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明末清初文学家
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小名绳绳,号巢民、朴巢、朴庵,晚年号静茶老人,江南如皋(今江苏南通如皋)人。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副榜贡生,“明末四公子”之一,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
冒襄出生于如皋市冒氏,先祖为蒙古贵族后裔,冒襄自幼聪颖,10岁能吟诗,14岁出版诗集,董其昌亲自为作序,被誉为神童。冒襄16岁就中了秀才,此后,冒襄先后六次赴南京参加乡试均落第,仅中两次副榜。天启七年(1627年),与郑元勋结识,结社于上,同年加入复社。人们把冒襄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四人,称为复社“四公子”,他们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崇祯十三年及崇祯十四年(1640-1641年),连年大旱,引发严重灾荒,冒襄带领家丁从腊月一直到来年春天四月,每日赊粥,达百万人次。顺治九年(1652年),发生了比崇祯十三年(1640年)更严重的大饥荒,“辟疆捐金破产”赈灾。
顺治十一年(1654年),冒襄买下水绘园,并加以扩建,使水绘园成为原东林党、复社中江南抗清志士遗孤的庇护所。朝廷的督抚御史都曾推荐冒襄入朝为官,冒襄都以父亲年迈需要赡养为借口推辞了。康熙年间,依然有人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举荐他,冒襄亦坚辞不受,以遗民自居。冒襄不事清廷,日日于水绘园中,亲自给十几名童子传授歌唱技巧,暗中参与复明活动,后因其兄弟的告发,冒襄的水绘园被朝廷盯上。冒襄无奈卖掉祖业,移居陋巷,上下打点。冒襄晚年身居陋室仍“手不释卷”,自谓“余生之幸载”,自号静茶老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亡故,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
冒襄工诗文、善书法,其诗风格清丽,冒襄书法也绝妙,喜写大字。且著述颇多,流传于世的有《先世前微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芥茶汇抄》《寒碧孤吟》《影梅庵忆语》等。《影梅庵忆语》为冒襄与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的回忆,《影梅庵忆语》开创了明末清初忆语体小说的先河。
时人评价冒襄:“东山丝竹西山蕨,百代文章一代人。”“风流文采,映照一时。”毛泽东对冒襄评价颇高,认为冒襄是明末四公子之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且着重实际,清兵入关后,做到全节而终。
人物生平
名门神童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十五日(农历),冒襄出生于如皋冒氏,小名绳绳。 如皋市冒氏先祖名致中,字东林,为孛儿只斤·忽必烈第九子孛儿只斤·脱欢后裔。冒致中好儒术,元末任两淮盐运司丞。见如皋东陈镇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遂于此购置田产、建造别墅。元朝灭亡后,冒致中携家定居如皋,将“冒”这一蒙古字,音译为汉字为姓,冒致中隐居在家“聚书数千卷,闭门开铁”读经课子,奠定了冒氏书香门第的基础。如皋市冒氏二世祖名仲彰,专供岐黄,为当地名医;三世祖名永宗,积学、爱藏书,人称“潜德先生”,获朱棣御赐“万卷楼”匾额;五世祖冒政,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巡抚,遭宦官刘瑾陷害下狱被害;六世祖冒鸾,弘治癸丑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冒襄祖父冒梦龄,为官清廉,封奉直大夫;冒襄之父冒起宗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南京吏部考功司主司,冒起宗因不善逢迎,久不得升迁,又见朝政日非,战乱四起,遂辞官回乡,闭门著书。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冒襄与苏愚曾孙女苏元芳订婚。冒襄幼年聪颖,被誉为神童。十岁时,祖父到四川省为官,冒襄跟随在侧,此时已能作诗文。冒襄曾受教于董其昌,学习诗文、书法,董其昌非常欣赏冒襄的诗文,认为其诗作才情、笔力颇有上乘名家风范,可与唐朝诗杰王勃相提并论,期望他能成为“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襄14岁时即刊印了个人诗集《香俪园偶存》,董其昌亲自为之作序。
