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良镇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下辖镇
饶良镇,隶属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地处社旗县东南部,东邻朱集镇,南接唐河县大河屯镇,西与太和镇接壤,北靠苗店镇。辖区面积108.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920人(2020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饶良保。1949年后,属泌阳县饶良区。1965年,划归社旗县管辖。1966年,复置饶良公社。1983年12月,改饶良乡。1985年12月,置饶良镇。2005年,丁庄乡整体并入饶良镇。  截至2020年6月,饶良镇辖18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饶良村。 
2018年,饶良镇有工业企业23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
历史沿革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设阳平郡
隋开皇七年(587年),为饶良县治。
大业二年(606年),改为泌阳县治。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属泌阳县,后置饶良前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饶良保。
1949年后,属泌阳县饶良区。
1965年,划归社旗县管辖。
1966年,复置饶良公社。
1983年12月,改饶良乡。
1985年12月,置饶良镇。
2005年,丁庄乡整体并入饶良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饶良镇地处社旗县东南部,东邻朱集镇,南接唐河县大河屯镇,西与太和镇接壤,北靠苗店镇。辖区面积108.5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饶良镇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岗丘平地相间,岗地均南北走向,海拔在120~145米之间。
水文
饶良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毗河、马河、饶良河,均为唐河的重要支流。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饶良河,从朱集镇殷河人境,流经境内黑刘庄、张庄、饶良、二户岗、窦庄村,流入唐河,境内长19千米,年均流量0.02立方米/秒。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饶良镇辖饶良、潭北、黑刘庄、崇子营、二户岗、核桃树、黄桥、张庄、陈庄、程洼、孟庄、老窦庄、曹庄、安庄、樊营、南邱庄、刘岗、吴营1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8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饶良镇辖1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饶良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饶良镇辖区总人口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65人,城镇化率2%。另有流动人口8000人。总人口中,男性31930人,占51.5%;女性30070人,占48.5%;14岁以下9548人,占15.4%;15~64岁33232人;占53.6%;65岁以上19220人,占3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197万人,占99.95%;有回族1个少数民族,共30人,占0.05%。人口出生率11.2‰,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3.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85人。 
2017年末,饶良镇常住人口56612人。
截至2018年末,饶良镇户籍人口为6426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饶良镇常住人口4192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饶良镇财政总收入774.1万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22.5万元,增值税140万元,企业所得税12万元,个人所得税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9.5%、11%、10.1%。人均财政收入124.85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2018年,饶良镇有工业企业23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
