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卦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九卦
革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通行本《周易》第四十九卦,帛书本第四十七卦。卦辞曰:“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象征“变革”。
革卦下离上兑,离为主,兑为客。兑为泽,象征静定之水;离为火;火性炎上,泽水下流,水火二者相遇,便会有变化发生。革卦之所以强调改革,是因为事物已发展到失去活力而如同一潭死水,必须进行改变。而变革取得成功需要两大要素:其一,把握时机,时机到了便须及时进取;其二,存诚守正,变革必须遵循正道,注意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如革卦九三爻中的“革言三就”便有多种解释,或说“审查当革之言,至于三而皆合”;或说为“将马之胸带绑三匝”;或说“改革多次才能获有成就”。对革卦上六爻中“豹变”一词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或以“豹变”喻革命后佐命之勋飞黄腾达的变化;或以“豹变”为“虎变”的近义词;或以“豹变”为豹子的花纹。
卦名
革卦的卦名为“革”,象征“变革”。“革”意味着除去兽皮之毛,兽去旧毛而生新毛、皮经革治而焕新。《周易集解》中引用郑玄之语称:“革,改也。水与火互相熄灭、世事更迭,就好像王者受命,更改正朔,改变服饰的样式、颜色,这便是‘革’。”《周易正义》中有言:“革,是改变之名;此卦意在说明改制革命,故名“革”。”因此,“革”为更新、变革、更变之意。
革卦下离上兑,离为主,兑为客。离为火;兑为泽,是静定之水。火性炎上,泽水下流,水火二者相遇,便会有变化发生。革卦之所以强调改变、革命,是因为事物已发展到失去活力而如同一潭死水,必须进行改变的局面。泽与火两种力量相互抗衡,若守旧战胜革新,则事物维持老死状态;若革新战胜守旧,则有新生到来。
睽卦与革卦相反,为上离下兑,故火性炎上,泽水下流,二者乖离,无变革之事。既济卦为下离上坎,“坎”与“兑”相似,均为水,但与“兑”不同的是,“坎”为流动之水。故革卦之水静,更强调人为之奋起;既济卦之水动,更强调必然之转化。革卦强调去旧开新,既济卦强调保成防乱。革卦强调促进事物之向好的方向转化,既济卦则希望防止事物向不好的方向转化。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译文:至“己日”变革取得民众的信服,大为亨通,有利于做事,悔恨也会消失。
哲学解读
周易》的根本哲学观在于“变通”,而革卦正是“变通”的典型。因此《彖传》用“文明以说,大亨以正”来形容革卦的气象。但“革”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变革需合乎正当之理,如《彖传》列举的汤武革命;二是要因时而革,如《彖传》提出的“顺乎天而应乎人”。从爻辞来看:初九处位卑而受到束缚,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推行变革;六二处柔中当位,上应九五之君,因此正是推行变革的最佳时机;九三处变革已初见成效,但此时行事若稍有不慎,必将前功尽弃,危及大局;九四处变革已朝好的方向发生转化,所以吉利;九五处大人的威信已经得到了彰显;上六处改革已接近尾声,守正吉利。故革卦的爻辞基本是无“咎”有“吉”,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变革持赞成的态度。
从对卦辞的解读来看,由于古代以“十天干”纪日,“己”正好处于第五位,即前五数与后五数之中的转变之时,因此有“转变”的象征寓意;而“己”的后一位数是“庚”,“庚”则有“已变更”之意、卦辞取“己日”之象,说明此时已是亟需变革之时。朱震在《汉上易传》中认为此处的“己”正是十天干中的“己”;而十天干至“庚”而更;更便是变革的意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同,认为“己”正处于“过中而将变之时”,此时便应通过变革而使人们信服。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应当建立在两项基点上:一是适当其时,把握转机,故卦辞取“己日”象征“转变之机”;二是取信于人,推行正道,故卦辞又强调“乃孚”、“利贞”。前者是外在条件,后者是内在因素;内外相济,“革”道乃成,于是可获“元亨”、“悔亡”。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变革,譬如水火相灭,又如两个女子同居一室,因为其志趣不投合,所以终将发生变化,这就叫做“变革”。卦辞说“‘到了己日’便能取信于人”,这说明只有变革完成了才能令人信服;令德美政以使大家乐于接受,守持正道以使变革大为顺利,变革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失误。天地阴阳五行的消长变化而形成了四时节令,商汤姬发的变革,是顺从天道而应合人心的。革卦因顺时宜的思想太伟大了。
