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Sulfadiazine)为磺胺类抗菌药,在结构上类似
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细菌体内的
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并减少
四氢叶酸的产生量,最终影响
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由于许多临床常见
病原菌对该类药物呈现耐药,故仅用于敏感细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该药除可用于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的预防外,也可用于脑膜炎奈瑟菌敏感菌株所致脑膜炎患者的治疗。由于该药在尿中
溶解度低出现结晶尿机会增多,故不推荐用于
尿路感染的治疗。
志贺氏菌属感染、
立克次体病等疾病不宜选用磺胺类药作为治疗或预防用药。
该药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物疹、
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
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剥脱性坏死、
红皮病和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萎缩坏死性皮炎等;也可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对该药或磺胺类药中任何一种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磺胺嘧啶可通过口服、缓慢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经皮给药、眼部给药等方式进行给药,常见的剂型有片剂、注射剂、凝胶剂、软膏剂、颗粒剂、散剂等。该药为医保乙类。
磺胺类药属广谱抗菌药,由于许多临床常见
病原菌对该类药物呈现耐药,故仅用于敏感细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
下列疾病不宜选用磺胺类药作为治疗或预防用药:(1)A组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扁桃体炎或
咽炎,因该类药不能消除链球菌,亦不能防止其引发
风湿热的可能;(2)
志贺氏菌属感染;(3)
立克次体病;(4)
结核病;(5)
放线菌病;(6)
支原体感染;(7)真菌感染;(8)病毒感染。
磺胺嘧啶除可用于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的预防外,也可用于脑膜炎奈瑟菌敏感菌株所致脑膜炎患者的治疗。由于该药在尿中
溶解度低出现结晶尿机会增多,故不推荐用于
尿路感染的治疗。
磺胺类药属广谱抗菌药,对
革兰阳性菌和
革兰阴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但目前细菌对该类药物普遍耐药,尤其是
葡萄球菌属、
奈瑟氏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肠杆菌科细菌中耐药菌株均增多。磺胺类药在体外对下列微生物亦具有活性:
沙眼衣原体、星形
诺卡菌病、恶性疟原虫和鼠
刚地弓形虫。
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
叶酸,只能利用
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二氢
蝶啶,在细菌
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
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合成
四氢叶酸,活化型四氢叶酸在
嘌呤、胸腺嘧啶核的合成中发挥重要的传递一碳
基团作用。磺胺类药为广谱抑菌药,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并减少四氢叶酸的产生量,最终影响
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类药的作用可被PABA及其
衍生物(
普鲁卡因、丁卡因)所拮抗,此外脓液以及组织分解产物也可提供细菌生长的必需物质,可对磺胺类药起拮抗作用。
口服易吸收,约可吸收给药量的70%以上,但吸收较缓慢,tmax为3~6小时,单次口服2g后Cmax为30~60 mg/L。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8%~48%。在体内分布与
磺胺异恶唑相仿,可透过
血脑屏障,脑膜无炎症时,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50%;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0%~80%。给药后48~72小时内以原形药物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60%~85%。药物在尿中
溶解度低,易发生结晶尿。t1/2β在肾功能正常者约为10小时,肾功能衰竭者可达34小时。
腹膜透析不能排出该药,
血液透析仅可中等程度清除该药。
磺胺类药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可能致命,如渗出性
多形红斑、
红皮病、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性药物疹、暴发性
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
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疗程中应严密观察,当
皮疹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早期征兆出现时即应立即停药。
艾滋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较非艾滋病患者为多见。
剂量:
磺胺血药浓度不应\u003e200 μg/ml,否则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2011年9月19日至21日,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工作组(PhVWP)举行了全体会议,会议报告中发布了对
别嘌醇、卡马西平、拉莫三、苯巴比妥、
苯妥英、美洛昔康、
吡氧噻嗪、
替诺昔康、奈韦拉平、
磺胺嘧啶、
磺胺多辛、磺胺
异恶唑、
磺胺甲基异恶唑及柳氮
磺胺吡啶的产品信息中关于罕见的、威胁生命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
史-约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风险警告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建议,以利于早期发现这些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改善结局。
1932年,
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
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
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特·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
链球菌败血病,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巴黎
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对“百浪多息”的
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但没有被人们发现。
磺胺的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
1937年制出“
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
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1939年,格哈特·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自20世纪初发现磺胺类化合物,已有10多种磺胺类药品开发上市。据国外报道,21世纪初,全球磺胺类药物总产量有1万多吨。世界上三大畅销磺胺类药物为磺胺
嘧啶、
磺胺甲基异恶唑和甲氧
苄胺嘧啶等。据
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磺胺类药物总产量2万多吨,占世界磺胺类药物总产量的7成左右,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