农业
2011年,饶良镇耕地11.2万亩,人均1.8亩。
2011年,饶良镇农业总产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4.5万吨,人均731千克,其中小麦2.6万吨,玉米1.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烟叶。种植烟叶面积6000亩,收购825吨,实现税收230万元。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5.1万头,年末存栏3.2万头;羊饲养量1.5万只,年末存栏0.69万只;家禽饲养量29.97万羽,上市家禽29.97万羽。生产肉类4492吨,其中猪肉3390吨,牛肉743吨,羊肉99吨,鸟纲260吨;禽蛋1518吨,牛奶1591吨。畜牧业总产值2.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9%。全年水果种植面积700亩,产量2800吨,主要品种有中华寿桃、水晶富士、黄金梨渔业以养殖鲤鱼、三文鱼、草鱼为主,渔业总产值2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6%。大型农业机械350台(辆)。
截至2011年末,饶良镇累计造林2万亩,林木覆盖率78%。
工业
饶良镇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2011年,饶良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的48%。工业企业431家,职工6040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商业
2011年末,饶良镇有商业网点152个,职工367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金融
2011年末,饶良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2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人均储蓄6900元;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邮电业
2011年末,饶良镇邮政业务收入36.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817万元。
文化
饶良古镇属南阳市东大岗腹心地带,是南阳市社旗县东部最大的集镇,近段时间来在社旗县所辖管的集镇中,被评为唯一的一个五星级集镇.。
饶良位于南阳市东南部,南阳盆地以东,距社旗县城东南27公里,平原地形,镇北靠苗店镇,东邻是朱集镇,南接为唐河县,西与太和接壤,镇人民政府驻饶良村
在南阳的古镇中,饶良镇历史文化最悠久。据重修玉皇庙碑载:饶良,古镇也。光武微时,避属于此。曾在饶良东菜园和饶良街南头有“汉光武避属于此”石碑数通。北魏延昌年间(公元525至527年)设谷阳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为饶良县。饶良是否阳平县治,史记无明确记载。但据《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疆域沿改考稿》载:隋书地理志载:后魏治东荆州市,比阳注,后魏曰阳平…又比阳故城置西呈周。显岗注,旧东荆州刺史,州治泌阳县故城。《历代地理沿革表》载:阳平,魏析比阳治,证明阳平县不在比阳。据《隋书-地理志》载:比阳,带郡,后魏曰阳平,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可见只是改名,并不是徒治或废。从饶良地形看,饶良河(原为大沙河)自东北而来,饶良西河自西北而来,两河在饶良南0点7公里处交汇,环抱其城,城在其阳。地势平坦,居阳望平,与地形相符。
隶书资治通鉴》记载:隋唐间,杨士林,田为显州总管,缵以所领二十五州降唐。隋季群雄初起,多改大业所治郡为州,以复旧治。杨、田即改淮安郡复称显州。可见比阳从饶良移还旧治,当在隋唐间淮安郡复称之时。又载:唐州,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由此证明,比阳从饶良移还旧治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饶良从北魏谷阳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饶良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泌阳县,到唐武德四年比阳徒还旧治,历经90余年,废县为镇。
