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提诺(英语:Plotinus,古希腊语:Πλωτῖνος,公元204年或公元205年—公元270年)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者和最著名的代表之一。普罗提诺从28岁开始在亚历山大接受阿曼纽斯•萨卡斯(Ammonios Sakkas)的哲学训练,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后于公元244年开始居住在罗马,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学校,一直坚持授课直至临近生命终结。
普罗提诺所有的文章都收录于《
九章集》(The Enneads)这部作品中,该书是他委托自己的学生兼朋友
波菲利(Porphyry)将其文章收集、整理而成的。普罗提诺的核心思想是将所有现象和过程归结为一个唯一的非物质基本原则,即“
太一(The One)”,他之后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新真理的发现者和宣扬者,而仅是
柏拉图教义忠实的解释者。他认为
柏拉图主义在原则上已经包含了其对哲学的所有重要认知,只需要对某些有争议的细节进行正确解释,并从其陈述中阐明和证明某些结论即可。
普罗提诺在他那个时代便被称为哲学家,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无可争议的大师。他继承了
希腊哲学创造性的、积极的、肯定的传统,并在许多方面深入与系统化,开创出
古希腊哲学最后一个富于哲学思辨深度与广度的体系,为希腊思想史画上了圆满的、令人无憾的终止符。之后在公元300年左右,
基督教这个又一影响了西方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普罗提诺所开创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它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生平
由于在普罗提诺本人的文章中并没有提供任何与他相关的信息,因此他的生平主要通过他的朋友兼学生
波菲利(Porphyry),在编辑出版其遗著时所撰写并同时发表的
传记《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On the Life of Plotinus and the Order of His Books)而传于后世。该传记包含有关于普罗提诺的大量轶事,使人们对于普罗提诺的人格、思想、生活原则等有了印象深刻的了解。这是如今唯一有关于普罗提诺生平的资料,研究人员认为它是可信的,尤其是波菲利作为普罗提诺的学生在他身边那段时间所记载的事情。但这篇传记也有不足,它很明显地留有
波菲利根据自己的原则进行取舍的痕迹,个人主观性较强。
童年和青年时期
普罗提诺出生于公元204或205年,这个时间是根据波菲利在其
传记中所提供的信息推算出的。关于普罗提诺的出生地亦不确定,他认为“居住在躯体之中是可耻的”,所以不愿谈论自己的家族、父母或出生地。但晚期新
柏拉图主义者、
希腊哲学家
普罗克洛(Proklos)认为普罗提诺有
埃及血统,并且这种观点在现代研究中也有提出。历史学家尤纳皮乌斯(Eunapios)提到普罗提诺的出生地是“Lyco”,可能是指现在位于埃及的科波利斯(Lycopolis)。关于普罗提诺的童年,
波菲利只提到了他被奶妈哺乳直到八岁。
28岁时普罗提诺开始在亚历山大(Alexandria)学习哲学,但是那里的名师都不吸引他,于是一位朋友带他去听
柏拉图主义者阿曼纽斯•萨卡斯(Ammonios Sakkas)的课。他第一次听阿曼纽斯的课便深受吸引,于是立即加入了他的行列。普罗提诺在阿曼纽斯身边待了十一年,直到他的学业结束。这位老师的教诲塑造了他对哲学的信念。之后,他离开了亚历山大,为了学习
波斯和印度哲学而加入了
罗马帝国皇帝戈尔迪三世(Gordian III.)的军队,这支军队于公元 243 年从安提阿(Antioch)出发,开始了对波斯的征战。然而,罗马人在梅西切战役(Battle of Misiche)中战败,罗马帝国皇帝于公元 244 年初去世,普罗提诺克服重重困难才回到了安提阿。之后他前往罗马,并在那里长期定居。
罗马授课时期
40岁时,普罗提诺开始定居在罗马,并开办了一所学校。他最初只向少数学生传授哲学,且授课的内容不涉及到他在
詹姆斯·亚历山学习到的东西。因为他遵守了与阿曼纽斯另外两位学生欧利(
Origen)和厄莱纽斯(Erennius)达成的协议,即三人承诺不发表他们在已故老师讲课时听到的任何内容。但厄莱纽斯和欧利先后违背了约定,因此普罗提诺也不再受其约束。据
波菲利记载,于公元253或254 年普罗提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教学。
