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甸回族乡位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市境内北部,地处东经108°56′--104°51′,北纬23°35′-23°42′之间,距文山县城50公里,距
瑞金—临沧公路13.10公里;东与
秉烈彝族乡接壤,南接
马塘镇,西邻
德厚镇,北与
砚山县稼依镇接壤,人口10816人(2020年)。
基本简介
海拔在1410米—147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在750毫米--900毫米之间,无霜期320天左右;粮食主产玉米、稻谷;经济作物有
烤烟、辣椒、蔬菜、山药;主要用材林有
松树、
桧柏、直桉等树种,经济林果主要有
柑橘属、梨、李子、
柿子、石榴、桃等;境内有煤、铁、粘土、
石灰岩等多种矿藏,其中煤储量较大;2005年粮食产量585.5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9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9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1元,地方财政收入243万元。红甸回族乡非公有制企业165个,从业人员757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年产值4605万元。最大纳税企业是茂运运输有限公司。乡机关干部职工5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7.6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20%。
基础建设
红甸回族乡政府驻地红甸街道路面硬化工程始建于1990年,受当时施工条件落后以及加上承受了近20年的超负荷使用等多方原因影响,街道路面已经严重破损,大部分地方已看不出是曾经铺筑过水泥路面的痕迹。形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红甸回族乡政府驻地的整体对外形象,对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临街面商铺的进一步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老百姓要求修建红甸街道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8年初,红甸乡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上任后,更加重视和关注群众呼声,下决心再困难再艰苦也要把红甸街道路面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服务当地群众,办好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来抓好抓实。在县级财力未列入计划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乡党委政府精心谋划,多方面筹集和垫付资金,并积极做好备料工作。
2008年11月24日,红甸街道路面动工修建,整个工程分为二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主
要为红甸街道路面建设,需铺筑路面3100多平方米,混凝土600多立方,概算投资超过30万元;第二期工程为从红甸街道口至花小公路段,争取纳入花小公路工程投入建设,需铺筑沥青路面三百多米,概算投资约20万元。
预计第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2月份全部完工。
农村经济
2006年整个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88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16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3.4 %;畜牧业收入57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5.5 %;林业收入7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 %。外出劳务收入148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771元,人均纯收入1746 元。
该乡村民的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乡已有108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173户,居住于砖木结构的农户1291 户,还有49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6年底整个乡共拥有汽车299辆,农用运输车191辆,拖拉机311辆,摩托车802辆。
地理气候
红甸回族乡地处
云南省东南部低纬度高原,东南近
北部湾,西南离
孟加拉湾不远红甸回族乡
,跨北回归线两侧,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南,属西风带、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随海拔高低,兼有中亚
热带、
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
温带气候。大部分地区均无严寒,夏无酷暑,
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宜人。整体气候通常是“一年有冷热,久雨变成秋;冬晴如春暖,
惊蛰有冬寒”。据1956年至200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表明,年均降雨146.4天,992.7毫米;年均
日照市319天计2023.1小时。春季年均115天,最长年176天,最短年75天,平均气温17.8℃,平均相对湿度71%;夏季年均31天,最长年84天,最短年9天,平均气温22.6℃;秋季年均150天,最长年214天,最短年109天,平均气温18.4℃,平均相对湿度82%;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8至10.6℃;冬季年均为69天,最长113天,最短21天,平均相对湿度78%;年或有
霜冻,但无长霜期,平均为359天,间或年份有
小雪。年均积温6502℃,陆地蒸发量1780.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2%,最热月为六、七月,大部地区平均气温18至23℃。降雨量较充沛,全年日内昼夜温差在10℃左右。由于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农作物生长。
人文地理
红甸乡是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唯一的回族乡,位于文山县城正北边,距离文山城55公里,以在红土草坝而得名,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乡居住着汉、壮、回、彝、苗、傣、白等七种民族,各 名族民风淳朴,融洽相处,和谐发展,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习惯和习性:
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在苗族吃
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
苗族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苗族青年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叫“踩花山”,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
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壮族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外人不得入内。无论家人、客人都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扛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走进家中。二月初二祭龙山帝王,不能砍伐山中树木,不能在山中大小便。壮族人给人递茶时,应双手捧杯,忌讳单手递送,夹菜时忌讳来回挑捡着吃。壮家族婚俗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至少三、五日。壮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土家族人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爱打
粑粑,再用木模子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称"印印儿粑粑"。拜年送粑粑、腊肉等礼品。每户要打两三担粑粑,过年打的粑粑儿越多,越表示家中富有。
火把节是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的来临,置身火把节自然是欢愉之事。但节前的准备工作更重要。人们要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
禾本科牧草,捆扎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每人以三把计算。要准备猪、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备鸡,以示
五谷丰登。
每年到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即农历五月,
