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位于中国
苏州市,其南起
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全长1606米。1986年,平江路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其范围东起外环城河,西至
临顿路,南起
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是
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
平江路源于宋代,曾经叫做“十泉里”,至
清代乾隆方志里首次出现平江路的名字。在平江路入口处,一座《平江图》
碑刻详细描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平江历史街区内有大街巷18条,小街巷33条,世界文化遗产“耦园”,
顾颉刚、
洪钧、叶圣陶等名人故居,刺绣、剪纸、丝、昆曲等非遗文化,老街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一直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着“一条平江路,半部苏州史”之誉。
2005年,平江路历史街区获得
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9年6月,平江路历史街区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2011年1月28日,
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
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命名
据明代弘治年间的《吴江志》记载,至迟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就已在今苏州设置“平江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名称,这是苏州第一次有了“平江”这个名称,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平江军”为“平江府”。而到了元世祖至元年间,又改称为“平江路”。“路”,是元代的行政区域名称。也就是说,元代时就有了一个“平江路”,但这个“平江路”指的是整个苏州城,而不是具体哪条道路。在宋元时期,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管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平江路之名便源于此。
而作为街道的平江路据《吴门表隐》记载,因巷口有十口古井而在历史上曾经叫做“十泉里”。到了
清代乾隆,方志里出现了“平江路”的名称。《乾隆长洲县志·人物》:“
盛寅,字启东,居长洲之平江路,从王宾学医,精其术。“长洲”是当时苏州府的一个县。这段记载显示,名医盛寅居住在
长洲县的平江路这个地方,说明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平江路”这个地名。而在《乾隆长洲县志》的《长元吴三邑城图》上,的确也能看到“平江路”的标记,其坐落的位置,与今天的平江路几乎一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平江路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隅,北接
拙政园,南眺
罗汉院双塔,全路段南起
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全长1606米。平江路及其所在的区域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后,其范围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
气候
平江路所在的姑苏区属于
亚热带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两季较短。≥10℃日积温为4991.9℃,年平均气温15.7℃,1月份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9.8℃;7月份平均气温为28.2℃,平均最高温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40℃;无霜期约233天,平均初霜期在11月15日~11月20,降水量约1063毫米,集中在4~9月。
水文
平江河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最主要的河道,其长约1740米,宽约8-10米,水域面积约为14.6万平方米,平江河从南端苑桥到北端华阳桥,中间共有11座桥东西向跨越其上。
历史沿革
自宋代起,苏州城就已是富甲一方,平江连漕运,河岸尽繁华。平江河系苏州城主干河道“三横四直”中的第四直河,也是城内最古老的河道之一。中国最老的城市测绘图宋代《平江图》(现存
苏州文庙)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宋元之际,平江路街区和集市曾被战火毁损,至元代初期街区得以修缮和恢复,还扩建了比原建筑面积多上一半的房屋。市场经济由于元初实行大幅度减税而迅速发展,街区由
南宋至元初已经初步成形并形成核心城区规模。
明清两代,平江路曾是门阀世代生活的“富人区”,当时的平江路一带丝织业兴旺,出现了‘万户机杼’的景象。
清代中晚期,
苏州市两大望族“贵潘”和“富潘”分居于平江路两侧。
宣统《吴县志稿》云:“陆太仆世廉宅,在平江路徐家桥弄北口,有飞英堂,
赵宧光书。”344号为李坤堂宅院。据传,此宅为皇家银库之一建于清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后为李坤堂出资两千
银元购得,是一落三进三
开间宅院,楼后平房由李氏雇工开办丝绸工场,解放后并入振亚丝织厂。
1986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将