普罗提诺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与听者互动,并鼓励插话提问。因此,他的讲座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演讲,而是更接近于对话(与
柏拉图相似)。在对话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他和他的学生提供了撰写个人文章的材料。随着普罗提诺对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阿曼纽斯学说的解释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哲学体系,即新柏拉图主义。对中期柏拉图学派和近世派学说的批判性分析也是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罗提诺杰出的学生有阿梅里奥斯•金蒂亚诺斯(Amelius Gentilianus)和
波菲利(Porphyry)。而且新柏拉图主义也受到了罗马贵族圈子的青睐,普罗提诺的听众还包括一些罗马元老会议员,如罗加蒂努斯(Rogatianus)、马塞鲁斯(Marcellus)、欧提乌斯(Orntius)和萨比尼鲁斯(Sabinillus)等。
社会活动
伽利厄努斯( Gallienus)皇帝在公元260到268年间是
罗马帝国唯一统治者。他和他的妻子萨洛尼娜(Salonina)都非常尊敬并
爱慕普罗提诺。他们希望普罗提诺可以重修在卡姆帕尼亚(Campania)的哲学家之城。这座城市将根据
柏拉图设计的法律进行管理,因此也被称为柏拉图城。普罗提诺本人想和他的学生一起搬到那里。由于普罗提诺对皇帝的影响很大,这个项目很有可能实现,但因为宫廷内一些弄臣出于嫉妒,使用了各种手段予以阻挠,他并没有得偿所愿。
普罗提诺不仅在政治领导层中作为哲学老师而受到尊重,许多罗马贵族在去世前任命他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因此,他的家里常常挤满了青少年。他会认真管理他们的资产,确保一切无误。普罗提诺并不将哲学视为对内心的约束,而是将它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对他来说,这包括简单的饮食、很少的睡眠以及在所有活动中不断专注于自己的思想。 他警醒地保持灵魂的纯洁,不断追求他全心热爱的神。
晚年生活
公元268年,
波菲利在普罗提诺的建议下搬到了
西西里岛,以治疗他的忧郁症。同年,伽利厄努斯皇帝遇刺身亡。不久后,阿梅里奥斯也离开了学校,前往
叙利亚。那时,普罗提诺的咽喉病不断恶化,他不得不停止教学活动。公元269年,他搬到卡姆帕尼亚已故好友泽修斯(Zethus)的房子里,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罗马。最终,普罗提诺于公元270年去世。当时波菲利还在西西里,但他后来从欧司托克乌斯(Eustochius)那里得知了此事。欧司托克乌斯一直陪伴在普罗提诺身边直至他死去,他对这位哲学家之死的描述非常著名。他记录了这位哲学家临终前的遗言,普罗提诺说:“他已经等了你很长时间了,务必把我们里面的神带回到大全里面的神中。”然后一条蛇爬到他的床下,消失在了墙上洞之中。
波菲利认为这是灵魂之蛇,因为
古希腊的人们通常把死后逃出的灵魂描述为鸟或蛇的形状。
主要作品
《九章集》
简介
普罗提诺流传至今的著作是由其学生波菲利编撰的《九章集》(古
希腊语: Έννεάδες;英语:The Enneads)。他存世的文章之多,在古代哲学家中是罕见的。并且其文学作品所涉及到题材十分广泛,有些只有短短几页,探讨一些专门的课题,有些则数万余字。波菲利将这些文章按主题编为六集,每集九章,故名《九章集》。第一集讲伦理问题;第二、三集讨论物理世界;第四集论灵魂;第五集探讨理智及三大本体;第六集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对存在和
太一的论证。
成书背景
普罗提诺在公元253或254 年才开始正式的文学写作,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不久。最初,他的文章只是非正式的思想和对话记录,仅供他的学生阅读,他甚至没有给这些文章命名。
波菲利在公元263年进入到普罗提诺的学校后,和另一位学生阿梅里奥斯要求普罗提诺增加一些文学创作。根据波菲利的描述述,他的老师普罗提诺在公元263年之前只创作了21篇论文,但在公元263年至268年期间增加了 24 篇,还有 9 篇是在公元268年波菲利离开后完成的。不过,这些数字仅仅是根据波菲利将普罗提诺的遗产部分地划分为单篇作品后得出的。
普罗提诺在写作的过程中更专注于用最简洁的方式解释内容,并不会经常使用复杂或优美的文学式语言和表达手法。对于一些阐述上的文学性表达,也只是为了说明其哲学思路。虽然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连贯的