青年意气
天启六年(1626年),冒襄参加乡试,中了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补博士弟子员,仍以儒生身份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完毕,冒襄酒后月下桥头且行且吟时,与郑元勋结识,并于郑元勋、李龙侯、梁湛至三人结社于邗上(今江苏省邗江区),崇祯二年(1629年),冒襄大婚前,香俪园的茉莉花开出并头茉莉,董其昌认为此乃祥瑞之兆,特作诗《并头茉莉花和辟疆作》。同年,张溥吴江区知县熊开元支持下,于吴江尹山召开大会,合并十七家文社为一家,以“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为有用”为宗旨,组建“复社”,冒襄为首批社员之一。崇祯六年(1633年),复社于虎丘集会,省内外前来赴会者多达数千人,声势惊动朝野,冒襄积极参与其中。
崇祯八年(1635年),冒襄于寒碧楼将数年间友人的诗文,整理而成《同人集》,董其昌做序。崇祯九年(1636年),二十六岁冒襄再次赴南京应试,时年八十二岁的董其昌,用两个月时间为冒襄作了一副山水画,以表达对冒襄一举得中的期许之情。惜冒襄先后六次赴南京市参加乡试,六次均落第,仅两次中副榜,令冒襄深感怀才不遇。同年,冒襄与陈梁等东林遗孤五人结盟,联合东林十三遗孤,聚集桃叶渡声讨阮大铖。东林遗孤加入复社,强化了复社的政治色彩。使复社在成立之初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存在,而逐渐倾向与政治争斗,尤其是与阉党残余势力的斗争。
崇祯十一年(1638年),复社于南京发布《留都防乱公揭》,檄文揭示了阮大的种种劣迹,阮大铖被迫逃匿于牛首祖堂。冒襄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四人年龄相仿,意气相投,交往密切,时人称为复社“四公子”。他们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黄宗羲张尔岐等人,在南京再次成立国门广业社,以攻击阮阮大铖为宗旨,此社为复社的一个支派。崇祯十三年(1640年),影园黄牡丹盛开,冒襄与郑元勋等名士,于影园赋黄牡丹诗,同年复社领袖张溥去世。
崇祯十三年及崇祯十四年(1640-1641年),连年大旱,引发严重灾荒,长江南北两岸,赤地千里,飞蝗蔽天,斗米千钱,僵尸载道,甚至发生人吃人惨剧。冒襄心急如焚,与官府合作,与如皋城四门设置了四个粥厂,冒襄亲自带领家丁,奔波于四门之间,每天赊粥四千多份。又高价购米五百三十多担,于丁堰镇等多地设置粥厂,请地方亭长、乡绅协管理,从腊月一直到来年春天四月,每日赊粥,达百万人次。冒襄专门撰写了《救荒记》及《收弃儿册序》,用以为规范赈灾救荒。在《救荒记》中冒襄提出了人人平等,穷人养活富人的理念,“同生皆人也,人皆以衣食生也。”“富贵之家,全恃租息耳!”在《收弃儿册序》中,对于濒死的儿童,冒襄很痛心,他呼吁:“婴儿,是人类的种子。”每见弃儿必抱回养育,后因弃婴太多,乃捐重金给寺庙,用于收养弃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冒襄与郑元勋等各省复社成员于虎丘集会,三千多名各省社员云集。同年,史可法以“人才”举荐冒襄为监军,冒襄未赴任;次年,又被朝廷以恩科特授为台州市推官,因转乱已起,也未能赴任。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冒襄与“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相识,董小宛亦爱慕冒襄才情,遂以身相许,倒追冒襄不已。后经钱谦益撮合,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纳董小宛为妾,为“如夫人”。
鼎革抗争
清顺治元年,即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而冒襄与东林党人交往密切,曾数次到金陵(今南京)参与东林党人活动,为遭迫害而死的扬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疾呼。相传冒襄还曾一边观看冒阮大铖所作的《燕子笺》,一边大骂阮大铖为阉党魏忠贤党羽。阮大铖游说冒襄失败,欲将其投入大牢,幸亏捕头通风报信,冒襄在史可法帮助下,逃往扬州避祸,第二年,清朝攻陷南京,马士英、阮大铖一个被杀,一个跳崖,冒襄牢狱之灾始得免。这年春夏期间,冒襄全家到浙江盐官避难,六月,清军入浙。冒襄避难在马鞍山市时,“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冒襄联想到一路所遇扬州十日、江阴大辟、嘉定三屠嘉兴市剃发等暴行,写下《雨夜荒郊》《秦溪蒙难》《病》《思乡》四首海盐纪事诗,其中《秦溪蒙难》写道:“乐郊自古称秦海,偏我栖迟遇大兵。俯仰以外皆残掠,囊橐之中肆倒倾。贽虎告人怀彼怒,想山何径暗通盟。人生到此无生理,回首高堂独动情。”海盐组诗四首,控诉了清代“大兵”的暴行,经过复社社员传抄而广为流传。
