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
猫科豹
属下已灭绝的老虎亚种。爪哇虎的体型相对于其他大陆老虎亚种较小,雄虎的体重为110~140kg,包括尾巴在内的体长为2.5m。雌虎的体重为75~115kg,体长比雄虎短20~30cm。爪哇虎背部的毛皮呈锈褐色,腹部为棕黄色,整体颜色与苏门答腊虎非常相似,但其条纹相较于苏门答腊虎更深更密。爪哇虎的
胡须是所有亚种虎中最长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爪哇虎的枕骨平台明显狭窄。
爪哇虎曾分布在
印度尼西亚的
爪哇岛。它们更倾向于栖息在沿海和山地之间的茂密森林地带,而不是远离内陆的丘陵地带。爪哇虎主要以
爪哇鹿(Rusa timorensis)和野猪(Sus scrofa)为主要食物来源。与
孟加拉虎相比,爪哇虎很少通过咆哮来展示自己的存在。每只爪哇虎可能拥有75~170km²的领地。
19世纪
荷兰在
爪哇岛上进行的
农业革命,导致爪哇虎的
栖息地逐年减少,丧失了栖息地的爪哇虎开始攻击人类,与人类关系日趋紧张,19世纪早期,当地政府首次使用专业猎虎人捕猎爪哇虎。双重威胁之下,爪哇虎的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80年代,爪哇虎正式被列为已灭绝的物种。
命名与分类
1758年,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的著作《
自然系统》中首次对老虎(Panthera tigris)进行了描述。1844年,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根据一只单一的模式标本,对爪哇虎亚种(Panthera tigris
亚种 sondaica)进行了描述,并确定了其
学名。同时,他还对
东北虎亚种(Panthera tigris altaica)进行了描述。之前,这些虎的亚种是根据体型、
颅骨结构、毛色和斑纹来分类的,因此,最初特明克是基于它们不同的毛皮长度和质地将爪哇虎与东北虎区分开来。随着分子
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脱氧核糖核酸研究发现,爪哇虎与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并且与
巴厘虎(Panthera tigris balica)的关系更加显著。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下属的
猫科专家组(Cat Specialist Group)的科学家根据形态学对爪哇虎进行了分类修订,将其归类为独立的物种,并将巴厘虎和苏门答腊虎视为爪哇虎的地域变种,不再将这三个亚种视为独立存在。
演化
老虎,同其他食肉动物一样,可以追溯其起源至细齿兽类(miacids),这是一类与
渔猫(Felis viverrina)相似的动物。它们生活在约6,0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这些细齿兽类是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身体修长且四肢短小而灵活。经过数百万年的
自然选择与进化,它们分化出如虎、
家猫(Felis catus)、熊(Ursidae)、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和
赤狐(Vulpes vulpes)等多种动物。需要指出的是,
剑齿虎(Smilodon)并不是现代老虎的直接祖先,它是猫科中的一个已经灭绝的独立分支。
进入
更新世时期,由于
海平面的波动,导致
巽他陆架(The Sunda Shelf)大片区域多次显露出来,将亚洲大陆与苏门答腊、
爪哇岛和
巴厘岛连接在一起。经过鉴定发现,在爪哇岛发现的最古老虎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这意味着正是在更新世时期,老虎从亚洲大陆传入了爪哇岛。
历史上的
爪哇岛曾是多个虎亚种的
栖息地,如东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oxygnatha)、爪哇巨虎(Panthera tigris trinilensis)和索罗虎(Panthera tigris soloensis)。2004年的一项科研成果发现,通过分析134个虎的样本,推断所有虎的亚种可能在约7.2万~10.8万年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一时期相较于
豹属(Panthera)的其他猫科动物要稍晚。在大约8万年前,现代形态的爪哇虎开始在爪哇岛上出现。但到了晚石器时代(约5,000至3,000年前),由于森林的增长和可能的人类干预,爪哇虎的数量开始减少。