原饶良古城街,南北长三里,东西宽一公里,五门五路,环城四点五公里,五个城门楼。城四角有炮楼,有“天衣无缝,固若金汤”之说。城内有八大庙:东大寺、五虎庙、三仙堂、玉皇庙、山峡庙、祖师庙、岱庙、罗汉庙。四小庙华山阁、仝爷阁、倒座堂、七星庙(有称呼为七陇庙)。山峡庙建于清代,其它多系明天顺、成化、弘治、万历年间兴建或重修。饶良有正大街、西怀街、山货街、三道大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肆繁荣。老式坡面楼房100余座、为方圆名镇。明末屡经战乱,集市萧条,冷落不堪。据饶良《邱氏家谱》载:泌于明季干戈抢之际,凋敝之余也!昔左良玉刘国能战于姚梁(饶良之讹也)……视其遗民,存者无几。后经明末一段移民恢复发展,到清代中叶,集市复兴,山陕商贾在饶良设商号48家。随着贸易的繁荣发展,到清同志年间,为加强集市防卫,集资筑寨。就饶良故城迹为基,堆土达丈余高。到清光绪十八年还有饶良古镇“岗峦清秀“清流映带。更有林木丛蔚“商民云集的记载,明清时,饶良曾是南下荆襄,北上汴洛,东连淮海地区,西接秦巴交通要道,水陆通,集镇为十字街市,水旱码头,店铺林立,百余座明代坡面楼鳞次栉比,民房群整齐壮观,成为商贾云集的名镇。从汉江来的船只沿唐河县溯流而上,可直达镇南边寨墙附近,各地商贾往来不绝,河上码头一派兴隆。这期间,山陕商贾的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1923年、1935年曾三次修寨垣。现今围绕镇区外环呈东南西三面U形寨体,卧峰环绕,土城寨顶,草木丛生,寨岭高耸,踏步践行,顿觉神气清爽…。
饶良最早源于"绕凉",据载,南阳人刘秀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途中曾在饶良东菜园大槐树下避暑纳凉,一觉睡到太阳西沉,仍为树阴围绕,因而得名"绕凉",又因饶良镇区东有马庄岗,西有红云岗,是典型的槽形平原地形,且东、南、西三面环水,发源于方城、社旗交界处大乘山的温凉河与饶良西小泥河像两只玉臂将饶良镇环抱其中,素有“饶良盆地”之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后世遂谐名为饶良,意为“富饶良好”。饶良当地民众口风常称为“尧良”一直延用至今。
历史变革,岁月苍桑,物换星移,饶良虽然历经战乱与灾荒,然而历史终究湮没不了昔日的繁华,现仍存在多处遗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该镇的东部和西部那绵延雄伟的古寨墙,一千多年来依然城寨环绕,巍峨青峦,古寨墙为今天的世人见证了古镇的昔日古老历史。在古镇南段老街,现存的古老物件,重梁起架老宅,古汉青花砖,牌坊条石,数条古墓碑等等,让今天的人们见证了,古镇饶良的历史久远,文化沉淀和昔日商业的繁华,明清老宅的建筑风格。原镇西北处有清代画家杨玄墓的故址,曾经成为游人瞻仰古人遗迹的绝佳去处。除此之外,该镇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镇区八座大庙四座小庙极具影响。方园数百公里的善男信女都赶到饶良朝拜。成为当时一种佛法圣殿,灵气宝地。
饶良古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城门楼5个,四角各设角楼一个。城内8座大庙,四座小庙,历为光佛盛儒之地。抗战时期,泌阳县立中学和泌阳县简易师范曾迁此办学。1944年于饶良东北大寺处建校舍200余间,兴办河南省私立文华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明清时,饶良镇为十字街市,东山货街,西怀货街,店铺林立,百余座明代坡面楼鳞次栉比,民房群整齐壮观,成为商贾云集的名镇。这期间山陕商贾的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1923年到1935年曾三次修寨垣。40年代末期,这里仍然生意兴隆,车水马龙
镇区曾经西药房6家,杂货行店5家,烟酒百货4家,粮油及牲畜交易行生意红红火火,还有客栈3家,染坊4家,饭店5家,骡马店1家,猪羊、屠宰行3家,铁、木、金加工坊及缝纫店、摊贩点30多个,卷烟厂1家,生产的香烟曾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长期以来,饶良镇沿袭农历单日集,每逢农历2月29日为传统庙会。鹤蚌、旱船、高跷、花灯等传统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引来八方宾客观光经商。岁月更迭,饶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属饶良第四区。
饶良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遭战匪祸乱。特别是土匪头子牛疙瘩“乘守备不严“突袭入街“敲诈勒索“烧杀奸淫“搜刮民脂“掠夺资财“盘距两个月之久。百姓出逃“商号关门“集市再度冷落。到解放时全街有中西药房六家,杂货店五家,烟酒商店四家,一家卷烟厂,六家饭店,一家骡马店,三家猪羊屠行,铁、木、银器加工七家……在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饶良得以恢复发展,先后为区、乡、社、镇政府驻地,是方圆十余公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街一条、呈南北向,长三里。商业,集市贸易都集中在此街。县第三高级中学设在街东北地区寨内。影剧院(戏院)在街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由于饶良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降低,所以1972年遭洪水袭击后,贸易渐向北发展。(原明清老街特别繁华,商业贸易鼎盛)。挖开了北寨口扩建新街。饶良传统单日有集,农历二月有庙会,现代名曰物资交流大会,一直传于今天。