顺治三年(1646年),冒襄历尽艰危返回如皋市,两淮盐运使姜真源 “特荐兵道”,扬州市兵备道周亮工 “以人才荐”,冒襄皆以病坚辞不受 。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冒襄秘密参加复明运动,冒襄表叔弘光礼部侍郎李之椿、表兄李旦在如皋拥众数千人起事,失败后潜往浙闽。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病逝。
顺治九年(1652年),发生了比崇祯十三年(1640年)更严重的大饥荒,冒襄再次与官府合作,在如皋市四门开设粥厂。冒襄负责管理最远的西门粥厂,每天饥民人数超过四千名。冒襄经常顾不上吃早饭,与仆人一起顶风冒雪,赶到粥厂赊粥,还派仆人把贫困人家中老弱病残登记注册,每旬给米一斗、钱几百文。三、四个月时间,冒襄总计向二十余万人发了粥米。银两不够,冒襄就变卖田产、夫人的首饰,甚至把给长子聘娶的二百两银子,换成二万铜钱分发给疾病的乡邻,这次赈灾,冒襄几乎耗尽了全部家产,《冒巢民先生年谱》记载:“辟疆捐金破产。”
水绘园隐居
顺治九年(1652年),冒起宗买下水绘园,冒襄聘请张涟、许荫松进行改造和扩建。顺治十三年(1656年),水绘园悬雷山完工,冒襄赋诗一首,《许荫松为余筑悬雷山成赋诗》。水绘园南邻中禅寺,西倚碧霞山,四面临水,园中水流相通,碧波荡漾,桃柳交荫,宛如一副山水画卷。冒襄水绘园中的客厅取名为“壹默斋”,寓意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之意。而增减的碧落庐,则是为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冒家拥有家庭剧团,即冒家班,冒襄不事清廷,日日坐在水绘园中,亲自给十几名童子传授歌唱技巧。《玉茗堂四梦》《梦中缘》以及表达亡国之很的《秣陵春》,冒家班都在得全堂搬上舞台。得全堂,位于冒氏家族宅邸聚集地集贤里(冒家巷),原本是冒襄之父冒起宗的书斋,后成为冒襄家班戏剧上演的场所。
此时的水绘园,不仅是高朋满座,雅士流连,鼓乐丝竹,画舫穿游的娱乐园,也是东林党、复社既江南抗清志士的庇护所,“明末四公子”之首的陈贞慧,曾在水绘园居住十年之久。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清廷首开江南乡试,冒襄借此会上下江亡友(多为抗清殉国 之复社社员)子弟九十四人于秦淮丁氏水阁房”(丁氏水阁在此际实为准备接应郑成功攻取南都计划之活动中心),为入清后复社最大的一次集会。顺治十五年(1658年),李之椿、李旦父子等人被捕入狱,李之椿绝食而亡,李旦等四十八人于次年三月被弃市 。李之椿弟侄子李鼎亦遭逮捕,冒襄出重金将其赎出,并妥善安置了李之椿的遗属。顺治十五年、十六年间(1658-1659年),冒襄把因抗清而死的复社人士的后人,如戴本孝、戴移孝、陈维崧等,收留在水绘园生活了很久。直至康熙帝元年(1662年),南明朱由榔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市,民族英雄郑成功病逝,武装复明运动暂停。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代诏征山林隐逸,龚鼎孳等人多次写信邀请冒襄,地方官员也屡次推荐,冒襄均以家中老人年纪大需要照顾为由拒绝了;康斯十八年(1979年),朝廷征集博学鸿儒之士,徐元文频频邀请冒襄出山,冒襄以“足疾”为由婉拒,令徐元文叹息遗憾了很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省郡官员聘请冒襄撰修《江南通志》,冒襄以自己“老病”为由坚辞不受,最后不得已由次子冒丹书替代了事。
逝于陋室
水绘园盛况维持了四十年,由于其兄弟的告发,冒襄的水绘园被朝廷盯上。冒襄只能卖掉祖业,上下打点得以脱罪。冒襄移居陋巷之中,穷困潦倒,到了靠卖字画度日地步。冒襄自称“每晚于灯下写数千字的蝇头小楷,早晨拿去换米酒”。甚至为了给小孙子筹措旅费,八十高龄的冒襄也不得不出门借贷。冒襄虽身居陋室仍“手不释卷”,自谓“余生之幸载”,自号静茶老人。康熙帝三十二年(1693年)十二月五日(农历),冒襄于水绘园西北的匿峰庐去世,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
成就作品