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列为绝对保护区。2002年至2004年,苏州市耗资1亿多元修缮占地约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2011年1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街区布局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长1606米,宽3.2米,街区范围东起外环城河,西至
临顿路,南起
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彻成。街区以平江路为轴线,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西侧平江河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东西两侧有悬桥巷、大儒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新桥巷等小巷,其中主要景点耦园、洪钧故居、
苏州戏曲博物馆分别坐落于街区两侧的街巷之内。
主要景点
园林
耦园座落在仓街小新桥巷6号,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
清代,
咸丰年间毁于兵,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
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
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2001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博物馆
苏州状元博物馆
苏州状元博物馆位于纽家巷3号,馆内的
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园林建筑,现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虽身处古城内繁华地,但行走于内,每一步都留存着古典园林、古居宅邸的气息。博物馆如今共分为四个展厅:轿厅、鸳鸯厅、纱帽厅和后厅,各厅之间由庭院相隔相连。
苏州戏曲博物馆
苏州戏曲博物馆位于中张家巷14号,馆设有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两馆。馆内现藏有
昆曲、苏剧及其他剧种,苏州评弹及其他曲种等各类文物古籍、珍贵史料三万余册,其前身全晋
会馆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
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苏州戏曲博物馆,戏博馆址定在全晋会馆。同年10月,苏州戏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苏扇博物馆
苏州苏扇博物馆位于
卫道观前16号,是以收藏、保护、欣赏、研究及教育为目的的
民办博物馆。馆内藏有众多名家作品和扇手工艺品,如古今名家成扇、扇页、名家刻扇骨、檀香扇、团扇、木扇、羽扇等,还有与扇相关的如扇坠、扇袋、扇箱、古代制扇工具以及图书、报刊和影像等资料,力求全方位展现苏扇的风貌和艺术特色,为大众了解、欣赏苏扇文化开启一扇窗户。
街巷
平江九巷
平江九巷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腹地,平江路主街西侧,是“运河十景”之平江古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平江路和观前商圈的重要区域节点。涵盖古城20号、28号两个街坊,有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从南至北分别为:建新巷、钮家巷、肖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菉葭巷、曹胡徐巷、东花桥巷。
大儒巷
大儒巷西起
临顿路,东至平江路,以明代大儒
王敬臣居此而得名。巷内的潘宅原是
潘世恩的老宅,潘世恩祖上自明中叶后就一直定居在大儒巷,直到潘世恩中状元才搬到了钮家巷,而大儒巷的老宅则是被富潘买了。
南显子巷
南显子巷西起临顿路,东至迎晓里,长183米。巷中的惠荫园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
李鸿章奏购为
忠烈祠和安徽
会馆。原为苏州第十五中学,现为苏州第一初级中学校。园中多植碧梧银杏、
紫荆翠柏,另有一株
紫藤是清
康熙名儒韩炎手植。
悬桥巷
悬桥巷原名迎春巷,长414米。
唐朝时因为西边不远处的旧学前口有座县桥,就改成了县桥巷。悬桥巷东起平江路,西至
临顿路,小巷走出过钱伯煊、方嘉谟、
洪钧等历史名人。
桥梁
综述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最主要的河道平江河上横跨着桥20座石桥,南自葑门十全河起,经望门桥、忠信桥、
望星桥、
寿星桥、吴王桥、
官太尉桥、
兴市桥、苑桥、思婆桥、
寿安桥、
雪糕桥、积庆桥(胜利桥)、青石桥(
苏军桥)、众安桥(大新桥)、
通利桥、
胡相思桥(宋代称胡厢使桥)、保吉利桥、庆林桥、潘家桥、石家角桥(长风桥)至东、西北街河。
思婆桥
思婆桥是平江
河南省端的第一座东西向
古桥,为单跨石梁桥,在宋《平江图》上,其名为“寺东桥”,因桥西南濂溪坊(现并入干将路)原有
唐朝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后音吴方言中“shi”“si”不分,讹传为思婆桥。清嘉庆十年重建,为砖
石拱桥,宽3米,长11.2米。
青石桥
青石桥在宋《平江图》为
苏军桥。清代名
众善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因青石桥于民国十年(1921)拆除,条石用于苏军桥,故又俗称苏军桥为青石桥。如今的青石桥,名符其实全用青石(石灰岩)构筑,桥体外缘和桥栏的色较淡,而石级、桥面的青石色泽较深,呈黝黑色。
朱马交桥
朱马交桥又名
朱马茭桥,“茭”为干草的意思,相传春秋时初建,