思想体系,但他在写作时从未试图进行系统的总体阐述,而只是讨论个别主题和问题。当他自己弄清一个问题时,会一口气流畅地写下想法。他的视力很差,所以从不通读自己写下的东西。他曾委托自己的学生
波菲利收集、整理和出版他的著作。而波菲利是在普罗提诺死后三十年左右才完成这项任务,当时他本人已接近生命的终点。
作为编辑,波菲利决定不按普罗提诺文章发表的顺序排列,他更倾向于按内容分组。为此,他将普罗提诺的遗产分为54篇独立的著作,并组成了六组,每组九篇。根据这个顺序,普罗提诺的作品集被称为“九章(Enneads)”,在古希腊语中,“ἐννεα(ennea)”就是数字九。由于波菲利认真的编辑工作,普罗提诺的全部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波菲利在《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中列出了老师的著作,但个别著作普罗提诺并没有为之命名,因此波菲利也为这些文章添加了标题。
主要思想
形而上学
普罗提诺的基本思想是将事物分成等级不同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他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级的、纯粹精神世界(the intelligible world),这个世界由
太一(The One)、理智(nous)和灵魂(Soul)这三个第一本原共同构成;第二部分为从属的、感官可感知的世界(the sensible world),也就是人们所生活和感受到的物质世界。
太一(The One)与流溢
在普罗提诺的哲学理论中,“太一”是创造万物且超越万物的原理。他认为,事物存在的起点一定是最单一和纯粹的东西。这种观点在
古希腊哲学中是很常见的,如
泰勒斯的“水”、
赫拉克利特的“火”、
德谟克利特的“
原子”等。而普罗提诺这种起点称为“
太一”(英语:The One;
希腊语:τὸ ἕν )。这个概念来自
柏拉图的著作,如《
巴曼尼得斯篇》中的第一本体、《
理想国》中善的理念等。他在构造整个“太一”理论时,吸收了
巴门尼德本人、毕达哥拉斯学派、斯潘雪普和克塞诺克拉底等人的思想,这些人都是将“一”作为最终本源的。
普罗提诺的“太一”不包含任何多元性,而且他将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存在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太一”,因此他的哲学是
一元论的。它具有两个主要特性,分别是“超越性”和“创造性”。“超越性”是指“
太一”从根本上不同于或高于下一个层面的事物。它是至高者,也是万物之源,但并非其中一员。“太一”的本质是无限,因此它无法被规定,所以人们只能用“否定”的方式去描述它,即它不是x、不是y、不是z。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能用否定的方式去规定它,所以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它既不是x,也不是非x;既不是y,也不是非y;既不是z,也不是非z。而“创造性”是指由“一”到“多”的过程。普罗提诺认为完善者必然创造,最完善者必然最能创造。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手工制造”那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普罗提诺将“
太一”的这种创造过程称为“流溢”,即最完善者自身宁静地存在在那里,但从其本质中会漫渗出其“映像”环绕周遭,比如火生出热,热向外扩散;雪生出冷,冷不只是贮存在雪自身里面,同时也向外弥漫。“太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犹如
太阳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的光辉一样。这种
流溢说虽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
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因为生成不缺失什么,所以不用生成物的复归作为补偿。
理智论(nous)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理智”的概念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含义不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智”是以理性或以逻辑的方式思考,但对于古代人而言,“理智”既不纯粹主观也不纯粹客观,而是两者在一起后对于事物的认知。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理智”是“
