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图里河镇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的下辖镇
伊图里河镇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下辖镇,位于牙克石市最北端,东接鄂伦春自治旗,南连图里河,西、北与额尔古纳市、根河市毗邻。截至2015年11月,伊图里河镇户籍人口21000人;截至2021年10月27日,辖区面积1137千米,镇区面积6.6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下辖2个社区。
伊图里河镇处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属于高寒地区长年冻土地带,属寒温带气候特征,气候严寒,排列中国最冷的地区之首。伊图里河镇分为伊东、伊西两个部分,其中,伊图里河伊东为伊图里河林业局驻地;伊图里河伊西原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驻地。1952年10月10日,图里河森工局成立,下设伊图里河作业所;1953年5月17日,伊图里河作业所从图里河森工局分出,成立伊图里河森林工业局,后改称林业局;1958年改称镇。
伊图里河镇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业和林下资源采摘为主;截至2015年11月,镇内有社员132户、213人,共有8个农场,耕地面积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大麦等农作物,人均收入11000元。镇区为重要公路、铁路交会地,公路有G332国道、S301省道牙伊公路在镇域交会,铁路有牙林线、伊加线过境。此外,伊图里河镇还是山水生态康养休闲宜居特色小镇;截至2019年9月,伊图里河中国湿地公园总面积14850.56公顷,湿地面积12434.72公顷。
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七世纪唐朝额尔古纳河流域(当时名望建河)东南岸幽深密林中(即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图里河、图里河一带),留下了蒙古、达斡尔族活动的踪迹。大兴安岭西北麓,包括根河市(原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市(原额尔古纳右旗)、鄂伦春自治旗(原鄂伦春旗)、牙克石市北部(原喜桂图旗)、黑龙江省漠河市呼玛县以及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广大山区,均为被称作“鄂伦春族”的鄂温克猎民近代狩猪区。他们世世代代牵着驯鹿在深山密林中游猎,足迹踏遍了这一地区山山水水,因此,到处留下了内容丰富、为数众多的鄂温克踪迹与文化。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图里河广大山区曾是鄂温克猎民和鄂伦春猎民游猎的结合地区,鄂温克猎民中的固德林氏族一部长期在这一带狩猎。
清代伊图里河地区属大清帝国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市部辖区,无固定人员居住。
中华民国,伊图里河地区属民国额尔古纳市左翼旗辖区,无固定人员居住。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52年在此设立图里河森林工业局伊图里河作业所。
1953年5月17日,伊图里河作业所从图里河森林工业局分出,成立伊图里河森林工业局。1953年7月1日,伊图里河森林工业局正式宣告成立,后改称为伊图里河林业局。
1955年8月,设伊图里河区,隶属牙克石市,政府设在伊东。
1958年10月,改称伊图里河镇人民公社委员会,隶属喜桂图旗。
1959年至1962年,伊图里河镇与伊图里河林业局合并办公,政企合一,1962年后政企重新分开。
1968年,改称伊图里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隶属喜桂图旗革命委员会。
1969年8月,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伊图里河镇随呼伦贝尔盟一并划入黑龙江省。
1975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铁路道部下((75)铁人字406号)文件,批复成立伊图里河铁路分局,1975年6月1日,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正式宣告成立,分局机关设在伊图里河伊西。
1979年7月,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伊图里河镇随呼伦贝尔盟一并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5月,改称伊图里河镇人民政府。
1998年11月13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将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撤销编制,并入海拉尔铁路分局,在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处设置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伊图里河铁路地区办事处,监督原分局管内各生产单位的运营。
2006年5月,为适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伊图里河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改为伊图里河街道办事处,政府行政职能划入图里河镇。
2010年12月,被上级党委、政府批准恢复伊图里河镇建制,沿用至今。
2016年7月28日,伊图里河镇人民政府机关由伊东中央街迁至伊西中央街(伊西铁西路3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伊图里河镇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5’-122°17’,北纬50°39’-50°52’之间,全镇辖区面积1137平方公里(一说1135.1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约为8.98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0人;伊图里河镇东接鄂伦春自治旗,南连牙克石市,西、北与额尔古纳市根河市毗邻,牙林铁路伊加铁路、S301省道、牙伊公路(X302)在镇区交汇,距离根河通用机场直线距离仅13.5公里,是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气候特征