饶良古镇寨墙是四面环绕。可防攻防洪之用,守攻防备,闸洪泄水有功!曾经古寨墙顶上十分宽阔,能并驾两辆农用牛车贯行。寨墙长度曾有古人丈量记载:共长九里13步。(约4527米)有五门五路,四角四个炮楼,八个炮卷。原初在南寨墙外路西有两个石碑,北寨门西侧也有石碑。在石碑碑文上篆刻有饶良的地名志情。可惜的是现今早已丢失无下落。古寨东长坊称为东关、西长坊为西关,北长坊为北关,南关常年蓄水,且南关谐音难关不雅,故南关没有建设。三关都有城门
饶良古镇在历史中有很多古迹建筑。最具盛名的有:八大庙四小庙、古寨墙、东西楼院。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这座饶良古镇曾豪华精致的东楼院一处小过厅。东楼院原建址位于饶良镇北十字口(老鸡蛋道口。从现今尚家后宅到原天然诊所一带)占地面积约6800m2东楼院小过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建于明朝中期,万历年间。当时饶良古镇有东西两楼院,从大门进入是一进四五的宅院。当时东楼院比西楼院要大四倍左右。东西楼院均设有堂楼、对厅、大小过厅、书斋楼、圆门院、还有花园、假山、奇石、亭子。这些都是古典宫廷式建筑风格。以前在东西楼院是迎官接诏,来往官员的下塌地。时至今日依然遗存有西楼院六间青砖瓦房古式建筑。而东楼院小过厅还遗留有三间青砖瓦房古建筑。现存的东楼院小过厅座西朝东,古青砖建筑,重梁嵌栋,重梁柱子起架,木雕方柱石结构。房脊上曾有海马、小兽、跑坡兽。就是古时常说的五脊六兽。四尺房檐上有遮檐板,屋檐上有淌水沟檐,小猫头组成。檐下是迎风板和柱子,柱础石为上圆下方青石(天圆地方型)柱子上方和墙连接有后扎筋,外露吃虎头。在迎风板下边设有两扇上空下实的木门。由于是过厅,该房设有两个大门,大门均为木制错缝门,门脚下面是一块宽大的全通门坎礅石,方宽石承托着整个门坐基。在两条重梁起架的四分之一处,均有木柱,木柱中间设有中式屏风,屏风内雕有迎风板和四扇上空下实的屏风门,屏风门即中仪门,平时中仪门紧闭,只有在年来节到,或接官应诏时,木门才被打开。平时人们只去屏风的两边,屏门有两个窗户长三尺三宽三尺二,均系窗楞横穿,小过厅向西北约二十米处是东楼院的花大门,大门脊上也是五脊六兽,门内有檐板,迎风板,迎风板下两扇木大门,距外墙边约三尺左右。出花大门就进入街道,即是饶良古时的北十字口。(原南十字口到北十字口街段商业门店众多,非常热闹繁华)走出北十字口便是闹市区,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十米之间便是饶良原邱氏家族的功名牌坊。其牌坊雕刻的十分精致。
在这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厚积了饶良的古老文化。历史溯源有史为料,已有1500年。饶良古文化在现今还有多处可以印证。随便在古镇寻问当地老人就可知道。饶良八大庙四小庙、古寨墙、众多儒学庙宇。古牌坊两座,官井一口。刘秀歇息地东菜院处古槐旁遗留古井。古牌坊条石数条。清代光绪年间石刻墓碑一个。光绪1825年见石碑一个(一面密麻篆刻有文字:候知县进士甲寅等字样)。明清老街老宅共有33间。其宅均系重梁起架,古青砖墙壁体。各种砖花造型尚存。现遗留有清代乾隆己酉年间(1789年据今已有223年。乾隆己酉当年进士三甲有98人。一甲3人二甲33人三甲62人。乾隆时年为54岁)石刻碑文一个。一些篆刻字尚可辨。老街现遗留有古青花砖共计12块,而且保存完好。花砖长约一尺四寸,宽约七寸,凸形花明显,做工精巧,可见古人对美的追求,及对雕刻的重视。木、砖、石等物体的雕刻工艺。花砖的价值是对研究古代造物审美的一种佐证、汉砖雕刻花形也是古人的一种时尚民风。东楼院门坎通石是特点。西楼院厚宽的红木门墩也是亮点。走进一处处老宅院落,探寻饶良众多古文化缩影,越发感知饶良的深厚古文化魅力非凡。
饶良东菜园大槐树:名为九蓬楼。因高有九盘,枝梢杆叶,一层层盘旋阔生,共有九蓬而得名。树高约五丈开外。树围粗如大碾盘,老根盘生。据说树大,树枝干叶有的都快垂在地上,树大树叶稠密,树荫庞大笼罩一方。刘秀当年便在其树身,树荫笼罩下得已休息,树阴凉围照遮挡阳光,绕凉始称也在此含意之中。巨大树木得宝地而生,其根深枝壮,盘盘枝叶旋转而立顶,九连蓬生,一棵大家槐树可以说是得饶良一方水土之灵气,汇聚天地灵气,蕴韧而生,其壮观曾映昭四方,许许多多体虚病弱者更是敬树为神灵,人们在此铺纸接“药”求来医病,当时成为一大奇谈。古树有如此之海壮更得益于,大槐树周围一口古井,此古井至今依然见在,而且还涌泉蓄水,源源不断。靠近村东菜园,民众以前吃水,浇菜来从此井采水,取之不尽,古而不枯,如今探望方口圆砖堆砌的老水井底,蓄水满盈与底。如今古大槐树荡然无存,一棵环臂粗的小家槐树还在周围昂天而生,古老的传说,古井的沉默,任岁月漂泊,它的状观与灵气,沉积在当地老人心里!
