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各斯,
希腊语logos的音译,本义指为言词、思想、概念、理性。从古希腊
辩证法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开始将逻各斯一词作为哲学术语,意谓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性。斯多葛派则把逻各斯解释为“命运”或神秘的“
宇宙理性”;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则把逻各斯说成和神同一的“道”,成为
造物主、
雅威;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中,逻各斯就是指概念、理性、绝对精神。
逻各斯最早是由古希腊时期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来作为解释:“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 一半成为
旋风。它(指土)化为海,并且遵照着以前海化为土时所遵照的‘逻各斯’。”之后经历了智者运动时期,希腊人将智慧视为逻各斯的艺术。在
斯多葛主义时期,学者吸收了
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的概念继续发展,他们认为普纽玛是逻各斯,即
宇宙理性之火;普纽玛也是气,亦即宇宙理性之灵魂。
中世纪时期,逻各斯学说在早期
基督教神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渗透到早期教会的普通教徒中。在近代哲学时期,逻各斯逐渐理性化,并且通过
雅威继续发展,代表的人物有
伊曼努尔·康德、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勒内·笛卡尔等。到现当代时期,逻各斯结合中心主义发展成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是由
希腊语中的逻各斯(logos,意为言语、逻辑、理性、上帝之言)一词加“中心主义”(以……为中心或聚焦集中)组合而成的。
卡尔·马克思受到了近代逻各斯的影响,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矛盾性和运动性视角看待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也继承了康德与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研究方式。马克思将世界历史以人类解放和
共产主义的实现为目标; 但其驱动力不再是思辨的和唯心的精神主体或世界理性,而是人类的物质性的劳动实践活动。逻各斯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自由开放的理性交流提供了
本体论的辩护。借助于逻各斯的理性交流,人类得以超越自身。
定义
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逻各斯的术语,是他用以表示规律性的哲学范畴。逻各斯系希腊文的音译,有言语、思维、思想、理性及比例等含义。赫拉克利特使用逻各斯一词时,既有这几种含义又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所具有的尺度或普遍规律性。他认为逻各斯是人能够把握的,一切运动变化都遵循逻各斯。自他之后,逻各斯一词被各派哲学家所沿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哲学常用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用以表示事物本质的定义或公式。斯多阿派把它和人的理性结合起来,用以表示自然运动的合理秩序,即
宇宙理性。
斐洛·尤迪厄斯用逻各斯表示神的理性。新
柏拉图主义者把它看作沟通“
太一”和世界的桥梁,指从神流溢出的用以产生万物的理念。
基督教神学则把逻各斯说成神创世界的原型以及与神同在、与神同一的道。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也使用这一概念,把它解释为理性、绝对精神。今天,多数人赞同
赫拉克利特的说法把逻各斯理解为规律或尺度,并在这一意义上使用。
词源
从拉丁语的词源追溯来理解,“逻各斯”——“Logos”有“ratio”与“oratio”两个维面的意义,“ratio”与“oratio”是拉丁文。“ratio”的意义是指“理性”——“
理性”,也是指内在的思想自身,即
海德格尔所诠释的“思”——“Denken(Thinking)”,“oratio”的意义是指“言说”——“Speaking”,也是指内在思想的表达,即海德格尔所诠释的“言”——“Sprechen(Speaking)”。
从
希腊语动词原型追溯来理解,“逻各斯”——“Logos”这个术语来源于动词“Legein”的第一层意义是“聚集”——“Gather”、“拾取”——“Pick up”、“聚置”——“Lay together”;其第二层的意义是“描述”——“Recount”,“告诉”——“Tell”、“说话”——“say”、“言说”——“speak”。
英语logic(逻辑)的字根来自于逻各斯,各种学科的字尾(-logy)也来自于它。
拉丁语:ratio,后转为
法语:raison,最后成为英文中理智(
理性)与理性(Rationality)的字根。
溯源
当希腊人开始用理性的目光看待自然的时候,在他们的面前就出现了一个四季交替、草木枯荣的奇特景象。于是,希腊人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存在着的东西存在,而不是归于虚无呢?他们问的这个问题很奇怪,即使是在今天,人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问这样的问题。然而问题看起来很奇怪,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道理。希腊人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古人那种非常原始朴素的观念。世人都知道,万物有生必有死,因而存在着的东西一定会归于虚无。然而,四季交替,草木枯荣的自然景象却告诉人们,万物有生有死,但是万物聚合而成的自然却没有因为万物的生灭变化而毁灭,而是对人们表现为一种永恒的循环。这就让希腊人奇怪了:生灭变化的东西一定会变成没有,一切东西都没有了,自然本身也就没有了。既然四季交替,草木枯荣,说明在生灭变化的万物之中,存在着某种始终不变的东西,他们称这个东西为万物的“本原”。
