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器
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器物
中原地区漆器是一种传统工艺,是中国人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利用天然漆的国家。漆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中即已出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安阳殷墟均发现了漆器,西周时期的漆器有豆、盘、、等,有的上面镶嵌蚌片作为装饰。战国时期漆器有了较大发展,已进入生活各个领域,种类有仿铜礼器、饮食器、妆器、家具及乐器架、兵器秘、车、棺等。并出现了夹胎及扣器。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形漆盒及木鹿、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彩漆木雕蛙蛇凤鹿小座屏是精美的工艺品。汉代统治阶级尊尚使用日用漆器,中央及地方设有官营手工作坊进行生产,以四川省漆器生产最盛。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漆器保存良好、完美如新。漆器上面多有烙印、针刻或书写的铭文,内容有产地、工官及工匠名称或使用地点、使用者封爵姓氏等。汉代漆器在朝鲜平壤及蒙古诺彦乌拉等地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唐朝生产的镶嵌螺钿漆器及镶嵌湘蕾金银花片的金银平脱器代表了唐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并且唐代还出现了剔红漆器。宋代漆器有许多重大发现,例如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器、苏州市瑞光寺塔出土的真珠舍利宝幢等。元代出现了薄螺钿漆器,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广寒宫图黑漆盘可为代表。明清漆器生产已经成熟。
中原地区古代的漆器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从中国源起,辐射传播到世界各地,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模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的影响。然而,作为漆器艺术骄子的雕漆艺术,则是炎黄子孙的独有遗产,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的手工艺人们渐渐掌握了天然漆液的特性,运用它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彩绘、描金、镶嵌、雕堆、填彩及各种各样的斑纹变涂,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技法进行装饰,成为独特的工艺品。中国古代漆器的种类包括生活器皿、宗教礼仪用具和其他工艺美术品等。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
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漆器制造史。《韩非子·十过》篇记载,虞舜时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中国最早的漆器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包括一件朱漆木碗、五件木胎漆筒和几件漆绘的软陶泥片,其时代距今约7000年。近年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陶寺遗址类型文化的大型贵族墓中,不止一次地发现了漆的棺遗迹。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还发现了镶嵌小玉珠的漆器痕迹,在陶寺大墓中出土了髹漆木鼓、豆、案和等。这一切表明,中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利用天然漆的国家。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漆器的发现更为普遍,工艺技术也大有长进。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大墓中曾发现殉狗用的漆匣,后来又陆续发现觚、钵、鼓、盒等漆器。在藁城区台西遗址,发现有商代前期贴饰压花金箔的薄板木胎雕花漆盒、盘的残片、器表饰朱红地浮雕式黑漆花纹,有的花纹上还镶嵌着几何形绿松石,工艺复杂,色彩华丽,漆面乌黑油亮,反映出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发达。在殷墟王陵、贵族大墓以及一些方国首领的墓中,发现有商晚期髹有朱黑两色的雕花漆器棺椁,在殷墟还出土有漆罍、漆豆和现知最早的皮胎彩漆甲。西周时流行在漆器表面镶嵌蚌泡一类装饰。如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曾出上用磨制的小蚌条拼嵌的花边图案,称得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螺钿漆器标本。最能代表西周公国髹饰工艺水平的是北京琉璃河镇燕国贵族墓出土的一批木胎漆器,种类有豆、觚、罍、壶、、杯、盘、俎等。器表均髹饰彩漆图案,镶嵌有蚌泡蚌片。其中一件觚的器表饰浅浮雕花纹,贴有三金箔,并镶嵌绿松石。另一件漆罍,在花纹繁的器表用蚌片拼嵌出饕餮、凤鸟等图案。这些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已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为。春秋时期漆器工艺的突出变化是已有少部分漆器使用了金属附件。如长治市分水岭春秋墓出土的漆箱上饰有铜铺首。山东沂水春秋墓出土漆勺上镶嵌金贝,并贴饰压花金箔。此外,在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漆器残件上绘有人物、花鸟和屋宇等细线图案,构图严谨对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春秋时期的绘画作品。
战国时代
战国漆器门类齐全、数量大增。从种类看,漆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用具、家具、文具、乐器、兵器、交通车马器及各种丧葬明器。再就是战国漆器的分布地域急骤扩大,基本囊括了当时的楚、秦、齐、鲁、燕、山西省、宗周、中山、曾、蔡等诸侯国的故地。战国漆器的另一特点是工艺进步,花纹色彩华丽精美,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类,这表明髹漆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又突出反映在胎骨和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在此之前,漆器主要是厚木胎,从战国中期开始大量使用轻巧的薄板胎,以适应卷制各类筒形器皿。这就大大减少了雕木成型的困难,提高了生产效率。战国的木胎制作有制、旋制、卷制和雕刻数种,依器物用途和形状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
