,新闻作品《热词十年,“文化”缺位》入围“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
2012年、2013年深度参与“
上海书展”宣传报道,并两度荣获
上海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专题报道好新闻
一等奖;
2015年7月,荣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科文献建社30周年·致敬媒体人”荣誉;
作品荣誉
2009年12月5日,首届证券时报读书月活动评选揭晓,图书评论《危机时刻,且看欧美五国如何抉择》进入“入围奖名单”;
2018年1月,潘启雯著作《欲望的边界》入选“华文好书2018年第一期入围书目”;
2019年12月15日,潘启雯著作《智识的冒险》入选羊城晚报“爱读书会”荐书榜;
2022年7月,潘启雯著作《
摆脱巨婴:996时代的方与圆》入选百道好书“就业再闯关:就业问题主题书单”;
最新动态
2023年07月27日,金盾文化网以“众神的琴和
李白的酒,够买佛祖‘无’字经吗?”为题,点评潘启雯的《
价值盲盒》;
2023年08月07日,
新华网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08月07日,
央视网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08月14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08月25日,《
北京晚报》第21版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10月6日,《西藏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9月18日,《
衢州日报》发布“新书荐读”推荐潘启雯《
价值盲盒》。
2023年12月12日,《
来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潘启雯著作《价值盲盒》。
2023年12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
参考资料
入围奖名单.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