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台镇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辖镇
田庄台镇,隶属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地处大洼区东南部,东隔大辽河与大石桥市水源乡相望,南邻荣兴镇,西邻二界沟街道,北邻唐家镇,行政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
东汉永初六年(112年),置辽东属国;1975年11月,田庄台镇属大洼县;2002年2月16日,田庄台镇和高家乡合并为田庄台镇。截至2018年末,田庄台镇户籍人口为26509人。截至2020年6月,田庄台镇辖13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忠义街。
2011年,田庄台镇财政总收入7758万元,比上年增长7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企业所得税124万元,个人所得税179万元。2018年,田庄台镇有工业企业20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5个。
历史沿革
东汉永初六年(112年),置辽东属国。
东晋时期,属前燕前秦,后属高句丽
元和十五年(820年),曾为契丹占据。
五代十国时期,属辽显州奉先军。
金、元、明、清时期,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海城县后,属海城。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属营口县,为营口县第七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15日,成立田庄台镇。
1958年10月,盘锦农垦局改为红旗公社,同时田庄台镇与高家农场合并为田庄台管理区。
1968年6月,成立田庄台镇革命委员会,属盘锦垦区。
1969年3月,田庄台镇改名五七镇。
1972年5月,撤销五七镇,复名田庄台镇。
1975年11月,田庄台镇属大洼区
2002年2月16日,田庄台镇和高家乡合并为田庄台镇。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田庄台镇总人口3031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735人,城镇化率35.4%。另有流动人口70人。总人口中,男性15394人,占50.8%;女性14916人,占49.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9414人,占97.03%;有回、满、朝鲜、蒙古等5个少数民族,共896人,占2.97%。其中回族8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5%。2011年,人口出生率5‰,人口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1.9人。
2017年末,田庄台镇常住人口为18600人。
截至2018年末,田庄台镇户籍人口为26509人。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田庄台镇有学校3所,小升初升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田庄台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卫生院2所;病床80张,固定资产总值7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6人,其中执业医师27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88万人次,住院手术120台次,出院病人0.04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3622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田庄台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35户,人数1896人,支出394.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4人。社区福利设施13个,社区服务中心13个,社区服务站13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26张。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田庄台镇有自来水厂2座,生产能力1.8万吨/日,年工业用水1.0731万吨、生活用水20.1096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0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项,日污水处理能力1188吨。
2011年末,田庄台镇有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座,高压输电线路38.21条。
2011年末,田庄台镇有园林绿地面积18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60公顷,绿化覆盖率27%。
地理环境
田庄台镇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东南部,东临辽河,西至渤海,南距营口市22公里,北距大洼区中心21公里。被称为盘锦市的南大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田庄台镇辖5个社区、8个行政村:北大、南大、码头、胜利、久远、庞家、中央卜、吉家、高家、李阳、白家、马莲、碾房。
截至2020年6月,田庄台镇辖13个社区:码头社区、胜利社区、久远社区、北大社区、南大社区、庞家社区、吉家社区、高家社区、李阳社区、白家社区、马莲社区、碾房社区、中央堡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忠义街。
交通
国道305线、庄林路及库二公路从田庄台镇中通过。
辽滨互通立交桥位于田庄台镇台子前村。
盘锦疏港高速位于田庄台镇内。
盘锦疏港铁路穿过田庄台镇内,铁路处于货运状态。2017年6月30日前,完成盘锦疏港铁路客运化改造工程,改造盘锦站渤海站金帛湾站,新建大洼站和田庄台站,预留兴隆台区站,届时全线将开通客运火车。
自然环境
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裕。
经济
发展过程