冒襄生活在一个改朝换代的动乱时代,加之清代大兴文字狱,冒襄也从翩翩贵公子沦落到穷困老翁,无力刻印作品,其作品只能以手抄本传世,其传世文学作品主要有三大类:诗歌、散文、小说。传世著述主要包括《宣炉歌注》《影梅庵忆语》《兰言》《悼亡题咏集》《巢民诗集》《巢民文集》《香俪园偶存》《寒碧孤吟》《泛雪小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等,及编选六十年诗友的诗文成《同人集》。冒襄也作画,尤善书法。
诗歌
冒襄的诗歌体裁多变,不仅有五言、七言等常见体裁,还有乐府、杂言、骚体等时人较少涉足的四言古体诗;冒襄诗歌具有善于用典、长于即兴取材、风格多样的艺术特特色。冒襄早年诗歌追求复古的“幽深孤峭”,青年时期转学宋诗,以激愤议论入诗,中年冒襄的诗风承袭杜甫现实主义色彩,晚年的冒襄则效仿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冒襄诗文作品主要收录在两部书中,一部是康熙冒襄编刻的《同人集》十二卷,另一部是近代冒广生辑印的《如皋冒氏丛书》,两部书中所收录冒襄诗歌,不下千首。
散文
冒襄的散文描述内容丰富,既有探幽取胜、赏今鉴古,又有人伦情深、忧时济世和诗文点评。冒襄散文的文体,有赋、序、记、引、杂著、碑文、跋、铭等,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既有真情实感,又不乏对雅的偏执与奇的追求。冒襄的散文主要收录于《朴巢文选》《巢民文集》中。
忆语体
冒襄为追忆亡妾董小宛所作的《影梅庵忆语》,文章回顾了他与董小宛相识相知的经过,九年情谊融融的生活场景,以及战乱中逃难的种种劫难,欢情与愁苦在娓娓叙写中自然流溢。《影梅庵忆语》开创了明末清初忆语体小说的先河。
书画
冒襄的画作无任何门派束缚的痕迹,逍遥、时尚,又形神具备,随形得神。冒襄尤善书法,少年时期,冒襄在董其昌启蒙指导下,苦习钟繇王羲之李邕、颜真卿、米芾的书法。其书法集各体之所长,得晋唐神髓,少壮是喜书大字,中年得意狂草,老年尚能写小楷。
人物关系
社会关系
冒襄这样的扬州市士子,每隔三年都要去南京参加乡试,乡试又非单纯的应考而已,士子们经常会一起旅游、押妓、雅集等活动。冒襄先后六次赴南京参加乡试,且冒襄又正直且平易近人,能写文章,善于结交天下名士,故冒襄社会关系很广。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冒襄、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四人的父亲俱为晚明政坛名人,且政治抱负相同。冒襄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四人,联络东林党的后裔及在南方有影响社团组建成立复社,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明朝灭亡后,南明弘光政权,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政,东林子弟于南京发布《留都防乱公揭》反对阉党,四人均参与策划并签名。共同的政治抱负,朝代更迭的乱世,使四人关系更加紧密。陈维崧在冒襄的水绘园中读书做客,一住十年,还与冒襄家班的紫云成为至交好友。冒襄被誉为“一代风骚主坛坫”,也是明末四公子之中,寿命最长的。明末四公子的友情,在他们的下一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钱谦益
冒襄的父亲冒起宗,与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士关系密切,来往频繁。钱谦益很喜欢冒襄,成其为“淮海维扬一俊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冒襄与董小宛两情相悦,但苦于冒襄再次乡试失败,不敢向父亲提及为董小宛“落乐籍”之事。钱谦益得知后,亲自赶到半塘,把董小宛接到船上安置,并用三天时间,替董小宛把上至乡绅下至市井的外债还清,索回的收据足有一尺多高,同时为她办理了脱籍手续,然后买船把董小宛送到如皋冒襄家中。可以说冒襄与董小宛九年的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钱谦益
王士祯
王士祯,原名王士,如皋冒氏与新城(今桓台县)王氏乃世交。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五年(1642年),清军两次入侵山东省,占领新城,王士祯的叔伯、兄弟几十人被杀害,房产多夷为平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王士祯到扬州市任职,与冒襄开始直接交往,直到康熙四年(1665年)六月王士祯北上任职,近六年时间里,踏遍南京周边的山水,历史遗迹,结交了众多名士,深受以冒襄为代表的遗民风骨、思想影响。期间冒襄与王士祯深二人交往诗文七十一题,来往信札三十余封。王士祯一生作品的四分之一,为其在扬州时创作。这期间王士祯的诗文,充满怀想与反思,具有深层的思想情感。北上任职后,创作开始走下坡。