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桥名由来与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的马队将领有关,当时这里是马队的运草通道和干草场,后为纪念这位
朱姓将军,取名朱马茭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更名朱马高桥。1982年、2003年又修。现为
花岗石梁式桥,桥面以六条石梁并列而成。宽4.1米,长6.2米。
名人故居
洪钧故居
洪钧故居位于悬桥巷27号,洪钧字陶士,号文卿,苏州人。
同治七年(1868年)高中状元,后由翰林院修撰入选为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光绪年间,衔任出使俄、奥、德、荷四国大臣,居海外三载,旋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故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外交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洪钧出使回国,在
苏州市建造新宅及庄祠,占地3000余平方米,即今悬桥巷故居。后门临河,原有廊桥,过桥即菉葭巷、亭堂及两庑,作四合院布局。
钱伯煊故居
钱伯煊故居位于悬桥巷25号,钱伯煊,吴门医派传人。钱家为悬壶济世的杏林世家,其幼年曾就读于状元洪钧家塾,二十岁随父亲学习中医外科,后专攻
妇科学。1918年在大成坊巷执业行医,后迁悬桥巷老宅。钱宅共两路六进,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
苏州古城片区较大规模的多进民居,宅子不仅体现了明清江南居民建筑的设计及营造水平,也反映了
苏州市民居质朴的审美格调。大厅东西两侧围合的厢房,与传统形制不同。其东侧厢房为平屋,西侧厢房却在屋檐两侧,左右对称各耸起一座小阁楼。由大厅向西而折,穿过一座月洞门,便进入西路。西路是花厅和花园。花厅兼作书斋,为钱伯煊当年会客和研学著书之处。
潘氏松麟义庄
潘氏松麟义庄位于悬桥巷58号,道光十二年(1832年)翰林院
编修潘遵祁携兄弟
潘希甫创建,规定对族内子孙贫乏者加以周济。现在这里的外观是
黄丕烈藏书楼。黄丕烈是
乾隆爱新觉罗·颙琰时期的藏书家,一生收藏了两百多部宋版书,是当时海内私家藏书的翘楚。嘉庆七年,黄丕烈在悬桥巷兴建藏书楼,专门储藏宋刻
善本书,在中国藏书史上留下了“百宋一”的美名。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出生在松麟义庄旁边的小房子里。
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故居位于青石弄5号,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人。叶圣陶出生于
苏州市,1935年,叶圣陶用稿费买下这个住宅,当时他在
上海市开明书店工作,每月去一次上海,其余时间都留在这里写作。叶圣陶原本打算在此地长住,后因抗战爆发,叶家离开苏州,辗转他乡。
顾颉刚故居
顾颉刚故居位于悬桥巷顾家花园4号-12号,顾颉刚(1893—1980)著名史学家,1893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市
临顿路悬桥巷顾家花园。故居占地近400平方米,最南面是一个大天井,南墙上有一个砖刻门楼,上书“子翼孙谋”四字。正房呈长方形,客堂居中,客堂西是一间套房,东面有两间套房,其中一间是
顾颉刚父亲、顾颉刚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卧室兼书房。
文化活动
2020年4月,第十二届“平江晒书节”正式启幕,该届晒书节时间跨度为3个月,分为“夜话平江”“夜读平江”“夜游平江”三大板块,除了线下积极推动阅读文化外,实行阅读“24小时”不打烊计划—传统书店、夜书房、网络学习平台等强强联手,开展广泛合作,通过全国知名音频学习平台,向听友“24小时”不间断“云输送”传统文化。
2021年4月,第十三届“
平江县晒书节”正式启幕,该届晒书节以“悦读平江·雅韵”为主题,以
姑苏文化为背景,赋予本届晒书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息。在平江路南入口处,设置了以书本为展示形式的主题拱门和“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阅读”的方块立体字配套堆头,让人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韵味。此外,经典文选展示墙、民族精神打卡点,富有“苏式花窗”特色的展示造型,也成为该届晒书节亮点。
开发和保护
开发
1997年,
贝聿铭贝聿铭回故乡
苏州市探亲,专门到平江街区的条条小巷进行考察,对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2002年至2004年,苏州市启动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采取“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修缮方式,通过拆除违建、10类管线入地、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维修老房子等,共耗资1亿多元,让占地约116.5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现天生丽质。
保护