此外,还出现了精美的高浮雕、圆雕和透雕胎骨的漆器,体现了雕刻艺术与漆器制造业的结合,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高浮雕漆豆,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几何纹透雕床,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的动物花纹透雕小屏风、圆雕虎座双凤鼓和湖北江陵帝主庙楚墓出土的镇墓神兽等。特别重要的是,战国中期出现了使用“脱胎法”制作的夹胎漆器。所谓夹纻,是利用多层麻布或缯帛按照泥、木胎内模逐层涂抹漆料,粘贴成形,待干实后而脱出的器胎。它有轻巧牢固、漆液渗透性能好、粘附力强、造型稳定的优点,适宜制造各种形状复杂且形状不规范的器物,产品坚固耐用。
夹纻胎的发明应用标志着战国髹漆手工业的巨大进步,也为后世的“脱胎漆”奠定了基础。再有,战国时期的皮胎漆器和竹(篾)胎漆器也较多见,后者是在竹器和竹篾编织物上髹漆的品种,在南方的楚国较常见。如江陵县马山一号墓所出的漆扇,是为楚国竹漆器的代表作。皮革胎性韧而重量轻,多用做防御性武器,如甲胄、盾牌等。长沙楚墓曾出土皮胎“彩绘龙凤纹漆盾”,十分精美。战国漆器工艺的成就还反映在镶嵌技术上,有的漆器表面贴饰着被剪成各种图案的金箔,很像后来金银平脱的滥觞。
战国晚期出现了“器”,即在薄板卷木胎或夹纻胎器的口缘镶加金、银、铜箍,有的在箍上还嵌错花纹,它兼有装饰和加固的双重功能。镶嵌工艺还表现在漆器上装置铜铺首、金属盖钮、器和器足等附件,以及使用金属合页技术等方面。战国漆器的进步还反映在花纹图案的精致和丰富的用色技巧上。图案类花纹取材来源并不单一,特别是发挥了漆画用笔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装饰效果的作用。还有相当一批描绘有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案,如长沙市出土的“狩猎壶”,信阳出土的“人物瑟”等。再有,战国时各地出土的漆器从器类、形态和花纹图案等不同特点可分辨出不同的产地,说明各列国应有着不同的髹饰技术传统。现已发现的漆器铭刻证实,战国漆器的生产基本掌握在官府控制的漆工作坊中。
秦代
秦代漆器在云梦县和四川青神两地均有发现,它们不仅填补了从战国到西汉这一阶段漆器的空白,也以实物证明秦汉与楚的漆器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漆工系统,但这两个系统之间也相互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秦朝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秦代文化受战国时期影响,各种工艺包括漆工艺仍是继承了战国遗风。
甘肃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中字形大墓发现一件漆匣,长方形,由近方形的皮革连缀而成,厚约8-10层,每层均髹漆,匣上用朱、黑二色漆勾绘反向双凤纹。
甘肃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地,98LDM1发现髹红漆棺,98LDM2棺附近发现髹朱、黑漆残迹,98LDK1马骨用漆皮包裹,车辕、衡髹褐色漆,车舆底板髹黑色漆。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土了一批几案、漆猪、漆盒、漆勺等漆器制品。从残片上看,有部分夹纻胎质,底色髹黑、红两种颜色的漆,然后再绘出橙黄、红和黑色几何形图案。
咸阳市黄家沟战国秦墓发现21件漆盒,皆残存痕迹,漆色有红、褐或外黑内红。
青川县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漆器皆为生活用器。胎质多木胎,也有在木胎上贴麻布的作法,有少量的夹纻胎,制法有旋、雕、挖、卷、削等几种,器形有枭壶、扁壶、圆壶、耳杯、双耳长盒、圆盒、双耳长杯、奁、、碗、匕等,工艺技法有彩绘、雕绘镶嵌和针刻等,纹饰有龙、凤、鸟、兽、鱼、云纹、花草及各种几何形图案,颜色以红和黑为主,一般在黑漆地上朱绘花纹。M2:9、M26:7号漆卮底部有针刻“成亭”戳记,M42:2号漆奁底部有两处填朱的“成亭”烙印戳记,漆耳杯的耳底刻有“x君”字样。
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出土漆器胎质均为木胎,有的在木胎上贴编织物。出土很多漆器铜扣,铜扣上有错银花纹。器形有盒、奁、方盒、圆扣漆器和大方扣漆器。其中1件方扣漆器在木胎上刷灰再髹漆。漆盒外髹黑漆,于黑漆底上朱绘龙纹。
四川荥古城坪M1出土漆器胎骨均为木胎,胎的制作方法有挖制、削制、卷制等。器形有圆盒、仓、耳杯、双耳长杯、扁壶等。漆色以红、黑二色为主。圆盒和仓内红外黑,盒外壁用红漆彩绘,纹饰主要有变形凤纹、三角卷云纹、逗点云纹、几何纹和点纹。耳杯和双耳长杯内外髹黑漆,无彩绘。M1:13号圆盒底上烙印有“成亭”二字。
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中,除三个俑坑中埋藏的近八千件陶俑、陶马的陶体表面均施有一层或两层生漆之外,与之陪葬的木质战车、弓干、铍、箭、柲、鼓、盾等遗迹遗物也有髹漆现象。2010年,秦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中出土的鼓和盾的表面也有髹漆现象。其中鼓面径60厘米,为木胎彩绘漆器,通体有残留彩绘,一件以绿色基调为主,另一件以红色基调为主,鼓面皮质彩绘亦清晰可辨。盾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髹漆,表面有几何纹,线条隐约,色彩为红、绿、白。陕西临潼上焦村西秦墓葬出土有不同质地的遗物约200件,并有漆器和丝绸残迹。秦始皇陵封土西北角的甲字形大墓中探出了红色漆皮等遗物。秦始皇陵百戏俑坑出土的3、5、6号陶俑体上,发现局部采用了漆器制作中的夹纻工艺。
汉代
汉代漆器无论其产量还是艺术水准均超出了战国时期,属于中原地区漆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地域分布上,漆器已渗透到一些邻近国家,如朝鲜平壤、蒙古诺彦乌拉等地均出土过汉代漆器。由于漆器轻便耐用,比铜器有明显的优越性,汉代的饮食器已基本上由漆器取代了青铜器。西汉前期,漆器的风格渐渐趋向统一,远不像战国时期秦楚有别,表明各地漆器手工业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进展。从胎骨看,汉代漆器流行木胎、夹纻胎和少量竹胎。就器形而言则与战国相似,但一些工艺技法则为战国所不见,并创造出一些新器形。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出土的数百件漆器集中代表了汉代髹饰业的最高水平。