当希腊人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世界和自然还没有被划分为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自然就是自然,自然是一个整体。虽然如此,区别还是有的,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这个区别就是自然对人们表现出来的“结果”,与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哲学家不同于
神学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是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看待自然的,因而他们试图以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这就形成了希腊哲学的早期形态,即“
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所以,在哲学的第一个问题,即“本原”的问题中,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一个生成的原因问题,亦即使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对希腊人来说,哲学的工作就是发现自然中最古老的开端,亦即时间上在先的东西。人们曾经尝试过不同的解释,有本原是水,本原是火,本原是气等观点。希腊人认为,自然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的,哲学家的工作就是确定究竟哪一个是时间上在先的本原。
发展流变
赫拉克利特哲学时期
对逻各斯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哲学派别,甚至不同的哲学家处都有不同的解释。古希腊早期阶段的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学者,当时逻各斯被理解为显现本体的规律、尺度、中后期逐渐被理解为理性、逻辑。
火是
赫拉克利特对世界理解的本体,他认为火是构成世界的基质,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来作为解释:“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 一半成为
旋风。它(指土)化为海,并且遵照着以前海化为土时所遵照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哲学中,逻各斯的含义很多,主要指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世人所说的“规律”。早期希腊
自然哲学从朴素的
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因此,赫拉格利特以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人们所说的规律,使知识有了确定性。
智者运动时期
波希战争之后,
希腊城邦进入繁荣时期,希腊社会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渡,以
雅典政治为代表的民主制度日臻完善。在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中心,戏剧、建筑、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数学的研究也有显著的成果。在这种文化气氛里,崇尚典雅和奢华成为社会风气,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语言、思想和文明举止对于希腊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们把智慧视作“逻各斯”的艺术。如前所说,“逻各斯”兼有言语和理性之意;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柏拉图(Plato)在逻各斯理性化的进程中,他认为世界应该是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假的世界,现象界的存在源于对理念世界的分有,人们只有通过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至善。他指出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理念的认识,意见不过是对理念的影像的认识。而在人是如何认识理念、通向理念世界、确定理念世界的真实性等问题中,柏拉图提出“灵魂回忆说”来解答这些问题,他认为关于理念的认识是内在于灵魂本身的,由于肉体的污染,人在出生时忘却了一切,但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就可以唤起灵魂对自身的回忆,获得关于理念的知识。而其中在学习、回忆过程中,人的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理性获得关于真理的一般认识,获得了关于最高理念至善的认识,从而具备超越现象世界通向“
理想国”的可能。
斯多亚学派时期(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以唯心论改造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将逻各斯作为
宇宙理性、
雅威的同义语。
