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杰,指的是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以吴县为聚居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位诗人。因四人诗作影响较大,且均在明初去世,故以“初唐四杰”比拟,将四人称为“吴中四杰”。
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号青丘子、青丘子、吹台、槎轩、青丘退史等,长洲人(今
苏州市),元末隐居
吴淞江畔之青丘。明初时期奉命在翰林院编撰元史,后因坚决辞官而被
朱元璋视为不愿与明朝朝廷合作,遂被腰斩而亡。高启的诗词,在吴中四杰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著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25卷流传于世。
杨基(1326~1378年),字孟载,号眉庵,著有《眉庵集》。其先祖是
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后迁至
苏州古城(今属江苏苏州)。明初任
荥阳市知县,后任
山西省按察使,被罢官后受罚做劳役,死于被贬之地。
张羽(1333~1385年),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长洲人,擅长画山水,著有《静居集》。张羽为元末
举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任太常寺丞,次年奉旨为滁阳王
郭兴撰写庙碑。1385年,张羽投水自杀于龙江(今
河池市境)前。
徐贲(1335~1379年),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人,擅长楷、
草书,画山水,尤其精通画墨竹,诗集著有《北郭集》,存世画迹有《蜀山图》。徐贲在元末时期为
张士诚僚属,明洪武中期被举荐入朝,官至河南左布政使,1379年因犒劳军队失误而入狱身亡。
简介
明初诗人
高启、
杨基、
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
苏州古城(今
苏州市)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高启
人物简介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汉族,
平江路(明改苏州府)
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
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
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洪武初,以荐参修《
元史》,授翰林院国史
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户部右侍郎。
苏州市知府魏观在
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藻集》等。
文学成就
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用
纪昀的话说 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
颜师古之后成家,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地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
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
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
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
田蚡排
窦婴,
赵高诬
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
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
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
民俗音乐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
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过词,大多内容平凡,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
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
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清代第一才子”
纪昀在《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赞誉
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
于正,启实有力”;清人
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一代伟人毛主席干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杨基
人物简介
杨基(1326~?) 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
乐山市(今四川乐山),生长于
苏州古城(今
苏州市),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
张士诚幕府,为
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
荥阳市知县,累官至
山西省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
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
高启、
张羽、
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文学成就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靡丽纤细风习,他的无题、香诸体尤甚。
王世贞批评它颇伤“风雅”(《艺苑言》)。他的写景咏物之作尚有佳品。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
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观察入微,描绘如画,诗人一路沉醉于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他如《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诗,亦细腻自然,情景交融。其中名句如“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向为人所称颂。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
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
季札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 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
江朝宗为之作序。
张羽
个人简介
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
九江市(今江西九江)人,与
高启、杨基、
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
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
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
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
湖州市,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
苏州古城(今
苏州市)。
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
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
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
韩择木。著有《静居集》四卷。
吴兴八景
吴兴八景,指今浙江省湖州市市区(
吴兴区)及其周边近郊的八处游览胜地。“吴兴八景”之“吴兴”是
湖州市的古称。八景依次名为:道场霁晓、苍弁清秋、西塞晚渔、下长烟、龙洞云归、横山暮岚、南湖雨意、金盖出云。“吴兴八景”之名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明《万历湖州府志卷二. 山川》以近郊景点列为八景,从此便有了官方的叫法。早在明初,
张羽以八景之名作了八首近体诗,合成《吴兴八景》。
张羽的八首近体诗,是描写
中世纪湖州及附近郊区田园景色的“绝妙好辞”,如雨后道场山的“满眼清晖”,秋天
弁山的“迢迢爽气”,黄昏西塞山的“犹见白鹭飞”,城南下菰的“
蔓草苍烟”,黄龙洞的“云端见笙鹤”,郊外横山的“落日半隐”,碧浪湖边的“相对
北极鸥眠”,
金盖山的状似“青瑶簪”,无不向世人展示了湖州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从风景上体现了
湖州市在众多“江南清丽地”中的特殊地位,是元代诗人咏出的“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绝好诠释。
徐贲
人物生平
徐贲(1335-1380)明初画家、诗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
苏州市(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
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贲与
张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吴兴)。
洪武七年(1374),被荐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
御史、刑部
主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议,官至
河南省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93年)大军征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洪武十三年,以“犒师不周”处死。
诗画造诣
徐贲能诗,与
高启、
杨基、张羽齐名,称“吴中四杰”,著有《北郭集》6卷。擅画山水,取法
董源、
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又称“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秋林草亭图》轴现藏
上海博物馆。
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
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秦,无不淋漓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