汉代漆器设计精致,大小相差悬殊。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大漆盘直径达73.5厘米,1号墓出土的镟木胎漆高57厘米,如此之大的器形要镟出其胎骨是需要高超技术的。小者如马王堆、临沂银雀山等地出土的具杯盒、单层或双层的多子盒,在大盒之内套装若干小盒、耳杯,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可谓精巧绝伦。在髹饰技法上,汉代大大发展了战国时已露出端倪的针刻(锥画)技法,并发展到在针刻花纹上加朱漆或用彩笔勾勒,乃至填绘金彩,使图案更加醒目,显然已接近后世的“戗金”装饰技法。
西汉中期,贴饰于漆器表面的金箔花镂刻细腻、形象逼真,并与金银扣、箍、彩描漆相结合构成一种华丽富贵的工艺。这时还出现了在器顶、盖上镶湘蕾金银花叶,以玛瑙、琉璃珠为纽,器口、器身镶金银扣、箍,其间用金银箔嵌贴出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和彩绘云气、山石等附托的漆器。安徽天长市汉墓出土的双层银扣彩漆奁、月牙形双层盒,江苏连云港市出土的长方形、椭圆形盒,均为此类漆器的精品。此外,汉代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称,这是研究当时工官制度方面的珍贵资料。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漆器业急骤衰败。这与当时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则受到瓷器业兴起的打击。1984年,马鞍山市出土了一批孙吴漆器,使一些传统的看法受到冲击。其中一件一色漆凭几,器表处理相当考究,而过去它被认为是宋代才出现的品种;另有一件锥刻戗金黑漆盒盖,在稠密的云气纹中填加人物和珍禽异兽图案,过去据文献记载,认为此种工艺元代才出现;还有一件黑、红、黄三色相间的犀皮耳杯,它的出土也把该品种的出现时间提早了几百年。此墓中还出土了一批反映社会风情和历史故事的彩绘漆画精品,如“宫闱宴乐图案”“季札挂剑图盘”“童子对棍图盘”等,平面设计精美,有描写生活场景,写生手法不凡,增强了油彩的使用。这批珍贵的漆器不仅填补了三国时期漆器实物的空白,也弥补了该阶段漆器工艺发展的缺环,并增补了一批古代绘画的资料。在晋朝南北朝的300余年中,随着佛教的流行,出现了使用夹纻法制作的佛像及用氧化铅调油作画的密陀绘技法。
唐代
通过考古发现的唐代漆器实物迄今还十分有限。根据文献记载,漆器的主要品种在唐代已基本齐备,特别是实用漆器已十分发达。而其中一个成就是出现了雕漆,它标志着中原地区漆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漆器首次出现了用刀进行雕刻的手段,漆层也突破了装饰它物的格局,突破了历来的平髹、勾填、彩绘、镶嵌的范围,开始迈进浮雕艺术的领域,并很快形成一支独立的门类,走向了繁荣。此外,最能反映唐代髹饰工艺水平的还有堆漆、金银平脱、螺钿等。
堆漆即使用稠漆堆塑形成凸起的花纹。这一技法早在西汉时已露出苗头,自魏晋以降,一直伴随着夹纻工艺缓慢地发展,至唐朝已形成风格。在木胎上堆漆的技法在日本称之为“乾漆”。现存日本的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乾漆像,就是在他圆寂后,由随往日本的中日弟子共同堆塑的。
金银平脱是唐代漆器中豪华富丽、而且又盛行的品种。这一技法源自汉代流行的在漆器表面贴饰金银箔花纹,但唐代的工艺水准远远超越前代,花纹镂刻精美,成为当时一种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唐代平脱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水平,应与当时金银器的发展与兴盛互为依托,关系密切。如传出郑州市的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镜,镜纽中心平脱八瓣莲花,周边密布花鸟飞蝶,外缘为飞凤羽人,整个构图充分显示出富丽堂皇的盛唐风格。该器在制作上先在镜上做漆背,再嵌贴镂刻的金银片,工艺上与螺钿有异曲同工之处。据记载,由于此类器皿过于奢靡,官方曾多次明令禁止制作。五代十国时,平脱仍盛行不衰,成都前蜀王建墓曾出土有极豪华的金银平脱朱漆册匣和宝。宋代以后,平脱工艺迅速衰落。
螺钿在唐朝十分流行。它也属于平脱,但使用的原料是裁割出图像的贝壳,其上再施线雕,在漆面上拼镶出图案花纹。唐代风行螺钿铜镜,如洛阳市出土的人物花鸟螺钿铜镜,用贝壳拼贴出人物仕女、珍禽瑞兽和山石树木,整个构图恬静祥和,一派盛唐气象。
宋代
宋代漆器风格突变,流行一色漆。颜色以黑为最,其次有紫、朱等色。所谓一色漆,即通体使用一种颜色,质朴无纹,故又名“无文漆器”。正因为没有纹饰往往以形取胜,宋代一色漆造型多与瓷器相似。此种器类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唐朝多用之髹饰琴瑟一类乐器表面。值得指出的是:宋代一色漆的胎骨使用了圈叠法,这是从薄片屈木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工艺,为漆器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优点是不易变形。螺钿为宋代漆器的重要品种之一。13世纪以后,此法已传入朝鲜。嵌螺钿有厚薄之分,由此形成两大类。自五代十国宋初上溯至西周均系厚螺钿。宋代苏州瑞光寺黑漆经函是为宋初厚螺钿的代表作。薄螺钿始于北宋南宋流行并具有很高水平。宋代继承了唐代堆漆传统,如瑞安市慧光塔北宋识文经函的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兽、飞鸟、花卉,并嵌以小粒珍珠。花纹外的漆地用金色绘出飞天、花鸟等图案。戗金漆器唐朝没有实例,故江苏武进出土的三件宋代木胎戗金器受到关注。它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认为宋代漆器单色无文的看法,还让我们领略了戗金与斑纹地填漆相结合的早期实例,为宋代漆工史增补了重要资料。宋代雕漆仅有两件可信的实物,即“醉翁亭剔黑盘”和“婴戏图剔黑盘”,均藏于日本。剔犀漆器在不少南宋墓中均有发现。这是用两三种色漆在胎骨上有规律地轮流涂刷,待积累到一定厚度时再用刀剔刻出图案花纹,这时在刀口断面上便会显露出层层不同的色彩,达到一种奇特的效果。在类别上,剔犀当属雕漆之一种。宋代漆器多有铭文,记制作地点和工匠姓氏。
元代
元代漆器门类颇多,而成就高者当属雕漆,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之刀法刻出的花纹丰腴圆润,轮廓淳朴浑成,细部精工细作。故宫藏元代雕漆大师张成造的栀子纹剔红盘,杨茂造观瀑图剔红八方盘,安徽博物院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均系此类上品。此外,元代漆器之重要者还有螺钿、戗金和一色漆。其中传世的元代戗金器大都流往日本,其刻线缜密精细,填金之后愈见精致。
明清
明清两代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多种髹饰技法的结合使用,漆器的种类增加。其中,常见的种类有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漆、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但以上十几种形色各异的髹饰品类尚不能反映出明清漆器的全貌,距离文献中所记载的大量品种还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漆器发展到此时已是百花齐放。