彝族放牧娃们就带领其他伙伴,拿起绳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长又直的干蒿枝做火把。火把一般都用干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
松枝。其原因一是
中亚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
彝族端口嘴祛污时,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几根蒿叶,然后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祛污;二是苦蒿为救命草,遇到灾年,嫩蒿尖和叶,捶绒洗净后可以和面食用。一把把蒿枝火把 做好后,
太阳大时拿出来爆晒数日,待十分干后,放在柴堆或楼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当然做的越长越多越好。
傣族的
泼水节,农历六月(
清明节后10天)举行。节日三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里举行泼水活动,边泼边喊,往谁身上泼的水越多,越表示吉祥如意。此外,还要放高升、丢包、荡秋千、开物资交流会等,青年人借此以导爱求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傣族传统的花饭节,在节日里,他们把糯米用不同颜色的
染料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染后的
糯米饭口感好,颜色喜人,把它送给亲戚朋友表达祝福与友情。
特色产业
该乡把推进特色农业产业作为统筹全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全乡特色农业基本形成了以红甸、小耳朵为主体,以平坝寨茂克为两翼的山药产业带;以红甸
荸荠为核心区的荸荠产业带;平坝寨的蔬菜产业带;小六寨的席草产业带;茂克的大牲蓄养殖产业带等。据统计,我乡农业区域性特色产业产值明显上升,传统
种植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
红甸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以山药、
烤烟、辣椒)、养殖、第二、三产业等等,主要产业销售于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1468.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
全乡目前正在发展山药特色产业,山药产业在我乡发展迅速,常年种植面积在3500亩左右,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4000元,为红甸乡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强劲后备力量,今后计划大力发展以红甸辣椒为主的绿色蔬菜产业;做强做大山药这一特色产业。
特色产品
席草寨村
席草寨自然村因栽种席草而得其名,该村位于红甸乡的北部,稼依坝下游,文山
盘龙河上游,距文山城54公里,居住着145户617人,是一个
傣族聚居村寨。全村家家户户栽种有席草,且80%的村民都
会编制草席,草凳,草编收入占经济收入的1/3,该村还一大特点,大部分村民所居住的房屋,主要用石块堆砌而成,不用任何辅助材料。由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新建的房屋已开始采用砖砌和石砌,但石块堆砌的房屋在席草寨村还有70多户,其中近40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村民风淳朴、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较快,已于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的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席草寨村的沙场(集体经济),已成为席草寨村的支柱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刺激着精神文化的丰富,现席草寨村有一支业余文娱队,有一个妇女之家为活动场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席草寨村的发展,为红甸回族乡奔小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草席的文化发展
该民族自迁居至此(何时迁居无记载),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有几户农户开
始栽种席草,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来,家家户户都种起了席草。席草属
多年生植物,一般栽下可连续采割十多年以上,且每年可采割3次。目前,村里有80%的人都会编制草席、草凳,草席的编制必须要有两人才能操作,其中,一人负责席架,另一人则负责送草。编制手法属家庭式代代相传。一到农闲时节,家家户户都挂起席架编制草席。席草寨的草席、草凳小有名气,经常销往周边县乡。
席草产品的特点
席草柔软、光滑,编制出的草席俗称凉席;草凳结实耐用,美观大方,是人们炎炎夏日的首选家居用品。
茂克风味牛干巴
红甸乡是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
回族乡,红甸回族乡有回族845户3586人,占总人口的26.52%,其中:
茂克自然村798户3294人,是
全州县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回族同胞素来有养牛和腌制
牛干巴的传统习惯,其腌制的牛干巴香、脆、味美,风味独特,响誉全县。
茂克及稼依小石桥大牲畜交易市场年交易达5万头以上,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基础。
农村市场
红甸乡在引导农村市场发展中以农民为中心,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积极协同工商,县执法大队等执法部门加大对我乡农资市场的查处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农用物资流入我乡市场,为确保全乡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农业生长成本来增加农民收
入。该乡将实用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简化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努力引进一些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进一步推广农业增产技术设施,并积极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
生物防治技术,减少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 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业产业化和因地制宜发展乡级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鼓励茂克伊圣清真食品厂、老六娘酱菜厂等、花生厂等民营企业做好农产品市场的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市场的灵活性。
4 在农村实施市场化改革,农村市场化改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我乡农村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要素流通,大力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便农民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
人口卫生
红甸乡是以
回族、
壮族为主(是回族、
汉族、
苗族、
彝族民族混居乡)的乡。其中回族3614人,壮族 4107人,其他民族2783人。整个乡现有农户数3063户,乡村人口13490 人,其 中男 7303 人,女 6187人。农业人口数为 13309 人,劳动力总数 7877 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7111人,外出务工人数367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
社会保障及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180人,享受低保人数430 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38户,共计11419人,参合率86.9%。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4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9 人,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
2021年6月30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红甸回族乡人口数为10816人。
文化教育
红甸乡有小学10 所,校舍建筑面积7722平方米,拥有教师82人,在校学生1603人。目前整个乡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2331 人,其中小学生人数1603人,中学生人数728人。
该乡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参考资料
农村经济.www.ynszxc.gov.cn.2019-07-25
人口卫生.www.ynszxc.gov.cn.2019-07-25
文化教育.www.ynszxc.gov.cn.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