形态特征
爪哇虎比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和东北虎的体型小,但又略大于
苏门答腊虎。雄虎的体重为110~140kg,包括尾巴在内的体长为2.5m。雌虎的体重为75~115kg,体长比雄虎短20~30cm。爪哇虎之所以体型相较于其他大陆亚种较小,是因为遵循了
伯格曼法则,即温度越高,动物越轻,这是一种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体温调节机制。此外,爪哇虎在其生存环境中能够获得的猎物相对较小,这也限制了爪哇虎的体型。
爪哇虎毛发密集且短,背部的毛皮呈锈褐色,腹部为棕黄色。条纹非常细,经常分叉或由斑点构成。整体颜色与苏门答腊虎非常相似,但其条纹相较于苏门答腊虎更深更密。爪哇虎的胡须是所有亚种虎中最长的。
爪哇虎的口鼻部分较长且狭窄,枕骨平台明显狭窄,犬齿相对于头骨的大小较长。雄性的头骨长度为30.6~34.9cm,雌性的头骨长度为27.0~29.2cm。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爪哇虎曾分布在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它是苏达群岛三个虎种群之一。
栖息环境
对于爪哇虎这样的大型捕食者来说,在
爪哇岛生存并不容易。这是因为这里经常下雨,
生物量有限,而且该岛位于大型
鹿科(Cervidae)有蹄类动物的领地边缘。20世纪30年代对印度尼西亚乌容库隆国家公园的观察发现,爪哇虎更倾向于栖息在沿海和山地之间的茂密森林地带,而不是远离内陆的
丘陵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爪哇虎主要以
爪哇鹿(Rusa timorensis)和野猪(Sus scrofa)为主要食物来源。此外,它们还
捕食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
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
爪哇鼷鹿(Trugalus javanicus)。有时,它们也会捕食水鸟和爬行动物。根据粪便中的残渣分析,还发现它们以较小的猎物为食,如
猕猴(Macaca)、刺猬(Erinaceus)和
小齿狸(Arctogalidia trivirgata)等。
爪哇虎通常采用伏击的方式捕食。如果它们被猎物所发现,通常不会浪费力气进行徒劳的追逐,也不会与危险动物直接对抗。1938年10月,乌容库隆国家公园的管理员安德里斯·胡格沃夫(Andries Hoogerwerf)目击了这样一幕:一只正在走过草地的母爪哇虎被正在吃草的岛鹿和
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发现。当这只爪哇虎距离它们大约100米时,岛鹿聚集在一起盯着它,而爪哇野牛则围成一个半圆,母牛和公牛保护着幼崽,慢慢地朝爪哇虎走去。爪哇虎首先试图隐藏并朝着岛鹿走去,但当意识到被发现时,它悄悄地绕过爪哇野牛离开了。1939年1月,胡格沃夫观察到一只爪哇虎和一只爪哇野牛公牛在一个小草地上相遇,两者都没有试图攻击对方,爪哇虎平静地走进了森林。
其他行为
与
孟加拉虎相比,爪哇虎很少通过咆哮来展示自己的存在。 它们的咆哮,通常发生在夜间、下午晚些时候或傍晚。它们的领地范围主要通过足迹和预测猎物
生物量的方法进行估计。每只爪哇虎可能拥有75~170km²的领地。领地可能会重叠,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宽容程度。爪哇虎通过剥树皮、刨土、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且从不会将这些标记埋藏起来。
生长繁殖
关于爪哇虎的繁殖的文献记载非常少。仅有资料表明,爪哇虎的
雌性和
雄性只在
发情期间交往。怀孕的时间大约是100~106天。幼仔的数量相对较少,记录的最大数量是4只,但最常见的观察结果是1~2只。
灭绝
灭绝原因
栖息地被破坏
18世纪末,爪哇虎依然遍布整座爪哇岛。其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边缘,与人类的
生态位相当重叠。而爪哇虎在这个
热带丰富的岛屿上的灭绝,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19世纪
荷兰在
爪哇岛上进行的
农业革命。19世纪中叶开始,
荷兰东印度公司高效有序地将爪哇的所有剩余耕地纳入生产,森林被大规模砍伐,以扩展植物园,伴随着这一活动的是爪哇和马杜拉(印尼东北部的一个地区,与爪哇岛通过马杜拉海峡相连)的成千上万劳工的迁徙。大量的森林地区、
冲积平原和河流流域被改造用于农业,爪哇虎的
栖息地锐减。
人类猎杀