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即
自然哲学,包括宇宙论和
神学两部分,其总的特征是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解释,或反过来说,是对神的
世俗化和自然化的解释。从思源来看,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带有浓厚的混合色彩,基本概念是赫拉格利特的火与逻各斯,又吸收了
阿那克西美尼“气”的观点和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依照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他们认为宇宙中有两种原则,主动原则和被动原则。被动原则是不具性质的实体,即质料。反之,主动原则则是内在于这种实体中的理性,即是神。”神是有理性,有很多名字的,如宙斯、命运、“普纽玛”等。普纽玛是逻各斯,即
宇宙理性之火;普纽玛也是气,亦即宇宙理性之灵魂。因此,他们也称普纽玛为“具有匠心智慧的火”或“技术性的火”。
新柏拉图主义时期
新
柏拉图主义哲学家
斐洛·尤迪厄斯则认为逻各斯是
雅威的智慧、权能和善的实体化,或者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
新柏拉图主义者斐洛,他把希腊哲学和犹太
神学结合起来,认为神是高于一切有限事物的,没有任何描述能表达神的完美和善,神是无名的、不可思议的。神和世俗事物之间只有靠一种“中介存在者”即柏拉图的“理念”才有联系,而理念就相当于
犹太教的“天使”,它们结合成逻各斯或“一”,代表神的理性和智慧,是神创造世界的工具。神的创世就是凭借逻各斯从物质的
饺子中整理出一个秩序来。物质代表邪恶和非存在,它构成人的肉体,人的灵魂则在肉体中轮迴,所以人生来就有犯罪的倾向,只有禁欲才能净化灵魂。但最高的美德并不是禁欲,而是虔诚,因为一切善都归于那不可言喻的神。所以他主张抛开一切知识,在一种无意识的“出神”状态中接受更高的启示。
斐洛·尤迪厄斯的哲学体系基本概念是
雅威的观念。上帝是绝对超验的存在者,远在世人之上,以至于世人不能理解或者定义上帝;在知识和美德上,上帝是不可言喻的、最伟大的善。人们知道上帝存在,而不知道上帝是什么;人们立刻就确信了他的存在通过人们最高的理性或者纯粹理智知道了他。但是人们也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万物的根据和来源;万物都包含在上帝中。上帝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完善、绝对的善、绝对的幸福,是纯粹的心灵、理智或理性。上帝非常崇高,无法同不纯粹的物质取得联系。为了解释
雅威对世界的作用,
斐洛·尤迪厄斯使用了
犹太教中天使与魔鬼的概念,以及希腊哲学中世界灵魂和理念的概念来连接上帝和世界。斐洛有时将这些神力描述为上帝的特性、上帝的观念或思想、普遍权力或理性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将其描述为上帝的使者或者仆从、灵魂、天使或者恶魔——他有时候依据希腊哲学来思考,有时候依据犹太教来思考。他将这些力量结合成为一个:逻各斯,神圣的理性或者智慧。世人通过自身的逻各斯来想象逻各斯,世人自身的逻各斯是知识的第二能力,与纯粹理智相区别。逻各斯是所有观念的储存地或者汇集场所,是所有能力的能力,是最高的天使、上帝的长子、上帝的影像、第二个上帝、神人、神圣的
亚当。事实上,
斐洛·尤迪厄斯的逻各斯就是斯多葛学派的世界灵魂、世界的模型、
宇宙的样式或者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被当作介于上帝和世界之间的存在。有时候斐洛将这一基质说成是神圣之光的辐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普罗提诺的流溢说。斐洛是否将逻各斯设想为一个人,这是不确定的。
中世纪时期
“道”即希腊文“逻各斯”的意译。在希腊哲学,尤其在斯多亚派学说里,“逻各斯”与“神”是同义词,并且,“逻各斯”又是精神、气息,可以具有一定的形状、形象。后期斯多亚派也把希腊罗马宗教的神说成“逻各斯”的化身。《
约翰福音》不是哲学论文,其作者也不是哲学家,但他把
耶稣当作“逻各斯”的化身,将“逻各斯”与
雅威同一,这就为人通过理性(“逻各斯”)来认识上帝、解释教义开辟了道路。
逻各斯学说在早期
基督教神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渗透到早期教会的普通教徒中。最初几个世纪淳朴的
基督教徒生活在多神教的共同体中,相信圣父、
圣子和圣灵但没有在
形而上学上解释其信仰;对他们而言,耶稣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上帝的儿子,圣灵是第二个超自然的存在者,他们并没有试图去理解上帝之子和圣灵的形而上的本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教会有才智的领袖在努力辩护他们的信仰以反对诺斯替教徒和
异教哲学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到
希腊学派的思辩中,直到他们最后使福音希腊化。
逻各斯的学说在许多地区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反对,护教者们努力对
基督教的基本信条进行了较少形而上的解释。出现许多教派,这些教派试图以一种为那些不熟悉
神学思辩的人所容易理解的形式来表述基督教的教义。从公元130年到300年,在基督教团体中拥有最多追随者的学说是形态论,这一学说在
西罗马帝国世界是作为圣父受苦说而出现的,而在东方则是作为
撒伯流主义而出现。根据前者的观点,
雅威具有肉体而成为人,并亲自受苦——因此被称为圣父受苦说;根据后者的观点,上帝通过三种相继的方式或者力量显示自身,即圣父、
圣子和圣灵。在这两种情形中,这三者都是以不同形态出现的同一个上帝(形态论)。
在
中世纪思辨哲学框架下,历史与逻各斯的联结是通过一种
神学目的论来实现的。人类历史从宏观上被描述为始祖
亚当被驱逐出伊甸园之后的全部的时间行程,这个过程不是出自人自身的自由设定,而是出自上帝的策划。人类历史就好像
雅威在人世间演练其意图的一出戏剧。