饶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多少岁月洗礼。在饶良有听不尽的古老文化典故,地方特色景物。现保存有古寨墙,古宅院、古牌坊条石、明清一条街道、饶良有关的传说、春季二月庙会、庙宇、通过泌阳县志、南阳市府志、一统志等,无不彰现出饶良古韵、饶良文化的缩影!在饶良,当你和年近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一辈人谈心,总会感受到饶良的神奇、神圣。最具代表性的“邱”氏家族。尚氏族谱中也微缩了饶良的辉煌繁荣!现今当你来到饶良镇区内,依然能一睹那明清古宅“西楼院。”在这个四合院里。东西对衬,重梁叠柱,每个门框角下方衬垫着厚厚的红木方门墩,圆木红柱下的天圆地方石墩门顶柱,屹立巍峨。青砖八字型屋角,显示出当时独特的砖木建筑风格。这两座六间明清古宅古建筑韵味十足。房檐用方块长短木排列有序,整齐重重叠起,横竖木柱、房梁、屋角、都是别具一格。原为“洪状元府”后为“邱氏”家族大宅院。原来在街东还有座东楼院。可惜的是东楼院已在多年都被拆除,现今还有东楼院小过厅也是三间古建筑风格的青砖瓦房。这西楼院和东楼院小过厅房宅依然保存,让人们见证饶良曾经的繁盛与辉煌!
饶良古建众多:其中八大庙,四小庙最具影响。古时阳平郡曾设在此,而今西湖邻近之大桥便采用“阳平大桥”饶良曾有一条明清老街,店铺林立,商贾繁荣。原有一座“洪状元府”后成为饶良“邱氏世族之宅”这座宅院就是被人们称之位:西楼院”它的对面一排大面积古式宅院便是“东楼院”如今西楼院还残留六间青砖瓦房,古建筑风格,重梁起架,天圆地方房前顶柱,房檐长短木托顶布局、厚建筑木方门墩依迹可辩。东楼院现也仅存当年一处小过厅。在东楼院小过厅也能看到当时的古派建筑风格。重梁起架,长方大石门坎墩石,一尺半长的大青砖,造型古朴别样的门牌框架,天圆地方青石房顶柱这些都还在。饶良原还有一口官井。官井是官家所私用之井原址在西南老街。饶良曾有两座贞节牌坊,其中一座最为壮观。牌坊宽石板上刻有二十四孝图,西游记人物等。饶良除了八大庙四小庙外还有一座庄院,这就是清净寺(民语所说的佛堂”现今清净寺为后修建造。以前有原址及造型。饶良有古留寨墙。最初东西北寨墙墙城都有。号称三关:东关北关西关。南关常年蓄水,况且南和难音同,(难关)显的不吉利所以没有建设南关。三关各有城门楼。翘角飞檐,座震威武状观。
饶良旅游焦点:古留土寨墙。饶良村有一条东,西环绕的土墙古寨从古至今穷工极巧、巍昂龙延在饶良大地!汇古今人之智慧筑建,展中原豫宛之广,寨存古今,魅力依然!古守攻之要塞,今留景观之神采!踏寨墙,游村野,饶良村田野两畔分布,翠树绿草,野花雀鸣,清静寺,祖师庙,云宗寺尽在寨顶可赏,民炊烟袅袅,五谷之香皆闻,富饶良好,寨墙环绕,神州大地,豫饶之都,此处幽景顶天地而华盛,聚日月之灵气,护饶良古往今来,古寨墙自饶良中学西南侧,向南延伸,东寨墙,弯向南寨门为终端,西北寨自西小门,向南拓展、弯延伏盘,与南寨门而终机合围,呈一庞大的“U”字形状。虎踞龙盘,绕镇亮眼,登游其寨墙上端:云游前行中,视野开阔,唯其独高,一路翠树绿柏,蝶花茂草尽秧,置顶环视,村寨相依,田粮肥硕,生机盎然,勤奋的饶良人民世代在此耕种、收获、繁衍…
饶良古镇风韵佳,悠久历史展中华,工业商业和文化,自古至今数奇葩,古寨庙宇最繁华,花园社区正开发。西北两湖镇中岔,五纵五横街道跨。
名称由来
因光武帝刘秀避难至此憩息时树荫“绕凉”而得名。隋朝曾在此设立谷阳县郡。在南阳盆地东沿镶嵌着一颗古镇名珠——社旗县饶良镇。如今,走进饶良,依然能一睹东部和西部的古寨墙及距镇西北100多米的清代画家杨玄墓故址的风采。饶良是个典型的槽形平原地形,位于饶良河及小泥河之间,土地肥沃,农产品富饶。汉光武帝刘秀微时曾在饶良东菜园大槐树下避暑纳凉,一觉睡到太阳西沉,仍为树阴围绕,由此得名绕凉,后谐名为饶良。一个饶字和良字其中包含很多意义。中原地区是文明之邦,华夏礼仪。社旗一带以诚信为风尚。重诚守信,仁义礼智信历来是中国人的崇尚!咱不表大的,远的。单来说说饶良二字其含意吧:“饶”代表宽恕、宽怀。以礼施人,凡事退后一步,当容人处且容人,不得寸进尺,不穷追报复,以和平自由人格为基础道以一个“饶”字。这个“良”更是贯彻了优质、优美、精良、良人(好人)、品质、优等、一切褒奖托词,之语。『富饶良好』这句话就涵概了美好愿望,特意肯定。诚信文明之古风,已经融入了饶良两个中原地区文字。饶良镇、饶良人也禀承其深远文化意义,地域意义。地球有这块经纬,中国有这块地皮、河南有这个地方、社旗有这个辖区古镇、饶良这个名字也会在网上、民众传扬四方!
交通
饶良镇有239省道过境,境内长10千米,双向2车道,向北通往苗店镇,向南通往唐河县大河屯镇。有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11千米。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饶良镇有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350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18所,在校生5420人,专任教师2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220人,专任教师34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饶良镇中学、丁庄初中、饶良中心校、丁庄中心校等。
