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指蕨(学名: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L.) Hook)是七指蕨科、七指蕨属。
根状茎肉质,横走,粗达7毫米,有很多肉质的粗根,靠近顶部生出一或二枚叶,叶柄为绿色,草质,长20-40厘米,基部有两片长圆形淡棕色的托叶,全叶片长宽约12-25厘米,宽掌状,各羽片长约10-18厘米,宽约2-4厘米,向基部渐狭,向顶端为
渐尖头,边缘为全缘或往往稍有不整齐的锯齿。叶薄草质,无毛,干后为绿色或褐绿色,中肋明显,1-2次分叉,大于叶边。
孢子囊穗单生,通常高出不育叶,柄长6-8厘米,穗长达13厘米,直径5-7毫米,直立,孢子囊环生于囊托,形成细长圆柱形。
七指蕨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北部、
泰国、马来亚、
斯里兰卡、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达于澳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台湾、
海南省(五指山)和
云南省南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七指蕨是
热带植物,生长于湿润疏荫林下。
七指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嫩叶作蔬菜食用;同时,其根部含有
豆甾醇、
岩穴蕨甾醇、卫矛醇、以及入地蜈蚣素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清肺化痰,散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
咽喉痛、跌打肿痛、疮、毒蛇咬伤等。
七指蕨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在1999年国家林业局、农业部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肉质,横走,粗达7毫米,有很多肉质的粗根,靠近顶部生出一或二枚叶,叶柄为绿色,草质,长20-40厘米,基部有两片长圆形淡棕色的托叶,长约7毫米,叶片由三裂的营养叶片和一枚直立的
孢子囊穗组成,自柄端彼此分离,营养叶片几乎是三等分,每分由一枚顶生羽片(或小叶)和在它下面的1-2对侧生羽片(或小叶)组成,每分基部略具
短柄,但各羽片无柄,基部往往狭而下延,全叶片长宽约12-25厘米,宽掌状,各羽片长约10-18厘米,宽约2-4厘米,向基部渐狭,向顶端为
渐尖头,边缘为全缘或往往稍有不整齐的锯齿。叶薄草质,无毛,干后为绿色或褐绿色,中肋明显,上面凹陷,下面凸起,侧脉分离,密生,纤细,斜向上,1-2次分叉,达于叶边。
孢子囊穗单生,通常高出不育叶,柄长6-8厘米,穗长达13厘米,直径5-7毫米,直立,孢子囊环生于囊托,形成细长圆柱形。
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30-40微米。三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半径的3/4或几达孢子赤道线。具粗大的、多少有些愈合的棒状纹饰,棒的末端具小刺或小的突出物,由于棒的排列和愈合有一定规律,光镜下观察呈细网状。外壁很厚,2-4微米,可分三层。内层薄,电镜下观察颜色较深;中层较厚,
切面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与壁近平行的条纹和洞穴,这可能是外壁快速形成时留下的痕迹;外层质地比较细密,与中层无明显的界限,孢子的表面纹饰主要由它形成。周壁是一层很薄的纤维性颗粒层组成,在表面具细微的针刺。
产地生境
七指蕨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支那、缅甸、印度北部、
泰国、马来亚、
斯里兰卡、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达于澳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台湾、
海南省(五指山)和
云南省南部(西双度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七指蕨是
热带植物,生长于湿润疏荫林下。
生长习性
经30-40d的培养,培养基中开始出现零星的绿色小点,
显微镜检验结果为孢子萌发。50-60天左右可见原叶体形成。其中,七指蕨的原叶体在孢子萌发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原叶体体积增大,簇生成团状。七指蕨的孢子萌发自率均较低,平均每皿萌发1-2个。
栽培管理
繁殖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式。
1、有性繁殖(1)收集孢子选择外观棕褐色孢子囊未开裂的孢子囊群,用干净剪刀将带孢子的叶片剪下,放入纸袋中风干待用。(2)制作培养基质用混合土壤播种孢子,既经济又方便。①用
泥炭土、河沙和草皮灰按比例混合、拌匀、过筛,制成混合土,然后蒸气灭菌半小时。②在播种容器中先放进1/3厚的
砾石、粗河沙,上面再加混合土,土面略低于容器,盖上玻璃器皿待用。(3)孢子播种播种前一天把准备好的混合土培养容器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将孢子均匀地撒播在培养基质上,再盖好盖子,浸放在浅水中,第二天取出培养。(4)孢子培养将播种好的容器移到温床或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保持在25℃、湿度80%以上,光照每天4小时以上。一个月后孢子萌发,长出幼小原丝体,然后长成扁平心脏形或带状的
配子体。在配子体的腹部出
颈卵器和球形