奥古斯丁的《
上帝之城》表达了这种神学目的论和历史观: “从起源到终结,整个世界是以建立一个神圣社会作为唯一目标的,而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一切事物,甚至连
宇宙本身才被创造出来。”世界历史是按照神意而被创造和运行的,这种神意实际上就是被神格化的逻各斯精神。
近代哲学时期
在近代逻各斯完全确立了其理性地位,并且以“统治者”是身份而存在。
“逻各斯”的理性化进程,通过上帝继续延续着,上帝时全知全能的神,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宇宙的本体,上帝“至高、至美; 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虽然,理性被“上帝”从人身上剥离, 人除了信仰,不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理性在“上帝”的诸种能力中却是佼佼者,“上帝”通过理性为
宇宙制定秩序、管理世俗世界、为人的生存制定规则, 理性通过“上帝”更加具有了本体说服力,而作为“上帝”的形象、自身、光和 力量的逻各斯,被“上帝”的理性能力表达出来。
勒内·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把心灵实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这些认识论观点被称为
理性主义。笛卡儿声称,存在着一个思想的存在(灵魂)和广延的存在(物质),就像他自己存在着并且有意识一样,对他来说是不证自明的。这里,笛卡儿提出了这样一个学说: res cogitans (灵魂)和 res extensa (物质)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现象、是存在着的两个仅有的现象(除了
雅威之外);灵魂只有意识而没有广延,物质只有广延而没有意识。物质是仅用力学的手段来理解的(机械
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而灵魂则是自由的、理性的。与这种
二元论相伴随的逻辑问题,人们后来还会提到。
巴鲁赫·斯宾诺莎对
勒内·笛卡尔的认识论认为,笛卡尔所提出的
理性主义原则并不彻底,所谓“我思”并不真正是在理性中直接呈现出来的“公理”,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怀疑”之后才抽象出来的,因此本身就不具有笛卡尔所要求的“清楚明白”性,而由这一含混不清的前提推出一个
雅威更是矛盾百出。既然要从清楚明白直接呈现的观念出发,这个观念就必须是自明的、具有自身确定性的,不需要任何怀疑,也不必由一个“我”来推出。否则,这个“我”本身又需要另一个“我”来保证其清楚明白,这就会导致无穷后退。“要知道一件事物,无须知道我知道,更无须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相反,
巴鲁赫·斯宾诺莎认为真正清楚明白的观念是自足的,它自身是自身的标准。而最清楚明白的真观念就是“神”的观念。
在康德哲学中,逻各斯精神被全面内化为人类理性的立法,
雅威则同样被转化为人类理性的先验理念。就此而言,无论是理论哲学中为现象赋型的自然法则,还是实践哲学中为自 由意志提供最高规定根据的道德法则,亦或在历史哲学中对人类一切经验性行动进行系统规整的合目的性原则,都出自人类理性。上帝及其立法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辅助人类理性的调节性原则。
伊曼努尔·康德的这种改造既保留了
神学目的论和历史观的框架,又在这种框架下尽可能地提升了人类理性的立法地位。相对于自然法则在思维内部对现象的理智静观,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自由法则对人内心准则的无形制约,其历史哲学是最能体现逻各斯精神与历史性精神之融合的思想部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将历史性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绝对精神不是一种进行理论静观的先验主体,也不是对
自由意志和人的行动进行形而上规定的抽象立法者,而是自我驱动和自我成就的运动着的创造者。这种主体实际上就是经过思辨化改造了的
雅威的
神学形象。
伊曼努尔·康德将上帝纳入人类理性内部,黑格尔则将其融入世界之中,使之成为在世界之中创造万物也支配万物的绝对主体。这是对古希腊哲学中原始的逻各斯精神的复归。但黑格尔不是简单重复古希腊的宇宙论和
世界观,而是以思辨的和
理性主义的方式重新改造了这种辩证的和历史性的逻各斯精神。在其历史哲学中,他通过世界理性与人类热情的经纬线交织解释历史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并且更加具体地阐发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逻各斯精神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这里成为遍布其各个思想门类的基本线索,也完成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圆圈式的演变历程。
黑格尔之后,
卡尔·马克思从生活实践和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其
辩证法进行了革新,从而也将那种通常作为
唯心主义主体的逻各斯精神,真正融入现实世界和人类历史。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为内核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这里,成为人们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思维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走向,也规定着历史的运行规律。因此,逻各斯精神走下神坛,不再是决定一切具体事物的普遍法则和绝对力量,而演变为在历史中被成就的具体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中的现实矛盾是造成社会发展规律的真正主体,劳动着的具体的人比那种抽象地规定着世界的先验主体,更有资格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解释者。马克思哲学已经隐约表现出现当代哲学的基本气质,亦即扬弃一切概念神话和先验法则。