制作工艺
材料
漆器是以生漆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色泽,经过髹涂或彩绘,使之牢固耐用或美观的器物,具有体轻、易洗、无异味、隔热、抗酸、耐腐蚀的特性。生漆是自然界生长的漆树被割后,从伤口流出的、黏性很强的液体。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已发现了漆树的这一自然属性,将漆液调合着红、黑矿物原料,涂抹、彩画木器和陶器,中国古代漆器由此迈开了发展步伐。
漆器的胎骨也就是“胎质”,也称“胚胎”。漆器的胎质一般以木胎为主,兼有脱胎、竹胎、皮胎、陶瓷胎和金属胎等。
工艺技术
制胎
制作漆器的工序十分繁复,要求也极其严格。制作漆器一般分为制胎、脱胎、刮漆灰、打磨抛光、涂漆、彩绘装饰和温室烘干等步骤。做胎骨是制造漆器的第一道工序,漆胎上有布、刮漆灰、涂漆和打磨等工序。木胎以木材作漆器胎骨,因木质宜髹漆,髹后木质不易被浸腐,这种胎质起源较早,沿用至今;竹胎均用竹制品作胎;脱胎也称夹纻胎,其内胎是以石膏等材料塑造器物胎模,然后将麻布胶于模上层层刮灰、涂漆,干固后将胎模取出称为“脱胎”,而胎骨是用麻布和漆灰做成,夹纻胎漆器最早见于战国楚墓,盛行于汉代;陶胎是以陶器作胎;铜丝胎为铜丝编织成胎骨,称“铜丝胎”;皮胎是用牛皮做成的一种漆器内胎,皮上髹漆、彩绘,楚墓出土的甲和盾都是皮胎。此外还有金胎、银胎和铜胎等。
打底
接下来的制漆器工艺过程,先从“打底子”开始,简称“打底”,在涂饰前,采用涂粉填密,既可起到对木制品表面缺陷的填孔作用,又是统一色调的基础着色,保证以后各道工序的涂饰质量。接着是刮灰,《髹饰录》称“垸漆”,即由瓦片碾磨,与生漆调合成漆灰泥,使角锹刮涂在坯体上,起补平、补缺、补棱角和坚坯的作用。干后用砂纸磨掉棱,古代人们的做法是用面砖进行水磨。有时还用生漆的下脚料涂刷内部表面,并且在板料拼缝处和板档的合缝处,用生漆夏布满贴,有防胀裂、防腐和防蛀等作用。接着磨光底子上漆,表面漆的摩擦,总称为推光,上油和传统习惯用“羊肝石”、木炭磨砺,用头发团擦去磨痕,用人手或机械抛光,沾些植细瓦灰掺和擦推,直到“漆黑如镜”。再根据需要反复磨光、揩漆,次数越多其器具就更加明莹光亮,富有耐人寻味的质感。不过,不同时代制漆器的工艺流程不尽相同。
髹饰
雕漆
雕漆是漆艺中最为繁复、造价最高的工艺,有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也是最能以单纯的大漆传达美感的技艺。它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以刀代笔,突破了汉代至唐朝单髹平涂一统天下的格局,将漆艺带入美学新境界,并逐渐独立成一门技艺体系。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等,在平雕、深浮雕、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的搭配中,在对称式、放射式、向心式、回旋式、多层式和重叠式等纹样的综合运用中,呈现出立体、生动、饱满的层次,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镶嵌
镶嵌也是漆器中的一大工艺,其中螺钿和百宝嵌最为复杂和昂贵。螺钿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背角无齿蚌的珠光镶嵌于黑色的漆底上,产生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百宝嵌主要盛于清乾隆,以螺钿、象牙、翡翠、宝石、珍珠、玛瑙、珊瑚、蜜蜡砗磲沉香等珍贵材料以及椰子壳等镶嵌组成纹饰,华丽富贵之极。
描金和彩绘
单一漆色与五彩斑斓曾交替主导漆器的审美趋向。描金和彩绘两种传统工艺,赋予漆器五彩斑斓的色彩:前者让金银在黑红为主的色彩间愈发光彩夺目,后者在黑漆之上加绘、红、黄、灰、蓝、白等色,图案色彩更加瑰丽。雕填、款彩和戗金也是三种常用的工艺。雕填是在特制的坯件上以刀代笔勾勒出图案的轮廓槽线,戗以金粉。款彩是在漆地上刻花纹再填色。戗金是在漆器表面阴刻出花纹,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漆器从而有了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效果。单色沉静与多姿多彩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漆器艺术长河中斑斓又清晰的脉络。
器型
色彩与雕饰之外,器型也是漆器美的重要标志。漆器胎骨至战国时期已相当完备,木胎之外,还有竹胎、丝麻、皮胎、夹纻胎、陶胎、金属胎等10多种胎骨。六朝以来,佛教传入,夹纻技艺逐渐成熟。“夹纻”就是以麻布与大漆层层相叠,待所塑器形干固,再将泥胎挖出,形成内心中空的造型,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塑像、佛像多用此法。
其他
髹饰颜色的选择、搭配及创新变化与技术、工艺和材料有关,更与时代审美趣味、体验和感受相联。通过刻、划、镂、雕、印、贴、堆塑、彩绘等技法,漆器越来越丰富,技艺体系越来越完备。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的髹饰技艺得到研究和发展,漆画等现代漆艺的开拓为大漆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雕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福州市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成都漆艺、厦门市漆线雕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已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髹饰技艺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点和功用
商朝时期漆器,其制作工艺水平在稳步发展,用途也在慢慢扩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纹饰深受青铜文化的影响。器型有长方形盒、圆盒、盘、觚、钵等;花纹有纹、雷纹、纹、蕉叶纹,漆色为红、黑二色,一般以朱漆为地,用黑漆涂成花纹。有些器物的花纹上还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一些器物的表面贴有金箔。与商代漆器相比,西周漆器的造型更为丰富,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在广泛采用镶嵌技艺之后,镶嵌材料以加工过的绿松石和蚌片为主。春秋时期,漆器走向了制作工艺的成熟期。漆器图案基本完整,既有构图严谨的几何图案,又有写实风格的鸟兽、房屋、人物等新的装饰纹样,彩绘技巧高超,内容丰富。
元代雕漆