太一”在流溢后的第一个造物,它被认为包括合理的欲望和直观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这里的理解不是通过逐步推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通过一瞥就能完全理解整体。也就是说,个体不仅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且其自身的存在也是整体。普罗提诺的“理智”概念来源于
柏拉图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第十二章中的“不动之动者”等。
普罗提诺认为,“理智”首先是一个充分拥有智性的有机体,是一个完满的个体或基本物质。他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即这种“完满性”体现为,既通过自身内在的力量构成,又通过“
太一”的力量超越性的构成。其次,“理智”拥有仅次于“太一”的统一性,作为多样中的统一而存在。它是自我认识的,也就是说在“理智”这里,主体与客体是同一个东西。第三,在“理智”中,整体不仅包含各个部分,而且也体现在各个部分中。在普罗提诺看来,比如说存在一个物质,而人们将这个物质拆分为多个部分,这时每个部分都应当是物质本身,因为如果它们不是物质本身,它们就不能构成这个物质。最后,“理智”是非空间和非时间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用上下前后来规定它。
灵魂论(Soul)
“理智”之后的实体就是灵魂,它也是通过流溢的方式从“理智”中显现出来。与“
太一”和“理智”相比,“灵魂”的活动范围最广。在其活动范围的顶端,它可以进入到“理智”世界中,并与“理智”一起在自我超越中上升到“太一”。在最底层,它负责形成可见世界中的身体。但是,无论灵魂的范围有多广,普罗提诺从未让它与理智之间的区别消失,他保留了灵魂作为精神世界与感官世界之间的中介。它最有特点的活动是辨证思维,即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
普罗提诺将灵魂分为三类,分别是“灵魂本体”、“宇宙灵魂”和“个体灵魂”。“灵魂本体”停留在“理智”的领域内。“
宇宙灵魂”与“个体灵魂”则平行的分别管理宇宙的整体与各部分。前者的力量更强大,与“理智”接近近,因而它像“理智”一样更多的安居于自身之中,后者则追求异己的外在事物。普罗提诺对“灵魂”的分层具体反映到人的身上则对应三个部分,即人的理智部分、推理部分和感知部分。灵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状态的多样性。贤者根据第一层(灵魂本体)的力量行事,目光聚焦于超越的神圣存在,不断返回内心的神明,处于凝思状态,生活在理智的层次;第二等的人则根据第二层(宇宙灵魂)的力量行事,更多地使用推论理性,权衡利弊得失,追求知识和公民德性,生活在推理的层次;第三等的人则很少使用人所本有的最重要的推论理性,而是根据第三层(个体灵魂)的力量行事,追求感官享受和可见可感的东西,生活在感觉层次。普罗提诺由此劝勉人们要通过提升灵魂来提升人本身,要根据灵魂中最好的部分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个宝藏,都具有神性,人无需汲汲外求,只要不断向内回溯,不断反省、凝思,就能不断提升自己。这可以说是普罗提诺灵魂分层学说的最终目的。
伦理学
幸福观
在《
九章集》第一集中有两篇讨论幸福的文章,即《论幸福》(On Happiness)和《论幸福是否与日俱增》(On Whether Happiness Increase writh
时间)。在前一篇论文中,普罗提诺驳斥伊壁鸠鲁主义关于幸福必然包含快乐的观点,因为快乐只是某类特定的感觉,而人没有快乐的感觉时也可以是幸福的;他也反对
斯多葛主义幸福就是合理的生活的说法。他自己的观点是,幸福是生活本身固有的,而不只是属于某种特定的生活。有一种无比完美和自足的生活,那就是理智本体的生活,其他每一类生活都仰仗它。幸福从根本上说属于这个完美的生活,不依靠任何外在的善。而其他所有生活都是这一生活的影像,因此一切生命,根据其生活方式的不同,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幸福,至少是幸福的影像。由于人的灵魂有上升的能力,因此人也有能力获得理智生活这种完美的生活类型。普罗提诺赞同
斯多葛主义的观点,认为没有哪种所谓“外在的恶”能剥夺幸福者的幸福,也没有哪种属于可感世界的所谓的“善”是人的幸福所必需的。在后一篇论文中,普罗提诺讨论了关于幸福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人的幸福是否同其寿命有关的问题。对此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幸福在于一种好的生活,它必须是实存亦即理智的生活,而理智的生命不是在时间中而是在永恒中,这就是说它超乎时间之外而不是在时间中持续。
人生观