伊图里河属于高寒地区长年冻土地带,属寒温带(亦称:亚寒带)气候特征,气候严寒,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转瞬即逝,冬季严寒漫长,平均年积温1235.2℃,平均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降水量455mm,年均日照时数2530小时,最大冻土深度4米,无霜期为65天左右,年平均气温-5.2℃,历史最低气温-53℃,排列全国最冷的地区之首。
伊图里河镇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转瞬即逝,冬季严寒漫长。多年平均气温-5℃,1月平均气温-26.4℃,极端最低气温-57℃(1960年1月17日);7月平均气温16.68℃,极端最高气温37.6℃(2010年6月27日)。最低月均气温-28.4℃,最高月均气温16.8℃。平均气温年较差16.7℃,最大日较差32.7℃(1974年5月16日)。生长期年平均95天,无霜期年平均70天,最长达110天,最短为3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83小时。0℃以上持续期167天(一般为每年4月27日至10月7日)。年平均降水量45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96.8天,最多达127天(1983年),最少为70天(1997年)。极端年最大雨量651.7毫米(198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37.4毫米(200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8月最多。
地形地貌
伊图里河镇位于大兴安岭主岭北段西坡,接近大兴安岭主脉岭脊,多以中低山为主,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海拔在700米~1284米之间,境内最高海拔位于喀喇其林场与库布春林场交界处南侧山峰,海拔1284米,最低海拔位于道木达村西南侧伊图里河与图里河交汇的河口处,海拔700米。坡度在10°~20°之间,平均坡度15°左右。
地质
伊图里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的海拉尔区拉布大林-根河火山断陷盆地内,大地构造上位于塔源-喜桂图缝合带北部,即额尔古纳地块中南部。
从距今2.4~6亿年前的元古代早期起,伊图里河地区曾是原始海洋,同周围广阔的海洋连在一起,科学上称之为“蒙古海槽”,是中亚“蒙古——兴安海”的一部分。
伊图里河地区露有元古代早期地层,主要是结晶岩、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的中深度变质岩系。这套岩系距今23亿年左右,属于早期地质构成运动—“五台运动”的产物。它是环绕西伯利亚古陆核的原始洋壳不断崛起而形成的,是目前所知蒙古海槽最古老的岩层。
石炭纪末期,由于地壳的激烈变化,出现海陆交互地层。二迭纪发生了海西运动,产生前列皱褶,海水全部退出,上升陆地,这次强烈皱褶被称为大兴安岭皱褶带,成为后来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山脉的雏形。古生代末期,皱褶山脉形成后,地壳曾出现了一个较长的相对稳定时期。
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发生了“燕山运动”。强烈的皱褶、断裂和火山喷发,使地壳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亚洲地块相对于太平洋地块向东南滑移,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与中国板块挤压、相撞,出现区域性大断裂,并发生块状隆起和阶梯式断裂,形成大兴安岭新华夏隆起带的一部分。大兴安岭新中原地区隆起带,其主轴大体上呈现北北东走向。构成特点是由剧烈的块隆起和阶梯式断裂所产生的,有时伴有不同性质的火成岩侵入,特别是花岗石侵入体与它们伴生。新华夏系构造改变了老的构造,进行了以北北东走向的区域性大断裂活动及火山的激烈喷发,并沿断裂喷发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岩凝灰岩等,几乎盖满了整个大兴安岭皱褶带。
第三纪,伊图里河地区处于缓慢稳定上升时期,盆地、山岳经过侵蚀剥蚀,故未留下地层资料,科学上将这一时期的剥蚀夷平面称为“兴安期夷平面”。到渐新时期时,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在沿袭以前地层构造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皱褶、大断裂以及激烈的火山喷发,使地壳继续隆起,并有玄武岩溢出。后经不断夷平、剥蚀,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地貌。
伊图里河地区地貌的构成,主要是中生代末期、第三纪早期具备雏形。中生代末期以前,大兴安岭为上升隆起的构造活动,中生代末期、第三纪早期,构成活动比较平静,大兴安岭山地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晚期。第四纪时期,大兴安岭山地又倾斜式大面积隆起,地壳缓慢上升。第四纪以来,由于气候条件曾发生较复杂的变化,在地壳的内、外综合作用下,低山和丘陵的顶部变得圆滑,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平原。地貌单元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
土壤
伊图里河地区土壤共分4个土类,7个亚类。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棕色针叶林土、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主脉两侧从海拨700米的沟谷到1300米高山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林下;草甸土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二阶台地上或向阳坡山麓;河流两岸及沟谷溪旁分布着草甸土和沼泽土,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生产力较高,南坡荒地上有黑钙土分布,面积较少。
水文
河流