现当代时期
在现当代
西方哲学以及所谓的后现代哲学中,理性逻各斯成为了批判的焦点,人们主张破除同一性,以生命为本位去重新定义逻各斯。
到
后现代主义时期,逻各斯结合中心主义发展成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是由
希腊语中的逻各斯(logos,意为言语、逻辑、理性、
雅威之言)一词加“中心主义”(以……为中心或聚焦集中)组合而成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依赖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以特定方式形成的双价、定向思维模式。两项选择并非毫无偏向的对立物。在逻各斯中心推理中,第一项词指示在场;第二项词则指示缺席或退离在场之物。分隔线一分离(用/来表示)一在两个词之间建构起一种不可归约的重要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在主张两分式思考的文化中成为了“自然的”分类和回应。
雅克·德里达关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认识是从批判
胡塞尔的“自我”哲学开始的。胡塞尔认为,语言完全是意识的现象,语言符号的意义和自然标记的指示有着根本的区别,意义是意向的表达;表达意义的符号首先是语音符号,因为只有在面对面的对话中,意向才能被表达和理解,语音符号是沟通自我与意向的中介,它的重要性在于交流;在“独白”之中,自我和意向处于直接的关系,因此不需要语言。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的是
西方哲学从
柏拉图到
弗迪南·德·索绪尔的一个传统——“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物。更重要的是,“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即语言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象、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但对立的目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庸,处于边缘地位。
雅克·德里达的立场是反对语音中心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解构”不是颠覆,不是颠倒双方的位置。否则的话,那将导致文字中心主义或非理性中心主义,引起新一轮的哲学对立。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手法,一门艺术,它教人如何在区分之处找到混同,在边缘的位置发现中心。德里达擅长于智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他特别选择了那些力图贬低“文字”的作者的词语,说明这些词语的意义恰恰依赖于文字,随后肯定了文字的重要性,以此来反驳“语音中心主义”,说明“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不能贯彻到底的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
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4年-前483年)是爱非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造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也是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逻各斯范畴的人,在他的哲学残篇中曾多次谈到逻各斯,并且通过逻各斯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辩证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
苏格拉底的嫡传弟子,也是把苏格拉底思想发扬光大并加以体系化改造的最杰出的
希腊哲学家。
理念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idea或eidos)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在《
理想国》第七章中,柏拉图提出了科学的等级,连同他的高等教育理论,描述了每一种抽象科学的性质的重要性,这些抽象科学以数学开始,以
辩证法结束。
柏拉图也借助“逻各斯”提出了自己关于宇宙论的看法。
柏拉图一生中写了三十多篇对话体著作,其中绝大多数是以
苏格拉底为对话的主角,最重要的有《
裴洞篇》、《美诺篇》、《
会饮篇》、《国家篇》(《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智者篇》、《
蒂迈欧篇》、《
法律篇》等。
斐洛
斐洛(Philo Judeaus,约公元前25-公元40年)出生于一个亚历山大大帝的犹太教士家庭。他写了历史、政治、伦理和诠释经书方面的著作,其中许多保存了下来。在斐洛看来,
犹太教是人类智慧的全部。无论是希腊的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和
柏拉图,还是
摩西和先知们受到神灵启示的教义,都在表明同一个理性。为了证明这一点,斐洛通过在亚历山大城常见的比喻方法,将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
斯多葛主义加入到对《圣经》的解读中。
亚当代表了精神或者心灵,