随着栖息地的逐年减少,爪哇虎开始攻击人类和农场动物。研究员彼得·布姆加德(Peter Boomgaard)搜集整理了1633年~1687年,以及1812年~1869年总共70个爪哇虎袭击的人类的故事后发现,尽管有部分故事是虚构的,但仍然显示出,受害者主要是户外工作的男性,比如邮递员和农民。
爪哇虎被视为巨大的威胁,居民因此围绕村庄设防,甚至放弃村庄。爪哇虎的袭击在季风季节和结束时达到最高强度。1822年,当地政府首次使用专业猎虎人捕猎爪哇虎,估计在1830年~1860年间,
爪哇岛每年共击毙了1250只虎和花豹(Panthera pardus)。
保护措施
进入20世纪后,迅速减少的爪哇虎数量引起了生物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爪哇建立了一个保护区系统,包括乌容库隆(Ujung Kulon)国家公园、巴鲁兰(Baluran)国家公园和勒温桑昌(Leuweung Sancang)保护区。1972年,
爪哇岛东南海岸的梅鲁贝蒂(Meru Betiri)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爪哇虎。1980年,在科学家的建议下,
印度尼西亚自然保护局将该保护区升级为国家公园,以更好地保护爪哇虎。
灭绝过程
尽管
印度尼西亚政府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试图保护爪哇虎,但到了1940年,爪哇虎已经从除了最偏远的岛屿地区外的所有地方消失。20世纪50年代,爪哇虎野外数量仅有20~25只,20世纪60年代中期,爪哇虎只在乌容库隆国家公园、巴鲁兰国家公园和勒温桑昌保护区这三个地方存活下来。到了1970年,爪哇虎只能在梅鲁贝蒂自然保护区找到,且数量仅剩15只。1976年在梅鲁贝蒂自然保护区发现了3~5只爪哇虎的踪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经验的观察员再也没有找到虎的任何幸存迹象,爪哇虎正式被列为已灭绝的物种。
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爪哇虎正式列为灭绝(EX)动物。
相关文化
具有人类的灵魂
在东南亚,人们深信虎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因此传统认为“虎有人的灵魂”。根据古老的爪哇寓言,人类和虎最初都是食草动物,像兄弟一样和平共处。动物们以
鸡矢藤(Paederia foetida)和
泰国榴莲(Durio zibethinus)的叶子为食。然而有一天,发生了一些意外。在准备食物时,一个男人意外地切断了他的手指,这块肉不小心掉进了动物们的午餐里。动物们尝到了这份美味,从那一天起逐渐变成了野生动物。另有一种传说称,在
东爪哇省的北海岸,爪哇虎和鳄鱼被认为是先知
穆罕默德的女婿谢赫·赛义丁·阿里(Sjeh Sajjidina Ali)的后代。
丛林之王
爪哇虎在爪哇文化中被赋予神奇的力量,与人们对待森林的看法密切相关。森林被视为充满神秘和黑暗力量的地方,与文明的概念形成鲜明对比。传说中,爪哇虎与森林紧密相连,被认为通过让村庄居民感到惊吓来
保护森林,而森林则通过为爪哇虎提供庇护来保护它。
根据传说,爪哇虎可以通过在丛林洞穴中进行四十天的斋戒和
冥想来获得魔法力量,该力量使它能够在丛林中变得隐形。然而一旦爪哇虎不慎被人类看到,它必须再次斋戒四十天以恢复其魔法力量。
萨满教
爪哇虎在东南亚的传统中被视为萨满教的保护者。根据这些传统,虎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能与祖先和保护灵进行沟通。萨满与动物有深厚的联系,因此常常被与动物及其魔法属性联系在一起。萨满能够像动物一样出现和消失。在
东爪哇省的传统中,萨满可以召唤一种被带入信任的虎,这种虎能够用两只脚行走,还可用作骑乘的动物。通过燃烧香薰,萨满可以召唤出这种虎。
物种对比
根据
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成果,爪哇虎与
苏门答腊虎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两者形态特征上也存在一些差别。
目击事件
至今仍有许多爪哇虎爱好者坚称该物种还可以在爪哇找到踪迹。2016年,据称在
东爪哇省的阿尔朱诺山(Mount Arjuno)拍到了一只爪哇虎。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恶作剧,照片实际上是在阿尔朱诺山坡上的普里根野生动物园(Taman Safari Prigen)拍摄的一只
孟加拉虎。2017年8月,在
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一名野生动物护林员拍摄到一只据称是爪哇虎的动物。但经一名老虎专家证实这只动物实际上是一只
爪哇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