余怀
崇祯年间,冒襄与余怀二人赴南京乡试时相识,二人均屡试不中,且都关心国事,积极参与东林党、复社与阉党的斗争。冒襄作为四公子之一,为复社中坚,余怀亦为复社重要成员。冒襄与余怀遭遇相似、政治抱负一致,友情甚笃。明亡后,二人均严词拒绝了仕清友人的规劝,拒绝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并暗中参与复明活动。康熙帝十八年(1679年)中秋节,冒襄长子冒禾书路过苏州市,拜访余怀。席间,余怀填写《浣溪沙·书呈巢民长兄即代小札》,冒襄回赠《浣溪沙·答和澹心先生见寄原韵》,感怀二人近五十年的友情。
吴国对
吴国对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曾祖父,冒襄与吴国对二人在赴南京参加乡试时相识,并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起中了副车。明朝灭亡后,冒襄不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而吴国对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探花后,人翰林院编修,走上仕途。冒襄与吴国对入清后选择道路不同,但二人私交未受影响。康熙帝元年(1662年),吴国对自扬州市如皋市看望冒襄,写下了《壬寅秋过访辟疆年兄于水绘庵呈赠》四首。吴国对与诗中回忆了二人当年一起南京赴考的落魄,感慨自己的多病与仕途不顺,表达了对冒襄水绘园遗民生活的羡慕。
青楼女性
钱谦益眼中“淮海维扬一俊人”冒襄,风流成性,余怀在其七十大寿时,直言冒襄“生平多拥丽人”。明代的秦淮旧院,不仅为文人雅士们休闲娱乐的服务,也是士子们联络聚会场所。冒襄一生中交往的青楼女子,除董小宛外,还与李大娘、李湘真、顾横波、范钰等人往来甚密。
李小大,人称李大娘,字宛君,其书斋名为寒秀斋,是冒襄旧院之行经常去的地方。李湘真,即李十娘,为李大娘的第十个妹妹,与冒襄最友善。崇祯九年(1636年),冒襄与陈梁等五位辐射中人,于顾媚的眉楼会盟,一时传为美谈。周永年写诗记载了眉楼会盟:“丙子秋,秦淮社集夜泛,同冒辟疆既顾忠功......周简臣及顾、范二女史。”“顾、范二女史”指的就是顾媚和范钰。
冒襄一生最爱慕的女子为姑苏陈圆圆,陈圆圆,本性邢,名,字芬。戾家女子,色艺擅一时。陈维崧在《妇人集》中称,经常听到冒襄对陈圆圆的赞美:“惠心纨质,澹秀天然,生平所见,唯陈圆圆一人耳。”冒襄与陈圆圆已定有婚约,只因冒襄为父亲冒起宗改任一事而四方奔走,待冒襄回来准备与陈圆圆议婚时,她已被豪家掠去。当冒襄为陈圆圆被掠而悔恨,而夜游虎丘途中与董小宛相遇,董小宛一见冒襄即决心以身相许,后在钱谦益帮助下嫁给冒襄。
家庭关系
历史影响
文学影响
冒襄给留下了千余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诗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忆语体笔记《影梅庵忆语》,更是开创了明末清初忆语体小说的先河。《影梅庵忆语》以笔记题材而写的家庭生活的回忆录,事无巨细地描写种种生活场景,将家庭生活艺术化,其写作风格影响到了余怀的《板桥杂记》,清中期问世的《浮生六记》《秋灯琐忆》,《影梅庵忆语》的思想精神及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对《红楼梦》也有深远影响。
戏曲影响
明代戏曲家班时代相传,是一种风气,早在冒襄未出生之时,冒家班已颇具规模。冒襄幼年时,因朱元璋喜爱《琵琶记》,冒府大喜大寿之时,必点《琵琶记》。冒襄爱好戏曲及交友,明亡后以遗民遗老自居,归隐于水绘园中“征歌选伎,冒襄家班涌现出紫云、秦箫、杨枝及其子小杨枝等多名“色艺双绝”的艺人,许承钦参加了冒襄雅集,观看了冒襄家班演绎的《陵春》后,评价道:“含风细唾湿吴绵,字字微吟尽可怜。”“一字清歌半柱香,消魂尽入少年场。”可见冒家班歌伎之风致,吸引了海内贤士大夫们盘桓不忍去者。”有些戏曲作家主动请求冒襄家班排演自己作品,供文人雅集时观曲品评,冒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冒襄家班的紫云、陈维崧等人来自北方的,来自北方名伶的加入促进了南北曲调的融合;且冒襄主张“剧而正言之”即戏曲应关系国计民生,认真抒发爱国热情,对后世昆曲影响颇深。