清实录》载:“清康乾年间,田庄台成为辽河下游商贾辐射地。八百里河道帆林立,往来如梭”。清雍正年间,元兴顺在镇中心开业,既经营京、津、沪、杭百货,又办理存款业务,以价格低廉,服务周到著称。历经200余年,至伪满时期实行物资统制后才倒闭。清乾隆,上兴号(后改义兴泉)开业,镇内流传着“先有上兴号,后有老爷庙(建于1795年)”的说法。至清中叶,镇内著名的商号有8大家其中黄县人王耀三经营的义顺华最大。1861年,营口市开港,义顺华、广永茂抽资在营口设分号。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火烧田庄台,许多商号店铺付之一炬。
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田庄台是本境南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是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商贸码头。
田庄台是早于营口的辽河航运最大码头,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被清政府称为“商贾辐之地”,倍受重视。当时是八里河岸,泊船上千;市井繁华,铺户栉比。有各种行业的工商店铺三百多家,其中持续营业多年的老字号有二百多家,特别是永裕昌、广永茂、义顺华、双兴合、永源盛、人合号、泰合斋、天一堂八大商号,更是蜚声关内外。还有东粮市、柴草市、席市、肉市、鱼市、菜市、估依市、牲口市、工夫市等十分兴旺的常年性专卖市场。更有摊床遍布的多样风味的小吃和精美的手工艺品。1930年开设的石印局和1940年兴办的永生造纸厂,更是开创盘锦市印刷业、造纸的先河。
清代,田庄台辽河码头开始兴旺,饭店业兴起。至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有饭店10余家,酒馆、烧饼小食铺30余家。田庄台小食摊集中在财神庙、老爷庙前。其中,陈家馆的三鲜(鲜海味、韭菜、猪肉)水煎包、周兴旺的“周面片”、王庆云的“王把”切糕,百年不衰。小吃品品种有十几。清光绪元年(1875年)药王庙屯陈凤久在田庄台开办太和县商号,前门市经营百货,后院机器榨油;两年后,太和增分号在双台子区开业,除经营百货、榨油外,还经营粮谷、木材;又过两年,在二界沟买下2船网铺,名名号叫福隆;又过两年,买下大洼区西南面的二道子盐滩;家中还有土地400余亩,是是域最大的农、工、商、渔综合经营商号。清光绪五年(1879年),田庄台张相东的福兴魁糕点铺开业,以制作津味面点著称。
田庄台清代属牛庄八旗界官。咸丰年间就已设商捐组织。光绪二年(1876年),属海城县西南第三乡,设立乡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巡警局。宣统元年,划归营口直隶厅,名为正北镇。民国二年(1913年),属营口县第七区,设区官主持地方行政兼理警务。1937年,划入盘山县。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辖区面积曾达40平方公里,主管32个自然屯。
田庄台是本境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从明朝(隆庆前)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先后修建崇兴寺、文昌宫、朝阳宫、关帝庙、望海观、保灵宫、凌云宫、冰神庙、清真寺9座庙宇,香火绍远,庙会热闹,成为古镇独具的特色。从清代中叶办私塾、专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公立小学堂,继而又办起育英、清真寺、女子、园圃等私立小学,到1946年成立本境第一座初中,教育发展源远流长,培育了众多人才。从民国初期开始,先后建立爱国茶园、六合茶园(后易名为兴亚大舞台),成为能容纳近千人的戏园子,演出剧种多样,名角云集,京剧表演大师周信芳也曾来此献艺。此外还有遍布镇内的书馆,活跃的民间秧歌、高跷、龙灯。全面展现出往昔古镇文化艺术的兴盛。
田庄台是早位于口的辽河航运最大码头,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被清政府称为“商贾辐辏之地”,倍受重视。当时是八里河岸,泊船上上千艘市井繁华,铺户栉比。
清末民初,田庄台近郊8个村屯有菜地70公顷,年产商品菜超过400万公斤,80%装船运往营口市。有专营蔬菜摊床20余家,并设菜市场一处,旺季日成交量5000公斤左右。民国初年,田庄台有庆丰居、泰和斋2家酱园,生产酱油、大酱、醋、小磨香油。1930年前,各大商号都备有客房,以接待客商。1931年,田庄台有3家小旅店。同年,刘姓在田庄台开照相馆。也是在这一年,田庄台有2家理发店,到1945年发展到9家。
1935年,刘连会、周生合伙在田庄台建40平方米冰窑,储天然冰120立方米,夏日卖冰块、冰屑。1940年,李冠丰等在田庄台开机制冰果店,日产汽车公司万支。
解放之后的田庄台镇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在当时发展迅速。镇内最兴旺时有各类企业200多家,芦苇编织业在70-80年代后期在全国领先。交通运输业在1952年有私人马车合作组织了田庄台运输社,在70年代初期运输社购进了解放CA10汽车,更名为营口市田庄台汽车队。而后逐渐发展到货运汽车32台,辅助车辆4台更名为大洼区汽车货运二公司,成为盘锦市仅有的3家专业运输车队之一。
发展规划
依托田庄台镇特有的文化底蕴,使特色文化与建设相映成辉。以田庄台丰富的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结合清末、近现代历史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相交融,体现湿地景观与水镇景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重点面向全国旅游市场,积极拓展环渤海地区和京津等城市休闲度假市场,创新精品文化体验、健康娱乐休闲、生态度假等项目,塑造“辽河古镇、商业强镇、文化名镇”的品牌形象,形成盘锦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通过田庄台特有美食文化发展当地经济,通过举办田庄台特色小吃美食展活动,对深入挖掘和推广古镇传统特色小吃,进一步弘扬田庄台古镇饮食文化,促进田庄台特色小吃的创新、发展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17年2月辽东湾新区田庄台镇入围“2016年省级特色乡镇培育名单”。
文化
文物古迹
中国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市,向东蜿蜒直至鸭绿江边,构成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以“台”命名的地方,就是古时烽火台的所在。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颁发《辽东招民开垦则例》,至此,田庄台才载进史籍有据可查。
在营口盘锦,以“台”命名的地方有几十个。与所有的“台”相较,古镇田庄台更为重要:它踞守辽河右岸,紧依营口市市区,西面渤海辽东湾,成为控制敌船由海上入侵内河及保卫营口市区的要津。