夏娃代表了感官享受,雅各代表了禁欲主义,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论世界的创造》《摩西生平》
笛卡尔
笛卡尔(
法语: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出生在法国贵族家庭,信奉
天主教,从小在
耶稣会办的学校受教育,后在大学学习医学和法学,同时对数学和科学保持着长期的兴趣。毕业后曾一度参加荷兰雇佣军,退役后到各地旅行。1628年后移居
荷兰,潜心研究和写作,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荷兰完成的。晚年应瑞典女王之邀到宫廷讲学,次年在瑞典逝世。笛卡儿不但是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思想有:“我思故我在”的思考、“
雅威本体论的证明”从怀疑一切出发,推出其哲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在把“上帝” 搁置在信仰领域的同时,直接通过
亚里士多德理性思想,确立了“逻各斯”的理性地位。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
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等。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一生都在东普鲁士的城市
加里宁格勒(现为加里宁格勒)度过。他的父亲是一个手艺人,又是一位虔信派教徒,而康德在许多方面都带有虔信派新教徒的印记。从外部看,他的生平很简单。他最初担任家庭教师,最后作为教授而告老。他的生活方式准时刻板,几近迂腐。他把毕生献给了理论上的追求。
康德通过先验方法的论述,发展了一系列关于先验的哲学思想,如
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等
他著有重要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等。与他的政治理论有重要关系的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
论永久和平》等。
黑格尔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于1770年生于
斯图加特,在图宾根学习
神学和哲学(1788年~1793年),并且在1794年至1801年间,曾在
法兰克福和瑞士做过私人家庭教师。1801年他定居于
耶拿,而后于1805年取得了教授职位,但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之后,他被迫放弃了这一职位。他曾担任班堡(Bamberg)报纸编辑(1806年~1808年)和
纽伦堡(Nüremberg)大学预科学校主任(1808年~1816年),而后他被聘至海德堡(Heidelberg)任哲学教授,再后来是在柏林,在那里,他发挥了重大影响,并赢得很多的追随者。1831年,他死于
霍乱。
将历史和逻辑演变为同一个东西,其逻各斯精神重新获得了历史性的载体;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与逻辑之间的统一性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主要思想有论述了自己对于哲学问题的观点,运用
辩证法去理性看待事物的本质,认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
主要著作有《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哲学全书》、《
法哲学原理》,以及由后人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讲演录》、《
美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年-1976年)是德国
弗莱堡大学的知名教授,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无神论者,其哲学被称作思辨的哲学。1916年,海德格尔师从
胡塞尔学习
现象学。在熟知了现象学的方法之后,运用现象学直观本质的方法,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探寻“存在”的意义问题,建构了生存论的
本体论。在海德格尔的一生中,使其声名狼藉的是:在政治上公开支持纳粹政权;在品德方面,对其犹太裔恩师胡塞尔的无情态度。退体后,过着完全隐居的生活,研究佛学与语言。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存在”,从它聚焦于人的生命和存在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特征来考察,他分析了个体人同自身、环境和他人的关系。对逻各斯概念理解,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用词源学的方法来澄清“逻各斯”一词的原始意义,实际上却是借此阐明他的真理观念。
他的主要著作有《
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
林中路》等。
德里达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年-2004年)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虽然德里达通常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但是他实际上以“解构主义”闻名于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50年代来法国服兵役,并在法国上大学。60年代起,先在索尔邦,后在巴黎高师任教。德里达是多产的作者,现在还在不断地发表新作,但影响力较大的还是那些在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著作,它们是:《写作和差异》、《语言和现象》、《