对于普罗提诺来说,只有灵魂才是真正的存在,身体只是与可感世界暂时联系的桥梁。因此他敦促人们避免追求身体的快乐。人生的目标便是让灵魂从肉体和对可感世界的迷恋中解放出来,与不变的理智世界重新合一。这种观点与
柏拉图《
裴洞篇》的主张大体一致,但更为精致。柏拉图将灵魂与理念的
同源关系建立在灵魂离了这种关系就不能认识理念的基础上,普罗提诺认同这一基础,但对这种同源关系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说明。在普罗提诺看来,整个理念世界都是理智的思维结果,人类的灵魂在理智世界中有一个对应项,它是人类灵魂赖以依存的真我。由此得出对精神攀升的两个值得注意的结论:首先,精神的这种攀升可以恰当地称为精神对自我的探索、对自我的真知、完全实现自我的本质。第二,由于理智相互关联成一整体,因此获得对自我的真知和自我认同,也就包含了对作为整个理念世界的知识。
美学
普罗提诺的学说对美学领域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将美视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强调美的绝对性和超越性。在他的理念中,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显现,更是灵魂和精神的内在表达。普罗提诺将美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物质世界的形式美到更高层次的智慧和灵性美,为美的多层次解读提供了基础。这种美的多层次结构不仅体现了对物质美的超越,更强调了美的最高层次与灵魂的深刻关联。他认为,真正的美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对最高原则的追求。他将美的追求与灵性升华紧密相连,强调通过智慧和道德的提升,灵魂可以超越物质界限,接近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理念下,美学不再仅仅是对艺术和形式的审美,更成为一种引导灵魂超越物质感知的媒介,是一种对灵性之美的追求。艺术在普罗提诺的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模仿更高层次现实的手段,是对灵魂和美的表达。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呈现美的形象,更在于引导观者超越表面,深入灵性的层次,感受更高层次美的存在。这对后来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艺术提升到一种超越感官的哲学层面。
影响
基督教神学
普罗提诺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他的“
太一”理论对基督教的一神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神的绝对单一性和无限性,为基督教神学在三位一体等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参考框架,比如说《
九章集》里的核心观点与基督教的理论十分相似,普罗提诺提出的三个实体,即“太一”、“理智”和“灵魂”,基督教
神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奥古斯丁将它们与基督教的“
三位一体”相对应。。其次,普罗提诺强调人内在的
宗教经验,认为通过个体内心深处的沉思,人们可以实现与最高原因的合一。这与
基督教强调个体与
雅威之间直接联系、内在灵性体验的
神秘主义传统相契合。这一观点影响了基督教修道传统,尤其是在修道院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传统中发现了其影响。最后,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纯净和
升华的思想也在基督教
神学中产生了影响。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思想提升,灵魂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更高的层次。这与基督教对灵魂的救赎和成圣的理念相呼应,为基督教的福音派和教父时代的灵修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哲学支持。
伊斯兰教哲学
伊斯兰教哲学代表人物阿尔-法拉比(Al-Farabi)和
阿维森纳(Ibn Sina,也称为Avicenna)在整合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信仰时受到了普罗提诺的影响。阿尔-法拉比继承了普罗提诺的“