境内主要河流一条,即伊图里河。伊图里河属额尔古纳河水系,河流主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主脉西坡喀喇其林场卜奎沟,到卜奎工区以下称伊图里河,伊图里河大小支流共40余条,主要支流有卜奎沟、西乌拉其沟、海拉斯主沟(喀喇其主沟)、那木格沟(那木卡河)、觉苟荀主沟等,河流主流全长96.6km(不计算伊图里河、图里河并流的50余公里长度),流域面积1122平方公里(一说1664平方公里)(不计算伊图里河、图里河并流的50余公里流域面积),河宽20~50m,水深为1.0~1.5m之间,平均流速为0.5~1.0m/s,年水位变幅在0.5~1.0m之间,平均比降2.16‰,于图里河镇西约12公里处与图里河汇合后汇入根河
伊图里河河流古代记载较少,现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清代末期民国初期。根据民国时编的《呼伦贝尔志略》中原文记载如下:岳勒内河 即伊闾里河在城东北四百八十余里由大兴安岭西向西北流二百余里入根河。由上文可见伊图里河史称岳勒内河、伊闾里河。
湖泊
伊图里河境内较大湖泊一个,即卜奎泡,卜奎泡子又称58(公里)泡子。卜奎泡位于喀喇其林场东7公里处,东经122°08′54″,北纬50°39′45″,水面高程857米,湖泊面积约5.7公顷,最大直径38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深度3米,湖水常年溢流,属伊图里河流域,是伊图里河的源头湖泊。湖泊由湖底密集的天然泉眼汇聚而成,终年不干,水质清洌,绿树葱葱,湖泊内生长着大量睡莲科植物睡莲,在大兴安岭林区较为少见。湖泊周边迁徙、生存、繁衍着大量国家级珍惜保护动物,如白鹤、赤颈䴙䴘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苍鹰棕熊猞猁水獭亚科雪兔驼鹿等。该湖泊位于伊图里河中国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内,受湿地管理部门保护。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伊图里河地区林业资源全部属于国有,林业、林权由伊图里河林业局管理。伊图里河林业局总面积为 144750 hm2,林地面积为 144642 hm2,地方用地面积为 108 hm2。森林覆盖率为 89.8%。活立木总蓄积量为 8937780 m3,其中:天然活立木蓄积为 8805113 m3,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为 132667 m3。重点公益林面积为 39786 hm2,占林地总面积 27.5%;一般公益林面积 66419 hm2,占林地总面积 45.9%;商品林面积 3843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 26.6%。防护林面积为100278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 69.3 %;用材林面积为 3843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 26.5%;特用林总面积为 592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 4.2%。从植被类型来看,伊图里河林业局植被为寒温型针叶林。其中兴安落叶松林为本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森林类型,从海拔 700m 的沟谷到海拔 1300m 的高山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分布面积 87026 hm2,占本地区林地面积的 60.17%;白桦林一般分布于山地阴坡、半阴坡中、下部或谷地地势较高地段,分布范围及面积仅次于落叶松,分布面积 41109hm2,占林地总面积 28.42%;山杨林一般分布在山地阳坡中、下部,呈团状分布,面积 1399hm2,占该地区有林地面积 0.97%;樟子松林在银阿、库布春林场有少量分布,一般生于海拔较高阳向山脊线上,分布面积50hm2,占该地区林地面积 0.34%。
植物资源
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较高且极为珍惜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内野生动物390种,野生植物1848种。其中药用植物达412中,花卉观赏植物有80余种,食用植物197种,草本类型21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彩虹柳,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细叶百合、内蒙黄芪笃斯越橘大花杓兰、手掌参等。
镇区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地形以山地为主,主要以落叶松白桦为主。可供绿化的还有云杉樟子松等;灌木有杜鹃、丁香、珍玫瑰、金老梅等;露天花卉有翠菊秋英、金毡子、串红、百合芍药等。有大量经济价值较高的野果、食用野菜。野果有红豆、笃斯越桔、羊奶子、高粱果、稠李子、山荆子等20余种,野菜以蕨苗黄花菜、明叶菜经济价值为最高,还有各种珍贵药材,如大黄芪、小黄芪、党参藏旺拉、金莲花、灵芝等。
动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内野生动物39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原麝貂熊紫貂、雪貂、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赤颈、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苍鹰棕熊熊瞎子、水獭、猁、雪兔等,中国珍惜濒危动物有驼鹿。渔业出产细鳞、鳞、鲇形目、泥鳅鱼、柳根等。
行政区划
伊图里河镇下辖伊东、伊西两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以前伊图里河镇共辖6个居委会,其中伊西3个,伊铁居、伊岭居、伊辉居;伊东3个,伊林居、伊兴居、伊建居,2007年合并为2个居委会);下辖道木达、大其拉哈、觉苟荀、喀喇其4个居民点。
伊图里河林业局下辖伊东、大其拉哈、觉苟荀、喀喇其、库布春、银阿、巴布根、莫那根、温河、那吉坎、卧斯门林场。