论文字学》、《撒播》和《哲学的边缘》、《丧钟》、《激励》和《无聊的考古学》、《绘画的真理》、《明信片》、《写作与差异》和《论文字学》等
他的主要思想有: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以及对文本语言写作的研究
相关著作
在“逻各斯”概念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作家写了自己关于“逻各斯”概念的界定。如
柏拉图的《
理想国》(《理想国》)、《巴门尼德篇》、《
智者篇》。笛卡尔的《方法谈》、《
第一哲学沉思集》、《
哲学原理》。
伊曼努尔·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
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时间》、《什么是
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
林中路》等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外观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
德国式嗨涩的形而上学著作。事实上它与《纯粹理想批判》这样的著作不同,它不是一部理论哲学的著作,而是一部实践哲学的著作,是关于人最原始的存在经验和存在样式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让人们看到,那似乎是凌空蹈虚的
本体论问题,其实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内在相关。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
海德格尔不但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些最根本的前提,而且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方向。
在《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讨论的不是早期希腊的而是
亚里士多德的“logos”和“legein”(言说)的含义。在那里,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证明:“逻各斯的逻辑”植根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之中。他想表明: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会说话的动物,乃是基于一种亚里士多德自己也未曾看到的“原本经验”。
《形而上学导论》
《形而上学导论》是
海德格尔集中论述他的
本体论的一本重要著作,包括“前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追潮“在’这个词的语法和语源”、“追问“在’的本质问题”和“对“在’的限制”五部分内容。《形而上学导论》全书正文的第一段话,海德格尔提出了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问题所在。这问题恐怕不是个普普通通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显然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始终就是“就存在者的存在求索什么是存在者。哲学行于通往存在者的存在之途”。因而,存在的问题对于哲学来说,是“最广泛日最深刻的问题最终又是最原始的问题”。
在《
形而上学导论》中,
海德格尔试图想通过
赫拉克利特和
巴门尼德残篇的解释来获取逻各斯的基本特征。在该作品中,海德格尔说:“在
荷马那里,逻各斯的言说根据它的意味,已经与语言没有任何直接的关联;‘lego’、‘legein’原初地意味着把一个与另一个放在一起,聚合为一,简单地说,聚集。”他的论文《逻各斯》把逻各斯的意义展示为这样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与存在(eon)、自一然和去蔽一起形成了存在之发生事件的整体、在场的总体意义。
关联概念
柏拉图宇宙论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学说有三条原则:第一,要区分那存在而不变动的东西和变动而非存在的东西;凡是由逻各斯和理性认知的东西总是自己同一存在的,凡是由意见借助感觉认识的事物总是会消灭的。第二,一切变动的东西总是由某种原因作用于它才能变化生成,没有原因就不能生成。第三,创造者要构造事物的形状和性质时,必须以不变的东西作为模型,才能造出美好的东西,如果以变化的事物为原型,造出来的东西便不能是好的。由此出发,
柏拉图叙述了
宇宙的生成过程。
逻各斯中心主义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等等,都是对子。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
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指对话,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辨证推理。不论采取对话形式,还是采取推理形式,辩证法都是对两种相反意见所做的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统一的结论。辩证法是用一统摄多,以综合克服矛盾的艺术。辩证法的思维不仅是二元对立的,而且是以对立的一方为中心,以另一方为边缘的一元中心论。当代法国哲学家