明代文人参与雅集观剧后,有对伶人评头论足的风气,而且冒襄家班名伶辈出,吸引了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观剧、品评。冒襄家班的伶人也会根据文人雅士观剧后的点评,调整表演方式,改正不足之处,使令人技艺不断提高,对伶人的名气和戏曲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为戏曲的审美倾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文人雅士观剧品评,助长了戏曲辞藻华丽、音律晦涩拗口、情节幻化曲折的风气, 同时也使文人戏有了搬上舞台的机会,拉近了戏曲创作与舞台表扬的距离。
人物评价
明代董其昌,在冒襄十四岁时,就赞誉他的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其诗文可与王勃相媲美。
明末清初陈名夏在《重订朴巢诗文集序》中对冒襄诗文的评论是:笔锋墨秀, 下笔都能在有意无意之间,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境界。
明末清初诗人张授,对冒襄一生的评价是:东山丝竹西山蕨,百代文章一代人。
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陈珊评价冒襄: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冒襄好友钱谦益认为,冒襄是“淮海维扬一俊人”;同为冒襄的好友的余怀在其七十大寿时,直言冒襄“生平多拥丽人”。
明末清初诗人龚鼎孳在《晚晴移诗汇》中称赞冒襄的诗,如扣玉,如过雨之幽兰。龚鼎孽称其诗:如理么弦,如扣哀玉,如幽兰之过雨,如秋城之送砧。
明末清初诗人杜濬称冒襄的游记文,“清音奔赴,灵想超乎”,“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其文风与柳宗元一脉相承。
冒氏后人冒广生,在《冒巢民先生年谱》中,称冒襄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正直且平易近人,能写文章,善于结交天下名士。
清代蔡冠洛在《清代七百名人传》中,称冒襄“风流文采,映照一时。”
毛泽东对冒襄评价颇高,认为“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人物轶事
别号由来
如皋市城南冒襄家中有颗朴树,明朝灭亡之后,冒襄就着朴树修建了一座亭子,与“鹳鹤同栖”,称其住处为扑巢,故自号“巢民”。
爱石癖
冒襄爱奇石,《冒襄肖像图轴》中冒襄自诩“余之好石如酒”。冒襄在《英石解愚》写道,顺治二年(1645年)全家避难盐官,百念俱灭,唯有样东西割舍不下,即英石山、结巢如云的朴树。英石山,是他父亲从岭南带回的一方英石巨峰,“瘦长九尺,峰如玉女。”明末清初乱世之时,许多园林老宅败落,冒襄专设了石仓,大量收购古石,修缮的水绘园中悬雷峰等景点,也是奇峰怪石林立。冒襄的爱石癖可见一斑。
与董小宛情事
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擅长书画、诗词、精女工、茶道,善烹,出身于苏绣世家,少女时家道中落,沦落青楼。入冒府后,董小宛尊老爱幼,悉心照料冒襄家人,尤其善待苏元芳生下的二男一女,为节省开支还戒了酒,阖府皆赞。董小宛尤擅烹饪,所烹菜肴被文人食客誉为“董菜”,钱谦益以诗赞美:“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
弘光元年(1645年)6月,清军攻陷南京市,冒襄举家逃往浙江盐官,颠沛流离,辗转马鞍山市泰州市等地,次年,返回如皋市,隐居水绘园,经历了战乱的冒家今非昔比,幸亏董小宛精打细算,勉强维持家用。此间的五年内,冒襄先后重病三次:第一次感风寒后,又染上痢疟,从冬季到春季,缠绵病榻一百五十天,董小宛铺一张草席在冒襄床边,冒襄恶寒时,抱着冒襄为他取暖,发热时,给他揭开被子擦洗身体,腹痛时柔腹,冒襄的排泄物,董小宛都仔细观察色味是否有变化,冒襄的母亲和嫡妻看董董小宛太辛苦,欲替换照顾冒襄,遭董小宛拒绝:“竭我心力,以殉夫子,夫子生而余死犹生也,脱夫子不测,余留此身于兵间,将安寄托?”五个多月后,冒襄病愈,董小宛早已形销骨立,如同也大病一场;第二次,冒襄胃出血,忽冷忽热,昏睡数日不醒,二十几天水米不进,酷暑中,董小宛熬药汤照顾了三十多天,始愈;第三次更为凶险,冒襄后背生,不能仰睡,董小宛尽心照顾之余,每晚抱着冒襄,让把冒襄靠在自己身上,冒襄得以安寝,董小宛则日日坐眠,冒襄再次康复。冒襄此三次患病皆死疾,董小宛终因劳累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病逝,去世前特意叮嘱,不用珠宝殉葬,董小宛时年28岁,葬于冒氏影梅庵。
董小宛亡故,冒襄悲伤不已,“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写下万余字《影梅庵忆语》,追忆与董小宛共度的九年时光,尽书对董小宛的誉美之词,“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精女红,请操井臼。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无间。”