2011年,饶良镇教育经费达577.4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77.4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饶良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艺术团体16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2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戏剧团体3个,文艺演艺公司2个,提线木偶团1个,唢呐队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体育场地31处,100%的城市社区和4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广播喇叭0.2万只,入户率12.5%,通响率100%。广播综合覆盖率12.5%;有线电视用户0.1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饶良镇中心学校第四届孝礼文化节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饶良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个,其中卫生院2家,村级卫生室30个;病床9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5张。专业卫生人员98人,其中执业医师3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94万人次,住院手术345台次,出院病人3867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2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饶良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户,人数83人,支出29.52万元,比上年增长18.1%;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0%;城市医疗救助577人次,共支出11.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47户,人数2347人,支出298.8万元,比上年增长29.3%;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0%;有镇级敬老院1家,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4人,支出17.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45人,支出109.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3102人次,比上年增长3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4万人,参保率73%。
邮政电信
2011年,饶良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55千米,投递点18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2.3万份、期刊1.2万册。电信企业2家;固定电话用户0.4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3%;移动电话用户5.4万户。饶良镇脱贫攻坚挂牌暨战重点工作推进会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饶良镇镇区道路总长度4.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3.6米;桥梁7座,总长度192米。
2011年末,饶良镇有镇区自来水厂2座,排水管道7100米。
2011年末,饶良镇有镇区拥有35千伏变电站、供电站各1座。境内有饶良、丁庄两个供电所。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4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2.5%,供电可靠率100%。
2011年末,饶良镇有镇区建绿地0.13公顷,绿化率达41.9%。
获得荣誉
2014年8月,饶良镇被誉为“全国重点镇”。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业
金融
邮电业
文化
名称由来
交通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