1986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列为绝对保护区。2002年,苏州市政府启动了平江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并在2005年批准通过了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阮仪三先生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江历史街区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至此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按保护范围划定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其核心保护区指街区内由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平江路以及与之联系的河街为主的整体风貌完整的区域,主要包括平江路、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祝家园、悬桥巷、顾家花园、南石子巷、钮家巷的河街两侧,以及耦园、全晋会馆、卫道观前潘宅、卫道观等文物古迹相对集中区域。总用地47.4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东至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至干将东路,总用地面积69.1公顷。另包括为了街区道路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完善所需在街区外安排的用地,如白塔东路平江路口东北侧的第三纺织机械厂用地。
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对约2.5万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修缮,同时拆除街区内违章建筑、新建公共卫生设施、加固维修桥梁驳岸、补种绿化树木,极大地保护与延续了
苏州古城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
2014年
苏州市规划局将西起
临顿路,东至外城河,北自白塔东路,南到
干将东路,总用地面积116.0公顷的区域规划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其中核心保护范围为平江路以及与之联系的河街为主的、整体风貌完整的区域,总用地面积48.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西起临顿路,东至外城河,北自白塔东路,南到干将东路范围内扣除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用地,总用地面积67.6公顷。
相关文化
刺绣
苏州古城路历史街区内的刺绣文化是其特色,并附有苏绣围巾、钱包、扇子、书签等创意衍生品,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拥有2000多年历史,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文化艺术符号。
评弹
平江路历史街区馆内演出中,
昆曲、评弹等富有
苏州市地域特色的非遗民俗文化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可边听边品茶,亦可边听边用手机拍视频。
美食
平江路有着丰富的美食特色,这里的老街不仅保存古代的建筑,而且老街的美食与餐馆都是与苏州古老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在这条街上美食最大的特色有三种,一是沿着老街从头到尾的街边美食,由当地的原著居民烹,穿着极具江南特色的服装沿街叫卖吆喝,有
桂花糕、
酒酿圆子、
鲜肉月饼、
海棠糕、竹筒
糍粑、大碗茶、等特色的平江路街边小吃。二是青砖白瓦下临街而立的店铺,诸如苏味
鸦片鱼头,松饼、鸡脚,
鸭舌各具特色。三是有些规模的餐馆,主要经营苏州菜,老口味更地道,例如
松鼠桂鱼、
蟹黄豆腐、
糖醋排骨等。这里的所有美食都彰显着平江路的饮食文化。
建筑
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传统建筑,是苏州古城风貌最集中的体现。街区中传统建筑占比超过90%,街区内中张家巷28号一栋青砖清水墙面的民国老洋房,门前马赛克瓷砖铺砌而成的台阶和入口处的拱形门彰显了民国建筑的特征。除了普通民居,斑驳的围墙内还庇荫着不少深宅大院、名人故居,堪称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珍品。
诗歌
现代诗人
戴望舒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描绘的便是平江路的丁香巷,巷子具有狭窄,幽深的特点。
重大事件
2000年11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耦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5年,
苏州古城历史街区荣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奖。
2009年6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被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2011年1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6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
平江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苏州运河十景.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苏州段)文旅融合协同创新基地.2023-08-20
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2023-08-20
景区概况.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2023-08-20
耦园.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2023-08-20
苏州状元博物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2023-08-20
苏州苏扇博物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