人物争议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文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众说纷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一文,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叙传记,曹家为织造世家,曹雪芹,名,汉军正白旗人,曹頫的儿子,曹寅的孙子。黄伟民以《冒辟疆全集》为主要线索,并辅以“雪芹”为冒辟疆笔名等其它证据,认为冒襄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如皋冒氏后人冒廉泉列举73条证据,著书立证冒襄才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仁智互见。
历史遗迹
水绘园位于如皋市城内东北隅的碧霞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由冒襄修缮完成,更名为“水绘庵”。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到: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块扎掩映,若绘画然,故名水绘园。水绘园最大的特色在于水景,水绘园不设园墙,四面碧水环绕。园中烟柳画堤,两岸黛瓦、粉垣、朱栏夹境。园中有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璧堂、洗钵池、小溪、鹤屿、小三吾、月渔基、波烟玉亭、湘中阁、悬雷山房、浪波、镜阁、碧落庐。
水绘园后因战乱而衰落、倒,仅存一洗钵池,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汪之珩于洗钵池西侧见舫式水阁,命名为水明楼,取自杜甫“残夜水明楼”的诗句,借寓凭吊冒襄水绘园之意,为扬州园林风格的三进庭院。现在的水绘园,为20世纪80年代于原址上重建而成。潺潺溪水将“寒碧堂”“壹默斋”“因树楼”“碧落庐”“鹤屿”等一座座亭台楼阁串连起来,园中烟波袅袅,映影如绘,宛如一幅清幽静雅、韵意空灵的山水画。2001年6月,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冒襄》.如皋市人民政府.2023-09-23
《邗》.辞海.2023-12-21
《影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1
..2023-12-20
《董其昌》.辞海.2023-12-21
博士弟子.辞海.2023-12-19
张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1
《冒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1
龚鼎孳.辞海.2023-12-19
王士祯.辞海.2023-12-28
余怀.辞海.2023-12-28
吴敬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8
增生.辞海.2023-12-19
监生.辞海.2023-12-19
廪生.辞海.2023-12-19
《杜濬》.辞海.2023-12-21
《董小宛》.豆瓣.2023-09-24
《董小宛》.豆瓣.2023-09-24
《董小宛》.豆瓣.2023-09-24
《深宫怨》.豆瓣.2023-09-24
《董小宛》.豆瓣.2023-09-24
《满清十三皇朝》.豆瓣.2023-09-24
《顺治与康熙》.豆瓣.2023-09-24
《桃花扇传奇》.豆瓣.2023-09-24
《魂断秦淮》.豆瓣.2023-09-24
《七剑下天山》.豆瓣.2023-09-24
《多情江山》.豆瓣.2023-09-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名门神童
青年意气
鼎革抗争
水绘园隐居
逝于陋室
成就作品
诗歌
散文
忆语体
书画
人物关系
社会关系
明末四公子
钱谦益
王士祯
余怀
吴国对
青楼女性
家庭关系
历史影响
文学影响
戏曲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别号由来
爱石癖
与董小宛情事
人物争议
历史遗迹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