有鉴于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镇西三公里处就修建了烽火台,并有重兵把守。到清代,田庄台已有万斤火炮两尊,五千五百斤以上大炮十二尊。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开牛庄为通商口岸,田庄台遂成辽河水运码头。
特产美食
胡家烧鸡:田庄台胡家烧鸡已有百年历史,享誉辽西地区,在盘锦也是很有名气的老店之一。其烧鸡味道独特,咸香味美,软烂而有形,在辽西可是有名的回族小吃。
王把切糕:王家的美味粘食不仅限于切糕,其粘豆包、凉糕等在小镇上也同样热销了几十年,其年糕和凉糕上会印上好、财、寿、喜等字样,寓意上还颇有讲究,吃起来口感很好,香黏而不腻,让人吃过都会留恋。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龙舞活动具有民间自发、自娱自乐性质。民国年间,龙舞一般由当地乡绅或乡村族长出面组织,进行摊派,春节期间形成各支队伍,以给百姓拜年和慰问的形式进行表演。由于龙舞一度与求雨、祭祀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文革期间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文革结束后,龙舞又由群众自发恢复、焕发了生机,每年重大节日和庙会,龙舞都会受到邀请进行表演。田庄台镇龙舞队应邀参加市、县、镇等各类重大庆典活动40余场,特别是2007年5月16日,盘锦船舶工业园区万吨巨轮下水庆典,田庄台镇龙舞队应邀参加庆典表演,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龙是华族的骄傲和象征,龙舞作为古老的民族艺术,早已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根深蒂固。龙舞表演火爆、热烈,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古镇龙舞的传承人年龄偏大,而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龙舞相对其他工作而言比较辛苦,报酬不高又不稳定,所以龙舞面临濒危状态,一度几近失传。然而,在勤劳的古镇人民的传承下,龙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恢复了活动。这支龙舞队伍更加活跃,每逢重大节日、庙会和大集,古镇的龙舞都会受到邀请进行表演,营口市海城市、牛庄、台安县等附近市县都留下了他们矫健的身姿。我们相信,随着田庄台镇龙舞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不仅会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提高盘锦市的知名度,也会为盘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旅游
甲午末战遗址: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的第七批19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群名列其中。中日甲午战争殉国将士墓于2001年9月18日在清军骨墓原址破土动工,2002年8月15日竣工。墓地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四周青砖围墙。大4柱3门牌楼式建筑,高大的石碑坊横额上刻着“甲午战争殉国将士墓”,四柱撰有对联两幅。墓园四周为青砖灰瓦围墙。正门两侧仿清代建筑,旁殿展览室内展出甲午战争田庄台之战的全部过程及甲午战争殉国将士墓概貌的文字资料与那场战役所遗留实物:铁焰日军、清军服饰,被战火烧过的粮仓遗存的糊米、秤砣等。
关帝庙:田庄台关帝庙,俗称“老爷庙”,位于田庄台镇中心商业街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关帝庙历经几次重修和增建,如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景区内殿宇巍峨、布局合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寺院内树木成荫,碑志精湛,古风幽雅,景致怡人。关帝庙建有叠檐硬山式山门,东西配有角门,左右是飞檐围廊楼阁式钟、鼓二楼。西配火神、财神殿各一处。后殿即为关圣殿,并配有马殿和厢房。关帝庙主祀关羽。庙内现珍藏着原关帝庙遗物小石狮一尊,原朝阳宫遗物九甬碑碑头一座,以及乾隆年间古庙老山墙一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庙会,前来逛庙会的各界人士多达数万人。
代表人物
黄晶波(1916—1947),原名宝山,大洼区平安乡新屯村人。家境贫寒。1933年,到营口新乐纺织厂当徒工。1934年,随父亲黄润琛迁居田庄台镇。1945年抗战胜利后,报名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在老十旅二十八团三营八连当战士,后为爆破组长。曾参加过著名的沙岭战役和鞍山战役。在历次战斗中英勇顽强,多次负伤,屡立战功。1946年,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秋,在解放大石桥市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障碍,黄晶波一跃而起,奋勇当先,抱起炸药包奔向火力强大的暗堡,将敌堡炸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姚景远(1956—),中国著名运动健将,奥运会金牌得主。营口大洼县田庄台镇人。1979年,进入国家举重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先后14次刷新67.5公斤挺举、抓举成绩的亚洲纪录。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荣获男子67.5公斤举重金牌,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丛飞(1969—2006),原名张崇,1969年10月出生于田庄台镇。1994年10月,丛飞来到深圳,很快成为知名演员。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从2005年开始,丛飞先后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裤的丛飞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领奖台。同年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逝,年仅37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社会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
交通
自然环境
经济
发展过程
发展规划
文化
文物古迹
特产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