驻在单位:伊图里河林业局(正处级)及其所属6个林场(正科级)。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下辖2个社区:伊东、伊西;下设148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伊图里河镇下辖2个社区:伊东社区、伊西社区,镇人民政府驻伊西社区铁西路39号。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总人口1097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528人,城镇化率95.9%。另有流动人口6675人。总人口中,男性5159人,占47%;女性5819人,占53%;14岁以下487人,占4.4%;15—64岁8627人,占78.6%;65岁以上1864人,占1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9758人,占88.9%;有蒙古、满、回、朝鲜、达斡尔族、俄罗斯6个少数民族,共1220人,占11.1%。其中蒙古族82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7.7%。2011年,人口出生率1.8‰,人口死亡率9.3‰,人口自然增长率-7.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94人。
2016年末,伊图里河镇户籍总人口16215人,其中地方居民2559人(含农业人口156人),林业人口10654人,铁路系统3002人;常住人口10800人。
2017年末,伊图里河镇常住人口为9109人。
2018年末,伊图里河镇户籍人口有14169人。
党政机关
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镇人民政府是基层国家行政机关,是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为正科级。
主要职责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
(一)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党委、政府的日常运转和综合协调工作;承担人大主席团日常工作;负责党委、政府决策的督促检查工作;负责人事和财政等工作。
(二)基层党的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群团工作;负责宣传、意识形态、文化体育工作;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责统一战线、民族宗教等工作。
(三)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负责扶贫开发工作;负责产业规划发展工作;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负责生态环境等工作;负责行使自治区赋予的相关行政权力事项。
(四)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民政、卫生、教育、科技、残联、统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团体等社会事务性工作;负责行使自治区赋予的相关行政权力事项。
(五)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负责网格化工作。
(六)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镇容镇貌、环境卫生、小区物业、公共设施管理等工作;负责本镇组织实施的建设工程的预算审校、招投标等工作;负责辖区内防汛抗旱工作;综合协调公共卫生、动物防疫等相关工作;协调做好辖区内的城镇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辖区内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小区规划验收等工作;协助开展市场监督、环境保护、老旧小区整治、保障性住房管理等工作;负责行使自治区赋予的相关行政权力事项。
经济
综述
2011年,伊图里河镇财政收入430万元,比上年增长24.28%。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
2018年,伊图里河镇有工业企业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第一产业
2011年,伊图里河镇有耕地面积25896亩;可利用草地面积3254亩,林地面积6.7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720万元,比上年增长0.9%。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0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800吨;蔬菜种植面积80亩,产量16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600头,年末存栏1000头;羊饲养量800只,年末存栏600只,收购山羊板皮400张;牛饲养量1300头,年末存栏600头;家禽饲养量15000羽,上市家禽10000羽。2011年,生产肉类1000吨,其中猪肉420吨,牛肉360吨,羊肉320吨;禽蛋20吨,牛奶400吨;畜牧业总产值600万元。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45.5亩,全部为经济林。
第二产业
2011年,伊图里河镇有国有企业1家,重点工业企业4家。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商业网点314个,职工608人。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1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伊东营业网点个人存款129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6%;伊西营业网点个人存款12070万元,比上年增长9.7%。
文化
伊图里河蒙古语“伊和图里”的音变,指“河水清明如镜”之意,“图里”在蒙古语中译为“清澈”的意思。伊图里河分为伊东、伊西两个部分。伊图里河伊东为伊图里河林业局驻地,1952年10月10日,图里河森工局成立,下设伊图里河作业所。1953年5月17日,伊图里河作业所从图里河森工局分出,成立伊图里河森工局。伊图里河林业局曾为新中国开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为国家提供商品材800多万立方米,1958曾创出“日产万米”木材生产记录,永载史册,成为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中央广播电台为此做过现场直播,当日收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贺电。