太一”理论,将其应用于政治领域。他提出了理想国家的概念,其中统治者被认为受到“一性”(一个超越个体、绝对统一、具有智慧和道德原则的存在)的启示和影响,能够以更高尚的原则来领导社会。领导社会的智者,与普罗提诺的“太一”都强调了一个绝对统一的原则。另一位代表人物伊本·西那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强调存在的层次结构,从物质层面到智力和灵性层面,最终通向最高的存在。他提出了"存在者中的存在者"的概念,反映了“
太一”的思想。除此之外,他还认为通过知识和道德修养,人们可以实现对“一”的认识和统一。他强调灵魂的升华,通过追求智慧和道德来接近神的本质。这与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和对“太一”的追求的观点相契合。
神秘学
普罗提诺将现实界划分为多个不同层次的观念,从物质世界一直延伸到更高层次的灵性领域。在他的哲学中,这些层次相互联系,构成了一种层次结构的理念。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神秘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在灵性的成长和认知过程中,可以逐渐深入这个层次结构,每个层次都揭示了神秘的真相。如
基督教神秘主义者
约翰·福克斯(John Foxe)和约翰·达文特(John Davynt),以及
中世纪的圣人如希尔达·瓜尔德(Hildegard of Bingen),被认为经历了灵性的逐渐
升华(神秘体验)的过程。他们的著作和神秘体验表达了对神性的深层理解,将灵性发展看作是逐渐深入神秘秘传的旅程,每个层次都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神秘真相。犹太
神秘主义的卡巴拉学派,强调通过对圣典的深入研究和神秘仪式的参与来实现与
雅威的合一。
卡巴拉教义中的各种层次和符号系统,可以被视为一种逐渐揭示神秘真相的方式,对应普罗提诺的层次结构的思想。
评价
德国哲学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中说道:“描述普罗提诺的思想是很困难的,其难度不亚于创作一个系统性的作品。他的精神总是不离开将每一个个别事物归结到唯一的理念中去。因此,他的有些思想总是翻来覆去说个不停。对于普罗提诺自己来说,他的一生就是单纯的想早将精神提升到善,提升到真,提升到自在自为的东西上去。
德国诗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于 1805 年获得了《
九章集》的
希腊文本,他对普罗提诺的一句话印象尤为深刻:“如果眼睛不像
太阳,它就永远看不到太阳;同样,如果灵魂没有变得美丽,它也永远看不到美丽。”这启发了他写下一首诗,于 1828 年发表在杂志上:“如果眼睛不像太阳,它就永远看不到太阳;如果上帝自身的力量不在我们身上,神圣又怎能取悦我们?”
德国音乐家泽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在给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信中表达了他对普罗提诺的钦佩之情,并说:“无论如何,他都是我们自己人。 ”
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
西方哲学史》中写道:对基督徒来说,另一个世界是天国,是在死后享受的;对柏拉图主义者来说,它是理念的永恒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与虚幻的外表世界相对立。
基督教神学结合了这些观点,并体现了普罗提诺的许多哲学。因此,普罗提诺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因为他在塑造
中世纪基督教和神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响。
法国哲学家
亨利·柏格森是从普罗提诺那里获得灵感的哲学家之一。他对普罗提诺哲学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同普罗提诺哲学的基本概念:统一性是所有多样性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认为新柏拉图式对物质世界的蔑视是错误的。
名言
健康只有在身体是一个有序的统一体时才能存在;美也是在统一性原则把各部分结合在一起时才出现。灵魂和谐统一时,才会有美德。
每个灵魂首先都应该这样思考:它创造了万物,赋予它们生命,它创造了陆生的、海生的生物,以及天空神圣的星辰;它创造了
太阳,并创造了这个宏大的天宇,它装点这个宏大的天宇,叫它有序地自转;它不同于它装点、驾驭、创造的万物,它是另外的本性;与万物相比,灵魂必然更受敬仰,因为万物的存在或灭亡全在于灵魂是赋予还是否弃生命,而灵魂自身永远存在,因为“它不离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