精子器。这时每天喷雾2次,连续1周,精子借水流动出来与卵结合形成胚。一周后发育成孢子体小植株。(5)孢子体的移栽孢子体长出3—4片叶后进行第1次移栽,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行遮荫。1—2周后移到温床外,小苗长大后,进行第二次移栽或定植。第二年开始,植株旺盛生长。种植1次可生长10年。每年5-6月,株高25厘米时采收嫩叶,可连续采收2-3茬。
2、无性繁殖(1)无性
芽孢繁殖有些
蕨类植物门在羽片腋间和叶轴顶部下面会长出芽孢,有的轴顶端分出组织着地而产生新株,或营养叶顶着地也能产生新株。(2)营养体繁殖是将
匍匐茎进行分段栽培,也可将直立的
根状茎纵切为2份栽培,但每段上必须带根带叶才易成活。(3)组织培养蕨类植物的体细胞同样具有再生能力。采用这种方法只需采集一小部分营养器官就能培养大量
蕨苗。
病害防治
灰葡萄孢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
多菌灵500倍液或70%
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立枯病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
根状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
克菌丹可湿性
粉剂或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功能主治
七指蕨又名入地蜈蚣,根含
豆甾醇,
岩穴蕨甾醇,卫矛醇,还含入地蜈蚣素A、B、C、D;性味苦,甘,凉;归经肺,肝经。可用于清肺化痰,散瘀解毒。对痨热咳嗽;
咽喉痛;跌打肿痛;痈疮;毒蛇咬伤有功效。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时取适量捣烂敷于患处即可。
实用附方:治跌打内伤,散瘀止痛:入地蜈蚣用童便浸四十九日,洗净晒干,研末。每服六分,酒或开水送下。(《广西药植图志》)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图志》:清热,化痰。治痨热咳嗽及跌打内伤。
2.《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去瘀生新,镇痛。治
痢疾,
肺炎,蛇伤。
保护级别
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保护级别:七指蕨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七指蕨在1999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农业部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种群现状:受生境破坏及人为采挖的影响,七指蕨在中国的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濒危原因:造成七指蕨濒危的原因可能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孢子萌发率低,自我更新能力弱;另一方面,七指蕨对光环境的适应幅较窄。由于人类进行土地开发的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森林资源被大量砍伐,不仅导致森林和土壤的水分涵养能力降低,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原有森林荫蔽的光环境。七指蕨通常生长在荫蔽潮湿条件下,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极为敏感,一旦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七指蕨直接暴露于强光下,强光的直射及生境的干旱化会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七指蕨的光合能力较弱,与其他蕨类等阴生植物相比,在生长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其
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保护措施:要保护七指蕨种群,促使其野生资源的再生,首先应从保护七指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做起,减少乱砍乱伐,增加森林覆盖率,营造适合七指蕨生存生长发育的荫蔽条件。其次,
蕨类植物门孢子萌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从光照、温度、基本培养基、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进一步筛选有利于七指蕨孢子萌发的培养条件,利用组织培养等
生物技术扩大种群数量,对于实现七指蕨种群复壮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价值
七指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叶片均指向天空成杯形,中央抽出一枚直立的
孢子囊穗,甚为美观;在南洋各地,七指蕨植物的嫩叶作蔬菜食用;同时,其根部含有
豆甾醇、
岩穴蕨甾醇、卫矛醇、以及入地蜈蚣素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清肺化痰,散瘀解毒的作百用,可用于治疗
咽喉痛、跌打肿痛抄、痈疮、毒蛇咬伤等。
参考资料
七指蕨.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4-11-01
七指蕨.物种2000中国节点-参考文献.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