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嘉兴市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均以黄色素漆为地,其上直接雕刻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朵,四周缀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3种锦纹又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雕刻出楼阁、人物,以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
明代宣德漆器的主要特征
明代宣德漆器的主要特征为:
一、在造型上,宣德时期的漆器造型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也是以盘、盒为主,盒既有蔗段式,也有蒸饼式,盘则有圆形、方形、荷叶形和椭圆形。不同的是宣德时期出现了器型大而端庄的捧盒,如剔彩双鹂大捧盒、剔红九龙大捧盒等。
二、在品种上,宣德漆器除剔红、填漆外,还出现了剔彩和戗金彩漆两个品种。
三、在落款方式上,永乐为针划行书款,而宣德则改为刀刻填金楷书款。宣德款的署款位置也不像永乐款那样相对固定,而是有的在器底内缘左侧,有的在器底正中,有的在器底正上方,也有的在器物表面边缘,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宣德款遍器身”。宣德款的字体为官方常用书体,明代称为“台阁体”,清代称为“馆阁体”,字体端正规矩,笔道粗细一致,其中“德”字的“心”上无一横为其明显特征。
漆器类别
按髹饰工艺分
素髹漆器
素髹漆器也叫“一色漆器”,它是是宋代的主要漆器品种,指的是器物通体探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都归为一色漆。由于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又称其为“光素漆”。一色漆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漆艺人基本功和耐心度的工艺。
雕漆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姓、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
雕漆工艺是一种典型的工繁料贵的工艺美术品,在厚重的漆层上进行创作雕刻,经历了从天宝清代整整五朝,依然传承延续。雕漆工艺的制作技术不但程序复杂、耗工繁巨,技艺亦高难。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20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般来说,1毫米厚的漆要刷18遍左右。
剔犀
剔犀,日本称其为"屈轮",由于多用云纹图案来装饰,也称"云雕"。始于宋兴于明,有1200多年历史。剔犀漆器工艺繁杂,制作困难,生产周期长,是我国现有漆器工艺中最复杂、最珍贵的一种。
剔犀工艺器物有着光泽莹润、胎薄体轻、纹饰华美、坚固耐用的优点。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黑红两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百余遍,在达到足够漆厚的胎骨上剔刻唯美、流畅的卷草、云纹等线条,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充满灵动之美。红黑两色也是云雕技艺的主色调,沉寂冷静的黑色和活跃跳动的红色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符合人类的审美追求,成为剔犀技法永不退色的标志。制做出的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器物,大至屏、箱、桌、柜,小至碗、罐、盘、盒,制成品或挂、或摆、或居家使用、或观赏收藏,件件精美,无不雅俗共赏。
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
脱胎
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费时,故一器制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省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共和国等地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螺钿
螺钿是一种对贝类进行打磨,装饰到器具上的工艺,是汉族特有的工艺。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工艺品上。
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
薄螺钿漆器约创始于北宋。所谓薄螺钿是通过精心选用夜光蝾螺等优质贝壳,将其剥离、裁切成纤细的点、线、片,然后一点一点地嵌贴于漆器底地上,有时还间以金、银的条、片、屑等,再经髹饰、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灿若虹霞,精致纤巧。
犀皮
"犀皮"漆器工艺到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传统工艺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作法是先用雌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
犀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天然流动,灿烂夺目。
百宝嵌
百宝嵌就是将各种宝物,如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有机结合到器物上,百宝生辉、使器物尽显富贵奢华之气。百宝嵌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绝。
百宝嵌是在同一件器物上有选择性地镶嵌多种经过加工的珍贵材料,从而达到突出构图主题和强化装饰效果的目的,该工艺出现于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
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主要出现在中原地区古典家具以及工艺美术品上。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通常百宝嵌工艺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家具上也有不少,但是在珍贵的黄花梨家具上进行镶嵌,还不是很多。由于材料的名贵,所以黄花梨百宝嵌家具就更显得珍稀和贵重。
金银平脱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朝,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金银平脱的装饰法:系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纹样,在髹涂打磨光滑的漆胎上面,用胶漆粘贴牢固,十分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湘蕾金银花纹。这样花纹与漆底就达到同样平度,加以推光则成精美的平脱漆器