伊图里河伊西原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驻地,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建于1975年5月,撤于1998年10月,铁路分局的建立使伊图里河曾辉煌于林区几十载,被誉为“林城小巴黎”,人口最高时近6万人。伊图里河也是中国体育运动藤球、毽子的发源地,被誉为“藤、毽球之乡”。
因年代久远,史料记载较少,真实名字来历及含义已无从考证,根据现有部分文献资料记载,伊图里河名字由来及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种。
伊图里河是蒙古语“伊和图里”的音变,指“清澈透明、水平如镜的大河”之意,“图里”在蒙古语中译为“清澈”或“镜子”的意思,“伊”为蒙语“很大”之意。
B、蒙古语
“伊图里”是蒙古语“沙斑鸡”之意,因其河两岸沙斑鸡甚多,故称伊图里河。
C、满族语
“伊图里河”为满族语“伊勒呼里”音变,“伊勒”系满族语“大”的意思,“呼里”系满族语“松子”的意思,伊图里河译为“大松子河”、“岸边长满松树的大河”。
D、鄂温克语
“伊图里河”鄂温克语语发音为“伊—图列”yī—tulie,意思是“小东西”哪里去啦。“伊”是鄂温克语疑问动词“哪里去啦”之意,“伊图里河”即“‘小东西’哪里去了”之意。
交通运输
2011年,伊图里河镇有铁路牙林线、伊加线过境,其中牙林线境内长441千米;伊加线境内长211千米,均为准轨国有铁路,设伊图里河、伊东、大其拉哈、觉苟荀、喀拉其、道木达6个站,通往牙克石市、加格达奇、根河三个方向;伊图里河站为区段性二等站,日均有10列客车停靠,日客运量246人次,年货运吞吐量2万吨。公路有301省道、302县道过境,332国道一级公路基础工程已建设完成待通车。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08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2所,在校生185人,专任教师7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18人,专任教师7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伊图里河镇有教育经费达1272.34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1272.34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272.34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72.34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文化艺术团体5个,会员268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藏书1785册。文化行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二级乙等综合医院1所,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院1所,合作医疗社5个;病床64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6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15张,固定资产总值1361.7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43人,其中执业医师54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47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5786人次,住院手术12台次,出院病人182人次。
体育事业
2011年末,伊图里河镇有体育场地3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2个小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67%。
社会保障
2011年,伊图里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05户,人数2837人,支出644.84万元,比上年增长2%,月人均189.41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户,人数25人,支出2.25万元,月人均150元。救灾支出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人。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新增就业人员378人,有30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人,全年共帮助7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2011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700人,比上年末增加450人。
旅游
景点
内蒙古伊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镇境内,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伊图里河林业局。湿地公园横跨伊东、大其拉哈、觉苟荀、喀喇其四个林场,主要由伊图里河及周边沼泽、滩地、林地等组成,总面积14850.5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2434.72公顷,湿地率83.73%,涵盖了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五个湿地型。2019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试点中国湿地公园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特征
地形地貌
地质
土壤
水文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党政机关
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体育事业
社会保障
旅游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