雅克·德里达(J.Derrida)把希腊哲学的这种传统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精神哲学的最后阶段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的实质只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纯粹的体现,这些精神生活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但却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外在的客观性,但又不是单纯心理上的精神现象,而是本身体现为社会历史所追求的理想的客观目标,这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从历史上看,艺术在古希腊达到了顶峰,宗教的繁荣期是在
中世纪,哲学则是近代的最为高超。这三者都是绝对精神,但体现为一个三阶段的发展: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绝对精神,哲学则是以概念来把握绝对精神,最终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中达到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即绝对真理。
影响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逻各斯精神
相对于
伊曼努尔·康德的局限于先验逻辑的历史性和黑格尔的于
唯心主义立场的历史性,
卡尔·马克思将历史性精神真正拉回了社会现实。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矛盾性和运动性视角看待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也继承了康德与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研究方式。对于康德而言,世界历史从人性最初的堕落开始,以人性的道德完善为终极目的; 对于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来说,世界历史就是由精神所支配的人类自由的发展进程。而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以人类解放和
共产主义的实现为目标; 但其驱动力不再是思辨的和唯心的精神主体或世界理性,而是人类的物质性的劳动实践活动。
逻各斯为人类理性交流提供了辩护
逻各斯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自由开放的理性交流提供了
本体论的辩护。借助于逻各斯的理性交流,人类得以超越自身。智者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祛除了逻各斯的神秘色彩,但是,智者派
相对主义的立场阻碍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由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所确立和发展的
理性主义哲学严厉批判了智者派对逻各斯的相对主义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为人类知识的理性交流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在柏拉图看来,语言中的逻各斯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真实的信念加上解释(逻各斯)就是知识,不加解释的信念不属于知识的范围。”柏拉图充分肯定了语言中的逻各斯所给出的解释是知识的一部分,人类的语言是理性交流和讨论知识的有效工具。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人类交流的基本单位是体现逻各斯的语句,该语句以两种方式与世界关联:通过指称将句子中的词汇关联于实际事物,通过句法的述谓结构来反映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人类语言指称的实体可能在不同的时空拥有相反的性质,但“人们是根据事实自身的存在与不存在,来判别命题的真实和虚假的”,因此,逻各斯所表达的真命题并不会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智者的诡辩通常都是混淆了语言结构及其功能的结果。通过将逻各斯作为联系语言与实在的
本体论桥梁,古希腊
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理性交流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争论
尼西亚会议关于逻各斯的争论
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逻各斯和
雅威或者
圣子和圣父的关系成为了该会议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发生在阿里乌斯教派和反阿里乌斯教派之间。根据阿里乌斯的观点,基督是上帝的创造物,被赋予
自由意志,上帝预见到他将会用此来行善;因此上帝在创造
基督时赋予基督以上帝的尊严。作为反阿里乌斯教派的领袖
阿塔纳修看来,圣子作为拯救的基质,由圣父产生而不是制造;他与圣父共存,与圣父是同一个实体,完全享有圣父的本性,既没有使圣父受到损失,又没有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历史上的
耶稣,即逻各斯——
雅威或者
圣子在本质上与人体结合,是一个完全的化身。圣灵是第三个存在者;上帝是三位一体,由三者构成,而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尼西亚会议讨论的另一个争论为耶稣同逻各斯-上帝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即基督论的问题。护教者们提出了许多回答,结果形成了许多小派别以支持不同理论。有一种解释是,基督具有两种本性,“每一种本性自身都是完善的,并与另一种相区别,却在一个人身上完美地结合,这个人同时是上帝和人。”这一解释被451年的迦克墩会议接受,并成为
正统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