《彖传》将卦名“革”解释为变革,变化。《释文》中有:“息,灭。”《淮南子·览冥训》注:“息,消”。故此处的“相息”意为,相灭相消,水盛则水灭火,火盛则火灭水,总有一方会发生变化。革卦为上兑下离,“离”为中女在下,“兑”为少女在上,因此该卦又以上下卦有“二女”之象,而同性相斥,故虽同居一室而志气难投,故曰“革”。“革而信之”正是对卦辞“己日乃孚”的解释,说明若能在恰当的事迹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则天下人必将纷纷信从。离为火,有文明之象;兑为说,即悦,有和悦之容。“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正是对卦辞“元亨,利贞,悔亡”的解释,这说明变革之时以“文明”之德使天下愉悦,并守持正固使前景至为亨通,则所推行的变革必将合乎正当之理,悔恨必将消亡。“革之时大矣哉”中的“时”意为因顺时宜,因时而革便是“革而当”,就像革卦六爻中的六二、九四、九五;而初九时未至,上六时已过,皆非进行变革之时。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译文:《象传》说:泽水中有烈火,这其中蕴含着“变革”。君子因此而制定历法以辨明四季的更替。
此处“泽中有火”与《彖传》中“水火相息”相同,均为水火相灭相消之意。“治历”意为修治历法。“明时”意为审明时令。君子通过观察革卦中水火相息之象,感悟事物变革的道理,故撰制历法,以明四时之变。四时依序相代,五德以次用事,皆有其必然之道;人类政治、文化、经济之更迭变化同样遵循其必然规律。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译文:初九,用黄牛革牢牢地束缚其身。《象传》说:“用黄牛革牢牢地束缚其身”,这说明此时还不能有所作为。
“巩”意为以皮绳约束。《说文解字》中有:“巩,以韦束也。”此处的“韦”即指皮革、皮绳。这表明在变革之初,时机尚不成熟,需要进行自我约束。不对吉凶进行占卜便能没有过错,反之则有过错。初九在最下,就时机来说,时机尚不成熟;就地位而言,位卑无权;就能力而言,力弱不能胜任。故须约束自制,不宜有为。
六二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译文:六二,“己日”发动变革,此时出征则有吉祥,没有什么过错和灾害。《象传》说:“‘己日’发动变革”,这说明此时努力前行必有嘉美之功。
此处的“革”表明局面发生了好转,“征”意为向前进取。六二柔爻居柔位,正与柔日“己”相合,柔中得正,上应九五,又居下离之中,这里的“己日”即指六二所在的时位,正值待变之际,故需要果断的推行变革,以此向前进取,必能获得吉兆而没有什么过错。“行”意为行动进取,行使变革。“嘉”意为嘉赏,即有美好的结果。六二与九五正应,有九五之君的支持,因此会获得好的结果。
九三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译文:九三,出征远行则有凶兆,有危险。经过多次的变革已经初见成效,此时就应当心怀诚信。《象传》说:“变革既已初见成效就更需多番稳定人心安定大局”,此时又何必过急前行呢。
周易》一卦分为上、下卦,将事物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下卦三爻代表始、终、小终;上卦三爻代表始、中、大终。革卦六二爻说“征吉”,而九三爻便说“征凶”,这说明在第一阶段的末尾,须稍事调整,以防其过。而后“贞厉”,则表明九三确有进而失之躁、革而失之过的嫌疑。九三居下卦之极,阳爻处刚位,急于冒进,又有“征凶贞厉”之占,故兆示其应该用皮绳反复进行约束。
九四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译文:九四,悔恨消失,心存诚信革除旧命,是吉祥之兆。《象传》说:“变革旧的命运有吉兆”,这说明此时变革之志得以伸展。
“改”,意为改变、朝好的方面转化。在《周易》中,“命”多指命运、天命,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趋势。“信志”是对爻辞中“有孚”的解释,“孚”即为信,有信服之意。这表明此时改革之志已获得了上下的信赖。从爻位来看,九四位于二刚之间,故有改革之吉,这是上下都对改革表示信服的缘故。
九五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译文:九五,大人像猛虎一样推行变革,不用占问吉凶,大人的美德必能得到彰显。《象传》说:“大人像猛虎一样推行变革”,说明此时的美德文采焕然。
“大人”是指问蓍者,因九五居尊位,故称其为“大人”,例如商汤姬发这类的人。老虎在兽类中有着尊贵的地位,因此以“虎变”表明人的身份变得尊贵,比喻升迁。《风俗通·祀典》中便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说文解字》中将“虎”解释为“山兽之君”。“未占有孚”则表明不必占问,已有应验。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虎变”是用来形容变革如虎一样刚猛。水火相息在于“势”,变革要想成功则需要有刚猛之势。“文”指文德、柔德。“炳”比喻文德之盛。故以“虎变”说其武功;“文炳”说其文德。文武兼备、刚柔并济,改朝换代推行变革方有可能。
上六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变,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译文:上六,君子像豹子一样促成变革,小人纷纷改变旧日的倾向;此时若继续激进不止必有凶险,静而处之、端守持正方有吉兆。《象传》说:“君子像豹子一样促成变革”,说明此时的美德因大人的辉映而蔚然成彩;“小人纷纷改变旧日倾向”,这是顺从君主变革的表现。
“豹变”和“虎变”类似,区别是豹小于虎。《文选》中收录的刘孝标《辨命论》中记载:“视彭韩之豹变,谓鸷猛致人爵”,即以“豹变”喻升迁。上六处是变革之终,“革”道大成,就像豹子一样协助“大人”变革,从而建立功勋此时全局已定,故“小人”纷纷顺应,改变倾向。“征凶,居贞吉”之言是承接前文之义而发,表明上六爻正处变革成功、大局稳定之时,应该静居守正,守成则吉;若不安守既有成果,再思变革,则过犹不及,必致凶险。《周易正义》中记载:“革道已成,宜安静守正。若继续向前进取则会招致凶险,静居持正则会平安吉祥。”“蔚”是指文采焕然之状,“其文蔚”表明上六爻助成变革的美德,因“大人”的辉映而蔚然成彩。