款彩
髹饰录》载:“款彩,有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王世襄先生《髹饰录解说》写道:“款彩一般用黑漆作底。花纹则一切轮廓都保留下来,而将轮廓以内的漆地剔去,以备填漆或填油,漆或油填入后,并不与漆地齐平,可以花纹轮廓略为高起。”
款彩又称为"刻灰""大雕填"“刻漆”,髹漆技法上由雕漆一类雕刻技艺发展而来,综合运用了彩绘,填漆,戗金等髹漆技法,制作工艺繁琐而精湛。苏州的款彩极负盛名,乾隆也曾赞叹道:“吴下髹工巧莫比。”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它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中原地区四大漆艺之一,历来是山西省名产,曾屡获国家级金、银奖。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天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代表产地及人物:平遥(薛生金梁中秀耿保国
漆线雕
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闽南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古佛像明末清初,泉州市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只在闽南地区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漆线雕最早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为纯手工制作,相当繁复,工序上由原来简单的条、雕、刻发展到条、盘、缠、堆、雕、镂等十种纯手工工艺流程,一件产品需耗时几个月甚至数载的专业制作时间,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典雅,画面栩栩如生,且每件产品绝不雷同。
描金漆器
描金漆器又称泥金画漆,是中原地区传统漆器品种之一。原指单纯用金作纹饰的漆器,后泛指描金罩漆、识文描金、描金加彩漆等漆器。描金漆器的做法是,在漆地子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趁它还完全没有干透时,把金箔或者是金粉粘着上去。另外还可以同时饰云母螺钿、沙金、碾金、泥金、细金等等。这种描漆又叫做描彩漆或者是彩漆。描金还通常与描漆相结合,在单色一般是较深的黑、褐色底漆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出花纹图案,这种漆器上的绘画有较强的装饰和表现效果。另外《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归入罩漆类。其精湛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雕填
雕填的名称初见于明代后期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九中关于御用监年例雕填钱粮的条款中,此后广泛被人使用,20世纪成为古玩业中的通用名称。
雕填是指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勾出花纹上的纹理,增加画面丰满度之后,再在阴文线内填金,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代表产地及人物:山西、四川成都(尹丽萍、杨莉、宋西平
戗金
戗金,又称沉金,髹漆工艺的一种。在漆器上刻划出金色线条、细点的装饰技法,在推光漆或罩漆完成的漆器上用针或雕刀刻出线条或细点进行纹饰,在刻痕内填金漆,或再贴入金箔、黏敷金粉后轻拍,使金箔、金粉深入凹槽,令刻在漆器上的花纹呈现金色,表现出漆器纹路的立体感,具有快速流畅却又沈稳的美感。
最早记载于陶宗仪的著作《辍耕录·戗金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桃挑嵌所刻缝,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匹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簿在内,遂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拭牢实,但著漆者自然黏住,其馀金银都在绵上,於熨中烧灰,甘锅内锻,浑不走失。"
 
按纹样结构分
中国漆器纹样结构特点大致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单独纹样,是一种与四周无关联、独立、完整的纹样。它是漆器图案的基本单位,多绘饰于圆形器物如奁、盒和杯盖、底之上。适合纹样,即将一种纹样适当地组织在某一特定的形状(如三角形、多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范围之内,使之适合于某种装饰的要求。适合纹样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十分常见,多装饰在较大型漆器看面之上。二方连续,也叫“带状图案”,是一个纹样单位能向左右连续或上下连续成一条带状般的图案。这种装饰在漆器中运用很广,通常多作为边饰装饰于器物的边缘之上。四方连续,是一个纹样单位能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的图案,这种纹饰结构在漆器上得到广泛运用。
按雕漆工艺分
含有剔红、剔黑、剔蓝、剔绿、剔黄、剔彩等手法。此种工艺过程比较繁琐,一般须经制胎、烧蓝(胎为金属胎时方用此工艺,竹、木、纸等无需此序)、涂地、涂漆、描样、雕剔以及抛光等数道工序。雕漆器主要以、金、银、锡等金属材料或木、竹、麻布、兽皮及纸等非金属材料为胎骨,根据不同器物品种所需色调,配制与之相应的色漆,按前面所述之上漆方法在漆地上涂刷,少则几道,多则数百道,使色漆达到最理想的雕剔厚度。然后,在漆面上按画稿或腹稿运用相应之刃具和一定的刀法作精雕细剔,使之形成远近、大小、深浅等迥然有异的层次,给人以如同观赏立体图画的感受。剔红之漆,通常以朱砂入熟漆调制而成;剔黄之漆以雌黄制成;剔绿之漆以藤黄靛青为之;剔黑之漆以四氧化三铁为之;剔彩是为重色雕漆,因其具备不同色泽之漆层,雕剔后之画面呈五色缤纷之异彩,很是好看。
代表地区
阳江漆器
阳江市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阳江漆器制作工艺的产生不晚于明末清初,属于家庭手工作坊制作模式。因地处沿海的缘故,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它同内地传统的技法、图案都有一些差异,在漆料的配制、图案的绘画方面有明显区别。