总论
革卦之“革”是变革、更改、改变之意,这种变革带有一定的激烈性质。《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之语称:“革,是变革之名,到此处须进行一番较为彻底的翻转更变”,“须彻底的进行一番重新铸造,而非是补足某些缺漏。”首先,从卦辞来看,卦辞强调了变革取得成功的两大要素:其一,要把握时机,选择在时机成熟的“己日”推行变革,则必能顺畅。其二,要存诚守正,即推行变革的人必须遵守正道,以孚诚之心取信于人,才能保证大道亨通,悔恨皆消。《彖传》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语,正是用史例说明上述观点:“顺天”说明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应人”则表明改革者的行为端正方能使人信服。
六爻的喻象则展现出事物变革初期道末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变革规律的深刻认识。初九初位卑力弱,时机未到故须固守常制;六二处柔中有应,时机已到需果断推行变革;九三处变革小有成效,此时不宜激进而需安抚人心;九四处以刚处柔,变革情况好转;九五处阳刚中正,“虎变”创制而信德昭彰;上六处助成改革,“豹变”立功要安守成果。由此可见,六爻分别反映出变革过程某一阶段的特征。
周易》哲学立足于“变”,革卦则是论“变”的典型。历代学者从多角度对革卦之“变”进行阐释。其一,从政治变革的角度阐述卦旨,如陈鼓应认为《彖传》明确将革卦引入了历史政治的领域,首次提出“革命”的概念,表明革命必须符合自然及社会规律,这便是“顺天应人”。其二,从文学领域阐述卦旨,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撰有一篇《通变》,论说文学发展的“参悟因革”之道,《通变》便与革卦理趣相同。唐朝韩愈柳宗元等人力扫齐梁文学的积弊,推行旨在改革文风的“古文运动”。极力倡导“惟陈言之务去”“变浮靡为雅正”,正是“变革”哲理在文学理论上的体现。
争议
革九三
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革》卦九三爻。爻辞原文为: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革卦九三爻处下体之上,上体之下,为当革之位,但若过于急躁冒进则凶多吉少,因此告诫改革者要审慎为之。历代学者对于“革言三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北宋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指出,“革言”是指应当进行改革的言论,“就”意为成功、合适。故“革言三就”意为对推崇改革的言论进行审查,若三人结果都一致表明推行改革是恰当的、应当的,就可以信任。对相关言论抱以较为慎重的态度,若还是可以的话,方能取信于人。改革者自己对此表示信任则可使众人对其产生信任,如此这般便可推行变革。
另一种理解为“革言三就”即需多次进行变革,方能成功,武王伐纣便是如此。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表示,“革言三就”是牧野之战时以言论为先导喻三爻未可顿进。唐朝崔憬认为姬发虽已得到王位但还没能完成变革,故以言就之,因此武王伐纣并不是立刻完成的。武王结束商朝的统治建立周代,这是第一次成功;解除箕子的囚禁,修治比干的坟墓,致敬于商容的里门,这是第二次成功;散发鹿台的财货, 发放鉅桥的粟,向四海施行大赏,天下万民都心悦诚服,这是第三次成功。变革经历了三次成功后,才算是完成了。
还有一种理解为“革言三就”是指将马的胸带缠绕三匝,马车飞驰获胜。闻一多将“言”解释为“勒”,《说文解字》中称“勒”就是马的胸带。《士丧礼》说:“马缨三就”,三就意为三重,革为皮革。
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中将“革言”解释为更改供辞,将“就”解释为“鞫”,即审问,故“革言三就”意为多次对更改供辞的行为进行审问。
革上六
学者们革卦上六爻中的“豹变”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尚氏学》中指出:“君子豹变者”,是指革命之后的有功之臣,都能够得到封赏成为勋爵人户,尊显富贵,声名鹊起,故称“豹变”。此处,“豹变”喻指人的升迁。陈鼓应则认为:“豹变”与“虎变”相近,其区别是,大人虎变说改朝换代,君子豹变说同一朝代中的改革、变法。故此处“豹变”是指政治变革。张善文则将“君子豹变”理解为:“君子之变,心怀诚信,故能如豹子的花斑一样顺应变革。”因此,“豹”意为豹子的花纹,“变”是指变革,豹变即指“如豹子的花斑一样顺应变革”。
出处
革卦出自《周易》通行本第四十九卦,帛书本第四十七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卦名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哲学解读
彖传原文及译文
象传原文及译文
爻辞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总论
争议
革九三
革上六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