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阳江漆器在全国已颇具影响,至清末,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因使用阳江研制的“腰果漆”制作而别具一格。漆器产品多销往东南亚一带,甚至欧美地区。阳江漆器中以传统的手工制作皮胎产品较出名,皮胎产品中又以皮箱、皮枕为最。传统漆皮产品以质轻、坚固、耐用、耐水、防潮湿、耐碱、耐热、耐磨、耐大气侵蚀,以及硬度高、光亮、漆膜丰富等为特点,如非强光直照,有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清末民初时期,外出侨民以拥有阳江市漆皮箱等漆器产品为荣,漆皮产品成为阳江地区重要的出口商品。
阳江传统手工制造皮胎、纸胎、布胎漆器产品原料要求高、成本高、工序复杂。随着各类新型材料制品的兴起,漆器产品受到新型替代品的冲击,市场日益萎缩。加之审美追求的转变,传统的漆器工艺制品遭到排斥。目前懂得传统手工制作皮胎漆器产品的艺人仅寥寥几人,而且多没有继承人,漆器工艺处于失传边缘,亟待加强保护。
徽州漆器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于安徽省歙县、岩寺镇(现徽州地区)等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螺甸漆器至宋代已相当成熟,被誉为“宋嵌”。菠萝漆产品在南宋曾被用作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总结漆器制作经验,著成《髹饰录》一书,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此书还通过文化交流远传日本,对日本的民间手工艺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
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植物漆)、桐油、木材、麻布、贝壳、各种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与中原地区传统漆器工艺一脉相承,都是将各地出产的天然彩石、贝壳、牛骨、蛋壳、珍珠等用锯割、雕刻、开纹的方法镶嵌在漆版上。用彩漆在漆器底色上描绘图案,可形成彩绘漆器;将贝壳镶嵌在漆版上,经过打磨而使之与漆版一样平整,可形成平磨螺甸漆器。
1959年,屯溪工艺厂数位老漆工赴首都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漆画屏风《百子图》。1978年,徽州漆器工人又研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漆砂砚。徽州生产的菠萝漆砂砚、彩石镶嵌屏风等先后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大众电影百花奖”。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漆器产品销路锐减。另外,漆器髹饰技艺复杂,学艺时间长,劳动条件艰苦,现在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多。在此情况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亟待保护。
重庆漆器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发展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延续至宋和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重庆漆器制作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透明漆、黑推光漆、厚料漆、明光漆等各种髹饰技艺,产品可按用途分为生活、娱乐、装饰、旅游、收藏和兵器等六大类约数百个品种。其工艺复杂精巧,有制胎、髹漆、打磨等数十种,还有独创的研磨彩绘、蛋壳镶嵌、金银粉分光等特殊技法。重庆漆器产品曾出口到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并多次赴欧洲、美洲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还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都收藏有重庆市漆器作品。1954年以后,重庆漆器《金盘》、《蛋壳嵌凤盘》等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大奖。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异,漆器产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之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工艺复杂,工时长,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显著,目前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抢救。
意义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漆器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从中国源起,辐射传播到世界各地,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模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的影响。然而,作为漆器艺术骄子的雕漆艺术,则是炎黄子孙的独有遗产,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发展现状
中国漆艺以东方元素符号特征,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随着现代技术进步,众多漆艺家正在致力于古老漆艺当代创新,将现代时尚元素、色彩、造型与传统漆艺技法结合,研发创作适合当代审美理念漆器新品,给快节奏多元化都市生活增添文化与艺术乐趣。
漆之新品从衣食住行到增添生活情趣的生活附属品,小到服装纽扣,大到大型艺术摆件,都彰显了漆艺美与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审美理念变化,由千层堆漆技艺生产的项链、胸针、手镯、戒指、耳钉、美甲等时尚饰品,以及手工漆扇、漆葫芦、大漆居家饰品等,颇受年轻人喜爱。以现有漆艺技术、辅以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的漆艺新品。另外,L5红旗轿车采用福建漆艺家设计制作的内饰板,受到高端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一些国际时尚奢侈品采用中国漆艺技术,跃升产品美观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我们作为古老漆艺发明国,应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制作出更多符合现代中原地区人审美特点和艺术情趣漆器,为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内循环作出漆树及漆艺新贡献。
代表器物
彩绘漆透雕座屏
彩绘漆透雕座屏,战国楚,高13.2厘米,宽49厘米。
此屏出土于江陵县天星观一号战国楚墓,木胎,由凸形座和长方形屏两部分组成。屏中间用立木分隔,两侧各透雕一龙,龙相背,尾相连,瞪目,吐舌,屈身,蜷爪,作欲腾状。座屏通体髹黑漆。底座正、背斜面阴刻云纹,座两端侧面及立木饰三角云纹。所有纹饰均用红、黄、金三色彩绘。
彩绘漆龙鸟纹圆盘
彩绘漆龙鸟纹圆盘,西汉,高6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1厘米。
此盘出土于荆州江陵高台28号墓。盘斫木胎,敞口,平底,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内底正中由三周黑色细线组成三个同心圆,圆中心绘益鸟,环绕同心圆的四周绘4条抽象的龙纹,并在龙纹内绘站立的小鸟两只。龙的形态均作曲线形,体弯曲,首尾内卷,首尾及龙爪部位均饰涡状云纹。群龙似蟠非蟠,似绕非绕,均作升腾滚动状。三鸟均为黑色轮廓,内圈中央的一只作站立状,昂首曲颈,长腿短尾,神态悠闲;另外两只遥遥相望,一作鸣叫状,一作行走状。盘沿面朱绘涡纹夹短线的装饰带,外壁无纹。全器色泽鲜艳,花纹绚丽,极其美观。
漆器上抽象的龙纹和凤鸟纹在西汉虽仍存在,但其形态和表现手法已趋于简化,变得规范。此盘所绘抽象云龙,龙体卷曲,形象洗练夸张,是极为抽象的写意之作;凤鸟工笔细绘,生动逼真,是仿生的写实之作。整幅画面龙舞凤鸣,相辅相成,和谐美观,极具西汉漆器的装饰风格和特点。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大案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大案,高87厘米,长197厘米,宽53厘米。
案平头式,四足内收,是明代的一种流行式样。通体髹黑漆嵌螺钿云龙纹。案面嵌5条飞龙,蜿蜒云中,案其余部位均饰龙戏火球纹,嵌制精细。案底面以螺钿嵌“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嵌螺钿漆器,是取材于各种贝壳天然色彩与光泽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并磨制后镶嵌于漆器上作为装饰。明代名漆工杨明在《髹饰录》中注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这里所说的“古者”指元、明以前之物。明清两代用厚螺钿镶嵌家具等大件器物成为一种时尚,因厚螺钿色泽变化简单,宜镶嵌简洁明快的图案,具有粗犷洒脱的特点。此案为明代硬螺钿漆器的代表作。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清乾隆,高3.8厘米,口径36.8×27.8厘米。
盘敞口,斜腹微鼓,平底,矮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描金漆绘制花纹。内底绘远山近水,堤岸、小桥、庭院、凉亭,一人荡舟水上。山石、堤岸金色浓淡成晕,系采用“彩金像”技法绘制。内壁饰花卉锦纹,对盘心的山水图景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外壁装饰菊花、梅花、牡丹、兰花等团花纹,俗称“皮球花”,乃清代宫廷常见的装饰纹样。盘底中部有描金“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周围点缀以菊花、牡丹等花卉。
盘心的山水图景明显具有日本漆器风格,应当与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喜欢日本漆器造办处档案中称“洋漆”)有关。此盘是故宫藏唯一的一件带有乾隆款的描金漆器,对鉴别中国与日本漆器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后,艳丽、险、怪等艺术风格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并提倡。
戗金彩漆万福凤盘
戗金彩漆万福凤盘,清乾隆,高3.3厘米,口径29.2×19厘米。
盘长方形委角,浅腹微鼓,平底,矮圈足。通体采用戗金彩漆技法装饰花纹。内壁如意形开光绘折枝花卉纹,开光外装饰填漆卍字锦地。外壁绘素地暗八仙纹。内底以填漆龟背锦纹为地,中部上方装饰蝙蝠衔卍字结,下方有一朵盛开的牡丹,其花蕊被刻划成一个团寿字。牡丹左右两边的枝蔓上各有一只翩翩飞舞的凤凰。外底髹红漆,近顶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横行楷书款,其下有“万福凤盘”双排楷书器名款。器名款用以描述器物的形状及花纹,仅见于爱新觉罗·弘历御用的部分雕漆器、戗金彩漆器和填漆器。此件漆盘的花纹线条流畅,锦地细密规整,打磨光滑,工艺技术严谨。
参考资料
漆器.知网.2023-12-04
中国古代漆器.知网.2023-12-07
一、漆器制作概述.知网.2023-12-04
..2023-12-08
..2023-12-08
..2023-12-08
中国漆艺史概述.广东美术馆.2023-12-07
秦楚漆器比较研究.秦公帝王陵.2023-12-08
..2023-12-08
..2023-12-08
中国古代漆器的特征.南昌市博物馆.2023-12-07
漆的髹饰工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2023-12-07
..2023-12-08
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2-08
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2-08
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2-08
漆树:中国漆器漆艺光耀千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2-04
彩绘漆透雕座屏.故宫博物院.2023-12-07
彩绘漆龙鸟纹圆盘.故宫博物院.2023-12-07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大案.故宫博物院.2023-12-04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故宫博物院.2023-12-04
戗金彩漆万福凤盘.故宫博物院.2023-12-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
夏商周
战国时代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制作工艺
材料
工艺技术
制胎
打底
髹饰
雕漆
镶嵌
描金和彩绘
器型
其他
特点和功用
元代雕漆
明代宣德漆器的主要特征
漆器类别
按髹饰工艺分
素髹漆器
雕漆
剔犀
脱胎
螺钿
犀皮
百宝嵌
金银平脱
款彩
推光漆器
漆线雕
描金漆器
雕填
戗金
按纹样结构分
按雕漆工艺分
代表地区
阳江漆器
徽州漆器
重庆漆器
意义和影响
发展现状
代表器物
彩绘漆透雕座屏
彩绘漆龙鸟纹圆盘
黑漆嵌螺钿云龙纹大案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
戗金彩漆万福凤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